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身体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身体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身体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事物,随着他们观察和研究的对象逐渐增多,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去。此时的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对象,而当我们引导学生对身体关注的时候,熟悉的身体活动与陌生的身体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熟悉的身体一下子变得陌生了。诸如身体为什么会动?人体的外形为什么是对称的?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运动后呼吸和心跳为什么会有变化等等,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了问题接踵而来。学生对于身体的研究可能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展开了。《身体的结构》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

3重点难点

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难点: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视频引入

1、提出任务: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有关身体部位的信息?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全一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象版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优质公开课《10各种各样的纸》教案(1)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优质公开课《10各种各样 的纸》教案(1) 教学目标: 探究:能通过各种各样纸的观察,发现纸的不同点和 相同点。 知识:1、会用各种感觉、借助简单的工具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 2、能举例说出纸的各种特点在生活和学 习中的应用。 情感:会利用纸的不同点制作一件纸品。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纸,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 点。 教学难点: 能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 教具准备: 红色墨水、橡皮檫、火柴、直尺、放大镜、各 种纸等。

教学方法: 观察研究 建议二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说一说,哪些地方用到了纸? 2、你见过哪些纸?这些纸有哪些不同点 和相同点? 3、怎样找出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二、研究纸的不同点 1、分小组借助各种工具找出各种纸有哪些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如:颜色、软硬、粗糙度、厚度、吸水性、抗拉力 等。 3、小组讨论:你们小组打算从哪些方面怎样研究这些 纸的不同? 4、汇报讨论结果。 (1)颜色:用眼睛看,不需要借助其他 工具。 (2)软硬:用手试,不需要借助其他工 具。 (3)光滑与粗糙:用手摸,不需要借助 其他工具。

(4)厚度:①用手摸②目测③用 直尺测量。 (5)吸水性:①用滴管②用纸条 (6)抗拉力: 5、各组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案进行观察实验,重点研究纸的厚度、吸水性、抗拉力等,并作好 记录。 6、汇报实验结果。 7、归纳小结:说一说这些纸有哪些方面 的不同。 三、拓展和应用 1、人们利用纸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举例说说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2、纸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课后继续研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不同的纸有很多方面的不同。那人们为什么都称它们为“纸” 呢?说说各自的看法。 二、研究纸的相同点 1、刚才你们说的这些相同点,是不是正确,怎样检

小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一单元试卷

2011年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___。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它,使它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____________;用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__;克服阻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__。 3、像水龙头这样,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在_________上用力带动________运动省力;________上用力带动_________运动费力。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就____________。 5、起重机就是利用了____________的原理,将建筑材料运送到建筑物上面去的。 6、像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___。 7、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____________滑轮;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___________滑轮;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轮轴的轴不变时,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____________。 9、自行车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把脚蹬的力量传到车轮上的。 10、用螺丝刀拧螺丝时,应用了____________工作原理;用螺丝刀撬油漆桶的盖子时,应用了____________工作原理。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 )1、用镊子夹棉球是使用了杠杆不省力的原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工作方便。 ( )2、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 )3、滑轮组组数越多越不省力。 ( )4、应用定滑轮省力,应用动滑轮不省力。 ( )5、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省力 。 ( ) 6、有的杠杆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 )7、杠杆的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时,就越省力。 ( )8、升旗时,在旗杆下能将国旗升上旗杆顶部是因为旗杆顶部装有定滑轮。 ( )9、将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钳子最方便省力。 ( )10、人们所使用的工具都是省力的。 三、选择(在括号中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每空2分,共22分) 1、下列器材中,主要属于斜面应用是( )。 A 、镊子 B 、老虎钳 C 、螺丝钉 2、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拉同样重量的物体,所用的拉力比较小的是( )。 A 、坡度小的斜面 B 、坡度大的斜面 C 、不能确定 3、下列3种杠杆: 使用这种杠杆( ) 使用这种杠杆( ) 使用这种杠杆( ) A 、省力 B 、费力 C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下列哪种情况最省力 ( )。 A 5、自行车上综合利用了( )等机械原理。 A 、斜面、轮轴 B 、杠杆、斜面、轮轴 C 、杠杆、滑轮 6、下列哪种情况能平衡( )。 A B C 7、扳手应用的简单机械是( )。 A 、杠杆 B 、斜面 C 、轮轴 D 、滑轮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 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 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

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相同大小的铁垫圈、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 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 (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我们的身体》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教材分析】本课教科书着力体现“解暗箱”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让学生从外到内观察研究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整体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教科书通过猜想、假设、观察、分析、概括、体验等探究活动和思维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初步的了解,并认识身体主要的感觉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健康的生活意识。 3.知道人体外部结构和内部主要器官(整体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认识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了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各负其责,相互密切

配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体外部结构和内部的主要器官, 认识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2.难点:认识人体内部器官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幸福拍手歌(课件),师生一起参与。【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身体动起来,与本节课探究内容相符合。】 根据学生的体验导入新课。 师:咱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的身体。(课件展示课题)引导学生先从身体外部来研究。 二、探究活动 1.观察身体外部分为几部分。 看一看,分一分。(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观察身体,自主分,虽然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分法,会耽误一点课堂时间,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 师生交流,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小学 科学常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说课试讲)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尝试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能通过看、听、摸等手段对自己的身体有些了解,并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2. 知道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等几大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3. 能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何时的观察方法,有顺序、仔细的观察我们的身体。 5. 在对人体的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残障所带来的不便,爱护和锻炼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重点:认识身体的组成部分,并初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身体内部构造,并感受各器官的协 调统一。 教学准备:PPT 课件、小棒、胶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3d 小人、线描简笔画小人、七巧板拼图小人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人) 谈话:从古老的七巧板艺术,到今天的3d 小人,他们虽然创作手法不同,都表现了一个奔跑的小人。你能模仿一个你喜欢的体育活动吗?用心想一想,身体的哪些部分参与了活动?

学生模仿、交流 谈话:一个动作的完成,离不开身体多个部位的参与。今天我们就一起开启对人体的探索之旅。对于我们的身体,你想研究些什么呢?生交流 二、活动探究,人体的结构 (一)活动一:了解人体的结构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观察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你认为我们的身 体有哪几部分组成?把你们的结论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小组展示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画研究的结果。 4.总结:想一想前面的图片,和同学画的,他们都有(头、颈、躯干、四肢)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头、颈、躯干、四肢 着重指导: 平常人们所说的脖子,在科学上叫做颈。 人们平时说的身体,在科学上叫做躯干。 胳膊和腿,合并叫四肢。胳膊是上肢,腿是下肢。 5.巩固认知 对照课件中跳舞的小女孩,巩固: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头、颈、躯干、四肢 6.我说你做 摸摸你的头扭扭你的颈,挺直你的躯干,放正你的四肢 (二)认识人体的内部器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 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 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 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

小学科学公开课简单电路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简单电路优秀教案 1、简单电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简单电路中各种构件的名称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能够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三)情感目标: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就能掌握更多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地基础。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电路中的基本构件。 (二)动手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三、教学难点: (一)动手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二)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电流实验盒、大号电池、图钉、回形针、小硬纸板、红绿小灯泡、小电机、小喇叭。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学生每人自带一节)、尺、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电话等现代化家用电器。晚上上街到处是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你知道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 (二)新课课题: 1、简单电路 (三)思考问题: 我们家的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它用了些什么物件?

学生回答:电线、开关、灯泡。 教师说明:我们家的灯泡和其它电器都是220伏的交流电,是民用电,对人体有危险。我们不能用手触摸,会触电死亡。安全电压是36伏以下,它对人体没有危险。我们上课用的是电池,它是直流电,电压是1.5伏,对人体没有任何危险。 (四)认识实验电路中的构件:P30 1、电源(大号电池1.5伏,凸起的一端是正极,用“十”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一”表示)。 2、导线(有铜芯、铝芯,外面有绝缘层)。 3、开关(单联、双联)。 4、小灯泡(有 1.5伏、2.5伏、4.5伏等多种,一般选用2.5伏). 教师说明:电路中的常用符号、画图方法。 (五)实验操作一:P31 (1)使小灯泡亮起来。 (2)使小电机转起来。 (3)使小喇叭响起来。 教师说明: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在电路中当它的电流在循环电路中流动时小灯泡会亮起来,小电

小学科学四上我们的身体(练习答案)

1.身体的结构 探究接力棒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它不能独立运动。 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它们的组合形式也不同。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4.工具是人体功能的延伸,人们仿照身体结构制造了一些工具,如门的合页与人体的 关节功能相似,铁塔相当于人体的骨骼,起重机的吊臂相当于人的手臂。 。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 1、人的心脏一分钟大约跳动( B )次 A 30—50 B 60—100 C 120—150 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部进入血液,再由( C )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A 口腔 B 胃 C 心脏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探究接力棒 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脏更强健。所以跳动 3 分钟后平时爱运动的同学比不爱运动的同学恢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要短。 3.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会有短暂的,因此,我们心脏不容易疲劳。 4.休息时,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会减少,心脏会得到更多的休息。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 案光的反射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我们的身体》精品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我们的身体》精 品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身体》是青岛版科学课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解暗箱”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对自己的身体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外到内观察研究自己的身体,学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的意识。教科书通过猜想、假设、观察、分析、概括、体验等探究活动和思维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初步的了解,并认识手、眼、耳、鼻、舌、牙齿等器官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其实学生对身体并不陌生,可以看得到、摸得着,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本课新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使学生热爱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三)科学知识 了解人体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整体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体的典型图片或视频资料、游戏材料(不透明的袋子里装一些让学生运用感官进行判断的物品)、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人体(如手、脚、眼、耳、鼻、舌、牙等)结构特点、功能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舞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音乐,能跟着音乐来跳跳舞吗?(教师播放课件音乐,学生随音乐自由舞蹈)

【K12学习】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 学设计及反思 《纸》一课教学设计 《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度的性质,认识纸的各种用途,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和发展历史。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教学核心内容的引入是从了解纸的广泛用途着手,在介绍纸的发展历史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研究纸的性质,认识到现代造纸术给环境和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但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纸的常规认识已经很普遍,而冲淡他们进一步研究纸的性质这一教学重点的兴趣,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探究实验前的导入情境——我事先将课上能用到的学习资料分别用普通牛皮纸和带有塑料薄膜的牛皮纸分别包好,在上课前就把他们放在有明显水痕的桌角,并保证普通牛皮纸包装的纸包被水浸透。 师: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一项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带给你们。哎?这纸包怎么都湿成这样啦!请前面这组同学快帮我把它们擦干净。 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报纸、餐巾纸、卫生纸、普通纸、皱纹纸等帮忙擦拭。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乐于助人、遇事敢于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当这个“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中,我再以朋友的身份请求帮助,他们立刻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他们课前准备的纸制品也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此时,孩子们已经在自觉行为中开始了探索身边科学的研究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评价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和快乐,所以更能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成果上体现出一举多得的功效。下面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就会越发显得顺理成章。 师:谢谢几位同学。刚才大家看到他们是用什么擦水的?怎么不用橡皮呀? 生:他们是用各种纸擦水的。因为纸能吸水,而橡皮不能。 师:这说明这些纸有什么性质呢? 生:说明纸有吸水性。 此处的提问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有效的教学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让没有机会参与前一活动的同学继续关注下面的教学活动。当同学们听到老师用“橡皮和纸”进行吸水性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有些幼稚。但正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才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