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考前押题:化学反应与能量

高考化学考前押题:化学反应与能量
高考化学考前押题:化学反应与能量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2014高考化学考前押题:化学反应与能量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正确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1.理解化学反应热效应的两种角度

(1)从微观的角度说,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的差值,如

下图所示

a表示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

b表示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

c表示反应热。

(2)从宏观的角度说,是反应物自身的能量与生成物的能量差值,在上图中:

a表示活化能;

b表示活化分子结合成生成物所释放的能量;

c表示反应热。

2.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

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反应热:ΔH =E 1-E 2或ΔH =E 4-E 3,即ΔH 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总和,或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题组一 反应热概念的理解

1. 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

(2)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3)同温同压下,H 2(g)+Cl 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 不同

(×)

2. 下列关于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 -1

,则H 2SO 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

ΔH =2×(-57.3) kJ·mol -1

B .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 -1

,则2CO 2(g)===2CO(g)+O 2(g)反应的ΔH =+2×

283.0 kJ·mol -1

C .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 -1

,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O(l)=====电解2H 2(g)+

O 2(g) ΔH =+285.5 kJ·mol -1

D .1 mol 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答案 B

解析 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液态H 2O 时的反应热叫作中和热,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 液态H 2O 为基准的,A 项错误;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 mol -1,则CO(g)+12O 2(g)===CO 2(g) ΔH =-283.0 kJ·mol -1,则2CO(g)+O 2(g)===2CO 2(g)

ΔH =-2×283.0 kJ·mol -1

,逆向反应时反应热的数值相等,符号相反,B 项正确;电解2 mol 水吸收的热量和2 mol H 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相等,C 项中的ΔH 应为+571.0 kJ·mol -1

;在25 ℃、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水应为液态)所放出的热量是该物质的燃烧热,D 项错误。 失误防范

(1)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化学反应的计量系数,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而与反应条件无关。

(2)燃烧热: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单

位:kJ·mol-1。需注意:①燃烧热是以1 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以燃烧1 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②燃烧产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如C→CO2、H2→H2O(l)等。

(3)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H2O时的反应热。需

注意:①稀溶液是指物质溶于大量水中;②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时的热效应;③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O,即H +(aq)+OH-(aq)===H

H=-57.3 kJ·mol-1。

2O(l) Δ

题组二反应热的变化与图像

3.反应 A+B―→C(ΔH<0)分两步进行:①A+B―→X (ΔH>0),②X―→C(Δ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

答案 D

解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高低来分析、解决问题。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①的ΔH>0,为吸热反应,故可排除A项和C项。反应②的ΔH<0,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故选D。

题组三反应热与键能

4.肼(H2NNH2)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断裂1 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N≡N为942、O===O为500、N—N为154,则断裂1 mol N—H键所需的能量(kJ)是( )

A .194

B .391

C .516

D .658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ΔH 3=-(ΔH 2-ΔH 1)=-[-2 752 kJ·mol -1

-(-534 kJ·mol -1

)]=

2 218 kJ·mol -1

,断裂1 mol N —H 键所需能量=(2 218 kJ -500 kJ -154 kJ)×14=391

kJ 。

5.已知:P 4(g)+6Cl 2(g)===4PCl 3(g)

ΔH =a kJ·mol -1

P 4(g)+10Cl 2(g)===4PCl 5(g) ΔH =b kJ·mol -1

P 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 5中P —Cl 键的键能为c kJ·mol -1

,PCl 3中P —Cl 键的键能为1.2c kJ·mol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P —P 键的键能大于P —Cl 键的键能

B .可求Cl 2(g)+PCl 3(g)===PCl 5(s)的反应热ΔH

C .Cl —Cl 键的键能

b -a +5.6c

4

kJ·mol -1

D .P —P 键的键能为5a -3b +12c 8 kJ·mol -1

答案 C

解析 A 项,由于氯原子半径小于磷原子半径,所以P —P 键的键能应小于P —Cl 键的键能,错误。B 项,由于不知PCl 5(g)===PCl 5(s)对应的ΔH ,所以无法根据盖斯定律求得该反应的ΔH ,错误。

C 项,P 4(g)+10Cl 2(g)===4PCl 5(g) ΔH =b kJ·mol -1

① P 4(g)+6Cl 2(g)===4PCl 3(g) ΔH =a kJ·mol -1

② ①-②得

Cl 2(g)+PCl 3(g)===PCl 5(g) ΔH =

b -a

4

kJ·mol -1

E Cl -Cl +3×1.2c kJ·mol -1-5×c kJ·mol -1=b -a 4

kJ·mol -1

E Cl -Cl =b -a +5.6c 4

kJ·mol -1,正确。

D 项,根据P 4(g)+10Cl 2(g)===4PCl 5(g) ΔH =b kJ·mol -1

得 6E p -p +10×

b -a +5.6c

4

kJ·mol -1-4×5c kJ·mol -1=b kJ·mol -1

E p -p =

5a +12c -3b 12

kJ·mol -1

,错误。

失误防范

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其关键是算清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在中学阶段要掌握常见单质、化合物中所含共价键的数目。原子晶体:1 mol 金刚石中含2 mol C —C 键,1 mol 硅中含2 mol Si —Si 键,1 mol SiO 2晶体中含4 mol Si —O 键;分子晶体:1 mol P 4中含有6 mol P —P 键,1 mol P 4O 10(即五氧化二磷)中,含有12 mol P —O 键、4 mol P===O 键,1 mol CH 3CH 3中含有6 mol C —H 键和 1 mol C —C 键。

考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

1. 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ΔH 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

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 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 也要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2. 掌握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中的易错点,明确命题者在该知识点考查中的设错方式,有利于我

们快速、准确地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1)故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 (2)忽视反应热ΔH 的正负号; (3)错写或漏写ΔH 的单位;

(4)化学计量数与ΔH 不相匹配,化学计量数加倍,而ΔH 没有加倍等。 3. 对于具有同素异形体的物质,除了要注明聚集状态之外,还要注明物质的名称。

如①S(s,单斜)+O 2(g)===SO 2(g) ΔH 1=-297.16 kJ·mol -1

②S(s,正交)+O 2(g)===SO 2(g) ΔH 2=-296.83 kJ·mol -1 ③S(s,单斜)===S(s ,正交) ΔH 3=-0.33 kJ·mol -1

题组一反应热的概念与热化学方程式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划“×”

(1)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

+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

(2)C2H5OH(l)+3O2(g)===2CO2(g)+3H2O(g)

ΔH=-1 367.0 kJ·mol-1(燃烧热)

(×)

(3)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中和热)

(×)

(4)25 ℃,101 kPa时,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则

2H+(aq)+SO2-4(aq)+Ba2+(aq)+2OH-(aq)===BaSO4(s)+2H2O(l) ΔH=-114.6 kJ·mol -1

(×)题组二反应热与可逆反应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

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催化剂

500 ℃、30 MPa2NH3(g)

ΔH=-38.6 kJ·mol-1

(×)

失误防范

(1)对于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

否符合题目给定的信息;②ΔH是否和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对应;③ΔH的符号是否正确;④关于燃烧热和中和热的问题需要紧扣中和热、燃烧热的概念。

(2)由于反应热是指反应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所以对于可逆反应的热量要小于完全反应

时的热量。

考点三盖斯定律及应用

1.定律内容:一定条件下,一个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即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途径无关,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2.常用关系式

热化学方程式焓变之间的关系

a A===B ΔH1

A===1

a

B ΔH2ΔH2=

1

a

ΔH1或ΔH1=aΔH2

a A===B ΔH1

B===a A ΔH2ΔH1=-ΔH2

ΔH=ΔH1+ΔH2

题组一利用盖斯定律求焓变

1.[2012·江苏,20(1)]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土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Al2O3(s)+AlCl3(g)+3C(s)===3AlCl(g)+3CO(g)

ΔH=a kJ·mol-1

3AlCl(g)===2Al(l)+AlCl3(g) ΔH=b kJ·mol-1

反应Al2O3(s)+3C(s)===2Al(l)+3CO(g)的ΔH=__________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a+b

解析两式相加即得Al2O3(s)+3C(s)===2Al(l)+3CO(g) ΔH=(a+b) kJ·mol-1。2.硝酸厂尾气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催化还原法:催化剂存在时用H2将NO2还原为N2。已知:2H2(g)+O2(g)===2H2O(g) ΔH=a kJ·mol-1

N2(g)+2O2(g)===2NO2(g) ΔH=b kJ·mol-1

H2O(l)===H2O(g) ΔH=c kJ·mol-1

则反应2NO2(g)+4H2(g)===N2(g)+4H2O(l)的ΔH=________。(用含a、b、c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2a-b-4c) kJ·mol-1

解析2NO2(g)===N2(g)+2O2(g) ΔH=-b kJ·mol-1

4H2(g)+2O2(g)===4H2O(g) ΔH=2a kJ·mol-1

4H2O(g)===4H2O(l) ΔH=-4c kJ·mol-1

上述三式相加得:

2NO2(g)+4H2(g)===N2(g)+4H2O(l)

ΔH=(2a-b-4c) kJ·mol-1。

3.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2CO2(g)+4H2O(g) ΔH1

②2CO(g)+O 2(g)===2CO 2(g) ΔH 2 ③H 2O(g)===H 2O(l) ΔH 3

则1 mol 甲醇不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H 3OH(l)+O 2(g)===CO(g)+2H 2O(l) ΔH =ΔH 1-ΔH 2

2

+2ΔH 3

解析 CO 2(g)===CO(g)+12O 2(g) -ΔH 2

2。

2H 2O(g)===2H 2O(l) 2ΔH 3

CH 3OH(l)+32O 2(g)===CO 2(g)+2H 2O(g) ΔH 1

2

三式相加得:

CH 3OH(l)+O 2(g)===CO(g)+2H 2O(l) ΔH =ΔH 1-ΔH 2

2+2ΔH 3。

方法技巧

叠加法求焓变

首先观察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与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差异:(1)若目标热化学方程式中的某种反应物在某个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作生成物(或目标热化学方程式中的某种生成物在某个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作反应物),可把该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颠倒,相应的ΔH 改变符号。

(2)将每个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两边同乘以某个合适的数,使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与目标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一致,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 也要进行相应的换算。

(3)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叠加,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 也进行叠加。 以上可概括为找目标―→看来源―→变方向―→调系数―→相叠加―→得答案。 题组二 多角度比较焓变大小

4. 已知1 mol 红磷转化为1 mol 白磷,吸收18.39 kJ 热量。

①4P(s,红)+5O 2(g)===2P 2O 5(s) ΔH 1 ②4P(s ,白)+5O 2(g)===2P 2O 5(s) ΔH 2 则ΔH 1与ΔH 2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ΔH 1=ΔH 2

B .ΔH 1>ΔH 2

C .ΔH 1<ΔH 2

D .无法确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提供信息,由反应①减去反应②可得,4P(s ,红)===4P(s ,白);ΔH =ΔH 1-

ΔH 2=+18.39 kJ·mol -1×4=+73.56 kJ·mol -1

,故ΔH 1>ΔH 2,B 正确。 5. 下列两组热化学方程式中,有关ΔH 的比较正确的是

( )

①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1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2

②NaOH(aq)+12H 2SO 4(浓)===1

2Na 2SO 4(aq)+H 2O(l) ΔH 3

NaOH(aq)+CH 3COOH(aq)===CH 3COONa(aq)+H 2O(l) ΔH 4 A .ΔH 1>ΔH 2;ΔH 3>ΔH 4 B .ΔH 1>ΔH 2;ΔH 3<ΔH 4 C .ΔH 1=ΔH 2;ΔH 3<ΔH 4 D .ΔH 1<ΔH 2;ΔH 3>ΔH 4 答案 B

解析 由于H 2O(g)转化为H 2O(l)要放出热量,所以等物质的量的CH 4(g)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的数值要比生成气态水时的大。等物质的量的NaOH 与稀醋酸、浓H 2SO 4恰好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水,若不考虑浓H 2SO 4溶解放热和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应放出相同的热量。但在实际反应中,浓H 2SO 4溶于水时放热,使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增多;醋酸是弱酸,部分CH 3COOH 分子在电离过程中要吸热,使反应放热减小。 方法归纳

反应热大小比较

(1)利用盖斯定律比较。

(2)同一反应的生成物状态不同时,如A(g)+B(g)===C(g) ΔH 1,A(g)+B(g)===C(l) ΔH 2,则ΔH 1>ΔH 2。

(3)同一反应物状态不同时,如A(s)+B(g)===C(g) ΔH 1,A(g)+B(g)===C(g) ΔH 2,则ΔH 1>ΔH 2。

(4)两个有联系的反应相比较时,如C(s)+O 2(g)===CO 2(g) ΔH 1①,C(s)+1/2O 2(g)===CO(g) ΔH 2②。

比较方法:利用反应①(包括ΔH 1)乘以某计量数减去反应②(包括ΔH 2)乘以某计量数,即得出ΔH 3=ΔH 1×某计量数-ΔH 2×某计量数,根据ΔH 3大于0或小于0进行比较。 总之,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要注意:①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②ΔH 有正负之分,比较时要连同“+”、“-”一起比较,类似数学中的正、负数大小的比较;③若只比较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则只比较数值的大小,不考虑正、负号。

1. 将盛有NH 4HCO 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

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 )

A. NH 4HCO 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 4HCO 3+HCl ―→NH 4Cl +CO 2↑+H 2O ΔH =

+Q kJ·mol -1

答案 B

解析 根据醋酸逐渐凝固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 、C 错误,B 正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标出物质的状态,D 错误。

2. 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专家提出:如果能够利用太阳能使燃料燃烧产物

(如CO 2、H 2O 、N 2等)重新组合(如下图),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 )

A .化学能

B .热能

C .生物能

D .电能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是利用太阳能把燃烧产物转化为燃料CH 4、CH 3OH 、NH 3等,所以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热能。

3.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 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 2O 、CO 2转变为H 2、CO 。其过程如下:

m CeO 2――→太阳能

(m -x )CeO 2·x Ce +x O 2 (m -x )CeO 2·x Ce +x H 2O +x CO 2――→900 ℃②m CeO 2+x H 2+x C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过程中CeO 2没有消耗

B .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C .右图中ΔH 1=ΔH 2+ΔH 3

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2-3+2H2O

答案 C

解析抓住盖斯定律的含义(反应的焓变与途径无关,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解题。

A项根据题干中已知的两个反应可以看出,CeO2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CeO2应是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催化剂。B项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氢气和一氧化碳,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项根据盖斯定律可知-ΔH1=ΔH2+ΔH3。D项以一氧化碳和氧气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负极应为一氧化碳失电子,在碱性条件下一氧化碳应变为碳酸根离子,结合选项中所给的电极反应式,再根据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则可判断其正确。

4.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H=-9.48 kJ·mol-1

(ⅰ)I

H=+26.48 kJ·mol-1

(ⅱ)I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1 mol I2(s)中通入2 g H2(g),反应吸热26.48 kJ

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

C.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ⅰ)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D.反应(ⅰ)放出的热量多,所以产物的能量低,比反应(ⅱ)的产物更稳定

答案 C

解析A项,I2(s)和H2(g)的反应是可逆反应;B项,I2(g)===I2(s) ΔH=

-35.96 kJ·mol-1,所以1 mol I2(s)和1 mol I2(g)所含能量相差35.96 kJ;C项,固态碘稳定,能量低;D项,(ⅰ)、(ⅱ)中HI均为气体,能量一样,也一样稳定。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N2(g)和N A个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

B.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C.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 B

解析N2(g)+O2(g)===2NO(g) ΔH=+180 kJ·mol-1,A项,应为吸收热量180 kJ;C

项,N2和O2反应需高温或放电;D项,NO不是酸性氧化物。

6.利用含碳化合物合成燃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方法,已知CO(g)+2H 23OH(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91 kJ·mol-1

B.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ΔH变小

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CH3OH,则ΔH增大

答案 C

解析根据图示,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故选项A 错误,C正确;加入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对反应热无影响,选项B错误;

生成液态CH3OH时释放出的热量更多,ΔH更小,选项D错误。

7.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一种反应原理如下:CH3OH(g)+H2O(g)===CO2(g)+3H2(g)

ΔH=+49.0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CH3OH蒸汽与1 L水蒸气反应生成1 L CO2气体与3 L氢气吸收热量49.0 kJ

B.1个CH3OH分子与1个水分子反应生成1个CO2分子与3个H2分子吸收49.0 kJ热量

C.相同条件下1 mol CH3OH(g)与1 mol H2O(g)的能量总和小于1 mol CO2(g)与

3 mol H2(g)的能量总和

D.1 mol CH3OH蒸汽与1 mol液态水反应生成1 mol CO2气体与3 mol氢气吸收的热量小于49.0 kJ

答案 C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代表物质的量,A、B错误;C项,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高;D项,由于液态水变成气态水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吸收的热量应大于49.0 kJ。

8.某一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能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催化比酶催化的效果好

B.使用不同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热效应

C.使用不同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能耗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 C

解析酶的催化效果好,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所需的能耗。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9.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1<Q2的是( ) A.CH4(g)+2O2(g)===CO2(g)+2H2O(g) ΔH=-Q1kJ·mol-1

CH4(g)+3/2O2(g)===CO(g)+2H2O(g) ΔH=-Q2kJ·mol-1

B.S(g)+O2(g)===SO2(g) ΔH=-Q1kJ·mol-1

S(s)+O2(g)===SO2(g) ΔH=-Q2kJ·mol-1

C.H2(g)+Br2(g)===2HBr(g) ΔH=-Q1kJ·mol-1

H2(g)+Cl2(g)===2HCl(g) ΔH=-Q2kJ·mol-1

D.HCl(aq)+NaOH(aq)===NaCl(aq)+H2O(l) ΔH=-Q1kJ·mol-1

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ΔH=-Q2kJ·mol-1答案 C

解析A项,生成CO2放出热量多,Q1>Q2;B项,气态硫燃烧放出热量多,Q1>Q2;C项,HCl比HBr稳定,放出热量多,Q1<Q2;D项,电离需吸热,Q1>Q2。

10.已知乙炔与苯蒸气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①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 600 kJ·mol-1

②2C6H6(g)+15O2(g)===12CO2(g)+6H2O(l)

ΔH=-6 590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 mol C2H2(g)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热大于2 600 kJ

B.2 mol C6H6(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大于6 590 kJ

C.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C2H2(g)与C6H6(g)完全燃烧,C6H6(g)放热更多

D .C 2H 2(g)三聚生成C 6H 6(g)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 答案 D

解析 A 项,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小于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B 项,液态苯燃烧放出热量少;C 项,1 g 乙炔放出的热量:2 600 kJ 52 g =50 kJ·g -1

1 g 苯放出的热量:6 950 kJ 156 g =44.55 kJ·g -1

质量相同时,C 2H 2放热更多;D 项,①×3

2-②÷2得

3C 2H 2(g)===C 6H 6(g) ΔH =-605 kJ·mol -1

。 11.(1)生产水煤气过程中有以下反应:①C(s)+CO 2

ΔH 1;

②CO(g)+H 22

(g)+CO 2(g) ΔH 2; ③C(s)+H 2

+H 2(g) ΔH 3;

上述反应ΔH 3与ΔH 1、ΔH 2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CH 4转化成CO ,工业上常采用催化转化技术,其反应原理为 2CH 4(g)+3O 2

+4H 2O(g)

ΔH =-1 038 kJ·mol -1

工业上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分别对X 、Y 、Z 三种催化剂进行如下实验(其他条件相同): ①X 在750 ℃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

倍; ②Y 在600 ℃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③Z 在440 ℃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约1×106倍;

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在生产中应该选择的适宜催化剂是________(填“X”或“Y”或“Z”),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画出(2)中反应在有催化剂与无催化剂两种情况下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变化示意图,并进行必要标注。 答案 (1)ΔH 3=ΔH 1+ΔH 2

(2)Z 催化效率最高其活性温度低,节能(或催化活性高、速度快、反应温度低) (3)

解析 (1)①C(s)+CO

2 ΔH 1

②CO(g)+H 2

2

(g)+CO 2(g) ΔH 2

两式相加

C(s)+H 2+H2(g)

ΔH3=ΔH1+ΔH2。

(2)选择催化剂,应看温度和催化效率,Z的催化效率最高时,温度低,且速率快,所以

Z合适。(3)画图时,应注意在有催化剂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变,ΔH不变,活化能减少。

12.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 kJ的热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已知H2O(l)===H2O(g) ΔH=+44 kJ·mol-1,则16 g液态肼与双氧水反应生成液

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 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1.63 kJ·mol-1

(2)408.815

(3)对环境无污染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判断N2H4、H2O2中N、O的化合价:N2H4中N为-2价、H2O2中O 为-1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配平后的方程式为N2H4+2H2O2===N2↑+4H2O↑。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1.63 kJ·mol-1。

若生成的水为液态,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l) ΔH=

-817.63 kJ·mol-1。

13.根据下列条件计算有关反应的焓变:

(1)已知:Ti(s)+2Cl2(g)===TiCl4(l)

ΔH=-804.2 kJ·mol-1

2Na(s)+Cl2(g)===2NaCl(s) ΔH=-882.0 kJ·mol-1

Na(s)===Na(l) ΔH=+2.6 kJ·mol-1

则反应TiCl4(l)+4Na(l)===Ti(s)+4NaCl(s)的ΔH=________ kJ·mol-1。

(2)已知下列反应数值:

反应序号化学反应反应热

①Fe2O3(s)+3CO(g)=== 2Fe(s)+3CO2(g) ΔH1=-26.7 kJ·mol-

1

② 3Fe 2O 3(s)+CO(g)===2Fe 3O 4(s)+CO 2(g) ΔH 2=-50.8 kJ·mol -

③ Fe 3O 4(s)+CO(g)===3FeO(s)+CO 2(g) ΔH 3=-36.5 kJ·mol

1

FeO(s)+CO(g)===Fe(s)+CO 2(g)

ΔH 4

则反应④的ΔH 4=____________ kJ·mol -1

。 答案 (1)-970.2 (2)+7.3 解析 (1)由已知反应得:

TiCl 4(l)===Ti(s)+2Cl 2(g) ΔH =+804.2 kJ·mol -1

① 4Na(s)+2Cl 2(g)===4NaCl(s) ΔH =-1764.0 kJ·mol -1② 4Na(s)===4Na(l) ΔH =+10.4 kJ·mol -1

。③

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③得:TiCl 4(l)+4Na(l)===Ti(s)+4NaCl(s) ΔH = +804.2 kJ·mol -1

-1 764.0 kJ·mol -1

-10.4 kJ·mol -1

=-970.2 kJ·mol -1

。 (2)根据盖斯定律,将(①×3-②-③×2)/6得:FeO(s)+CO(g)===Fe(s)+CO 2(g),则ΔH 4=(ΔH 1×3-ΔH 2-ΔH 3×2)/6≈+7.3 kJ·mol -1

14.请参考题中图表,已知E 1=134 kJ·mol -1

、E 2=368 kJ·mol -1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图Ⅰ是1 mol NO 2(g)和1 mol CO(g)反应生成CO 2和NO 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 1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ΔH 的变化是________。请写出NO 2和CO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汽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H 3OH(g)+H 2O(g)===CO 2(g)+3H 2(g) ΔH =+49.0 kJ·mol -1

②CH 3OH(g)+1

2O 2(g)===CO 2(g)+2H 2(g)

ΔH =-192.9 kJ·mol -1

又知③H 2O(g)===H 2O(l) ΔH =-44 kJ·mol -1

,则甲醇蒸汽燃烧为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表所示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参数:

化学键 P —P P —O O===O P===O

键能/kJ·mol

1

a b c x

已知白磷的燃烧热为d kJ·mol -1

,白磷及其完全燃烧的产物的结构如图Ⅱ所示,则表中

x =________ kJ·mol -1(用含a 、b 、c 、d 的代表数式表示)。

答案 (1)减小 不变 NO 2(g)+CO(g)===CO 2(g)+NO(g) ΔH =-234 kJ·mol -1

(2)CH 3OH(g)+32O 2(g)===CO 2(g)+2H 2O(l) ΔH =-764.7 kJ·mol -1

(3)1

4

(d +6a +5c -12b ) 解析 (1)观察图像,E 1应为反应的活化能,加入催化剂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但是ΔH 不变;1 mol NO 2(g)和1 mol CO(g)反应生成CO 2和NO 的反应热数值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因此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O 2(g)+CO(g)===CO 2(g)+NO(g) ΔH =-234 kJ·mol -1

(2)观察方程式,利用盖斯定律,将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作如下运算:②×3-①×2+③×2,即可求出甲醇蒸汽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3)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P 4+5O 2=====点燃

P 4O 10,结合图Ⅱ中白磷及其完全燃烧产物的结构,根据“反应热=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与燃烧热概念可得等式:6a +5c -(4x +12b )=-d ,据此可得x =1

4

(d +6a +5c -12b )。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 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 2.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20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考前押题试卷(5月份)(有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考前押题试卷(5月份)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煅烧贝壳 B. 粮食酿醋 C. 古法炼铁 D. 火药爆炸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制镜利用了葡萄糖的氧化性 B. 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乙醇>苯酚>乙酸乙酯 C. 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对应的酸和醇 D. 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甲基使苯环变活泼 3.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 将少量Fe(NO3)2加水溶解后,滴加稀硫酸酸 化,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 Fe(NO3)2已变 质 B 在KI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再加入CCl4,充分 震荡。 液体分层,下层溶液呈 紫红色。 氯的非金属性比 碘强 C 炭粉中加入浓硫酸并加热,导出的气体通入 BaCl2溶液中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SO2和CO2产 生 D 向AgNO3溶液中滴加少量NaCl溶液,然后再 向其中滴加KI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 成黄色沉淀 溶解度:AgCl> AgI 4.科学家用氮化镓材料与铜组装如图所示人工光合系统,利用该装置 成功地实现了以CO2和H2O合成CH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GaN表面发生氧化反应:2H2O-4 e-=O2↑+4H+ C. Cu表面的反应是:CO2+8e-+6H2O=CH4+8OHˉ D. H+透过质子交换膜从左向右迁移 5.一定温度下,向10mL 0.40mol?L-1 H2O2溶液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 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所示。资料显示,反应分两步进行: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 一、化学反应原理 1.研究+6价铬盐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及氧化性,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H=+13.8kJ/mol,+6价铬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Cr3+,Cr3+在水溶液中为绿色。 (1)试管c和b对比,推测试管c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a和b对比,a中溶液橙色加深。甲认为温度也会影响平衡的移动,橙色加深不一定是c(H+)增大影响的结果;乙认为橙色加深一定是c(H+)增大对平衡的影响。你认为是否需要再设计实验证明?__________(“是”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试管a、b、c的实验现象,可知pH增大 2- 27 2- 4 c(Cr O) c(CrO) _____(选填“增大”, “减小”,“不变”); (4)分析如图试管c继续滴加KI溶液、过量稀H2SO4的实验现象,说明+6价铬盐氧化性强弱为Cr2O72-__________CrO42-(填“大于”,“小于”,“不确定”);写出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5)小组同学用电解法处理含Cr2O72-废水,探究不同因素对含Cr2O72-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Cr2O72-的起始浓度,体积、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 实验ⅰⅱⅲⅳ 是否加入 Fe2(SO4)3 否否加入5g否 是否加入H2SO4否加入1mL加入1mL加入1mL 电极材料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极为石墨, 阳极为铁 Cr2O72-的去除率/%0.92212.720.857.3 ①实验ⅱ中Cr2O72-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ⅲ中Fe3+去除Cr2O72-的机理如图所示,结合此机理,解释实验iv中Cr2O72-去除率提高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 总结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2.1):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 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而拉开21世纪初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序幕。在千呼万唤中浙江省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实施新课程标准。传统的高中教学还是把学生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排斥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题海战”中普遍下降,化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很好体现。取而代之的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不同领域的人才。新课标强调的就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而不是“我给你什么,你接受什么”。 [背景] 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而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终点的判断又是做好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根本保证。因此使学生认识指示剂和滴定终点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上好这堂组内公开课,我事先作了精心准备,考虑到面对的是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的,思维敏捷而发言又很积极的学生,也考虑到中和滴定实验的难度,事先我也作了许多假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期望按照我的思路上好这堂公开课。[问题提出] 师:在定量分析中,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和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和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目的是测定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据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H2O 推出:K.c 标.V 标 =c 待 .V 待 即:c 待=K. c 标 .V 标 /V 待 师:酸碱中和滴定所需的仪器(一一展示并简单介绍它们的作用和使用要注意的问题)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等。 (学生认真的听着,不时对新看到的仪器表现出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 师:准确的做好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生:我想,根据上面的公式准确测出V 标 的体积很重要。 师:很好,那么我怎么知道V 待 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我认为V 待 的体积事先也应该测好,可以把它放在锥形瓶中 (看来学生事先也作了预习) 师: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有两点: 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溶液V标和V待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进行,可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滴定终点; 师:其中强酸与强碱互滴时,可选用酚酞(变色范围8—10)或甲基橙(变色范围3.1—4.4)作指示剂。如果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用1—2滴酚酞作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放入锥形瓶中,可以观察到红色现象,在盐酸滴定过程中若刚由粉红色变为无色,恰30秒内不褪色为滴定终点。如果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用1—2滴甲基橙作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放入锥形瓶中,可以观察到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2020年高考化学押题预测卷一(新课标Ⅲ卷)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Ⅲ卷】 理科综合·化学 (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l 35.5 Ti 48 Sn 119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7.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84消毒液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居家环境杀菌消毒 B.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有利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C.太阳能光催化环境技术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该燃料属于一次能源 D.中国华为自主研发的5G芯片巴龙5000的主要材料是Si 8.正四面体烷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碳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B.与丁二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C.二氯代物有2种D.正四面体烷生成1 mol丁烷至少需要3 molH2 9.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Z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氢和R 、W三种元素形成的阴离子有3种以上 B.RY2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 C.X、Z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都依次减弱 D.R、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10.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2 g S8(分子结构:)中的共价键数目为N A B.2 g由H218O和2H2O组成的物质中含有的质子数为N A C.8 g CuO与足量H2充分反应生成Cu,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标准状况下,11.2 L Cl2溶于水,溶液中Cl-、ClO-和HClO的微粒数之和为N A 11.目前大多数城市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汇集到一起,进行集中处理。如图是电解法处理某生活污水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电极均为消耗型电极,不能用石墨代替 B.污水中污染物的除去是阳极反应与阴极反应协同作用的结果 C.当阳极有9.0gAl溶解时,阴极一定增重100.5g或32.0g D.电解开始时,阴极反应为2H2O+2e-=H2↑+2OH-,阴极区pH升高 12.根据有关操作与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现象结论 A 向FeCl3溶液中滴加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I-有还原性 B 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一定含有Cl- C 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溶液反应,加 入MnSO4溶液 紫色褪去速率加快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D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FeSO4溶液紫色褪去Fe2+有还原性 13.25 ℃时,将0.10 mol·L-1 CH3COOH溶液滴加到10mL 0.10mol·L-1NaOH溶液中,lg - 3 3 c(CH COO) c(CH COOH) 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C点坐标是(6,1.7)。(已知:lg5=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018年高考化学真题与模拟类编:专题14-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含答案)

1.【2018新课标1卷】采用N2O5为硝化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硝化技术,在含能材料、医药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Devil用干燥的氯气通过干燥的硝酸银,得到N2O5。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一种气体,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时N2O5(g)分解反应: 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 t/min0408016026013001700∞ p/kPa35.840.342.5. 45.949.261.262.363.1 ①已知:2N2O5(g)=2N2O4(g)+O2(g) ΔH1=?4.4kJ·mol?1 2NO2(g)=N2O4(g) ΔH2=?55.3kJ·mol?1 则反应N2O5(g)=2NO2(g)+ 1 2 O2(g)的ΔH=_______ kJ·mol?1。 ②研究表明,N2O5(g)分解的反应速率() 25 31 210?min N O p kPa υ-- =??。t=62min时,测得体系中2 O p p O2=2.9kPa,则此时的 25 N O p=________kPa,v=_______kPa·min?1。 ③若提高反应温度至35℃,则N2O5(g)完全分解后体系压强p∞(35℃)____63.1kPa(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__。 ④25℃时N2O4(g)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kPa(K 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计算 结果保留1位小数)。 (3)对于反应2N2O5(g)→4NO2(g)+O2(g),R.A.Ogg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N2O5NO2+NO3快速平衡 第二步NO2+NO3→NO+NO2+O2慢反应 2018年高考试题

2020年高考化学押题预测卷03(新课标Ⅲ卷)-化学(全解全析)

2020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新课标Ⅲ卷】 理科综合化学·全解全析 7.C 【解析】医用口罩能够有效阻挡病毒的进入人体感染,A不符合题意;聚丙烯树脂为合成树脂材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B不符合题意;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C符合题意;疫苗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若温度过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D 【解析】A.由结构简式可知甲、乙的化学式均为C8H14,故A正确;B.乙的二氯代物中两个氯原子可在相同或不同的C原子上,如在不同的C上,用定一移一法分析,依次把氯原子定于-CH2或-CH-原子上,共有7种,故B正确;C.苯为平面形结构,碳碳单键可以旋转,结合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可知所有的碳原子可能共平面,故C正确;D.乙为饱和烃,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D。 故选D。 9.C 【解析】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Y是金属元素,X的焰色呈黄色,为钠元素,W、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则W为氧元素,Z为硫元素。工业上一般通过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Y的单质,则Y 为铝元素。A、W、X、Y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均是10电子微粒,A正确;B、硫和氧可以形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两种共价化合物,原子个数比为1:2和1:3,B正确;C、由于硫离子和铝离子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氢氧化铝和硫化氢,因此硫化铝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备,C错误;D、由于氢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则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两两反应,D正确。故选C。 10.B 【解析】A.1molNH4NO3溶于稀氨水中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n(NH4+)+n(H+)=n(OH?)+n(NO3-),溶液呈中性,则硝酸根离子个数等于铵根离子个数等于N A,A项正确;B. pH=3的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大于水解,故溶液中的氢离子主要来自于HSO3?的电离,故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小于0.001NA,B项错误;C. 40gSiC的物质的量n=40g/40g/mol=1mol,而1mol SiC中含有Si?C键4mol即4N A,C项正确;D. 在100g质量分数为3%的甲醛水溶液中含有3g甲醛,含有甲醛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 甲醛分子中含有0.2mol氢原子,由于水分子中也含有氢原子,则该溶液中含有氢原子数大于0.2N A,D 项正确;故选B。 11.D 【解析】A.电解池工作时,CO(NH2)2失去电子,a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B.阴极水得电子产生H2,则阴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故B正确;C.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6H+===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故答案为放热;2Al+6H+===2Al3++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N2H4·H2O+Na2CO3+NaCl。

7989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试卷说明】既然是能力过关题,题目的难度也有所提高,但是绝对没有超过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深度,只是引导同学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例如,学到干电池时,你是否考虑过把干电池中的所有成分分离开来?学到制Cl2时,你是否想过漂白粉的制备问题?这就是设计16、17题的缘由。关于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材中讲的较少,但是给你诸多数据,你能不能找出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所必需的能力,看一下18、19两题吧。这就是新教材、新理念,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提高能力,要能发现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间120min,满分100分。祝你考出优异成绩。 卷I(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1.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AgNO3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溶液①小心地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跟汗渍中的物质②作用,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用下列化学式表示这三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A、①AgNO3②NaBr③AgBr B、①AgNO3②NaCl③AgCl C、①AgCl②AgNO3③NaCl D、①AgNO3②NaI③AgI 2.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AbmedH·ZeWapl,开创了“飞秒化学10-15S)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3.x、y均为短周期元素,且x为ⅠA族元素,y为VI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由x、y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C.x2y既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D.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不可能是1:1 4.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图表示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5.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mA+nB=pC+qD

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学科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授课班级:高二 课 时 数:2小时 学科教师: 辅导科目:化学 授课时间段: 课 题 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的 1.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一.反应热 焓变 1.反应热 通常情况下的反应热即焓变,用ΔH 表示,单位___ 。 旧键的断裂___能量;新键的形成___能量,总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吸热反应:__者>__者;放热反应:__者<__者。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前者为 反应 后者为 反应 3.放热反应ΔH 为“ ”或ΔH 0 吸热反应ΔH 为“ ”或ΔH 0 ?H =E ( 的总能量)- E ( 的总能量) ?H =E ( 的键能总和)- E ( 的键能总和) 4.常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⑴常见放热反应① ② ⑵常见吸热反应① ② 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反应热,并且知道了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的差叫焓变。也通过图示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但我们总是用图示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很繁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表示方法呢? 课堂导入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知识回顾

一、热化学方程式 例1 已知:在200℃,101kPa 时,1mol H2与碘蒸气作用生成HI 的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 H 2 (g) +I 2 (g) ==== 2HI(g) 14.9 kJ/mol 例2 已知:在25℃、101kPa 时,有两个由H2、O2化合成1molH2O 的反应,一个生成气体水,一个生成液态水,其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H 2 (g)+1/2O2(g)== H= -241.8 kJ/mol H 2 (g)+1/2O2(g)== H= -285.8 kJ/mol H2O(l)==H2O(g) H= +44.0 kJ/mol 2H 2 (g)+O2(g)==2H2O(g) H= -483.6 kJ/mol 2H2O(g)==2H 2 (g)+O2(g) H= +483.6 kJ/mol 1.定义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因为△H 的大小和反应的温度、压强有关,如不注明,即表示在101kPa 和25°C 。 (2)注明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 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 H 不同 知识讲解 200℃ 101kPa 压强 温度 状态 反应热 H2O(g) H2O(l) 可以是分数

2020年高考化学押题预测卷02(新课标Ⅰ卷)-化学(全解全析)

2020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新课标Ⅰ卷】 理科综合化学·全解全析 7.A 【解析】A.草木灰中的碳酸钾与贝壳灰中的氧化钙溶于水生成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故A错误;B.古代记事常常刻于金属、陶瓷、玉器之上,故B正确;C.丝的主要成分为蚕丝,属于蛋白质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酶会加速蛋白质的水解,破坏丝绸制品,故A正确;D.草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D正确;故选A。 8.C 【解析】完全氢化后的产物,即为乙基环己烷,六元环含有4种H,乙基含有2种H,故产物的一氯代物有6种同分异构体;故选C。 9.A 【解析】A.非金属性:O(X)>S(W),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A项正确;B.由X、Y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Na2O中只有离子键,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项错误;C.金属性:Na(Y)>Al(Z),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C项错误;D.Na、Al、S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r(Y)>r(Z)> r(W),D项错误;故选A。 10.D 【解析】A.没有提供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混合溶液中NH4+的数目,A不正确;B.60gSiO2和28gSi 都为1mol,分别含有4N A个Si-O键和2N A个Si-Si键,B不正确;C.标准状况下22.4LCl2为1mol,若由浓盐酸分别与MnO2、KClO3反应制得,则转移的电子数分别为2N A、5/3N A,C不正确;D.10g46% 甲酸(HCOOH)水溶液所含的氧原子数为 A A 10g46%210g54% 46g/mol18g/mol N N ???? + =0.5N A,D正确;故选D。 11.B 【解析】根据装置图可知B室中氧气参与反应,应为好氧菌,选项A正确;方程式中电荷和氢原子不守恒,选项B错误;MFC电池中氢离子向得电子的正极移动,即向b极移动,b为正极,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即b→a,选项C正确;电池的总反应是醋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成CO2、H2O,即CH3COO?+2O2+H+=2CO2 +2H2O,选项D正确。故选B。 12.D 【解析】A.KI过量,且KI与氯化铁反应,则溶液中既含I2又含I-,不能证明反应的可逆性,故A 错误;B.2KMnO4+5H2C2O4+3H2SO4=2MnSO4+K2SO4+10CO2↑+8H2O,两只试管中草酸量均不足,高锰酸钾过量,溶液不褪色,不能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错误;C.乙醇易挥发,也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应先通过水,排除乙醇的干扰,故C错误;D.如有

酸碱中和滴定知识点

实验——酸碱中和滴定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 V酸= C碱. 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最大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变色范围的pH 石蕊<5红色5~8________ >8蓝色 甲基橙<3.1______ 3.1~4.4橙色>4.4黄色 酚酞<8无色8~10________ >10____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 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解题技巧 襄阳三中樊春潮陈玉华 近几年的高考中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大部分搜索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化学、物结构与离子平衡理论板块与原始化合物之间的综合题。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应注重计算能力(重点训练平衡常数以及转化率的计算)、语言表述能力(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解读图像的能力,掌握解题技巧。解答此类综合题的基本思路是:仔细审题→弄懂原理→掌握要点→抓住特例→规范答题。 一、综合能力的应用技巧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二综合分析能力水平的高低就体现在考生能否把总会让分解成若干个较简单的单一模块的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即考生要把答题化为小题,把综合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降低难度,各个击破。 二、盖斯定律的应用技巧 盖斯定律主要是利用题中信息求某一特定热化学方程 GAGGAGAGGAFFFFAFAF

式的反应热。计算时先要确定热化学方程式的组合关系,在确定△H间的计算关系,技巧如下: 1、确定已知方程式的加减:注意观察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与待定的热化学方程式,如果待定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在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找到且只在该方程式中出现,那么在“=”或“≒”号的同一侧用加法,不同侧用减法。 2、调整化学计量数:如果要消掉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则要调整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使需要消掉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等(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也要作同倍数的变化),从而快速确定特定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所需要的倍数。 GAGGAGAGGAFFFFAFAF

3、注意检查核对:得到计算反应热的关系式后,一定 要核对一下所求的反应热是不是与要求的特定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 三、平衡计算的应用技巧 1、平衡常数的应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后,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就不变。利用平衡常数可以处理多次投料的结果比较问题。 2、常用的计算思路:涉及赔偿的计算常利用“三段式”法,要注意几个关系的应用,反应物的c(平)=c(初)-c (转),生成物的c(平)=c(初)+c(转),反应物的c(初)×a(转化率)=反应物c(转),不同物质的c(转)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四、四大平衡常数的应用技巧 1、化学平衡常数(K):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时,既可根据“相同时间内某物质的增加量是否等于减少量”来判断,也可根据相同温度下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的大小关系来判断:Qc=K,已达平衡;Qc>K,平衡逆 向移动;Q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