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及概述

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淋巴结。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100~-160HU)。横结肠系膜CT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MRI: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T1WI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表现有:软组织密

度肿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

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

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鉴别:肠系膜广泛转移。

②系膜间脓肿:脓肿早期平扫为软组织密度样肿块增强无强化。当脓肿液化坏死后由结缔组织包绕。平扫脓肿中心为低密度周边密度较高,增强可见环状强化。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部分可见气体密度。

③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特发性慢性炎症,常常累及肠系膜尤其是其根部,有时也累及结肠系膜。主要导致肠系膜收缩和缩短,引起小肠扭转和固定。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

放射状伴有或不伴有钙化的肠系膜软组织团块时很难与肠

系膜类癌区分(空肠和回肠的类癌常常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灶)。伴有淋巴结增大时需要与转移瘤、淋巴瘤、类癌、硬纤维瘤鉴别,但是其他肿瘤不会出现脂肪环征。CT表现根据病变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主要病理改变包括三种:脂肪、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病理上称为硬化性肠系膜炎。根据不同的病理成分,将其分为三种亚型:由慢性炎症导致的肠系膜脂膜炎,脂肪坏死性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纤维化导致的收缩性肠系膜炎。CT表现多样:从肠系膜脂肪轻度弥漫性脂肪密度增高到实性软组织肿物。可出现局部占位效应,临近肠袢移位。肠系膜淋巴结增大。部分病人可见紧密包绕在肠系膜大血管周围的正常脂肪(脂肪环征)。其CT表现与多种良恶性病变重叠。鉴别诊断:肠系膜水肿或出血,胰腺炎所致肠系膜炎症,Crohn病相关的纤维脂肪性肠系膜增生,淋巴瘤,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硬纤维瘤,肠系膜囊肿,脂肪瘤样肿瘤),腹膜间皮瘤,转移瘤,类癌(有时与类癌难以区分)。

a、淋巴瘤:一般无钙化,一般不引起肠缺血,一般没有脂肪环征。

b、类癌:两者都可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含钙化、刺激纤维结

缔组织增生的软组织肿块,都会引起肠缺血和梗阻。但类癌没有脂肪环征,同时如果发现肠壁强化肿物(原发灶)和肝脏的转移瘤可以首先考虑类癌。

c、癌扩散和肠系膜种植:两者都可以有钙化,但是肠系膜种植还可出现在大网膜、肝脏表面、脾脏等部位,范围广泛,而且腹水多见。肠系膜间皮瘤的腹膜种植:钙化不常见,范围广,不仅局限于肠系膜根部,腹水多见。

d、肠系膜水肿:多种原因可以导致肠系膜水肿:最常见于肝硬化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心衰、门脉或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炎等。另外创伤可导致肠系膜水肿和出血。会导致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类似于肠系膜脂膜炎或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这两种亚型。

④结核性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系膜、大网膜和胰腺周围淋巴最易累及。增强扫描时直径大于1cm 的淋巴结常呈周边强化而中心不强化。多个周边强化的淋巴结易粘连融合成“多房样” 。结核性腹膜炎:在CT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或大网膜的浸润合并有或没有腹水。肠系膜轻度受累时表现为线状的软组织条影、增厚和聚集的血管束呈星状排列、肠系膜脂肪密度的轻度增高。较重时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病理特征表现为腹膜上密布无数粟粒样结核结

节, 可融合成较大结节。干性结核性腹膜炎可因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机化, 引起壁层腹膜、肠管浆膜、肠系膜和大网膜之间的广泛粘连。湿性结核性腹膜炎腹膜因受结核浸润充血、水肿, 而有炎性渗出, 形成腹水,此时, 肠管间常无粘连。混

合型为二者混合存在。

以下CT表现高度提示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的CT表

现是淋巴结肿大,主要位于肠系膜和胰腺周围区域。大约40%的增大淋巴结可见中心坏死区,可能为干酪样坏死区。伴或不伴有高密度腹水(20-45HU)是结核性腹膜炎另一特征,密度增高与液体内的高蛋白成分有关。其他:腹膜、肠系膜、大网膜增厚是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的CT 表现。还需与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瘤、转移瘤、腹膜间皮瘤、腹膜假性粘液瘤相鉴别。肠系膜受累、直径5mm以上的软组织结节、中心

低密度的腹膜肿物、腹膜增厚较小且平滑提示结合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瘤腹膜多不规则增厚,更易累及大网膜。

⑤Crohn病,是一种消化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小肠及结肠最常受累。CT检查的主要优势是现实粘膜外异常。鉴

别诊断:肠系膜脓肿(边界清楚的水样密度肿物,可确定为脓肿,但是如果是软组织样密度就很难与炎性肿物相鉴别)、肠系膜纤维脂肪性增生(是肠袢分离的最常见的原因,特征表现是分离肠袢之间的脂肪密度增高-70到-90HU,受累区

域没有软组织肿物与积液,有助于确诊本病)或弥漫性炎症

反应(肠系膜脂肪弥漫性密度增加,但没有明确的边界)。

肠系膜囊肿

多种良恶性病变都可以表现为肠系膜囊性肿物,较常见的是肠系膜淋巴管瘤。多数认为淋巴组织先天发育异常或异位生长而成,以乳糜淋巴囊肿最多见,常呈圆形、椭圆形偶呈不规则肿块,密度均匀与水密度接近,少数内含蛋白成分呈软组织密度、脂液平面、囊内分隔、钙化、增强扫描壁强化。

原发性肿瘤

肠系膜原发性肿瘤罕见,常为间质起源。

①肠系膜纤维瘤病又被称为腹腔纤维瘤病或腹部硬纤

维瘤,是深部纤维瘤样变临床病理组别的一部分。13%的肠系膜纤维瘤的病人有家族性腺瘤息肉史(FAP),尤其是FAP 的变异型—加徳纳综合征。肠系膜纤维瘤的CT及MR表现与其基本的病理特征及血供情况直接相关。富含胶原基质的病变通常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在CT扫描时。富含粘液样基质病变表现为低密度。同时含有胶原及粘液样基质的一些病变可能因胶原及粘液区域的交叠呈现出条纹样或轮状。肠系膜纤维瘤强化方式从轻度均匀到不均匀强化的各种表

现形式。富含粘液样基质的病变呈低密度,不强化。

②脂肪肉瘤:脂肪密度和软组织密度、有时呈单一软组织密度、肿块一般较大、侵及邻近结构、不同程度的强化。

侵袭性,侵及多个间隙。

③良性的肌脂瘤罕见。

④胃肠道间质瘤:边界清楚和均质强化,其内可含有低密度的液化坏死区和出血。

⑤腹膜间皮瘤:肿瘤沿腹膜表面生长并有大量纤维增生反应使系膜增厚卷曲成块状称“网膜糕饼征”肠系膜血管僵硬

呈星状放射排列为常见特征。

⑥淋巴瘤:单个或多个软组织肿块、部分融合成块、环绕肠系膜上动脉构成“夹心饼”样改变,常伴有腹膜后淋巴结

的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以直径小于2cm多见。

⑦慢性和急性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结呈轻中度增大、并相互融合、边缘不清、增强扫描可强化。

继发性肿瘤

直接侵犯:系膜内的肿块与原发肿瘤分界不清、也可以仅表现为肠系膜的密度增高或条索状结节状影。

腹腔内种植:孤立或多发软组织结节,可有不同程度融合形成肿块。

类癌累及小肠系膜可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钙化的肠系膜肿物,周围反应性结缔组织增生所致的放射状软组织条带,临近肠壁增厚。

血管性病变

MSCT丰富的后处理(MPRVRMIP等)功能克服了常规血管造影的局限(血管重叠,需要变换观察角度,不能后处理),能够为肠系膜血管的观察提供最佳视角。肠系膜上动脉在L1椎体水平起自腹主动脉,供应血液到空肠、回肠、横结肠和右结肠。通过胰十二指肠弓供应一部分十二指肠。典型的SMA应该起自腹腔干以下1.5cm以内,稍稍高于肾动脉起始点。SMA 走行在SMV的左侧,跨越十二指肠水平部。进入肠系膜后位于肠系膜静脉的后方。空肠动脉起自SMA 的左侧,4-6分支。其主要分支有:空肠动脉与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约在第3腰椎平面发出,其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肠系膜静脉显影最好在门脉期,大约延迟70s。

病理情况:

①肿瘤性病变侵犯或包裹肠系膜血管

a、胰腺癌:MSCT可以准确评价胰腺癌周围血管受累的情况。胰腺癌累及SMA 是胰腺癌手术切除的禁忌症。累及门静脉、脾静脉或SMV 在多数情况下也是手术切除的禁忌症。血管的受累直接表现为血管的狭窄或梗阻,间接表现为侧支循环的增多。

b、类癌是一种低级别的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大约占

小肠肿瘤的40%。90%累及回肠,30%出现转移。它起源于肠壁粘膜下层,当累及肠系膜时会表现出典型的CT 表现,另外淋巴瘤、肠系膜脂膜炎或肠系膜Castleman病也可以表现为肠系膜浸润性肿块,包绕肠系膜血管。

②小肠的缺血或梗死:在临床症状或体征上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常见的原因有:SMA 的狭窄或阻塞(粥样硬化、血栓、肿瘤包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或包裹,心输出量不足导致的低灌注。血管造影,MSCT:观察栓子和侧支循环。

③炎性或非肿瘤性疾病累及肠系膜血管

胰腺炎:严重的急性胰腺炎或爆发性胰腺炎可累及横结肠系膜,CT表现为肠系膜脂肪的条带状或融合状密度增高。胰酶沿肠系膜流注可造成脓肿,假囊肿,出血,肠瘘和晚期的肠道狭窄。

另外:Castleman病,胃肠道间质瘤也可累及肠系膜血管造成狭窄或梗阻。

其他肠系膜非肿瘤性疾病:

肠系膜出血,假肿瘤性脂肪过多症,全身淀粉样变性,whipple病,肠系膜静脉血栓,castleman病,肠系膜扭转等。

Castleman病累及肠系膜可以表现为局限型或弥漫型,局限型多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局限型类圆形肿块,强化特点:明显强化(类似于大血管),持续强化,边缘强化(镶

边征)。鉴别:异位嗜铬细胞瘤和类癌。弥漫型多为浆细胞型,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肿大淋巴结,强化特点:均匀中等强化。鉴别: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等。(参考来源:沈文(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临床学院放射科).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沈文)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容 (一)重点讲解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 (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 (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6、代性疾病:维生素D 缺乏佝偻病X 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容: 1、骨、关节正常X 线表现: (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 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 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 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 线鉴别要求。 (三)一般介绍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1)骨骼系统检查技术 1)X 线检查:平片、血管造影。 2)CT:平扫、增强扫描。 3)MRI:平扫、增强扫描。 (2)关节检查技术。 2、骨折愈合及并发症。 3、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类风湿关节炎。 4、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普通X线检查是该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2、CT检查:分辩力高,无影像重叠,对骨小病灶和软组织的观察远较X线检查为佳。 对骨骼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如骨盆、脊柱检查,可首选CT。 3、MIR检查:三维成像,对软组织和骨髓病变的分辨力比X线和CT更优。如膝关节半 月板、韧带损伤。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显示不如X线与CT。 二、正常影像表现 1、长骨: 1)小儿长骨:掌握小儿长骨特点,包括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及骨龄的概念、应用 2)成人长骨:骺与干骺端已愈合,骺线消失 2、脊柱: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脊椎分椎体和椎弓(C1除外)。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 棘突、横突、关节突组成。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组成。 3、软组织:以CT跟MRI观察为主 三、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

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地急腹症(上)

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急腹症 肠系膜血管病变可因导致肠缺血或腹腔内出血而引起急腹症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增多。本课件从分别对小肠的解剖和血运的生理、病理、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等疾病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各种急腹症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概述 肠系膜血管病变可因导致肠缺血或腹腔内出血引起急腹症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增多。这类疾病的病因较隐匿,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 解剖基础:休息状态下,大约心搏出量的 1/5~1/4 通过四个动脉轴系输送到肠道。包括( 1 )腹腔动脉;( 2 )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呈锐角走行向下。肠系膜有 6 ~ 15 个分支支配空肠和回肠,及右半结肠和横结肠的血运;( 3 )肠系膜下动脉:支配左半结肠;( 4 )痔上动脉和起始于髂动脉的下腹动脉分出的痔中动脉:是直肠供血的主要来源。 解析: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

解析: Riolan 弓。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正常的吻合弓,名叫 Riolan 弓。通常情况下由于这条弓的存在,可以保证在肠系膜下动脉或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时,血管能够经过这条动脉吻合弓到达相应的缺血区域。 小肠血运的生理:正常小肠的血供的生理状态是在平静情况下大约只有1/5的肠系膜毛细血管是开放的,因此小肠的毛细血管网

是有很大的储备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2 0 ~ 25% 血流可维持这些毛细血管的氧弥散,进餐后内脏循环明显增加,而在运动时循环血量则明显减少。 小肠缺血的病理:病理时,至少有两个以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受累时,才会有小肠缺血的症状发生。缺血早期,小肠粘膜下水肿充血,严重的微循环充血可伴有灶性上皮坏死和固有层变性,缺血继续则病变向粘膜下和肌层发展,最后,固有层完全坏死,上皮表面破裂及伪膜形成,继而坏死和变性。单纯粘膜和粘膜下受损者,缺血纠正后可以完全愈合,粘膜变性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病变波及肌层,愈合后形成纤维化,最终引起肠管狭窄。所以一些病人当发生肠系膜缺血之后他的最终的情况经过保守治疗成功之后最终的演变有可能发生肠管的狭窄,并在日后的生活中造成肠梗阻。 肠缺血所致的肠黏膜屏障破坏会使细菌更加易于侵入肠黏膜的血管引起局部的感染,而细菌进入循环之后可以引起全身的感染,并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和 DIC 。 解析: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示意图。 急性肠缺血超过 6 小时,即发生不可逆肠坏死,因此应争取在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及概述 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淋巴结。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100~-160HU)。横结肠系膜CT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MRI: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T1WI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表现有:软组织密

度肿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 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 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鉴别:肠系膜广泛转移。 ②系膜间脓肿:脓肿早期平扫为软组织密度样肿块增强无强化。当脓肿液化坏死后由结缔组织包绕。平扫脓肿中心为低密度周边密度较高,增强可见环状强化。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部分可见气体密度。 ③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特发性慢性炎症,常常累及肠系膜尤其是其根部,有时也累及结肠系膜。主要导致肠系膜收缩和缩短,引起小肠扭转和固定。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疾病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疾病,属于慢性病,该病不发作时患者和常人一样,但是一旦哮喘发作,患者会立刻出现胸闷、喘气困难或者剧烈咳嗽等症状。一般来说,哮喘患者在受到某些刺激以及诱因才有可能会发病,而不是无故发病。所以,哮喘患者有许多事项要注意,那么,具体要注意的事项都有什么呢? 一、哮喘患者应选择空气流通,周围没有灰尘、煤烟等刺激性物质的地方居住。室温应调节到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以感到舒适为主。因为哮喘患者基本不耐寒,温度的改变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 二、患者使用的被褥和衣服最好选择质地较好的,不会让患者感到不舒服的,以免病人因吸入某些细小物质而过敏。患者居住的地方尽量不要种花草,花草的花粉或者其香味都有可能使患者过敏。此外,有哮喘病人的家里也尽可能不要养宠物,病人吸入或接触动物皮毛有引起哮喘发作的可能性,应尽量减少这样的可能性。 三、患者平时的饮食应选择清淡可口的食物,避免吃冷饮冷食以及有刺激性的食品,特别是曾经引起过过敏的食物一定要禁止。另外,不能暴饮暴食,不要挑食。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习惯,督促自己多喝水,。 四、对于哮喘患者来说,心态尤为重要,因为动怒、精神紧张都有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五、患者要合理用药,身上应时刻备有药物,当哮喘发作时,应马上服药,控制病情。平时还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吃缓解病情的药物,使自己减少对过敏原的反应。 总的来说,哮喘患者要在预防发病和治疗上多加以注意。哮喘虽然比较难得到根治,但是在尽量避免某些诱因的提前下,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一般病情都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近年来,哮喘治愈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哮喘患者要对自己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注意事项:减少室内其他产生异体蛋白的来源:室内要避免潮湿,阴暗,减少霉菌的孳生;避免种植一些有花植物,特别是当春季等花粉飘扬高峰季节宜关闭门窗;室内不要喂养各种宠物,因猫,狗,鸟类等宠物的皮毛,皮屑,分泌物及排泄物均有可能作为过敏原而导致哮喘发作,狗,猫等宠物的皮屑,皮毛具有更强的致敏作用.陈旧的羽毛和羊毛也常引起过敏;一些昆虫(主要是蟑螂)的排泄物也可引起哮喘发作,有人认为蟑螂是引起沪宁等华东地区哮喘发作的主要过敏原.对以上过敏原都要尽量避免.

气道疾病

呼吸系统X线诊断 气管的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 of the trachea ) 1、气管分支异常 2、气管食管瘘 3、气管憩室及气管囊样膨出 支气管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肺囊肿)(Congenital bronchial cyst) 病理肺芽的发育障碍,囊肿壁菲薄,与支气管壁结构相同;壁内无尘埃,与后天性囊肿区别。 囊肿可为单房或多房,其内含有澄清液体、血液或凝固的血块。如果和支气管相通可成含气囊肿或液气囊肿。 临床表现 由于囊肿的部位、大小和邻近肺组织与纵隔受压的情况,以及有无感染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可以全无症状。囊肿较大时可产生呼吸困难、咳嗽和紫绀等。如有感染则有发烧、胸痛、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囊肿破裂可以形成自发性气胸的症状。 X线表现 平片: 纵隔型 肺内型 1.孤立性肺囊肿(气、液、气液) 2.多发性肺囊肿 支气管造影检查 鉴别诊断 1、肺脓肿 2、肺大泡 3、气胸及液气胸 4、肺肿瘤 5、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2、支气管扩张症 3、气管支气管异物 4、气管和支气管断裂伤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病理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咳痰 分型:1.单纯型 2.喘息型 X线表现 1.平片 肺纹理的改变 肺野透亮度的改变 继发感染 2.支气管造影 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 病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坏管壁,以致支气管变形扩张 主要因素:1.支气管壁受到损害使其弹性降低(感染)2.支气管腔内压升高(阻塞)3.支气管周围组织的牵拉以上三种病因可以互相影响,促成并加剧支气管病变的发展 临床表现:咳嗽、吐痰、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的三大症状 极少数无咳嗽、咯痰,只有反复的咯血,临床上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 X线表现: 1.平片:肺纹理增强,双轨征,囊状或蜂窝状阴影,肺不张,肺内炎症 支气管扩张症X线表现 2.支气管造影所见:柱状扩张,囊状扩张,混合型 气管支气管异物(foreign body in trachea and bronchus) 气管支气管异物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5岁以下或老年人多见。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内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急腹症上

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急 腹症上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急腹症 肠系膜血管病变可因导致肠缺血或腹腔内出血而引起急腹症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增多。本课件从分别对小肠的解剖和血运的生理、病理、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等疾病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各种急腹症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概述 肠系膜血管病变可因导致肠缺血或腹腔内出血引起急腹症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增多。这类疾病的病因较隐匿,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 解剖基础:休息状态下,大约心搏出量的1/5~1/4通过四个动脉轴系输送到肠道。包括(1)腹腔动脉;(2)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呈锐角走行向下。肠系膜有6~15个分支支配空肠和回肠,及右半结肠和横结肠的血运;(3)肠系膜下动脉:支配左半结肠;(4)痔上动脉和起始于髂动脉的下腹动脉分出的痔中动脉:是直肠供血的主要来源。 解析: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 解析:Riolan弓。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正常的吻合弓,名叫Riolan弓。通常情况下由于这条弓的存在,可以保证在肠系膜下动脉或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时,血管能够经过这条动脉吻合弓到达相应的缺血区域。 小肠血运的生理:正常小肠的血供的生理状态是在平静情况下大约只有1/5的肠系膜毛细血管是开放的,因此小肠的毛细血管网是有很大的储备功能。在正常情况下,20~25%血流可维持这些毛细血管的氧弥散,进餐后内脏循环明显增加,而在运动时循环血量则明显减少。 小肠缺血的病理:病理时,至少有两个以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受累时,才会有小肠缺血的症状发生。缺血早期,小肠粘膜下水肿充血,严重的微循环充血可伴有灶性上皮坏死和固有层变性,缺血继续则病变向粘膜下和肌层发展,最后,固有层完全坏死,上皮表面破裂及伪膜形成,继而坏死和变性。单纯粘膜和粘膜下受损者,缺血纠正后可以完全愈合,粘膜变性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病变波及肌层,愈合后形成纤维化,最终引起肠管狭窄。所以一些病人当发生肠系膜缺血之后他的最终的情况经过保守治疗成功之后最终的演变有可能发生肠管的狭窄,并在日后的生活中造成肠梗阻。 肠缺血所致的肠黏膜屏障破坏会使细菌更加易于侵入肠黏膜的血管引起局部的感染,而细菌进入循环之后可以引起全身的感染,并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和DIC。 解析: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示意图。 急性肠缺血超过6小时,即发生不可逆肠坏死,因此应争取在发病4~5小时内,行明确诊断,必要时做血管造影。 造成急性广泛性小肠缺血的病因有:

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急腹症

肠系膜血管病变可因导致肠缺血或腹腔内出血而引起急腹症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增多。本课件从分别对小肠的解剖和血运的生理、病理、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等疾病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的各种急腹症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概述 肠系膜血管病变可因导致肠缺血或腹腔内出血引起急腹症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增多。这类疾病的病因较隐匿,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 解剖基础:休息状态下,大约心搏出量的 1/5~1/4 通过四个动脉轴系输送到肠道。包括( 1 )腹腔动脉;( 2 )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呈锐角走行向下。肠系膜有 6 ~ 15 个分支支配空肠和回肠,及右半结肠和横结肠的血运;( 3 )肠系膜下动脉:支配左半结肠;( 4 )痔上动脉和起始于髂动脉的下腹动脉分出的痔中动脉:是直肠供血的主要来源。 解析: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 解析: Riolan 弓。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之间有一

个正常的吻合弓,名叫 Riolan 弓。通常情况下由于这条弓的存在,可以保证在肠系膜下动脉或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时,血管能够经过这条动脉吻合弓到达相应的缺血区域。 小肠血运的生理:正常小肠的血供的生理状态是在平静情况下大约只有1/5的肠系膜毛细血管是开放的,因此小肠的毛细血管网是有很大的储备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2 0 ~ 25% 血流可维持这些毛细血管的氧弥散,进餐后内脏循环明显增加,而在运动时循环血量则明显减少。 小肠缺血的病理:病理时,至少有两个以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受累时,才会有小肠缺血的症状发生。缺血早期,小肠粘膜下水肿充血,严重的微循环充血可伴有灶性上皮坏死和固有层变性,缺血继续则病变向粘膜下和肌层发展,最后,固有层完全坏死,上皮表面破裂及伪膜形成,继而坏死和变性。单纯粘膜和粘膜下受损者,缺血纠正后可以完全愈合,粘膜变性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病变波及肌层,愈合后形成纤维化,最终引起肠管狭窄。所以一些病人当发生肠系膜缺血之后他的最终的情况经过保守治疗成功之后最终的演变有可能发生肠管的狭窄,并在日后的生活中造成肠梗阻。 肠缺血所致的肠黏膜屏障破坏会使细菌更加易于侵入肠黏膜的血管引起局部的感染,而细菌进入循环之后可以引起全身的感染,并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和 DIC 。 解析: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示意图。

自发荧光支气管镜在气道病变的临床应用探究

目录 中文摘要 (4) 英文摘要 (5) 引言 (7) 材料和方法 (10) 结果 (14) 讨论 (18)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9) 综述 (30)

自发荧光支气管镜在气道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研究自发荧光支气管镜(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e,AFB)在气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该项目共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行自荧光支气管镜检查病例114例,所有患者的检查均基于Olympus Evis Lucera电子支气管镜系统,依次进行自发荧光支气管镜、普通白光支气管镜(White Light Bronchoscopy,WLB)检查,并对镜下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组织学活检,将获取的活检组织送我院病理科检查。观察WLB、AFB各自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比较WLB、AFB的诊断价值。结果 114例患者均取得明确病理。其中正常粘膜、粘膜炎症、肺结核共46例,定义为病理阴性组;肺癌共68处,定义为病理阳性组。AFB异常改变共101例,其阳性率在肺癌与非肺癌中分别为97.06%、76.09%(p=0.001)。AFB和WLB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7.06%、70.59%(p=O.538),特异性分别为23.91%、28.26%(p=O.6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35%、59.30%(p=0.97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39.39%(p=0.006)。单独观察镜下III级组发现,AFB和WLB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4.78%、84.78%;单独观察镜下II级组发现,AFB和WLB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49.09%、25.71%(p=0.027),AFB发现肺癌的灵敏度(49.09%)比使用WLB(25.71%)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在气道疾病中AFB主要用于肺癌的诊断;尽管按先AFB后WLB的检查顺序,AFB 发现早期肺癌的灵敏度仍比WLB高;AFB技术在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NSCLC患者手术前的评估、手术后的复查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自发荧光支气管镜,普通白光支气管镜,肺癌,诊断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得CT表现 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腹膜就是覆盖于腹壁与腹腔脏器表面得一层薄膜,由内皮与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得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得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与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得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 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就是由结核杆菌引起得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得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与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得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就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得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就是一种原因不明得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得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与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得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得分界, 代表炎症得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与(或)向间皮细胞分化得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得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就是恶性胸膜间皮瘤得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得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与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与局限型,弥漫型文献

哮喘的小气道病变

哮喘的小气道病变:药物治疗 最近的研究发现,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主要发生在其小气道内;而且这一区域的异常,是患者出现气流受限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评估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使得人们可以将这一区域病变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等,与气道其它部位的病变进行比较。 此外,医药方面的最新进展,也使得全身性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以及可以产生较小气雾剂颗粒的吸入装置,得以开发和利用;而这些新型吸入装置,通常可以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肺的外周区域。 因此,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小气道的治疗,是否真的可以直接转化为对哮喘患者的健康收益,例如对其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等? 为了评估在通过吸入和全身性给药途径,治疗哮喘患者的小气道病变时,其药物治疗方面的考量和理由;并直接比较哮喘患者使用大、小颗粒气雾剂药物治疗时的效果异同,来自英国伦敦皇家Brompton医院和英国国家心肺疾病研究所的Omar S. Usmani医生等,进行了一项综述性研究,文章发表在近期的Curr Opin Pulm Med杂志上。 该综述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现有的证据表明,与较大颗粒的气雾剂药物治疗相比较,使用更小颗粒的气雾剂药物,至少可以取得与其同样的治疗效果(在一些研究中,其还显示出了较前者更好的疗效)。 此外,基于现实生活环境的研究也显示,与较大颗粒的气雾剂药物治疗相比较,采用较小颗粒的气雾剂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每日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 因此,在选择哮喘的最佳治疗时,不应忽视小气道病变。 要点 采用小颗粒气雾剂药物治疗外周气道疾病具有以下优势: 1.其疗效与大颗粒气雾剂药物的疗效相当,在某些研究中甚至更优; 2.在基于现实生活环境的研究中,其显示出更好的哮喘控制效果; 3.可以减少患者每日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剂量。 引言

小肠CTE及肠系膜血管CTA技术初探

小肠CTE及肠系膜血管CTA技术初探 发表时间:2017-11-24T10:28:11.0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7期作者:乐嘉杰 [导读] 由于痛苦小,费用低,无创伤,病灶检出率高,也为患者容易接受,日渐成为小肠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浙江杭州 310003)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肠道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肠道疾病也更加重视。传统的小肠镜、超声内镜、胶囊肠镜虽能解决部分疾病的诊治,但或因只能窥探肠道管腔,或因操作复杂病人耐受困难较难接受,或因病灶检出率不高等原因,造成肠道疾病的诊治困境。而随着CT影像技术的发展,CT-3D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对肠道疾病的探查手段,从而提高对肠道疾病的诊断。本文初步探讨了利用CT-3D技术对小肠及肠系膜血管的成像技术,探索患者容易接受的无创检查,能清晰显示肠道疾病。 【关键词】小肠;CTE;肠系膜血管CTA;CT-3D技术;冠状位重建 【中图分类号】R6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118-01 1.肠道一般准备 检查前1天无渣饮食,服泻药清洁肠道;检查当天空腹,20%甘露醇250ml加温开水稀释成2.5%甘露醇溶液2000ml,500ml/15分钟口服,共4次1小时服用完。 2.检查设备仪器 philips 256层ict及后处理工作站、配套高压注射器。 3.检查前谈话准备及知情告知 近期肾功能结果(评估对比剂排泄安全性),过敏及检查目的和检查时呼吸屏气配合要求的告知和训练,并肘正中静脉留预置针。 4.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体位,双手交叉放于头顶;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先平扫5mm重建,再注射350碘对比剂4ml/秒,1.5ml/kg;16秒后启动CTA模式全腹扫描,KV:120,MAS:350,Pitch:0.820,Collimation:128X0.625;延迟60秒后再行静脉期CTA扫描。 5.图像重建后处理 常规5mm轴位重建+冠状位5mmMPR重建,血管VR重建。冠状位上显示完整的扩张的肠腔,3D图清楚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各级分支。 6.讨论 6.1 小肠CTE及肠系膜血管CTA的检查效果与肠道的准备情况密切相关,清洁肠道及低渗甘露醇溶液的充盈对小肠肠腔图像的完美显示尤其重要。肠道内容物及充盈不充分对肠壁显示均会造成不利影响。 6.2 呼吸运动对肠道重建也会带来重要干扰,检查前应充分训练屏气情况,根据患者屏气能力控制单次扫描时间。必要时可以加腹压带减少腹式呼吸和捏住患者鼻子屏气,以减少呼吸影响。 6.3 对比剂引入与扫描时间的启动影响血管重建效果。选择通畅的静脉通路,适当时也可检测胸主动脉CT值进行跟踪技术触发,以达到更好血管显示效果。 6.4 小肠CT技术的应用极大拓展了肠道疾病的检查手段,克服了腔镜检查对于肠壁及肠外相关疾病诊断的局限。对于克罗恩病、肠梗阻、血管瘤、血管畸形、血管梗阻等疾病提供更详实的影像学图像,为手术治疗及疾病的诊断提供充分依据。由于痛苦小,费用低,无创伤,病灶检出率高,也为患者容易接受,日渐成为小肠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Shawn,lover;Gary S,Solomon.Talking with parents of high school football players about 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5,43(5):1260. [2]左影,王鹏,黄伟.克罗恩病CT与MR小肠成像诊断技术的比较.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6,22(4):321-326. [3]杜国忠,朱比川.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4):323-326.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内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 (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 (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6、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 缺乏佝偻病X 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内容: 1、骨、关节正常X 线表现: (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 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 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 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 线鉴别要求。 (三)一般介绍内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1)骨骼系统检查技术 1)X 线检查:平片、血管造影。 2)CT:平扫、增强扫描。 3)MRI:平扫、增强扫描。 (2)关节检查技术。 2、骨折愈合及并发症。 3、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类风湿关节炎。 4、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普通X线检查是该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2、CT检查:分辩力高,无影像重叠,对骨内小病灶和软组织的观察远较X线检查为佳。 对骨骼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如骨盆、脊柱检查,可首选CT。 3、MIR检查:三维成像,对软组织和骨髓病变的分辨力比X线和CT更优。如膝关节半 月板、韧带损伤。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显示不如X线与CT。 二、正常影像表现 1、长骨: 1)小儿长骨:掌握小儿长骨特点,包括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及骨龄的概念、应用 2)成人长骨:骺与干骺端已愈合,骺线消失 2、脊柱: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脊椎分椎体和椎弓(C1除外)。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 棘突、横突、关节突组成。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组成。 3、软组织:以CT跟MRI观察为主 三、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文献报告相对较多;根据所含液体和实性成分,分为干性、实性和混合性;根据瘤体成分,分为实性、囊性和囊实性。 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要点如下:(1)显著的腹腔积液;(2)腹膜不规则增厚;(3)广泛分布的腹膜结节、肿块,增强明显强化。局限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征象是:(1)上腹盆腔或后腹膜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或肿块;(2)肿瘤实性部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1 症状体征本病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40~60岁之间多发,多数病人有可形成动脉栓子的心脏病史,如心肌梗死后形成心肌室壁瘤、房性心律失常、风湿性瓣膜疾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15%~20%的病人过去有其他动脉栓塞的病史。本病发生急骤,突发剧烈腹痛,伴有频繁呕吐。初期时腹痛症状和体征不相符,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当病人出现血性水样物呕吐,或腹泻出暗红色血便时,腹痛症状减轻,但却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弱转之消失。叩诊检查有移动性浊音时,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渗出液。此时提示肠管已发生梗死。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 2 用药治疗应迅速去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液灌注。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早期应补足血容量,积极纠正存在的酸中毒,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安置胃管等。 1.溶栓和抗凝治疗溶栓剂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可以在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栓塞部位,使纤维蛋白快速溶解,甚至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也可以全身使用尿激酶或链激酶。严重的胃肠道出血是使用溶栓剂的禁忌证。抗凝治疗可选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抗凝药物治疗前、后,应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

间和血小板计数,以防继发出血。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不十分确定,故在使用时应灵活掌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决定是否使用溶栓和抗凝疗法。 2.手术治疗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大部分患者均需要急诊手术剖腹探查,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供,以防止或减少肠坏死。根据栓塞的程度和肠管坏死的范围,可分别选用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坏死肠襻切除术和肠外置等术式。(1)血栓摘除术: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切除范围。患者做腹部正中切口,保证良好的手术视野。若术前未进行动脉造影,进腹后发现空肠起始段10cm左右肠襻色泽正常,相应的动脉搏动存在,而其远侧的空肠、回肠和升结肠,特别是回肠末端水肿、膨胀、色泽暗红或紫黑,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即可提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病变。这对于随后的手术处理具有较重要的意义。若肠襻坏死不是十分严重,则进行血管重建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①探查:首先探查近段肠系膜上动脉,将横结肠提起,充分显露胰腺和十二指肠部位,在横结肠系膜根部,沿十二指肠第四段上缘剪开后腹膜直至Treitz韧带,并将十二指肠移向右侧。②取栓:肠系膜上动脉自横结肠系膜根部胰腺下缘发出,向右走行于左肾静脉上方,最后自十二指肠上方穿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常可扪及近端搏动。解剖肠系膜上动脉直至栓塞的远、近端各显露2~3 cm。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