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十分的鲜明,体现在他作品中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诙谐幽默的语言,感官化、变异化的语言以及自然的抒情技巧,等等,在多种特色的融入,使得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别具一格,再加上其作品融入本土的口语、说理,为他的小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如,他以《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作品崛起文坛形成一种手法奇谲多变、具有奇特艺术魅力的个性特征,并以口语化的、纷繁迷乱、宣泄恣肆的小说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对话的方式对抗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一元真理性,书写了生机盎然的民间生命形式,批判了顽固僵化的话语观念,还原了被遮蔽的乡野民间。

关键词:莫言语言特色抒情审美风格

I

Abstract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Mo Yan's fiction is very distinctive, reflects the use of diverse rhetoric in his works, humorous language, sensory, variation of natural language and lyrical skill, etc., into a variety of features,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Mo Yan's novels have a distinctive, plus his works into the native speaking, reasoning, for his novel role, also formed a unique aesthetic style. Such as, he formed a strange way to "transparent carrot" "changeable Red Sorghum" "buxom > works with rise of literary world, personality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colloquial, complex confusion, unrestrained language catharsis novel form a unique aesthetic style, an element of truth by way of dialogue against ideology authority, writing a lively folk form of life vitality, criticizes the stubborn rigid discourse The concept, reducing the hidden rural folk.

Key words:Mo Yan Language Features Lyric Aesthetic Style

II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莫言的小说当中蕴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内容,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尤为出色。莫言曾说过:“没有象征和寓意的清汤挂水的”莫言的名作《红高粱》里面的“红高粱”象征坚韧不屈、象征苦难、复仇、英雄主义,象征淳朴和狂放的道德,象征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当地人民也有红高粱一般的性格,挺拔坚韧,敢爱敢恨、生气勃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红色作为《红高粱家族》的中的主色调,有多重的象征意义。①首先《红高粱家族》中的红色象征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纵观《红高粱》中所有红色的意义,作为主色,它象征了生命,即绝对的运动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跃动。”例如在描写父亲打日本鬼子时等待鬼子出现时的感觉时“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红色粉末”象征着一种生命的顽强与活力,歌颂了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时为了维护自身生存的权利顽强抵抗的伟大生命力。《牛》杜大爷对自己的人物身份提出质疑,认为在政治意识下,人和牲畜一样的地位,在这里,牛象征农民,农民是牛,那么人与牛的冲突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通过用牛来象征农民,来写人与人之间紧张的冲突关系,渗透作者都文明的深思,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莫言小说《牛》运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高密东北这个熟悉的半是虚构半是真实的环境中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感受:即对天地万物生灵的敬畏。

(二)比喻手法的运用

莫言在《蛙》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如,在“两行蜂蜜般的泪水,从他枯干的眼窝里流出来”一句中,“泪水”是本体,“蜂蜜”是喻体,用甜的蜂蜜比作咸的泪水,不但使语言丰富,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如“我赶紧拉回思绪,像拉住一匹疯马的缰绳。”②这句用思绪比喻疯马的缰绳,在这里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得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更好地了解本文内容。又如,《红高粱》中“我奶奶嫁给了高密东北的单家财主的独生子,单家公子是一个麻风病患者,这使奶奶的心像被针锥扎着,疼痛深刻有力。”这一句作者把针扎着比喻为奶奶内心的疼痛,把抽象的感受具体化,使得读者更能理解到奶奶当时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了莫言高超的写作水平。如莫言在《爆炸》当中,“他在我面前第一次用眼里的水而不是口里的水把脸濡湿了。她眼里流出来的泪水浅薄透明,仿佛没有重量,这张红色大脸上挂着的水就像马头上生出的角一样另我难以接受。”这个比喻是对人物的讽刺,而如《透明的红萝卜》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这样的比喻没有讽刺意味。如《放鸭》中,“她双眼瞪的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荷花”,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内心羞涩与紧张。比喻是莫言小说中常用的修辞格,独具特色,不落俗套,形象生动,给人新奇感,而且莫言有比较多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修辞手法中含有讽刺意味,给人以深刻生动的感觉。

(三)排比手法的运用

莫言小说中运用了大量排比手法,如“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连用了三个“女人的…….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用来修辞封建思想中,女人所获得一切都同孩子密不可分,他让读者从中深深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哀。莫言的小说中运用的排比式语言并非严格意义上结构整齐的排比语句,而是彰显莫言天马行空张狂性的长短参差结合的排比句。例如:“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穿一穿,一听如同铜锣声,二看如同绫罗缎,三摸毛色赛黑漆,穿到身上冒大汗。这样的皮袄披上身,爬冰卧雪不觉寒!这样一件八成新的黑山羊皮袄,只要十兀钱,跟白拣有什么区别”这一句正说明了莫言运用排比句天马行空张狂的艺术手法。在莫言的《蛙》中,运用了排比句“还是新社会好!生了孩子还给东西,我母亲:“国家缺人呢,国家等着用人呢,国家珍贵人呢。”这个例子运用排比句表达了一个新中国新政策使得一位

母亲十分的感激和欣慰。莫言排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它的作品内容和气势都十分的深刻和特别,给人一种焕然一新大胆的感觉,排比修辞运用有利于增强文章内容和语言的气势。

(四)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莫言小说的一个突出的地方,例如,“当时,我们说他驾机俯冲到我们村头的西瓜地,伸手摘了一又个西瓜,一抖翅膀,又钻上云端。”这句话夸张地描述了飞行员高超的技术,但实际生活飞行员架飞机摘西瓜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夸大语句,是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放鸭》中,“她双眼瞪的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荷花”,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内心羞涩与紧张。又如莫言在他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把西门闹变成了驴、牛、猪、狗、猴、大头蓝千岁,莫言通过动物的眼睛,亦人亦兽的感情变化,与小说的主人公混合,将现实生活,变成了动物眼中的世界,现实生活变成了夸张扭曲,变形的神话般的世界,表现了更加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莫言的小说总能巧妙地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这使得他的语言幽默诙谐,但在放松之余,他的小说又伴有一定程度的批评和讽刺,通过灵活的手法是文章内涵更深刻,更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通常会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通过严肃的阐述而令人不禁捧腹,这种饱含深刻内涵的幽默没有内心感知与缜密思考是无法实现的,如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为了与养猪运动相配合,常天虹完成了《养猪记》一文,在该文中,莫言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猪拟人化,赋予其说话的能力,同时结合时代的背景将猪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猛吃、猛拉,为革命赠瞟、造肥。另一派则为:阶级敌猪,只吃食不增瞟,在主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更重要的是猪与猪之间的针锋相对。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自然就流露出讽刺,在读者笑声的背后暗含心酸与动人心魄的内容,虽然在读者心中作者莫言所说的语言通俗甚至有些粗糙,但这合了大众的口味,通俗易懂,内涵深刻又不失其诙谐幽默,这正是莫言语言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在自然风景方面的描写,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钟,从他的一系列的小说题目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如,《红高梁》、《红树林》、《红煌》、《白棉花》、《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五彩缤纷的色彩形成了他小说的一大特色。五颜六色当中,“红”和“绿”被赋予了独特独特的内涵,红色原来具有热情、力量、神圣、尊贵、权威、喜庆的含义,而在莫言的而小说当中,红色营造一种悲感分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可以充分体现出来。绿色,原有青春、力量、智慧、希望的象征,但在莫言的小说当中,绿色代表落后愚昧、脏乱卑贱、灾祸死亡等意涵。例如莫言的小说《欢乐》中,里面的形象都不怎么光鲜,莫言在《欢乐》里的母亲,说话漏风,形象邋遢,甚至满身虱子,连老鼠都肆无忌惮地爬过她的身体。而他的父亲,满嘴猪屎牙,长得难看,话语鄙俗,他甚至诅咒他周遭的绿色,说他是最肮脏的绿色。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莫言小说作品中的色彩以及含义。

在表现情感方面,莫言也运用大量的色彩词通过象征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红高粱》中所有红色的意义,作为主色,它象征了生命,即绝对的运动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跃动。”例如在描写父亲打日本鬼子时等待鬼子出现时的感觉时“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红色粉末”象征着一种生命的顽强与活力,歌颂了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时为了维护自身生存的权利顽强抵抗的伟大生命力。

四、感觉化的叙述语言

文章以莫言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为例,探讨莫言小说独具特色的"感觉化语言"风格。莫言十分善于将小说的描写语言感觉化、感官化,利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直观感觉来描绘事物、表情达意。这种"感觉化语言"可分为"写实性的"和"超现实的"两种,前者是利用生活经验对客体事物作感觉化描摹,后者是利用想象将感觉加以赋予、夸张、变异、幻化。莫言小说的"感觉化语言"与他的童年经历和对语言创新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细节描

写能够使叙事生动逼真,增强艺术感染力,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就很难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感受。莫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与一般性的对客体事物的临摹不同,他的细节描写常带有鲜明的个人化风格———十分善于将小说的语言加以感觉化、感官化。

五、狂欢的、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莫言小说的狂欢还体现在语言的狂欢化、变异化。《檀香刑》中的赵小甲是最具狂欢特征的人物,作者对他身份的定位是傻子,在“檀香刑”大戏中,他的角色是丑角,因此在整个文本中,他承担了傻子和小丑的双重角色。小丑、傻子在狂欢化文学中处于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边缘,“体现着经常的、固定于日常(即非狂欢节)生活里的狂欢因素”,边缘身份使他们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来观照中心生活,透析事物深层的本质。他们是具有“独特权利”的“特殊生活的体现者,同时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对付利己主义的假造和伪善的,是傻瓜并无私心的天真和正常的不理解,对付一切陋习和虚伪的,是小丑(通过讽刺模拟)进行揭露的综合形式”。就因为他们“有权不理解生活,有权打乱生活,对生活加以夸张、滑稽模仿;他们有权不成为本义上的自己,有权说话,讽刺性模拟…有权把生活描绘为喜剧,把人们表现为演员;他们有权揭开他人的面具;有权用最损的(亵渎偶像的)话骂人;有权公开一切最隐秘的私生活”的特殊性,作者往往让他们成为重要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作者的观点。小甲是不谙世事不通人情傻里傻气的成年人,是完全沉寂在疯癫的自我世界里的人,在他的眼里世界是变形的、怪诞的、不可理喻的。当他以外位的特殊视角来审视世界的时候,世界不再秩序井然、人兽殊异,而是人畜同构、张牙舞爪的狰狞世界。虎须的魔法作用使他看透了人的兽禽本质,妻子眉娘是条大白蛇,刽子手父亲赵甲是黑豹子,知县钱丁是白虎精,四个县丁都是驴,这种把人的世界还原为动物世界,把人的本性、等级森严的人类规则与动物世界进行比拟的写法为作家进行意味深长的主旨言说提供了叙事的便利;并且各种人物都有一种与本性相关联的兽类相对应,大白蛇与妻子的水性杨花、黑豹子与刽子手的凶狠毒辣、驴与县丁的奴才本性等,兽与人身份地位的恰当搭配表明小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傻子,而是具有独特思维的聪明人。在此,他是转义的载体,独特的外位视角使他更深刻、透彻地认识到了社会本然面目,传达了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达到了反讽的效果。

莫言的小说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对抗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一元真理性,借助肉体物质形象来实现对生机盎然的民间生命形式的书写,既嘲弄、批判了僵化顽固的话语和观念,也宣扬、赞颂了富有生机活力的民间生存方式和生命形态,还原出一个被意识形态遮蔽的乡野民间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中阐述了狂欢化语言的来源特征,在他看来这些特征完全可以理解为戏仿。正因为是戏仿所以语言可以任意的参合。例如他把各种俚语、俗话、咒语、顺口溜、齐鲁方言、书面语、政治术语、流行的城市口语、洋腔洋调、诗词古语以及其他学术的语言都融合起来了。莫言在《天马行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创造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他的小说创作体现了这一点。同样,他创作的狂欢意识,也使他的作品具有野性的人道情怀。③小说《欢乐十三章》中“跳蚤如同弹丸一般射来射去。跳蚤在母亲的紫色肚皮上爬行着,在母亲充满污垢的肚脐眼中爬,在母亲如同泄了气的破气球一般的乳房上爬。”莫言对其自幼生长的故乡具有极其复杂的情感。少年时所经历的贫穷生活经历让其厌恶农村,以至于假如有一天能离开这一土地,我决不会回来的。“作为小说家。莫言将故乡视为其生命和文学之源。唯其笔下所描绘的农村呈现出多元化情景。跳蚤原本是一种十分微小的生物,但莫言却有意识地夸张地提高了跳蚤的动作,使其成为现实主体,将各个人的精神生态集中起来。将人被动而又红又无奈地承受着各种贫穷、苦难的生存状态表露无遗。本句群具有结构整齐而且又富有节奏感的特,适用于非常愉悦的情境。对于传统写法来说,大部分作家对于该苦难的表述主要是采用痛苦渲泄方来得到读者的共鸣。

六、乡土气息浓厚

在蔚为大观的乡土小说宝库中,莫言不仅以其对山东高密东北乡独特风土人情的描绘,而且以其地道的独特乡土语言而存在。莫言的小说中很少有华丽的辞藻,叙述描写多用平实朴素的方言和口语娓娓道来,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这或许一方面是对前面所说的“前启蒙语言”的有意反拨,另一方面也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有关。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影响,莫言在小学三年级时便不得不辍学务农,自此就与传统的正规教育失之交臂。不过,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辨证的看来,正是由于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的浸染,其文笔字里行间透露出朴素的和充满泥土气息的鲜活力量,更贴近乡村生活的原生态。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作家本人是农民的儿子在农村劳作多年,与泥土与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故而能够用饱含深情地笔墨写出发自肺腑的对土地对乡村的热爱之情,读来土味地道而真实可信。另一方面更是作家深厚写作功力的外露,是莫言“挟起了一切相关事物和经验”,甚至调动“潜意识活动”而努力营造出的“在场”的真实感受。例如《透明的红萝卜》中“哧哧地”、“喀哒喀哒”等拟声词显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朝天的耙齿”、“吞食了刺猬的大蛇”、“痛苦的扭动着脖颈”则更带有明显的乡村生活经验的痕迹。④一个没有参加过农村劳动的作家,或者参加过农村劳动但是没有形成写作的自觉的作家,都是不可能有这种语言感觉的。正是由于莫言的农村劳动经历为他提供了写作的优厚条件,才使中国现代文学文库中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小说《丰乳肥臀》中的“别听司马家大疯子胡吣,日本人来干啥”中的“胡吣”是主人公上官吕氏骂司马亭所用的语言。方言“吣”在普通话中的含义为“呕吐”,而在高密方言中可以引申作“胡说八道”的意思。

莫言既是一个具有强烈主观创造性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大胆“使用一切手段,不管旧的还是新的,行之有素的,还是未经尝试的,来源于艺术的,还是来源于其它的,艺术化地交到人们手里就行”(布莱希特语)的开拓型作家。但他的“天马行空”也决不是独来独往的,他的全部经历都雄辩地证明:莫言小说艺术是一枝扎根于深广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域文化的阳光雨露开出的花朵。他的作品词汇量之大,所属关联域之驳杂,语法秩序之杂乱,文体之繁复,是当代语言学家难以用规范、理性的语法规则来进行解析的。对于这种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的风格,他自己也难下定论,“……语言滔滔不绝,充满热情激情,认真分析起来,尤其按语言学家分析很多句子并不符合文法”,“评论家说我的语言是庞杂的混合体,有乡间土语、有纯粹的口语化的、有文革流行的政治化的术语、有来自古典的经典的书面语,像个化妆舞会,像狂欢节,牛头马面都有,眼花缭乱。

注释

①《漫议莫言的修辞追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②李剑锋,李一宁.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探讨[J].长城,2011(4)

③邱晓岚,南瑛.论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④刘秋云,《试论莫言小说语言的乡土特征》,时代文学(上半月),2008(2)

参考文献

[1]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当代作家评论,2002(1)

[2]刘秋云,《试论莫言小说语言的乡土特征》,时代文学(上半月),2008(2)

[3]江南,《漫议莫言的修辞追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张运峰,《从艺术语言学视角看莫言小说语言的变异》,西安社会科学,2009(5)

[5]李剑锋,李一宁.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探讨[J].长城,2011(4).

[6]邱晓岚,南瑛.论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致谢词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涂成林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我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写作,再到最后定稿所付出的辛劳及给我人生方向的指引!希望借此机会向涂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生:范志丽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447414122200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参考文献…………………………………………………………………………………………………………致谢词……………………………………………………………………………………………………………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前言】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 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艺术独特新颖,与以前的中国小说的叙事大相径庭,并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纪元,作者在历史叙事和事实叙事、叙事时间上既有西方的理论影响,又有中国民族特色,为以后的叙事提供了经典的仿效范本。 1.虚构叙事和历史叙事 1985年,当代文学开始了“寻根小说”的创作潮流,莫言也深受其影响,开始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 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

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

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3级 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姓名张晓梅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3、1

浅论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张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莫言就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得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得成就引人瞩目。杨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就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得。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得作家作品有自己得语言特征,而有得人却没有呢?这就是因为有得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得不被人注意得东西,而这种语言就是属于作家个人得,只有她能够感受,只有她能够将这种语感得灼热得温度传达出来。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与语言得表达方式,才算就是开始了自己得文学语[1]。”莫言正就是这样得一位作家,她作品得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 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得相对稳定得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得特定融合,就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得得标志。其形成就是以作者生活实践得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得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得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得风格特点为表现,就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得过程。 一、雅俗共赏得语言 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得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就是一切著作,特别就是文学作品得基本材料”,即文学得第一要素。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就是一种“莫言式”得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得主要特点为:

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特色

8.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 1.具有乡土气息,偏爱方言,村言野语。 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莫言的《红高粱》正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其次,偏爱村言野语,《红高粱》中的人物包括戴凤莲、余占鳌的语言都极有特点,那便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及粗俗污秽的意象,透着一股浊气,违背了新时期文学传统能够容忍的审美原则。 2.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们相反相成,言简意赅,巧妙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例如《红高粱》中一共用了五组矛盾的组合“极端热爱极端仇恨”“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来写高密东北乡。这些意义相悖的词语组合,集中表现了“我”对高密东北乡的“爱之深责之切”,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3.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词语色彩凝重。 莫言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尤其是对“红”和“血”很是痴迷。《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是血一般的红、土地是红的、河水是红的、祖先们的鲜血是红的。莫

言试图在红色的大背景下,展览历史,还原历史的苍茫与深邃,廓大与辽远,意在把人们的想象带回远古蛮荒时代,从而张扬强悍的

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征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5003779.html, 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征初探 作者:江义胜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要:莫言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随着其名气的大增,人 们对于其小说特征的研究也愈加的多。莫言小说的成就并不仅仅在于其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和其让人钦佩的想象力特征上,莫言小说中语言的魅力更是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 关键字:莫言;小说;语言特征;初探 0引言 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莫言的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作家形成自己语言特征的重要性,然而随着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名气的攀升,对于莫言语言特征的分析更能了解其创作成因,总结其小说异于常人的独特成就。莫言以其朴素简单、风趣幽默、杂言俚语的语言特点征服了大批读者的心,使人们在阅读小说的初始,就已经沉醉于他那充满魔力的语言魅力中,无力自拔。 1 莫言小说语言特征的形成阶段 莫言作为一个仅有小学文凭的著名作家,其语言特征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跋涉历程渐渐形成的。莫言语言特征的玉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 1.1对于“荷花淀派”语言特征的模仿阶段 莫言起初写小说的初衷仅是以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目的的,在初期创作中,他刻意模仿“荷花淀派”中的知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中的细腻、明丽、含蓄、平淡而又不失浓烈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展现了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此方面我们可以从莫言小说《民间音乐》中类似“夕阳涂抹上了一层沉重而又充满浓郁的紫红色”的诸多语句中看出其当时的语言风格。莫言在初期创作中模仿孙莉的语言风格时,大都是运用色彩比较明丽的语言,以平淡简单的语言囊括了极深的情感,以简单、浅显、质朴的语言阐述着深刻的寓意,这种已经初居风格的语言特色得到了孙犁的认可和赞赏。莫言的语言特征终于在模仿中显露头角。 1.2 莫言语言特征的探索阶段 随着莫言写作技巧的逐渐成熟,其创作心里也在此促进下日臻老练起来。在此阶段莫言的语言特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改掉了初期形成的婉约、平淡、柔美、含蓄的语言风格,而是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行,进入了世界文学之列。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言上也不断追求民间口语、戏剧的特点。他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人以先锋色彩;而后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充满进攻型、反叛型。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言的创作特点,下面的内容将会从我个人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对莫言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一、莫言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 莫言小说的创作一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一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莫言自己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一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尽管他一直骂

这个地方,恨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就会产生一种眷念。因此在以后的一系列创作中,农村的生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比如说莫言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不是莫言本人,但与他是一体的,心灵相通的。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部一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小说,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莫言能一直用农村题材继续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编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来写,这也就是一种想象力。莫言故乡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写入了小说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许多这种故事。莫言的故乡与他的创作题材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那个地方在他的脑中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二、莫言小说的语言表达方面

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 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 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

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说典型考点复习(语言) (2012丰台二模)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①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②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③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④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⑤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⑥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⑦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⑧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⑨“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⑩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12“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13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与叙事特征

作品研读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39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与叙事特征 ◎夏艳艳 (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铜仁554300) 引言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莫言,因为其作品充满着深度的怀乡和怨乡的感情,被放置在“寻根文学”作家队伍的行列,他先后出版了《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作品,莫言自荣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其小说的相关研究呈现“井喷”趋势。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作家,他的乡土情结与生命情怀使其作品充满着乡村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厚重。莫言的成功,让我们想起了路遥。路遥对于乡土世界的描绘,激发起了我们的希望,然而路遥过早地去世;这种燃起的希望又落在了莫言的身上。因此,莫言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路遥等一代充满乡土忧患意识的作家的告慰。对于莫言而言,其对语言的贡献远远超过对小说技巧的贡献。换句话说,莫言对于语言的实验和创新,使其小说充满了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莫言在语言上的大胆创新使其成为建国后在小说创作方面,独树一帜的作家,与高行健在小说技巧方面的贡献不同,莫言对语言的独特建构使得他成为一个有别于中国其他作家的佼佼者。莫言对语言的建构在于他大胆地打破语言的理性束缚,表现了感性化的语言体系,莫言试图改造词汇,使词汇产生一种变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莫言小说的语言变异使得他备受争议。本文试图对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做出阐释,从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上的叙事特征。 一、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 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就是指莫言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对于词汇的改造和创新使其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强烈的修辞特征。莫言所构建的语言世界以色彩缤纷为主,在莫言的小说中,修辞无处不在,可以说,莫言是一个十分会掌控语言的作家,通过他刻意的改造,使语言为他叙事所需要的。在莫言的语言修辞中,隐喻手法的运用最为常见,莫言总是把具体的人物关系摄入隐喻的表现手法,从而凸显整个乡土社会;如移就手法的运用:莫言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喜欢用语言来描述另外的事情,以此对比和暗衬,达到叙述目的;对于变用,莫言最擅长的就是对词汇的变异使用,诸如通过对熟悉词汇的改造和翻新等;此外,莫言语言的修辞手法还有诸如仿词、夸张、双关、谐音、反语、反讽、戏仿等。其中,在词汇的变异和创新方面,莫言确实是一个高手,这在他的小说中处处可见。 总体上来说,莫言对语言的革新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旧词新用、熟词生用。莫言常常对一些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成语或词语进行改造,从而产生一种新鲜感,尤其对一些旧词,通过改造后用其描绘具体的人物或场景,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二是断章取义,制造起义。这种断章取义是作家刻意为之,可以说,莫言最喜欢的就是刻意地断章取义,从而制造歧义,这种歧义又是为语言的修辞服务的,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三是更换语素、拆分词组;莫言喜欢拆分词汇,或拆分一些谚语,使得语言的修辞效果更加明显,有时候体现为一种对比,有时候体现为一种衬托,或反讽、或比喻等,总是让人既熟悉又新奇。四是截取语素,颠倒语序。莫言在处理一些语素的时候,或是故意截取,或是颠倒语序,导致语言呈现一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有时候对数字的处理也同样如此。 如“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见《欢乐》),作家把急急忙忙进行拆分,一方面通过拆分之后形象表达诸如此类场景,另一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拆分一些相对固定的词汇,再添加一些意思进去,改变词组的固有结果,使其前后的语序关系发生变化,语言的修辞作用得以扩展。再如“我在作品中也添了油加了醋撒了味精”(见《酒国》),莫言把添油加醋进行拆分,从而为语言的修辞功能服务。莫言喜欢用对比,尤其是词汇对比,虽然有堆积词汇之嫌,但是通过语言的对比,使得其修辞效果产生了巨大的衬托张力,如“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红高粱》),他在这个句子中,用了四对“最”对他的家乡高密进行语言描绘,以此体现高密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又如“四老爷蹲在春天的麦田里拉屎,其实并不光是拉屎,他拉出的是一些高尚的思想”(见《鲜女人》),对于这种描述来说,莫言试图把一些特定语境的词汇运用到另外的语境中去,强化语言的修辞效果。对于夸张手法的运用,莫言可谓得心应手,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使得语言的修辞效果啼笑皆非,如“只有俺老赵坐得稳,为国杀人立大功,砍头好似刀切菜,剥 068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06.06 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 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⑴、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⑵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⑶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⑷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吕芳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与拉美“爆炸”文学影响》⑸一文中则更是不客气地指出,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那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 笔调确实耀眼夺目,但在发表几篇力作后,莫言的感觉开始重复与泛滥。至《欢乐》、《红蝗》等篇,那种神秘感的丧失与泛性主义因素的过度介入,使莫言的感觉走上宿命之途。文中,吕芳还对此分析了原因,认为这与莫言在吸取马尔克斯影响时,没有顾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关。 二、对莫言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对此,评论界看法不一。 对于莫言《红高粱》中审丑描写,一些评论家是持包容甚至是褒扬态度的。杨联芬在《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⑹一文中认为,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雷达的《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系列小说的艺术独创性》⑺一文也认为,“就小说特定环境的残酷和狰狞来说,作者不隐恶不虚美的史笔态度没有什么错处。” 贺绍俊、潘凯雄在《毫无节制的红蝗》偺一文中认为,作家敢于写丑,把丑纳入艺术视野并无不可,甚而至于是勇气可嘉的。然而写丑的终极目的是要使人们从丑中发现美,莫言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朱向前在《新军旅作家“三剑客”——莫言、周涛、朱苏进平行比较论》⑼中也认为,莫言为审丑而审丑的癖好使其作品变得空前迷狂、偏执、紊乱和晦涩。 如果说评论界对《欢乐》、《红蝗》等审丑描写的评论是一个序幕的话,那么《丰乳肥臀》、《檀香刑》中的审丑描写则引起了评论界更为广泛的关注。然而,与前相同,评论界的看法仍然是截然不同、壁垒分明的。 陶琬在《歪曲历史,丑化现实——评小说<丰乳肥臀>》 ⑽ 一文中说:“小说对淫荡污秽的性行为和对性的荒唐淫乱的 思维活动的极力渲染和恣意描绘,已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李建军在《是大象,还是甲虫》⑾一文中也指出:莫言对酷虐心里和施暴行为的夸张的叙写,缺乏一种稳定而健康的心理支持,甚至是持欣赏态度的。 谢有顺、张清华等人则对此提出了异议。谢有顺的《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檀香刑>中的人性分析》⑿从人性的角 ○马艳艳 裴秀红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3《小说语言特色鉴赏》教学参考

【题文】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语言,是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小说语言有何独到之处?有哪几种最主要的特色? 一、考点解读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常见设问方式】 (1)以×××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二、【方法归纳】 解答小说语言艺术的答题?6角度? 1.词语方面 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真,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常考的词有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前三个动词说明他的小心谨慎,做事细心。?喝?这个词说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一个转变立场、抛弃幻想、要手刃仇人、同以前的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反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2.句式方面

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与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修辞方面 辨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强调强化、惟妙惟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 4.语言特色方面 可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如乡村题材(包括人物语言),常常通俗朴实,具有地方特色;城市小市民题材,常常细腻委婉,寓意很深。 5.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 如幽默、辛辣、平实、华丽、豪放、婉约、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6.语体色彩方面 (1)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2)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三、典例剖析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睹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还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状闪电》里的慢镜头描写,《欢乐》里的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识流艺术的体现,莫言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过程中,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 莫言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天堂蒜薹之歌》中对于农民被收各种花样的赋税的夸张描写就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与趣味》写人进城市后变成猴子,则有着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但莫言并非单纯的借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探索精神,《十三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发表于1993年的《酒国》更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创新实验性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中国传统说书艺术 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很快意识到要逃离那些像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派大师那样的“灼热的高炉”,逃离的结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包括

(完整版)小说语言特点复习教案

小说语言特点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语段鉴赏的常用角度。 2、掌握做语言鉴赏题的基本模式,提高语段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试做下列语段鉴赏题。 (1)(2010年山东卷19题)“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划线部分文字如下: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 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 ——冯骥才《水墨文字》 分析:这段文字是描写芦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轻柔”是触觉感受,“摇动”“夺目”等是作者看到的;“矫情”“搔首弄姿”等使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文字属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对芦花的赞美和喜爱。鉴赏这段文字就应从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 (3) 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莫言艺术风格

结合作品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 (一)、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 “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的含义”。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钟。从其小说题目就可见一斑: 《红高粱》、《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五彩缤纷的色彩的广泛运用是其小说的亮点之一。他常用于描绘风景,显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用来描写外貌、描述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在五颜六色中,莫言对“红”与“绿”两色赋予独到的内涵。“红色”在传统文化中原本具有诸如热情、力量、神圣、尊贵、权威、喜庆等丰富语义。而 莫言在小说中却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 绿色,有青春、生机、智慧、希望的象征。莫言颠覆了传统的意义,以绿色表达落后愚昧、脏乱卑贱、愤激不安、灾祸死亡等意蕴。 例如《欢乐》文中以对“绿色”的痛恨表达对落后肮脏的生存环境的强烈不满。 莫言还善于以缤纷的色彩意象的叠加,来创设一种令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窒息氛围,以叙写某种思想与感受。例如《秋水》)作者用应接不暇的色彩的堆砌,展示人类生存环境的拥挤不堪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躁动和喧嚣,以表达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现代文明所淹没的无奈和悲哀。 (二)、打破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自出机杼,新人耳目 莫言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新鲜感,他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莫言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挥洒自如、妙语连珠,能够信拈成语,组出新意。 如:这个人的脸象一条漫长的道路,路上铺满了土黄色的灰尘,灰尘中弥散着狡诈的狐狸气味。( 《红高粱家族》) 以漫长的路比喻八路军的脸,又由路联想到灰尘及狐狸气味,从而描画出一个久历跋涉、满面灰尘、劳累而又不乏聪慧狡黠的人物形象,生动贴切地呈现出其人留给作者的初次印象,吟之回味无穷。 (三)、语言的叙述风格雅俗共赏,斑斓多姿 力求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是莫言小说的特色之一。 1.诗意的书写。自然景物在莫言笔下淡雅明丽,色彩柔和,情调浪漫。如:如果时令是五月初,河堤上槐花凋谢,水面上仿佛落了一层霜,使你看不出河水在流动哩。( 《流水》) 2.酣畅淋漓的叙述。莫言有些小说的语言,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又快又急,层出不穷,魅力独具。 3.幽默诙谐。莫言小说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正儿八经的严肃叙述中,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这是一种感知思考之后方可有所反应的有着深邃蕴含的幽默,不仅仅是博人一笑。 如: 《生死疲劳》第三十一章,写常天红为了配合高密县养猪运动创作《养猪记》,小说写他“调动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让猪上场说话,让猪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猛吃猛拉为革命长膘积肥的,一派是暗藏的阶级敌人猪,以沂蒙山来的公猪刁小三为首,以那些只吃不长肉的‘碰头疯’们为帮凶。猪场里,不但人跟人展开斗争,猪跟猪也展开斗争,而猪跟猪的斗争是这出戏的主要矛盾,人成了猪的配角。”在这里,诙谐的语言传递着犀利的讽刺,笑声背后可能有辛酸或别的牵人心肠的东西。这,就是莫言语言的风采之一。 4.乡土气息浓厚。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 莫言对农村、农民情有独钟,他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父亲从褡裢里摸出十个咸蛋,放在桌子上。( 《冰雪美人》) “褡裢”是北方乡间农民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一种布袋,它搭在肩膀上,前后各一个口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