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方言特点及历史成因

通渭方言特点及历史成因
通渭方言特点及历史成因

通渭方言特点及历史成因

通渭地方语言属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区的“秦陇语”。它除具有西北次方言的内部一致性外,还有自己较独特的一面。特别是通渭地处陇右腹心地带,通渭方言在“秦陇语”中极具代表性,因此对它的研究在探讨语言发展的特点及走向,推广普通话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通渭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词汇上有较多的古语词;二、与普通话相比,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方言中滞留有部分中古语音(少数上古音),且保留少数古入声;三、受历史上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大;四、县区内语言内部差异较明显。

一、古语词主要指先秦文言词和宋元的白话词语。兹举例如下:

1 、使:sh ǐ( si 括号内为方言音,与普通话相同者不注,下同)

使用、驱使、役使之意。如:

A :~ 牛鞭(赶牲口的鞭子)。

B :他这人我~ 不动。《论语〃学而》;“节用以爱人,~ 民以时。”《商君书〃外内》:“故轻法不可以~ 之。”

2 、休:xi ū( hou 声调、音节长短随表意情感不同而变化)表否定,不要。如:

A :你~ 去,沟边上危险得很。

B :懒人儿你~ 使,犟人儿依他着。

C :要从我手里往去夺,~ 想。

杜甫《戏赠友二首》之二:“劝君~ 叹恨,未必不为福。”辛弃疾《摸鱼儿》词:“~ 去倚危栏。”案:休,《广韵》许尤切,平尤晓。方言音转读hou 。方言中,声母x 在以i 开头的韵母前有很多变为h ,并省去韵头i (分析见特点二)。

3 、偾:f èn 意为败坏、毁坏、覆亡。如:

A :休费劲了,看样子事情~ 着哩。

B :这事可(又)~ 了。

《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谓一言~ 事,一人定国。”孔尚任《桃花扇〃争位》:“今日一动争端,~ 俺大事,岂不可忧。”

4 、倏:sh ū( s ù) 犬疾行貌,引申为疾速,忽然。方言倏后常带辅助音节“地下”。如:

A :兀(w ū方言代词,那,分析见后)只狗~ 地下就不见了。

B :这条蛇不厾(d ōu 方言,用指头、短棍等轻微地点击)时不动弹,一厾就~ 地下弯住了。

《后汉书〃张衡传》:“~ 眩眃兮反常闾。”陶渊明《饮酒》之三:“一生复能几?~ 如流电惊。”李白《大鹏赋》:“左回右旋,~ 阴忽明。”

5 、惙:chu ò忧愁、疲乏,引申为因忧愁、疲乏而脸色不好看,不高兴的样子。如:

A :他~ 着脸,一句话也不说。

B :客人这么多,你脸~ 下着象啥样子。

C :你休~ ,不~ 着没多好看。

《说文》:“惙,忧也,从心,叕声。”《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 ~ 。”

6 、次:c ì( c ī) 等侯、暂停义。如

A :你~ 一下,我马上就收拾好了。

B :你休~ 了,再~ 就来不及了。

C :兀还在屋来~着哩。

案:次,本谓临时驻扎、防守之意。《左传〃公四年》:“师退,~ 于召陵。”三十二至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 ,乡师而哭。”《左转〃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孔颖达疏:“……《谷梁传》曰:‘~ ,止也。'则次亦止舍之名,过信以上,虽多日,亦为次,不复别立名也。”《楚辞〃离骚》:“夕归~ 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引申为等候、暂停义。

7 、殨:ku ì( hu ī) 烂、溃烂。如:

A :这块肉放~ 了。

B :这种洋芋看上去外面光堂(光洁、好看),但从里往外~ ,放不了多长时间。

案:《说文》:“殨,烂也,从歺,贵声。”段玉裁注:“今~ 烂字作溃,而~ 废矣。”《广韵〃队韵》:“~ ,肉烂。”《没韵》:“~ ,肿坏也。”《广韵》胡对切,方言保留中古音。本指肉烂,引申为溃烂。

8 、泚:ci ( 方言声调多变)把东西伸到液体中,引申为把东西伸出去。如:

A :他把笔~ 到墨里头,蘸了一下就写起来了。

B :我的脚刚~ 到盆里,就被开水烫了一顿。

C :你把手~ 过来还要啥。

宋〃赵叔向《肯綮〃俚俗字义》:“点笔曰~ 笔。”宋〃陈造《陪盱眙王使君东游》:“赋诗聊~ 笔,寓意未须工。”案:从赵叔向书条中可以看出,~ 在当时就已是不大通行的“方言俚俗”字,而通渭方言仍保留其义。

9 、亭:t íng ( t íng 或q íng ) 正、中间,引申为一半。如:

A :~ 炕一片砖,养(生)下的娃娃会当官。(安房歌)

B :你站到~ 当中,他站到边上。

C :今年产的苹果才卖~ 下(刚卖到一半)。

D :~ 头(一半)已经过了。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自非~ 午夜分,不见曦月。”苏轼《上已出游所见作句》诗:“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 午。”宋〃林逋《和史宫赞》:“鹤迹秋偏静,松阴午欲~ 。”

10 、浣:hu àn 休息。如:

A :你休干啦,~ 一下再说。

B :这事干不完不得~ 。

李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诗:“复此休~ 时,闲为畴昔言。”案:唐代官员每十天休息沐浴一次,称“沐浣”(后又称十日为一~ ,一月上、中、下旬称上浣、中浣、下浣),方言保留此义。

11 、兀:w ū(w ū或w ū)指示代词,那、这(可指人、事、地)。如:

A :~ 是啥东西?

B :你把~ 人休骂啦,~ 是个好人。

《窦娥冤〃楔子》:“~ 的是借钱的文书。”第三场:“天哪,~ 的不是我媳妇儿。”《水浒传〃第十四回》:“~ 那都头不要走。”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 那弹一双琵琶的是哪位姑娘?”《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妹妹道:却是~ 谁?”案:兀:本是某些词的前缀,后逐渐分离,独立表意。方言常连用,~ 搭(那儿);~ 昝(那个时候);~ 个子(提示语,用在句首,意谓是这样的。……通行于县西北部,定西);~ 叫亏(提示语,用在句首,本义:那叫做,后虚化。通行于榜罗、青堡、文树,陇西)。音转或读做wo 。

12 、兀秃:w ūt ú(w úd ú或w énd ú) 不冷不热,引申为性格不温不火,不爽利,不干脆。如:

A :~ 儿的饭吃了不好,再热一下。

B :他这个人~ 儿的,半天问不出三句话。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我如今可酾些不冷不热,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九回:“半生不熟的咸面馍,不干不净的~ 素菜。”案:~ ,源自蒙古语,方言音转读成w úd ú或w énd ú

13 、差:ch ā( c ā) 打扰,惊扰。如:

A :你看他疯疯颠颠跑过来,把正吃食的雀儿~ 飞了。

B :娃娃正在睡觉,休叫~ 着。

汤显祖《牡丹亭〃闺怨》:“‘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 。'”又:ch à( c ā) 同“”,歧路。如:

C :他到现在还不来,怕是走到~ 路上去了。

唐诗:“枯木岩前~ 路多。”

又:ch à( c ā) 奇异、异。

《南史〃刘显传》:“约(沈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郎子可谓~ 人。”唐〃韩偓《两贤》诗:“而今若有逃名者,应被品流呼~ 人。”案:方言引申为生僻、生疏义。~ 人即陌生人。如:

D :你再不听话(假设句),兀个~ 人就把你的耳(r ù)刮子(耳朵)割了。(吓小孩语)

14 、瀽:ji ǎn ( ji àn ) 倾倒,泼。如:

A :这碗饭我吃不上,给你~ 上一点。

B :把这桶水~ 满。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有~ 不了的浆水饭,~ 半碗儿与我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甕~ 盆倾骤雨。”第四折:“风刮的似箭穿,雨下的似甕~ 。”

15 、签:qi án ( qi ē或qi è) 背靠东西斜着身子躺着或睡叫签。如:

A :你不做饭,~ 在床上等啥着哩。

B :看你~ 在沙发上的样子,真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西厢记〃长亭送别》:“[ 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酒席上斜~ 着坐的。”

16 、死(个)临侵地:意谓呆板、缺少活动。如:

A :这花儿~ ,看样子活不了。

B :你精神点儿。一个年青人,~ 象啥样子。

《西厢记〃长亭送别》:“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 。”

17 、款款:ku ān ku ān (ku àn ku àn )轻轻,轻缓,徐缓。如:

A :你寝(方言读qi ē,古语词)娃娃的时候~ 儿的,休叫吓着。

又:不要动。如:

B :你给我~ 儿的放着,兀不是随便看的。

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晴蜒~ 飞。”王实甫《西厢记》二本二折:“你索~ 轻轻,灯下交鸳颈。”

18 、垐:c í用土铺垫,整修路面。如:

A :下雨后,人们赶紧去~ 路。

B :这搭(这儿)太窄了,车子过不去,需要往宽来~ 一下。

《说文》:“~ ,以土增大道上。”段王裁注:“以草次于屋上曰茨,以土次于道上曰~ 。”

19 、雷堆:累赘,粗笨;脏、乱。如:

A :他这个人住的屋里~ 得很,人不能进去。

B :你看你脸上~ 不,还不赶紧去洗。

《西游记》三十回:“我这大圣的部下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 ,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案:古法场上有泥堆曰~ ,借指在法场上被杀。《扬州评话选〃扬州劫法场》:“……标竿后头堆起两个烂泥堆子,名叫‘~ '。‘~ '这两个字,骂出来人不懂,实在恶毒得很,等于骂人上法场。”方言脏、乱义当从此引申出来。

20 、若、若果、若是:表假设、如果。如:

A :你若(是)不同意的话就拉倒。

B :若果(着)他不来,我就一个人去。

《窦娥冤》第三折:“若果有一腔热血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若是财利双关,自不必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人在原同一梦,梦中何异醒中?若果夜间富贵,只算半世贫穷。”

21 、是事:任何事情,凡事、事事。如:

A :他~ 不会,光吹牛。

B :~ 都离不开他,不然就没法干了。

韩愈《戏题牡丹》诗:“长年~ 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柳永《定风波》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 可可。”唐〃修睦《秋日闲居》诗:“~ 不相关,谁人似此闲。”案: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出,“是事”在唐宋已转成口语。其它如(加点词为古语词,入声不注声调):业已(已经);扶侍;滞板(死板、不开窍);锸地(锸,本为农具名,引申为动词,方言读c ā);浑全(完整无损);霈雨;设若(假设、如果);一霎儿(一会儿);碎(小,由物及人)娃娃;噆木虫(噆:z ǎn ,叮、咬。啄木鸟);公之允之(公允,公正,离析式);大而划之;泼米漾面;烧火雏儿(指小孩子);伺前掖后;宁折不弯(宁,方言读n ēng ,是宁肯二音的急声);蚍蜉蚂蚂(蚂蚁,又:蚂蚂蚍蜉);吃之喝之,看你临完的落之(下场、结果);嘴里说的唐尧虞舜,怀里揣的连枷拐子带棍(喻人口蜜腹剑);碗里的水耗干了;休整饬(作践,侮辱,玩弄)人;他哭着不已(停、完)了;老人康宁(方言读gang j íng )着没;花儿繁得很;唆( 方言读su )的笨(方言读m ēn )狗儿上墙哩;把人挼成烟叶子了(挼:方言读ru á,揉、搓,引申为刁难、欺负);他擦黑儿走

了;把这几样东西饾(方言读d ōu ,拼凑)在一起;你盻住他着干啥哩(盻:方言读xi ,怒视,引申为定睛、专注地看);这根绳子短着奔(接近,够)不着;日头爷昳窝了,懒干手发威了(昳:方言读die ,日过午偏西,引申为倾斜);今日是娃娃的晬(方言读zu ī,生日);他干了一天的活,没奈何了(承受不住);这东西劣(方言读l è,不好)得很;做饭时先饧(x íng )面,后切菜;把碌碡(方言读ye ,牲口拉犁或车)着半山啦;过河要踩稳蹑石(河中踩脚石);他蹜蹜蹜地走得快得很(蹜:方言读s ù,形容小步快走);你走开,休把光线叉住了(叉:方言读c á,挡住)。……

这类词大量存在于通渭方言中,俯拾皆是。初听起来,话很“土”,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大都是残留在方言中的古语词,。其特点已很明显,限于篇幅,不再赘言。

二、方言语音的变化规律及古音、中古音的残留。

通渭方言语音除具有西北次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外,还有一些变化规律。

1 、大量的舌尖后音zh 、ch 、sh 读成舌尖音z 、c 、s 。此外还有部分zh 、ch 互变,z 、c 、s 互变的情况。

2 、部分不送气声母如:b 、d 、g 、j 、z 、zh 读成送气声母p 、t 、k 、q 、c 、ch 。

3 、声母n 在i 前多变成j (如:你、泥、蔫、碾、娘、尿、捏、宁、凝、);声母x 在i 前多变成h ,并省去韵头i (如:下、吓、瞎、咸、涎、鞋、巷、项、杏、休、行);部分声母j 在i 、u 前变为g (街、解、角、耩、芥、觉);l 在韵母ü前变成j ( 如:闾、驴、旅、屡、吕、履、率、虑)。

4 、零声母一般在a 、o 、e 前加g (如:爱、安、案、傲、昂、恶、峨、蛾、欧、偶、呕、沤),在i 前加j (如:压、牙、哑、严、眼、仰、咬、业、阴、硬)。

5 、同周边几县一样,有几个特殊的声母[tF] 、[tF ] 、[F] 、[V] 、[z-] 。

6 、韵母变化多样,有迹可寻者如e 与uo 、ai 、ao 、i 、o 、ou 的变化。

7 、音调上最特别的是有少部分古入声,如:汁、吃、湿、逼、七、揖、木、秃、哭、谷、竹、出、屋、桔、玉、发、达、拓、插、额(方言读gai )、挖、拙、热、色、灭、雪、血、岳、窄、北、黑等。这些字的调值明显与普通话四声不同,也与方言其它声调不同,基本为312 ,且后音略带韵尾[-n] 。并非如元鸿仁先生所说:“古入声字,方言(陇右)概入平声”(《陇右方言探源》)。

我们不妨对这些规律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如:

拔(《广韵》:蒲八切,入黠並),跋(《广韵》:蒲拔切,入末並),别(《广韵》:皮列切,入屑並),部(《广韵》:裴古切,上姥並),鼻(《广韵》:毗至切,入缉並),脖(《广韵》:蒲没切,入没並),雹(《广韵》:蒲角切,入觉並)。

上举各字普通话声母为b , 而从《广韵》反切字的声母来看,中古为p ,方言声母亦为p (规律2 ),说明这些字的方言声母与中古音声母相同。另外,这些字中古音为全浊声母“並”,仄声,并不符合中古汉语“浊音清化”过程中“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规律,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方言中都可变为送气声母。

又如;街(《广韵》:古膎切、平街见),界、芥(《广韵》:古拜切、去怪见),解(ji è,《广韵》:古隘切,去卦见),角(《广韵》:古岳切,入觉见),耩(《广韵》:古项切,上讲见)等字,普通话声母为j ,方言声母为g ( 规律3 ),从《广韵》反切声母上可知中古时为g ,方言保留中古音。又解( ji ě:《广韵》佳买切) ,声母与今天同。这说明, “解”字在中古时就有两读。

又如:多(《广韵》:得何切,平歌端),昨(《广韵》:在各切,入铎从),左(《广韵》:臧可切,上哿精),罗(《广韵》:鲁何切,平歌来),洛(《广韵》:庐各切,入铎来),搓(《广韵》:七何切,平歌清)等字,普通话韵母为uo ,方言韵母为e (规律6 ),《广韵》反切中“何、各、可”韵与今天方言韵同。又:作(《广韵》:则落切),韵母与“落”同,而“落”(《广韵》:庐各切)为“各”韵,方言为e ,与“各”韵同,可知:方言作(ze )韵为中古韵。

这些与普通话不同的读音,表现了中古音在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残留与分化,如同吴、湘方言中培、被不分,床、状不分,词、字不分一样。因此对各地方言加以比较研究,不仅能找到语言发展的历史情况,还“将给我们以关于语言谱系的崭新的知识,正如比较解剖学曾照亮了自然界的历史一样”(德〃史格勒《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三、历史上少数民族对通渭方言的影响。

虽然现在通渭县境内少数民族极少,但从日常生活用语及地名上反映出历史上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非常明显。如麻缠(厉害、难对付,吐蕃语),多脑(音译,头,吐蕃语),哰哰(猪,吐蕃语)。罗嗦、察利(干脆利落,满语),撇子(撇:方言读pi à, 一种口小底大的铜壶,由满语“撇拉”转来)。阿们(回语)。达(大、答或鞑,父亲,北方大部分地方使用,宋元时称蒙古人为鞑靼)。羴、臊、鶽(不吉利,当为羌语)。羖羭(山羊, 有多种写法,为音译

词,当是少数民族所称),嘟嘟(驴),骆驼蓬(草名)。

食物中的馓饭,搅团、懒疙瘩、拌汤、棒棒儿、焌焌儿(j ùn , 方言音q ùn )等都是造作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粗糙的饭食。馓当为音译词(敦煌遗书《俗务要名录》:馓:桑嬾反),指造饭动作,馓饭是用杂粮面做的(乡民认为最好吃的是豆面做的)糊状食品;搅团即把面搅成一团之意;懒疙瘩以形状而言,起初可能是不会做或人懒,把面弄成疙瘩状,如今本地人把长面条仍叫“白疙瘩”,当是把生活好转后用白面(麦面)做的面食沿用旧称;棒棒儿指的是用杂粮面做成的条状食品(因太粗故名);尤其是焌焌儿,是一种用水少,用菜、芋、面等蒸熟的杂食饭,类似于今天藏民的糌粑,特别适宜于游牧、行军。焌,本指把食物捂严蒸熟,后引申,把对象围住而求得结果的过程也叫“焌”,如“几个人把他~ 在屋里,拷问了一晚上。”又,引申为热、闷人,如“这天气~ 人得很。”

服饰、用具中的毡帽、毡窝窝(一种毡靴)、缠腰(贴身无袖夹衣)、生牛皮鞋,汗替(在牲口身上替汗之物)等皆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所用之物。

至于地名中受战争影响,与少数民族有关,或能表明其地的历史渊源、历史地位的在全国到处都有,通渭及周边地区中亦不乏此类地名。如马营(元大德年间臵苑马寺、设马政,割牧地,管理游牧。今鹿鹿山、牛营大山仍有零星牧区),牛营,羊营(二地今属定西)。过去地名中有回回窑(常家河)、回回沟(陇川)、回回坪(李家店)、回回湾(义岗)都说明回族曾遍及全县各地(今只有马营有两个回民自然村,一百多人)。宋熙宁元年筑大甘谷口寨(今属甘谷县),原名筚篥城,时领陇阳、大甘、吹藏、陇诺、尖竿5 堡;同年于擦珠谷(今什川乡古城沟)筑通渭堡,领者达(后变为哲达,为当时吐蕃者谷族、达谷族居地。今地名仍存)。漆麻、本当、扑麻龙、达隆(今甘谷永兴)5 堡,这些地名大多不明本义。可能是当时吐蕃语音译。通渭西南榜罗镇之名,“榜罗”二字汉语无意义,考藏语“罗”有山顶或山间盆地之意,说明该地名与吐蕃族有关,又榜罗南10 余里有马隆岔,也可能是当时吐蕃小马家族和隆中族居住地(陈守忠《宋史论略》)。其它如喇嘛梁(什川)、桑里湾(三铺)、撒里(襄南)、牛洛(碧玉)等都系少数民族遗留下的地名。

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在通渭方言中大量的无字可查、无证可考的语言,多为历史上少数民族语言的残留,由于年代久远,无文字记录,又发生音变,以至让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如:擦窝(石臼,因字不可考,用同音代替,下同),冬浓(冰),合头或合来(里边),续满场(平时),别、介、耍、瓦(跑),刮展(快跑),基或竞(跳)、箍拢(挽留、拖住),基腾、跌绊(想办法、挣扎),搭整、反诘、反乱、捂乱(修理、对付),鬼捣(应付、凑合、将就),疙瘩(指

面条。又:已经、这么快),窝耶(合适、成功)。……

四、通渭地方语言的内部差异性。

一个地区的语言多样化的例子在北方地区也并不少见,如敦煌地处河西腹地,但语言分为河东与河西两类,河东语属秦陇语,走在敦煌街上与人交谈,完全可以象在通渭一样自如地说方言,没有丝毫的语言隔膜,那种亲切感让人惊诧莫名。会宁地方语与通渭相差无几,但新添堡乡有11 个行政村700 多人却极为特殊,他们讲陕西方言(据志书载系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迁移而来),形成一个方言岛。渭源县新寨、黎家湾地区(从河州来的移民说临夏话)和庆坪乡地区(从阶州来的移民说陇南话)也与县内其它地方迥异,以方言岛的形式存在。

通渭地方语言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腔调上。根据地域可以分为五个片。以平襄为中心向北扩展的十多个乡为一个片,代表腔为平襄腔;东部鸡川、新景为一个片,带有秦安腔;包括常家河(东部)、李家店、襄南南部在内的南部为一个片,略带甘谷腔;以榜罗、青堡为中心的西南部为一个片,基本上为陇西文峰腔;西北部马营、黑燕、什川等地兼有定西腔。这种多差异性,反映了通渭地域在历史上的松散、分裂状况。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通渭方言特点突出,尤其在保留古语(音)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方面。那么同属秦陇语,为什么通渭方言(包括周边几县)如此特殊呢?我们不妨从通渭建臵,历史地理和民族关系上加以探讨。

通渭周围与静宁、会宁、秦安、甘谷、武山、陇西、定西等县接壤,处在这个地区的中心位臵。自古为雍州之地(《尚书〃禹贡》九州之说),世为羌人所居。春秋时属襄戎地,自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 )臵陇西郡(治今临洮),始有行政归属。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 ),臵平襄县(平定襄戎之意),并为天水郡治所(今县城区),至东汉末中平五年(188 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期间政权、郡治、归属虽多有改易,但影响不大,是通渭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达300 多年)。

从三国至十六国西秦时,平襄之名虽见于史册,然只载其归属。此后至宋初,平襄县废,史书不载。在这长达700 多年的历史中,通渭境内多为少数民族占领,其地归属治所(估计)均在周边各地:三国广魏郡治(今秦安县内),晋略阳郡治(今秦安陇城),北魏天水郡显亲县治(今秦安叶堡西北),渭州治(今陇西),南安阳郡治(今陇西境内);西魏北秦州治(今秦安西北),交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北);隋陇西郡治(今陇西);唐渭州治(今陇西);陇右道秦州治(今秦安)。

自唐广德元年(763 )八月,至宋初200 多年间一直为吐蕃、西夏(党项族)占领,在地名、生活及语言上受吐蕃语的影响比较大。宋初,西边疆域只

达秦州夕阳镇(今天水新阳镇),未过渭河。后宋以秦州、古渭州(今陇西)为据点,逐渐向西开拓。治平四年(1067 )在通渭境内臵鸡川寨(今鸡川乡有遗址),熙宁元年(1068 )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杨家城子,解放后划归甘谷,有遗址),通渭堡(今什川乡有遗址,通渭之名始)。连筑三城也说明这个地区属吐宋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样,通渭地境因宋廷拓边推到了战争的前沿,恢复了中断700 多年的建臵。直至明代,才有通渭籍人士见诸史册,在文化上才得以延续。早年读通渭名人志,常感叹为什么在东汉时就有著名夫妇诗人秦嘉、徐淑(在国内属最早的)的地方,直到明代才出了一个工部尚书,其千年间史无一字。循史以往,始明究里。然而正是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特殊的通渭方言。

通渭古为犬戎、诸羌居住,汉以后有匈奴、氐、羯、巴人、吐蕃、党项、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回纥、满等少数民族长期的入居杂处。加之地方偏僻,地形复杂,屲(w ā)、曲、岘、梁、咀、坡、山、岭、峰、岔、崖、坷垴、墩、坨、林、塄、塄堓、峪、屏、峡、掌、埂、凼(dang )、坑、窝、坑窝、河、滩、沟、湾、泉、川、台、坪、道、畔、窑、洞、口、门、窠等地形名无所不有;时多臻莽森林,交通不便, 处丝绸之路而非要冲之地,南( 天水、陇西、) 北( 平凉、靖远) 两路都不经过通渭。可见,通渭地境长期处在战乱的夹缝中,纯属一个三不管的地方,宋以前的行政归属可证明这一点,通渭地名中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不及周围地区多,也说明该地区是“汉胡”杂处之地。在这样一个地方,语言受少数民族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先秦古语又自然地脱离语言正常发展的轨道而残留下来。真正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那么这样一个曾经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为什么现在语言中虽有较多的少数民族词语,而少数民族却极少(只有少数回民)呢?

我想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的融合。在东西冲突、南北拉锯的长期战争中有大多数民族逐渐汉化。在宋代对吐蕃就有“生户”与“熟户”之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生户”《宋史〃吐蕃传》),今天甘南、青海等地与汉民杂居的藏民当地人称“土藏家”,远离内地,集中居住的称“老藏家”。即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爆发于通渭北部(陇川)的石峰堡事件来说,当时起义回民多达3 万余人,在起义失败后,由于清政府的残酷镇压,有不少回民改姓汉姓以求生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这样一个起义中心及周围几乡,至今没有一个回民。但是他们改了民族,却改不了本民族那特有的面部特征。今天,通渭北部地区的许多有回族人面部特征的人应该是他们的后裔。这种周期性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也就是语言变化的活跃期。可以说,通渭历史既是一部战争苦难史,又是一部民族融合史,更是一部语言发展史。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流动造成语言的丰富多彩。民族融合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口流动过程,因战争原因造成的人口流动更是平常不过。如通渭南部与甘谷接壤处有几个村子的杨姓人,自称是杨六郎之后,而当地杨家城子(宋大甘谷口寨遗址)就是杨文广所筑,因此,这些杨姓人当是杨家兵士的后裔;又如陇川乡花羊屲村解放前13 户人有15 姓(入赘2 户),语言较杂,也应该是当地驻兵之后。史载:石峰堡事件后清政府为防止回民反抗,在石峰堡设守备(正五品)、把总各1 名,驻兵30 名。通渭有许多人传说或家谱记载祖上来自山西、河南、四川等地,当地语言中也确实有这些地方的方言存在。而在通渭周边几县,自古就有一半定西、会宁人是通渭人的说法(笔者所在村在二百多年间搬到定西、会宁、陇西的与本村人口差不多达600 多人,见《固堆河村志》)。因此,通渭地方语言可以说是陇右中部地区的代表。在通渭方言中有一个很特殊的词叫“吴侬儿”,是指说话时口齿不清,让人听不明白的人,称他们说话为“吴侬侬的”,这大概是指迁移来的吴越之地操“吴侬软语”的人的语言。

通渭姓氏极其复杂,计有360 多个,除去一人一姓的90 多个婚入姓外,还有270 多姓,如此多的姓在一个面积不到3 千平方公里、人口40 多万的县内确属罕见,非大量、多次的人口流动不能形成。敦煌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其姓氏总数计310 多个,除婚入姓外,只有150 多,且十有八九是清移民之后裔。清雍正年间于甘肃(包括宁、青部分)内地56 州县移民至敦煌计2405 户,并以各县名称呼村名(当时叫坊)。现在敦煌有很多的村名为定西、陇西、秦安、会宁、静宁、通渭(旧地名中有)的,这恰好证明了敦煌语言河东话为什么是秦陇语,和通渭方言几乎一样。通渭地方语在对父母及父母辈的称谓中,几乎全国各地的都有,如爸、达、爹;妈、嬷、娘;爸爸、伯伯、叔叔、×家爸、老达、表爸;妈妈、婶婶、阿姨(方言读y é)、×家妈、姨姨、丫丫。

以上这些表明,通渭县地自古以来,又是一个流动人口的中转站,或者说是一个贫民的避难所,因此语言特殊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通渭方言的内部差异与古代县治所在地有关。在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中通渭不知归属,加上以后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地方语言自然会产生内部差异,几个方言片(见前文)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从现在的民俗来看,属榜罗、青堡、文树等地的人出外互认乡亲,属常家河片的常家河、李家店、襄南人称“南乡人”认老乡,而县城以北地区的人老乡观念相对要淡薄得多。再如县内人在为子女找对象时有“门户之见”(即对有狐臭的人的偏见),多见于南乡,北部地区亦较淡,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这种观念。在县境内长城以东以南的人有十月一送寒衣的习俗,长城外的人多没有。这些都说明了县内地区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

影响到语言的差异。或者说,也正是历史形成的语言差异,决定了人们的风俗习惯的不同。

总之,通渭方言较特殊,是陇右中部地区语言的代表,有它较特殊的历史成因。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语言的发展变化有了新的态势,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有一则笑话,反映了通渭土话与普通话的关系.说是有个通渭人去外地一大

酒店吃饭.想喝一碗稀饭,就给服务小姐说:给我来一碗米滚水,小姐怎么也听不懂.此君怒指邻座面前的稀饭说,就是宙(发音zhou,通渭土话"这个"的意思),小姐恍然大悟:原来要的是"粥".

笑话归笑话,通渭方言中确实有一些古汉语的成分,所以通渭话还是很接近

普通话的.

比如:"沆"(hang)字,古汉语就是"拥塞"的意思,通渭人至今还是使用,且发音不变.如说:人沆了一屋里,就是说人非常多,拥挤的意思.

另外还比如:"挈"(qie)字,古汉语是"扛"的意思,通渭人也在使用,且发音不变.通渭人说:"把口袋挈到屋里"就是这个意思.

举两个例子,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讨论并举例.

通渭方言中还有一种合音字,也就是连读。就象古汉语里的"之于"连读为"诸"一样。这类方言一般存在于口语中: 如:

我们,是gemen的连读,读作gao;

你们,是nimen的连读,读作niu;

他们,是tamen的连读,读作tao;

冲刷(用水冲洗干净),是chongshua的连读,读作chua;

斜卧(睡或坐得不端正),是xiewo的连读,读作xue,后有引申义,如说人很xue;

除下(使套、穿着的东西脱离),连读作chua,如chua皮子。

“咱们”一词在通渭方言中发音为:曹。而这个“曹”字在古汉语中原始义为“我们/咱们”的意思。因此,在研究古汉语时,对通渭方言应该稍稍关注一点。

“名人故里之争”

新材料作文“名人故里之争”导写与演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国见诸报端的名人故里之争就有上百起。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争夺李白故里;河北丰润、辽宁辽阳和铁岭、江西武阳四地争夺曹雪芹故里;河北临城、正定两地争夺赵云故里;重庆奉节和四川彭山争夺刘备故里;安徽亳州和河南永城争夺曹操故里;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争夺诸葛亮躬耕地……总之,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只要有点儿名气,都在争抢之列。甚至连孙悟空这样的虚构人物的故里,福建、山东、山西、江苏等省都争得不亦乐乎。 你对上述现象有什么看法?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 本次作文涉及的材料取自现实热点,目的是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索现实、评论现实,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愈演愈烈的争夺名人故里,此现象值得思考。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曾说:“每一项遗产的背后都隐藏着尘封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数千年的文明绵延不断、薪火相传。所以,弘扬本土本乡的名人,重在弘扬其精神实质。很显然,材料中争执的双方或多方并非真的重视文化遗产,而是利用“名人效应”争利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面纱之下遮盖的是一个“利”字。至于争虚构的人物孙悟空的故里,则是扭曲事实架空历史,负面影响更不容忽视。总之,“争抢”背后的实质是:对于文化太过实用主义,缺少了敬畏之心;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解过于浮浅,徒添了浮躁之风。综上所述,本文的最佳立意是:“莫让文化成为牟利的工具”“还文化以尊严”等。 【高分策略】 如果想写议论文,应注意取评论性标题,可以力求一语中的,如“收一收文化闹剧”“莫为利益遮望眼”“请还文化以尊严”“当名人故里染上铜臭”“谁动了利益的‘奶酪’”;可以巧妙化用,观点暗含其中,暗寓讽刺,耐人寻味,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故里”“文化,魂归何方”等。写作时,首先要注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议论方式,做到有观点有根据;其次要注意议论文“针对性强”的特点。倘若考生抛开事件本身,大谈如何敬畏文化、应如何看淡名利等,则有偏题之嫌。评论时,应注意议论的准确度、广度和深度,特别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材料和议论不能“貌合神离”;选材时,应选取与题旨相关的材料;要做到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清晰。 如果写创新式文体,该材料则较适合写故事新编,在古人故事的基础上,用“借史还魂”法演绎古人留下的故事,加入新的现代元素,在新编的故事中契合主题。总之,要体现出“故”与“新”两个特点来。“故”即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新”则体现在根据文章需要,揭示新的主题上。

河南历史名人

河南历史名人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开天鼻祖”。 河南淮阳城的太昊陵,是中华子孙祭祀朝拜伏羲的圣地。 治水神工大禹 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元朝--夏朝的开国君主。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 商朝创始人汤 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带。 政治改革家子产 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哲学大师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志行高洁的庄子 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人物,后人称“老庄哲学”。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 军事家吴起 (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卫国左氏(今河南濮阳)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功成身退的范蠡 字少伯,春秋时期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变法图强的商鞅 姓公孙,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今河南汲县)人,杰出

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又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主要区域在河南省)人,著名法学家,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辅佑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历算学家张苍 (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是西汉初年历算学方面的突出代表,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 名和,字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约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汉字字典创造者许慎 字叔重(约公元58年——147年),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郾城县东15公里许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等。 古代才女蔡琰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廉洁小故事心得

读“廉洁”故事有感 五(1)蔡冰冰 贪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越多,就会越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这是一位名人居里夫人说的。 是啊,获得越多,你就会得到更多。 我就在几个故事中,得到了许多感想,其中有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是说一位老头,捕到一只金鱼,金鱼求老人放了它,它什么都依那老头,老头回到家,跟他老伴说了这一件事,他老板第一次要木盆,第二次要房子,甚至还要当海上的女王,老头一次一次去求金鱼,但最后金鱼没有说话,就转身离去,老头回到家里,吃了一惊,那间破房子还是破房子,木盆还是木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可以太贪婪、太贪心,不然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 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廉洁的小公民。 廉洁故事读后感 五(1)洪振鑫 我读了许多关于廉洁的故事,我觉得真的很令人感动,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来讲讲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他曾经说过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未严厉批评,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做了一个检讨,把楼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 周总理他不允许装修会议厅,不许政府人员花钱建高级的楼,他的一生省吃俭用,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本色仅仅只有几套料子服装他的许多衣服都补了在补,他吃的东西大部分是粗粮这类的,连一粒掉在地上的米也要夹了再夹。周总理的这种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廉洁 五(1)谢松源

家乡的历史名人

家乡的历史名人 教学目标: 知识:1.掌握添加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2.学会幻灯片放映的特效——图片、文本的动画效果设置。 技能:1.熟练添加上符合主题而不花哨的幻灯片背景; 2.学会给幻灯片上的图片、文本添加动画效果,达到放映时按先后顺序出现的效果。 3.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设计一组介绍一位家乡历史名人的幻灯片。 情感:重温历史名人,激发热爱家乡、尊重历史名人,向历史名人学习、为祖国多做贡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幻灯片背景及动画效果设置; 难点:背景符合主题突出主题,动画设置突出图片、文本出现的顺序感。 教学方法:自学法、演示法、对比法、竞赛法、鼓励法。 教学准备:PPT2003课件演示文稿(待修饰)图片、文本资料小红旗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山东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有:(播放“课件.ppt”)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扁鹊:战国时期名医……你对家乡的历史名人了解多少?【学生举手回答】。这节课我们走近家乡的历史名人,学习历史名人。 二、新课。 1.出示课题(即“课件.ppt”第五张幻灯片)“第6课家乡的历史名人”。2.(板书:家乡的历史名人)老师搜集了一些名人的资料,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一幅:全部一个背景(“全部应用”) 同学们,在你们的电脑桌面上也有一个名为《家乡的历史名人》的幻灯片,同学们打开看看。 提问::你认为你电脑上的幻灯片与老师刚才播放的幻灯片有什么不同?(生: 3.任务一:设置背景(即“课件.ppt”第七张幻灯片)。 A.那么这个背景究竟怎样来进行设置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标题一的内容。然后为你桌面上打开的幻灯片设置上背景。 C.作品展评。(2幅) 4.任务二:设置图片、文本的动画效果。 A.过渡语:刚才我们看到同学的作品放映的效果不错,如果放映时出现人物、文本动态效果是不是更好?【再播放“课件.ppt”前四张幻灯片】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动态效果是怎样实现的。请大家跟我一起做 B.教师广播演示:设置图片的动画效果。 注:边说操作步骤,边演示。 大家学会了没有? 既然大家都学会了,那么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幻灯片把后面几张幻灯片分别设置上不同的动画效果 D.全体学生设置动画。教师巡视指导。 E.作品展评:(至少2幅)。学生广泛参与,多种形式评价。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地处中原,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中原成为天下士人向往与交流的中心。中原,长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象征。中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历史上许多名人诞生与成长的地方。中原历史名人的界定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籍于中原,根在中原的名人,他们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流寓在外,但在思想行为方面,仍然具有较多的中原特性;一是籍于中原以外地区,但长期在中原地区活动并在中原地区留下大量的活动遗迹,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经与中原结下较多的文化情结,值得中原引以为豪。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的表现之一,便是拥有丰厚的历史名人资源,这种有别于其他省区的独特的资源特点,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桎梏。认真、科学而又有序地挖掘中原历史名人资源,不能仅仅单纯理解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功利目的,而且应与“以德治国”的新思路相吻合,为新世纪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一、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著名学者丁文江先生对“二十四史”中立有列传的历史人物的籍贯进行考证,共有5700余人。其中西汉时期,河南籍名人39人,占19%,在各省中名列第二;东汉时期,河南籍名人170人,占37,名列第一;唐代,河南籍名人219人,占17%,名列第三;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24人,占22%,名列第一;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7人,占6%,名列第四;明朝,河南籍名人123人,占7%,名列第四;汉唐宋明,河南籍名人912人,占总数的15.8%,名列第一。王天兴先生等主编的《河南历代名人辞典》,收录自传说时代至现代的名人3730人,其中清代及以前3057人,各代分别为:先120 ,秦汉时期422人,魏晋南北朝时期365人,隋唐五代时期548人,宋辽金元时期756人,明清时期846人。姚泽清先生收录的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与杰出贡献的198名河南历史名人,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商鞅、吕不韦、苏秦、尉缭、范蠡、孙叔敖等18人;秦汉时期有李斯、陈胜、陈平、张苍、贾谊、杜诗、邓禹、许慎、张仲景、蔡文姬等54人;魏晋南北时期有钟繇、司马懿、阮籍、向秀、干宝、谢安、谢灵运、范晔、范缜、江总等39人;隋唐五代时期有张巡、玄奘、姚崇、一行、杜甫、吴道子、韩愈、李商隐、李贺、王审知等44人;宋元明清时期有吕蒙正、韩琦、程颢、程颐、郭熙、李诫、岳飞、许衡、史可法、吴其浚等43人。实际上,北宋及以前的绝大多数历史名人,即使不是河南人,也在河南长期活动并保留有大量遗迹与传说。从考古发现看,河南的史前文化谱系不断,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与河南密切相关;自夏代到北宋近3500年间,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河南,七朝古都中安阳、洛阳、开封名列其中;用于体现河南历史文化丰厚的地上与地下文物达3万处以上,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单位5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达130余万件;地下文物居全国首位。与名人相关的100大姓中。源于或部分源于河南者达73个,占海内外华人总人口的85%以上。其中可以确指的常见姓氏的起源地为:林(淇县、卫辉、洛阳),郑(荥阳、开封、新郑、新密),李(洛阳、鹿邑),杨(灵宝),于(沁阳),许(登封、许昌),卢(卢氏、洛阳),杜、程、贺、褚、解(洛阳),钟(长葛),廖(唐河、固始),白(南阳、息县),江(正阳、民权),戚、孟(濮阳),尹(洛阳、宜阳),文(开封、许昌、濮阳),殷(淇县、安阳),王(洛阳、开封、淇县、卫辉),黄(潢川),何、韩、游、轩辕(新郑),谢(南阳、太康、唐河),韦(滑县),傅(安阳),蒋(淮滨),潘(固始、中牟),范、顾、姚(范县),孙(濮阳、淮滨),熊(新郑),康(禹州、淇县),史(南乐),龙(偃师),常(开封、新郑),庄(商丘),葛(宁陵),张、柳(濮阳),周(洛阳、汝南),郭(陕县、荥阳),朱(柘城),沈(沈丘、平舆),蔡(民权、上蔡、新蔡),戴(商丘、民权),方(洛阳、登封),陆(洛阳、嵩县),毛(宜阳、济源、原阳),段(荣阳、辉县),武(商丘、安阳),刘(洛阳、鲁山、偃师),梁(开封、汝州、洛阳),唐(方城、唐河),袁(商水、太康、洛阳),吕(新蔡、南阳),魏(开封),夏(巩义、登封、杞县、偃师、淮阳),石(淇县),孔(新郑、商丘、淮阳、濮阳),邱(洛阳、淮阳),侯(新郑、洛阳),雷、禹(登封),温(温县、洛阳),陈(淮阳、平舆、长葛),胡(淮阳、洛阳、舞阳),宋、华(商丘),冯(荥阳),邓(邓州、新野),苏(辉县、温县),叶(叶县),秦(范县、洛阳),邵(汝南、济源、安阳),汤(偃师、商丘),赖(息县),古(洛阳、鹿邑),管(郑州),丁(开封、商丘),单(洛阳、孟县),娄(洛阳、杞县),樊、苗(济源),骆(淇县、内黄、洛阳),司

标准南通话发音大全

标准南通话发音大全 跌挂子--没面子 纳坎子--骂小孩 洋箱子--同上 猫儿精--办法 人儿灯--牛人 节棍--厉害,来势 嚼蛐子--唠叨 X虾儿头--同上 咳堆--瞎说 扎登--长得壮 来头丑--没有礼貌 硬吧了翘--固执己见 刺吧拉哈、拉吧熟翘、刺乎嗦得--痴的傻的神吧嗦翘--机灵 么混、么根--非常 咯有、咯好、咯行--有没有、好不好、行不行猫虚--眼泪 怎啊弄向--怎么办 怎啊喇嚯--怎么样 沟滩里--河边 标标--看一看 草鞋底(一种酥饼) 啦馋(流口水) 小褂子(衣服) 格架子(这样子) 老攒的(很好的) 猫儿龙(丑,不漂亮) 朝饭子(很早以前) 米西米西的(很小很小的) 节棍(厉害) 嘻嘻网儿(蜘蛛网) 棱方(干净) 叶草(热闹) 过过儿(晒衣服的架子) 围腰儿(围裙) 细纳勘子(骂小孩) 细洋箱子(骂小孩) 细背锹儿(骂小孩)

代嘎好(大家好) 槽贩子(从前) 瓦丝(全是) 朝翻子(过去) 无粒(聪明) 烂无三仙(脏,不修边幅) 神之武之(坐不住,油嘴滑舌) 死下活冒(胡说八道) 黑人 (吓人) 胡头大乱(胡说八道) 靠龙绳、堆骇、恰驱(脑子碰线) 尼个瓜啦?(你回家来吗?) 死错卡(暗地里陷害别人) 豁子(音近似“华子”第四声,意为祸事,出乱子) 嚼蛆(乱说话) 窝把(大便) 凳摸子(蝗虫) 恰虚(小便) 羔卖个钱一块(没记心) 棉凳子(棉衣) 池缸(厕所) 呐呐(老婆) 老好戏子里~~带和多广广啊(很好玩的,和大家讲讲啊!)老灵泛的(干净) 作四腊窝(撒泼) 苦四(浪费) 忒放德亚(偷板得野)-差得太多 败要嘘(不要虚)-不着急 瞧子(前天) 簪簪儿(轻松的) 忒放德亚(差远了) 作四腊窝(诈死赖活) 苦四(瞎弄) 瞧子(前天) 海(螃蟹) 推饭地儿(差一点) 上火(点灯) 猪惨头(猪舌头) 仙方(比较讨厌的东西) 斜(凶) 上拉里替(到哪儿去)

关于廉洁的故事

关于清廉的故事 2018-12-27妈妈,什么是清廉呀?”我曾用幼小的声音这样追问过妈妈。 妈妈微笑着回答我:清廉就是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小小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疑问的种子。 清廉是像周总理一样吗?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清廉是像包拯一样吗?嫉恶如仇,严于律己,铁面无私,执法不避亲党,所有亲朋故旧的请托都被他一概拒绝。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志士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沉淀着的是那些让后人瞻仰和传承的清廉的品质,清廉既可以小到一粒米,一片菜叶;也可以大到关系社会发展甚至国家存亡的大事。 它与我们既像是隔着千山万水,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身边就不乏有像这种刚正不阿,严于律己,节约清廉的人。 我的爷爷是一个普通的领导干部,衣服一年到头穿来穿去也就那么几套工作制服,从来没有为自己购置过一件新衣。 他总是很撙节,大凡掉在桌上的饭粒,他都要捡起来吃,即使是刚做好的饭菜还有很多,他也会默默地把那些剩饭剩菜一点不剩的吃完。爷爷常对我们说:勤以修行,俭以修德,节约足以持家;廉以修身,洁以养性,清廉必可兴邦。 ”在工作上爷爷是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 记得那一天,一个穿着气派的老板来我家做客。 一番寒暄之后就切入了主题:张书记,我今天来主要是想让您给我把把关。

”爷爷却义正言辞地说:上次我已经和你说过了,这个检查是公开、公正、公平的。 ”您说的对!说得对!”这位叔叔一边点头哈腰一边从皮包里掏出一张卡塞给爷爷。 这时爷爷有点恼火了,声音比以前更坚决了:我已经说过了,我建议你还是把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缺点上吧!今天就到此为止吧!”那老板一脸无奈相,只好勉强一笑:那打扰了,再见!”像这样来我家送礼的人还真不少,可每一次都被爷爷拒绝了,爷爷总说:廉取所当取,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因此,爷爷还落下一个傻子”的称号,可他却乐意当这种傻子”,这也是最美的傻子”。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身上的这种清廉的精神,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全国人民人人都能做到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的话,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的繁荣昌盛!二年级:张馨元乐乐

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发音的影响

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发音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8-08T15:42:05.12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田乐 [导读] 汉语方言有很多种类别,每种类别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方言对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发音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语音发音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关键部分,其能够提升学生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而具有汉语方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音发音时会收到正逆两个方面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610000) 摘要:汉语方言有很多种类别,每种类别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方言对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发音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语音发音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关键部分,其能够提升学生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而具有汉语方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音发音时会收到正逆两个方面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关键词:方言;学生;英语;语音发音;影响 在我国现代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精准、地道而流利的英语语音会让人产生深刻记忆,是由于这是彰显英语学习者语言素养以及交际能力的关键方面。可是我国英语知识的学习者,在实际参与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方言语音的困扰,语音发音不够标准,出现严重的语音问题:错音、加音、吞音等,重读音节也有很多错误出现,语调的掌握程度不够好,文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学习者的英语语音发音学习贡献一些力量。 1、我国现代汉语方言的种类与特征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较为繁杂,遵照一定规律对其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划分成为这几个类别: 1.1北方方言 这类方言一般包含东北方言、北京和天津的方言、成都方言等个,这种方言使用人群在我国的应用的比例非常大,分布范围也更加普遍。 1.2客家方言 南方很多地区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客家方言,这种方言实际上是北方居民向南迁移的过程中衍生的特色方言,人数占比并不大,其中具有较为鲜明的南北融合特征。 1.3吴方言 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上海、江浙等地所应用的方言便是吴方言,其经济较为活跃,方言交流的使用频度较高,其较为突显的特征就是辅音分水岭较为清晰。 1.4粤语、闽南语 中国北方地区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在生活中接触到粤语和闽南语,即便是接触,一般也在粤语形式的歌曲以及闽南语歌曲,或者电视剧、电影等接触到的,最为著名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首歌,粤语和闽南语可以说是潮流的代名词。应用粤语的地区主要是广东一带,其语言语调都较为复杂,并且不容易掌握。闽南语中包含闽东、闽南、闽西方言等,这种方言和普通话与北方方言的发音、语调、语音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其他方言使用人员与此种方言使用人员进行交流是非常困难的。 1.5湖湘方言 湖南长沙一带的使用语言,临湘边缘也有人使用这种方言。同北方方言进行对比,湖南有很多地方语言,在很短的距离内疚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言种类,并且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语速非常快,在实际发音过程中清晰程度不如北方方言,并且也不如普通话清晰,很少有卷舌的发音,通常都是平舌音。 1.6赣方言 江西省内很多地方使用的方言便是赣方言。 对于我国现代的汉语方言来讲,南北方方言特色较为明显,北方方言同我国普通话的拼音发音更加接近,尤其是京津地区,方言的发音更好辨识,交流过程中更加容易被接受。南方地区方言种类较为复杂,并且通常来讲其发音难度较大,变化非常快,语音的分别率比较低,不同地域之间要实现语言上的顺畅沟通比较困难。地方方言发音上存在的不同会影响各地区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会对汉语拼音知识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在学习英语语音发音的时候更受影响,其是一种会影响学习者成长与发展的因素。 2、英语知识中的语音发音教学 在英语课程的实际学习中,语音发音的实际学习是极为关键的,一种语言的学习,一定是能够将其应用在口语表达、交流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同其他人的交际,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所以,在英语语音发音的实际教学的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讲解语音相关知识。英语教材中的语音发音知识包含字母、单词的发音,以及句式、文章等的朗读,语音发音教学方式就是针对教材内容,对发音知识中的诸多元素进行学习,先要学会基础性语音的朗读发音,如:音标、读音、语调等,再慢慢到掌握句式和篇章的抑扬顿挫。必须重视学好英语知识的语音基础知识,因为这才是学习者用英语来阐释自我、实现交际的关键所在。 英语已经成为学生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当中,英语语言知识具体特征都是不同的,语音发音也是各不相同的。小学时期的英语语音发音学习较为简单,是基于基础的读音来实施的,让学生将英语知识中的简单的语音音标单词发音学好即可。初高中时期的英语发音学习,实际上就是针对考试只能够听力、口语相关知识内容而实施的,同小学时期相比较,这个时期的英语知识设计范围更广,并且难度也加深了,同时学生个体的方言习惯会对其英语语音发音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教师的实际教学难度也会随之不断加深,再加之方言对语音发音的影响,会让实际教学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等去深入学习。而高校学生一般已经在二十岁左右,理解与领悟的能力已经成熟,但因为其方言、语言系统已经定型,因此会对英语语音发音学习产生很深的不良影响。所以老师们会发现这个时期的英语语音教学更难获得良好成效。 3、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发音相关知识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小就接受方言母语的熏陶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才开始接触英语知识学习的。由于英语知识在母语学习之后融入,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英语语音发音的时候,通常都会在无形当中把自己的汉语方言语音系统应用到英语语音发音相关知识的实际学习中。英语与汉语实际上是两种发音差别非常大的语音系统,因为学生的母语就是汉语方言,最初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学生对英语语音发音并不熟悉,是由于学生都已经习惯了使用自己的方言语音、语调等,当再去学习英语语音发音的时候,时常就会将自己的母语语音发音用在英语语音的实际发音上去,会导致很多时候英语的拼读不正确。 另外,在汉语拼音当中,一个拼音有会有三个不同的音调,表示的字词、意思等也是不同的,并且有的时候同一个字组成不同的词就会有不同的意思。而英语单词中一般会随着重音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同时会把单词表示的意义改变了,英语单词中的语调如果发生变化,英语语句中的意思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我国汉语方言的影响作用,方言比较普遍的地区,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时候,尤其是在英语口语的实际表达中行,会带有非常严重的地域口音,学习英语发音的时候说出来的英语音调有方言的韵味。地方方言会对学习者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英语语音发音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严重影响。 其实除了不良影响,方言发音对于英语语音发音学习还是有一些积极作用。国际、地域之间的语言虽然不同,但语音和语调方面依然存在共性支出,拼写和发音都有共性的特征,还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语音发音的学习兴趣,在语言使用层面上存在的共性,也会让学习者更容易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音发音的时候,要及时找到自身方言同英语语音发音存在的不同之处,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归纳总结,并且尽量去克服,更要学会多去从多渠道模仿英语标准发音,如:美剧,英语广播等方式,最终实现自身英语语音发音学习成效的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丽.英语语音学习中汉语方言的影响研究[J].语文建设,2016(36):40-41. 2]刘东亮.迁移理论视角下谈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09):19-20. 3]李晓梅.方言对英语学习者语音学习的影响[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34(02):82-84.

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简介

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 谢邦彦,字朝美,号后洲先生,生于宋徽宗初年(公元1100年),祖籍长溪绯洋漈源(今柏洋乡柘头村),系柘头村始祖谢十九公的第七丗孙,对《春秋学》颇有研究,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其中《霞浦山》一诗脍炙人口、颇为流传,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赞美之情:“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逃秦不计年。”从此“霞浦县”便因“霞浦山”而名。 謝翱(1249年-1295年),南宋著名爱国詩人,被誉为“南宋翘楚”、“宋末诗人之冠”,字皋羽,一字皋父,號晞發子,生于长溪(今霞浦县),祖籍绯洋漈源(今柘头村),先祖谢邦彦。自幼聪颖好学,“苦思力索、淹贯诸经史”,深受其父谢钥(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思想的熏陶,性格倜傥,不拘小节,胸怀报国大志。27岁时倾尽家资招募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麾下,任咨议参军,为复宋大业呕心沥血,表现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辛勤笔耕,创作丰富,其散文“是天地间的至文”(黄宗羲语),最著名的有《登西台恸哭记》(曲折地表达他哭祭文天祥的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今浙江富春山西留有“謝翱哭台”);写景则文风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

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诗传于今者约200篇,如《宋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写宋太祖建国时东征西讨之事)文句炫煌、音韵雄壮,读后有“亲在短箫鼓吹间”之感;《鸿门宴》似李贺,《效孟郊体》似孟郊、贾岛。其诗文在反清斗争中产生过积极影响,编有《晞发集》、《天地间集》、《□发集》、《□发遗集》、《浦阳先民传》、《国粹丛书》等。 林瞪(1003-1059),柏洋乡上万村林氏开基祖,是一个早于方腊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领军人物。公元1027年(宋真宗咸平三十年)弃俗入明教门,斋戒严肃,历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林瞪在摩尼教教徒的阶层中有较高的品级,其法脉在福建“明教门”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使摩尼教进一步“脱夷化”,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门”。林瞪在上万村附近有一个堂口--乐山堂,有弟子数百人,他的两个女儿就像后来金庸小说中描写的明教圣女一样终生未嫁,只是她们的称呼不叫“圣女”,村民都称为“龙凤姑婆”,在乐山堂附近还建有姑婆宫。 许旺(1903-1937),原名许品旺,柏洋乡柏洋村人。1929年始,经常在霞安柘等县交界山区做木工的许旺自发参加了反鸦片游行示威等早期革命斗争活动;1932年2月由马立峰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木匠身份作掩护,在

商丘历史名人

商丘的历史名人 炎帝即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又名朱襄氏,为伏羲之后裔,三皇之一。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陈为都(古陈之朱襄氏邑即今商丘市柘城的县)。炎帝发明了五弦琴和农耕,教人种植谷物;制定了历法,以太阳在中天时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尝百草作医书等等。炎帝在位140年,逝后被迁回作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商丘安葬,现柘城县东十里的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帝喾自幼聪慧过人,15岁便参与治理天下,后建都于亳(今商丘),领部落8个,执政后游察四方,向百姓普施恩德,并以仁德、信义和勤劳施教人民,各部落以和睦友好为上,使各部落互相亲善。帝喾在位70年,寿105岁。帝喾陵在商丘古城南高辛镇西北。 阏伯为帝喾之子,相传为帝喾次妃简狄吞燕卵而生。史载,阏伯与其弟实沈不和,常动干戈。帝喾无可奈何,只好将两兄弟分开。将阏伯封于商丘为“火正”,封号曰“商”,差实沈到大夏,使兄弟终不得见。阏伯死后被称为商星,实沈死后被称为参星。在星宿中二星一个落下的时候,另一个才升起。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爱戴,人民感念他的功德,尊他为“火神”。阏伯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他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今天“商丘”之地名亦由此而来。 王亥为阏伯的第六世孙。他训服了牛,并发明了牛车,使畜牧业和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部落很快富裕起来。物口有了剩余。王亥便带领商部落的人去其他部族以物易物交换物品,于是,商部落的人便被其他部族的人称为“商人”,所以换的物品亦被称为“商品”。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这句今天在许多为官之人耳边警钟长鸣的话就出自商汤伐夏的故事。 商汤,又称成汤,原为商部落首领,居商。夏朝时,商是夏统治下的小国。商汤处处对人民施仁政,很快有40多个小国归顺于他。而夏桀只顾奢侈荒淫,致使众叛亲离。后商汤经过十一次出征,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致使众叛亲离。后商汤经过十一次出征,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伐桀灭夏。夏朝灭亡后,商汤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始人。《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墨翟,宋人(今商丘人)。墨子是当时的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代言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今商丘市民权县人。 庄子年轻时狂放不羁,宁可靠打草鞋和犯错误鱼为生也不肯为官。他潜心研究学问,放教于民。如今,在庄周故居前有一片空场,据说就是他当年讲学的地方。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自本自根”、“自生自化”。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文风如天马行空,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记《庄子》52篇,存世有33篇。 “江郎才尽”是我国尽人皆知的成语典知。江郎、名为江淹(公元444年——505年),今商丘民权县江集村人。据现存的《江氏族谱》记载,江淹少时家贫,父亲早逝,与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打柴成了他生活和赡养母亲的依靠。因家穷上不起学,江淹常在打柴之余向村里读书的孩子学字。因其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努时便能诗。江淹努力学习古人作品不入人俗流,不坠绮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清丽中带有峭拔苍劝之气的诗作,成为当时著名诗人。

名人的廉洁故事

廉洁小故事3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相当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也大有裨益。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本色。

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论文

目录 一、前言 (2) 二、迁移学说及方言情况基本介绍 (2) (一)迁移学说基本介绍 (2) 1.迁移学说的基本概念 (2) 2.迁移现象形成的原因 (3) (二)方言语音特点基本介绍 (3) 三、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4) (一)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语音影响 (4) (二)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语调影响 (5) 四、学生学习应对策略分析 (7) 1.明确学习目标,从根本上端正思想态度,克服情感因素的障碍 (7) 2.系统学习英语发音发音方法,切实落实正音工作 (7) 3.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听音训练和模仿训练 (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一、前言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自然界中个体之间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独特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1世纪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在我国进行的各种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例如2010年我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正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就东北地区而言,2009年在哈尔滨举办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更是为当地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显示了英语交际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许多在校大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至少已有六年的时间,但实际掌握、运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本质,最大因素是母语(这里指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本文将依据语言学习迁移理论,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对现有资料、文献的查阅及通过方言的语音特点研究,将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对方言语音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学习造成的影响作分析。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学习应对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 迁移学说及方言情况基本介绍

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

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 中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若干年后,斯人已去,其故里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自然就成为惠及后人的一方宝地。从黄帝、炎帝、尧帝、舜帝,到老子、姜尚,再到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乃至众多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如孙悟空、西门庆等,都引起了诸多城市之间的争抢,好不热闹。 1、黄帝故里之争 事件背景:河南省新郑市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陕西黄陵县是黄帝的陵冢,两地都和黄帝有关。由此,祭拜黄帝,去陕西还是去河南,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腾讯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甚至开辟专栏解析陕西、河南的“黄帝之争”,陕西人认为陕西桥山上的黄帝陵,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每年清明公祭始祖的场所;但河南人则认为河南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帝在这里建都立业,所以更应该在这里祭拜。轩辕故里是以轩辕诞生在天水市清水这一史实为基础,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延伸,不断融合辐射的特定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影响颇为深远。清水,这个陇上古县,虽然至今还鲜为人知,但他却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 争夺地:河南新郑、陕西黄陵和甘肃清水。 2、炎帝故里之争 事件背景:湖北随州自称“炎帝故里”,此乃湖北省文化旅游整

体布局的结果。《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服务业)》明确提出开发“随州炎帝故里”。湖北倾力打造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随州亦跻身其中。随州的炎帝故里项目是“炎帝神农故里名胜风景区”,规划总面积3000亩,预期投资4.4亿元。第二个“炎帝故里”在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南省在其《“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打造省级精品旅游路线——长沙一株洲(炎帝陵)一南岳一永州(舜帝陵)的寻根祭祖旅游线。而《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规定的株洲市四大城市职能之一就是“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亦自称当地为“炎帝故里”,力推自己“全球华人老家”的城市名片,这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华人似乎都“被故里”了。宝鸡的炎帝故里项目是“炎帝故园景区综合开发”,总投资约1.6亿元,预计建成后将达到国家4A级景区标准,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利润2000万元,8年收回投资。第四个“炎帝故里”在湖南省会同县,其城市名片即是“炎帝故里·易学源头”。会同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着重连山“炎帝文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5月7—9日,会同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其新闻发布会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山西省高平市在其《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按照‘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开发长平古战场’的思路,加大对神农炎帝根祖文化、长平古战场军事文化和特色民居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力度,提高该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河南名人大全

河南名人大全 白居易新郑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桦信阳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今夜星光灿烂》); 白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人,以擅长经商而名满天下,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白寿彝开封市人著名史学家,曾总主编了《中国通史》 百里奚河南南阳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比干河南人 秉志开封市人动物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柏杨辉县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丑陋的中国人》 蔡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 蔡琰:字文姬,河南尉氏县人,东汉才女。蔡邕之女。著有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蔡邕尉氏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左中郎将 曹刚川舞钢现任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曹谨沁阳人抗英保台 曹靖华卢氏县人著名翻译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俄语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世界文学》主编。 岑参新野人唐代著名诗人 常香玉巩县(今郑州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第一位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 小香玉郑州市人著名豫剧演员 陈鲁豫河南人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陈明洛阳《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为你》《快乐老家》 陈胜登封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河南原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谋略家 陈星聚临颖县陈台乡陈村人台北知府,光绪年间台北抗法保卫战 陈中焦作市人中国第一个奥运会跆拳道冠军 陈元光固始县人治理漳洲42年,勤于吏冶,政绩显著,被尊为"开漳圣王"。 陈新庄焦裕禄式的好书记 程颢嵩县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程琳洛阳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风雨兼程》 程颐嵩县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崔颢开封人唐代著名诗人,《黄鹤楼》流传千古 , 崔琦宝丰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及巴克利物理大奖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治水神工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南阳新野县)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邓颖超河南省光山县周恩来夫人, 原全国政协主席 邓亚萍郑州市乒乓球世界冠军 邓禹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 董作宾南阳市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台湾大学教授。甲骨文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发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