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健康意识:舍弃不良嗜好,优化生活方式;认识健康价值,关注自身健康;掌握健康知识,正确理解应用;努力拥有健康,并保持健康。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预防医学: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止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预防医学的组成:环境医学科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

预防医学的特点:①侧重于疾病的预防②侧重于健康人群③研究重点: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④研究方法:微观和宏观相结合⑤全社会参与

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现象的总体特征及本质的认识

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次不同的卫生革命:①以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防治对象,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营养障碍、精神病等;③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

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策略。在疾病的病前(易感期),病中(潜伏期),病后(发病期和转归期)各阶段采取相应的医学措施。

Ⅰ第一级预防:健康人的病因预防:目的:保证健康,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防发生)

手段:1.针对有害因素:环境保护,卫生立法, 质量(卫生)标准,消毒等.2,针对暴露途径:减少暴露,截断传播途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3,针对人体:免疫接种,卫生防护,体育锻炼等

Ⅱ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的预防:目的:恢复健康或良好的预后. (防发展);手段:普查,筛查,定期健康检查以达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Ⅲ第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 目的:防恶化和并发症;手段:康复医疗,临终关怀等

环境的概念:1.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2.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客观物质与非物质条件.3.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

环境的分类:1.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2.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和改造的环境3.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环境4.空气、水、土壤、食物。

生物富集作用:某些污染物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提高,最终显著高于环境中浓度.

人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统一性(1.地球环境的变迁与生命 2.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3.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相互作用的双向性;对健康影响的二重性。

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个体):①正常调节—健康;②代偿状态—亚健康;③失代偿状态—临床。

人群健康反应谱的医学意义:①是指环境因素发生异常改变时人群的反应;②呈冰山现象;

③大多数人可以正常调节和代偿,少部分人失代偿;④环境异常的改变的强度越大,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⑤干预高危人群和高暴露人群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健康关系的模式:1对个体:剂量——效应关系:一定的剂量引起一定程度的效应,这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2对人群:剂量——反应关系(S型U型曲线)某种效应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或反应率表示此规律;3剂量是决定毒性的最重要因素

环境污染的概念: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对人的健康导致直接和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叫环境破坏或称公害。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对公众在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严重危害。

转归: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自净,转化和生物富集等过程

迁移: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环境自净:少量污染物进入环境,可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而使环境复原

转化: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

污染物的分类:

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不变。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变化,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产生了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①低剂量、弱效应;②地区人群广泛;③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与多变性;④作用背景复杂、有联合作用;⑤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⑥主要因素难于确定;

⑦多途径、多因素;⑧长期作用等。

持久性污染物特征:①稳定,不易降解;②易被吸收,难以生物代谢;③可通过食物链产生生物富集;④主要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⑤进入人体后排出缓慢;⑥生物半衰期长;⑦强蓄积性;⑧有机物往往干扰内分泌。

常见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空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持久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多环芳族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霉菌毒素、藻类毒素。

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不良建筑综合症、建筑相关疾病、化学物质过敏症。

室内空气卫生要求:①合理规划;②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房屋内应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足够的室内容积;③选择合格产品;④通风换气:特别是室内装修完成后,应充分通风换气,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使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卫生标准;⑤改善炉灶和采暖设备;⑥控制吸烟。

水的卫生学意义:供人体生理需要;保证个人卫生,食品加工;改善居民生活卫生条件等。介水传染病:①化学物中毒致癌:酚类化合物、硝酸盐、汞、镉、藻类毒素;②物理性污染:热、放射;③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④饮水氯化副产物与肿瘤等。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①保证感官性状良好;②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④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⑤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

环境对人体影响的复杂性:①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②环境因素的处置作用;③环境因素的转归作用;④生物富集作用;⑤可通过各种环境介质作用于人体;⑥对健康的损坏类型复杂;⑦主要因素难确定;⑧环境的健康效应影响因素众多;⑨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⑩环境包含的内容广泛。

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特征:①作用对象是劳动者;②工作时间以内的接触;③剂量较一般生活环境高;④工作方式也可成为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Ⅰ生产过程的有害因素:①化学性因素(最常见):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②物理性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噪声与振

动。③生物性因素:微生物或寄生虫。

Ⅱ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躯体和精神的过度紧张)

Ⅲ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职业病:凡是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即其发病是可以预防的;②一般具有明确的剂量(接触水平)-反应关系;③发病有群体性;④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随着病情的进展,后果往往会愈来愈严重;⑤但如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则预后良好;⑥诊断特殊。

铅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毒物之一

铅中毒的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①神经衰弱综合症,中毒早期常见,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多梦、健忘等;②周围神经病,感觉型出现四肢末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运动型则以伸肌无力为特点,典型者出现腕下垂;③中毒性脑病,呈癫痫样发作,精神异常等。

2、消化系统:①一般症状,口中金属味、纳差、腹部隐痛、恶心、便秘或腹泻;②腹绞痛,发作时可伴呕吐、面色苍白、烦噪冷汗、体位蜷曲,检查时腹部平软、无固定压痛点,手按痛稍缓解,肠鸣音减弱;③铅线,口腔卫生差者,在齿龈边缘可见蓝灰色点线,即铅线。

3、造血系统:呈低色素性正常细胞型贫血,骨髓幼稚红细胞代偿增生致外周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碱粒细胞增多。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的固体微粒。它是重要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临床上以肺组织纤维化改变为主的疾病。

窒息性气体:经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气溶液:粉尘、烟及雾统称为气溶液,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成为粉尘。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氯气、氨、氮氧化物。

职业中毒的预防:限、代、化、风。

营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人体为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体力所必需的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

营养素的主要功能:供给机体所需热能,构成机体组织成分,生理调节功能。

分类:五分法:蛋白质、脂类、碳水化物、维生素、矿物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六分法:+水;七分法:+膳食纤维。

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需要量较大的营养素。

微量营养素:人体需要量较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蛋白质重要生理功能:①蛋白质约占人体重量的15%~18%②是构成人体细胞、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③是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维持体内水分的正常分布,参与许多重要物质的转运④供给热能。

完全蛋白(又叫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组成中含有全部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如奶类的蛋白、蛋类的卵蛋白、大豆制品蛋白质。

半完全蛋白:必需氨基酸的种类齐全、但数量不足、比例不恰当,如小麦的麦胶蛋白。

不完全蛋白:必需氨基酸的种类不齐,组成中缺乏一种或几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动物的胶质蛋白、玉米的胶蛋白。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

组成和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等。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如下几种:①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这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含氮量乘以 6.25;②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可分为真消化率和表观消化率;③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是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人机体储存利用的部分。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特点:①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②在肠道易吸收.③排泄效率低,肠道为主要的排除途径又有肠肝循环④摄入过多时,可在体内蓄积,产生有害作用,甚至发生中毒。

能量用于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体力活动和生长发育。

维生素A(VA)和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

生理功能

1.参与视网膜视紫质的合成与再生,维持正常暗适应能力,维持正常视觉。

2.参与上皮细胞与粘膜细胞中糖蛋白的生物合成,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骨细胞的分化,促进机体的生长和骨骼的发育。

4.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其合成与VA有关,故有增加机体抗感染的作用。

5.VA可促进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并控制其恶变,从而有防癌作用

食物来源:①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蛋类及鱼卵是VA的最好来源;②与植物的橙、绿、黄等色素共存,蔬菜水果颜色越深其含量越高;③β-胡萝卜素是我国人民膳食中VA 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D(VD):VD是所有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的类固醇统称。

VD2来源于植物,VD3(又称胆钙固醇或胆钙醇)来源于动物。

VD对骨骼形成极为重要,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钙和磷代谢,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与利用,构成健全的骨骼与牙齿。

VD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食物来源:VD3含量最丰富的食物为鱼肝油,动物肝脏和蛋黄;VD2来自植物性食品,一般说来,人只要能经常接触阳光,在一般膳食条件下,不会造成VD缺乏。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应适当补充鱼肝油,并经常接受日光照晒,有利于生长发育。

VB1缺乏症:VB1缺少时,神经组织中的碳水化物代谢首先受到阻碍,致使丙酮酸堆积在神经组织中,引起脚气病。

维生素B2食物来源:动物内脏、瘦肉、奶油、无脂牛奶、蛋、牡蛎、绿色蔬菜、豆类、小米。

维生素C(抗坏血酸,VC)

生理功能:①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能量代谢;②促进体内胶原合成;③将血浆运铁蛋白中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促进铁的吸收;④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⑤具有防癌,抗氧化和解毒作用;⑥大量VC还可促进心肌利用葡萄糖和心肌糖原的合成。

食物来源:VC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水果,水果中以酸枣、山楂、柑桔、草莓、野蔷薇果、弥猴桃等较高;蔬菜中以辣椒含量最多,蔬菜的叶部比茎部含量高,新叶比老叶高,有光合作用的叶部含量最高。

1.钙的生理功能:①是人体内含量较高的元素之一,是构成骨骼与牙齿的主要成分;②调节

心脏和神经的正常活动,维持肌肉一定的紧张力;③.是血液凝固的必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④是多种酶的激活剂;⑤是多种生物膜的成分,是维持细胞内胶质完整性所必需的。2.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元素,99%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1%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对人体而言其,不同类型的钙,吸收率的差异不大,一般维持在20~40%不等。

3.影响吸收率的主要因素是人体的基本状态,如婴幼儿、乳母、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钙的吸收率远大于一般成年男性。钙的每日供给量为成人800mg。

4.奶和奶制品(牛奶120mg/100ml)是食物中钙的最好来源,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是婴幼儿最佳钙源。蔬菜、豆类和油料种子也含有较多的钙。小虾米皮、海带和发菜含钙特别丰富。

铁的生理功能与评价

1.生理功能:(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成人体内含铁3~5g)①组成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参与氧的运输;②是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等酶的重要成分,参与组织呼吸,促进生物氧化还原反应;③体内的铁以运铁物质和铁储备的形式存在,并及时运送到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各种酶系统中去;④促进药物在肝脏的解毒。

2.机体内的铁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而没有游离的铁离子存在,体内的铁可以反复被机体利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每日约损失1mg铁,只要每日从膳食中摄入的铁能弥补这个损失,就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在体内完成重要的生理功能。

3.关于缺铁性贫血:简称IDA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丢失过多,造成铁缺乏。我国儿童的患病率为30%~40%,妇女和老人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4.食物来源: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为动物肝脏、动物全血、肉类、鱼类和某些蔬菜。

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①能保证供给机体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且比例平衡;②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率;③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使其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④食物对人体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物质,食之无害;⑤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平衡膳食的六个平衡:供给平衡、利用平衡、互补平衡、水分平衡、酸碱平衡、心理平衡。推荐摄入量: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指某一生理阶段和生理人群,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平均每日营养素最高摄入限量。

膳食指南: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③多吃蔬菜、奶类、大豆;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⑥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广义的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包括社会因素 2.职业病: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 3.均数抽样误差:因各样本包含的个体不同,所得的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相等,这种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为均数抽样误差。 4.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5.数值变量: 6.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患有或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7.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8.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氮平衡: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二、填空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2.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又称(听阈)位移。 3.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可用(x +-1.96S )估计95%的正常值范围。 4.写出率的计算公式:率= (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数/可能发生某种想象得数*100% ) 5.在同一正态总体中以固定n 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同3题)范围内。 6.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7.报告传染病有三类,共 35 种。 8.钙丰富的食品有:乳制品,豆类,芝麻,核桃,海带。 9.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海产品和海渍产品:鱼虾蟹贝咸肉咸菜凉拌菜等。 三、问答题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答: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等。③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引起中毒②诱发癌症③传播疾病。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③生活噪声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 答: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和识别,一般需接触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人群中,长有一定发病率,很少会出现个别病人。4.如能早期发现并能及时合理处理,愈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越晚,疗效也越差。所以防治职业病关键在于全面执行三级预防。 3.试述现况调查的概念及目的。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历年真题及部分标准答案

2012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其中EAR代表的是() A.平均需要量B.推荐摄入量C.适宜摄入量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2.根据医院环境质量管理要求,手术室分区不包括( ) A.传染区B.无菌区 C.清洁区 D.非消毒区 3.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 ) A.水俣病B.痛痛病 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社会病恰当的描述是() A.生物因素起决定作用B.与生活方式无关?C.采用临床预防才可控制D.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5.我国常见的与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关的元素是( ) A.磷B.汞C.砷D.铁?6.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 ) A.氟斑牙 B.甲肝C.水俣病 D.痛痛病?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为( ) A.75g/d B.100g/dC.150g/d D.200g/d 8.粉尘危害预防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改革工艺流程B.密闭抽风除尘C.就业前体检D.健康教育?9.可引起中毒性白内障的毒物是()?A.苯B.二甲苯C.硝基苯 D.三硝基甲苯?10.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是() A.2~40小时 B.40-50小时C.50~60小时D.60~70小时 1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A.动物性食品 B.植物性食品C.海产品D.水果 12.痛风患者的治疗膳食是( )?A.低蛋白膳食B.低盐膳食C.高脂肪膳食D.低嘌呤膳食?13.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A.病人 B.健康人 C.动物 D.植物 14.我国成人AIDS的潜伏期是( )?A.1~2年B.3~4年 C.5~6年D.7~8年?15.慢性病最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是()?A.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静坐生活方式B.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不健康的饮食?C.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过度的体育锻炼D.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16.相关系数在0~1之间,两个变量的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完全相关?17.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 18.描述数值变量呈倍数关系资料的集中A.单式直条图B.复式直条图C.百分比条图 D.统计地图? 趋势指标是() 19.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 )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C.中位数D.百分位数? 20.疾病是否发生受动因、宿主和环境3方面因A.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素影响的病因模型是( )?A.三角模型B.轮状模型C.疾病因素模型D.网络模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预防医学的特点有( ) A.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 B.研究的内容是防病和保健 C.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 D.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E.以患者作为一个研22.目前世界的膳食模式有( ) 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 A.东方膳食模式B.西方膳食模式C.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E.日本膳食模式?23.目前我国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有()?A.供给碘化食盐 B.碘化食用油 C.检测家族遗传性D.改善居住24.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包括( ) 环境 E.及时治疗碘缺乏病? 25.医源性疾病的特点有A.健康促进B.增加体力活动 C.康复治疗D.防止病情恶化E.预防发生并发症?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绪论 一、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 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 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 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 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 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

预防医学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 一、单项选择: 1、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检验。应计算的指标是 A、变异系数 B、几何均数 C、均数 D、全距 E、中位数 2、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什么水平的敏感指标 A、卫生文化水平 B、经济水平 C、政治水平 D、教育水平 E、科技水平 3、铅中毒时铅主要抑制 A、细胞呼吸酶活性 B、血红素合成酶活性 C、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D、胆碱酯酶活性 E、过氧化氢酶活性 4、不属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是 A、地方病 B、传染病 C、食物中毒 D、职业病 E、公害病 5、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小时所用指标是 A、σ B、S C、R D、C V E、S X 6、X线胸片诊断矽肺主要依据 A、肺门改变 B、肺纹理改变 C、胸膜改变 D、类圆形、不规则形小阴影和大阴影 E、肺气肿 7、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检验。选择资料的类型属于 A、计数资料 B、定性资料 C、等级资料 D、半定量资料 E、计量资料 8、某县人口50万,约80%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该县设有一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该县1986年1月~11月份伤寒发病人数达1063例,超过该县历史(1958~1985年)同期平均发病人数的6.9倍。初步调查,发现

患者集中于河水排污口的下游地带。这一地区 A、工业用水管线泄漏,工业废水污染了水源 B、城市污水污染了水源 C、供水过程中有被投毒的可能 D、供水设施和净化消毒措施未能正常运转 E、以上都不是 9、概率P(A )=0时表示事件 A、已经发生 B、可能发生 C、极可能发生 D、不可能发生 E、在一次抽样中不发生 10、统计工作的步骤包括,除了 A、搜集资料 B、统计设计 C、分析资料 D、整理资料 E、得出结论 11、某皮鞋厂制帮车间女工,工龄3年,近来常有头痛、头晕、乏力、月经过多等症状,多次化验检查WBC 波动在(4~4.5)×10的9次方/L,血小板低于80×10的9次方/L。如果考虑是某种职业中毒,该中毒的诊断分级为 A、观察对象 B、轻度中毒 C、中度中毒 D、重度中毒 E、亚急性中毒 12、为预防缺钙应多食 A、低盐、高蛋白质 B、低盐、低胆固醇 C、奶及奶制品 D、动物性食品 E、合理热能,优质蛋白,富含铁,锌,碘 13、频数表的两个特征是 A、计算指标与统计处理 B、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 C、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D、分布类型与对称程度 E、集中程度与离散趋势 14、铁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A、动物肝脏 B、奶及奶制品 C、蔬菜、水果 D、豆类 E、粮谷类

预防医学的名词解释

》》绪论和杂项 预防医学: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三级预防: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三早)、临床预防(针对患者)。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生物标志物:生物体内发生的和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暴露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即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病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根据其改变程度,可判断为确证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发生率表示。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一定剂量化学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个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这种变化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称之为量效应。 自然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次生环境: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原生环境加以改造而形成的人工化了的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自然系统。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在背第三中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食物。 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没写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沿食物链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 生物富集作用: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物质可在生物体内蓄积,是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环境中的浓度,这种作用即为生物富集作用。 医源性疾病:系指由于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措施不当而引起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疾病,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营养缺乏症等。 医疗保险:是将多种渠道筹集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基金,用于补偿个人因病或其他损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制度。

预防医学总结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 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全科医学:是指以个人整体健康为中心,面向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3.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 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4.健康(health):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5.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6.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 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7.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评估并对整个生命 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 8.健康维护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schedule):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求医者的年 龄、性别及危险因素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9.危险因素(risk factory):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增加的诱发因素。 10.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 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1.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不仅包括个体或群体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动,也包括 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状态(与促进、维护或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12.健康相关行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 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13.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 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14.健康状况评价(health status evaluation):通过分析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其变化,来 探讨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15.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6.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过程。 17.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集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 功能的化学成分,分为六大类:①蛋白质②脂类③碳水化合物④无机盐和微量元素⑤维生素⑥水。 18.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 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19.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储留利用的 部分。等于储留氮比吸收氮。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 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C )C.转移 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B)B.上呼吸道

交大预防医学习题册及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预防医学课程练习册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科)、护理学(专升本) 绪论 一.选择题 1."人类-环境"系统是以____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A. 环境 B. 生物 C. 人类 D. 物质 E. 食物 2.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条件内处于: A.相对的不平衡状态 B.相对的暂时的平衡状态 C.绝对的不平衡状态 D.绝对的平衡状态 E.无关状态 3.人与环境之间最本质的辩证关系是: A.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B.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D.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E.进行信息传递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 A.防治急性传染病 B.防治慢性传染病 C.防治恶性肿瘤 D.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E.防治营养不良性疾病 5.影响健康的因素来自 A.生活方式 B.环境条件 C.生物遗传因素 D.医疗卫生服务 E.以上都是

6. 我国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 全社会的人群 B.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人群 C.接触环境致病因素的人 D.机体对疾病抵抗力较低的人群 E.高危人群 7. 现代医学模式是 A.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B.生物医学模式 C.生物-心理医学模式 D.生物-社会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8. 关于临床前期预防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康复训练 B.疾病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C. 传染病确诊后的疫情报告 D.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E.对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格检查 9.一级预防的内容不包括: A.消除或控制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 B.预防接种、合理营养 C. 健康咨询、健康教育 D.开展婚前检查 E.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 二.填空题 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_环境因素_、行为生活方式_、医疗卫生服务_、_生物遗传因素_。 2. 预防医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3. WHO宪章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整个身体、精神和 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4.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 三.名词解释 1.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学等原理和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探讨其作用规律,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消除或最大限度的减小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预防医学考研学校排名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的院校排名 1北京大学A+ 2山东大学A+ 3复旦大学A 4哈尔滨医科大学A 5安徽医科大学A+ 6中山大学A 7郑州大学A 8中南大学A 9华中科技大学A 10中国医科大学A B+等(16个):广西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大理学院、石河子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南通大学、吉林大学 B等(15个):新疆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汕头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昆明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同济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宁夏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辽宁医学院、兰州大学、东南大学 卫生毒理学院校排名 1哈尔滨医科大学A+ 2北京大学A 3南方医科大学A 4广西医科大学A 5吉林大学A 6 华中科技大学A B+等(9个):苏州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华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B等(9个):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南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 C等(7个):名单略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院校排名 1华中科技大学A+ 2北京大学A+ 3复旦大学A 4哈尔滨大学A 5山东大学A 6浙江大学A 7四川大学A 8重庆医科大学A B+ 等( 14 个) :清华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 B 等( 13个) :天津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西中医学院、郑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 C 等( 9个):名单略 劳动与卫生环境学的院校排名 1华中科技大学A+ 2复旦大学A 3哈尔滨医科大学A 4新疆医科大学A 5浙江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A B+等(11个):山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医科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E)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C.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健康模式是(D) D.环境—人群—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B)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C)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B) B.慢性病 8.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 9.个体的免疫接种(D)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10.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B)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11.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B) B.心脑血管疾病 13.罹患率适用于(C) 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14.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D)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增加,则会发生(C)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16.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 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17.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A) A.暴发、散发、流行 18.疾病的流行是指(C)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 19.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 A.流行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22.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23.罹患率是指(D)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26.美国白人,美国的日本移民与日本人的一些死因的标化死亡比如下表: 疾病日本人日本移民美国白人 非美国生美国生 冠心病(男)100226163481 宫颈癌100523348 以上资料说明(D) D.两者都是环境因素起作用 27.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D D.病死率 28.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生腹泻、腹痛,这30%是(C) c.罹患率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C) C.糖尿病患病率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万~1.1/万。判断

预防医学答案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 2.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病因宿主环境 4.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 二、名词解释 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选择题 7. A 五、简答题 1.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2.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预防大于治疗

预防大于治疗 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事件发生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经成为事实之后。有这样一则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三兄弟都精通医术,相比之下,哪一位是最好的呢?”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又问:“那么你名气为什么最大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在病情还未发作之前,一般人由于不知晓他能把病灶铲除在发病之前,他的名气始终传不出去;中兄治病,是治在病情的初期,人们便认为他只能治一些小病,他的名声只能在附近乡里传播;而我治病,都是治在病情严重之时,人们看到我通过穿经脉、动筋骨、敷大药能把病治好,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气就这样传播开了。”纵观许多企业,他们往往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他们不愿意化费少许的品质成本去提前预防不良的发生,而在市场告急时,大批返工产品和大批退货发生的时候,花费超过预防成本10倍甚至更多的成本去围堵那个漏洞!不仅仅是扁鹊,在我们公司也同样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我们在公司里的不同岗位上充当着扁鹊三兄弟的位置,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在问题发生的时候都把像扁鹊一样能在事后拍板的人当成救星,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如此,我们何不做好事前的控制呢?各部门经理、总监多做一些防呆的措施,减少或者避免下属犯错的机会。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多采用QC7大手法的查核表(Check list),查核表是一种用来系统地收集流程资料和积累数据而设计的表格或图形,在品质管理的众多工具中,从表面看其似乎平淡无奇,实则简单实用,可分为记录用和点检用两种,攻可用记录表收集数据,守则用点检表预防作业的漏洞。 下面的列子,正是那些老板或者管理层、品管干部的写照。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于是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走,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醒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应该说这个主人比较聪明,至少他能在事发后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品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品质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品质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因为预防大于治疗!有事前控制,就必定会有事中和事后控制。事后控制,其实就是一种纠正措施,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方法,其重点是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虽然问题得到了暂时性的解决,但也有了“丢羊”的损失。事前事中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有效地信息,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预防大问题的发生。管理就如同医生看病一样,治标不

预防医学答案

一、填空题 1.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 2.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病因宿主环境 4.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 二、名词解释 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选择题 7. A 五、简答题 1.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

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2.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3.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