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等腰三角形》同步练习

练习-《等腰三角形》同步练习
练习-《等腰三角形》同步练习

E

D C

B A

E

D

B

A G

N

M Q

P

人教版八上《等腰三角形》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果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30o

,那么顶角是( )

(A )60o

. (B )150o

. (C )120o

. (D )75o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B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C )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D )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 3.在等腰三角形中,AB 的长是BC 的2倍,周长为40,则AB 的长为( ) (A )20. (B )16. (C )16或20. (D )以上都不对.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o

,则顶角的度数为( ) (A )60o

. (B )120o

. (C )60o

或150o

. (D )60o

或120o

.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夹角为45o

,则这个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6.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5cm 和7cm ,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第三根木棒的长为偶数,那么第三根木棒长的取值情况有(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7.已知△ABC 中,AB =AC ,且∠B =α,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A )α≤45o . (B )0o <α<90o . (C )α=90o . (D )90o <α<180o

.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 )

(A )顶角. (B )顶角的一半 . (C ) 顶角的2倍. (D )底角的一半. 二、填空

9.等腰三角形 、 、 互相重合.

10.若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100o

,则另两个角为 . 11.等腰三角形中,两条边的长分别为4和9,则它的周长是 .

1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9和12两部分,则腰长为 ,底边长为 .

1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均为整数且它的周长为10 cm ,那么它的三边为 . 14.如图,在△ABC 中,AB =AC ,∠BAD =30o

,AD =AE ,则∠EDC = . 15.如图,在△ABC 中,∠P =60o

,MN =MP ,MQ ⊥PN ,垂足为Q ,延长MN 至G ,取NG =NQ ,

若△MNP 的周长为12,MQ =a ,则△MGQ 的周长是 .

16.如图,在△ABC 中,AD =1,DC =2,AB =4,E 是AB 上一点,且△DEC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则EB 的长为 .

F E

D C

B A

F

E C

B A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三、解答题

17.已知AB =AC ,D 是AB 上一点,DE ⊥BC 于E ,ED 的延长线交CA 的延长线于F ,试说明△

ADF 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18.如图,在△ABC 中,∠BAC =90o

,AB =AC ,∠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D ,过C 作BD 垂线交BD 的延长线于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 =2CE .

19.设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y ,底角为x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20.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比另一个内角的2倍少30o

,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

数(考虑两种情况).

21.如图,AB =AC ,BD =DC ,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求证:DE =DF .

22.如图,在△ABC 中,已知AB =AC ,∠BAC =90o

,D 是BC 上一点,EC ⊥BC ,EC =BD ,DF

=FE .求证(1)△ABD ≌△ACE ;(2)AF ⊥DE .

C

O

E

D

B

A

C

F

P M D

A D

A B

C

P

F

E

A

B

E P

D

M

C

H

E

D C

B A

23.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和BE 是高,它们相交于点H ,且AE =BE .求证:AH =

2BD .

24.在△ABC 中,AB =AC ,BD =DC ,AD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E ,求证:AE ⊥BC ,BE =EC .

25.已知:如图,AD =AE ,∠ADC =∠AEB ,BE 与CD 相交于O 点.(1)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

下,请写出由已知条件可得出的结论(例如,可得出△ABE ≌△ACD ,∠DOB =∠EOC ,∠

DOE =∠BOC 等.你写出的结论中不能含所举之例,只要求写出4个).① ;

② ;③ ;④ .

(2)就你写出的其中一个结论给出证明.已知:如图AD =AE ,∠ADC =∠AEB ,BE 与CD 相交于O 点.求证: .

26.已知等边△ABC 和点P ,设点P 到△ABC 三边AB 、AC 、BC 的距离分别为h 1,h 2,h 3, △ABC 的高为h .“若点P 在一边BC 上[如图(1)],此时h 3=0可得结论:h 1+h 2+h 3=h .”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当点P 在△ABC 内[如图(2)],以及点P 在△ABC 外[如图(3)]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予以证明;若不成立,h 1,h 2,h 3与h 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要证明.

E

D C

B

A

(1)(2)(3)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 4.D 5.D 6.B 7.B 8.B

二、填空题

9.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 10.40o,40o 11.22 12.6或8,

+ 16.1

9或8 13.2,4,4或4,3,3 14.15o 15.62a

三、解答题

y=?17.∠F+∠C=∠FDA+∠B=90o,∠B=∠C. 18.△ABD≌△ACF. 19.180 -. 20.52.5o,52.5o,75o;48o,66o,66o. 21.△BDE≌△CDF. 22.△ABD≌△2x

ACE. 23.△BCE≌△AHE. 24.△BAD≌△CAD. 25.(1)∠ABE=∠ACD,BD=CE,∠OBC=∠OCB,△DOB≌△EOC,OB=OC等.(2)△DOB≌△EOC,证明略. 26.面积桥.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 铁岭中心校李宗瑞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 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2页 【课程标准摘录】 1.进一步认识分数。 2.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图1和图2,认识到分数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 2、认识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 3、能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 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5.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四个苹果。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图1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图2学生更加明白分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平均分的过程,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结合图2,说明单位“1”还可以是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再结合“做一做”,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单位“1”的概念广泛化。接着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最后通过练习举例,学生更加了解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法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学生对折)和练习法 【评价方案】 1.通过评价样题和练习十第二题第三题完成目标2、3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4 【教学流程】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但是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

28.1.4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28.1.4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第4课时 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30°、45°或60?°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探究新知 (一)已知角度求函数值 教师讲解:例如求sin18°,利用计算器的并输入角度值18,得到结果sin18°=0.309016994. 又如求tan30°36′,?利用键,并输入角的度、分值,就可以得到答案0.591398351. 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时,不同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 因为30°36′=30.6°,所以也可以利用30.6,?同样得到答案0.591398351. (二)已知函数值,求锐角 教师讲解: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已知sinA=0.5018;用计算器求锐角A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 依次按键0.5018,得到∠A=30.11915867°(如果锐角A精确到1°,则结果为30°). 还可以利用A=30°07′08.97″(如果锐角A?精确到1′,则结果为30°8′,精确到1″的结果为30°7′9″). 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表,也可以查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 教师提出:怎样验算求出的∠A=30°7′9″是否正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

师总结:可以再用计算器求30°7′9″的正弦值,如果它等于0.5018,?则我们原先的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的. 随堂练习 课本第84页练习第1、2题. 课时总结 90°的锐角用 ?对于余弦与正切也有相类似的求法. 教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 做课本第85页习题 28.1复习巩固第4题,第5题. 双基与中考 (本练习除了作为本课时的课外作业之外,余下的部分作为下一课时(习题课)学生的课堂作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作业的份量) 一、选择题. 1.如图1,Rt △ ABC 中,∠C=90°,D 为BC 上一点,∠DAC=30°,BD=2, AC?的长是( ). A ..3 D .3 2 C A D B A (1) (2) (3)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题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一底角为30°,底边上的高为9cm,则腰长为( )cm . D.39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4,斜边上的中线长为3.则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 3.如图,△ABC 中,AC=BC ,∠ACB=90°,AE 平分∠BAC 交BC 于E ,BD ⊥AE 于D ,DM ⊥AC 于M ,连接CD .下列结论:①AC+CE=AB ;②CD =21AE ;③∠CDA=45°;④AM AB AC =定值.其中正确的有( ) 个 个 个 个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20°,则它的另外两个角等于:( ) °、140°°、140°或80°、80°°、80°°、80° 5.如图,BE 和AD 是△ABC 的高,F 是AB 的中点,则图中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6.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B.直线不是轴对称图形 C.直角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D.任何一角都是轴对称图形 7.等腰三角形两边分别为35厘米和22厘米,则它的第三边长为( ) 或22cm 8.下列条件不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有两条边对应相等 C.一条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D.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 9.等腰三角形中,AB 长是BC 长2倍,三角形的周长是40,则AB 的长为( ) 或16 10.如图已知:AB =AC =BD,那么∠1与∠2之间的关系满足( ) A.∠1=2∠2∠1+∠2=180° C.∠1+3∠2=180° ∠1-∠2=180° 二、填空题 1.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底边的4 3,底边等于12cm ,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cm. 2.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5°,顶角为________. 3.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它的其余各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 4.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一个底角的4倍时,则顶角为_________度. 5. 已知如图,A 、D 、C 在一条直线上AB =BD =CD,∠C =40°,则∠ABD =_______ 6. 如图,∠P =25°,又PA =AB =BC =CD,则∠DCM =_______度. 第7题

(完整)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练习题

G F E D C A 第2章 三角形期中复习 【课前复习】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 ,另一边长为6cm ,则它的周长为 。 2、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 ,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3cm.则腰长为 3、在等腰三角形中,设底角为0x ,顶角为0y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得y= ; 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则x= 。 4、如图,∠A=15°,AB=BC=CD=DE=EF ,则∠GEF= 5、有一个内角为40°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为 .若一个角为140°呢,则另外两个角是 6、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均为整数且它的周长为10cm ,那么它的 三边长为 7、如图,把矩形ABCD 沿EF 折叠,使点C 落在点A 处,点D 落在 点G 处,若∠CFE=60o ,且DE=1,则边BC 的长为 . 8、判定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是( )。 A 、有一腰和一角对应相等 B 、有两边对应相等 C 、有顶角和一个底角对应相等 D 、有两角对应相等 9、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与底边的夹角等于( ) A 、顶角 B 、底角 C 、顶角的一半 D 、底角的一半 10、在△ABC 中,AB=AC ,下列推理中错误的是( ) A 、如果AD 是中线,那么AD ⊥BC ,∠BAD=∠DAC B 、如果BD 是高,那么BD 是角平分线 C 、如果AD 是高,那么∠BAD=∠DAC 、BD=DC D 、如果AD 是角平分线,那么AD 也是BC 边的垂直平分线 11如图,△ABC 中,AB =AC ,BD 、CE 为中线,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个 A 、4个 B 、6个 C 、3个 D 、5 12、如图,AB =AC ,AE =EC ,∠ACE =280 ,则∠B 的度数是( ) A 、600 B 、700 C 、760 D 、450 13、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满足式子0)()(22=-+-+-a c c b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钝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 、以上都不对 14、正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内有一点P ,使得△PAB 、△PBC 、△PCA 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 的P 点有( ) A 1个 B 4个 C 7个 D 10个 E C A E D A Q A 15题图 16题图 17题图

(完整word版)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doc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36 分】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 A. 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 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2.从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 . 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3.在反应 2A + 5B= 2C +4D 中, 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22,若 2.6gA 与 B 完全反应,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 B 与 D 的质量比为() A.4:9 B.8:1 C.10:11 D.31:44 4.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 点燃2P O ,四位同学表达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 2 2 5 反应物都是 各物质的质量比 单质 为4︰5︰2 的是() 5. 在化学反应2A+B 2=2AB 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 A 和 8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 的质量是() A . 9g B. 11g C.12g D. 14g 6.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W ,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W 反应前质量 /g501123 反应后质量 /g24528x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 的值应为0 B .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 W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 D .物质 W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7.下列关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应符合客观事实 B. 只要不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均要注明条件 C.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 生成物中的气体一定要用“↑”标注 8.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

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计划(初稿) 第一实验小学尤欢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对分数有一点了解,但不是很明确,也不太系统。其次,对于学生分数的基础知识“平均分”和“整体”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较好的认识。 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有的困难 对“整体”的认识; 分母和分子的位置及表示的含义; 在描述时容易丢掉“平均分”和是“谁”的几分之几。 3、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我的设想: 学生对全新、感性的内容很感兴趣,乐意采取讨论、协作等学习方式。根据学生以上的实际情况,由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揭示得到分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问题设计时注意问题的坡度和开放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这也便于老师了解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动手操作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能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难点: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五、单元评价要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具体操作,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 节

中考数学-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中考数学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30°、45°或60?°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探究新知 (一)已知角度求函数值 教师讲解:例如求sin18°,利用计算器的18,得到结果sin18°=0.309016994. 又如求tan30°36′,?利用键,并输入角的度、分值,就可以得到答案0.591398351.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时,不同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 因为30°36′=30.6°,所以也可以利用30.6,?同样得到答案0.591398351. (二)已知函数值,求锐角 教师讲解: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已知sinA=0.5018;用计算器求锐角A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 依次按键0.5018,得到∠A=30.11915867°(如果锐角A 精确到1°,则结果为30°). 还可以利用A=30°07′08.97″(如果锐角A?精确到1′,则结果为30°8′,精确到1″的结果为30°7′9″). 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表,也可以查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

教师提出:怎样验算求出的∠A=30°7′9″是否正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以再用计算器求30°7′9″的正弦值,如果它等于0.5018,?则我们原先的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的. 随堂练习 课本第84页练习第1、2题. 课时总结 已知角度求正弦值用90°的锐角用 ?对于余弦与正切也有相类似的求法. 教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 做课本第85页习题28.1复习巩固第4题,第5题. 双基与中考 (本练习除了作为本课时的课外作业之外,余下的部分作为下一课时(习题课)学生的课堂作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作业的份量) 一、选择题. 1.如图1,Rt △ABC 中,∠C=90°,D 为BC 上一点,∠DAC=30°,BD=2,则AC?的长是( ). A B . C .3 D .3 2

等腰三角形经典练习题(有难度)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设∠ABD 为x,则∠A 为2x 由8x=180° 得∠A=2x=45°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由5x=180° 得∠A=36°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若∠EDF=70°, 求∠AFD 的度数 ∠AFD=160° C F D A B

4. 如图,△ABC 中,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A= 7 180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设∠ADE 为x ∠EDC=∠AED -∠C=15 B A B 2x x -15°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作DE ⊥BC 于E ,若BE=AC,BD=21,DE+BC=1, 求∠ABC 的度数 延长DE 到点F,使EF=BC 可证得:△ABC ≌△BFE 所以∠1=∠F 由∠2+∠F=90°, 得∠1+∠F=90° 在Rt △DBF 中, BD=2 1,DF=1 所以∠F =∠1=30° 7. 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在AC 上取一点E,使AE=AB 可证△ABD ≌△ADE 所以∠B=∠AED 由AC=AB+BD,得DE=EC, 所以∠AED=2∠C 故∠B :∠C=2:1 F A B C D E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5.1 质量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 1.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 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元素种类 D.物质总质量 2.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A. 1∶1 B.2∶1 C.4∶1 D.5∶1 3.下列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少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减少 4.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 该反应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C.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不发生改变 5.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图2 6.a g木炭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A. 大于(a+b) g B.小于(a+b) g C.等于(a+b) g D.小于或等于(a+b) g

7.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3所示。则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3 A. 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4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图4 A.x的值是15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4∶1 9.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北师版)人教版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12根小棒、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教材先安排了“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了解起点。 1、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你喜欢的分数? 2、这些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3、你还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二、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一)拿一拿 1、出示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问:谁能拿出盒中铅笔的? 2、你准备怎么拿?发现什么问题?都是,为什么拿的支数不一样? 3、每一个同学都拿出你所有铅笔的,比一比,说一说发现。 3、从刚才拿铅笔的活动中你明白了什么? 4、归纳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二)想一想 1、把6支、9支、12支铅笔分别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支数可以怎样表示?(1/3或者2支、3支、4支) (三)说一说2 (三)画一画 “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三、体会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等腰三角形综合练习题

等腰三角形综合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图形中,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A.线段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圆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周长为( ) A.17 B.22 C.13 D.17或22 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平分这条边所对的角,那么此三角形一定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4.小明将两个全等且有一个角为60°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两条较长直角边在同一直线上,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 A.4 B.3 C.2 D.1 5.如图,已知在△ABC中,∠ABC=90°,∠A=30°,BD⊥AC,DE⊥BC,D,E为垂足,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C=2AB B.AC=8EC C.CE= 1BD D.BC=2BD 2

6.有四个三角形,分别满足下列条件:(1)一个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和;(2)三个内角之比为3:4:5;(3)三边之比为5:12:13; (4)三边长分别为5,24,25.其中直角三角形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如图,EA⊥AB,BC⊥AB,AB=AE=2BC,D为AB的中点,有以下判断:①DE=AC;②DE⊥AC;③∠CAB=30°;④∠EAF=∠ADE.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 A.1 B.2 C.3 D.4 8.如图,以点A和点B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共可以作出 ( )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9.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6,AC=9,AD⊥BC于D, M为AD上任一点,则MC2=MB2等于 ( ) A.9 B.35 C.45 D.无法计算 10.若△ABC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12,在三角形内有一 点D,D到△ABC各边的距离都相等,则这个距离等于 ( ) A.2 B.3 C.4 D.5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3倍,那么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 12.已知等腰△ABC的底边BC=8cm,且|AC-BC|=2cm,那么腰AC的长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A.反应前后均为混合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①②⑤ D.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④⑤ 2.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 3.211.2000 /g 反应后质量 007.2 4.4待测 /g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7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211616 反应后的质量(g)18m611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m=1 D.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1:6 4.某金属单质 X与非金属单质Y可发生反应:2X+Y=X2Y。某实验探究小组进行了两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X的用量/g Y的用量/g生成X2Y的质量/g

17.4 1.68.0 29.6 3.212.0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 ( ) A.4:1 B.3:1 C.2:1 D.37:8 5.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6.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7.在化学反应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0B.32C.48D.96 8.“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 B.CH2O2C.C2H6O D.C2H4O2 9.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测 试 一、单选题 1.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 原子种类 B. 原子的数目 C. 分子的种类 D. 元素的种类 2.关于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水等于氢气和氧气 B. 每2份质量的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 C. 2个水分子生成2个氢气和1个氧气 D.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3.实验室制取X的反应原理:MnO2+4HCl MnCl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 O2 B. H2 C. ClO2 D. Cl2 4.燃煤发电厂利用反应2SO2+2CaCO3+X=2CaSO4+2CO2来减少SO2的排放,其中X的化学式为() A. O2 B. CO C. CO2 D. H2 5.在化学反应A+B=C中,1.5gA与足量的B充分反应后生成9.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 3g B. 9.5g C. 8g D. 4g 6.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某氧化物R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RO2的化学式为() A. CO2 B. ClO2 C. SO2 D. NO2 7.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与4.8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g水。下列对该化合物元素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 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 C. 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8.已知2A+3B = 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其生成57 g C和1g 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16 B. 27 C. 44 D. 56 9.在A+B═C+2D的反应中,9.8gA和8gB恰好安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D的质量是() A. 1.8g B. 3.6g C. 7.2g D. 14.4g 10.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海藻灰溶液(主要成分为Nal)与浓硫酸混合时产生一种美丽的紫色蒸气,从而发现了碘(I)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aI+5H2SO4(浓)═ 4I2+4X+H2S↑+4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X的化学式为() A. Na2S B. Na2SO3 C. NaOH D. Na2SO4 11.已知反应3A+2B = 2C+D中,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消耗的质量之比为3 :4。若生成C和D共140g,则反应消耗A的质量为() A. 60g B. 80g C. 90g D. 120g

等腰三角形水平测试题及答案

E D C A F 八年级上册第12.3等腰三角形水平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小明将两个全等且有一个角为60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图形,其中两条较长直角边在同一直线上,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2°,则它的底角为 ( ). A 、42 ° B 、69° C 、69°或84° D 、42°或69° 3、如图,ABC △中,AB AC =,30A ∠=,DE 垂直平分AC ,则BCD ∠的度数为( ) A.80 B.75 C.65 D.45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5、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 ABC 中,BD CE =,AD 与BE 交于点P ,则 APE ∠的度数是( ) A .45 B .55 C .60 D .75 ( A , 6、如图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木框,甲虫P 在边框AC 上爬行 C 端点除外) ,设甲虫P 到另外两边的距离之和为d ,等边三角 形ABC 的高为h ,则d 与h 的大小关系是( ) A.d h > B.d h < C.d h = D.无法确定 7. 如图,15A =∠,AB BC CD DE EF ====,则 D E F ∠等于( ) A .90 B .75 C .70 D .60 8、如图,△MNP 中, ∠P=60°,MN=NP ,MQ ⊥PN ,垂足为 Q ,延长MN 至G ,取NG=NQ ,若△MNP 的周长为12,MQ=a ,则△MGQ 周长是( ) A .8+2a B .8+a C .6+a D .6+2a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在△ABC 中,AB=AC ,若∠B=56o,则∠C=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与一腰的距离为6,则腰上的高为______. 3.如图,在△ABC 中,AB=AC ,CD 平分∠ACB 交AB 于点D ,AE ∥D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已知∠E=36°,则∠B= . 4.如图,在ABC △中,点D 是BC 上一点,80BAD ∠=° ,AB AD DC ==,则C ∠= . 5. 等腰三角形至少对有a 条称轴,至多有 b 条 A F C D H B M E G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X 一定条件 CO(NH2)2+H2O,X的化学式为() A.NH3B.N2H4C.HNO3D.NH3?H2O 2.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则X 的化学式为 A.H2B.NaCl C.HCl D.HClO 3.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 C2H2O 表示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1 4.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8325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16X5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之比为2:5 D.X值为28 5.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0H2Y+Cu(OH)2↓,则() A.X一定是Cu(N03)2 B.X的式量比Y大 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6.如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7.40%的甲醛(CH2O)溶液被称为福尔马林。工业上可用甲醇(CH2O)氧化得到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的A与B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生成C与D的质量比为15:18 C.40%的C溶液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D.其中A、C、D属于化合物 8.托盘天平两边放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内装浓度和质量都相同的稀盐酸,若左杯中投入一块生石灰,向右边杯中投入一块石灰石,且两块固体质量相等,则反应后天平的指针将() A.偏向左边 B.偏向右边 C.仍指零处 D.无法确定 9.“神舟七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该过程中NiFe2O4是() A.生成物B.反应物C.催化剂D.氧化剂 10.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 2 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甲的质量/g乙的质量/g丙的质量/g丁的质量/g 反应前6410116 t 时刻48a未测未测 反应后054b0 A.乙和丙为生成物 B.a 等于 21 C.b 等于 37 D.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1:2 1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3个硝酸根离子:3NO3-B.2个铝原子:Al2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人教版]

1 2 1 ( ) 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检 测 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我很棒!关键要多思 考,还要细心! 一、我会填。(每空 1 分,共 19 分) 1、填一填。 1 1 (1)5 个 是( ),( )个 是 1。 5 6 7 (2) 里面有( )个 , 2 里面有( )个 。 8 8 3 3 1 (3)18 个 是( )。 9 2、考考你。 1 (1)6 枝铅笔的 是( )支,10 铅笔的 是 4 支铅笔。 3 ( ) 1 (2)一盘苹果的 是 4 个,2 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3、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10 5 ” 5 10 18 9 5 6 1 ( ) 20 5 9 12 3 ( ) 21 ( ) 4、( )÷( )= = = = 100 5、25 和 30 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 2 分,共 10 分) 2 4 1、小贝说自己吃了一块蛋糕的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 ,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 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 11 和 12 的最小 公倍数就是 121。( ) 3、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 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 12 6 4、 的最简分数是 。( ) 5、分母是 10 的真分数共有 10 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 36 分) 1、在( )里填上“>”、“<”或“=”。(6 分) () 3 4 3 8 8 11 16 4 ( )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 分) 4 5 12 16 8 40 12 24 100 130 60 131 5 7 3、把 和 都写成分母是 36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 分) 4、写出与 3 5 相等的三个分数。(6 分) ( )( ) ( )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训练题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训练题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丙氨酸由四种元素组成B.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C.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的质量等于它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 B.蜡烛燃烧时逐渐变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D.12 g碳和16 g氧气反应,可生成28 g二氧化碳 3.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4.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涉及到三种物质B.反应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后分子数增多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5.如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中乙、丙两物质质量比为2: 7 C.图示中x的数值为4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6.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的值为36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 .W 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7.浓盐酸跟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会产生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 .Cl 2 B .H 2 C .NH 3 D .HCl 8.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生成CO 和CO 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 、CO 2、N 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反应后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 .70% B .50% C .30% D .10% 9.“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 A .CH 4O B .CH 2O 2 C .C 2H 6O D .C 2H 4O 2 10.在反应3X +4Y =2Z 中,已知X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Z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2,则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172 B .108 C .70 D .27 11.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一定相同 C .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D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12.2018 年 10 月 28 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第三次试海成功。用到的金属钛主要通过下列 反应制得: ①2FeTiO 3+6C+7Cl 2═2X+2TiCl 4+6CO ,②TiCl 4+2Mg ═Ti+2MgCl 2.则 X 的化学式为( ) A .FeCl 3 B .FeCl 2 C .Fe 2O 3 D .FeO 13.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 (OH )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 Y > B .X 一定是2CuCl C .Y 可能是2H O D .Y 可能是24Na SO 1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 、B 、C 、D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 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 物 质 A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