中国政治

中国政治
中国政治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之下显得滞后,因此导致党政官员腐败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深层潜在的危机加深。所以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我们才能满盘皆活,走向通途。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月18日他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重申要实现民主法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可见,当前我们国内存在着推进民主的好气氛。

中国的民主不能照搬西方那种三权分立、多党争夺的模式,中国自己独特的民主模式几十年来历经周折,已经初步确立,但是很不完善。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国的民主模式尽快完善。

对于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完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党内民主、党际民主以及人民民主,这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

首先是完善党内民主。从1980年开始,我就多次写文章建议修改党章,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从而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党章关于党的权力机关的设置还是不够合理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共党章历来都把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并列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或者最高领导机关。从1922年二大制定第一个党章到十七大党章为止,总共有十七部党章,都是这样表述。实际上按照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党代会既然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那么就必须实行年会制和常任制,这样才能把党的权力中心从党中央转移到党的代表大会。另外,按照马克思建党理论,要使中纪委成为与党中央平行的机构,使中纪委监督党中央。此外,我还希望党的十八大能像1956年八大那样,充分发扬民主,中央委员预选名单能先由各代表团自下而上提出,希望通过扩大差额选举淘汰一些不合适人选;还希望从十八大起,在公布中央委员会当选人时候,能按照得票多少排列而不要按照姓氏笔划排列。

党际民主,指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制之间的民主。这方面也有待完善。

现在八个民主党派总共只有71万党员,中共却拥有7300多万党员,只有民主党派得到更大发展,才能更充分发挥参政与监督作用。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进一步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苏联模式“一党专政”的弊病,只有社会主义多党制的进一步完善才能最有效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的消极影响。

完善共产党党内民主和多党合作的党际民主,都是旨在完善人民民主,都是为了领导人民真正实现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同志最初在2003年初提出的这一经典名言被誉为新三民主义,我认为要贯彻落实这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做到权为民所授。现在各级人民代表和主要官员大都认为自己的权力是党、是上级领导授予而非人民授予的,因此心目中就只有党和领导人,而远离了人民。当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权的民主选举也需要完善。我认为县以上的人民代表应该通过直选和差额选举来产生,乡镇和县政府领导人应该通过直选、差额选举来产生。我认为人民代表和政府领导人应该按宪法、选举法的规定和精神,采取民主选举方式产生,而不能采取协商民主方式产生。关于选举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借鉴1942年延安参议会的做法,当时在选举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员时,不同单位提出了三个著名共产党员为候选人,即徐特立、周扬和郭化若,他们之间各自发表演说展开竞选,结果郭化若当选。可见从多个共产党员候选人中选出代表或领导人,这样就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权。因此我建议县以上人民代表和乡镇县级的领导干部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直接选举。

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份在实行民主选举的改革试点。当前的任务是要认真总结这些地区的试点经验,进一步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进民主选举。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我们应该加

大加快民主选举的步伐,务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追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也要完善协商民主。从1949年起我国就开创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如前所述,建国初期我国的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954年人大制度确立之后,政协变成统一战线组织。今后应该考虑把政协改为国家权力机关,这也是我们解放思想的一大体现。政协是各党派、各团体、各行业人士组成的,它和按照地区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恰好构成了我国两个权力机关,这样有利于权力结构的平衡,权力的相互监督与制约。一院制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两院制也并非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也有好处。

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这三个部分的构建顺序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得以顺利实现和完善的渐进步骤。这个顺序也突出了我们民主模式的重心和落脚点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归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谢韬同志说“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把他的话改为“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救中国”。因为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社会党的指导思想,社会党是要利用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多党争夺去争取选民,上台执政,逐步实现它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借鉴民主社会主义(例如争取选民支持,执政后不搞以党治国,不搞官僚特权,廉洁奉公,杜绝腐败),这样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江泽民

(2001年4月2日)

最近,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十分热闹,国内外出现了种种议论,大家要注意这方面的动向。

毫无疑问,政治体制改革我们是要搞的,而且一直在搞,并且一定要搞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奋斗了八十年,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争取、维护、发展人民民主。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西方有些人一直在造一种舆论,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什么进展。持这种观点的人,一种是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受了西方舆论宣传的影响,认为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就是“独裁”国家;一种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政治上西化、分化我们,他们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我们讲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们是要我们搞西方的那一套政治制度模式,妄图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取消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对于这些舆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清楚,不要被它们所迷惑,更要谨防上当。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我们恢复和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变。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不断加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在农村进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健全城镇居民委员会组织,坚持和实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我们坚持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我们建立并完善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和机制,建立公开办事制度等制度。我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干部制度,开展民主推荐、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引入竞争机制,在干部选拔、培养、考核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新制度、新办法、新措施,等等。

我摆一下这些情况,是要说明,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不要一听到西方有人炒作这个问题,自己也不明白了。其实,无论我们怎么做,只要我们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搞西方那一套,国内外敌对势力就不会罢手,就会始终对我们进行攻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调和余地。

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完善因而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我们硬气得很,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呢?但是,你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那绝对不行,那是你自己打错了算盘。

西方一些人对我们在农村进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很感兴趣,有的评价拔得很高。这里面,有的人可能确实认为这样做好,但也有不少人是有政治目的的。他们实际上就是想要我们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也要清醒。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要坚定不移,但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必须看是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

我们坚持和发展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是为了给西方什么人看的,而是要真正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和促进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这一点,不管西方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不论他们怎么说,我们都不能动摇。

总之,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二)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民主,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三)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以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四)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能否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五)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搬

用西方那一套所谓“民主”,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六)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在民主问题上,我一直强调两项原则。第一,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抽象的。发展民主,必须与一定社会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第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有各国的政治体制模式,不可能干篇一律。要把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推广到全世界,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把我们的政治制度强加于人,但别人要把他们的政治制度强加给我们,也绝对不行。

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要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实际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都要遵循与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个道理。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不像他们宣扬的那么美妙,从来就存在许多弊端。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民主党、共和党两大政党和一些大型利益集团可以呼风唤雨,而一般民众并没有什么影响。在西方国家,政治丑闻不绝于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勾心斗角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中央反复强调,我看还要继续加以强调。现在,我国形势总的很好,改革和建设都在健康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内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忧党忧国忧民,千万不能高枕无忧、歌舞升平。我曾经引用过孟子的一段话,这里再引用一下。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希望大家谨记这些经验之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地做好各项工作。

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8162604.html, 中國的政治體制架構簡介-1 本文屬義務工作發展局出版。 中 國 的 政 治 體 制 架 構 簡 介 ( 提 綱 ) 一、什麽是政治體制 政治體制:政權結構的組織形式及相關的法律和制度。 (一)“政治體制政治體制””的含義有廣義的和專指的兩種的含義有廣義的和專指的兩種。。 1、廣義的政治體制。包括社會制度、國體、政體、政治體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政權結構等。 其中:“政治制度”指政權的組織形式及其有關的制度。 中國的政治制度內容包括(13項):舉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制度,國家元首制度,國家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軍事制度,幹部人事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直接參與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 2、專指專指的的政治體制是政權結構政治體制是政權結構。。 中國的政權結構主要有:執政黨,最高權力和立法機關,參政議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執法司法機關,權力監督機關,軍事力量等。 3、世界各國世界各國政治體制政治體制政治體制的的分類。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關係分:君主立憲制,三權分立制,議行合一制。 中央與地方關係分:複合制,單一制。 權力來源分:世襲制,共和制。(共和制:國家元首、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府首腦定舉期由選産生的政治制度。) (二)中國是實行議行合一的單一制民主共和國中國是實行議行合一的單一制民主共和國。。 (三)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行政主既導,立法與行政配合又制衡、重在配合,司法獨立。香港特區的權力來源於中國中央政府,全國人大授予高度自治權,國務院授予具體管轄權。 舉香港當前的“政制改革”、“政制爭紛”實際上是選制度的改革和爭紛,屬於“政治制度”的範圍。 二、中國的政治體制組成和運作 (一)政黨政黨。。 1、中國的政黨制度中國的政黨制度::多黨合作制多黨合作制。。 2產、中國共黨是黨是《《憲法憲法》》規定的領導党規定的領導党、、執政黨。 3、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的參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1月建立,簡稱民革);中國民主同盟(41.10,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45.12,民建);中國民主促進會(45.12,民進);中國農工民主黨(47.2,農工黨);中國致公黨(25.10);九三學社(45.9);台灣民主自治同盟(47.11,台盟)。 (二)國家機構。 1、中國的行政區劃中國的行政區劃。。 ① 全國分爲: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② 省、自治區分爲:副省級市、地區級市、地區、自治州;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我国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由于中共坚持自身建设,使中共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6 作者:刘俊祥字号:大中小点击:195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此,国人有不同的界定。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要求来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即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的持续过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政治设计文件,是中国试图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承诺书,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纲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何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呢?对此,国人有不同的观点,诸如: (1)从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阔,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2)从概念变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国家统治向国家管理再向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 (3)从目标途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更多地可以理解是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题点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 C.人权D.君主立宪 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题点2新中国三大新型民主制度 3.至2012年底,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610亿元,年增长率达12.6%。(《2012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层面看,西藏地区自196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稳定发展最基本的经验应是() A.实施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C.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西藏地区人民世代辛勤劳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执政党地位 B.属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C.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 D.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的不同点有() ①经济基础不同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③活动原则不同④分别属于行政机构 和立法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7.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题点3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 8.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9.十年动乱时期,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 简答题 一、简述儒家政治思想的内涵 1、王道仁政思想 王道是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统治天下的霸道相对立,王道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仁政思想内涵:为政以德—— 原则,强国富民——根本,宽猛相济——手段,礼制德教——保障,尊贤使能—— 条件。 2、民本思想 民本是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兴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战国是一种大胆言 论。 3、大同与小康 大同思想的特点: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4、大一统思想 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大一统 二、简述法家政治思想的内涵 1、理论基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进化观 2、主要内容:法师制度的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一切由法裁断; 主张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为“耕”“战”是富国 强兵的根本途径,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吹君主专制和独裁,主张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法家的思想主要是关于治国理民方面的 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其独具特色的基本 概念和术语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 3、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进化的观点:今胜于古);有关历史阶段 的划分:商鞅上世、中世、下世韩非: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 古(大禹)、近古(夏商西周、汤武)、当今(战国,财富和人口增长很 快);适时而变法(子产:变法可救世)。 4、“势治”思想 “势”:客观条件、趋势:自然之势:客观的既成条件下掌权和对权利的运用 人为之势:可能条件下能动的运用权力 具体主张:认为权势很重要,掌握权势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 保“势”的方法和途径:任势而不尊贤;君主应通过获取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君主无为以治天下;君主不尚忠;君主独揽权柄。 5、“法治”思想 一切断于法公布于天下,按法执行 6、“术治”思想 具体主张:循名责实之术;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观点() A.正确,对村委会进行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 B.错误,将村委会主任选举与人大代表选举混为一谈 C.正确,村委会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进行海选体现了广泛的民主 D.错误,对村委会主任的海选不是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但它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 【答案】B 2.(2011·广东增城一模)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文革”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3.(2011·广东增城一模)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由题干时间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4.(2011·江苏南通模拟)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53年这一时间。A项于1952年底已经完成,C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制定,1953年一五计划建设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B项正确。 【答案】B

政治影响

政治影响 一提到近代史,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中国受列强屈辱的压迫。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成了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进行全面辩证的阐述和具体的剖析。 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身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城中的灾难”,而有人却说:“殖民侵略具有双重性。”那么那种说法是正确的呢?都有道理。先来阐释一下资本帝国主义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影响。 从侵略者的目的入手来分析一下:举两个例子,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绝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帮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基于以上目的来说,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可大致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 消极的一类:首先帝国主义不断的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们操纵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本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更加落后,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其次,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社会的基础,再次,由于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和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国的统治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积极的影响:首先宗主国的先进思想文化会影响殖民地,殖民统治打破了原有的自己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货币的流通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而经济基础恰恰决定了上层建筑,其统治特点也必将西化。其次,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兴办公矿业,兴修铁路,兴办近代教育,培养人才,建立近代化政治机构,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政治进程。第三,促进了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并产生了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的革命局势焕然一新。 总的来说,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只是在充当“历史的不自觉工具”罢了,其最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使中国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然后对西方奋起直追。但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人民成为了时代进步的牺牲品,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牺牲,人类世界才更加文明。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中国政治变迁

中国70年政治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以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为界,前后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政治生活,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政治变迁的趋势,即从革命到改革,从斗争到和谐,从专政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集权到分权,从国家到社会。 一、从革命到改革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法宝。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胜利归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革命的基本意义就是开展武装斗争,以暴力手段推翻旧的统治秩序,对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 革命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是极其神圣的。革命是新中国前30年最耀眼的政治术语、最高的政治价值和最大的政治权威。一切好的事、好的人、好的政策,都被冠以“革命”的名义;只要是出于“革命”的需要,无论做什么都是合法的。革命不仅是党夺取政权的法宝,也是其巩固新生政权的法宝;不仅是其政权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其全部行为的合法性源泉。于是,革命成为新中国评判是非的根本政治标准。 然而,革命的根本作用毕竟在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当革命者通过武装革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后,如果继续不断地进行政治革命,革命对于历史的进步作用就会逐渐减弱,乃至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革命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对历史进步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打碎旧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的。但它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绝不能替代经济发展。此外,革命是历史进程的非常态,它不受任何法制的束缚。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民主,但民主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与民主很难兼容。 与革命不同,改革的主要目标不是打碎现存的秩序和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的完善。革命的主要功能是“破”,即摧毁旧秩序;改革的主要功能则是“立”,即建设新制度。作为改革的先声,邓小平领导了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且亲自倡导解放思想。改革是一场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社会变革运动,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最重大变化,是创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历史性奇迹。伟大的改革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挽救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从表面上看,改革似乎与革命相对立,是对革命的偏离。但是,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来看,改革恰恰是对革命事业的继续。 二、从斗争到和谐 革命是斗争的一种手段,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产生社会革命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便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分工。在私有制和分工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阶级。因此,文明社会以来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完全接受了上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并且在新中国建立后将阶级斗争理论推向极端。从理论上说,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每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应当是阶级和阶级差别日益缩小,直到完全消除,社会更加和谐,人性不断得到解放,个人变得更加

浅谈中国政治现实问题

浅谈中国政治现实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但进一步将其完善好、发展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在我国被压缩为几十年的路程。我国尚未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提前谋划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各种时代新元素相互交织,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缠绕,历史遗留的和实践增生的一系列问题一并挤压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日程上。这一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党和人民的智慧,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应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对当前中国这种体制存在的问题,已有了许多研究和论述。归纳起来,应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治的统一性有所减弱,压力型体制及增压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第二,各级领导人的自利化趋势明显,政治家缺失,政治领袖的权威流失。第三,权力资本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强势集团对国家政治的非制度性影响加强。第四,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第五,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流失严重,群体性事件增加,反体制倾向增强。 针对以上五个政治现实问题,他们的基本表现如下。 国家政治的统一性有所减弱,压力型体制及增压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的问题表现在:中央自上而下施压,导致的是压力的转移,而不是压力的消解,而且压力最终还是转移到中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行政体制的运转也从“动员体制”逐步转向了“压力型体制”。这个过程中,中央的很多政令是不通的,上面讲的和下面做的是两回事。这就是威权体制下的压力机制所带来的政治后果。有些人讲,威权体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它可以办大事,但它同样可以办假事。 各级领导人的自利化趋势明显,政治家缺失,政治领袖的权威流失这个问题上。对于各级领导人的自利化趋向,已是司空见惯。真正的政治家,具有长远的理想目标或核心价值,他不会在意眼前的各种困难、误会,甚至攻击和人身安全,而是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不会成为财富或权位的俘虏,而是有一条很清楚的道德伦理底线,有领导能力和高瞻远瞩,果敢坚定。他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发生某些重大转折。威权政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有一个政治领袖。但是中国现在没有一言九鼎的威权领袖。而呈现为“共治”式的态势。没有英雄的威权,其政治领袖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权力资本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强势集团对国家政治的非制度性影响加强也是一个问题。社会大众的政治影响力持续衰减。威权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出现了更多的腐败。权力与资本的相互转化在目前中国的威权政治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中国许多政治学家、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威权政治下腐败是难免的,中国社会在转型中是没有办法克服腐败的。关键是要适度的一定范围可控的腐败。 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的问题表现在新科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