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课时训练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课时训练及答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C ) A.三国时期 B.五代十国时期 C.十六国时期 D.东汉时期 2. 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C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3.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 A.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4.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C ) 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 C.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 5.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 A.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6.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政权是( A ) A.前秦 B.后秦 C.西秦 D.成汉 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B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8.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迁入的地方没有到达( D ) A.山西 B.陕西 C.辽宁 D.江南 9.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10.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短期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 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 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 1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C ) A.西晋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1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C ) A.羌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4-17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7课知识要点 第14课一、匈奴的兴起——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生活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 2、统一: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经济发展:①畜牧业:兴旺发达。②铁器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③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1、战——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①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②概况:时间公元前119年,将领卫青、霍去病,主要战役漠北战役。③结果: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和——昭君出塞①背景: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与汉订立和好盟约。②时间: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③意义: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5课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范围:指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地方。 2、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3、过程: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西行途中被扣留10年。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4、结果: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职责:总管西域事务。设置的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影响: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交通,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①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 ②路线: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汉朝的疆域与秦朝相比有何变化?说明原因。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1、西域已经归西汉管辖。 2、原因: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往来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依附汉朝,在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秦汉时期是怎样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的? 1、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迁内地居民垦田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第16课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变化:商朝(龟甲、兽骨)、商周时期(青铜器)、战国(竹木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后练习题 (无答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选择题 1.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 ) A.西晋B.东晋C.南朝D.北朝 2.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 A.曹魏B.东晋C.西晋D.前秦 3.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照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擦掉,其中最后擦掉的是( ) A.吴B.魏C.蜀D.汉 4.爷爷给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是指()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5.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 A.西周的灭亡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D.东晋的灭亡 6.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A.东汉末年B.三国时期 C.西晋D.西汉 8.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

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9.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 A.三国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 C.十六国时期D.东汉时期 10.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A.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 B.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 1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B.匈奴族C.氐族D.羯族 12.西晋末年,进攻西晋,并于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氏族 D.羌族 13.东汉末年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 ①匈奴族②蒙古族③羯族④氐族⑤羌族 ⑥鲜卑族⑦朝鲜族⑧壮族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④⑤⑥D.②④⑥⑦⑧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清实录》材料二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努尔哈赤。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人教版七上历史17课检测题

人教版七上历史1-7课假期作业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使用火 D.会不会人工取火 2、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打制石器②磨制石器③天然火④人工取火⑤群居生活⑥氏族生活() A①②④B①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4、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小群体,过群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环境险恶 B.个人力量小 C.不易获取食物 D.生产力水平低下 5、氏族公社与原始人群的根本不同点是() A.共同劳动 B.劳动工具公有 C.共同分配食物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6、下列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一大进步的事件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火的使用 D.过群居生活 7、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8、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9、下列关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掌握钻孔技术 D.能打制石器 10、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11、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1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13、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 饭的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14、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5、“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粟和水稻 16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17右图所示的彩陶应该出土于() A.元谋 B.半坡 C.周口店 D.河姆渡 18、不能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A会制造陶器 B已经种植粮食 C饲养家畜 D 使用磨制石器 19、下列劳动技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制石器②制造陶器③磨制石器④制造彩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2.学情分析:本学期接近尾声,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已逐渐培养起来,战争史和民族史学生是比较喜欢的,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课堂中的主动性。 3.核心素养: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的背景。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 【自主预习】 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 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巩固练习】 1.建立西晋的是(D ) A.司马懿 B.司马睿 C.司马昭 D.司马炎 2.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 ) A.匈奴 B.鲜卑 C.羌 D.氐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少数民族是(A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匈奴、蒙古、羯、氐、羌 D.蒙古、鲜卑、羯、氐、羌 4.阅读下图,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三个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在什么时候? 答: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选三个);西晋后期。(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答:北方战乱。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答: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4)这次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布置作业: 理解成语“司马昭之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 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 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优秀教案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二、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

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师:阅读课本第一、二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生: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师: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 生: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师: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阅读教材中“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师: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师:展示教材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生:“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师过渡: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师:阅读课本中“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 生: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师: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 生:西周。 师: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均田免赋”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前秦的强大:_______世纪后期,_______族苻氏建立的_______逐渐强盛并统一了_______,皇帝苻坚任用汉人____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 秦境内_______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合作探究】 1.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2.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3.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当堂达标】 1. 右图是西晋“晋归义氐玉”金印,是西晋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 实物见证。西晋政权是一个怎样 的政权() A.全国统一的政权 B.在历史上 的统治维持近百年 C.北方政权 D.南方政权 2.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3.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西晋迁都 5.下列哪些内容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的朝代③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④被农民起义所推翻⑤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⑤ C. ②③④ D.①②⑤ 6.住历史基本要素对掌握的历史重点知识十分必要。将“316年”“匈奴人”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的历史事件是()A.西晋建立 B.西晋结束分裂局面 C.西晋灭亡 D.东晋建立各小组要确定小组发言人、记录人组长组织好发言顺序,有序合作讨论。 回答问题尽可能序号化,语言要准确、精炼,表达要清晰,尽量脱稿。 独立完成,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一课时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割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旧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指出民族之间存在的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晋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4、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从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西晋使得我国从分裂归复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突出特点; 2、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当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

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2020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知识梳理与复习十七 第四单元 第17课试卷(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复习十七第四单元 第17课知识要点一:西晋的建立 1.____年,____自立为帝,国号____,以____为都,史称____。他就是晋武帝。 2.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迁 C.司马炎 D.司马睿 3.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4.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魏、吴、蜀 知识要点二:八王之乱 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 ) 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 6.“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夺中央政权 B.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C.提高皇帝的权威 D.巩固西晋王朝的统治 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开始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8.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稳定 C.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9.西晋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只存在了50年,类似秦朝短命而亡。下列关于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汉族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步数民族

C.统治集团内斗,耗尽国力 D.民族矛盾尖锐,氐族人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时的贵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丝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材料二: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 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为“钱”的同义词。 (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晋怎样的社会风气? (2)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晋快速灭亡与这种风气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还有哪些原因? 知识要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1.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建立了15个主要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____”。 12.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____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____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13.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鲜卑、羯、氐、汉 C.鲜卑、羯、氐、羌、白 D.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14.西晋末年,我国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 1. 266 司马炎晋洛阳西晋 2.C 3.B 4.B 5.B 6.A 7.D 8.B 9.D 10. (1)西晋统治集团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追逐金钱。 (2)有。这种风气带来政治腐败。 (3)“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残暴统治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加速了西晋灭亡。 11. 十六国 12.前秦苻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 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 江南经济的发展 D. 南方人口增多 2.“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A. 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 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 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3.“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 手工业发展情况 B. 商业发展情况

C. 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 农业发展情况 4.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 流动高峰,造成这次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B. 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C.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比较稳定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九州志》记载:“(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动荡),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 族。”这反映了当时() A. 政治清明,生活稳定 B.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C. 江南开发,重心南移 D. 锐意改革,民族交融 6.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A.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 匈奴、鲜卑、羯、氐、羌 C. 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 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7.学习历史线索和脉络很重要,下图的空白圆圈处应该填写的是哪个朝代的名称( ) A. 东汉 B. 东周 C. 西晋 D. 前秦 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9.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