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发射出的射线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肿瘤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肿瘤核医学包括核素诊断和核素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实现脏器和病变显像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这种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依赖性显像,可早期发现及诊断疾病,可同时显示多个脏器与组织的影像。因各个脏器和病变聚集各种放射性显像剂机理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显像剂。

肿瘤核医学根据显像原理不同可分为:1、非特异性肿瘤显像:根据显像结果又可分为:1)、非特异性阳性对比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和核素标记物对肿瘤有亲和力而缺少特异性的一类药物显影,如99mTc-MDP骨显像、67Ga肿瘤显像、18F-FDG PET肿瘤显像等;2)、非特异性阴性对比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药物对正常组织和肿瘤周围组织器官有亲和力,肿瘤部位出现相对无放射性药物的聚集而观察肿瘤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如99mTc-胶体肝脾显像、99mTcO4甲状腺显像等。2、特异性肿瘤显像:某些放射性药物能选择性的浓聚在特定的肿瘤中,如131I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及转移灶、131I-MIBG嗜铬细胞瘤显像、放免显像、受体显像等。

核素显像的基本条件是:1.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或病变的各种放射性显像剂;能够探测脏器和病变中聚集的放射性并将之显示成像的核医学显像仪器。现在最常用的仪器为γ相机及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及PET/CT是核医学目前最先进的仪器,它是利用构成人体元素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显像,能非创伤性检测人体脏器的生理病理功能、受体分布及变化、生化代谢状态及局部血流分布。

近年来,随着分子核医学的兴起,PET、PET-CT、多肽受体显像的迅速发展,前哨淋巴结等新技术的出现,使肿瘤核医学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认可。

肿瘤核素诊断

1、非特异性肿瘤显像

(1)、氟代脱氧匍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PET/CT肿瘤显像: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即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进行显像。最常用的显像剂是反应匍萄糖代谢的氟代脱氧匍萄糖(18F-FDG)。PET及PET/CT肿瘤显像还可用其他很多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进行显像,如氨基酸代谢显像剂;磷脂代谢显像剂;核酸代谢显像剂;乏氧显像剂;受体显像剂;抗体显像剂;细胞凋亡显像剂;肿瘤血管显像剂;血流灌注显像;基因显像等18F-FDG PET及PET/CT肿瘤显像主要用于下列几个方面:体内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恶性肿瘤的分期,恶性程度评估;寻找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灶;对治疗的反应,疗效监测;寻找肿瘤原发灶;观察肿瘤疗后有无残存活的肿瘤细胞等。

18F-FDG PET对各种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各异,有人对一万多例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FDG-PET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84%-87%,特异性为88%-93%,准确性87%-90%。

PET/CT是将PET和CT装在同一机架上,有机的融合于一体。病人一次扫描可获得全身的功能图像和解剖图像及融合图像,CT能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缩短了采集时间;CT 能提供解剖结构信息、定位诊断,与PET结合,提高了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2)、骨显像的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骨局部放射性增高: 放射性较对侧和邻近骨组织增高的区域称"热区",可见于各种骨骼疾病。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83590.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骨局部放射性减低: 减低区称"冷区",较为少见,可见于骨转移、骨囊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超级影像: 肾脏不显影,骨显像剂聚集在骨组织明显增加,对恶性肿瘤患者,这种影像提示广泛转移的可能,也是骨代谢病表现之一。代谢性骨病骨显像特征:

骨影普遍增浓,头盖及下颌骨尤为明显;肋软骨呈串珠状;领带样胸骨影;肾脏影不清;假性骨折影像。

骨外局部放射性增高: 多见于结石、心包膜等软组织钙化和急性心梗。

(3)甲状腺显像及临床意义正常影像所见:甲状腺位于颈前正中呈蝴蝶状,分左右两叶,居气管两侧,两叶的下1/3处由峡部相连。甲状腺内放射性分布均匀。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或仅结节显影而正常组织不显影,或结节显影而结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显影,癌的发生率极低。

温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等于或接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癌的发生率大约5%。

冷(凉)结节:结节部位呈放射性缺损或放射性明显低于邻近甲状腺组织。癌的发生率大约20-35%。

(4)、肝胶体显像: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脏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低或丧失,在肝胶体显像图上表现为放射性减低区或缺损区。

(5)、67Ga肿瘤显像:67Ga在肿瘤部位的浓聚与病灶血供增加、血管渗透性增强、白细胞趋化、组织PH值降低、细胞增殖快和分化有关。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淋巴瘤的辅助分期、早期疗效监测、疗后评价治疗反应、鉴别诊断肿块为疗后肿瘤残留或纤维化、寻找复发灶;肺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分期、寻找全身转移灶、对有胸水和肺不张者,确定肿瘤范围;恶性黑色素瘤的辅助分期、术后随访;恶性胸膜间皮瘤、肝癌的辅助诊断;骨骼病变的辅助定性;肿瘤与结节病辅助鉴别。

(6)、201Tl肿瘤显像:201Tl的生物特性类似钾离子,在存活的肿瘤细胞膜上Na +-K _ATP 酶的主动转运下进入细胞,根据摄取量可判断其代谢程度,间接定性诊断肿瘤。临床报道可用于甲状腺肿瘤、乳腺癌、脑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的诊断、恶性程度的评估、检测有无残留和复发。

(7)、99mTc-MIBI肿瘤显像:MIBI为亲脂分子,所带的正电子与带负电荷的线粒体内膜之间的电位差促使MIBI进入细胞,其中90%进入线粒体。故肿瘤摄取与亲脂性和电荷有关。MIBI在肿瘤储留与存在于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有关,P糖蛋白能将MIBI主动清除出细胞。所以MIBI被清除的速率与多药耐药有关。临床报道可用于甲状腺肿瘤、乳腺癌、肺癌、骨与软组织肿瘤等的诊断、检测有无残留和复发、还可用于化疗疗效的监测。

(8)、99mTc-Tetrofosmin显像:显像机理与99mTc-MIBI显像相似。肿瘤摄取与病灶血供、细胞内线粒体水平、细胞活性有关。

(9)、五价锝二巯基丁二酸[99m Tc(V)- DMSA]肿瘤显像: 被肿瘤细胞浓聚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到达肿瘤细胞后产生水解反应,产生磷酸根样的锝酸根参与细胞磷酸代谢有关。临床应用于甲状腺髓样癌、软组织肿瘤等的诊断、检测有无残留和复发和转移。

(10)、99mTc-PPM显像:PPM是从多种博莱霉素的衍生物中筛选开发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抗生素, 进入机体后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核与DNA结合,其作用模式为抑制DNA的合成和切断DNA链。安徽济民肿瘤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83590.html,刘教授介绍,99mTc-PPM是一种良好的亲肿瘤显像剂,可用于诊断肺癌、乳腺癌及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2、特异性肿瘤显像

(1)、131I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具有摄取碘的功能。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切除正常甲状腺后,131I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灶敏感度约50%,特异性达99-100%。

(2)、131I-间位碘代苄胍(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MIBG的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因此,进入血循环后,MIBG能被肾上腺髓质摄取进入囊泡。用放射性标记的MIBG 可对肾上腺内及肾上腺外的异常病灶具有定性价值。

(3)、99mTc-吡哆醛-5-甲基色氨酸(PMT)显像诊断肝细胞肝癌:PMT的化学结构与胆红素相似,注入体内后,能被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摄取。但肝癌内无有功能的胆管排泄胆汁,而使显像剂滞留在瘤体内。形成放射性"热区"。有研究报道99mTc-PMT诊断肝细胞肝癌的特异性为97.5%,敏感度56.8%。

(4)、放免显像: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肿瘤抗体注入体内,定向地与肿瘤细胞上的抗原结合,从而在肿瘤病灶内形成放射性浓聚。

(5)、131I- 6 -胆固醇:是特异性的肾上腺皮质显像剂。

(6)、111ln标记的奥曲肽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能与存在于肿瘤的特异性受体高亲合力的特异性结合,以显像的方法研究受体空间分布、密度和亲合力的大小。是当前高灵敏高特异的新技术之一。最常用的是111In标记的奥曲肽。111In标记的奥曲肽对多种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灵敏度60%-90%,特别对异位、身体其它部位的转移灶诊断有较大的价值。显像对决定受体治疗有很大帮助。

3、前哨淋巴结显像

前哨淋巴结(SLN)是指原发肿瘤的第一站引流淋巴结,是肿瘤转移最先累及的淋巴结。检测前哨淋巴结的方法很多,常用有术前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术中γ探针、术中注射活性蓝染料。单用或联合应用这些技术可成功定位诊断一些肿瘤的SLN,指导外科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如活检发现SLN转移,则预示该区域已有淋巴结转移,需行淋巴清扫术;若SLN 未发现转移,则可视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可免行不必要的淋巴清扫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广泛用于体表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检测。也有用于外阴、宫颈癌、头颈部肿瘤、结肠癌、胰腺癌等的报道

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

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何蕴韶 标签: 何蕴韶分子趋势全球诊断2009-11-27 15:32 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何蕴韶 一、概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而出现各种新的生物技术,这些生物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推动并在发达国家催熟了一个新兴的临床诊断市场——分子诊断市场。广义的分子诊断包括临床生化和核酸检测,目前主要指应用各种生物技术检测组织个体内DNA或者RNA,用来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或者判断预后。人类基因大约有3万个基因,理论上以单个基因为基础的治疗将需要一个匹配的诊断测试,按照大约5%有诊断意义,则有1500个基因为基础的检测可以商业化。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分子诊断产业主要由传染病检测和血液筛查推动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但药物基因组学,预后诊断和分子肿瘤诊断将在近几年并在未来十年显示强劲的市场发展趋势。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分子诊断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从各大生物新闻网站不断对生物公司推出新产品的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蓬勃兴盛的市场,也是一个以技术为原动力的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研发潜力的领域。按照分子诊断技术目前实际的应用程度和市场的接受程度,可以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感染性疾病(包括血液筛查)、遗传病检测(包括染色体病检测)、肿瘤学、药物基因组学。

相对于成熟的临床实验室检测如血液学和微生物学检测领域的低增长或者不增长,分子诊断市场的特征在于空前的增长速度。分子诊断技术将驱动诊断产业的市场容量和应用范围的急剧增长,平均每年增加的收入将超过30%,某些分子诊断领域的增长将超过80%。在某些领域如药物基因组检测,疾病风险诊断和肿瘤分子诊断应用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将会更迅猛增长,但目前而言,至少在未来3-5年内,特别是在某些新兴的市场发展大国如中国,其真实的市场机会,主要存在于核酸检测市场的两个主要方面:临床诊断和血库筛查。分子诊断的消费者是独立的个体终端用户,研究机构或者医院实验室,临床独立检测实验室和内科实验室,包括血筛在内的感染性疾病,迄今为止是终端用户的最大部分,占整个市场的90%。今天几乎所有的分子诊断测试都是基于PCR技术, RNA聚合(NASBA,TMA),连接反应(ABI,Abbott),和DNA修复(invader)等技术,而基因芯片等其他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并在大型诊断公司的强力推动下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定量PCR是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诊断技术,据估计其市场份额高达15亿美金。 2005国外商业咨询公司预测有12种检测项目,在体外诊断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肝炎检测;心脏标记物;细胞遗传学检测;不孕检测;基因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肿瘤检测;HPV;生物芯片的临床应用;细胞成像;艾滋病;传染性疾病。大部分为分子诊断领域或者同分子诊断相关,包括大型的独立商业参考实验室如Quest和LabCorp在内的各种老牌和新兴的分子诊断产品开发和应用公司,正在为立足于分子诊断市场并保持步伐而投入巨大的资金用于研发各种技术平台和相关产品。 总体而言,目前全球的分子诊断市场大背景可以概括如下:

肿瘤标志物检测(详细)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估计2020年全球肿瘤病人将增加到1500万。同样,我国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有160万人患肿瘤疾病,近130万人死于肿瘤恶化;肿瘤疾病死亡率已占死亡人口的1/5。时至今日,对肿瘤疾病仍然以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手术切除或药物治疗为最有效措施。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 ,TM)通常是指那些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能用生物化学或免疫化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并能在临床肿瘤学方面提供有关诊断、预后或治疗检测信息的一类物质。TM对癌症患者的监控是有益的,往往比临床和影响学检查早几个月,也可追踪和检测肿瘤的复发。在肿瘤治疗期间可根据治疗前后TM的变化来判断疗效,推测预后。 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约8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增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可能性。 2、癌胚抗原(CEA) 血清CEA升高主要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及子宫颈癌、泌尿系肿瘤等。CEA的浓度与癌症的早、中、晚期有关,越到晚期CEA值越高。 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前列腺癌血清PSA升高,PSA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PSA的比值小于25%者具有高风险的前列腺癌发生率,检出率可达95%。 4、糖类抗原50(CA50) CA50是一个非特异性的广谱TM,肝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癌、肾癌、子宫癌、卵巢癌、乳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血清CA50升高。 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小细胞腺癌、成神经细胞瘤患者NSE水平明显升高。 6、糖类抗原125(CA125) 卵巢癌血清CEA125升高,阳性率为61%。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7、糖类抗原15-3(CA15-3) 乳癌患者CA15-3升高,乳癌初期敏感性约为60%,晚期可达80%。 8、糖类抗原19-9(CA19-9) 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时,血清CA19-9水平显著升高。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也升高。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核心提示: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g/L持续4周,或200~400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 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 7、糖类抗原242(CA242)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 8、胃癌相关抗原(CA72-4)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

肿瘤临床诊断(一级诊断)

临床诊断(一级诊断) (一)局部表现 肿块:位于体表或浅在肿瘤,肿块常是第一症状,相应的可见扩张或增大增粗的静脉。因肿瘤性质而具不同硬度、移动度及有无包膜。位于深在或内脏者,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脏器受压或空腔器官梗阻症状。良性者多生长慢,恶性者则快,且可出现相应的转移灶,如肿大淋巴结、骨和内脏的结节与肿块等表现。 疼痛:肿块的膨胀性生长、破溃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刺痛、跳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常难以忍受,尤以夜间更明显。空腔脏器肿瘤可致痉挛,产生绞痛,例如肿瘤致肠梗阻肠绞痛。 溃疡:体表或胃肠的肿瘤,若生长过快,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继发感染可致溃烂。恶性者常呈菜花状,或肿块表面有溃疡,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 出血:体表及与体外相交通的肿瘤,发生破溃、血管破裂可致出血。在上消化道者可有呕血或黑便;在下消化道者可有血便或粘液血便;在胆道与泌尿道者,除见血便和血尿外,常伴局部绞痛;肺癌可发咯血或血痰;子宫颈癌可有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 梗阻:肿瘤可导致空腔器官阻塞,而随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症状。如胰头癌、胆管癌可合并黄疸,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肠肿瘤可致肠梗阻,支气管癌可致肺不张。梗阴的程度有不完全或完全两类。 转移症状:区域淋巴结肿大,相应部位静脉回流受阻,致肢体水肿或静脉曲张。骨转移可有疼痛或触及硬结、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肺癌、肝癌、胃癌可致癌性或血性胸、腹水等。 (二)全身症状 良性及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如肿瘤影响营养摄入(如消化道梗阻)或并发感染出血等,则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恶病质常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表现;不同部位肿瘤,恶液质出现迟早不一,消化道者可较早。 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例如:

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发射出的射线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肿瘤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肿瘤核医学包括核素诊断和核素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实现脏器和病变显像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这种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依赖性显像,可早期发现及诊断疾病,可同时显示多个脏器与组织的影像。因各个脏器和病变聚集各种放射性显像剂机理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显像剂。 肿瘤核医学根据显像原理不同可分为:1、非特异性肿瘤显像:根据显像结果又可分为:1)、非特异性阳性对比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和核素标记物对肿瘤有亲和力而缺少特异性的一类药物显影,如99mTc-MDP骨显像、67Ga肿瘤显像、18F-FDG PET肿瘤显像等;2)、非特异性阴性对比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药物对正常组织和肿瘤周围组织器官有亲和力,肿瘤部位出现相对无放射性药物的聚集而观察肿瘤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如99mTc-胶体肝脾显像、99mTcO4甲状腺显像等。2、特异性肿瘤显像:某些放射性药物能选择性的浓聚在特定的肿瘤中,如131I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及转移灶、131I-MIBG嗜铬细胞瘤显像、放免显像、受体显像等。 核素显像的基本条件是:1.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或病变的各种放射性显像剂;能够探测脏器和病变中聚集的放射性并将之显示成像的核医学显像仪器。现在最常用的仪器为γ相机及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及PET/CT是核医学目前最先进的仪器,它是利用构成人体元素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显像,能非创伤性检测人体脏器的生理病理功能、受体分布及变化、生化代谢状态及局部血流分布。 近年来,随着分子核医学的兴起,PET、PET-CT、多肽受体显像的迅速发展,前哨淋巴结等新技术的出现,使肿瘤核医学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认可。 肿瘤核素诊断 1、非特异性肿瘤显像 (1)、氟代脱氧匍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PET/CT肿瘤显像: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即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进行显像。最常用的显像剂是反应匍萄糖代谢的氟代脱氧匍萄糖(18F-FDG)。PET及PET/CT肿瘤显像还可用其他很多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进行显像,如氨基酸代谢显像剂;磷脂代谢显像剂;核酸代谢显像剂;乏氧显像剂;受体显像剂;抗体显像剂;细胞凋亡显像剂;肿瘤血管显像剂;血流灌注显像;基因显像等18F-FDG PET及PET/CT肿瘤显像主要用于下列几个方面:体内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恶性肿瘤的分期,恶性程度评估;寻找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灶;对治疗的反应,疗效监测;寻找肿瘤原发灶;观察肿瘤疗后有无残存活的肿瘤细胞等。 18F-FDG PET对各种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各异,有人对一万多例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FDG-PET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84%-87%,特异性为88%-93%,准确性87%-90%。 PET/CT是将PET和CT装在同一机架上,有机的融合于一体。病人一次扫描可获得全身的功能图像和解剖图像及融合图像,CT能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缩短了采集时间;CT 能提供解剖结构信息、定位诊断,与PET结合,提高了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2)、骨显像的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骨局部放射性增高: 放射性较对侧和邻近骨组织增高的区域称"热区",可见于各种骨骼疾病。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83590.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骨局部放射性减低: 减低区称"冷区",较为少见,可见于骨转移、骨囊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超级影像: 肾脏不显影,骨显像剂聚集在骨组织明显增加,对恶性肿瘤患者,这种影像提示广泛转移的可能,也是骨代谢病表现之一。代谢性骨病骨显像特征: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肿瘤易感基因检测 单独遗传因素造成肿瘤的概率低于5%。肿瘤的发生主要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基因是内因,与人体是否具有肿瘤易感基因有关。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就是针对人体内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而进行的,它可以检测出人体内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或家族聚集性的致癌因素,根据个人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特别适合家族中有癌症病例的人群,可以帮助这类人群提前了解自身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已知的肿瘤易感性基因有Rb1、WT1、p53、APC、hMSH2、hMLH1和BRCA1等,与其相对应的癌症综合征(附表)。 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与易感基因 癌症综合征易感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Rb1 Wilms瘤WT1 LI-Fraumeni综合征p5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FAP)APC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 hMSH2,hMSH1 乳腺癌BRCA1 卵巢癌BRCA1 2、肿瘤相关病毒检测 业已证明一部分肿瘤的发生和病毒感染有关,因而检测这些相关病毒不仅可探计肿瘤和病毒的关系,而且可以找出肿瘤的易患人群。由于病毒太小,且难以培养,一般方法检测病毒效果极差。而核酸杂交技术与PCR技术用于病毒检测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 人类某些肿瘤可能与病毒有关 病毒相关肿瘤 HPV6、11亚型 宫颈尖锐湿疣(乳头状瘤) HPV16、18亚型 宫颈上皮内新生物和癌 HSV及CMV宫颈恶性病变 HBV原发性肝癌 EB病毒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 HSV6型 霍奇金病和鼻咽癌 微小病毒葡萄胎 ATL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肿瘤的早期分子诊断 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出现在肿瘤发生的最早期,远早于肿瘤临床症状的出现,是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基因突变检测进行早期诊断能够从最根本的基因上寻找肿瘤发生的微小趋势,第一时间作出肿瘤预警,通过针对性的环境或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预防肿瘤的形成;在肿瘤发生初期实施针对性治疗,能极大程度增加治愈的概率。 K-ras基因突变是一种胰腺癌、结肠癌和肺癌等肿瘤中发生率较高的分子事件,突变集中在第12、13和61编码子。应用细针穿刺活检材料检测胰腺癌的第12编码子变突,检出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根据WHO资料,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是人类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2%,并逐年增加。10种常见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白血病、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以肝癌为例,肿瘤直径<2cm,5年生存率几乎100%;直径每增加1cm,5年生存率下降20%。肿瘤诊断三大支柱是图像诊断(包括B超、CT、核磁共振)、化学诊断(血清学和免疫学)及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而后两者均以肿瘤标志为主要或辅助观察指标。 当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在检测技术上,它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的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断疗效和预后以及人群普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肿瘤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肿瘤标志物除用于肿瘤诊断外,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及以其为靶,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肿瘤标志学已成为肿瘤学中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新领域。 肿瘤标志(Tumour Markers)是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引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由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的形成、发生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核、胞质、胞膜上或体液中,进入到血液或其他体液或组织中,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血液或体液或组织中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肿瘤标志物分类 目前肿瘤标志物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根据其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可分为: (1)肿瘤抗原 肿瘤胚胎性抗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CD系列。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题库 1 肿瘤(tumor):是机体细胞在不同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下,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而致的克隆性异常,所形成的新生物叫肿瘤。 2肿瘤的异质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3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4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5癌肉瘤:同一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时称为癌肉瘤。 6肉瘤样癌:肿瘤的细胞呈肉瘤样的梭形变异,称为肉瘤样癌,细胞本质还是癌细胞,是癌细胞向肉瘤样方向分化。 7错构瘤:错构瘤是一种非肿瘤性发育异常的病变,是以该组织或器官固有组织的异常混合与增生。其本质是出生后局部组织过度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畸形,它并非真性肿瘤,肿物一般不会持续生长下去。 8 畸胎瘤:它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的病变,具有不停的生长及增殖的特性,肿瘤细胞来源于胚胎时的多潜能细胞,它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的潜能。 9间叶瘤:含有两种以上间胚叶肿瘤组织成分的肿瘤。 10微小癌: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11增生:指细胞数量的增多,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来完成。 12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细胞大小不一,但核分裂增多但呈正常核分裂像。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中度在病因去处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常转变为癌。 13分化:是原始干细胞的发育中渐趋成熟的过程,是细胞通过转录调控使基因型转为表型的过程。通过分化,细胞在形态、功能、代谢、行为等方面各具功能,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14化生:一种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一种组织变为另一种组织。如宫颈糜烂时,宫颈管被覆的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称鳞状上皮化生。15恶变:也称癌变。是正常细胞或良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恶性肿瘤细胞的过程。 16腺鳞癌:同一肿瘤中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病变。 17交界性肿瘤: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良、恶性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18瘤样病变:是貌似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本身是一种组织的畸形,组织的生长外表类似肿瘤,但并不具备真性肿瘤的基本特征。 19间变:是指肿瘤细胞与对应的分化成熟的细胞在功能和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20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21粘膜白斑: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22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一般指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可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 23早期癌:原位癌伴有早期浸润。所谓早期浸润是指仅有微灶浸润。 24微小癌: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血液肿瘤的分子诊断

血液肿瘤的分子诊断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首家全国连锁经营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83590.html,.cn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已进入“精确诊断”时代。目前血液学实验室中主要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等;这些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简要概述分子生物学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和进展。一、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在分子水平发生异常而导致的分化障碍和凋亡阻滞的异质性疾病。具有相同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白血病在致病机制、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和预后等方面基本相似。融合基因主要通过染色体的易位形成,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重要致病机制,融合基因的检测已成为急性白血病诊断和分型的重要依据。AML1-ETO、PML-RARα、CBFβ-MYH11等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常见的融合基因,可据此进行诊断和分型,当患者出现以上3种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时,即使原始细胞<20%,也诊断为AML;B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较常见的融合基因包括BCR-ABL、T

EL-AML1、E2A-PBX1、MLL-AF4和MYC-IgH等;T-ALL较常见的融合基因有SIL-TAL1和RHOM2-TCRδ等。此外,许多较罕见的融合基因也被陆续报道,如DEK-CAN、NUP98-HOXA9、NUP98-HOXD13和GTF2I-RARA等。预后危险度分层是制定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FLT3-ITD、c-kit、NPM1和CEBPα的突变已被常规用于对AML进行危险度分层。FLT3-ITD和c-kit为不良预后因素,而NPM1和双突变的CEBPα患者大多预后良好。除此之外,近年来发现了更多的基因如DNMT3A、IDH1、IDH2、TET2、WT1、ASXL1、KRAS、NRAS、RUNX1和CBL等突变,大多为AML预后不良的指标。涉及ALL预后的基因有IKZF1、PAX-5、NOTCH1、FBXW7、CDKN2A/B、CRLF2、TP53、JAK1/2、CREBBP、PHF6和CDKN1A等;其中IKZF1突变主要见于B-ALL,与高复发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NOTCH1和FBXW7则是T-ALL常见的突变,二者突变常同时存在,提示预后良好。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已被常规用于评价白血病的预后和疗效。目前已有多种分子标志物被用于MRD水平检测,包括RUNX1、WT1、NPM1等。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作为人类发现的

肿瘤标志物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检查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是指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是患者对自身体内癌变细胞发生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是不存在于正常人体内,只见于胚胎时期;有的是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但含量微弱,患癌症时才超过正常值。通过对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早期预警或辅助诊断、分析病程、指导治疗、监测复发或转移、判断预后等。 1、甲胎蛋白(AFP):在胎儿时期存在,出生后下降,正常人<5微克/升,肝细胞发生癌变后明显升 高,是诊断肝癌的常用指标。一般来说,AFP>500微克/升L时,其诊断肝癌的阳性率可以达到70%~90%,特异性较好。(主要看肝癌) 2、癌胚抗原(CEA):存在于胚胎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和一些恶性组织的细胞表面,正常人血清值<30 微克/升(不同实验室正常值有差别),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但也见于胰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以及某些非癌患者,因此,CEA作为诊断意义并不大,但作为已经明确诊断癌症

并进行手术等治疗后,定期进行检测(2~4周1次),可以帮助分析疗效、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已经是否转移有价值。 3、CA19-9:是一种神经节苷酯,没有器官特异性,在多种腺癌中升高,如胰腺癌、肺癌、结肠癌、 胃癌,其中以胰腺、胃、胆管癌的敏感性较高,(是胰腺癌的较可靠标志)。CA19-9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其复发和转移的预测往往先于放射线检查发现。CA19-9与CEA联合检测鉴别胆结石和胆囊癌,还可以提高对胃癌筛选普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CA12-5:正常胎儿和成人卵巢细胞不表达CA12-5抗原,卵巢癌上皮细胞敏感性高,但特异性 不高,因为它也存在于乳腺、肺、良性和恶性渗出液中。CA12-5与肿瘤复发有关,因此,有助于随访病情,而且它是第二次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主要看卵巢癌) 5、CA24-2:在正常的胰腺、结肠黏膜中存在,但很微弱。在胰腺癌和结肠癌中升高,对胰腺癌的 诊断的阳性率高达74%~79%。 6、CA15-3 是监测(乳腺癌)的重要抗原,存在于多种腺癌细胞中,如乳腺癌、肺腺癌、卵巢癌、 胰腺癌等。对乳腺癌的相关性较高,对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于CEA,因此,主要用于判断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监测治疗和复发。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一场由“螺旋双杰”引发的发明 分子诊断发展四阶段 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1978年著名没计划以科学家简悦威等应用液相DNA 发明PCR技术后迅速发展,标志着传统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技术。 :1992年美国Affymetrix制作出第一章基因芯片,标志着分子诊断进入生物芯片技术阶段。生物芯片技术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的问题。 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 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1代、2代测序区别 分子诊断三座丰碑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时分子生物学行程的重要标志,对人们认识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突变具有重要意义,为分子诊断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DNA之父”Watson、Crick

50年前,科学界的“八大恶棍”之一凯利?穆利斯还只是美国某制药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做着把先天致病基因给剔除掉的白日梦,然而先要复制DNA,才有足够的时间慢慢修复。1966年,穆利斯尝试磕了一次药,并从此不可自拔。后来,迷幻剂被列为违禁药品,于是穆利斯自己调配迷幻剂的替代品。在制作迷幻剂时,他居然想到了复制DNA的办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最终凭他跟迷幻剂的结晶PCR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开启了分子诊断的PCR时代,标志着传统的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 “PCR之父”Kary Mullis “只是个在实验室里乱搞的家伙”弗雷德里克·桑格开拓人类基因研究,被尊为“基因学之父”,他与同事合作研发的快速为DNA定序,成为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先驱。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他上世纪70年代提出快速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术“双去氧终止法”,即双脱氧核苷酸链中止法,又称“桑格法”。“双去氧终止法”测序法拉开了DNA测序的序幕,解开了人体4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 “基因学之父”Frederick Sanger 分子诊断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根据WHO资料,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是人类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2%,并逐年增加。10种常见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白血病、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以肝癌为例,肿瘤直径<2cm,5年生存率几乎100%;直径每增加1cm,5年生存率下降20%。肿瘤诊断三大支柱是图像诊断(包括B超、CT、核磁共振)、化学诊断(血清学和免疫学)及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而后两者均以肿瘤标志为主要或辅助观察指标。 当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在检测技术上,它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的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断疗效和预后以及人群普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肿瘤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肿瘤标志物除用于肿瘤诊断外,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及以其为靶,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肿瘤标志学已成为肿瘤学中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新领域。 肿瘤标志(Tumour Markers)是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引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由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的形成、发生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核、胞质、胞膜上或体液中,进入到血液或其他体液或组织中,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血液或体液或组织中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肿瘤标志物分类 目前肿瘤标志物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根据其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可分为: (1)肿瘤抗原 肿瘤胚胎性抗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CD系列。 肿瘤增殖抗原:增殖细胞核抗原/周期素(PCNA/Cyclin)、DNA多聚酶(DNA-pol)、Ki-67核抗原、Ki-S1核抗原。 (2)糖类抗原 CA19-9、CA125、CA50、CA724、CA15-3、CA242、SCC。 (3)酶和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SA)、胃蛋白酶原I、II(PG I、II)。 (4)激素和异位激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降钙素。

分子诊断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分子诊断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周红桃, ZHOU Hong-tao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海南,海口,570311 刊名: 海南医学 英文刊名:HAINAN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2010,21(22) 参考文献(17条) 1.Stratton MR.Campbell PJ.Futreal PA The cancer genome[外文期刊] 2009(7239) 2.Pleasance ED.Stephens PJ.O' Meara S A small-cell lung cancer genome with complex signatures of tobacco exposure 2009(7278) 3.Pleasance ED.Cheetham RK.Stephens PJ A comprehensive catalogue of somatic mutations from a human cancer genome 2010(7278) 4.Shah SP.Morin RD.Khattra J Mutational evolution in a lobular breast turnout profiled at single nucleotide resolution[外文期刊] 2009(7265) 5.Stephens PJ.McBride DJ.Lin ML Complex landscapes of somatic rearrangement in human breast cancer genomes[外文期刊] 2009(7276) 6.Kurian AW.Sigal BM.Plevritis SK Survival analysis of cancer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BRCA1/2 mutation carriers[外文期刊] 2010(02) 7.Kaas R.Verhoef S.Wesseling J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in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very low risk for subsequent breast cancer[外文期刊] 2010(03) 8.Hampel H.Frankel WL.Martin E Feasibility of Screening for Lynch Syndrome Among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外文期刊] 2008(35) 9.Schofield L.Watson N.Grieu F Population-based detection of Lynch syndrome in young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using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s the initial test[外文期刊] 2009(05) 10.Lindor NM.Petersen GM.Hadley DW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are of individuals with an inherited predisposition to Lynch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外文期刊] 2006(12) 11.陈小松.陈舒婕.沈坤伟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期刊论文]-中华肿瘤杂志 2008(09) 12.徐方平.刘艳辉.庄恒国肺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8(03) 13.Alizadeh AA.Eison MB.Davis RE Distinct typ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dentified by gone expression profiling[外文期刊] 2000(6769) 14.Rosenwald A.W filght G.Chart WC The use of molecular profiling to predict survival after chemotherapy for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外文期刊] 2002(25) 15.Innocenti F.Iyer L.Ratain MJ Pharmacogenetics:a tool for individualizing antineoplastic therapy [外文期刊] 2000(05) 16.Fogarty GB.Muddle R.Sprung CN Unexpectedly severe acute radiotherapy side effects are associated with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the melanocortin-1 receptor 2010(05) 17.Cheng JC.Weisenberger DJ.Gonzales FA Continuous zebularine treatment effectively sustains demethylation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外文期刊] 2004(03)

肿瘤的诊断依据分为五级

肿瘤的诊断依据分为五级 癌症的诊断是关系到正确治疗的大问题,没有准确、及时的诊断,就谈不上治疗。 正确的诊断来源于诊断依据,肿瘤的诊断依据分为五级: ①临床诊断: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参考疾病发展规律,在排除非肿瘤性疾病后所作出的推测诊断。一般不能作为治疗依据。 ②理化诊断:在临床上符合癌症表现,并有理化检查阳性结果支持,如X线、B超、CT和MRI核磁共振检查,或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测定等。 ③手术诊断:经手术或各种内镜检查,仅以肉眼看到的肿物而作出的诊断,未经病理学证实。 ④细胞病理学诊断:根据各种脱落细胞、穿刺细胞检查而作出的诊断。 ⑤组织病理学诊断:各种癌症经粗针穿刺、钳取、切取、切除后,制成病理切片后的诊断。 在这五级中,其诊断的可靠性依次增加,以第五级最理想,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癌症的诊断中,主张早期诊断。诊断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预后也越好。要想做到早期诊断,就要在癌症早期发现癌症,诊断癌症,这是最理想的。但是癌症早期常常没有特殊症状,甚至是毫无症状,这就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因此,早期发现可疑的蛛丝马迹是十分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如果我们具备一点有关癌症的知识,在生活中有防癌警惕性,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及时诊断,就不会延误治疗。 早期发现癌症征兆后,就有一个具体诊断问题。诊断是个过程,临床诊断可靠性最低,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会有临床征兆出现,许多癌症诊断是从临床诊断开始的。理化诊断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可靠了,具有临床诊断,再加上理化诊断,基本可以明确诊断癌症了。还有许多病人是经临床诊断加病理学诊断而确诊。病理学诊断目前最具权威性,可靠性最高,最有发言权,所以应该尽量争取作病理诊断。 近年来,随着健康普查的开展,也有许多患者在无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经理化检查。病理检查而被诊断为癌症,这属更早期的癌症患者。因此我们应积极参加健康普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癌症,对治疗非常有利。 顺便说一下,癌症的诊断除了上面提到的诊断方法外,还应注意诊断提供者的医疗水平如何。一般来讲,初次被诊断为癌症后,还应到更高一级的医院复论,以求确诊,两次诊断无误,癌症的诊断基本确立。 2015-4-15下载学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性疾病,大量研究和防治资料证实,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肿瘤与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办法。因此,肿瘤标志物的出现使人们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由于肿瘤早期不伴转移,容易切除,可为患者赢得较多的生存机会,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降低癌症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肿瘤辅助诊断及判断肿瘤预后、转归、评价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得到了从事肿瘤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已成为临床检测的重要项目之一。 1肿瘤标志物的一般概念 肿瘤标志物是Herberman于1978 年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首次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上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公开引用[2]。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是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者由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而产生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肿瘤抗原可以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不一定是肿瘤抗原。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有以下特征:①灵敏度高,能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肿瘤; ②特异性好,仅肿瘤患者阳性,能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③能对肿瘤进行定位,具有器官特异性; ④与病情严重程度、肿瘤大小或分期有关; ⑤能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和肿瘤的复发; ⑥能预测肿瘤的预后。但至今还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2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几种方法 标记免疫分析是一大类超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技术的总称,因其具有许多独特优点,已成为基础医学研究及医学检验的重要技术手段。它们的基本原理相同,只是依标记物的不同而最终测量到的信号各异。已被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F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1]。 2.1放射免疫分析(RIA) 放射免疫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RIA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是试管固相法。有人将试管固相法称之为第四代RIA[3]。固相RIA和免疫放射测量法(IRMA)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及测量范围均优于液相竞争法。尤其是不需要使用离心机进行分离,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检测的精密度。 活化试管IRA和IRMA技术系共价键结合,包被均一,稳定性好,实现了分析技术一步法,易于实现自动化分析。可是放射性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但RIA 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等优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会被淘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