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求曲线的方程(2)(教学设计)

2.1.2求曲线的方程(2)(教学设计)
2.1.2求曲线的方程(2)(教学设计)

2.1.2求曲线的方程(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根据条件,求较复杂的曲线方程.

2.求曲线的交点.

3.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解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应用“五步”法求曲线方程的能力.

2.会求曲线交点坐标,通过曲线方程讨论曲线性质. 情感目标: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

1.求曲线方程的实质就是找曲线上任意一点坐标(x,y)的关系式f(x,y)=0.

2.求曲线交点问题转化为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教学难点

1. 寻找“几何关系”.

2. 转化为“动点坐标”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启发诱导学生联想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求曲线的方程(轨迹方程),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M 的坐标(,)x y ;

2.写出适合条件P 的几何点集:{}

()P M P M =; 3.用坐标表示条件()P M ,列出方程(,)0f x y =; 4.化简方程(,)0f x y =为最简形式;

5.证明(查漏除杂).

说明:回顾求简单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阐明步骤(2)、(3)为关键步骤,说明(5)步不要求书面表达,但思维一定要到位,注意等价性即可.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一)、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 2+y 2=R 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R 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 ,o)作圆O ∶x 2+y 2=R 2(a >R >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 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 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 的运动规律:|OP|=2R 或|OP|=0.

解:(1)设动点P(x ,y),则有|OP|=2R 或|OP|=0. 即x 2+y 2=4R 2或x 2+y 2=0.

故所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4R 2或x 2+y 2=0. (2)设弦的中点为M(x ,y),连结OM , 则OM ⊥AM . ∵kOM ·kAM=-1,

其轨迹是以OA 为直径的圆在圆O 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变式训练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动点P (x ,y ),PM ⊥y 轴,垂足为M ,点N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且OP →·M N →

=4,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解:x 24-y 2

2=1

(二)、代入法(相关点法):若动点P(x ,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 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 、y 表示,则将Q 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 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入法).

例2:已知△ABC ,A (-2,0),B (0,-2),第三个顶点C 在曲线132

-=x y 上移动,求△ABC 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解析: 设△ABC 的重心为G (x ,y ),顶点C 的坐标为(x 1

,y 1

),由重心坐标公式得???

x =-2+0+x

1

3

y =0-2+y

1

3

∴?????

x 1=3x +2

y 1

=3y +2, 代入y 1=3x 21-1,得3y +2=3(3x +2)2-1.

∴y =9x 2+12x +3即为所求轨迹方程

题后感悟] (1)代入法:像本例将所求点M 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求得动点M 的轨迹方程的方法叫代入法.

(2)代入法求轨迹(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为

①设点:设所求轨迹上任意点M (x ,y ),设动点(已知轨迹的动点)P (x 0,y 0).

②求关系式:求出两个动点的关系式?

????

x 0=f (x ,y ),y 0=g (x ,y ).

③代入: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便可得到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变式训练2:已知O 为直角坐标系原点,M 为圆()322

2

=+-y x 上的动点,试求MO 中点的轨迹方程。

(三)、参数法:如果问题中所求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不易得出,也没有明显的相关点,但能发现这个动点受某个变量(像角度、斜率、比值、截距、时间、速度等)的影响,此时,可先建立x 、y 分别与这个变量的关系,然后将该变量(参数)消去,即可得到x 、y 的关系式.

例3:过原点的直线与圆0562

2=+-+x y x 相交于A 、B 两点,求弦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设过原点的直线为y=kx ,弦AB 的中点M(x,y) 把y=kx 代入x2+y2-6x+5=0得:

x2+(kx)2-6x+5=0即: (1+k2)x2-6x+5=0

消去k 得:y2=3x-x2

∴弦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为y2=3x-x2。

变式训练3:二次函数2

2

()x (21)1()f x m x m m R =+++-∈的顶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

三、课堂小结,巩固反思:

221k 16x x +=+∴2

2121k 16k

kx kx y y +=+=+∴???

???

?+=+=+=+=∴221221k 13k 2y y y k 132x x x 04

3=--y x

1、求曲线的方程(轨迹方程),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M 的坐标(,)x y ;

2.写出适合条件P 的几何点集:{}

()P M P M =; 3.用坐标表示条件()P M ,列出方程(,)0f x y =; 4.化简方程(,)0f x y =为最简形式; 5.证明(查漏除杂).

2、 常用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四、【课时作业】 1、(课本P37习题2.1 B 组 NO :1) 2、(课本P37习题2.1 B 组 NO :2)

3、△ABC 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斜率的积是4

9

,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注:暂不考虑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

22

13681

y x -=

4、点P 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解:

22

11612

x y += 5、已知曲线C :y 2=x+1,定点A(3,1),B 为C 上任一点,点P 为AB 的中点,当B 在曲线C 上运动时,求点P 的轨迹方程。

6、已知点M 到点F(0,1)和直线l :y =-1的距离相等,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图2

解:设点M 的坐标为(x ,y),点M 的轨迹就是集合P ={M||MF|=|MQ|},其中Q 是点M 到直线y =-1的垂线的垂足.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x 2+(y -1)2=|y +1|,将上式两边平方,得x 2+(y -1)2=(y +1)2,化简,得y =1

4

x 2.①

),

,(y x P 令),

,(11y x B ??????

?=+=+.2

1,2

311

y y x x ???-=-=∴.

12,

3211

y y x x .

)12(1)32(2-=+-∴y x P 点的轨迹方程是所求,

又2

111y x =+ 解:

求曲线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曲线的方程,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求曲线的方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法:就是课本中主要介绍的方法。若命题中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已知条件能直接发生关系,这时,设曲线上动点坐标为(,x y )后,就可根据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研究动点形成的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几何或代数的基本公式、定理等列出含有,x y 的关系式。从而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作直接法。 例1:在直角△ABC 中,斜边是定长2a (0)a >,求直角顶点C 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由于未给定坐标系,为此,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取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AB 的有中点O 为坐标原点,过O 与AB 垂直的直线为y 轴(如图).则A (,0)a -,B (,0)a 。 设动点C 为(,)x y , ∵222||||||AC BC AB +=, ∴2 224a +=, 即222x y a +=. 由于C 点到达A 、B 位置时直角三角形ABC 不存在,轨迹中应除去A 、B 两点, 故所求方程为222x y a +=(x a ≠±)。 解法二:如解法一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0)a ,C (,)x y ∵1AC BC k k =-, (1) ∴1y y x a x a =-+- , (2) 化简得:222 x y a += , (3) 由于在x a ≠±时方程(2)与(3)不等价,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2x y a +=(x a ≠±)。 解法三:如解法一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0)a ,且设动点C (,)x y 。 ∵1||||2 CO AB =, a =,即222x y a +=。 轨迹中应除去A 、B 两点(理由同解法一),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2x y a +=(x a ≠±)。 说明:利用这种方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步骤: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求曲线的方程

求曲线的方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动点P到点(-1,2)的距离是3,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 ) A.(x+1)2+(y-2)2=9 B.(x-1)2+(y+2)2=9 C.(x+1)2+(y-2)2=3 D.(x-1)2+(y+2)2=3 2.已知点P是直线2x-y+3=0上的一个动点,定点M(-1,2),Q是线段PM延长线上的一点,且|PM|=|MQ|,则Q点的轨迹方程是( ) A.2x+y+1=0 B.2x-y-5=0 C.2x-y-1=0 D.2x-y+5=0 3.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两端点是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顶点C的轨迹是( ) A.一条直线 B.一条直线去掉一点 C.一个点 D.两个点 4.已知两定点A(-2,0),B(1,0),如果动点P满足条件|PA|=2|PB|,则动点P的轨迹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 ) A.9π B.8π C.4π D.π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1),B(-1,3),若点C满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α,β∈R,且α+β=1,O 为坐标原点,则点C的轨迹为( ) A.射线 B.直线 C.圆 D.线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6.直角坐标平面xOy中,若定点A(1,2)与动点P(x,y)满足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7.(2013·珠海高二检测)动点P与平面上两定点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连线的斜率的积为定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 8.(2013·揭阳高二检测)已知直线l: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M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过点M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点P 是线段AB的靠近点A的一个三等分点,点P的轨迹方程为. 三、解答题(9题,10题14分,11题18分) 9.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A(4,2),底边一个端点是B(3,5),求另一个顶点C的轨迹方程,试说明它的轨迹是什么? 10.已知A,B分别是直线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和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 上的两个动点,线段AB的长为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P是AB的中点.求动点P 的轨迹C的方程. 11.(能力挑战题)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边AB,BC上分别有一个动点Q,R,且|BQ|=|CR|.求直线AR与DQ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由条件可知,点P的轨迹是以(-1,2)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

高中数学选修2_2全套知识点与练习答案解析

选修2-2 知识点及习题答案解析 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 1. 导数的物理意义: 瞬时速率。一般的,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000 ()()lim x f x x f x x ?→+?-?, 我们称它为函数 () y f x =在 x x =处的导数,记作 0() f x '或 |x x y =',即 0()f x '=000 ()()lim x f x x f x x ?→+?-? 2. 导数的几何意义: 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n P 趋近于P 时,直线PT 与曲线相切。容易知道,割线n PP 的斜率是00()()n n n f x f x k x x -=-,当点n P 趋近于P 时,函数 ()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 的斜率 k ,即00 ()()lim ()n x n f x f x k f x x x ?→-'==- 3. 导函数:当x 变化时, ()f x '便是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f x 的导函数. ()y f x =的导函数有 时也记作 y ',即 ()()()lim x f x x f x f x x ?→+?-'=? 二.导数的计算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若()f x c =(c 为常数),则()0f x '=; 2 若()f x x α=,则1 ()f x x αα-'=; 3 若()sin f x x =,则()cos f x x '= 4 若()cos f x x =,则()sin f x x '=-; 5 若()x f x a =,则()ln x f x a a '= 6 若()x f x e =,则()x f x e '= 7 若 ()log x a f x =,则1()ln f x x a '= 8 若 ()ln f x x =,则1()f x x '= 导数的运算法则 1. [()()]()()f x g x f x g x '''±=± 2.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3. 2 ()()()()()[]()[()] 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 复合函数求导 ()y f u =和()u g x =,称则y 可以表示成为x 的函数,即(())y f g x =为一个复合函数 (())()y f g x g x '''=?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一般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有如下关系: 在某个区间(,)a b 内

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2知识点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汇总 目录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 (2) 常见的函数导数和积分公式 (2) 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 (3) 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3) 求可导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3)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的步骤 (4) 求曲边梯形的思想和步骤 (4) 定积分的性质 (4) 定积分的取值情况 (4)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5)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7) 常见的运算规律 (8)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 = ??=??x f x y x 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 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 =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0|'x x y =,即 )(0'x f =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 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3)边际成本。 常见的函数导数和积分公式

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 若()f x ,()g x 均可导(可积),则有: 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①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②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③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求可导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 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3)求方程'()f x =0的根(4) 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 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 ()f x 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 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左右不改变符号,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新编人教A高中数学选修2-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全册导学案

目录 1.1.1命题及其关系 1.1.2四种命题的关系 1.2.1充分条件 1.2.2充要条件 1.3.1逻辑联结词1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1.1曲线与方程(1)学案 2.1.2曲线与方程(2)学案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学案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学案 2.2.2椭圆及其简单几何性质(1)学案 2.2.2椭圆及其简单几何性质(2)学案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学案 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学案 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2)学案 2.4.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 2.4.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2) 2.5曲线与与方程学案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学案 3.1.1 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3.1.2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3.1.4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1.5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利用向量方法求距离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三--利用向量方法求角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向量证法

§1.1.1 命题及四种命题 一.自主学习 预习课本2—6页完成下列问题 1、命题:; 2、真命题:假命题:。 3、命题的数学形式:。 4、四种命题:。 (1)互逆命题:。(2)互否命题:。 (3)互为逆否命题:。 注意:数学上有些命题表面上虽然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将它的表述作适当的改变,写成“若p,则q”的形式,从而得到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二、自主探究: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5)215 > (7)明天下雨;(8)312 〖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4)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例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负数的平方是正数;(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课堂小结

求曲线的方程

求曲线方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回顾圆锥曲线的定义, 并会利用定义和性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 二、预习内容 1.到顶点)0,5(F 和定直线516= x 的距离之比为4 5 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是 2.直线l 与椭圆14 22 =+y x 交于P 、Q 两点, 已知l 过定点(1, 0), 则弦PQ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3.已知点P 是双曲线122 22=-b y a x 上任一点, 过P 作x 轴的垂线, 垂足为Q, 则P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 4.在ABC ?中, 已知)0,2(),0,2(B A -, 且BC AB AC 、、成等差数列, 则C 点轨迹方程为 课堂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 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代入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等, 并能灵活应用。 学习难点: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 新课分析 解析几何主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根据题设条件, 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二是

y y C 通过方程, 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 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 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因此这类问题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也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解答轨迹问题时, 若能充分挖掘几何关系, 则往往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二、典型例题 例1.设动直线l 垂直于x 轴, 且与椭圆422 2 =+y x 交于B A 、两点, P 是l 上满足 1=?PB PA 的点, 求点P 的轨迹方程。 方法点拨:用直接法: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 则只需直接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关于动点的坐标y x 、的方程。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 即为所求轨迹方程。其一般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 例2.如图, 在ABC Rt ?中, 2),1,2()1,2(,90= -=∠?ABC S B A BAC 、ο 平 方单位, 动点P 在曲线E )1(≥y 上运动, 若曲线E 过点C 且满足PB PA +的值为常数。 (1) 求曲线E 的方程; (2) 设直线l 的斜率为1, 若直线l 与曲线E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R, 求线段的轨迹方程。 B x A B O x O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数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 = ??=??x f x y x 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 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平均变化率 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 =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 0|'x x y =,即)(0'x f =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 . 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

6、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若() g x均可导(可积),则有: f x,() .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①求函数f(x)的导数'() f x ②令'() f x>0,解不等式,得x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 ③令'() f x<0,解不等式,得x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 [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7.求可导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 求函数f(x)的导数'() f x (3)求方程'() f x=0的根 (4) 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 f 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检查/()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曲线方程的求法就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与高考的常考点.求曲线方程时,应根据曲线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结构特征,选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才能简捷明快地解决问题.下面对其求法进行探究. 1.定义法 求曲线方程时,如果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根据题设条件与图形的特点,恰当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去寻求其数量关系,再由曲线定义直接写出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 例1 如图,点A 为圆形纸片内不同于圆心C 的定点,动点M 在圆周上, 将纸片折起,使点M 与点A 重合,设折痕m 交线段CM 于点N 、现将圆 形纸片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圆C :(x +1)2+y 2=4a 2 (a >1),A (1,0),记点N 的轨迹为曲线E 、 (1)证明曲线E 就是椭圆,并写出当a =2时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l 过点C 与椭圆E 的上顶点B ,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点Q ,若椭圆E 的离心率e ∈???? ?? 1 232,求点Q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 (1)依题意,直线m 为线段AM 的垂直平分线, ∴|NA |=|NM |、 ∴|NC |+|NA |=|NC |+|NM |=|CM |=2a >2, ∴N 的轨迹就是以C 、A 为焦点,长轴长为2a ,焦距为2的椭圆. 当a =2时,长轴长为2a =4,焦距为2c =2, ∴b 2=a 2-c 2=3、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 3 =1、 (2)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 b 2=1 (a >b >0). 由(1)知:a 2-b 2=1、又C (-1,0),B (0,b ), ∴直线l 的方程为x -1+y b =1,即bx -y +b =0、 设Q (x ,y ),∵点Q 与点A (1,0)关于直线l 对称,

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求曲线的方程

2.1.2求曲线的方程 学习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有关知识和观点,感受曲线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2.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明确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3.初步掌握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知识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5)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简记为:建系、列式、代换、化简、说明,这五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步都有其特点和相应的作用. 类型一轨迹方程求解问题 例1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1),(3,7),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解如图所示,设点M(x,y)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也就是点M属于集合P ={M||MA|=|MB|}.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x+1)2+(y+1)2=(x-3)2+(y-7)2. 上式两边平方,并整理得x+2y-7=0.① 我们证明方程①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1)由求方程的过程可知,垂直平分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的解; (2)设点M1的坐标(x1,y1)是方程①的解, 即x1+2y1-7=0,x1=7-2y1. 点M1到A,B的距离分别是 |M1A|=(x1+1)2+(y1+1)2

=(8-2y 1)2+(y 1+1)2=5(y 21-6y 1+13); |M 1B |=(x 1-3)2+(y 1-7)2 =(4-2y 1)2+(y 1-7)2=5(y 21-6y 1 +13). 所以|M 1A |=|M 1B |, 即点M 1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由(1)(2)可知,方程①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反思与感悟 求曲线方程一般都要按照5个步骤进行,建系要适当,尽量使点的坐标、线的方程最简.关键步骤是第二步,写出动点的条件集合,即找出等量关系,确定了等量关系式将点的坐标代入就得方程.步骤5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说明. 跟踪训练1 已知△ABC 的两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0,0),B (6,0),顶点C 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求△ABC 重心的轨迹方程. 解 设G (x ,y )为△ABC 的重心,顶点C 的坐标为(x ′,y ′), 则由重心坐标公式,得??? x =0+6 +x ′3,y =0+0+y ′3 , 所以????? x ′=3x -6,y ′=3y . 因为顶点C (x ′,y ′)在曲线y =x 2+3上, 所以3y =(3x -6)2+3, 整理,得y =3(x -2)2+1.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y =3(x -2)2+1. 类型二 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例2 已知圆C :x 2+(y -3)2=9,过原点作圆C 的弦OP ,求OP 的中点Q 的轨迹方程. 解 方法一 (直接法) 如图,因为Q 是OP 的中点,所以∠OQC =90°. 设Q (x ,y ),由题意,得|OQ |2+|QC |2=|OC |2, 即x 2+y 2+[x 2+(y -3)2]=9, 所以x 2+????y -322=94 (x ≠0). 方法二 (定义法) 如图所示,因为Q 是OP 的中点,所以∠OQC =90°,则Q 在以OC 为直径的圆上,故Q 点的轨迹方程为x 2+????y -322=94 (x ≠0). 方法三 (代入法或称相关点法)

高考数学最全总结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清单

高中数学选修2-1 知识点 第一章:命题与逻辑结构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它的逆命题为“若q,则p”.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真真真真 真假假真 假真真假 假假假假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 系.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

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 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 1. 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一般的,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 000()()lim x f x x f x x ?→+?-?, 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或0|x x y =',即 0()f x '=000()()lim x f x x f x x ?→+?-? 例1.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 s)存在函数关系 2() 4.9 6.510h t t t =-++ 运动员在t=2s 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解:根据定义 0(2)(2)(2)lim 13.1x h x h v h x ?→+?-'===-? 即该运动员在t=2s 是13.1m/s,符号说明方向向下 2. 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n P 趋近于 P 时,直线PT 与曲线相切。容易知道,割线n PP 的斜率是00 ()()n n n f x f x k x x -=-,当点n P 趋近于P 时,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 的斜率k ,即 0000 ()()lim ()n x n f x f x k f x x x ?→-'==- 3. 导函数:当x 变化时,()f x '便是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f x 的导函数. () y f x =的导函数有时也记作y ',即 0()()()lim x f x x f x f x x ?→+?-'=? 二.导数的计算 1.函数()y f x c ==的导数 2.函数()y f x x ==的导数 3.函数2()y f x x ==的导数

【湘教版】2021年高中数学选修2-2(全书)同步练习全集 (史上最全版)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第4章导数及其应用 4.1导数概念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 一、基础达标 1.设物体的运动方程s=f(t), 在计算从t到t+d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 其中时间的增量d

() A.d>0 B.d<0 C.d=0 D.d≠0 答案 D 2.一物体运动的方程是s=2t2, 则从2 s到(2+d) s这段时间内位移的增量爲 () A.8 B.8+2d C.8d+2d2D.4d+2d2 答案 C 解析Δs=2(2+d)2-2×22=8d+2d2. 3.一物体的运动方程爲s=3+t2, 则在时间段[2,2.1]内相应的平均速度爲 () A.4.11 B.4.01 C.4.0 D.4.1 答案 D 解析v=3+2.12-3-22 0.1=4.1. 4.一木块沿某一斜面自由下滑, 测得下滑的水平距离s与时间t之间的方程爲 s=1 8t 2, 则t=2时, 此木块水平方向的瞬时速度爲 () A.2 B.1 C.1 2 D. 1 4 答案 C 解析Δs Δt= 1 8(2+Δt) 2- 1 8×2 2 Δt= 1 2+ 1 8Δt→ 1 2(Δt→0). 5.质点运动规律s=2t2+1, 则从t=1到t=1+d时间段内运动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率爲________. 答案4+2d 解析v=2(1+d)2+1-2×12-1 1+d-1 =4+2d. 6.已知某个物体走过的路程s(单位: m)是时间t(单位: s)的函数: s=-t2+1. (1)t=2到t=2.1;

(2)t =2到t =2.01; (3)t =2到t =2.001. 则三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分别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估计该物体在t =2时的瞬时速度爲________. 答案 -4.1 m/s -4.01 m/s -4.001 m/s -4 m/s 7.某汽车的紧急刹车装置在遇到特别情况时, 需在2 s 内完成刹车, 其位移 (单位: m)关于时间(单位: s)的函数爲: s (t )=-3t 3+t 2+20, 求: (1)开始刹车后1 s 内的平均速度; (2)刹车1 s 到2 s 之间的平均速度; (3)刹车1 s 时的瞬时速度. 解 (1)刹车后1 s 内平均速度 v 1=s (1)-s (0)1-0=(-3×13+12+20)-201 =-2(m/s). (2)刹车后1 s 到2 s 内的平均速度爲: v 2=s (2)-s (1) 2-1 =(-3×23+22+20)-(-3×13+12+20)1 =-18(m/s). (3)从t =1 s 到t =(1+d )s 内平均速度爲: v 3=s (1+d )-s (1)d =-3(1+d )3+(1+d )2+20-(-3×13+12+20)d =-7d -8d 2-3d 3 d =-7-8d -3d 2 →-7(m/s)(d →0) 即t =1 s 时的瞬时速度爲-7 m/s. 二、能力提升 8.质点M 的运动方程爲s =2t 2-2, 则在时间段[2,2+Δt ]内的平均速度爲

最新人教A版选修2-2高中数学导学案全册课堂导学全文和答案

1.1 变化率与导数 1.1.1 变化率问题 1.1.2 导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会求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3.会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 [知识链接] 很多人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从数学的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答 气球的半径r (单位:dm)与体积V (单位:L)之间的函数关系是r (V )=33V 4π, (1)当V 从0增加到1 L 时,气球半径增加了r (1)-r (0)≈0.62 (dm),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r 1 -r 0 1-0 ≈0.62(dm/L). (2)当V 从1 L 增加到2 L 时,气球半径增加了r (2)-r (1)≈0.16 (dm),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r 2 -r 1 2-1 ≈0.16(dm/L). 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变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预习导引] 1.函数的变化率 0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 Δx 称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y ′|x =x 0,即f ′(x 0)=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 Δx . 要点一 求平均变化率 例1 已知函数h (x )=-4.9x 2+6.5x +10. (1)计算从x =1到x =1+Δx 的平均变化率,其中Δx 的值为①2;②1;③0.1;④0.01. (2)根据(1)中的计算,当|Δx |越来越小时,函数h (x )在区间[1,1+Δx ]上的平均变化率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解 (1)∵Δy =h (1+Δx )-h (1)=-4.9 (Δx )2-3.3Δx ,∴ Δy Δx =-4.9Δx -3.3.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曲线方程的求法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和高考的常考点.求曲线方程时,应根据曲线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结构特征,选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才能简捷明快地解决问题.下面对其求法进行探究. 1.定义法 求曲线方程时,如果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根据题设条件和图形的特点,恰当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去寻求其数量关系,再由曲线定义直接写出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 例1 如图,点A 为圆形纸片内不同于圆心C 的定点,动点M 在圆 周上,将纸片折起,使点M 与点A 重合,设折痕m 交线段CM 于点 N .现将圆形纸片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圆C :(x +1)2+y 2= 4a 2 (a >1),A (1,0),记点N 的轨迹为曲线E . (1)证明曲线E 是椭圆,并写出当a =2时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l 过点C 和椭圆E 的上顶点B ,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点Q ,若椭圆E 的离心 率e ∈??????12,32,求点Q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 (1)依题意,直线m 为线段AM 的垂直平分线, ∴|NA |=|NM |. ∴|NC |+|NA |=|NC |+|NM |=|CM |=2a >2, ∴N 的轨迹是以C 、A 为焦点,长轴长为2a ,焦距为2的椭圆. 当a =2时,长轴长为2a =4,焦距为2c =2, ∴b 2=a 2-c 2=3.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3=1. (2)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 b 2=1 (a >b >0). 由(1)知:a 2-b 2=1.又C (-1,0),B (0,b ), ∴直线l 的方程为x -1+y b =1,即bx -y +b =0. 设Q (x ,y ),∵点Q 与点A (1,0)关于直线l 对称,

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选修 2-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数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 = ??=??x f x y x 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 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平均变化率 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 =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 |' x x y =,即)(0' x f =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 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 5、常见的函数导数 函数 导函数 (1)y c = 'y =0 (2)n y x =()*n N ∈ 1'n y nx -= (3)x y a =()0,1a a >≠ 'ln x y a a = (4)x y e = 'x y e = (5)log a y x =()0,1,0a a x >≠> 1 'ln y x a = (6)ln y x = 1'y x = (7)sin y x = 'cos y x = (8)cos y x = 'sin y x =-

6、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若()f x ,()g x 均可导(可积),则有: 和差的导数运算 []' ''()()()()f x g x f x g x ±=± 积的导数运算 []'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特别地:()()''Cf x Cf x =???? 商的导数运算 [] ' ''2 ()()()()() (()0)()()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g x ??-=≠???? 特别地:()()2 1'()'g x g x g x ??-=???? 复合函数的导数 x u x y y u '''=? 微积分基本定理 ()b a f x dx =?F(a)--F(b) (其中()()'F x f x =) 和差的积分运算 1212[()()]()()b b b a a a f x f x dx f x dx f x dx ±=±? ?? 特别地: ()()() b b a a kf x dx k f x dx k =? ?为常数 积分的区间可加性 ()()()() b c b a a c f x dx f x dx f x dx a c b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 ③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 [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7.求可导函数f (x )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 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3)求方程'()f x =0的根 (4) 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f x 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清单

n 高中数学选修 2-3 知识点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与分步乘法计数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 1 类方案中有 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2 类方案中有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n 种不同的方法。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 1 步有 m 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 2 步有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 ×n 种不同的方法。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 n 元集合 A={a 1,a 2?,a n }的不同子集有 2n 个。 1.2 排列与组合 1. 2.1 排列 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arrangement)。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 m 表示。 排列数公式: n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 规定:0!=1 1.2.2 组合 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combination)。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n 个 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 m 或( n )表示。 n m 组合数公式: ∵ A m = C m ? A m n n m A m = n n! (n ? m )! = n (n ? 1)(n ? 2) ? (n ? m + 1) A n = n! n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简单逻辑用语 ● 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 “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 “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 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 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 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 若A =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 ● 逻辑联结词:⑴且:命题形式 p q ∧; ⑵或:命题形式p q ∨; ⑶非:命题形式p ?. ●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第二章 圆锥曲线 ●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

即:|)|2(,2||||2121F F a a MF MF >=+.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 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 线.即:|)|2(,2|||||| 2121F F a a MF MF <=-. 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