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田佳宁

摘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女性人物世界,其中就包括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和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人物形象。所谓女性意识觉醒就是女性在客观的世界中,对自身的价值、地位的主观意识觉醒。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邢夫人和鸳鸯、袭人与晴雯、尤二姐和尤三姐这四组经典形象能够非常鲜明的突出女性意识的对立,更能体现在当时封建礼教的背景下,女性意识与时代对抗的伟大。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人物对比

引言: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一直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在残忍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性的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比如缠小脚、一夫多妻、借妻生育等陋习,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对于女性的精神上也是很大的折磨。即使到了相对比较开明的明朝和清朝也有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这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把女性的精

神囚禁在监牢中。而女性意识作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中就一步步的瓦解了男权至上的封建礼教社会。下面就结合《红楼梦》的几个经典形象浅谈女性意识的觉醒。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林黛玉作为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额形象,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她有如天上仙子一般的美貌、有湘娥啼竹素女愁的感伤,有李清照般的才华,最重要的是有敢于蔑视权贵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总的来讲,林黛玉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然而薛宝钗则是一个经典的传统主义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态度选择无条件遵循和绝不质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明哲保身。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好像都信奉一种“中庸”之道,此处并不是完全否认中庸之道,而是如果过分的强调中庸之道,则会造成人们先天创造力的流失,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尤为重要。

《红楼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就是元春省亲之时,黛玉宝钗二人各作诗一首,林黛玉的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语言简洁大方,诗中既礼貌的表达了对于元妃到来的欢迎也将景色描绘的生动形象,寓情于景。而薛宝钗所作的诗则华而无实,用典颇多,刻意的去赞美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总之目的性极强。

黛玉就是一个敢于追寻自我的形象,在大观园也是独树一帜。宝钗则是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触犯了封建礼教。《红楼梦》通

过这两个经典的形象对比凸显出了封建制度对女性不公,更突显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于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晴雯和袭人

就像脂砚斋对晴雯与袭人两人的评价一样:“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红楼梦》一书也正是采用平行的写作手法:晴雯有林黛玉的风韵,生的一身傲骨,凡是有自己的主见。然而袭人好像就是薛宝钗的副本一样,人物形象中展示的是一种对于王宫贵族的天生妥协。

但是与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晴雯和袭人都是出身地位。但是虽然身为奴仆也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资格,就像晴雯,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仆人就显得低人一等,晴雯不甘心被欺凌,她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强大和独立,这在封建社会甚至说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这就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客观的世界中,主观的自我能够保持独立,保持清高,不甘居人之下。

3.鸳鸯与邢夫人

邢夫人与鸳鸯,并不像前两对人物形象,作者并没有做太多的笔墨,但是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就是第四十六回,贾赦看中了鸳鸯的美色,想要娶鸳鸯做妾,便让自己的夫人去做说客,却没想到遭到了鸳鸯的极力反抗,这一段形成的很扎心的对比便是:鸳鸯在权勢面前的极力反抗甚至以死相逼,越是这样越是显得鸳鸯这种出身的人在封建礼教面前是多么的无助,还有就是邢夫人作为贾赦的原配夫人,面对贾赦

让她当说客的要求竟然无条件的服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可见一斑。

鸳鸯和邢夫人都是封建礼教社会下的牺牲品,都是那么无助,在面对封建礼教时又是同样的乏力。但是鸳鸯和邢夫人的不同在于鸳鸯具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强权面前敢于坚持自我,因为她看透了贾赦的荒淫好色,顺从的下场只能像赵姨娘一样惨,所以即使是死,也不能苟活。邢夫人就简直不能多做评价,在此次事件中本应是受害者的邢夫人非但不劝说贾赦,反倒帮助贾赦劝说鸳鸯做妾,以至于贾母都说她:“他逼你杀人,你也杀去”的感慨。

4.尤二姐和尤三姐

《红楼梦》中关于二尤的故事也是一部重头戏,尤二姐和尤三姐的身世卑微,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男人,但是对于依靠男人二人也态度不同,二姐选择逆来顺受,最终因为建礼教的种种不公,以及自己以身为妾的卑微身份,死的凄惨。尤三姐痴迷于爱情,最终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死的壮烈。这也极大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社会下,女性是对强权逆来顺受还是对强权斗争到底,《红楼梦》可谓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开端。

结束语:这四组人物,两两对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但是显而易见的是,面对强权的欺压,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对抗。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背景下,仍有人能坚定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出身是生来就有的,不可改变就像晴雯、尤三姐,但是面对权贵都

展现出了难得的高尚品质。这就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就是在这偌大的世界,寻找女性的地位、价值、和自我珍重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墨晗.刘旦宅《红楼梦》女性角色的创新演绎——以黛玉形象为例[J].艺海,2018(09):61-63.

[2]李明军.女人如花花似梦——《红楼梦》中女性描写的时代文化内涵[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4):47-59.

[3]陈超.在场·聚焦·观照:论《红楼梦》“边缘”女性形象的叙事功能[J].红楼梦学刊,2018(04):125-157.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研究 摘要:《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并且都以描写女性的命运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两部小说,研究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代表的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虽然,她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探索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分析。两部书中的女性都走了一条反抗旧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争取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情与人格的独立,反对封建势力下对女性的禁锢同样执着、热烈。文章从黛玉的恋爱与奴婢的反抗中,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迥异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凸显,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观点,她们争求着平等,渴望着自由。而安娜不仅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而且表里和谐,还以其精神的美而具有魅力。她真挚、单纯、自然、善良,同时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在卡列宁那儿安娜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虚无的婚姻。安娜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她追求新的爱情,正是要求平等的一种追求。平等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女性的解放首先应从精神层面上展开,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识到自己与男性一样应该而且可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两性伦理关系,女性解放才有可能。 关键词:女性意识;平等;自由

女性的觉醒与成长—论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形象

女性的觉醒与成长—论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形象 一、女性的生存环境 1.1.女性社会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甚至可以说,女性在我国传统社会是没有地位的,所有的生存价值都是以男性作为标准来制定的,而女性的价值没有得到该有的体现,出现了男尊女卑的负面状态,这种现状的根源是当时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耕社会及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所致。在这种社会情况下,男性就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他们要负责在外劳作,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要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在古代社会中通过对子女教育不同而区分男女的社会地位,比如不支持和鼓励女性读书,以女性操持家务为价值导向等,进而维持以男性为尊的社会体系。这种情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确立,许多经文予以记载,例如《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描述了不同的待遇状况:如果生了男孩,就可以赐给玉佩和衣裳,并且睡于床榻,百般喜爱,期待其成为君王。而生了女儿就感到颜面全无,将其放在地上,“载衣之锡,载弄之瓦”,不教授礼仪,仅仅提供饮食,父母不加以管教。男子的教育是忠孝仁义,为的是培养他们的阳刚气概,为国家做贡献;对女子的教育是希望她们温柔贤淑,能相夫教子做一个好媳妇。在秦汉时期儒家将阴阳的观点与政治统治的理念相结合,提出的“三纲五常”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夫妻必须以夫为尊、君臣必须以君王为尊,父子必须以父亲为尊,并将这种意志以上天意志的意志,结合政治统治的加以推广和实施。所以,根据这个理论推行和实施,妇女逐步成为男性附属,缺乏独立的生活和政治地位,由于政治的强硬性和思想上的禁锢,女性女权意识逐步被淡化和绝对化了,社会地位荡然无存。这一点在前秦的诏书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诏书中规定,妇女未经批准不得在都城五百里范围内乘坐马车,不得穿戴金银和锦绣,不得经商、奴隶买卖等活动,如果触犯,将被丢弃于集市,甚至处死。由此可见,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地,与奴隶相近、受人鄙视的商人列为一类,违反者处以死刑,国家对妇女的歧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我国古代对于女性的要求就是“卑弱”,她们必须依附于男性,东汉的《女诫》就系统的规范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这是班昭系统总结历史中已有的关于女性角色和行为书籍和典范的结果,侧面反映了当时女性卑弱的现状。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女性需要做到恭谦(恭敬而谦让)、忍让(优先满足男性食物等物质需求,委曲求全)、本分善良(安于现状,遵纪守法,不争取名利,不能搬弄是非)等,实现“常若畏惧”,以卑弱姿态立身处世。女性无法在社会上获得应该有的权利,女性由于先天生理条件的限制,许多需要力量的工作无法执行。这就导致女性的社会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因体力、力量等因素无法与男性相提并论,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就决定了她们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统治由男性主导,政策也是维护男性的男权社会,比如家庭财产继承必须由血缘关系的男性后代,妻子、女儿等女性均没有继承权的权利。加上言传身教的影像,营造了出一种女性作用小、须谦卑处世,只能扮演着操持家务、照顾家人、传宗接代的社会环境。由于女性地位的原因,女性的优势、贡献都没能很好的承认和发挥。当时社会中的宗教、法律、民风传统等都剥夺了女性的自由、生存和个人发展的权利,禁锢了意识,受到阶级和性别压迫。 1.2.男权社会的产生发展 从小就听着女蜗补天的故事长大,而在当时我国其实是母系社会,只不过在后来男权逐渐把女权主义取代,从黄帝开始到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统一了中国,在这个阶段中经历了好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其实就是女权慢慢地向男权过渡的阶段,有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就是古人在群居生活的时候都是以母系社会为基础,此时的后代无论男女均以母亲的姓氏作为他们的共同姓氏,但无法区分不同的子女,为了更好的区分,这才将父亲的姓氏加在姓氏之中。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男性的作用逐步加强,母系社会

觉醒 女权主义 (2)

1.3.介绍前人的研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作品 The Awakening is labeled a feminism masterpiece and its women writer Kate Chopin is considered as a pioneer in feminism writing. However, this novel has suffered dispute at the time of it’s published in that it breaks the social role a traditional woman should play-women’s lust for sex, the heroine’s disobedience and ignor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The public reacted just like they did to A Doll's House(1879) from Henric Johan Ibsen which was poured with resistance and criticism. Labelded call it poisonous wine in ethics. In 1932, Daniel Rakine published Kate Chopin’s biography Kate Chopin and Her .As the first to publish her biography, Rakin defined her localism writer whose The Awakening Is a Psyence Fiction in latter19th century in Europe. New Orleans’also criticized her lack of motherhood because Edna put the transient passion above her due responsibility for her children. Some critique carried so far to express in Public Opinions that they felt gratified when Edna swam to her death. The National Magazine also thought Kate Chopin made her cleverness overreach itself. She was disappointed for all these misunderstanding. In her eyes, people didn’t give a serious attitude towards this book, and she said these bad comments hamper her procession with lots of grief. She stopped writing novels after this book, and her other books also suffered difficulties for The Awakening. Kennedy Rebel claimed that The Awakening should never get into mind ,and if, people better forget it. However, this book isn’t forgotten just because its prohibition. In 1899, said this book is a miniature of Carole Madam Bovary. In 1969, stated that Chopin’s attitudes towards sex are much more convincing than other writers of that time. At the meantime, pointed out her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breaking off a new groun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his words, Chopin is the first to defy authority and to speak out her sex as a serious literature topic…She described women’s internal mind without any disguise. 《觉醒》被视为美国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权主义文学经典。,而凯特·肖邦则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2然而自1899年小说出版后就受到争议。因为小说直观地描述了女性对性的渴望,书中的女主角离经叛道,对家庭责任的忽视,破坏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公众对小说的反响与对亨利克·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1879)反响一样,充满了抗议与批评。《圣路易斯共和报》为小说贴标签,称它为“有毒的”,“给道德婴儿灌烈酒”@3丹尼尔.兰金于1932年出版了凯特·肖邦的传记—《凯特·肖邦和她的克里奥尔故事》。作为肖邦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兰金首先将其定义为地方主义作家,但她认为《觉醒》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爱情婚姻是文学领域古往今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人类的最大幸福和美好未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写爱情婚姻的可谓汗牛充栋。《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是写爱情的文学杰作,作为爱情缔造者的一方——女性都是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她们爱情的幸福甜美,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一 《西厢记》在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花落水流红”引起的“闲愁”是什么呢?是红娘所说的“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不是。因为在第一折的楔子中,老夫人交代过:“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既然终身有主,为何“心中无限伤心事”?原来自己要嫁的丈夫郑恒是个人品卑劣的人。从第五本第三折郑恒争婚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纯粹是一个无赖:既会造谣,凭空捏造张生中举后做了王尚书家女婿,以骗娶莺莺;又会使野,要将莺莺“着二三十个伴当,抬上轿子,到下处脱了衣裳,赶将来还你一个婆娘。”莺莺是为自己将来嫁非其人而伤心发愁,她想追求两情相悦的真正爱情。这是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蔑视门第和权势的。她在佛殿与张生邂逅相遇时,对这个陌生男子的注视,并没有感到害羞或者躲避,而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临走还“回顾”、“觑末”。这与崔莺莺以前“往常但见了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退;但见了那人(指张生),兜的便亲”的表现很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对方磁石般的吸引力,对张生萌生了爱慕之情。她这一“回顾”与“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封建礼教箴规是相违背的。而且事情发生在佛寺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和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被人们称作“20时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除社会因素外,萧红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她人生的种种苦难经历,她将这些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来展现了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及她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她的作品,鲜明的以女性意识来关怀女性的生存、爱情、命运。本文就简单的探索萧红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中古自古以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男女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科学”的大旗直指封建礼教,封建父权意识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女性意识逐渐得到觉醒和重视。五四运动给萧红的文学之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她的作品在关照“人”的解放下展现出来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以她亲身的经历来表达女性的心声。她描写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社会之中,普遍的呈现她们的生存状况。 2、良师益友鲁迅的影响:鲁迅是萧红的良师益友,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吸收了鲁迅的技巧,秉承了鲁迅风骨,但她又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文学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创作特性。她对麻木愚昧的封建妇女做了深刻的揭露。 二、内部因素 1、童年的影响:萧红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在《呼兰河传》中可见,在她的童年中就只有外祖父给她疼爱,而她的父母亲人却没有给她任何的温暖和关爱,甚至还有外祖母对她的虐待。虽然这些都是童年模糊的记忆,但是却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个敏感多愁又孤傲叛逆的人。 2、爱情婚姻的带来的意识觉醒。萧红在童年时就是一个孤傲叛逆的人。在她上初中得知包办婚姻后,她毅然的离家到北京求学。但是后来讽刺的是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和逃离的未婚夫同居并被当作人质留在旅馆的经历让她认清一个现实:她战胜父权离开家庭,但却终究被男权社会所束缚,只恨她不是一个男人。之后她以为她和萧军是真爱,她为萧军全身心的付出,真心的爱着这个男人,愿意为这个男人柴米油盐,苦守清贫与饥饿。而她真心的付出却换来了萧军无尽的背叛与折磨,最终也只得离开。感情的经历让萧红明白一个道理: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繁重的。所以她的女性意识开始成熟起来,并且通过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人生经历是悲惨的,但是也因为这些坎坷和悲惨使她的女性意识得到觉醒并成长。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田佳宁 摘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女性人物世界,其中就包括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和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人物形象。所谓女性意识觉醒就是女性在客观的世界中,对自身的价值、地位的主观意识觉醒。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邢夫人和鸳鸯、袭人与晴雯、尤二姐和尤三姐这四组经典形象能够非常鲜明的突出女性意识的对立,更能体现在当时封建礼教的背景下,女性意识与时代对抗的伟大。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人物对比 引言: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一直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在残忍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性的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比如缠小脚、一夫多妻、借妻生育等陋习,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对于女性的精神上也是很大的折磨。即使到了相对比较开明的明朝和清朝也有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这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把女性的精

神囚禁在监牢中。而女性意识作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中就一步步的瓦解了男权至上的封建礼教社会。下面就结合《红楼梦》的几个经典形象浅谈女性意识的觉醒。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林黛玉作为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额形象,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她有如天上仙子一般的美貌、有湘娥啼竹素女愁的感伤,有李清照般的才华,最重要的是有敢于蔑视权贵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总的来讲,林黛玉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然而薛宝钗则是一个经典的传统主义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态度选择无条件遵循和绝不质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明哲保身。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好像都信奉一种“中庸”之道,此处并不是完全否认中庸之道,而是如果过分的强调中庸之道,则会造成人们先天创造力的流失,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尤为重要。 《红楼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就是元春省亲之时,黛玉宝钗二人各作诗一首,林黛玉的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语言简洁大方,诗中既礼貌的表达了对于元妃到来的欢迎也将景色描绘的生动形象,寓情于景。而薛宝钗所作的诗则华而无实,用典颇多,刻意的去赞美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总之目的性极强。 黛玉就是一个敢于追寻自我的形象,在大观园也是独树一帜。宝钗则是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触犯了封建礼教。《红楼梦》通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5560460.html,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作者:罗诗怡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1期 【摘要】《理智与情感》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简·奥斯汀的著名小说之一。本文将立足小说,探讨女性主义意识中理智层面及主体意识的觉醒研究发现《理智与情感》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是与简·奥斯汀时代的女性意识觉醒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理智与情感》;理智;情感 一、引言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小说正在经历着一个后无继人,难以为继的时期,假浪漫主义的矫揉造作淹没了英国小说。由诸如菲尔丁等伟大作家创造的英国现实主义艺术几乎消失了。而简·奥斯汀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她主张写作和写作的真实性,关于她观察到的英国社会。《理智与情感》的出版,再次为英国小说带来了现实主义的光芒。《理性与情感》以女性细致特别的视角描述了姐妹两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姐姐埃莉诺对爱情一向是理性的,而妹妹玛丽安则是由一开始的盲目感性转变为理性面对新情感。最后姐妹两收获爱情,得到圆满的婚姻。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关注并讲述了当时女性所遇到及关注的社会问题,如爱情,婚姻,家庭等,揭露这些问题给女性带来的不公和痛苦。小说中不乏对当时男权社会的批判暗讽,也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之星,同时也促进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进一步觉醒和发展。 二、小说人物所彰显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1、贯彻理智,结局圆满——埃丽诺 埃丽诺是一个有着敏锐的头脑,强烈的情感和冷静的头脑的女孩。虽然她只有19岁,但她可以为她的母亲出谋划策。在选择对象时,埃莉诺注重人的品质和个性,而不重外表,钟情于待人热情率直的爱德华。埃莉诺面对感情十分理智和节制,尽管也有对爱德华赞扬过分热烈的时候,但埃丽诺迅速冷静下来,理智地去思考她与爱德华之间的情感,正如小说所说,她觉得,她对爱德华尊崇备至。她认为这种尊崇是双方互有的。不过,对这种尊崇,他需要更大的把握,才能让玛丽安确信他们是相互钟情的,她自己也好感到踏实些(孙致礼,1979:18)。老庄园主的去世导致自己与爱德华身份地位悬殊以及费拉斯太太的决定——让儿子们娶门好的亲事,让埃丽诺认识到自己必须理智对待自己的情感,而不能直接向爱德华坦白自己的情感。而小说中最精彩也是最能体现埃丽诺理智的一幕之一就是露西以知己之态告诉埃丽诺自己已经与爱德华订婚四年时,埃丽诺对自己的克制和冷静。尽管听到心爱之人已经订婚四年,无论内心有多么的悲怆和困窘,但埃丽诺说“很奇怪,我竟然从未听见过他提起过你的名字”(孙致

女性意识觉醒

"天下兴亡 文件类型:DOC/Microsoft Word 文件大小:字节 更多搜索:quot天下兴亡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思考 吴春梅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近 代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妇女回家论"或"阶段就业论",它 实际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女性话题的改变,以及隐藏在其后面的女性 地位的变化.回顾百余年来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分析其演变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今妇女问题的有关论点. 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 关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早在1928年,陈东原在其《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三千年的妇女生活,被宗法的组织排挤到社会以外了.……宋代尤其是急转 直下的时代."其实,中国中古时期社会观念较为开放,妇女生活相对自由.而"唐宋时 期的政治环境与思想环境比较宽松,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禁锢也不严.即以妇女改嫁为例,不仅不加禁止,反而是鼓励提倡的,皇室,名门妇女夫死改嫁或离异改嫁者史不绝书,野史载之者尤多".也正因这样的环境,唐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礼教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与明朝时程朱理学被推到官方之学的地位密切相关. 明代对女子的压抑,是比较严厉的,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 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 当然,关于古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如美国学者高彦颐 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即持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她指出:"五四"以来,"将女性受压迫看成是中国封建父权过去最突出之处.这一公式渗透到了各个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权主义的伸张-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权主义的伸张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在一个个狐仙鬼怪的女性王国里给我 她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体现出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与思考,作品表现出较强的女性主义色彩。 、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长期形成的以男权统治为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男尊女 卑”的集体意识下, 女性往往是站在爱情的边缘, 被动地承受着 一切。传统的爱情故事也大多建立在男性主动追求女性的基础之 上,这在今天也常常被视为是合理的。 女性在爱情方面从古至今 基本上都处于被动的位置。 西蒙 ?波伏娃在 《第二性》 人所受到的教育就使她缺乏主动精神,习俗令她们雪上加 霜。” [1] 《聊斋志异》写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则大多表现为主 动示爱,有意为之。从完全被动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 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红玉、莲香、惠芳、白秋练等众 多的女性形象颠覆以往男女间的“君子好逑”模式, 把求偶的主 动性转为女性一方, 表明了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的觉醒和作者进 步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 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2] 红玉主动爬上冯家的 们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 她们或是人或是鬼魅狐仙, 她们敢爱敢恨, 敢于冲破封建樊篱, 大胆追求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她们在家庭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 她们是男性的精神依归。 在 中说:“女

墙头,对冯生示爱;莲香主动敲开桑郎之斋求爱;翩翩是一个丰 衣足食的仙女,可是却主动嫁给了一个浑身臭疮、脓血淋漓、无 家可归的垂死乞丐; 阿宝是可与“王侯埒富”的大富人家的掌上 明珠,美艳而多才多艺,可是却看上了穷书生孙子楚,并被其行 为深深感动而嫁给了他。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对男性的情感付 出大多不求任何回报, 一旦倾慕, 即定终身。一种看法认为: “我 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妇女没有灵魂, 我们只是认为一个妇人 位真正的中国妇女是没有自我的” [3] ,这种对女性主体性价值 的否定在《聊斋志异》中的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是非常不适用的。 正因为重视自我意识的觉醒, 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勇于追求幸 福的爱情和婚姻,才使得这些女性形象尤其可爱。 眉,反而男主角多是软弱忠厚之人。 她们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 德”的观念和经济上完全依附于男性的旧传统, 真正做到了女性 独立与解放依靠自己的聪明才能自强自立、 奋发向上、开拓创新。 细柳》中的细柳“于女工略疏,常不留意,而于亩之南东,税 之多寡,接籍而问,使家无废事”。细柳的性格特征更像一个男 子,两个儿子得以长大成人,家计能够富足丰厚,无不是细柳的 功劳。《青梅》中的青梅慧眼识人, 嫁给了贫穷的张介受, 门,孝翁姑,曲 折承顺,尤过于生;而操作更勤, 餍糠秕不为苦。 由是家中无不爱重梅, 梅又以刺绣作业, 售且速,贾人候门以购, 细读《聊斋志异》 中关于女性经营者的篇什, 我们可以发现, 在作品中的女主角多有娇好的容颜、 精明的头脑, 可谓是不让须 她“入

元明清女性意识的觉醒

提起"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名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和女权运动影响、推动下的我国两次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潮:五四时期和新时期。诚然,这两次文化思潮的勃兴是基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权力为中心这样一种事实,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追求平等自由的表现。尤其是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更是把目光对准了探讨女性自身价值、命运、感觉方式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把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任何一种文化思潮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我国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深化。这些女性自身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反观出当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女子的心路历程。同时,她们也促使更多的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呼唤着更广泛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元朝是异族统治时期,统治者本身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淡薄,但是随着封建统治的进一步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用封建教义统治、约束人们的重要性,于是重新提倡宋代所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束缚人性,巩固其封建统治。明清时期朝代的更迭并未能改变这种专制的统治,相反,以理学压制人欲的态势有增无减。虽然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但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男权统治却成为女性身上更重的枷锁。"女性基本的生存权利和愿望几乎被男权主义抹煞和替代。"[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也就越猛烈。因此,元明清时期表现女性受压抑、受迫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女性在压迫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争取个性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时代缩影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深化。一《西厢记》是元代描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名篇。作品塑造的崔莺莺可谓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自主婚姻、反抗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在她身上显露出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崔莺莺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她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争取自主婚姻上。封建时代的女性始终处于儒家礼教的严格管束中,恪守"三从四德"。在婚嫁上,年青女子毫无自主权,根本不存在与男子从相互倾慕到结为连理这样一条以爱情为纽带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合乎"理法"的正常途径。相国小姐莺莺从小就处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教约束下,她的命运同众多女子一样完全操纵在封建家长手中。父亲生前为她定下的嫁与郑尚书之子郑恒的婚约是她"理"应遵循的人生轨迹,受过多年封建教育的莺莺深深懂得这一点。然而,以礼教压制人欲是违背人性的,封建家长的严格管制又怎能禁锢少女渴望爱情的心灵?自从在佛殿上与张生一见钟情后,爱情的种子就在她心中萌芽,青春的觉醒唤起了她心中郁积已久的热。,感情的驱使,追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使她鼓起勇气接二连三的向封建礼教、传统婚姻发起了挑战。然而,反抗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莺莺个人而言,礼教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是其无法轻易逾越的鸿沟。孙飞虎围寺,母亲的承诺曾给过她一线生机,但之后母亲凭借权威公然违约终于使她领悟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无望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经过"传简-叛简-赴约"这一系列夹杂着深刻自我斗争的波折后,莺莺毅然抛弃了传统婚约,选择了自主婚姻,并且做出了在封建社会看来是大伤风化的婚前以身相许的举动,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最猛烈的挑战。这在当时看来是很让人警醒的,是其反抗礼法的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其次,以个人情感为婚姻基点,藐视家世利益,蔑视功名富贵,追求专一爱情,是其女性意识觉醒的又一突出表现。恩格斯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铁凝的《玫瑰门》《玫瑰门》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之作,而且,是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以女性觉醒意识而言,《玫瑰门》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玫瑰门》所具备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 《玫瑰门》的创作背景是在八十年代的后期,距离文革结束也已有十年之久,而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入推介,中国的女性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不再是一种空喊“男女平等”的假象,而是从深层次上发掘女性的思想和价值,这一点在《玫瑰门》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铁凝把小说的主要故事背景设置在文革时期,但书中表达作者对文革的看法显然是次要的。作者是要通过文革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来拷问女性的灵魂,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女性的意识,而这一过程又是从无性别或者说是超越性别的角度来进行的。正如铁凝在其卷首语所说的那样“我设想这大约归结于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做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的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 对女性意识的揭示当然要以描写女性为主,同样也会写出女性的矛盾冲突。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女性人物: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和姑爸。通过这四个人之间和她们个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来揭示女性意识。

《玫瑰门》的叙事是以司猗纹的一生为主线,写了这一家庭三代女性的不同遭遇和复杂心态。小说的确写到了女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但构成《玫瑰门》的独特性应该不在于此,因为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较量也好,写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也好,我们在前面的小说中已经读到过了,而重要的是铁凝在这里更写了女人自我的内心较量,一个社会化自我与本真的自我的较量。人们既然称《玫瑰门》写的是一场“玫瑰战争”,自然就会关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像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以及姑爸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 司猗纹无疑是铁凝用力最多的一个形象,也是这部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有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是铁凝的一份贡献。这个人物的内涵是复杂的,因为复杂才提供了广阔的言说空间。最初,评论家们仅仅注意到司猗纹的“恶”。显然,在小说中,司猗纹的确有很多的“恶”行。如裸露着身体闯入公公庄老太爷的卧房,以乱伦的方式来压住公公的气焰。如她处心积虑地设置“捉奸”的场面,让儿媳竹西与邻居大旗的私情暴露无遗。所以司猗纹被认为是一个“被扭曲的人物”,或者把司猗纹的一生概括为“追逐着虚幻的荣誉”的一生,而“最后获得的仅仅是廉价的自我的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们从司猗纹身上看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比如荒林的观点就比较有代表性。她认为:“司猗纹的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女性的从身体到身体的经历,而且是女性与社会、身体的纠织关系,在其中如何确认自己。她的故事可以说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心论点: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 主要事例: 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

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 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2、办女报.她们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这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女学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女界钟》等报纸。 3、建立组织,争取参政权.除了在舆论上鼓吹外,她们还认识到,必须"合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为争取参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之向上,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 4、废缠足,1901年清政府颁布禁止缠足谕旨,要求废除缠足陋习.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强调指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止,力矫弊习".规定在新学堂上学的女生一律禁止缠足,以为社会表率. 三、女子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教育、职业、婚姻、参政等等之上。在女子教育观上,知识女性把女学看作是强国之本,认识到女子教育可以使女子从业自立,正如西方的男女平等和教育造就了职业女

Trifles中的女性主义觉醒

1105班1130100080 刘雅琪 The Ironic Meaning of the Title Trifles Trifles is regarded as an example of early feminist drama. It reflects females'awakening and struggled for freedom and rights. Trifles as a title contains an ironic meaning. It is true that the attention to trifles seems to be the starting points to solve a big deal. So, what are trifles and why they are called trifles and how these trifles works in this drama? This play itself contributes a lot to build up the meaning. What are trifles? According to the play, in the eyes of men, all things women did were trifles, but what ironic is that just the two women Mrs. Hale and Mrs. Peters who concentrated on trifles found out the truth. The first trifle mentioned in the play is the ruin fruit preserves. If Mrs. Wright had not been preoccupied, she could have started a fire to keep the preserves from freezing. However, tragically, she had no right 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anything. SHERIFF. Well, can you beat the women! Held for murder and worryin'about her preserves. COUNTY ATTORNEY. I guess before we're through she may have something more serious than preserves to worry about. HALE. Well women are used to worrying over trifles. Beneath these words, men are not appreciated women work, and laugh that they are doing trifles. Secondly, the kitchen was in a mess. Bread that has been left out of its box and the table remained half clean half messy. Mrs. Hale and Mrs. Peters started to aware something. They had nearly the same experience as Mrs. Wright, so they could understand Mrs. Wright's emotion precisely. Their works are not respected by men. On the contrary, men not appreciate them but laugh at them. Just as Sheriff said: loyal to your gender. It is an ironic as well. The two women did loyal to their gender however not to submit to men but to unity and gave a hand to Mrs. Wright. This kind of behavior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Mrs. Hale and Mrs. Peters resistance. Thirdly, a piece of the quilt draw lots of the two women's attention. At first the sewing is nice and even, but then “It's all over the place! It looks as if she did not know what she was about!”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got Mrs. Wright nerves, so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身份的重建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身份的重建 杨绛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性文人。作为一名女性,她在创作、翻译、文艺理论研究这样三位一体的角色里游刃有余,在女儿、妻子、母亲这样的角色里大放异彩,成为钱钟书眼中“最贤 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是如何在现代知识女性普遍的事业与家庭的角色困境中成功突围?在丈夫女儿先后离她而去,又到底是什么力量 支撑着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杨绛仍笔耕不辍,创作出《我们仨》、《走到 人生边上》这样情感智性兼备的文字?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来解读杨绛在其人生实践以及创作活动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以及对于女性身份的重建,以求解决这一疑惑。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 部分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女性意识观照下的智性书写”,通过对文 本的分析来解读杨绛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杨绛的 文字有着细腻温婉的女性气质,一直被认为相对缺少激烈彻底的女性 性别意识,其实不然。这部分将从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照与对男性权 威的解构这两个层面切入文本,表明杨绛的作品建构中不仅有对传统 父权社会中“男性神话”的解构颠覆,更有一种不屈从于男权中心的 女性意识。第二部分“女性意识的酝积与觉醒”,分析杨绛的女性观 的独特性以及形成原因。主要从时代影响(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文人)、家庭影响(书香世家的言传身教)、文化影响(中西文化的潜移默化) 这三个层面解读为何杨绛作品中会有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三部分“女性身份的重建”,分析杨绛在自身建构与其作品中对女性身份的 重新定位。女性对爱情的理性审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新定位、女性

对话语权的追求与建构,杨绛从这三个层面构建女性生存的乐园,这是她对于女性身份进行的重建的第一步,这使得她在家庭与事业的角色困境中成功突围。而从人性角度寻找和谐两性关系,这是杨绛对于女性身份重建的进一步,这也是杨绛越到老年越散发出智性光芒的原因所在。最后结语部分,杨绛不仅获得了圆满的家庭生活,也取得了创作学术事业上的成功,她在家庭与事业这一角色困境中的成功突围,不仅对当下的知识女性提供了一种参考与出路,也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与反思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典范。

女性主义的觉醒

女性主义的觉醒,所谓女权主义就是不甘心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和霸道作风的气,在当今又无法让男人启蒙去弊改变男权习俗的条件下,就只能启蒙去弊女人,让不喜欢大男子主义的一切女人离婚或不结婚。 自由主义最根本的一条(之一)就是迁徙的自由,也就是人人有权利离开自己感觉不舒适的环境。所以,倡导不能在婚姻中忍受的女人离婚,本是“女性自由主义”思维的合理逻辑推理。 如果女权主义者都这样劝导女人的话,有大男人主义思想或“事业优秀”的男人便十分欢迎。可以说是两头讨好的事情。 女权主义者和男人斗,根本赢不了,以为赢了,其实是男人们的圈套。因为女人们要维护她们的女权意识,就要维护她们的自尊心。这样以后离婚,往往不用男人费事,男人制造点事件,女人自动上钩离婚。 女权主义者理论最后变成男权主义逍遥派的最好武器。女权主义者对于女人所做的事情正好是唐吉珂德所做的事情。 女权主义者跟男人斗很吃亏,因为男人有一个最大的本能,就是花心,除非女权主义者也告诉广大妇女跟着也学花心,那这婚姻制度一定垮台。而等婚姻制度垮台了,那男人更容易花心了。 男人到处甜言蜜语沾花惹草是本能,他不在乎其他男人是否花心,更不在乎其他女人是否花心了。女人越花心对花心的男人而言是资源越多,越有利。

不管怎么说,这是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死穴,因为从理论上就想不出怎么对付花心,喜新不厌旧的男人的办法,从而在男女关系中得不到优势和实惠,更得不到平等。就像和尚所说,女人的幸福和平等全靠男人的赐予。 我有这样一种需要验证的直觉:欧美的女权主义和中国的女权主义有着间接的师承关系。在查了一些资料之后,我的这种直觉并没有找到例证(或许是我囿于视野的狭隘),因此,我有些失望。逻辑上讲,在正面求证一个命题时感到山重水复时,反证法往往可以柳暗花明。假如西方女权主义和中国女权主义不存在师承关系,那么中国的妇女运动只有产生于本土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更确切地说,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的文化生态依然带有浓重的封建父权色彩,在小农意识封闭性和保守性以及家国同构社会体制横行的土壤中要长出女性解放的青苗几乎是天方夜潭。经过这样的逻辑推演,西中女权主义的师承关系应该是存在的。中国的女权主义尚处在对老师的借鉴和模仿阶段,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腿骨还不够硬朗,脚跟还不够稳当,我们应该用心去矫正和呵护。中国的女权主义产生是晚了点,但“Better late than never”女权主义产生于欧美,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女权运动阶段和消除两性差别运动阶段。女权运动阶段约始于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两性的平等,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消除两性差别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要求各个领域对公众开放。 长久以来,在社会上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人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就是说,这种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是天经地义的。消除性别差异运动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战,导致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学术研究兴起。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压迫的现状。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女权主义,大致孕育于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于五四运动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