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_张小英

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_张小英
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_张小英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5-02-28;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广州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创新团队研究课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项目(2015-2017)资助。[Foundation:Fund of Guangzhou Build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Innovation Research Team ,Guangzhou Key Research Base of National Center City (2015-201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小英(1985-),女,福建福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地理、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E-mail:zhangxiaoy-ing@https://www.360docs.net/doc/2b1923342.html,

网络出版时间:网络出版地址:第36卷第1期2016年01月

V ol.36No.1Jan.,2016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张小英,巫细波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410)

摘要摘要:以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选择广州为案例地,采用ArcGIS 和SPSS 软件进行空间属性表达和统计分析,探讨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广州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增长呈现出周期性和跳跃性的特征,购物中心的分布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其空间分布格局正逐步由集聚中心城区向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方向发展。从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规模与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购物中心时空演变还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影响较大,而消费者一站式购物、体验消费趋势也对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以及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探讨了购物中心发展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购物中心发展促进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呈现扁平化,有利于城市多中心商业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购物中心也影响了城市商业业态结构,提升了商业中心现代化水平。关键词关键词: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空间结构;GIS 分析方法;广州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7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000--0690

商业空间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空间之一,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城市商业空间研究是城市地理学重要研究内容。国外学者较早就开始关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4]。中国关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宁越敏、杨吾扬、闫小培等国内一些学者选取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研究地,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商业中心区布局等进行了实证研究[5~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国城市商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商业空间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引起学者们的持续关注[9~12]。一些学者尝试通过消费行为视角解释商业业态实体空间的形成和演化机制[13~15]。近年来,随着购物中心快速发展,叶强、朱红、周慧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互动关系[16~18]。于伟、秦萧等利用GIS 技术、网络数据等研究了城

市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19~22]。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空间的区位布局研究成果积累颇多,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不断创新,丰富了商业地理学的研究基础。在城市人口郊区化、住宅郊区化、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改变等一系列新背景下,本文以广州为研究地,尝试通过GIS 技术手段,解析购物中心这一新业态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对探讨相关研究的新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探讨中国大城市购物中心发展及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以广州市域范围为主,包括越

2016-02-24 11: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2b1923342.html,/kcms/detail/22.1124.P.20160224.1120.008.html

地理科学36卷

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萝岗、南沙、花都、番禺以及从化、增城共10区2市(2014年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前)。将1996~2013年已开业经营的购物中心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1.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百度地图获取广州购物中心的坐标点,通过查询相关网站获取购物中心的开业时间、建筑规模等相关数据;有关城市区县统计数据来

源以《广州市统计年鉴》[23]为主。论文主要利用

ArcGIS 和SPSS 进行空间属性表达和统计分析。

本文还采用问卷调查对购物中心消费者进行调查,并选取几个代表性购物中心实地调研。

2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特征

2.1购物中心个数及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从1996年广州第一个购物中心天河城开业经营,经过10多a 的发展,截至2013年广州购物中心的数量增长到27个,建筑面积也达到293.43×104m 2的规模。如图1所示,从不同时间节点将广州购物中心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1996~2000年,处于起步期,4a 仅增至2个,增长缓慢,2001~2005年,增长较快,增至11个;2006~2008年,购物中心个数及规模未见增加;2009~2013年,购物中心数量与规模明显增长,由2009年的14个增加到2013年的27个,建筑面积由149.82×104m 2增长到293.42×104m 2,由于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等因素,广州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商业环境不断优化,对购物中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而言,广州购物中心发展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与城市建设的阶段性密切相关。

2.2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由集聚向集散并存方向发展

从空间分布来看,广州购物中心呈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区域扩散的圈层式结构,立足中

心城区向东、南方向拓展。在发展初期,购物中心选址于中心城区范围,这与国外购物中心兴起于郊区化发展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1996年开业的天河城位于天河,2000年开业的中华广场位于越秀。2001~2005年,在新增8个购物中心中,有6个集中分布于北京路商圈、上下九商圈等传统商业中心及初形成的天河路商圈。2006~2013年,天河购物中心数量由2005年3个增加到11个,万菱汇、太古汇等进驻天河路商圈,强化了天河路商业中心区地位,使之升级成为都会级商业中心。与此同时,海印又一城、奥园广场等向番禺集聚,白云万达广场、5号停机坪等向白云集聚,逐步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使广州商业空间结构由西向东发展转向东西轴与南北轴共同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购物中心空间分布正逐步由集聚中心城区向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方向发展。

2.3区域型区域型、、超区域型购物中心占主体地位

根据选址和商圈不同,购物中心可分为近邻型、社区型、区域型、超区域型等种类。广州购物中心主体类型为区域型或者超区域型购物中心,建筑规模相对比较大,面积在102×102m 2以上的购物中心接近总数一半,44.4%。主力店以百货、超市、专业店等为主,客流量比较大,所在商业中心区等级比较高。如天河城、太古汇等汇集的天河路商圈已成为都会级商业中心,商圈影响力已经辐射周边城市区域,而白云万达广场、5号停机坪等所在商业区也日益成长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区。随着市场需求及购物中心投资者的关注,广州也出现社区型购物中心,如高德汇·长兴社区店。

3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1人口要素的影响

客流量规模及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图11996~2013年广州市购物中心增长情况

Fig.1The growth of shopping malls in Guangzhou in 1996-2013

2

张小英等: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1期

购物中心时空演变,而人口规模及密度分布是客流量的重要体现。利用1996~2012年广州市常住人口规模与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1、表2),说明一定规模的人口规模是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的重要支撑条件。以各个区为统计单元,将分布在各个区内的购物中心的建筑面积除以区的占地面积,得到各个区的购物中心经营面积密度(m 2/km 2),并与各个区的人口密度作相关分析。从结果可见,人口密度与购物中心空间分布存在弱正相关关系(表3)。已有研究表明,2000~2010年广州人口空间动态变化表现为内圈层(近郊区)快速增长、外圈层慢速增长、核心圈层(核心区)和外圈低速增长,人口变动的郊区化现象日渐明显,已呈现多中心特征[24]。与之相对应,目前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较高的越秀、天河等核心区,近年来白云、番禺、萝岗等近郊区购物中心数量有所增加,而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南沙、从化及增城等远郊区还没有购物中心。3.2交通要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大型零售设施商圈范围大,服务人

图22000~2013年广州市购物中心空间分布

Fig.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opping malls in Guangzhou in 2000,2005and 2013

表119961996~~2012年广州市人口规模与购物中心

营业面积相关性

Table 1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scale of shopping malls,1996-2012

常住人口营业面积相关系数

显著性(双尾检验)N

相关系数

显著性(双尾检验)

常住人口

1

170.965**0.0007营业面积0.965**

0.00017117

注:**

显著性水平0.01(2-tailed)。

表219961996~~2012年广州市人口规模与购物中心

数量相关性

Table 2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number of shopping malls,1996-2012

注:**显著性水平0.01(2-tailed)。

常住人口

个数

相关系数显著性(双尾检验)N 相关系数显著性(双尾检验)N

常住人口

1

170.960**0.00017

个数0.960**0.00017117

3

理科学

36卷

口多,对道路交通的依赖性较大[25]。为了研究购物中心空间分布与交通网络的相关性,本文利用ArcGIS 对广州的交通网络及地铁站作缓冲区(Buffer )分析,缓冲区为道路两侧200m 范围及地铁站500m 半径范围,从分析结果看出(表4),广州购物中心大多数选址于城市道路两侧200m 区域内,仅有3.7%的购物中心不在其中,其中,靠近城市主干道的共有14个,占51.9%;位于地铁站点500m 范围内有16个,占总数的59.3%,位于地铁1km 范围内有20个,占74.1%,并且有部分购物中心位于规划建设的地铁站点附近。可以看出,广州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选址倾向于沿城市主干道、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布局。

表4城市交通网络与购物中心的分布

Table 4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opping malls

缓冲区城市干道(200m )城市支路(200m )地铁站(500m )

购物中心(个)

141216

购物中心个数占比(%)51.944.459.3

单位购物中心建筑面积(104m 2/个)

10.4110.9210.04

3.3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影响

在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广州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从表5可以看出,广州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影响较大,购物中心的选址受广州打造城市新轴线、天河中央商务区及白云新城、亚运城等重点区域的建设以及“东进”、“南拓”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影响较大。与此同时,购物中心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空间格局的构建,两者联系紧密,互为促进。3.4城市产业用地结构的影响

城市用地类型空间结构的变迁也是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商业配套环境优化对购物中心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广州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规模减少,商业用地规模增加,商业配套环境不断优化,土地利用成本及进入门槛提

表3行政区人口密度与购物中心分布相关性

Table 3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opping malls

注:*

显著性水平0.01(2-tailed)。

人口密度经营面积密度相关系数显著性(双尾检验)

N

相关系数

显著性(双尾检验)

N

人口密度

1120.693*

0.012

12

经营面积密度

0.693*0.01212

112

广州城始建至改革开放以前

改革开放至2000年

2000~2005年

2006~2010年

2011~2013年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25]

单核点状结构阶段。围绕中心城“摊大饼”式向外拓展,主要向东西向拓展。

带状组团式结构阶段。形成以旧城区为依托,以珠江河道和城市干道为轴线,以“云山珠水”自然格局为基础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多中心网络式结构阶段。2000年广州实行了行政区划,将番禺、花都撤市设区,拓展了广州城市发展空间。《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提出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重塑空间发展战略,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重点向东、向南两方向拓展,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等。

2006年,广州市委九代会在原来“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八字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调”的战略。以2010年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广州全力打造城市新的发展轴线,珠江新城、亚运新城等新区快速发展,多中心组团式的网络型城市结构框架已见雏形。

2012年,广州市政府公布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提出建设“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空间布局,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深化发展。

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布局特征

以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等为市级商业中心。

在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等传统商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以购物中心、百货店为代表大型商业设施进驻;在城市新的发展轴上新建部分商业设施,如天河路商圈进驻了天河城、正佳广场等购物中心,逐步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地位。天河路商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与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等传统商业中心共同构成市级商业中心,在白云新城、花都新华、番禺万博等地出现了新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随着人口郊区化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郊区商业发展潜力凸显,如萝岗科学城、增城新塘、花都新华等城市新区的商业中心地位逐步提升。

表5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与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发展关系

Table 5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 in Guangzhou

4

张小英等: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1期高,推动了中心城区内部业态替换升级,吸引力购物中心等现代商业设施的入驻。二是房地产开发建设对购物中心的郊区化发展具有空间带动性。在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建设也向郊区方向拓展。吸引人口向郊区集聚,为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配套设施郊区化发展提供了购买力支撑,而不断完善的商业服务环境又反过来吸引人口进一步向郊区集聚。3.5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近年来,消费者行为方式是商业空间选址及

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相关数据。从2012年9~10月期间在天河城、中华广场、万达广场3个购物中心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98.25%。从消费者光顾购物中心的目的来看,选择“购物”、“娱乐/休闲”及“就餐”的比重相对较高,将休闲娱乐与购物活动相结合,多目的性特征明显(表6),而购物中心多业态组合方式正好满足了消费者多目的性购物的需求,迎合了消费者对“体验式消费”的“一站式”消费的主流趋势。

表6消费者光顾购物中心的目的

Table 6The consumers ’patronage motive in shopping malls

A.购物

B.就餐

C.娱乐/休闲

D.会友

E.旅游合计

回答

次数(次)

157771943228488

比重32.2%15.8%39.8%6.6%5.7%100.1%

占样本数比

重39.9%19.6%49.4%8.1%7.1%124.1%

从消费者光顾购物中心停留时间和光顾频率

来看(图3),消费者选择“1~2h ”及“≤12h ”的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55.2%和31.6%,选择“1个月或数月1次”消费者占比最高,占42.2%,其次是“半个月1次”(27.2%),可见,消费者在购物中心中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光顾的频率不高。

从交通方式选择看,消费者选择“地铁”的比重占47%,其次是“公交车”占30.8%,这说明了消费者购物出行交通工具选择仍以公共交通居多。这也与购物中心选址多靠近地铁站点、周边公交设施较为完备相吻合。从购物出行车程情况看(图4),出行平均车程为36.3min ,仍以短距离出行为主,遵循就近购物原则。

上述分析发现,购物中心分布与消费者行为方式存在密切相关性。消费者购物出行车程在30min 左右为主,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购物频率不高,购物停留时间较长,消费者选择“一站式”、多目的购物活动特征明显以及更注重体验式购物,对购物环境、商品种类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消费行为方式对购物中心的选址、规模、配套设施及经营模式都产生重要影响。

4购物中心发展对城市商业空间结

构的影响

4.1购物中心发展使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扁平化

广州购物中心的发展对广州多中心、扁平化的商业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购物中心具有体量大,业态丰富,综合性强等特征,商圈辐射范围较广,推动了广州商业空间结构由西向东发展,转向东西轴与南北轴共同发展。购物中心进驻现有商业中心区,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如天河路商圈开始集聚了几家综合性购物中心,迅速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近年来又有大型购物中心建成开业,进

图3消费者光顾购物中心停留时间和频率

Fig.3The spending time and the frequency of consumers going to shopping malls

5

地理科学36卷

一步增强了商圈吸引力,上升为都市级商业中心。购物中心也有利于新商业中心区的崛起,加速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从而使得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呈现扁平化,有利于城市多中心商业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如白云万达广场等的建成使白云新城商圈迅速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万博广场等建成对番禺商圈形成引领效应明显。

4.2购物中心影响城市商业业态结构

购物中心因其多业态、多业种集聚特征明显,其发展影响了商业中心业态构成和动态调整,提升了商业中心的现代业态比、休闲零售比。广州购物中心主力店多以百货、超市、影院、电器专业店等为主,具备购物、休闲、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尤其是在面对网络购物对实体商业影响不断加大背景下,购物中心更加注重休闲、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以满足体验式消费需求和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例如太古汇引入了方所文化经营公司,集书店、咖啡、美学生活、服饰等不同商业类型于一体,采取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经验模式。

4.3购物中心提升商业中心现代化水平

购物中心因其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以及作为国内外品牌汇聚的空间载体,作为全球化嵌入地方的物理空间载体,重塑城市商业空间景观,加速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融合与碰撞。广州部分购物中心建筑风格具有特色,内部设计现代感强,已经成为广州商业空间的地标性建筑,如太古汇、万菱汇、五号停机坪等。此外,购物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的集聚地,如太古汇引进爱马仕、路易威登、普达拉、迪奥等18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太阳新天地购物中心签约引进了近20家西班牙高端时尚品牌,全球品牌提升购物中心空间的全球化水平[26],购物中心成为全球化嵌入地方的空间载体从而提升城市商业空间的国际化水平。

5结论

从时间发展历程看,广州购物中心个数及规模快速增长,其发展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与城市开发建设阶段性密切相关。从时空演变特征看,广州购物中心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其空间分布格局正逐步由集聚中心城区向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方向发展。从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人口规模与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区域人口密度与购物中心空间分布则存在弱相关性。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地铁站建设对购物中心布局影响较大。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用地类型空间结构的变迁影响较大。消费者一站式购物、体验式消费趋势也对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以及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近年来广州中心城区的购物中心数量大幅增加,购物中心之间的商圈重叠明显市场趋于饱和,并受到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及道路交通拥堵等因素影响,未来其规模及数量难以再有大幅增长;随着近郊区人口的不断集聚、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相对充裕的土地空间,发展购物中心的条件日渐成熟,南沙、增城等远郊区也可以利用购物中心强辐射力带动区域商业氛围的提升,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政府应给以有序引导。购物中心商圈辐射范围较广,有利于强化商业中心在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新商业中心区的崛起,有利于加速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促进广州城市多中心商业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rry B J L,Garrison W L.A note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the range of a good[J].Economic Geography,1958,34:304-311.

[2]Sara L,Malaffety,Ghosh A.Multipurpose shopping and loca-

tion of retailing firm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86,18(3):

215-225.

[3]Rushton G.Spatial behavior: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Eco-

nomic Geography,1998,50(2):268.

[4]Martin C.A behavior model of consumer spatial decision mak-

ing[J].Economic Geography,1975,51(4):339-349.

[5]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

39(2):163-172.[Ning Yuemin.An approach to shopping centre

location of Shanghai urban area.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图4消费者购物出行车程距离

Fig.4The driving range of consumers going to shopping malls 6

张小英等: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1期

1984,39(2):163-172.]

[6]吴郁文,谢彬,骆慈广,等.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

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8,8(3):208-217,295.[Wu Yuwen,Xie Bin,Luo Ciguang et al.An approach to retail commerce location of Guangzhou urban area.Scientia Geography Sinica,1988,8(3): 208-217,295.]

[7]阎小培,许学强,杨轶辉.广州市中心商业区土地利用特征、

成因及发展[J].城市问题,1993,(4):14-20.[Yan Xiaopei,Xu Xueqiang,Yang Yihui.Study on land use of Guangzhou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nd diving forces analyses.Urban Problems, 1993,(4):14-20.]

[8]杨吾扬.北京市零售商业与服务业中心和网点的过去、现在

和未来[J].地理学报,1994,49(1):9-17.[Yang Wuyang.The retailing and services center and network of Beijing-then,now and long befor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4,49(1): 9-17.]

[9]张文忠,李业锦.北京市商业布局的新特征和趋势[J].商业研

究,2005(8):170-172.[Zhang Wenzhong,Li Yejin.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ommerc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923342.html,mercial Research,2005(8):170-172.]

[10]宁越敏,黄胜利.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及其变迁特

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15-19.[Ning Yuemin, Huang Shengli.The hierarchical system and its chang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tail centers in Shanghai city.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24(2):15-19.]

[11]杜霞,白光润.上海市区商业等级空间的结构与演变[J].城市

问题,2007,(12):39-44.[Du Xia,Bai Guangrun.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ranks of Shanghai business.Urban Problems,2007,(12):39-44.]

[12]林耿,许学强.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

2004,59(5):754-762.[Lin Geng,Xu Xueqiang.Forming mech-anism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commercial types in Guangzhou city.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5):754-762.]

[13]周素红,林耿,闫小培.广州市消费者行为与商业业态空间及

居住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4):395-404.[Zhou Suhong,Lin Geng,Yan Xiaopei.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n-sumer's travel behavior,urban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pa-tial structure in Guangzhou,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63(4):395-404.]

[14]柴彦威,翁桂兰,沈洁.基于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上海城市商

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研究,2008,27(4):897-906.[Chai Yanwei,Weng Guilan,Shen Jie.A study on commercial struc-ture of Shanghai based on residents'shopping behavior.Geo-graphical Research,2008,27(4):897-906.]

[15]沈洁,柴彦威.郊区化背景下北京市民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利用

特征[J].人文地理,2006,21(5):113-116,123.[Shen Jie,Chai Yanwei.Study on residents’utilization of downtown retail cen-ter in Beijing in the context of city suburbanization.Human Ge-ography,2006,21(5):113-116,123.]

[16]叶强,谭怡恬,谭立力.大型购物中心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

影响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26-431.

[Ye qiang,Tan yitian,Tan Lili.The impact of large scal shopping centers on 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a case of Changsha city.Economic Eography,2011,31(3):426-431.] [17]朱红,叶强.新时空维度下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82-86.[Zhu Hong,Ye Qiang.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city commercial spac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new space-time dimension.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1,32

(1):82-86.]

[18]周慧.体验式购物中心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互动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11.[Zhou Hui.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festyle center and 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

Changsha:Hunan University,2011

[19]于伟,王恩儒,宋金平.1984年以来北京零售业空间发展趋势

与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8):1098-1108.[Yu Wei,Wang Enru,Song Jinping.Changing retail spatial patterns in metro-politan Beijing since1984.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

(8):1098-1108.]

[20]于伟,杨帅,郭敏,等.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商业郊区化研究

[J].地理研究,2012,31(1):123-134.[Yu Wei,Yang Shuai, Guo Min et al.A research on commercial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function dissemin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2,31(1):123-134.]

[21]路紫,王文婷,张秋娈,等.体验性网络团购对城市商业空间

组织的影响[J].人文地理,2013,28(5):101-104,138.[Lu Zi, Wang Wenting,Zhang Qiuluan et al.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online group-buying on the 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organiza-tion.Human Geography,2013,28(5):101-104,138.]

[22]秦萧,甄峰,朱寿佳,等.基于网络口碑度的南京城区餐饮业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大众点评网为例[J].地理科学, 2014,34(7):810-817.[Qin Xiao,Zhen Feng,Zhu Shoujia et al.

Spatial pattern of catering industry in Nanjing urban area based on the degree of public praise from Internet:a case study of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923342.html,[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4(7): 810-817.]

[23]国家统计局.广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14.[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2013Guangzhou sta-tistical year book.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4.] [24]蒋丽,吴缚龙.2000-2010年广州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多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测度[J].热带地理,2013,33(2):147-155.[JI-ANG Li,WU Fu-long.Guangzhou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lycentric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Tropical Geography,2013,33(2).147-155.]

[25]李云辉,彭少军.武汉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90-93.[Li Yunhui,Peng Shaojun.A stud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tailing in wuhan.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8,2

(6):90-93.]

[26]韦平,薛德升.全球空间vs地方空间:全球品牌对广州购物中

心的影响及其机制[C]//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

7

地理科学36卷

集,乌鲁木齐,2011:135-136.[Wei Ping,Xue Desheng.The space of world VS the space of places:The impact of global brand on the shopping malls in Guangzhou and its mechanism [C]//Abstract set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2011 Annual Conference,Urumqi,2011:135-136.]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Malls in Guangzhou City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

Zhang Xiaoying,Wu Xibo

(Guang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Guangzhou51041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Abstract:Commercial space is typical of concentr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and thus always has great impacts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The research on commercial space is a very impor-tant domain in Urban Geography,among which the impacts of shopping malls on the structure of urban com-mercial space has gradually been focused on by some scholars recently.Employing the software of ArcGIS and SPSS to conduct spatial and statistic analysis,respectively,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opping malls in Guangzhou C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from the research:Firstly,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scale of shopping malls takes on a cyclical and jumping patter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urban development.As to the spatial pattern,they origin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urban center and gradually diffuse outward to the urban outskirts over time.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underlying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shopping malls reveals that population siz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and scale of shopping malls,while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shopping malls is not obvious.Their lo-cations almost coincide with the places with good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The location of metro stations greatly infl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opping malls.Secondly,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shopping malls is also greatly determined by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over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in land uses.Thirdly,the rising of the commercial style of one-stop and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also imposes large impact on the pattern.Finally,the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opping malls on 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A flat ranking system of urban commercial centers has been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shopping malls,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polycentric urban commercial system and the upgrading of commercial levels.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e paper has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loca-tion choice of shopping malls in Guangzhou.Constrained by limited land,traffic congestion,etc.,the number of shopping malls in Guangzhou will not increase too much.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size and improvement in traffic infrastructures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opping malls in the inner side of suburb ar-ea.In the outer side of suburbs,the strong radiation of shopping malls can be taken advantages to advance the commercial environment.The city government can guid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hopping centers based on differ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hopping malls;urba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GIS analysis;Guangzhou City

8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目录 一、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3 二、广州城市发展现状4 三、广州城市发展问题与对策及建议4 四、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思考6 参考文献6

浅析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规121 成婷婷 4125 摘要: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化水 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回顾广州城市发展历史,通过探索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对城市发展做出更全面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发展存在问题原因对策与建议广州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广州城市化率已达%,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广州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即完善提升阶段。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等,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均要求广州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分析广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做出合理思考是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一、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 1、广州城市发展第一次升级:南越国建立 赵佗为古南越国第一任帝王,时任龙川县令。龙川古城经过赵佗的治理,一直以来成为粤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封建割据政权,推行郡县制,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汉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改变了岭南落后的文化状况。 2、广州城市发展第二次升级:一口通商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旧址在今广州文化公园、十三行路一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惟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从此,随着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 3、广州城市发展第三次升级:改革开放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扬改革的旗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开创了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4、广州城市发展第四次升级:亚运会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亚运使中国与世界强国更加的接近,将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某商业广场设计说明

XXX项目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背景 1、项目概况 XXX项目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部,由洛阳市XXX公司开发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36544㎡,总建筑面积267610㎡,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1770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49908㎡,容积率为5.96 ,绿地率31.5%,机动车车位631个。该项目是一个包含百货、超市、电影院、餐饮、服装、高档酒店及写字楼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建成能很好地结合周边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成为集工作、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服务区。 2、位置与现状 该项目南邻九都东路、北临吕氏街、东临柳林街、西邻校场街,周边道路网络发达,交通十分便利。该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资源十分丰富,坐拥老城区及瀍河回族区的大量人脉,但其周围缺少能有效聚集人气的大型商业建筑,因此该项目的开发将改变地块及周边的商业形态。地块总用地面积36544㎡,场地现状多为二、三层民居,用地平整,并无太大的高差变化。 3、设计依据 本工程应执行的主要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3)《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08-88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7-2006 (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9)国家有关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和技术要求。 二、设计理念 洛阳市作为国家的中部重镇,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老城区改造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商业综合体的成功开发来提升城市竞争力。因而该项目的建立很好地满足当今这个大环境。 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会展、餐饮、娱乐和交通等各个功能复合、互相作用、形成价值链的高度集合化的建筑群体。 该项目从“城市性、开放性和集合性”的层面上出发,把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筑实体与城市其他空间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城市实体。 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将是人口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拥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市民对亲近自然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生态的、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空间就会成为城市的主体。本案以此为出发点,塑造了一个绿色生态的建筑综合体。建筑设计以人为本,体现建筑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把人纳入到建筑中,人融入自然中,人、自然、建筑融为一体。建筑充分考虑气候、日照、通风以及建筑空间对人的影响。考虑对残疾人及老年人的关怀等等,期望做到以人为本,创造适宜的建筑内部环境。 洛阳自然条件优越。本案取法自然,整个布局,建筑依托地形展开,利用景观绿化带、广场绿化以及屋顶绿化,以形成不同绿地层次,人工自然相得益彰,补充和完善了该地区的城市景观。 三、规划构思 1、总体布局的目标是在有限用地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发掘使用价值,同时充分结合地形现状,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形成完整统一的空间形态,强调为城市做贡献。位于老城区的XXX项目建筑综合体,在融于整体环境的同时,应表现自身卓尔不凡的文化特质,因此和环境协调的办法并非简单的吸收和移植。相反,他是从城市场所中吸收若干属性,继而使其转化为具有个性特征的建筑群落形态。 2、道路交通组织 机动车流线分析: (1)静态交通:静态停车交通空间由地下停车库及部分地上临时停车位构成。地下二层停车556辆,地面临时停车75辆, (2)动态交通:动态交通空间依据规划用地可开口位置确定机动车流线从东西两边的校场街和柳林街两条城市次干道引入。从而避免了人车间相互干扰,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广州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将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战略。自2007年起,广州市政府就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还将其提升至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战略高度。 广州高度市场化以及开放、自由的空间软环境优势,吸引一批像麦当劳、本田、丰田、美赞臣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大企业纷纷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为广州经济发展跟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进一步发展广州总部经济,2015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力争认定总部企业超500家,500强企业超100家的发展目标。 2007年广州市政府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广州建设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总部经济之都”。 2014年8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在琶洲集中全市力量尽快打造一个拉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总部区。 2015年8月,广州市出台《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认定总部企业超500家,500强企业超100家的发展目标。 1、广州软环境最为企业看重 广州总部企业既有麦当劳这样的传统全球餐饮巨头,促传统餐饮行业转型升级;亦有本田、丰田等国际高端制造业代表,助广州制造业华丽转身;也不乏美赞臣、安利等将中国研发中心或者生产基地设立在广州的外资企业。当然,也少不了依托广州肥沃土壤成长起来的新兴的互联网总部企业,如YY语音、唯品会等等。 广州为何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企业落户呢?首先当然是经济活力,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一直比较活跃。而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整体的商业环境优越,包括政府对引进外资的积极态度和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包容,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另外,公平的环境、经济的活跃度,这些都是吸引外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最为看重的因素。 广州营商环境对总部企业发展异常重要,“政府不会随意干预,让企业自主发展,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不少地方未必能有的创业环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认为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有如下优势:首先是广州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包容理念深入人心,开放程度高。其次,广州基础设施较优势凸显,而且集航空、港口、铁路、公路运输枢纽优势。从软环境来看,制度环境、人文基础好是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又一大优势。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30多年来,在招商、营商等制度设计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案例)

柘城·万洋城方案设计说明 一建筑设计篇 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柘城·万洋城 选址: 项目位于柘城县,南面为学苑路,东面为九华山北路,西面为太行山路,北面为玄武湖路。整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109809.2平方米(约164.7亩),实际用地面积97122.99平方米(约145.68亩)。 使用性质:商业用地 建设规模:建筑实际面积约为110840.39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根据甲方提供的用地现状图(含道路红线等规划要求) 2.《总图制图标准》(GB 50103-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50763-2012 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9版)三、总体定位及规划 空间设计的新特点: 1.商业空间步行化 为减少机动车交通对购物活动产生的干扰,商业空间步行化,即将一定范围的商业空间辟为步行空间,禁止机动车通行,从而提高商业活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商业空间室内化 商业空间室内化是利用屋顶的覆盖功能,将步行商业活动引入室内,并通过人工环境控制,减少不良自然条件对步行活动的影响,从而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3公共空间社会化 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公共空间中加入更多的社会活动,可以增加商业空间的价值,整体打造双首层商业,通过东西轴线、南北轴线、中心广场、及区域广场的整体设计。整个市场流线四通八达、有场有市,更利于专业市场业态需求,形成柘城新的城市中心,商业地标。 本项目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为投资商、消费者等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通过对周边已形成的城市资源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设计的基本格局。人车分流,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 四、功能分区与平面组成 总平面布局围绕轴线、广场、街市展开,以提升广场的商业价值及营造良好的空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

广州近年城市发展的进程与成就 王炜文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科技学部 摘要 广州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可说是一日千里.在第九个五年经济计划 中, 广州在市建设方面的总投资约为630亿元人民币,是前八个五 年城建投资总和的三倍.从s数字中可看到近年广州在城市发展的 惊人步伐.这些累积的发展令广州在城市基础及提升城市总体质素 方面获得颇大的成就. 本文试图就广州近十年来的城市建设与发 展作一回顾,并列举其在城市规划,整体基建,市内交通,城市改造, 环境优化及如何提升城市形象与内涵,甚至是综合城建与经济发展 的互为关系作为实案,以引证广州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各种困难 与局限,所作出的政策和对应,从而最终达到现有的成就. 1. 广州简介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亦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 心. 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州的北缘,濒临南海,毗邻香 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要道,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 南大门. 广州市管辖十个行政区(越秀,东山,海 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芳村,花都及番禺)和两个县级市(增城 和从化).全市总面积743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865万,县级市人 口约145万. 全市地势自北向南缓缓下降,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

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部份,珠江及其支流流经境内,具备优良的内河航运条件. 於2002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约2980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值约万元,为国内城市中各种综合经济实力第三位.工业总产值约为3940亿元,列全国十大城市排行第二.过去五年的平均经济指标增长约为11%,是一个经济与发展极活跃的城市. 2. 广州市的规划基础 广州市的结构性发展规划,最早是依据国务院在1985年提出的要求,和参照国家计委1987年颁发的『国土规划编制办法』为基础,而作出初步建构,并在1989年成立广州市国土规划办公室,正式负责组织编制广州国土规划工作. 根据国家计委和规划工作方案的要求,全市规划分为专题规划和总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商业空间设计表达word版本

商业空间设计表达 内容摘要 商业展示是一种高效率的传播手段,能有效的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的十分重要的手段。通过展示空间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空间构成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来加以区分,以利于在设计组织空间时选择和利用,室内装饰设计的各项要素,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装修公司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是创造适用、美观室内环境,室内空间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背景,而顶面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以及商业展示空间的设计说明。本文以专卖店设计为主,展开论述,专卖店是对品牌进行二次包装和经营,这种包装更多地体现在对产品以外元素的把握上。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关键字:商业展示空间专卖店色彩照明 第一章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概述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利用

工业化社会大生产所带来的物质便利条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改变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商业展示设计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招来顾客,就不得不在创造符合市场和消费者双重审美需求的同时,注重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在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进而激发人们的情感,调动购买欲望,实线商业效益。专卖店就是商业空间中较为典型的一类。这种集形象展示、沟通交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卖店服务营销模式,是在原来专柜宣传的基础上其功能具体地拓展和延伸,专卖店的建立对销量的提升、品牌形象的塑造、消费者的吸引,企业文化的宣传,产品陈列和推广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专卖店与商家利润之间的关联。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通过专卖店的陈设, 品牌的风格、理念和人文概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品牌的每一个信息都会以不同表达方式,向每个进入空间的消费者传递出品牌的魅力,促成消费行为。在专卖店空间设计中,是否运用最华丽或最新奇的装饰效果就能达到商家预期的效果。如何让设计元素和商业因素更加有效地密切,应该抓住那些关键点才能更好地体现专卖店的产品和服务?本文将从设计者的角度,从空间设计环节出发,对如何帮助专卖店获取最大利润进行分析和探讨。 1.1 空间设计与陈列 一、空间设计 空间对展示设计而言,是最主要的设计对象。展示设计中对空间的设计和分割则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味。人类的设计活动是反映,协调和处理人的生理、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是反映人类在日常生活的空间中物质和精神生活与室内环境的关系。人的本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