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

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

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

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

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

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

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

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9.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

意义的城市。

2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21.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

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22.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

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23.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陆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并对文物保护

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24.城市规划区: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

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5.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四区”: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是范围依法确定、区内严格禁止

城镇建设及与限建要素无关的建设行为的地区。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是范围依法或由城乡规划确定、区内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的地区。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在控制规模、强度下经审查和论证后方可进行。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范围应在城乡规划确定的空间增长边界或规划建设用地内、城镇建设应依照城乡规划进行的地区。已经建设区已经建设区是已有的城镇建设用地地区26.城市“五线”:黄线-城市基础设计用地控制界线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

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蓝线(水系保护范围,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专供重大区域交通、供电走廊、重大变电器等)。

27.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

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28.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

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29.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

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30.战略规划:

31.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

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32.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

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33.城乡规划体系: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和

村庄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

34.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35.城市结构: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

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36.城市形态: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

成。

37.城市布局: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38.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

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39.集中式布局: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40.分散式布局: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

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41.城市人口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

比。

42.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

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43.城市人口预测: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

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来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或方法。44.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

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45.绿带: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连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地开

敞空间。

46.首位度: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

47.开发强度: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

建设、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等空间

48.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

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49.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

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50.全球城市: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

城市。

51.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

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52.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

且不设围墙

53.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

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54.精明增长:指住宅区、办公场所和商贸用地交错布局,都集中在城市中心。

55.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

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56.存量规划:存量规划是指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目前

日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