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医院五年发展战略发展规划

十四五医院五年发展战略发展规划

十四五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更是贯彻落实关于“十四五”加快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对于医院而言,这五年将是我们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医改潮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医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谱写新篇章的黄金五年。

随着近年来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社会群众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持续提高,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推进,民营医院的快速发展,对各级各类卫生医疗从业机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毋庸讳言,我们将面临不仅是挑战和机遇交错的从业环境,更是新一轮行业洗牌的“疾风骤雨”。挑战是机遇,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奋力拼搏,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基础管理、人性化康复医疗服务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医院的医教研学、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文化营造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切实加强医院建设,保证各项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实现,我们依据国家及省上政策导向,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医院业务发展实际,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制订医院下一个五年(2021年至2025年)总体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概况回顾

“十三五”期间,面对艰巨繁重的医疗卫生改革发展任务和严峻复杂的康复医疗发展形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在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推动业务发展、争取项目带动、加强科研教学、强化基础管理、扩大对外交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增设拓展了疼痛康复、心理康复、听力康复、唇腭裂康复、职业病康复、盆底康复等7项新专业,组织实施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百千万”工程、

“七彩梦”、眼科奥比斯、彭年光明行、蓝天行动、人工耳蜗手术、助听器救助、盆底康复、中央财政PN T无创治疗青光眼、基金会、集善工程三星爱之光启明行动等19个康复项目,购置并投入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上下肢康复机器人、D R、彩色B超、宫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经颅彩色多普勒、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系统等共239台(件)万元以上大型康复医疗设备。“十三五”末,医院资产总额累计达X1448.31万元,固定资产总值为X075.72万元。“十三五”期间,医院共为%%%万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各类康复医疗服务。医院康复医疗业务、床位规模不断扩大,门诊量、住院人次、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均有了大幅增加,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公众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不断跃升,各项事业呈现前所未有之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十三五”期间,全体干部职工想问题、做决策、谋工作都始终聚焦康复医疗这个存续根本,齐心协力让新技术、新业务始终站在康复事业发展的前端。新技术新业务的拓展和应用,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严谨细致、系统全面的服务,而且为我们探寻和实践康复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科技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为康复医疗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施展才华才学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有效的用武之地,为医院业务总量的增长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

“十三五”期间,医院通过多方努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共有*项科研课题立项、验收和获奖,在各类知名学术期刊和重要会议论文汇编中公开发表论文共计345篇,出版学术专著@@部,极大彰显了医院的高超的科研水平和强大的研发实力。

“十三五”期间,医院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一是盘活现有资源,优化康复医疗环境,医院着眼短板,通盘考虑,用心谋划,对现有业务用房进行配套调整,使之合理利用;二是医院对现有网络及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使自助发卡、挂号、缴费、打印清单等实行网络化,优化了就诊流程,为患者减轻和节省了排队检查缴费等诸多不便,优化了服务环境;三是量力而为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效用,优化辅助检查诊疗环境,使医院的硬件设备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医院现有面积X万平方米,床位Y张,职工Z人,其中在编人员M 人,聘用人员N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T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H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S人。在康复医疗的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共有P人获得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截至“十三五”末,医院共建成了**个特色康复科室,**个临床医技科室,传统康复科创建成为第四批省重点中医药专科。省康复医学会和省残疾人康复学会秘书处、省低视力视光中心在医院设立。先后获得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家优质服务岗等荣誉称号,为把医院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集康复与医疗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三级甲等康复专科医院、省级三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全国康复人才培训基地、全省卫生专业继续教育基地、K大学教学医院、R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省农合医疗定点医院、省民政厅纳入民政大病救助定点医院,省人社厅纳入工伤定点康复医院增色添彩。

二、“十三五”发展态势的(S W O T)分析

医院制订战略发展规划之前,应运用S W O T模型分析工具对医院目前发展的态势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医院战略发展规划脉络。下表为基于S W O T模型对医院当前发展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外来的机会与挑战的比较评价。

医院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扬长避短,抢抓康复医疗改革发展历史新机遇,主动顺应康复医疗市场变化的新常态,勇于且善于在康复医疗市场中抢夺先机、占据有利位置。

医院发展态势(S W O T)分析要素表

内部环境

优势(su pe ri o ri t y)

劣势(w e ak ne ss)

1.康复事业发展人才与技术基础相对较为牢靠。

2.在残疾人康复医学领域具有业务辐射带动作用。

3.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具有竞争优势。

4.人员配置不尽合理,人员构成亟待优化,人才储备不足。

5.市场化运营理念尚未真正确立,面临行业竞争洗牌风险。

6.资源驾驭整合能力欠佳,业务场地受限,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业务“潜能”难以有效发挥。

外部环境

机遇(op p ort un i t y)

挑战(t hre at e n)

1.近年来国家及省上有关政策的促进与助推。

2.市场化、社会化带来的重大发展契机。

3.国家推进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历史新机遇。

4.比较(传统)优势弱化并可能加速丧失。

5.与综合医院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6.行业人才“长臂竞争”加剧,人才流动“倒漏斗效应”增强。

(一)内部因素

1.优势(S u pe ri o ri t y)

——康复医疗事业发展所需人才与技术基础相对较为牢靠。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康复医疗专业人才与学科骨干队伍的快速成长与不断壮大为医院康复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同时,康复医疗服务对象与诊疗病种的多样性为医院康复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近年来医院陆续设置并正在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康复医学学科,设立了较为齐全的康复医疗业务科室。截止目前,医院已经发展成为省内规模最大、模式先进、功能完善的能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的康复技术资源中心。医院先后被国务院残工委、省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被誉为“全国最好的省级康复中心”、被全国医院协会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这些优势和

成绩更是当前医院深入推进康复医疗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绝好土壤和牢靠根基。

——区域业务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医院已经在康复医疗业务辐射带动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绝大部分康复学科、部分临床学科领跑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康复医疗机构。一方面,医院为全面推进全省康复医学事业的协调发展,先后与全省多家县级医院合作开展康复医疗业务,实现了省级康复医疗资源向市县转移,有效带动了相关康复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社会效益明显,赢得了良好口碑;另一方面,医院历来重视康复医疗业务经验的交流和共享,特别是近年来经常性参加、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的各类康复医疗技能人才培训或比赛,为省内外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选拔、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康复医疗专业技术人才,为相关康复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壮大注入了蓬勃动力。

——竞争区位优势显著,发展后劲扎实。医院座落于G 省省会K市的主城区,交通便捷,利于区域内外患者前来就诊。K市作为西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衔接的咽喉要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作为省内康复领域的“龙头”机构,医院长期以来不仅着眼挖掘省内的康复医疗病源,而且积极谋划通过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和传播信誉度等各种方式来吸引省外康复医疗病源。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齐心打拼,近几年来医院的业务量实现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健康增长,全体职工的收入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医院为部分编外聘用职工办理了社会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医院也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广大社会群众特别是残疾患者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康复医疗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下一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劣势(W e a kne s s)

——人员配置不尽合理,人才储备不足,人员构成有待优化。康复、医疗类专业人才面临青黄不接,尤其是中青年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前景堪忧;部分临床业务科室人员职称结构呈现“哑铃型”或“倒金字塔型”,学历结构呈现硕博士人才严重匮乏,大学本科以下学历人员占比偏大,年龄结构呈现高层次专家、骨干人才年龄趋高,

严重制约人才梯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人员配备趋近上限,整体工作效能欠佳,且稀缺熟练型的专业对口人才,亟待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外派深造或联合培养等形式得以填补;工勤人员配置比例明显偏高,业务素质不高,保障能力欠佳,人力成本耗费和工作产出倒挂,急需通过部分业务实行社会化外包或对现有人员开展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来合理减负增效。

——市场化运营理念有待真正确立,面临行业竞争洗牌风险。随着近年来各大综合医院陆续设立康复医学科,相继开展康复治疗业务,已开始逐步蚕食我们的主营业务,切分我们的业务市场。国家为实现残疾人精准扶贫将康复服务项目事权直接下放到地县。医院的经营风险系数正在日益升高。因此,我们要想在今后激烈的业务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保自身不陷入“低效益—康复医疗设备更新滞后—康复医疗水平(质量)下滑—康复医疗人次下降—效益降低”和“低效益—从业人员工待遇资低—高水平(骨干)人才严重流失—康复医疗水平(质量)下降—效益降低”的双重不良回路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市场化运营理念,转变现有运营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科学评估与细分专业模块,探索尝试开展定制或购买康复医疗服务项目,拓展各专业发展之市场纵深,有效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资源驾驭整合能力欠佳,造成部分业务“潜能”难以有效发挥。长期以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医院的业务用房一直比较紧张,相对业务发展可谓是“捉襟见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有些业务部门拥有宽敞的业务用房空间和充足的人员配置而业务的开展却不饱和甚至出现下滑,造成了较大的资源闲置与人员浪费,这间接地导致了业务饱和但用房、人员紧张部门“潜能”的深度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整体资源的优化整合,给医院的发展造成了障碍。另外,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就诊环境营造等工作整体而言尚差强人意,如无障碍设施规建不到位、设施老化,诊疗环境不整洁等现象容易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排斥情绪,给医院业务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外部因素

1.机遇(O p p or t u ni t y)

—近年来国家有关政策的促进与助推。一是长期以来,国家不仅对康复医疗事业投入力度日益加强,而且投入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开始的单一的资金援助与设备帮扶转变到逐步重视对业务规划发展的投入和有关项目的统筹实施上来。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从“输血”模式逐渐升级为“造血”模式。二是国家医保、新农合政策日渐完善,长期以来压抑的康复医疗需求不断释放并呈现井喷趋势。2018年9月,由卫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发文,将9种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康复医疗业务收入的增长与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医院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紧密结合区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康复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持续繁荣。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构想,为我们潜心谋划开展特色优势业务的国际化拓展与合作,融入推动沿线国家康复医疗事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实现“双赢”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平台。四是伴随着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与深入,城市户籍人口会快速增长,加之国家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的出台,为康复医疗事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市场化、社会化带来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自国家经济体制实现转轨以来,“竞争”一词便在一夜之间开始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并燃爆,大到一个组织,小到一个个体,开始追求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放眼当前,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发展早已是遍地开花,日新月异。“不进则退”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法则,我们已别无选择,也无退路,必须正视自我,面对现实,创新发展。相信,随着将来康复医疗事业发展市场化、社会化进程的换挡提速,医院一定会在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的康复医疗事业进程中实现精准定位并大放异彩。显然,我们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如愿实现,学习借鉴、因地制宜地导入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外康复医疗机构的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管理模式是我们的必然途径。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深化初期,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机会和延展纵深。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了公立医院

改革的大框架,还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设计,就完善具体改革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指导,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包括分级诊疗制度如何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办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管理体制的改革、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等等。医院应积极顺应并运用国家医改新政策,不断完善细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医院各项事业朝深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譬如: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执行,医院不但可强化、优化康复医疗资源配置,把短板补齐甚至补长,而且为基层(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创造有利条件。

2.挑战(t hre at e n)

——比较优势日益弱化并可能加速丧失。一是近年来,随着大型综合医院凭借其强大的上游病源支撑,正加速渗透介入康复领域,开办康复医学科,开展康复保健业务。这一发展趋势对以康复治疗业务起家并以此为支柱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与现实威胁,我们原来所具备且引以为豪的康复业务,开始逐步弱化甚至会加速丧失;二是随着国家卫计委“分级诊疗”制度的深入推行,医院必将面临部分病患的流失,会造成诊疗人次下降和诊疗次均费用上升的不利尴尬局面;三是国家关于三甲医院诊疗病种的限制性规定,会对医院的康复医疗业务发展空间形成进一步的挤压;这也是当前医院谋划实现成功转型、谋求跨越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且严峻之课题;四是我们亦将面临体制优势或红利的逐渐消减,近两年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行,给我们以强烈信号:除Ⅰ类事业单位外,将会逐渐缩减、收回或取消财政供养的人员编制与推进去行政化,也就是说要全面推向市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此外,随着今后世界及国家经济发展增速的放缓,公立医院获得国家财政拨款(补助)的额度必将会有所下降,这也将会很快成为不争的事实。

——与综合医院间的差距有日益拉大的趋势。区域内的康复医疗机构与综合医院发展严重不平衡。而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两者发展差距悬殊,不利于整个康复医疗事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康复医疗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地区医疗与康复事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差距既有内涵方面的,也有外延层面的,但根本上是体制、理念、人文、人才、规模、以及管理方面的差距。底蕴决定

内涵,作为康复医疗机构要缩小这一差距,首要在于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出好的制度,形成良性的机制,营造人性化的氛围,凝聚事业发展之正能量,来切实促进对康复医疗专业人才资源的科学开发与有效管理,进而发掘各类人才资源想事、谋事、干事的内在动力潜能。

——与其他康复医疗机构及综合医院间的专业人才争夺战正愈演愈烈,趋于白热化。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没有很好跟上医院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造成“人才先引进,再外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年,为了全面促进康复医疗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医院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及时间成本来招引和留用各类人才,但因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医院本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滞后,导致人才加速外流的“倒漏斗效应”,这一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培育和形成“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良性人才选用氛围,对医院原本就已“单薄”的高端康复医疗人才资源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可以预见,医院在这场基于“区域康复医疗事业发展实力趋于不对称”的人才争夺战中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遭遇更严重的风险和更严峻的挑战。

三、“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导,以国家及省上“十四五”规划建议作为起草“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的基本依据,以国家及省级关于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为重大契机,以“提高康复质量,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为基本目标,在医院“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以康复为提领,以医疗为支撑,“中心带动、医康并举、科学发展、敢为人先”的办院方针,秉承“让群众放心让职工满意”的办院理念,突出“人才立院、科教兴院、质量建院、管理强院”的四大战略依托,实施“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立标准”的“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夯实内涵建设,发挥特色优势,深入推进康复、医疗、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加速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区域社会和科技进步相适应,与区域社会群众康复医疗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与区域覆盖人口及功能定位

相结合的现代康复医疗综合服务体系,坚持以广大患者群众为中心,充分重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价廉、高效”的各类康复医疗服务,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总体要求

“十四五”期间,是医院在过去五年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础上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巩固医院在全省康复领域内龙头地位并逐步组建康复医疗区域联合体的关键时期,全医院广大干部职工要紧紧围绕“一个总体目标、二项基本改革、三大重要转变、四大核心任务”全方位做好医院各项工作。一个总体目标: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使医院发展“上规模、上层次、上效益”,成长为全国一流的康复医疗区域联合体。二项基本改革:一是积极响应参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推动区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注入动力;二是主动参与推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充分展现自身业务特色。三大重要转变:一是实现从规模数量发展向以内涵质量建设的转变;二是实现从重视内部康复医疗资源有效发掘调配向充分利用整合使用外部高端康复医疗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三是实现从传统粗放(数量规模)经营模式向全面精细(质量效能)模式的管理转变。以上述三大重要转变为依托逐步实现医院运营战略从有形资产运作模式向无形资产运作模式的转型升级。四大核心任务:一是认真实施“人才先行”战略,把各类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发展;二是加快开发、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康复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学科设置,推进重点专科及实验室建设,增强科学研发能力,引领行业发展;三是坚持以质量监督为核心,确保康复医疗质量和安全;四是积极创建发展康复学科品牌与康复服务品牌,形成驱动业务全面发展的“双品牌”效应,引领康复医疗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四、“十四五”规划目标及主要举措

(一)目标与任务

1.品牌战略和综合改革

——打造综合实力更强的超一流全国性康复医疗服务行业标准建设引领机构。

——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档次的国内一流康复医疗区域联合体,先期以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为框架平台,对医院品牌业务进行打包并进行同质化复制推广,整合省内14个市州的康复医疗资源构建首家全省性康复医疗联合体,到2025年,争取使全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九成。

——主动适应疾病谱变化及现代康复医学模式的要求,适时介入人文医学、精准医学、围术期医学、循证医学领域,重点设置发展神经康复、儿童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康复、视力康复、重症康复、疼痛康复、职业病康复、工伤康复、听力康复、心肺康复、烧伤康复、慢性病康复、盆底康复、唇腭裂康复、亚健康干预、心理康复和老年托养(医养与康养并行)等新专业、新业务以及其他边缘交叉型学科。

——做大做强品牌专科,继承前期有益成功经验,利用承接国家及省上下达的各类康复项目实施机遇,大力夯实发展视力康复、神经康复、儿童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疼痛康复、盆底康复等拳头优势专业,创建重点学科。

——积极投身公立医院改革浪潮,逐步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色与自身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运营相关体制机制,融入康复医疗资源市场化整合大浪潮。

——筹划建立多学科综合门诊,逐步实现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门诊流量实时监测、错峰就诊、检查结果共享、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等功能,实现门诊工作信息化服务及信息化管理。

——导入并全面推行“6S”[整理(S EI RI)、整顿(S EI T O N)、清扫(S EI S O)、清洁(S EI K E T S U)、素养(S HI T S U K E)、安全(S EC U RI T Y)]现场管理法,使医院现场管理各项工作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与省内外主流媒体开展战略合作,多维、高频、深层展示助推医院核心及特色业务发展不断闪现新亮点、迈上新高度、取得新成果、收到新效应。

——规划设立医院业务综合运营发展中心,有效协调整合院内外各种资源,借助大数据康复医疗资源,重构康复医疗业务市场(商业)运营新模式,全面推动医院各项业务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平台,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具体办法,特别是制订一系列创造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政策,同时要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好知识产权的纠纷、侵权或被侵权的相关事宜,全方位重视提升医院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能力。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逐步实现从有形资产运作向无形资产运作的转变,加快开发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并对已有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强化提升专业、学科综合实力,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确保并扩大比较优势,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2.突出项目实施,发挥带动作用

——抓项目建设就是抓发展。“十三五”发展经验证明,康复医疗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具体项目拉动,必须要有重大项目支撑。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康复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打造品牌,打造团队,推动中心的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必须要有项目意识。要紧紧抓住政府购买服务的机遇,随着财政部门年度财政预算的公布,专项资金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目录也会公开,哪些服务纳入购买项目了,应该走公开招投标程序还是申报程序,要及时关注。还有一些项目,可能不在公布的购买目录中,但其实也是可以购买的,要主动参与申请,提出想法,去做工作。

——要加强项目办的建设和人员配备,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规范管理项目实施,特别是要抓好重点项目的保障实施,将项目与医保、新农合、康复医疗相结合,拓展康复医疗服务的覆盖面。

3.专业学科设置与结构优化

——搭建学科专业良性发展的适宜平台,积极筹划成立省康复质量控制中心、省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省工伤康复医院、省残疾儿童鉴定中心,省职业病防控与康复中心、省人工耳蜗定点医院、省循证康复医学研究发展中心等具有行业引领优势的内设专业机构;同时对一些辐射带动性弱、发

展潜力小、市场占有率低、业务量萎缩的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决策是否保留,或是开展归并、转型。对有市场发展潜力的薄弱学科专业要加大支持力度,并完善有关支撑体系。譬如急诊科设立重症康复。

——适应科室发展和疾病谱变化,儿童康复科、视力康复科、神经康复科、脊髓损伤科、疼痛康复科等优势特色科室可考虑择机增加病区(业务单元)或整体升级,如重点助推儿童康复科升级为儿童康复中心,同时可根据病患不同层次的需求积极推行差异化服务,如设立V I P病房等,培育业务增收新引擎。

——强化专科发展,深入实施三级分科,在条件成熟时全医院重点科室实行三级分科,创建特色优势亚专业,并做好相应业务运行支撑保障。

——逐步完成急诊亚专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心肺复苏单元。创伤复苏单元与卒中复苏单元,同时,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急诊、住院、手术”绿色通道流程,为院内各康复临床科室有关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协作保障与有力支撑。

——将妇产科分设为妇科与产科,推进妇女更年期康复及盆底康复等业务深入开展,以服务质量提升和环境优化为主要抓手促进业务发展。

——各重点专科成立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小组,在专科带头人的领导下,负责本专科建设的日常工作和综合管理。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小组和科室间应相互协调,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至2025年底,在已有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再建成一批在省级及以上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的重点学科专业,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学科核心技术、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专科人才,形成明显的专科优势,从而带动全省康复医疗技术的整体提高,推动学术和科研进步,进一步扩大医院在全国康复医疗服务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康复医疗技术

——全医院康复、临床、医技科室全面、常规、独立开展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必备诊疗项目,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独立

开展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规定一般和重点诊疗项目,积极开康复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引进和开发尖端技术,力争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康复医疗技术项目每年1-3次。每年开展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康复医疗技术项目不少于5项。

——在做大做强原有基础业务基础上,大力开展白内障飞秒激光、人工耳蜗、唇腭裂、骨关节、心肺康复、耳源性眩晕诊疗、职业病康复、工伤康复、慢性病康复、盆底康复、亚健康干预等新项目、新业务,争创省内一流水平且具有全国影响力,不断开发与培育医院业务发展与经济增长新的增长极。

——不断加强专科建设,筹划新增省级康复重点专科3-5个,争创国家级重点康复专科,并确保大部分康复科室成为省级康复重点专科。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对外合作,到“十四五”期末建立3-5个对外合作中心,每个科室聘请1名国内外知名康复医学专家担任“首席顾问”。

——重视病种运营战略导向,加强与康复学科相关的危重、疑难疾病的救治工作。

——重视民族瑰宝传统中医药发展,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顺应中医药科技进步动态与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引进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倡导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工作,注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全医院各科继续保持发挥中医治疗室的重要作用。

5.人才招引、配置与培养

——“十四五”期间医院将逐步扩大人才总量,到十四五期末预计新增配备人员500名,其中,康复医疗专业技术人员350名,财务、信息工程、设备维护等技术人员50名,行政管理人员40名,工勤人员60名。同时,随着医院营运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应着力筹划形成合理科学的人才层次(职称/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不断优化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康复医疗专业人才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达10-15%及以上,具有博士学历达2-5%及以上;同时重点引进符合医院学科业务发展特色实际的副高级及以上资深康复医疗专家人才。

——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期末学科带头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0%,人才后备队伍平均年龄≤38岁。在原有基础上,再造就省级优秀专家10名,省级领军型人才5名,省康复医学重点人才不少于30名,同时依托视力康复、儿童康复、神经康复等重点学科发展,积极争取,努力打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

——对重点专科、特色专业与学科所需高端人才,进行优先引进,重点配置,搭建区域内专业发展权威型人才团队。

——临床住院医师、康复治疗师、按摩师、医技技师、药师、特护士(助产士)及特教教师的规范化培训率达100%,参培人员结业考试合格率不低于95%。专技人员每年取得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学分率达100%,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每年选派医、康、护、技、教等各专业骨干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培训,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业务尖子赴国外相关知名专业机构研修。

6.人员绩效与薪酬管理

——全体人员绩效应在机会均等、起点公平的基本前提下,按照“发展战略+制度体系+信息平台”总体设计思路,参照医院“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充分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以综合目标管理、日常关键制度管理、全面质量安全管理、全成本控制、分级分类分档管理、绩效管理与薪酬福利体系建设、科室二次考评分配、患者权益保障、特殊事项处理等九大体系并行推进,构建涵盖“医院、科室与职工”

三级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薪酬的确定应以岗位管理为导向,以着力体现人员所从事岗位工作的技术难度、操作风险、康复医疗质量、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绩效表现成果为基本导向,最大限度地使人员的诊疗、服务行为的实际价值尽可能得到科学的量化与直观的对等体现;同时,应本着“质量第一,公平兼顾”,即在分配核算中既要强调优绩优酬,又要注意适当拉开差距。

7.财务管理

——配合医院战略发展目标,从制度建设、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物资采购、资产管理、营运资本管理、筹(融)投资管控、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估等多方面不断加以规范提升,切实做好医院财务管理的“专家”。

——在确保医院各类资产设备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医院各项业务工作状况和经营效果分析,逐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等管理模式,为医院领导高层决策、政策调整与业务战略运营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配合医院深入推进实施病种临床路径管理,逐步推行按病种收费,减少或避免过度诊疗,全面降低康复医疗成本,有效提升患者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实行全方位模块化成本管控,即对业务运行、行政后勤管理及对外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成本对象分别进行归集、计算、分配、控制,并准确、及时地计算医院的成本耗费,客观反映不同成本对象的成本变化情况,促使管理者对不良成本支出采取应对控制措施,达到有效利用和配置现有资产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目的。

8.临床教学

——每年完成视力康复、儿童康复、神经康复及脊髓损伤康复等专业的临床教学课300-500学时,每年接受医学院校临床实习生≥200名,接收下级医院进修生≥40名。

——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且与临床、教学紧密结合的高水平教研师资队伍,致力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康复医疗人才的培养。

——开展临床教研工作,科学选配教研人员,切实做好教学工作,实行教研与临床相互促进;

——条件成熟时,围绕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可申请和设立相关的硕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形成以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培训新体系,争取到2020年建成

3-5个左右能基本满足大中专医学院校学生实习需要、职工培训需要的稳定的教学培训实践基地。

9.科学研究

——每年承担地厅级研究课题≥5项/年,省部级课题≥5项/年;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年。争取更多的院外科研基金(包括横向途径)资助;

——获得地厅级、省级科技奖≥3-5项/年,争取国家级科技奖。

——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论文≥80篇/年,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40篇/年,S CI论文≥5篇/年,出版医学专著5-8部/年。每年在国家学术会议交流论文达到10篇及以上,每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达到3篇及以上。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5年,实用新型专利≥20项/5年。

10.医疗工作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完善医疗管理体系,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认真严格执行《医师条例》,坚持依法执业。

——建立医师绩效考评体系,科学调配医师人力资源,实施有效激励;重视医疗人员配备,病区实际开放床医比≥1:0.2全医院床医比应为1:0.25。

——强化医师培训和培养,大力培育专科医疗人才,有计划分批次选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切实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合格率达100%;新入职医师参加岗前培训覆盖率达100%;提高医师学历层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不低于90%。

——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全科医师培养,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11.康复工作

——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康复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康复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打造省内乃至区域最强的康复人才团队,建成全省甚至区域一流的康复类专业人才

规范化培训基地,建立全省康复类专业技术与服务标准,并认真严格执行有关条例,坚持依法执业。

——建立康复专业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科学调配康复专业人力资源,实施有效激励;重视康复专业人员合理配备,病区实际开放床康比≥1:0.35,全医院床康比应为1:0.5。

——强化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和培养,大力发展专科康复专业人才,有计划分批次选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切实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合格率达100%;新入职康复治疗人员参加岗前培训覆盖率达100%;提高康复专业人员学历层次,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70%。

——完善制度流程推动社区康复工作展现新面貌,培育壮大康复协调员队伍,助推全省社区康复站建设,不断增大医院高端疑难康复病源的“输入”量,优化业务结构。

12.护理工作

——全面实现岗位管理及绩效考核(在定编定岗科学管理下),实现护理人员的同工同酬,积极调动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保障护理质量的安全。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推进垂直管理,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认真严格执行《护士条例》,坚持依法执业。

——建立护士绩效考评体系,科学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实施有效激励;重视护理人员有效配备,病区实际开放床护比≥1:0.3—0.5,全医院床护比应为1:0.5—0.7,临床一线护士人数占全医院护士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95%。

——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和培养,建立新入职护士培训和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两者参加率100%。护理应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有计划地培养临床急需的专科护理领域骨干人员,重点加强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手术室和供应室等特殊领域的专科护士培养;切实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培训率达100%;新入职护士参加岗前培训覆盖率达100%;全面提高护士学历层次,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85%,新入职护理人员全日制及以上学历达95%以上,期内争取引进具有硕士学历及以上护理人员3-5名。

——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强对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和服务礼仪的培训,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内涵质量,并扩大服务领域,实行出院患者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全面提升护理满意度,争创“区域一流、全国知名”的优质康复护理服务示范单位或单元,建立全省康复护理专业技术与服务标准;建立全省及区域康复护理人才规范化培训基地。

——全面落实整体责任制护理,推动实行护理工作精细化管理,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13.感染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

——加强医院感染实时监控,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康复医疗质量,保证康复医疗安全。

——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重点部位按照环境类别配备相应空气消毒设施,使各类空气环境卫生学监测达标,做好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监测,并进一步完善手卫生设施。

——适时引进安装感染管理控制软件,实现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按照标准化的考核指标对各科室(部门)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动态、量化考评。

14.公卫管理

——做好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做好医院疫情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并持续完善公卫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

——做好医院门诊、住院患者疾病谱与死因的监测分析工作,协助卫生疾控部门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做好全医院职工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开展职业危害的防护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妇幼保健、免疫预防工作。

15.医保工作

——认真执行医保政策和各项管理标准,定期检查管理制度和协议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医保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

——医保政策的宣传、落实和管理工作,及时掌握新政策,做到上传下达,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全民医保政策培训,并就医保相关工作进行反馈。

——根据医保政策结合医院业务发展实际制定医保、总控、单病种工作的考核指标,并对各相关科室进行考核并按奖惩制度严格执行。

——积极顺应国家关于医保支付体系改革的新要求,学习和借鉴区域同类机构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梳理和总结院内医保支付监管工作中的短板问题与瓶颈环节,不断修正完善院内医保付费控制机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努力做好与各级医保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农合办的沟通协调工作,保持与这些部门的信息对称与畅通,向主管部门及时提供与医疗保险、新农合有关的数据,反馈参保、参合病人意见,及时处理参保、参合病人投诉,落实整改措施并予以反馈,为新形势下院内医保支付方式调整、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好保障。

——通过H I S系统全称动态管理全民医保各类病人费用发生情况,实行医疗保险服务目标责任管理,杜绝医保违规行为。

——逐步探索与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进行基本医保经办服务领域的合作。

16.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即互联网+康复医疗建设

——全面完善医院不良事件反馈及持续改进系统。

——深度整合医院的所有计算机信息应用系统,实现全医院信息系统的一网化,建设广义上的数字化信息交互平台,包括内外网的有效、安全的融合,内部各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全面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构建形式多样的线上康复医疗服务平台,开启智能化康复医疗新时代,实现智能康复医疗与社会公众健康的“无缝对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