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

《课标》所确定的中学生数学素养

———从十个核心概念说开去

张号(兴国中学)

1.引言

时代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愈显突出。数学已经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与数学打着交道。稍加留意,便可发现网页、杂志、报纸、电视及广播等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或数据,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相关领域的数学知识或是数学问题。数学已俨然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更高水平的数学素养。作为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素养已成为工作、学习和人际交流的一种实际需要[1]。鉴于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数学,要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要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数学素养的已有研究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数学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素养内涵的界定、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水平的划分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对数学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刘喆等人在分析了西方数学教育中数学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特定区域和背景”说、“数学内容”说、“数学过程”说、“综合性”诠释等四种定义观念类型[2];王子兴在分析了数学素养的形成条件以及数学素养与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关系后,并以此为逻辑基础,提出了数学素养涵盖创新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意识、用数学的意识、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等五个要素[3]。此外,关于数学素养的文献还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对诸多的观点,我们很难轻易的判断哪个说法正确哪个错误。不同的观点不仅反映了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及时代特征,也表明数学素养涵盖范围之广。纵观这些表述,我们发现关于数学素养的这些研究要么是通过学习活动解释数学素养,要么是通过素养或素质的概念演绎数学素养,或是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解读数学素养[1],都强调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要对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并非易事,已有的努力让我们倍感欣慰的同时,也总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或是少了些什么。数学素养似乎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们学数学的人,思维要灵活些,不要一个方向看问题,不要一味地纠缠于某一概念的内涵。内涵说不清,我们可以从反面、侧面去讲。我个人非常赞同顾沛先生对数学素养的回答。在被学生问到“什么是数学素养?”时,顾沛先生说,“很多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并从通俗与专业两个角度对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了分析。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研究数学素养,都少不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外在表现和重要标志,情感态度又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动力和催化剂。杨叔子院士对《论语·宪问》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的巧妙解释,为我们很好的道明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间的关系,即:有数学素养一定

有数学知识,有数学知识不一定具备数学素养;具被数学素养必定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但具有数学能力却不一定具备数学素养。

为了进一步清晰、直观地了解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下图来说明。可以看出:数学素养并不等同于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它已经超越了知识与能力的范畴;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又都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数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情感态度并不直接影响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情感态度通过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而对数学素养的发展起间接的作用,而数学素养则直接影响情感态度的发展。

数学知识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情感态度

3.课标中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课标设计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总目标,或是三维目标,抑或是最新扩展的“四基”和“十个核心概念”,都或多或少地从不同角度与深度反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并不是在数学课程之外另加的内容,它是站在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呼唤教育观念转变的呐喊,是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诠释。

上文已提到关于数学素养研究的角度很多,各种提法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及合理性。但关于“数学素养是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以及“数学:‘四基’明确了数学素养”这两种说法,笔者觉得不大合适。我们认为,数学素养是超越了知识与能力之上的东西,更多地表现为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和一些相关的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知识与技能目标”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是数学素养形成必备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价值观”可以认为是观念性的成分,但“情感与态度”实在是不能算在数学素养之内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对数学素养的形成只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基本活动经验”也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进而体会数学思想,形成数学素养的一种有利的工具和辅助手段而已,并不能算作数学素养的真实成分。可见,上述两种说法并不合适。

十个核心概念所涉及的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它们在本质上都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明确了数学素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总体来看,十个核心概念反应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四个方面要求: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数学观念。这里我们无意要对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严格的区分,仅是从核心概念的指称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划分。

1.数学意识

这里的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周围的世界,以及对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数学敏感性。主要表现在能主动的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发现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一项调查[5]对《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中国证券报》、《天文爱好者》等一批密切联系百姓生活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报纸杂志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像大数、百分数等数学术语以及统计图、数学公式等大量且频繁地出现在与生活有关的报道及广告之中。难怪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数和图形的时代。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你到超市去,看到水果摊上插着的牌子上写着“桔子0.8元/斤”。一般人看到后,大脑里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这么便宜!”(可能会伴有喜悦的心情,今天我多买点)于是就跑到跟前使劲的往袋子里装桔子,装到一半时突然想起,今天来超市的目的是要买鸡蛋的,身上只带了20块钱。于是就接着思考,在买了鸡蛋后能卖多少桔子…

当你看到牌子上标示的价格并产生惊讶或喜悦时,实际上正是你明白了符号“0.8元/斤”的意思后所产生的对低价格的敏感反应,这正是相关数感及符号意识的生动体现;当你考虑先买鸡蛋,后买多少桔子时,正是应用数学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各种“数”、数学符号,并且时刻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去解决。因此,形成良好的数感及符号意识,养成主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数学素养。

2.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把运算能力、几何直观以及推理能力统归为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它不只是数学的操作技能,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思考和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借助图形所展开的数学想象力,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推理能力属于数学思考(思维)能力中的一种,是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数学素养的核心[6]。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在无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观察、分析、思考等活动,只是我们不曾刻意关注罢了。数学思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拿运算能力来说,你早上到楼下去吃早餐,付钱时你可能就在心里不自觉地核查:两根油条2块、一碗豆腐脑2块5…总共是多少,应找我多少....;坐公交车买票时,你也会计算给多钱,找多钱;等等。

通过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所形成的思维的严谨性、系统性、创造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等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事的进展,决定着事情的完满与否。你若是一个公司的领导,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对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因为你要顾全大局,从大局利益出发,恰当的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具有一定的统筹力及一定程度的预见力,这会关系到你一庄生意的谈成与否,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及今后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落笔有据、言之有理的严谨品质;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数学思想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讲,数学思想应被理解为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数学内容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7]史宁中教授在《数学思想概论》一书中将数学思想概括为三个基本数学思想:抽象思想、模型思想、推理思想,并认为其他数学思想都是从这三种衍生出来,发展出来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指明,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思想[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我

们的数学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渔”,即“数学思想”。一个人对数学思想的掌握、理解程度,直接决定数学学习水平的优劣和数学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数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其工作于学习的效率。正如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完成学业走上社会后,如果不是在于数学相关的领域工作,他学过的数学知识几年后会被遗忘,而“唯有深深铭刻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在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十个核心概念从本质上说是基本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比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就不同程度地直接体现了抽象、推理、模型的基本思想要求。[9] 其中,模型思想作为唯一一个以“思想”指称的核心概念,是学生体会、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日常生活离不开模型思想,建立模型思想能是我们以更经济、更省时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关系,不致于盲目的做出判断,不致于被事物的表面假象所蒙蔽。比如,就拿每日的烧水来说,一般家庭用的最多的是煤气和电。那么,在煤气与电两者之间哪个更便宜些呢?我们可以运用模型思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进行比较,便可知那种方式更实惠些。再如,我们经常会在路边见到这样一些赌博游戏[10],拿两个骰子,掷一次,看掷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算庄家赢,否则就算别人赢,看起来似乎很公平,结果往往是庄家赢得多。这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骗术,本质上体现的是概率中古典概型这一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概率可以算出,掷出5、6、7、8、9点的概率是2/3,掷出其他点数的概率的1/3。如果你头脑中有古典概型这一模型思想,就不致于上当受骗,被假象所欺。

4.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是人们对某一数学对象或数学过程的本质和本体的见解和意识,包括对某数学知识而言,人们为什么想、怎样想和想出了什么等一些问题,常常表现为人们主动运用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或数学思维方法考察周围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意识或习惯。作为观念性成分的数学素养,数学观念是数学思想的升华,但在本质上却体现了人们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想习惯。[11]十个核心概念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这是时代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拿空间观念来说,一方面,我们就生活在三维空间之内,了解、探索我们生活的空间能使人类更好地生存、活动和利用空间。比如,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问路,指路的人对你说,“从这一直往前走,到第二个大十字左拐,遇到第一个路口右拐,往前在走大约100米,路西、门口有一棵大树”,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晰的空间观念,你可能就转晕了。可见,良好的空间观念是我们生活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讲创新,创新不是平白无故就冒出来的,它往往是以现实空间中的原型为基础进行想象、构建的,并且所创造出来的新事物也往往是以具体实物呈现出来的,设计者首先要在头脑里通过想象,构建所造之物的形状、大小、个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在图纸上绘制图形,再经过反复的修该方案,直至完善,这一过程人的思维不断地在二维和三维之间转换,利用图形的直观进行思考,空间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飞鸟翅膀构造的研究,设计出了飞机机翼;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效仿,制造出了雷达;通过对开水壶的观察,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可以想见,对一个缺乏空间观念或空间观念极差的人几乎很难谈创造发明。

以上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由于数学素养是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系统,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不能仅从单一角度去考虑。我们认为,像PISA这种以测试相关数学能力来评价数学素养的方式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能力毕竟是能力,也只是某一特定环境下的能力,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学生

的数学素养水平。仅从能力角度去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够的,应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

进行综合评价,如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可对其答题过程做全程监控,观察其答题时的表情、

行为举止、以及发出的声音,再结合心理学知识、答题后的问卷调查、访谈,参考学生平时

的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胡典顺.数学素养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50-51.

[2]刘喆,高凌飚.西方数学教育中数学素养概念之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7:42.

[3]王子兴.论思想素养[J].数学通报,2002,1:6.

[4]

[5]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01-102.

[6]张亚静.数学素养:学生的一种重要素质——基于数学文化价值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

刊,2006,3:

[7]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教育[M].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8.

[9]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10]宋宇.生活中的数学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6:105.

[11]潘小明.关于数学素养及其培养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9,5:25.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本文把这10 个词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并结合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数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 件、2 件、3 件或4 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人们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反映了面对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帮助人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是数感,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并且买很少的东西也同样排很长时间队,一方面会显得交款处排很长的队,另一方面这些只买很少东

数学的核心素养

数学素养 一、张奠宙: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 通俗地说,数学的核心素养有“真、善、美”三个维度: (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 (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不妨就一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例如从事新闻、出版、法律、外语、中文、历 史等专业)来说,他们的数学素养也许就是在高中学段形成的(到大学不学数学了)。对他们来说,在数学能力上要求不可过高,但是却必须具备现代的数学文 化修养,能够欣赏数学美,理解数学文明,以便在记者采访、外语翻译、小说创作、历史考察等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应对许多与数学文化有关的常识性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基本的数学交流与探究。 (洪燕君,周九诗,王尚志,鲍建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 意见征询——访谈张奠宙先生,《数学教育学报》2015年6月) 二、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 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 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 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 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 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 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 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 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 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 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

十个例子讲述数学文化及素养

?十个例子讲述数学文化及素养 ?例一:芝诺悖论与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 很多人都听过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问题,顾沛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这一悖论的症结在于混淆了有限与无限的问题。芝诺认为阿基里斯在追赶乌龟的过程中,首先要到达乌龟原先的位置A,而这时乌龟已经到了位置B,阿基里斯继续追赶则要先到达B,这时乌龟又到达了位置C,以此类推,阿基里斯似乎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了,可是芝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无限长度或时间的和,可能是有限的。 另一个与无限有关的是“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问题,一个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客满后来了一个客人,应该怎样安排他?答案很简单,让原先住在1号房的客人搬进2号房,原先住在2号房的客人住进3号房,以此类推,让原先住在K 号房的客人住进K+1号房,这样就空出了1号房给新来的客人。同理,来了一个团的无穷个旅客,一万个团的无穷个旅客甚至无穷个团的无穷个旅客也应对自如了。在场的许多同学都有所领悟,给出了精彩的解答。 奇妙的数学,从有限到无限,不可能的也成了可能。 例二:海岸线的长度问题——分形与混沌 首先是分形问题。B.B.Mandelbrot发现英国的海岸线永远也无法测量,为什么呢?柯赫曲线的几何现象说明了这个问题。(组图略) 这样的一组图具有自相似性,在测量海岸线时,如果尺子的长度精确度不同,那么海岸线的形状就可以无限分形,当然无法准确测量了。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发展成了数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混沌问题。这个问题是E.N.Lorenz在做天气预报中发现的。大家都知道的“蝴蝶效应”,也是一种混沌现象,由此可见,数学问题无处不在。

例三:历史上的数学危机——数学的思想大解放 顾沛讲到,我们学习数学,却不知道数学背后的历史。 牛顿为了计算瞬时速度,创立了微积分学,可是贝克莱却对牛顿发难:无穷小作为一个量,究竟是否为0? 在算式 s/ t=gt +1/2 g( t)中,贝克莱质疑道:如果无穷小量等于0,则等号左端无意义,若不等于0,则右边的后一项不能随意取掉,因此,反驳贝克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直到数百年后,柯西的极限理论的出现,“ξ-σ”语言的出现。才消除了这一危机。 由此可见,在数学中,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有时是不同的。 例四: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中国和世界数学的骄傲 顾沛讲到,很多人都知道北京2008年举行奥运会,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我国许多世界顶尖数学大师和政府争取来的荣誉。这次大会的会徽就选择了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证明的图形。 美国宇航局的一次寻找外星人的行动中,也带去了一个证明勾股图形的黄金制品,可见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世界的骄傲。至今勾股定理的证明已经多达380种了,而很多人,仍在探寻新的方法。 例五:蒲丰投针问题——什么是创新 1777年,法国科学家蒲丰在宴请客人时,在地上铺了一张白纸,上面画着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而他给每个客人发许多等质量的,长度等于平行线距离的一半的针,让他们随意投放。事后,蒲丰对针落地的位置进行统计,共投针2212枚,与直线相交的704枚,两者相处,正好等于圆周率。求圆周率是一个

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是广大数学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 一、教学过程要从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只是配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思想虽然在上学时已经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因为找不到出口而难于落实,学习了核心素养之后不仅从思想上,更从“从学出发”为抓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要从“片面教授”提升为“全面发展”,应以传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素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因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终落脚点。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认同感。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基础学科,其根本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成长要从经验积累上升为科学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数学学习尤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要多问多学多积累,并要勤于笔耕,善于思考,将教学研究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总之,通过学习数学核心素养,思想方面让我更加明白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教师工作的特殊意义,实践方面我会通过研读课堂教学纪实和点评找到差距,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会受益匪浅。

(完整版)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

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件、2件、3件或4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

初中中考数学文化素养

第一单元数与式第1课时实数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九章算术》——正负术

【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正负数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里的“名”就是“号”,“益”就是“加”,“除”就是“减”,“相益”、“相除”就是两数的绝对值“相加”、“相减”,“无”就是“零”. 题图 【中考对接】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正负术”的注文中指出,可将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如图,根据刘徽的这种表示法,观察图①,可推算图②中所得的数值为() A. -2 B. +2 C. -6 D. +6 A【解析】∵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图②中所得的数值为(+2)+(-4)=-2.

斐波那契数列【中考对接】 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n个数可以用1 5 [( 1+5 2 )n-( 1-5 2 )n]表示(其中,n≥1).这是用无 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根据以上材料,可求出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1个数为________;第2个数为________. 第3课时整式及因式分解 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 杨辉三角 【文化背景】 杨辉三角,又称贾宪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一书中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比欧洲的相同发现要早三百多年.

【中考对接】 1. (2019烟台)南宋数学家杨辉在其著作《详解九章算法》中揭示了(a+b)n(n为非负整数)展开式的项数及各项系数的有关规律如下,后人也将下表称为“杨辉三角”. (a+b)0=1 (a+b)1=a+b (a+b)2=a2+2ab+b2 (a+b)3=a3+3a2b+3ab2+b3 (a+b)4=a4+4a3b+6a2b2+4ab3+b4 (a+b)5=a5+5a4b+10a3b2+10a2b3+5ab4+b5 … 则(a+b)9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和是()

渗透数学文化,孕育核心素养

渗透数学文化,孕育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02-26T21:19:46.4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31期作者:王志东[导读] 数学文化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浙江省诸暨市浣东街道双桥小学311832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十分重要,渗透数学文化是教学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让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从“双基”走向“四基”的重要举措。基于此背景,对“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文化倍数和因数数学文化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渗透数学文化是教学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其特殊的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思维,就此形成良好的数学品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继承数学文化。以下,以“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充分探索数学之奇妙、发现数学之趣味、体会数学之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品格进行论述。 一、触摸数学“神奇”,调动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驱使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关键助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尚小,常常会对新奇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而这种好奇是学习新知不可缺少的关键动力,所以,需要教师有效保护。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奇妙,能够主动地走进数学世界,驱动新知探索。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我以“完美数”导课。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和“数”相关的知识,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完美数”吗?学生纷纷摇头表示疑惑,也从未听说过,但是通过他们的双眸,我可以发现其中闪动着光亮,很显然他们对这一问题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师: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6的因数包含1、2、3、6,同时,1+2+3=6。根据这个实例,我们可以发现,除了6本身之外,所有的因数相加在一起等于6,如果能够在数学上满足这一条件都称为“完美数”。师:在经过老师的介绍以后,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呢?生1:刚才提到了因数,这是什么?生2: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完美数?生3:完美数究竟有多少个呢?师:大家想了解这些问题吗?那么就让我们开启探索之旅吧! 以上教学片段中,借助“完美数”进行情境导入,能够使学生基于内心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奇妙,他们饱含强烈的好奇,积极踊跃的提问,这种发现问题以及积极探索的意识,同样也展现了数学的理性精神,而且这些也会成为推动学生持续高效学习的关键助力。 二、突显生本地位,经历探究之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显“生本地位”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在“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中,借助“完美数”进行情境导入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究之旅的。 1.组织动手操作,自主发现概念。 对于儿童而言,动手操作才是开展学习最主要的方式,这一点不仅与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相吻合,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多感官刺激,这样就能够在大脑中架构更清晰、更丰满的表象,有利于概念的建立,也有利于推动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在揭示“倍数和因数”这一些概念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展开动手操作:首先借助12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将其拼接成为一个长方形,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每行应该摆几个?能够摆几排?以乘法算式列出自己的摆法,开展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化地对“倍数和因数”的相关概念进行感知,从而为接下来的数学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借助数形结合,把握概念本质。 数形结合就是充分利用数和形之间所呈现出的对应关系,以实现相互转化,顺利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数形结合可以改变数学问题的抽象状态,既易于理解也易于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知识,把握恰当的契机有效渗透这一思想。教学中,在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探究之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们小组使用了怎样的摆法?具体的乘法算式怎样?还可以选择哪些算式表示其他摆法?然后集中展示这三种摆法以及相对应的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摆长方形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找到相对应的算式,还能够带领学生亲历由形到数,然后回归到形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为相关概念的建立积累丰富的表象素材,为接下来的理解提供有力的形象支撑。 3.引导自主学习,促进探究发现。 每一个儿童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也是探索者,如果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就不需要教师代替这一思维过程,而应为其创造丰富的契机,使其可以主动获取,不仅有助于满足他们对于探索的现实需求,还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也是保障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格。 师:现在我们得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需要认识的新朋友,他们就藏在这些算式中,大家可以翻开书本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生1:在算式3×4=12中,我们可以了解3和4都是12的因数,倒过来,我们也可以说12、1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生2:我也知道在算式2×6=12中,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既是6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这样的话1×12=12,也可以说1和12都是12的因数,12既是1的倍数也是12的倍数。生3:不仅如此,因为2×5=10,所以2和5都是10的因数,1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生4:那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如果a×b=c,a和b都是c的因数,反过来,c不仅是a的倍数,也是b的倍数。 …… 师:大家回答得真的特别棒,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够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使用字母完成概括,真的太厉害了! 以上片段中,当学生已经具备之前的动手操作经验之后,再理解倍数以及因数自然可以做到水到渠成。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阅读课本,就能够自主提炼出倍数以及因数的含义,还能够主动表达个人见解,通过交流以及分享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感受数学之“真”,训练严谨思维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严谨性,数学内容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以及系统性,推理以及描述过程需要保障严谨规范。所以,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在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思维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于语言精准、思考缜密,同时也应当做到条理清晰,言必有据。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对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的认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难,当小学语文老师难,当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难教。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兽虫鱼,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就相当难寻。语文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有人说: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半个诗人,半个书法家,半个画家,半个朗诵家……总之,身为语文教师你必须什么都要懂一些。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做到门门精通呢?不但精通难以做到,连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正因为我们的知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出现尴尬的局面。其二,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了社会的质疑:社会怪高中,高中怪初中,初中怪小学,小学怪谁,那就只能怪幼儿园了,这种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有用吗?我们说,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有问题。追根究底,这就不光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更不只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做家长的都在望子成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个好的工作,而上大学,学生必须经历高考这一关,高考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高中教师拼命的抓分数,初中也有中考,初中教师也在拼命的抓分数,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素质教育的那一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此的语文教育,怎么行?我们都在小学,小学的情况要好些,但小学也有考试,不考不行,谁叫评价的研究落后哇,教师不考,还难以向家长交待(举出家长要成绩单不要报告册的例子)。老师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作应试的准备;一方面在精心编制素质教育的美梦,另一方面又承当着社会的殷切的期待和恶意的攻击。我们都在夹缝中生存。其三,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掘,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既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双基还要不要呢?训练还要不要呢?如果不要,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能得到提高吗?如果需要,我们应该赋予双基训练什么样的时代内涵呢?语文教学到底是雾,是风,还是雨呢?老师们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但自我感觉即将跟上的时候,语文教育的观念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可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用范伟的话说:忽悠哇,我又被你忽悠了一顿,我到底该怎么做呢?其四,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但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跟上。当老师的谁都知道,学生是社会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哪个学生的哪一个方面跛足,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有问题。社会的整体学习环境逐渐处于弱化,浮躁的思想,拜金的思潮同样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学生。城里各种游戏场所不拒绝未成年人,许多学生整夜流连其间。而家庭的教育手段有过于简单。这些,都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点是各学科共同的问题)鉴于以上几点,所以我说:“语文哪,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却都没嫌弃语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行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痛并快乐着”。快乐着,还是源于语文,源于语文课程,源于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是我们认知的工具,听说读写寓含其中,字词句篇蕴含其里,思维、想像的训练附着其上,它的功能太过强大了。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和谐课堂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常说:“语文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泪满襟。”难道不是这样吗?“卖火柴的的小女孩”的孤苦、无助、悲哀,怎不起人伤逝的情怀和怜悯的泪水;“老麻雀”为保卫亲人而不息于猎狗一战的勇敢精神,怎不让人肃然起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杜甫草堂的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那样的乖巧、淘气、古怪;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活泼、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 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核心素养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内容,但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反映了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如统计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类、平均数、简单统计图表等统计知识,在学生掌握这些统计知识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可见,数据分析观念反映了统计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选择恰当的方式描述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展示数据的意识;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的过程,才能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才能较好地达成目标。

数学素质与素养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

数学素养与数学文化 (教师版)

高考微点四 数学素养与数学文化 牢记“大师经典”,避免卡壳 1.数列、算法中的数学文化 (1)抽象数列模型;(2)算法中数学文化,关键在于读懂程序框图. 2.几何与三角中的数学文化 (1)熟悉传统文化经典;(2)感恩数学文化先贤. 3.概率统计与推理证明中融合的数学文化.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快速抢分 1.直观想象、数学运算 2.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3.数学建模、数据分析 高效微点训练,完美升级 1.《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书中把三角形的田称为“圭田”,把直角梯形的田称为“邪田”,称底是“广”,称高是“正从”,“步”是丈量土地的单位.现有一邪田,广分别为十步和二十步,正从为十步,其内有一块广为八步,正从为五步的圭田.若在邪田内随机种植一株茶树,该株茶树恰好种在圭田内的概率为( ) A.215 B.25 C.415 D.15 解析 由题意可得邪田的面积S =12×(10+20)×10=150,圭田的面积S 1=1 2×8×5=20,则所求的概率p =S 1S =20150=215. 答案 A 2.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在“勾股”一章中有如下数学问题:“今有勾八步,股十五步,勾中容圆,问径几何?”.意思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8步和15步,则其内切圆的直径是多少步?则此问题的答案是( ) A.3步 B.6步 C.4步 D.8步

解析 由于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8和15,则得其斜边长为17, 设其内切圆半径为r , 则有12×(8+15+17)r =1 2×8×15(等积法). 解得r =3,故其直径为6步. 答案 B 3.(2019·郑州模拟)数列{F n }:1,1,2,3,5,8,13,21,34,…,称为斐波那契数列,是由十三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的,故又称为“兔子数列”.该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项等于其前相邻两项之和.记数列{F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S 2 019=F 2 021-1 B.S 2 019=F 2 021+2 C.S 2 019=F 2 020-1 D.S 2 019=F 2 020+2 解析 根据题意有F n =F n -1+F n -2(n ≥3),所以 S 3=F 1+F 2+F 3=1+F 1+F 2+F 3-1=F 3+F 2+F 3-1=F 4+F 3-1=F 5-1, S 4=F 4+S 3=F 4+F 5-1=F 6-1, S 5=F 5+S 4=F 5+F 6-1=F 7-1,…, 所以S 2 019=F 2 021-1. 答案 A 4.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在他的著作《圆锥曲线论》中记载了用平面切割圆锥得到圆锥曲线的方法.如图,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圆锥对顶放置(两圆锥的轴重合),已知两个圆锥的底面半径均为1,母线长均为2,记过圆锥轴的平面ABCD 为平面α(α与两个圆锥侧面的交线为AC ,BD ),用平行于α的平面截圆锥,该平面与两个圆锥侧面的交线即双曲线Γ的一部分,且双曲线Γ的两条渐近线分别平行于AC ,BD ,则双曲线Γ的离心率为( ) A.233 B. 2

最新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二、数学素养形成的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

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数学课堂的核心素养

浅议数学课堂的核心素养 本知识的人的素养。”“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对它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忘记,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它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王尚志教授曾经举过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一所“985”高校,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分在125以上,入学后的10月份组织学生做过的高考题目的考试,平均分降到100;到同一年的12月再考一次同样的题目,平均分只有及格。这说明很多题目学生做过就忘了,考那样的题目,高中那样的教法,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实的提高。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输出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学生,高考制度与高中课程的改革,应该给学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与条件。中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是为了把数学本身的学科意义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操作,认知情感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作为数学老师,除了教知识,更要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修订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

数学素养

《课标》所确定的中学生数学素养 ———从十个核心概念说开去 张号(兴国中学) 1.引言 时代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愈显突出。数学已经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与数学打着交道。稍加留意,便可发现网页、杂志、报纸、电视及广播等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或数据,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相关领域的数学知识或是数学问题。数学已俨然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更高水平的数学素养。作为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素养已成为工作、学习和人际交流的一种实际需要[1]。鉴于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数学,要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要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数学素养的已有研究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数学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素养内涵的界定、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水平的划分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对数学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刘喆等人在分析了西方数学教育中数学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特定区域和背景”说、“数学内容”说、“数学过程”说、“综合性”诠释等四种定义观念类型[2];王子兴在分析了数学素养的形成条件以及数学素养与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关系后,并以此为逻辑基础,提出了数学素养涵盖创新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意识、用数学的意识、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等五个要素[3]。此外,关于数学素养的文献还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对诸多的观点,我们很难轻易的判断哪个说法正确哪个错误。不同的观点不仅反映了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及时代特征,也表明数学素养涵盖范围之广。纵观这些表述,我们发现关于数学素养的这些研究要么是通过学习活动解释数学素养,要么是通过素养或素质的概念演绎数学素养,或是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解读数学素养[1],都强调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要对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并非易事,已有的努力让我们倍感欣慰的同时,也总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或是少了些什么。数学素养似乎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们学数学的人,思维要灵活些,不要一个方向看问题,不要一味地纠缠于某一概念的内涵。内涵说不清,我们可以从反面、侧面去讲。我个人非常赞同顾沛先生对数学素养的回答。在被学生问到“什么是数学素养?”时,顾沛先生说,“很多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并从通俗与专业两个角度对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了分析。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研究数学素养,都少不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外在表现和重要标志,情感态度又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动力和催化剂。杨叔子院士对《论语·宪问》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的巧妙解释,为我们很好的道明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间的关系,即:有数学素养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