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丝绸文化

宋代丝绸文化
宋代丝绸文化

宋代丝绸文化

摘要:丝绸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的风气,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丝绸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与普及。宋代丝绸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面貌,也丰富了纺织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文学,书法,服饰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宋代丝绸,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也对现代纺织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宋代,丝绸,缂丝,花鸟纹

两宋前后存在约三百余年,先后与辽金元等对峙,疆域与唐朝相比大为缩小,军事实力也不强。但是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发达,推动了丝绸技术的发展。宋代丝绸的社会需求庞大,因此官营的织造机构规模巨大,代表了丝绸生产的最高水准。设立的机构有绫锦院,染院,文思院等,工匠人数和织机数量众多。据淳熙十四年(1187)四月七日的报告“文思院言一岁约织绫一千一百匹,用丝三万五千余两,今年止蒙户部支到生丝一万五千两或除绫外,文思院还织造罗帛等,供岁赐之用”,可见生产规模的巨大。官营的织造机构集中了精品的生产,而民间的丝织业则遍布各地的城乡。机坊和机户普遍存在于城市中。这些民间作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精湛。他们比较自由,完全脱离农业,专业从事织锦的生产,可以承接官府的织造任务,也可以自产自销。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的丝绸贸易获利相当多。

宋代的纺织样式是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发展上进步的。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组织结构亦或是纺织品的质量上,都比汉唐高明。宋代的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绫,罗,织锦,缂丝等。

绫是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是绫绮类织物生产高峰期,宋朝官服,官诰,度牒及书画装裱大量用绫,名目繁多。据史料记载,宋朝御府中藏书画均用青紫大绫作为裱轴。绫织物的种类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斜纹地上提花,作为地部的斜纹有三枚和四枚之分;二是平纹地上提花,有起花的,也有起纬浮花的,还有一种称为交梭绫,纬线分为两组,一粗一细交替织入,细纬与经线以平纹交织,粗部在地部也织平纹,在花部则各有变化。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宋朝人们似乎更喜欢纱罗,它的轻灵飘逸更能体现文人的风采,而南宋政权建立在南方,炎热的天气使得罗织物更受欢迎。宋墓出土丝绸中的大类产品是四经绞罗,绝大部分是小花纹,如九点纹、方格纹、菱形纹等。

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北宋的织锦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及中原,文献中记载的织锦名称很多,大多是根据图案命名的,如黄狮子锦,翠毛细锦等。宋代织锦的的主要形式是纬锦,如果说唐代经历了平纹经锦香斜纹纬锦的转变那么宋代已经是纬锦的天下了。缎宋代织锦技术有所创新,首先是缎纹在纬锦中出现。缎纹在三大基础组织中是最迟出现的,在墓中发现的缎纹纬锦基本是五枚缎纹,属于半明经形式的辽式结构。其次织金技术开始广泛应用,织金锦就是在织物中加织金线。金质装饰是北方民族的最爱,因此宋把金锦作为贡品献给辽金。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作为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

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

与唐代的富丽堂皇不同,宋代的丝绸纹样开始注重于清淡自然庄重端严,装饰纹样完成了以动物与几何纹样为主的向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的转变,宝花纹样逐渐向写实方向发展。自唐代后期,丝绸装饰纹样中开始经常出现植物类题材,到了宋代逐渐成为为时代潮流,因为宋朝皇帝非常喜欢花鸟画,宋代画院更是重视花鸟作品,因此丝织品上也大量采用这种题材的图案。宋代的缂丝刺绣等更是直接以花鸟画为蓝本进行织绣。这时期写生花卉纹经常以花中有叶,叶中有花,花叶相套的组合形式出现,这种花枝互相连接缠绕被称为缠枝花卉纹。在缠枝花纹样中,花卉均匀分布,枝条不重要。散点式花卉纹是简单的折枝花呈散点式排列,如辽庆州白塔发现的折枝花纹绫和江西德安周氏墓中出土的折枝花纹罗。折枝花纹样通常以牡丹等大朵花为主,配梅花等小花作为题材,秀丽典雅。

花卉与其他题材的组合也可以经常看到。很多组合有着美好的寓意,据文献记载“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搏击,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逞想,若登临揽物之有得也。”花卉植物自身的组合,最有名的是岁寒三友,即松竹梅,这也是文人最喜欢的题材。花卉与鸟类的组合,如百花孔雀,云雁,瑞草云鹤等经常可以在丝绸上看到。这些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托物言意。

除了花卉纹样外,吉祥图案也开始流行。吉祥图案是指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它们所要表达的只有四个含意:“富、贵、寿、喜”: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富是财产富有的表示,包括丰收;寿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等均有关。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龙凤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体。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在传说中掌管雨水,这与古时候洪水泛滥有关,寄托了人们控制自然的愿望。后来,龙成为了统治者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风纹同样与统治者有关,代表了帝后的身份。宋代,凤纹逐渐演变成纤细秀丽的形象,鹦鹉的嘴,锦鸡的头,鸳鸯的身体,仙鹤足,大鹏翅膀和孔雀羽毛。龙和风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龙和凤纹组合在一起,象征着夫妻婚姻美满。

杂宝纹主要由多种宝物图形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寓意,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丝绸中出现的杂宝种类有很多,有板鼓,珠,祥云,灵芝,画卷,元宝等,南宋时期越越州的尼罗上的图案有七宝,火齐珠,万寿藤等,此外还有珊瑚,竹板,金锭等。宋代的杂宝纹样题材众多,经常把宗教用品和世俗器物混在一起。杂宝纹样的另一个特点是排列成菱形,在这之中再填充主题纹样或者花卉折枝宝物等。

婴戏纹样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非常流行,婴戏纹以婴儿为画面主角,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在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被认为是有福的表现。如婴戏石榴,石榴多子,在加上儿童形象,寓意多子多福;婴戏牡丹,牡丹代表富贵,把多子与富贵联系在一起。而莲花童子则可以寓意连生贵子。

丝绸是构成南宋服饰的原料基础,服饰的发展和丝绸产品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

进了彼此文化的和谐发展.宋代服饰风格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虽不如唐代那样鲜艳,但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这与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尤其是冠服制度的限制和程朱理学的思潮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封建社会在宋代已经走向衰败,到南宋时期,皇室偏安杭州,境况日下。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服饰上主张简朴,反对奢华。统治者用程朱理学的思想控制百姓,由皇帝钦定的《三礼图》以维护封建道德传统为目的,成为宋代朝廷官府礼服制度的蓝本。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官服主要有以下几种

皇帝服饰:皇帝服饰分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窄袍及御阅服等。皇帝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饰都有明确的规定。

后妃服饰:后妃服饰有衣、朱衣、礼衣、鞠衣之分。皇后首饰花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冠饰九龙四凤。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九四凤

诸臣百官服饰:诸臣百官的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等。朝廷还按季节颁赐百官将士以各种服饰,有袍、袄、衫、抱肚、勒帛和库等,称为时服。时服多以织锦为面料,少数用绣、绫和绢,用纹样来区别官员的品级。百官的朝服为绯罗上衣下裳,内衬百花罗中单,束以罗带,系以罗制蔽膝。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以服色和佩鱼区分官员的品级。

同时,宋代对老百姓的服饰也有明确的规定。据《梦梁录》记载:“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著皆有等差。香铺人顶帽披背。质库掌事裹巾著皂衫、角带。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目人。”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成了当时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

宋代一方面有着清新自然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又有着繁荣的经济文化。在文人画家构筑的精神世界外,世俗文化也有着灿烂的光景。研究宋代的丝绸文化,可以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相结合,对现代设计有所启迪,可以不仅学其形,也可取其意。

古老的丝绸文化

引言 鑫缘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在鑫缘的丝绸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产量上已赶上并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绸都:苏州、杭州、湖州与吴江盛泽。丝绸业一直是海安及至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海安地区不仅是我国真丝绸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有着“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茧丝绸生产基地”和“中国湖桑之乡”之美誉。以“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三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保有量,鑫缘集团成为我国专业从事桑蚕良种选育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制丝、丝织、真丝服饰、真丝家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研发与生产经营的品种齐全、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的集群产业。“鑫缘”牌桑蚕丝、蚕丝被、丝绸等产品研发加工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丝绵功能性整理技术、天然彩色加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国内较有影响的茧丝绸特色产业群。实施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发生产丝绸文化艺术创意新产品,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优势。同时也是我国丝绸行 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史话:古老的丝绸文化 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成功地驯化了野生的桑蚕,利用它所吐的丝织造丝绸织物。根据我国丝绸遗存的分布地区来看,蚕桑丝绸生产早已普及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一些地方丝绸名产。当时丝绸生产的重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魏晋之后,北方受战乱困扰,南方经济相对稳步发展,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长江中下游特别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在安史之乱后发展很快,到唐后期基本形成了黄河下游地区、四川巴蜀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到宋室南迁,南方更加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尤其是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很多以丝绸为主业的专业城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丝绸专业市场。元代起,棉花种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带。至此蚕桑丝绸生产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南方大量生产丝绸,北方则大量消费丝绸。 独具魅力的丝绸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已深深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衣的生活,而且还丰富了其他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如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舞蹈、民俗等,在这些领域内总能找到与丝绸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商业交流的纽带,联系着遥远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往来,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苏州丝绸 复习参考

1丝织生产遍九州,说的是什么内容 周代丝绸生产组织的情况十分清晰。《周礼》是记载周代王室官制的书籍,其中与丝绸生产有关的官吏就有多人。典妇功?是掌管宫内妇女劳作的官吏,他们负责教授宫内的宫女等织造丝绸的技术,并负责办理派工、检验、奖惩等事宜; 当时,除了官府专营的丝织业之外,民营的丝织业也十分发达。政府设有“载师”官,负责管理民间的丝织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产生了飞跃,与之密切相关的蚕桑丝绸业也受到重视,发展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 战国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户成了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手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有些技术世代相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龙飞凤舞的战国丝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时期,各诸侯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频繁交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丝绸产品已不再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普及到了民间。因此,织、绣、染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为汉代大规模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战国时,丝绸的纹样已突破了商周时期几何纹的单一局面,表现形式多样,形象趋于灵活生动、写实和大型化。商周时期的神秘、怖厉、简约和古朴的风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蟠龙凤纹。这时的纹样已不再注重其原始图腾、巫术宗教的含义。纹样穿插、盘叠,或数个动物合体,或植物体共生,色彩丰富、风格细腻,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由于当时织和绣表现纹样的技术相差较大,浪漫主义风格在织绣上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丝织上主要采用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刺绣则表现以龙凤为主题的动物图案。 3提花机--花楼的发明与改良 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74年)钜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创造的织花绫的提花机,她创制的提花机,每条经线都有一个脚踏的蹑,一共120条经线、120个蹑。 陈宝光妻创造的提花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其提花机上的综镊数量高达120,使得织造起来十分繁琐,效率也非常低,而且织机的构造和操作相当复杂。 三国时,马钧又将当时通行的五十综五十镊或六十综六十镊的提花织机改为十二综十二镊,大大提高了织造效率。 4陵阳公样和唐草纹 唐草纹:中国传统的丝绸图案惯用通幅排列和菱格骨架来表现,多见于汉锦和绫绮织物。到了北朝时,受西方图案的影响产生了圆形骨架的团窠排列。波斯萨珊王朝的那种在图案的四周饰以一个个圆圈,犹如一串串珠子的“联珠纹”,成为晋唐丝绸纹样的主流。 而本身来源于西域在唐代流行的卷草缠枝花卉纹,由于大唐帝国对当时东西方的强大影响力,也跟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为“唐服”一样,被特称为“唐草纹”。 陵阳公样

丝绸发展的历程

丝绸发展的历程 初级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可视为中国丝绸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中,丝绸生产的各项技术初步形成。 人们已具有较高的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当时采用的是原始腰机,能织出平纹组织,也能编出丝带、绞丝织物。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初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已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 通往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已初步开通。 辉煌的战国秦汉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秦汉丝织品种空前丰富,有绢、纱、绮、罗、缟、素、锦、縠等品类。縠是一种极为轻薄的丝织品,所以古人用雾来形容它。 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仅马王堆出土的绢颜色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赤色等十余种。 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富贵之家不仅衣服,帷帐也要刺绣。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 战国秦汉时期,脚踏板在织机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较完善的提花机已在此时出现。经锦的定型及绒圈锦的诞生都说明丝织提花技术已达极高的水平。总体而言,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正式开通。至迟在5世纪中叶,丝绸传入波斯,接着传入欧洲,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在欧洲发展。 转折的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现象,它导致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中逐渐注入新的内容,终于在隋唐之际出现了较大的转折。 在织造技术方面,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被大量使用,绞经织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织机的类型也随之换代和更新。 在印染技术方面,大量新染料得到使用,如红花、苏木、靛蓝等,许多新的印花方法被发明或被采用,防染印花法在这一时期占了上风,使唐代各缬(xié)名扬千古。

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杭州高盛——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摘要] 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整个文化领域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纺织业的不断进步,对世界纺织业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叙述了纺织文化主要特征。 丝绸文化是整个文化领域里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和发展变化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古代称之为"文治与教化"。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而又与主观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明确了文化的含义后,人们对丝绸文化的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的各类形式的文化,特别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蚕桑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提起丝绸,都会产生一种美的、梦幻般的遐想。自古以来,世界上有多少人为她迷恋神往,因为丝绸的历史是那样久远,丝绸的内涵是那样丰富,丝绸的品质是那样精美、高贵。所以丝绸文化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可以用悠久、丰富、精美和高贵八个方面来概括,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丝绸文化的悠久 远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华祖先就开始养蚕、制丝,最早记述丝绸起源的古籍上有三种说法:其一说"伏曦氏用蚕桑制成穗帛,并抽为弦以定音律,而天下归化",蚕桑起源于伏曦,即渔猎时代;其二说"神农耕耘土地,教民种桑",蚕桑起源于农业时代;其三说为较普遍的说法,即"黄帝的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养蚕,取蚕沿丝,用作衣服"。从一系列考古挖掘看,如1927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一个半切割的蚕茧;1960年山西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陶蚕蛹;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发现6900年前刻有四条蚕纹的象牙盅等等。这些都证实了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认识了蚕,并产生巫术崇拜,有了衣着服饰。到了商周,就演变为奴隶主阶级穿戴丝绸织绣衮服尊和奉蚕神的风俗。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遗址发现了一批4700年前的放在竹筐中的丝织品,包括未碳化的黄褐色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以上考古发现的丝绸实物与古籍记载相对照,充分证明了丝绸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二、丝绸文化的丰富 从历来各地的丝绸出土文物和传世品说明,丝织品、服饰品是十分绚丽多彩的。湖北荆州马山战国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丝织品;青海都兰热水出土的丝织品;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唐代丝织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尼雅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等等。其品种结构之复杂、花色名目之丰富,令人惊叹。 (一)丝绸品种结构方面 按不同组织和工艺特点,丝绸织物可分为十四大类,即绫、罗、绸、缎、绢、纱、绡、纺、绉、锦、绒、绨、葛、呢等,还有三十六小类。而古代的织物分类除部分同于当今的十四大类的名称外,另有称谓如纨、绮、缣、、绦、绒、帛、缟、缬、缯、缦等,种类繁多。早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就有素帛和花绮等丝织 物的印痕;周代开始出现了双色经锦和刺绣品;战国和汉代品种结构已较齐全,经锦有了多色经锦;唐代的丝织品更为门类丰富,不但有经锦,还出现了纬锦、缂丝

丝绸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古代丝绸的地位和作用 论点:研究丝绸文化的作用 摘要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丝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丝绸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先导,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1]。世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丝绸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丝绸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丝绸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研究丝绸文化,既有利于我们把握丝绸文化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我们发掘丝绸文化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所能发挥的现实意义。 重点词:丝绸文化中国作用 丝绸文化的作用: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

智慧树知到 《中国蚕丝绸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判断题】(10分) 《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B A、错 B、对 2、【判断题】(10分)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B A、对 B、错 3、【单选题】(10分) 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B A、铁 B、帛 C、棉 D、银 4、【单选题】(10分)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A)。 A、素纱单衣 B、长寿绣 C、丝绵袍 D、杯文罗

5、【单选题】(10分)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D)。 A、四川、江苏和浙江 B、江苏和浙江 C、苏南和上海 D、苏南和浙北 6、【判断题】(10分) 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B A、错 B、对 7、【判断题】(10分)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A A、对 B、错 8、【判断题】(10分) 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A A、错 B、对 9、【单选题】(10分) 所谓“江南三织造”,是指(D)设在地方的官营织造机构。 A、南宋 B、明代

C、北宋 D、清代 10、【单选题】(10分) 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出自(B )。 A、敦煌藏经洞 B、马王堆汉墓 C、西安法门寺地宫 D、新疆阿斯塔那古墓 第二章 1、【判断题】(10分)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B A、对 B、错 2、【判断题】(10分)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B A、错 B、对 3、【判断题】(10分) 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B A、对 B、错 4、【判断题】(10分)

丝绸文化简介

3.丝绸文化简介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不少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 大量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可以窥见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神话和传说。如蚕马神话、螺祖教民、天仙配等等,都以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蚕桑丝绸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蚕桑丝绸的亲情。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一富有诗意的美好名称,最初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公元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条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曾使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四大文明古国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两千一百多年前,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也是一条最长最古的丝绸之路,它横贯亚洲,直达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代交通要道,因运送中国

宋代丝绸文化

宋代丝绸文化 摘要:丝绸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的风气,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丝绸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与普及。宋代丝绸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面貌,也丰富了纺织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文学,书法,服饰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宋代丝绸,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也对现代纺织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宋代,丝绸,缂丝,花鸟纹 两宋前后存在约三百余年,先后与辽金元等对峙,疆域与唐朝相比大为缩小,军事实力也不强。但是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发达,推动了丝绸技术的发展。宋代丝绸的社会需求庞大,因此官营的织造机构规模巨大,代表了丝绸生产的最高水准。设立的机构有绫锦院,染院,文思院等,工匠人数和织机数量众多。据淳熙十四年(1187)四月七日的报告“文思院言一岁约织绫一千一百匹,用丝三万五千余两,今年止蒙户部支到生丝一万五千两或除绫外,文思院还织造罗帛等,供岁赐之用”,可见生产规模的巨大。官营的织造机构集中了精品的生产,而民间的丝织业则遍布各地的城乡。机坊和机户普遍存在于城市中。这些民间作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精湛。他们比较自由,完全脱离农业,专业从事织锦的生产,可以承接官府的织造任务,也可以自产自销。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的丝绸贸易获利相当多。 宋代的纺织样式是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发展上进步的。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组织结构亦或是纺织品的质量上,都比汉唐高明。宋代的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绫,罗,织锦,缂丝等。 绫是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是绫绮类织物生产高峰期,宋朝官服,官诰,度牒及书画装裱大量用绫,名目繁多。据史料记载,宋朝御府中藏书画均用青紫大绫作为裱轴。绫织物的种类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斜纹地上提花,作为地部的斜纹有三枚和四枚之分;二是平纹地上提花,有起花的,也有起纬浮花的,还有一种称为交梭绫,纬线分为两组,一粗一细交替织入,细纬与经线以平纹交织,粗部在地部也织平纹,在花部则各有变化。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宋朝人们似乎更喜欢纱罗,它的轻灵飘逸更能体现文人的风采,而南宋政权建立在南方,炎热的天气使得罗织物更受欢迎。宋墓出土丝绸中的大类产品是四经绞罗,绝大部分是小花纹,如九点纹、方格纹、菱形纹等。 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北宋的织锦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及中原,文献中记载的织锦名称很多,大多是根据图案命名的,如黄狮子锦,翠毛细锦等。宋代织锦的的主要形式是纬锦,如果说唐代经历了平纹经锦香斜纹纬锦的转变那么宋代已经是纬锦的天下了。缎宋代织锦技术有所创新,首先是缎纹在纬锦中出现。缎纹在三大基础组织中是最迟出现的,在墓中发现的缎纹纬锦基本是五枚缎纹,属于半明经形式的辽式结构。其次织金技术开始广泛应用,织金锦就是在织物中加织金线。金质装饰是北方民族的最爱,因此宋把金锦作为贡品献给辽金。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作为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

2019_知到 中国蚕丝绸文化 章节测试答案

中国蚕丝绸文化第一章单元测试----------- 1、问题:《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2、问题:《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3、问题: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 选项: A:银 B:铁 C:棉 D:帛 答案: 【帛】 4、问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 选项: A:丝绵袍 B:素纱单衣 C:长寿绣 D:杯文罗 答案: 【素纱单衣】 5、问题: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 选项: A:苏南和上海 B:苏南和浙北 C:江苏和浙江 D:四川、江苏和浙江 答案: 【苏南和浙北】 6、问题: 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7、问题: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8、问题: 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A:北宋 B:南宋 C:明代 D:清代 答案: 【清代】 10、问题: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出自()。 选项: A:马王堆汉墓 B:新疆阿斯塔那古墓 C:敦煌藏经洞 D:西安法门寺地宫 答案: 【马王堆汉墓】 中国蚕丝绸文化第二章单元测试----------- 1、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2、问题:“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3、问题: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4、问题: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更悠久。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问题:唐玄奘西行取经途径高昌国,国王麹文泰资助给他往返二十年路费,包括()。选项: A:配饰数十件,黄金一百两 B:法服三十套,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丝织物 C:法服三十套,配饰数十件,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丝织物五百匹 D:法服三十套,银钱三万,黄金一百两 答案: 【法服三十套,配饰数十件,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丝织物五百匹】6、问题:今天,新疆哪个地方有“丝路绢都”美称? 选项: A:吐鲁番 B:和田 C:瞿萨旦那 D:乌鲁木齐 答案: 【和田】 7、问题:蚕桑技术是传丝公主传到西方吗。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8、问题:世界上最早对中国的称呼是什么?()。 选项: A:China B:Cina C:Seres D:Khitan

人类历史发展与动物·蚕与丝绸文化篇

人类历史发展与动物·蚕与丝绸文化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再次成为社会共识。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野味”坚定说不,与动物和谐共处,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大自然和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的标准答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离开动物,人类就难以很好地生产生活,人类历史也就难以快速推进发展: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最早的牛是用来帮人们耕耘的,如老黄牛负责旱地,大水牛负责水田;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在战场态势和战争胜负上的作用至关重要,蒙古族就是依仗骑兵横扫亚欧大陆。除此之外,在生物科技方面,动物仿生学也为人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创新。 近期我们专门推出几期节目,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几种动物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和历史渊源。重点给同学们讲一讲动物和人类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化故事。今天我讲第一集:蚕与丝绸文化。 说到蚕,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有的说不定还亲眼见过,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有的会说白白胖胖的蚕宝,有的会说鼓鼓囊囊的蚕茧、有的会说缠缠绕绕的蚕丝,还有的会说摇头晃脑的茧蛹,当然有的同学也会把飞蛾这样蚕的成虫也当成蚕的一种存在形体。有的同学一定怀疑下面我就会讲蚕的养殖、种类和生活习性了,不是,我这里不讲蚕的自然属性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大家在课本里都有过了解和学习,这次我主要想告诉大家蚕身上衍生出来的丝绸文化。为什么我要讲蚕与丝绸文化呢?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也最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明。

讲蚕和丝绸文化,首先要说一说关于蚕起源的传说:传说螺祖本为西陵之女,后来做了黄帝的夫人,是最先教民育蚕抽丝之神,后世尊为“先蚕”,所以螺祖又叫“先蚕娘娘”,也称“蚕母”。古代蚕农之家必祭祀螺祖,螺祖成为农村妇孺皆知的大神。《资治通鉴》中写道:“西陵之女螺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始治丝以供衣服。” 我国自古以来号称“农桑立国”,几千年来,植桑养蚕在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丰富的蚕桑文化。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从此人类就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是国人的骄傲。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从图腾文化来看,在上古时代,各个部落都有着自己的图腾,比如胡族为狐狸图腾,朝鲜族为鱼图腾,有熊氏族为天龟图腾,绝大多数图腾在民族融合、社会发展中慢慢消亡。但是虞氏族虞舜的蚕图腾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沉淀、发展,最终演变成了为现代人们所熟悉的“龙”。 蚕图腾之所以能在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甚至得到发展,这就和蚕桑文化在古代重要的地位密不可分。上古时期,夏族有虞氏的舜是当时的首领,他生性宽厚仁爱、贤明有德。舜在全氏族大力推广种桑养蚕、缫丝织帛,命他的妹妹前去跟桑王去研究嫁接桑树,命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钻研养蚕织帛技术,开发丝帛文化。因此当时的蚕桑文化发达迅速,种桑养蚕也非常的普遍,蚕桑巢织已是当时

康煌:那些关于丝绸的历史传说

康煌:那些关于丝绸的历史传说 我国自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丝绸,丝绸在我国拥有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作为美丽丝国的源头,如果我们朝着最遥远的过去追溯,便可探寻到很多关于丝绸的美丽传说。下面,康煌就为大家介绍两个关于丝绸的美丽传说。 一、黄帝之妻嫘祖——先蚕娘娘 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康煌查阅史料了解到,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因此,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 康煌表示,现今在苏州的祥符寺巷还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的地方。在苏州的民间传说中,嫘祖成了轩辕黄帝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被民间蚕农亲切地称为三姑娘。传说轩辕黄帝在天庭十二神兽帮助下,发明了织丝的织机,又从三姑娘梳头的篦子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筘篾,使经线在织造过程中不再被割断。这些传说正如其他农业的发明一样,将其归功于史前时期一两个英雄人物身上,虽然无据可查,但也保留了一部份史实。 二、马头娘传说 康煌指出,在《搜神记》中还有一则关于蚕桑起源的神话,颇为

动人心魄。相传古时候蜀地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打工,留下女儿在家养马。久之,女儿思念父亲,对马戏言如能找回父亲,就嫁给它。那马听后竟挣脱缰绳而去,历经坎坷终于寻到父亲,并望着家的方向悲鸣不已,父亲大为惊奇,知道家中有事便骑马回到家中。马回到家后就不肯吃食,每见女儿出入都要击蹄,父亲觉得奇怪,便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如实相告。父亲认为此事有辱家门,遂用箭将马射杀,并将马皮晒在院中。这故事慢慢传了开去,有一天,女儿和邻家女友又来到马皮前嘲笑:“你一个畜生为什么要娶一个女人呢?招此杀身之祸,何苦?”谁知话音刚落,马皮突然飞起,将女儿席卷而去。后父亲四处寻找,数天后才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了她们,女儿和马皮同时化为了蚕,生息于树上,其茧又厚又大,邻家女友便取下一些蚕来饲养。 康煌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绸最早的国家,因此流传下很多关于丝绸的动人传说,这些各地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都揭示了中国养蚕织丝的悠久历史以及尊贵优雅的丝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19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章节【完整】

2019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 章节【完整】 第一章 《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对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 错 唐代机械改革家马钧改革了绫机,提高了生产效率。 错 联珠动物纹样是北朝至唐代流行的一种外来丝绸纹样。 对

《耕织图》描绘了中国古代蚕丝绸的生产全过程,诞生于北宋。 错 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 帛 所谓十二章纹,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 《尚书?益稷》 汉唐时期丝绸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是()。 中原和四川地区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 素纱单衣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 苏南和浙江

第二章 考古发现,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古墓中,发现了中国战国时期的织锦和刺绣。 对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错 在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38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 对 “币”的原意就是丝绸。 对 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

错 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更悠久。 对 利玛窦是在清朝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错 南怀仁是通过一场历法比赛得到了康熙赏识? 对 陆上的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 西安(长安) ---------------- ----支付5元---- ①购买完整版答案一科 ②免费代考期末一科

联系 QQ:3570709496 ----------------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蚕、桑、丝、帛。 A.对 B.错 2在唐代买房子、马、田地都可以用丝绸交易。 A.对 B.错 3成语“两厢厮守”中提到的做箱子的木材,是来自古桑树。 A.对

蚕桑丝织文化节策划方案

蚕桑丝织文化节策划方案 项目基本概况 1.1活动的基本背景及意义 中国祖先养蚕种桑的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梅堰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蚕纹装饰,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丝绢残片等实物。春秋吴、楚两国曾因争桑而引发了一场战争。阖闾夫人用蚕作陪葬品。三国孙权曾发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时形成"海上丝绸路"。晋朝时的科学养蚕使一年达八次之多,故为"乡贡八蚕之帛"之说。明黄省曾总结了养蚕法而撰写了《养蚕经》。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蚕桑丝织文化节是根据杭州西博会展开的一个节事活动,主要是大力推广发扬杭州的蚕桑文化。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要想更具有特色的突出杭州的美,我想蚕桑丝织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蚕文化所推广出的东西很多,而且非常的富有价值。杭州也是江南非常具有有特色的丝绸之城。要想把这特色发扬光大,我想推广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让蚕桑丝织文节化成为杭州西博会的主打特色之一,不仅宣传了杭州是一个非常不错休闲旅游城市,更大力弘扬发展了杭州的蚕桑文化! 1. 桑树的开发利用 1.1 桑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铁和维生素C、B1、B2、B3、、 A、叶酸以及铜、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降压、降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血脂含量、降低胆固醇,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和过氧化物产生等独特功效,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 桑叶中含有较多的叶酸,每克桑叶大约含叶酸105μg,它能参与核酸的合成,可达到抗各种贫血和促进生长的效果,并能治疗胃癌,肠胃道障碍,神经管畸形,营养不良和疮疹炎等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益。 桑叶中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化合物和桑苷,黄酮化合物能有效降低人体衰老速度延缓衰老,并有美容作用;桑苷则有清凉明目,平肝息风的作用。因此"桑叶茶"能够清火,明目,降血压,颇受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的欢迎。此外"桑叶茶"还具有类似人参的祛热醒脑作用。目前,"桑叶茶"的开发已引起部分科研院所的兴趣。 桑叶同样还可为人类所食用,桑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无机成分,所含的维生素也较广,十分适于人类食用,但由于它含有有机酸等特有的苦涩味,会影响人的味觉,目前还不能直接食用。但现已有人将其干燥粉碎,加入30%小麦粉,制成桑叶面、小甜饼等食物,具有独特的风味。 1.2 桑椹:具有补血滋阴、延年益寿的功能。据专家研究发现,独联体某地区"老寿星"特多,其原因是那里人常喝桑椹汁,形成了生活习惯。据有关资料介绍,桑椹含水分85%,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的糖分占5-13%,含各种维生素4.8-8.2%,其中VC含量最高,VB1、

知到2019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培训资料

知到2019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

知到2019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 第一章 1 【判断题】 (10分) 《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B A、错 B、对 2 【判断题】 (10分)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B A、对 B、错 3 【单选题】 (10分) 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B A、铁 B、帛 C、棉 D、银 4 【单选题】 (10分)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A)。 A、素纱单衣 B、长寿绣 C、丝绵袍 D、杯文罗 5 【单选题】 (10分)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 D)。 A、四川、江苏和浙江 B、江苏和浙江 C、苏南和上海 D、苏南和浙北 6 【判断题】 (10分) 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B A、错 B、对 7 【判断题】 (10分)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A A、对 B、错 8 【判断题】 (10分) 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A A、错 B、对 9 【单选题】 (10分) 所谓“江南三织造”,是指( D)设在地方的官营织造机构。 A、南宋 B、明代 C、北宋 D、清代 10 【单选题】 (10分) 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出自(B )。 A、敦煌藏经洞 B、马王堆汉墓 C、西安法门寺地宫

D、新疆阿斯塔那古墓 第二章 1 【判断题】 (10分)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A、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