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

评《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
评《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

评《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

(田波尤子鹃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225000)

摘要:作为针对进阶以上英语学习者的双解字典,《牛津短语词典》以方便学习者使用为宗旨,其宏观结构(宗旨、收词、版式和附录)以及微观结构(词目、释义、例证、标注)有其特色,同时在释义、例证翻译和例证设置方面的也有其不足。一部词典需要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信息性的统一。

关键词:短语动词词典、宏观结构、微观结构

牛津出版的各种双解词典早已为广大读者熟悉和认可。然而这类词典一般难以详尽介绍英语单词的搭配组合,如习语、短语动词或词语搭配等。这些是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内容。为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以进阶以上的英语学习者为对象的英汉双解版《牛津短语动词词典》和《牛津英语习语词典》。

作为该系列之一的《牛津短语动词词典》(Oxford Phrasal Verbs Dictionary, 以下简称OPVD)以2001年出版的Oxford Phrasal Verbs Dicg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 为蓝本编译,收录6000多条英美常用的短语动词,内容涉及了体育、计算机技术、环保、商业等领域,附有语料库例证,展示短语动词用法。纵观OPVD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其特色明显,体现出以方便学习者的宗旨,而其释义和例句翻译以及例证设置仍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下面将从这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词典特色

双语词典的编纂要着眼于使用者的需要。这个编辑方针看似平凡,可是不易贯彻的[1]。李明提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只为单一读者群服务为这些读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始终不渝地为他们提供方便[2]。OPVD在宏观结构上对于词典的读者对象、篇幅和收词做了明确定位。具体有以下特点:

1. 条目清晰

作为一本面向中等程度英语学习者的小型词典,该词典共收录6000多个动词,其中大多数是日常交流和报章的常用动词。作为成语词典而言,如何更好地处理成语条目的排列是成语词典编纂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方便读者查询,所有的短语动词词条按关键动词排列, 各词条中再按照小品词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每组动词+小品词的组合中,又按照是否带宾语的情况先列出不带宾语的组合,然后是可不带可带宾语的组合,接着是必须带宾语的组合。对于必须带宾语的组合,先列出宾语为sb,然后是sb或sth,最后是只以sth为宾语的动词。其后是与itself, yourself等连用的动词,最后是用于被动语态的动词。这样的条目排列一目了然,让读者能够方便地检索到条目。此外,在查词典中的短语动词时虽然知道按照小品词的字母顺序查找,但是当一个动词条目下的短语动词条目过多的时候,在排版紧密的页面中不容易一下找到。OPVD就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了速查表,按顺序标明每一个短语动词所在的页码。以keep一词为例,词目下方在注音和不规则变化形式之后紧接着用列表的方式给出检索速查表:

~ after ~ in with

~ ahead, ahead of ~ off

~ at 201 ~on

~ away ~ out

~ back 202 ~ to

~ behind ~ together

~ down ~ under

200 ~ from ~ up

~ in 203 ~ up with

表 1.

2. 设置研习专页

位于词典中部长达38页的“研习专页” (STUDY PAGES)的插页材料是全书的一大特色。它包含“学习短语动词的窍门”、“短语动词还是单词?”、“体育运动”、“计算机”、“环境问题”、““报刊常用的短语动词”、“商业常用的短语动词”、“非正式语言中的短语动词”、“书面语常用短语动词”、“新短语动词”、“最常见的短语动词”和“测验”总共14个小主题进行讨论,配有详尽的示例和练习。这些插页材料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强化短语动词技巧,了解其构成以及使用领域。

3. 附录新颖

附录是词典里除正文、序言、凡例等以外附加进来的一些参考资料或参考表格,它实际是词典内容的引申,一些没有收进词典正文但估计到读者有可能经常查检的常识性材料都可以以附录的形式列入词典里来[3]。OPVD词典末的附录包含“Guide to the particles”、“Key to the study pages”和“Pronunciation”三部分,值得一提的是“Guide to the particles”,用有限的篇幅向读者展示了19个常用小品词的主要词义。虽然短语动词的词义不等于其中各单词基本词义的简单相加,其小品词的比喻义往往与短语动词的词义有密切联系。如,小品词up有以下喻义:增长”(speed up, grow up)、“改进”(brush up, cheer up)、“支援”(back up, speak up for)、“完成”(use up, wind up)等等。了解这些比喻义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短语动词以及理解新短语动词的词义。英语是用法很活的语言,新短语动词在不断涌现,任何一部词典都无法预测或收录其问世之后的新短语动词。正如该书编译者赵翠莲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牛津短语动词词典》的独到之处在于给学习者提供了理解新短语动词的工具,即‘小品词指南’,这一举措将通常的‘坟墓’变成了‘活的词典’[4]。”

4. 信息丰富

虞正亭, 孟臻指出“现在流行的短语动词词典大都是被动型, 对主动型的内容兼顾不多,甚至没有,即基本上是以释义为主。这种编纂思路显然是有悖于现代外语教学输入输出并重的理念。我们认为短语动词词典应该增加有关使用的信息[5]”。作为一本产出型的双语学习词典的条目除了提供关键词的读音、不规则形式、动词短语的释义、例证等常用信息以外还附有包括语法和语用在内的附加信息,以flick词条下的flick sth off为例,除了给出英文和中文的释义和例证以外,还标示出了短语读音的重音和次重音;宾语通常为light;近义词为switch sth off;反义词为flick sth on;语法结构为v+n/pron+adv 或v+adv+n。此外OPVD还标出与动词短语连用的主语、常

与动词连用的介词、与动词相关的习语、派生形容词以及其它语法和语用信息,帮助读者扩充英语知识。总的来说,OPVD通过三个途径向读者提供语用信息:在词条下用括号设置用法标注;在释义和例证中给出语境信息;在词条末用NOTE给出用法说明。首先,位于词条下释义之前的用法标注丰富,包括Ame、BrE 、disapproving、figurative、infomal、less informal、humorous、literary、old-fashioned、rare、slang、taboo等18种。其次,考虑到短语动词常用于口语特点,采用了一些有语境效果的对话句子作为典型例证,帮助读者理解使用的语境,进一步掌握词义,如take sb up on sth义项2“接受(提议、邀请)”的例句为“You can borrow the car if you like.” “I might take you up on that.” 最后,词条后的NOTE除标出被动语态等语法信息之外还给出了词语的用法信息。如romp through sth后的NOTE标注“这个动词主要用于报章”,对其使用范围作了说明。

5.简洁实用

OPVD的另一特色就是符号代码、例证、释义的简洁实用。除了上文中提到的18种语域和语体标示代码以及常用的语法代码如“adv”, “inf”, “prep”等等以外,还有其他,如用方框内标注“SUBJ” 和“OBJ”表示常用该短语动词的主语和它的常见的宾语;用旗帜标框内标注“SYN”和“OPP” 分别表示同义动词和反义动词;用黑底白字的“NOTE” 和“IDM”分别表示语法或用法附注和词条中的习语;用实心三角号表示词条中的派生部分以及用黑底菱形加“G”表示短语动词的语法模式。

例证作为词典的主要部分,历来受到词典学家们的重视。卡西米指出“例证在一般词典,特别是双语学习词典中的基本功能是为读者着想,把词放入生动的情境中,并通过阐明上下文中的词来提高他理解、掌握词的用法、语法及语义规则的能力[6] 。” FOX也提出了词典例证的选择原则,其中关键的两条是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典型性(typicality)[7]。一个设计合理的语料库能够为词典编纂者提供真实典型的例证,从而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OPVD多达10,500条的例证均取材于语料库,具有典型性,能够加深学习者对短语动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词典的实用性。如back up一词有三个例句:

(1)You can back up another two meters or so. (2)Jeff backed the van up and drove

off quickly. (3)The woman was backed up against the wall.

例1表明了back up的(使)后退的意义和v+adv的语法结构;例2表明了“倒车”的语义和v+n/pron+adv的语法结构;例3表明了该词的比喻用法和v+adv+n的语法结构。这三个例句既展示了短语动词的不同语义又体现了其不同的语法搭配,是具有典型性的有效例证。

短语动词词典的单语本提供了英语释义,但缺少了汉语对等、对应词,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学习初期难以将短语动词与概念相连接,造成学习者词义理解上的困难。而双语词典完全取消了英语释义,仅仅提供汉语对等、对应词,会造成语用、语义信息的丢失。双解版在保留简洁的英语释义的基础上提供了汉语对应词或片语,避免了单语本和双语本的缺陷。

二不足之处

1.释义和例句翻译有漏译和翻译不当的现象。

虽然译者赵翠莲教授在序言中称“本词典的译文力求准确、精炼、全面、符合汉

语习惯[4](p3)”,但是仔细考查该词典的释义和例句翻译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finish up” 一词的第一个义项英文释义为“to reach o r come to a particular place, state or situation after a long series of events, often without planning it”,而中文释义为“最终来到;结果成为;”漏译了“often without planning it”。又如“light up”一词的义项2为“if a person’s eyes or face light up, or sth lights them up, they become bright w ith excitement or happiness”, 中文释义为“喜形于色;”仅仅译出了“happiness” 而漏译了“excitement”。再如“spur sb on”的例句“Their shouts of encouragement spurred us on.” 被译为“他们助威的呐喊声激励着我们”,显然将过去时译成了进行时,应该译作“他们助威的呐喊声激励了我们”。

2.例证设置有重复的情况。

李明指出,成语词典的每一条例证应当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避免实际上相同的例证重复出现[2](p106)。作为产出型双语学习词典,多举例证本无可厚非,OPVD 中有两种较普遍的例证重复的情况值得商榷。

1)同一义项相同用法重复举例。如“read on”条目设有以下例证:

1> The book was so exciting he read on until dawn.

2> The idea is to make the reader want to read on.

这两例证都是read on同一种词义的相同用法,语境也雷同,重复举例实在没有必要。

再如remind sb of sb/sth的下列例证完全是说明同一词义。

1> The smell of bread baking reminds me of home.

2 Watching his serious face, with its big round glasses, she was reminded of an owl.

例2虽然是说明该词的被动语态用法,但是又和紧随其后的NOTE“可用于被动语态”之后的例证“Listening to her, he was reminded of Helen. 属于相同用法的重复例证。

2)同一义项不同语法结构例证语义重复。请看act for sb:

1> The Prince was acting on behalf of the Queen

2> The Prince was acting on the Queen’s behalf

虽然这样的例子是可以说明短语的不同语法搭配,但是语义重复,例证不具典型性。

综上所述,OPVD的特色值得学习与参考,他在释义、例证上的不足之处,其他词典里也会存在,需要引起修订者以及其他词典编纂者的重视。如何让一部词典以读者为宗旨,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信息性的统一,这是每个编纂者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宗炎. 语言问题探索[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265.

[2] 李明, 周敬华. 双语词典编纂[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3-37 ,103-110

[3] 胡名扬. 词典学概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193

[4] 牛津短语动词词典[Z].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1-5

[5] 虞正亭, 孟臻. 论英汉短语动词词典编纂[A]. 曾东京. 双语词典研究[C].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2003. 104-108

[6] Al Kasimi, Ali M. Linguistics and Bilingual Dictionaries[M]. E.J. Brill, Leiden, The Netherlands,

1977. 91.

[7] Fox, Gwenyth. The Case for Examples, in Looking Up, J.M. Sinclair (ed.)[M]. London: Collins

ELT, 1987. 138, 143.

.

第一作者:田波(1982-)江苏省扬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尤子娟:田波(1984-)江苏省扬州人助教。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小学美术观评课报告

小学美术观评课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小学美术观评课报告 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课活动,我真的收获很多。四位风格不同的美术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也给我今后的美术教学指明了方向。现将我的听评课学习和感受总结如下。 一、观课总结 在学生学习方面,四位美术教师的课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体现,也是美术教学的必要。如付老师在《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一课中,先是出示了几个象形文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谈了对象形文字的感受以及如何猜出它们的,这就是在引导孩子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这一引导,使学生从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有学有得,学生爱学乐学,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四位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如王老师《对称的美》一课中注重了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孟老师《走进春天》把音乐引进了课堂,活跃了美术课的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关键,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第二,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否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目标与内容高度一致,而且目标达成度很高,这两者其实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目标与内容高度的一致,因此,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就很高。在创作环节,学生的优秀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 以上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 二、观察结果分析

四位老师的备课都很充分,以导入为例,作为一个老师大概要怎样去备课,怎样去吸引学生,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美术课有趣,就会带给学生一种身心的愉快,比较喜欢盼望上这个课程,也可以减轻同学们在其他课程的压力。如孟老师的《走进春天》中,将孩子们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入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而且课堂气氛非常强烈,互动效果也好,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 三、观课收获 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对称的美》一课中,王老师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对称图形,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不刻意的去强调画面的内容的优劣,评价以肯定为主。 2.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听《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一课,付老师让大家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这里的大胆想象最为重要,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太阳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 3. 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简易方程整理复习》评课稿

《简易方程整理复习》评课稿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与让学生掌握几个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而学起来显得较为抽象,困难。赵智林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浅显的实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物体,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引出等式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学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时又必须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教学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时,赵智林老师注重让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一个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独立完成到小组合作评价及解决问题的模式,独立思考给了学生独立的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正是数学所要培养的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结合小组合作,并以小组长为核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兵教兵的教学模式,这样在有限的课堂内解决了很多的问题:1.作为学同龄人之间,有相互沟通的语言,比老师一味的讲效果明显要好些。2.培养了学生积极合作探究的精神。3.让优生从知识上加深了深刻印象,从能力上也得到了培养,如:如如何组织语言表述,如何设计让同学听得懂,如何向老师一样讲解而又效果。4.赢得了课堂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充分让优生参与进来,有多少个优生参与,就相当于同时有多少个学生在进行指导。由此可见,赵智林老师的这堂课是有亮点的————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核心。 建议:对小组长的培养很重要,小组长既是老师的小助手,也是同学们的标榜,他们在参与辅导同龄人的过程中的效果好坏,将会直接反应知识在同学们彼此间的形成效果。其次就是小组内的合作,组内的合作,尤其是思考、发言很重要,决不能趋于表面,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彼此间的合作,大脑的思考,大家是共同体,并不是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赵智林老师,课堂中板书的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从哪里表象出来呢,从学生的解题过程来反应,学生在进行解方程的时候运用的是消元法,是基于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0除外)同一个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相等的特性,是我们解方程的原始模式,过程相对繁琐,如果平常结合赵老师所板书的几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的话,那过程会更简洁,效果可能会更好,可以尝试下。学生对基础题的掌握很重要,加强他们的基础深化。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屠老师的教学和她本人一样,非常的朴实。教师上课的仪表端正,仪态大方,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富有耐心和爱心。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一、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十分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二、本课有以下几点亮点: 1.以了解为起点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起点。课前屠老师通过钻研教材和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一上课屠老师就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环节,使学生们从新课伊始就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感受着自信与快乐,这份收获就来自屠老师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 2.以尊重为前提 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课堂上屠老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由老师领着学例题,做练习,而是承认学生已有的经验,运用小组合作交流体现新课程理念,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小数加减的笔算方法,讨论、提炼出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甚至将全面认识小数加减法的各种不同情况的任务都抛给了学生(如小数点的对齐,从最低位做起,满十进一,不够减要退一做十,得数末尾有0的要简写等),使学生们经历自主构建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3. 以评价为保障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展现还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屠老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课堂上,屠老师对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作出及时评价,而且学生在练习纸上解答时,屠老师在巡视的同时,及时批改,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一: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听课心得辋川峰南小学吴丽英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

小学数学公开课《简易方程》听课感想笔记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简易方程》听课感想 笔记评课稿 听课记录教学过程: 一、观察天平放砝码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用式子表示这个现象———100=50×2 2、一端是200克的砝码,另一端是一瓶水——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办法使天平再次平衡——用算式表示这个现象——X+50=200 3、幻灯出示:用算式老表示 X+20=504a=180180÷a=4 二、理解方程的含义 1、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 2、理解什么是方程? 3、方程具备什么条件? 4、练习 下面算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4+3X=1061+X7-X>317-8=9 1)找等式 2)找方程 18÷X=28X=04×3=12这些方程你是从哪边找的? 4、揭示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5、自己列举方程 三、解方程 1、指导看书 2、交流讨论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3、选择上面其中一个方程进行解方程 4、指导检验: 怎样检验这个解是正确的?需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指导看书——尝试检验—相互交流使检验更加规范化 四、练习 1、找出方程的正确解(方法可以多样) 2、判断 3、拓展 图书馆袁老师整理图书,书柜上层有图书240本,下层有图书180本,请你想一个办法使上下两层相等,并用方程表示出来。 教学评议: 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与让学生掌握几个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而学起来显得较为抽象,困难。方老师在教学中,

注重从浅显的实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物体,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引出等式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学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时又必须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教学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时,方老师注重让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一个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此外,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我突出两点教学: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其二是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以后解稍复杂的方程便水到渠成。 在练习之后指导学生看书,检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老师却通过让学生看书,尝试,发现问题,而且这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的课堂是新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按排学生自学,再进行纠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检验,教师起到了很好的“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评课稿资料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梯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些了解,但对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比较陌生,通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教学中王老师能抓住教材特点,层层深入,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突出。通过交流、动手绘制、练习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渡自然,教学中善于鼓励,真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能初步判断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通过特点辨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1、注重理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回想什么叫“四边形”,之后根据其概念让学生说出不同四边形的名称和特征,从而丰富了他们对四边形的认识。再运用多媒体演示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由此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及其定义。 2、新教材把平行四边行和梯形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根据对边是否平行、对边是否相等、对角

是否相等,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验证,然后得出图形的特征和定义。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归纳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突破集合图这个难点做好了铺垫,这样就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整节课学生通过猜一猜、动一动、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创新意识、及小组合作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体现数学生活化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人的一点看法: 1、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 2、课堂教学走向体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可提问:“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来了解学生的收获。

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杨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杨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

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杨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杨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课件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发现方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y=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y=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上午向周老师学习了一堂课。周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这节课上,周老师充分利用了谜语、课件和故事情节,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教学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周老师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使用了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时利用猜一猜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题。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准备好的钟表实物和模型,认识分针、时针。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周老师这节课上给学生观察、操作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钟表后,还让学生在教具上调好7时,8时等时间。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周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在认识整时时出示闹钟响了的起床图,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认读整时,并教授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时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对这堂课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教师以钟表店开张为由,展示各种钟表图,让学生说说钟表的作用,在这里,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有必要。 2、学生观察、动手的时间少。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钟面,并且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在这里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实物,玩一玩自己的模型钟面,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认读的方法。接着及时巩固,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游戏:教师拨钟面,学生读时间;教师介绍时间,学生拨钟面;学生介绍时间,另一方拨钟面(互换),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方法,掌握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认识时针与分针的时候,教师板书时说分针是长长的,时针是短短的,在这里只是时针与分针特点的一个方面,其实随着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时针又瘦又长,分针又胖又短,这样更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说,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给更多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在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有时一个问题的几个小题,

小学美术的手工课评课稿

小学美术的手工课评课稿 小学美术的手工课评课稿 导语: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的手工课评课稿,以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妙 本节课根据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依次展开教学。在形态美这一环节中梁老师充分利用书中的范作,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摄影等的画种。让学生充分感受形式多样的鸟的表现手法。其次,在讲授动态美时,梁老师又巧妙地结合教具,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自主地发现鸟的各种动态,并在游戏中轻而易举掌握鸟的结构。 二、学生范作妙 如今的美术范画多数都是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把书本中学生作业编辑到课件中,今天,梁老师则是推开了黑板,几张用油画棒描绘的漂亮的'范画跃然眼前,这一时刻,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激情完全被释放,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赞美声,纷纷评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而且深刻领悟到自己作业时的要求。 三、书本使用妙 “美术课需要用到美术书吗?”说实在的确让老师们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很纠结。多数的美术展示课几乎没有看到老师们使用本书,因为所有书本中的范作范画、名师赏析都放置在PPT中,真的没有必要。可反言之,书本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书更直观更亲切更有思考空间,所以,对于常态课而言使用书本这一环节还是必不可少,梁老师的这堂课几次重复使用书本,欣赏书中的作品来讲授贯穿知识还是让我们体会到书本的真正妙处。 下面几点思索与老师们共勉 1、在板书设计上不妨把课题写的高点,有更多空间展示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把‘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纳入到板书内容中。 2、讲授鸟的动态这一环节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拼一拼、摆一摆,我想会更有效地拼贴出各种姿态的鸟。 3、学生作业要求中可以加入鸟的生活环境,让作业更加丰富、饱满。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求平均数》评课稿 赵玉芳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

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

评课稿(评张一琼的解方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 评课稿 听课者:龚镇平 听了张一琼老师执教的课,让我看到了课中张老师主动地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了解方程这一数学活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张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良好。我个人认为张老师执教的《解方程》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框架清晰。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我认为本节课达成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简易方程,初步学习解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方程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培养方程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思想,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教师选择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又结合了学生生活中教学素材。教师开门见山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

态。接着用教材的例题,抽丝剥茧,层层展开,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初步体会解方程的方法。接下去,教师又预设了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和两种易出现的错误,巩固了解方程的方法,同时还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既直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设计上围绕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严谨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的目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给了解方程的方法。教师采用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的方式加以突破。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使学生有成就感,乐于接受。张老师关注每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张老师在课堂上问到了众所周知的困难生赵宗益完成的情况,说明老师是关注了的。 总之,本节课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比较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

优秀美术评课稿

艺术之美源于生活 阅读提示:这堂由殷老师执教的《学习鉴赏美术作品》一课属于高一美术鉴赏课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对生活中美的感受。 首先,余老师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构思,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殷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图片导入: 1、《高铁准时到站》周文斗 2、《向日葵》梵高 3、《水禽图》八大山人 4、《格尔尼卡》毕加索 通过让学生试着感受并理解这几个艺术作品,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并着眼找到角度和方法去理解美术作品,并进一步思考该怎样去欣赏品鉴美术作品。二、授课 名画欣赏 1 阎立本(唐)《步辇图》,先从画面立意和人物描绘让学生说出其理解和感受,再从整体画面分析绘画技法,时代背景,加强学生理解。 2陈坚(近代)《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南京》 3朱耷(清)《孔雀图》 4李焕民(近代)《初踏黄金路》 5学生诗朗诵《阿尔的太阳》 5知识点填空(学案) 三、小组讨论 分两组对不同作品进行品鉴欣赏,并有代表发言展示 四、欣赏家乡之美,感受心灵震撼 五、知识点总结 (学案) 六、动手环节: 手绘口罩展示:学生自己创意口罩并展示解说创作出发点,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在课堂上,余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新奇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终审稿)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解方程》评课稿教学内容

《解方程》评课稿

《解方程》评课稿 温宿镇第六小学李薇薇 “解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热米拉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热米拉执教的《解方程》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 X + 3 = 9 这个方程时,热米拉老师用课件动态的演示了天平两边同时减少3 个方块,这时天平仍平衡。从而得出这个方程的解是 X = 6。 3、注重提炼解题的方法。在小结时,热米拉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了用等式的原理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教师再次用课件演示,突出强调两点: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其二是注意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为以后解稍复杂方程做准备。 4、热米拉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解方程的过程中故意疏忽“解”字。 5、除了以上几点外,热米拉老师作为一名民族老师,有很好的汉语水平。教学语言准确、严密;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知识的传授能有简到繁逐个突破。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可见,在钻研教材和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 建议:1、做好复习铺垫。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方程

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注重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新课铺平道路。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天平的平衡”和等式不变的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步骤。那么在老师提出解方程的依据时学生就不会对等式的性质不知如何作答。 2、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如:解方程的方法上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并说说用此方法的依据。比老师传授更能让学生影响深刻,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辩清“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解方程的方法有三种。(1)根据数的组成 3+6=9 (2)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两边减去3……(3)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在这我想老师不应用电脑代替了学生的头脑,而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多个学生回答他是如何想出这个值是6 的,多问“还有别的想法吗? ”既让学生充分想清楚求 X 的值的过程,这也是解方程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再引导学生辩清“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个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然而,这节课上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就此教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 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

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学美术课评课完整版

小学美术课评课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美术课《漂亮的纸袋》评课稿 澄迈县仁兴学校松运小学符小凤 这节由符老师执教的《漂亮的纸袋》一课,是三年级的一节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 首先,从符老师的备课、教具、课件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进行活动和组织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方法,培养创新、合作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符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实物与游戏导入。通过用塑料袋与纸袋的比较,引出环保知识;用变魔术的方法,引出课题。 二、观察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教师所展示的范作,找出装饰纸袋的装饰手法,主动探究出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三、欣赏分析,讨论构思。引导学生观察范作与图片,找出纸袋装饰图案的表现主题。 四、思考方法,动手制作。以小组的形式先思考后制作,同学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五、作品展示,知识延伸。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装饰手法和创作意图,教师归纳总结加以评价。 在课堂上,符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

作、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玩、好动的心理,利用比较与变魔术的方法导入,在课的一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这里来,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其次,在讲授新课部分,丰富有效的教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极大地展示了讲授的基本功,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视觉上有所收获,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作思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再次,“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符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最后,这节课分别以环保的形式来开头与结尾,很好的做到了首尾呼应。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美术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在赏评这节课的时候,认为本节课也相应的存在一些遗憾,归纳如下:首先,作为一门动手性极强的学科,美术课的示范教学是指学生理解制作方法,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示范教学贵在“活”字,活而得法,往往事半功倍,符老师在此环节上有些疏忽了。最后,符老师在作品展示环节中只考虑到展示评价好的学生作品,而忽略了对较差的学生作品的点评。因为教师在评价环节中,对较差的学生作品的评价也能对学生做出很好的警示作用。 总之,符老师的这堂美术课,为我们如何上好手工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其中的很多教学环节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自我反省的机会,对我改善今后的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