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收稿日期] 2004-12-15

[作者简介] 罗竹莲(1968-),女,湖南涟源人,湖南工学院讲师。

第6卷第2期2005年4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 Edi tion)Vol.6No.2Apr.2005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罗 竹 莲

(湖南工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衡阳421008)

[摘 要] 文章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二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的本质,分析了它们的联系、区别及辨识的方法。并强调指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问题,又与词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兼类; 语用; 语法; 词义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05)02-0096-04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 古书疑义举例 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著 国文法草创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词类活用 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即是词类活用。目前高校教材中在谈到词类活用问题时,有一种共识:(1)词类活用纯系一种语法现象 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2)词类活用出于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精密化程度较低,或谓 开始多半是随意的 ;(3)词类活用出于古代汉语的词语欠丰富;(4)强调活用是因为古人的 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

用 。[1]可是具体在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论述时各家表述却

不完全一致,分歧的焦点集中在词类活用的范围及具体词在句中是否活用等问题上。其实质是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现象的模糊认识。

一 正确认识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

马氏文通 在初创词类之说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因此曾无可奈何地说过: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陈氏的 词类活用 说,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文法、词类大论战中, 词有定类 占了上风,也算有了定局。而且语法学界也已酝酿成熟,我们可以说, 词类活用 之说,其实质是语法学界以静态意义类属为唯一标准,去划分汉语词类,但所得出的词类,却无法说明其造句功能,于是而采用活用之说这一补救方法。因此,一说到 词类活用 ,就意味着某词的语法功能是超越本类词应有的职能。这功能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词在短语中的功能,这是静态的,处在尚未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 语言单位中;一种是词在句子中

体现出来的功能,属于动态的,处在已经体现交际功能的单

位 言语单位中。[2]

在静态单位的短语中,是词和词的搭

配,而在动态单位的句子中,发生联系的则是成分和成分的有层次的结合。因此,有些词在短语中无法结合,若勉强组合,往往也会出现违背常理的现象,但是在句子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是完全允许的,可以直接成为现实的。而 词类活用 说则把这种在动态的言语单位中出现的具体的、个别性意义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现实性功能称为 词类活用 。因此, 词类活用 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 活用 词的词性,要靠 依句辨品 来认知。其二,其意义受现实的语句制约,活用的词的意义,要通过 随文释义 才能确定。人们也是通过对意义的认知,

才能进一步认定该词是否活用的。

[3]活用的前提是 词有定类 、 类有定职 ,活用只是有 定类 和 定职 的词的一种临时变化,只是 临时拥有一个新的意义 ,所以活用不是词所固有的,而是游离于词之外的,是随文异用的,是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下由一种词性临时转变成另一种词性的灵活用法,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特点,这时它的语法功能、语义内涵都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异。我们在正确认识词类活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古代汉语中与之相联系的词的兼类现象。兼类是与活用性质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具若干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一个兼类词所兼具的若干类词的特性都是它自身所固有的,是词类的本用,可以脱离具体的语境

而存在,有较长的生命力。[4]

如 益 在古代汉语中既是动词,

表 漫出 、 增加 ,又是形容词、名词、副词,分别表示 富裕 、 好处 、 更 。这些都是 益 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本义,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存在。近几年来,不少文章对习惯上被视为活用的词的身份也提出了怀疑,他们认为有些词活

用实际上是以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为依据,去观察和解释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是以今律古,实质上是词的兼类。比如 雨 ,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 说文解字 的解释是 水从云中下也 ,显然是动词,而且在甲骨卜辞中, 雨 的动词用例就颇不少见。例如: 王占曰: 丁雨,不辛。 旬丁酉,允雨。 ( 甲骨文合集 ); 癸卯卜:今日雨? ( 卜辞通纂 )。下列先秦典籍中的用例则是这种动词用法的引申,表示 从天上降下 的意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 小雅 采薇 );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 淮南子 本经 ); 乙丑,京师雨毛。 ( 隋书 高祖记 )。不少论著都把上三例中的 雨 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现代汉语中的 雨 是名词,这显然是不妥的。[5] 雨 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

不管是教学中还是研究中无限扩大 词类活用 概念外延的现象并不鲜见。如, 军 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名词,因而人们通常都把 晋军函陵,秦军江南 ( 左传 僖公三十年 )中的 军 说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个词在古代用作动词就很常见。如 左传 桓公五年 中 军于瑕以待之 ; 左传 宣公十二年 中 晋之余师不能军 ,杜预注: 不能成营屯 ; 国语 晋语 中 军于庐柳 ,韦昭注: 军犹屯也 ; 战国策 齐策 中 军于邯郸之郊 ; 说文解字 注 军,环围也 。可见 军 在古代本来就可作动词,是一个兼具有名词和动词二种功能的兼类词。

二 词类活用与兼类的联系

古人为了更好地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不断地灵活运用(不同于今说 活用 )语言,使语言中的词的意义不断丰富、繁衍,词的兼类现象不断增多,以致成为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这种灵活运用的方式开始时可能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活用,但在那种语言发展和运用非常迅速的初始阶段的特殊环境下,活用非常普遍,一个词,活用的次数多了,人们习惯了,接受了,固定下来,便成为词的兼类。可见,活用是手段,兼类是结果。

兼用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词义的引申而产生的兼用,如 荫 本义为树荫,名词, 荀子 劝学 :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因为树荫有遮蔽、保护作用,所以引申为一般的庇护,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将:由 携带 (亦非本义)引申为 率领 ,再引申为 将领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欲将孙膑 的 将 是引申义 率领 。利:刀刃锋利,引申为 顺利 ,再引申为 利益 , 墨子 非攻 以亏人自利也 的 利 是引申义 得好处 。都:大邑,引申为 国都 ,扬雄 解嘲 都于洛阳 的 都 是引申义 定都 ,此外, 都 还有 聚集 义,由此义又引申为 总 ,再引申为 全 ,作为副词的 全 是相当后起的意义。[6]

二是由临时性活用变成经常性使用,从而形成兼用。语境是语义在广义上的物质形式。词语、句子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的,语境与语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语义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从不在任何语境中出现的 语义 是一种虚构。静态中的词义一旦进入言语中,便呈现多维开放状态。在语境制约下会产生超常变异,从而产生词的临时义。词的临时义与其语音形式的联系是暂时的、非固定的,它对语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语境的制约性体现在它对词的临时义的限制和显示作用上。可以这样说,某一个词在开始时是活用的,但活用后的使用频率逐渐增高,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且相对固定了,具备了常用性的特点,便构成了兼类词。

可见,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兼类和活用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那些临时的活用正是创造兼类的基础,没有活用,兼类就难以发展到非常丰富的地步。因此,考察一个词是兼类还是活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把使用频率这个标准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同一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综合比较、辨析,才能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以免人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古文中的词语应用,犯以今律古的毛病。

三 词类活用与兼类的辨识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的结果,是词类活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改变读音兼属名、动两类的词,则只可能是兼类,不可能是活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用改变读音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词性、词义,这种情况一般称它为 破读 。 破读 词虽然词形相同,但破读后,原音词与破读词应理解为不完全相同的词,也就不存在 活用 关系。可目前有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破读词(字)也作为 活用 来理解,这是不太恰当的。例如:(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史记 鸿门宴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 项羽本纪 );(3)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刘向 说苑 )。以上例句中,例(1)的 语 破读为y ,动词, 告诉 的意思;例

(2)的 王 破读为w ng,动词, 使为王或称王 的意思;例

(3)的 风 破读为f ng,动词, 吹拂 的意思;但一些古汉语语法著作都把上述词当作词类活用看待,这是有失偏颇的。破读是利用改变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词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古代汉语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而单音词本身缺乏区别词义、词性的形态标志。随着词义的不断引申和词性的不断分化,当某一个词的意义或语法功能有了新的变化时,只有借助于改变词的读音以示区别。例如:选好穗绝色者( 齐民要术 收种 ) 好:h o(形),与坏相反 ;沛公不好儒( 史记 郦食其传 ) 好:h o(动),喜爱 ;左挟弹,右援丸( 战国策 楚策 ) 弹:d n(名),弹弓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 左传 宣公二年 ) 弹:t n(动),用弹弓射 。

有许多词破读后与本音的区别还一直沿用至今。如 度 作名词,读d ,作动词读du ; 难 作形容词读n n,作名词读n n,等等。一个词的语音破读后,其词义、词性与原词义、词性不同,属于破读词的本用,而非原词的 活用 。把破读现象也当作词类活用现象来理解,无疑是否定了破读的根本作用而把活用的范围不适当地扩大了。对破读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对待 词类活用 这一语法现象,防止或避免 词类活用 这一概念外延的不适当扩大,以便将活用这种语法现象表述得更准确,更科

97

第2期 罗竹莲: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学。[7]

根据活用和兼类的不同特点,从使用的角度着眼,词的使用频率的高低也可作为鉴别活用和兼类的一个标准。词类存在着 本用 与 活用 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要防止或避免 词类活用 这一概念外延的不适当扩大而造成的 本用 与 活用 不分。陈承泽先生曾经指出: 当未分本用、活用之前,应不设成见,先广搜各字之用例,然后参合比较,而得其孰为本用,孰为由本用而生之活用,不当仅于实质上求之也。 陈氏的意见很有道理。有人提出用统计法统计一个词在古籍中的使用频率来区分词的活用和兼类,用词的频率来确定词的临时性,这固然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据古籍中对 衣 用例的统计, 衣 字在 孟子 一书中出现18次,当动词用的有10次;在 韩非子 中出现56次,当动词用的有31次;在 春秋 三传中出现29次(复合形式不计),用作动词的有14例。它在上古汉语中多数场合都是作动词用的,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 史记 滑稽列传 )中的第一个 衣 说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就不能令人信服。

高守纲、邓明二先生考察了 相、雨、馆、友、蚕、衣、巢、左、冠、门 等10个词在 尚书 、 诗经 、 左传 等13部先秦典籍中的用例,发现其用作动词的比例最低的也超过了20%,最高的 相 竟达50%,于是得出了 用频高不可能是活用 的结论。海柳文先生也对一些词在几部先秦典籍中的用例做了统计,并提出了一个区分活用和 常用 (兼类)的具体标准:一个兼属两类的词,其中一类用法的出现频率不得低于总出现率的35%,兼属三类的不得低于30%,兼属四类的不得低于20%。

量化分析固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近些年已广泛被学者们所采用;对 用频 进行统计,无疑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但是古汉语的单音词成千上万,其词义系统又十分复杂,且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古籍中的使用情况又不尽相同,所以要对它们的用法作全面分析统计,非少数人在短期内能够胜任。况且,统计出来的结果,如按海柳文先生所定之标准,大概难以避免有 压界 的情况;假如某词的名词用法为20.1%,而另一词的名词用法为19.9%,那该如何处理。一种语法现象仅凭人为规定的比例 一刀切 ,让它 不得低于 某个百分比,恐非妥贴的办法。再者,即使对同一个词不分历史时期的用例所做的统计,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难以取得一致,因为所统计的词在不同的古籍中的用频是不一样的。如前举 晋侯围曹,门焉 的 门 ,杨军先生认为其动词用法属于 个别名词的分化现象,出现频率很低 ,是 偶然现象 ;而高、邓二先生的统计结果表明,在13部先秦典籍中,其动词用法占到21. 6%,用频很高,当属兼类,与杨先生的说法截然相反。[8]词类活用是个语法问题,但它与整个词义系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专书进行系统研究,词类活用问题才能逐步得到科学的、合理的解释,这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词类活用 总结的是古代汉语(确切地说是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因此,我们只能从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去分析总结,而不能从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总结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一旦囿于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去看待古代汉语,就会导致将兼类词看作是 活用 。一些古代汉语论著中,将兼类词的动义用法误作名词用如动词的情况颇多。如: 从左右,皆肘之。 ( 左传 成公二年 )句中的 肘 字, 辞源 解 肘用作动词。以肘触人。有止使勿动之意。 战国策 秦四 : 魏桓子肘韩康子。 宋鲍彪注: 不敢正语,以肘筑之。 它显示的语法功能,是动词的语法功能。其实,在古代汉语里,这种兼具动词语法功能的名词是很普遍的。它们都是既具有动词性又具有名词性的兼类词,并非词类活用。例句中的用法只能算是 本用 而非 活用 。如:(1)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 学而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商君书更法 );(3)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史记 秦始皇本记 )例(1) 事 是 侍奉 ,例(2) 法 是 效法 ,例(3) 师 也是 效法 ,以上几例,都是名词兼类词中的动义用法,属于该词的本用而非活用。如果把这些多义兼类词仍然说成是名词用如动词,不仅否定了它们已有的固定动词义,使一个词只能剩下一个原始义,而且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兼类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9]

此外,名词作状语,名词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名词的功能相对现代汉语比较特殊,但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却大量存在,我们应把它看作是名词的功能之一,朱振家先生就主张把名词作状语看作是名词的一种特性。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的动词用作使动、意动,也不能算作活用,因为词类当中并没有专门的使动词和意动词这一词性,实际上其动词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笔者认为把使动、意动、为动等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比较妥当的。[10]

因此,在实际中辨别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本义,不要误把本义当活用;二是要考察词义演变的全过程,不要误把常用义当活用;三是不要以今律古,误把现代汉语中消失的词义当活用。[11]

四 考察词类活用的正确方法

考察词类活用现象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应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综合加以分析。词在活用时,在句法上一般不再呈现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而表现出一些临时性的语法特征,大多数词还伴随着出现临时性的词性转变。

在语义上,活用词的语义内涵大多发生变异,一方面保留原有的语义(或明或暗),另一方面又产生与原语义有关联的反映语法功能变化的临时性语义,二者紧密地结合在活用词身上;如某个名词按照它的名词意义来理解,在上下文中讲不通,且这个名词在文言系统中经考察是名词,它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在语用上,活用是语境赋予词的临时性的语用义,活用词的语义变异直接受语境的制约,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活用的本身就是一种语用形式,它满足了言语使用者特殊的表达意向的需要。分析活用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看它的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看它是

98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否取得了这类词的语法特点。

王力先生曾经说: 词类是每一个词独立的时候所应属的种类,词品是词和词发生关系的时候所应属的品级。咱们研究语法的时候,词品比词类更重要。 的确,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到 词品 之上。 词和词发生关系 才能真正体现其功能;把这动态的功能加以概括,才是真正的 语法意义 ;再凭这语法意义确定词类,并为之取一个相应的名称,这才是语法学的词类;也只有这样,词类与成分才能对当。总之, 词类活用 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我们必须从古代汉语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以使这种理论更符合古汉语实际,再现古代汉语本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参考文献]

[1] 夏中易.浅论词类活用现象的实质和成因[J].成都大

学学报,2000,(4):51.

[2] 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分析[J].学习

与探索,1979,(4):80-82.

[3] 董性茂. 词类活用 说面面观[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

学报,1995,(3):20-22.

[4] 张劲秋. 词类活用 说之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

1998,(5):87-88.

[5] [6][8]史震己.词类活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

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117.[7] [9]周明勇.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质疑[J].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1998,(3):89-90.

[10] 赵献春.词类活用理论批评[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1):76.

[11] 刘晓英.关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思考[J].常德师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0.

Analysis on the Use of Words &the Phenomenon of Words Combination

LUO Zhu-lian

(Hunan Building Materials College ,Hen gyang 421008,China )

Abstract : In this paper,the phenomenon of the word use &combination is analyzed.The nature of thes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anguage phenomena is explained,and the method of thei r link,difference,and identification is also analyzed.In addifion,i t is emphasized that this lan -guage phenomenon has to be taken in to accoun t from many aspects because the use of words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factors such as grammar problem,the word meanings and semantic meanin g.

Key words : ancient Chinese;use of words;words combination;semantic meaning;grammar;word meaning

99

第2期 罗竹莲: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王苗 2011134103 文学院对外汉语) [摘要] 文章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二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的本质,分析了它们的联系、区别及辨识的方法。并强调指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问题,又与词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兼类; 语用; 语法; 词义 一、兼类词的界定与判断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兼类是某个词同时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1]邵敬敏认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A类和B类这两类词的语法功能。”[2]胡裕树概括为:“从归类的角度看,有些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3] 博采各家之长,我认为汉语词的兼类标准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六条:在形体方面:必须是一个词,即字形相同;在词性方面:归属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特点;在词义方面:基本意义又有某种联系;在字音方面:读音(身母、韵母、身调)完全相同;具备经常性的特点。 二、词类活用的界定与判断 词的活用的含义:(1)词的活用是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语法功能发生改变,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2)这种改变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受现实语句的制约。其稳定性弱。使用频率低。适用范围有局限性。(3)活用往往有修辞的性质。(4)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的语言现象。 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是活用。”活用是暂时的,具有不稳定性,要靠依句辨析来认识。要注意三个点:明确本义,不要把本义当活用;考查词义的演变过程;不要以古律今。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著《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类及词性教学文稿

语法——词类及词性 一、词的分类 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例:山、水、走、兴奋、玻璃、坦克、中国、人民、奥林匹克、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一般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词性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人事名词:如,人学生鲁迅《离骚》政治文化 2、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星期天母亲节刚才 3、处所名词:如,上海中国远处周围里屋郊区 4、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里外旁内东西 判断方法: 1、能受数量词修饰。两个城市一些学生一点儿水 2、不受副词“不”修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看说进行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 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动词的判断方法: 1、不能受“很” 修饰(除能愿和心理活动动词外) 2、标志:“着”“了”“过” 3、用带趋向动词或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趋向等。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表示形状如,长、短、粗、高大…… 2、表示性质如,高尚、乐观、懦弱…… 3、表示状态如,迅速、朦胧、遥远…… 判断方法: 1、一般能用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少数本身就表示程度“雪白、完美”等)。 2、大多可以按AA或AABB的方式重叠。如,小小(的)高高大大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1、表示确数:三分之二、七百…… 2、表示概数:成千上万、若干…… 3、表示序数:初一、第八……

词类活用例子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 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 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 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词类和词性

词类和词性 (一)知识概述 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 结果就是词类。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 实词可以分为: ( 5) 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 (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1) (2) (3) (4) 动量 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如:画一笔、切一刀、工作一星期、学习一下午、踢一脚、送一车 说明:在现代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具 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处所:北京、青岛、 方位:东、西、南、 西面、里头。 时间:早晨、正午、 1、名词: (1) (2) (3) (4) (5) 东边、 (6)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判断:是、就是、正是 使令:使、让、派、请、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 1) 形状:大、小、高、 ( 2) 性质:好、坏、镇定、 ( 3) 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 (2) (3) (4) 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 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2、 (1) (2) (3) (4) (5) (6) (7) 3、 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圆、长、短、高大、肥胖。 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不定量:些、点 度量衡:丈、尺、里、亩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上传: 黄富忠更新时间:2011-11-12 13:42:49 锦囊妙计巧解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江西省铜鼓县铜鼓中学邓先建黄富忠336200 文言精练,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取代一个词组。比如成语“被坚执锐”,用形容词“坚”就能代表“坚固的铠甲”这个五字词组;用“锐”字,就能代表“锋利的武器”这个名词词组。 这种形容词、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要识别这类词语活用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标志识别法。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有标志可找。这标志就是“其”“之”。 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意思是:秦国贪婪,依仗他们强大的势力,凭一句空话来强求和氏譬。句中“强”即“强大的势力”,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其”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词性活用的标志。 2、动词、形容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孟子·告子上》:“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后“白”即“白色”。 这两个句有个共同特点:“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就成了名词。 3、形容词前有数词作定语。 《诗经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良”即“良人”。 在这句中,“三”是修饰“良”的,这时“良”就活用为名词。因此数词也是标志之一。二、语法位置判断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懂得一定的语法知识,能熟练地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能迅速判断此类活用情况。 1、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主语。 如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在离居。”“亲爱”即“亲爱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老弱”即“老弱的百姓”。 2、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宾语。 如《左传庄公十年》:“惧有伏焉。”“伏”即“伏兵”。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贤”即“贤人”,“能”即“能人”。 在翻译这种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动词、形容词作定语。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精编版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限。)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曲折,确实) 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4.下车引.之:(古义:来。今义:引导。)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引导。) 6.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今义:子女。)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今义:内心。)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今义:因果。)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今义:差别。) 10.不亦君子 ..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3.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今义:与湿相对。) 23.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27.是.非木柿:(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29.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当时,却。)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31.不筑.:(古义:修补。今义:建筑。) 32.居.数月:(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居住。) 33.人皆吊.之:(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34.胡人大.入塞:(古义:指大规模。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积等方面超过通常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 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 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 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积善成德(善行)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王苗2011134103 文学院对外汉语) [摘要] 文章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二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的本质,分析了它们的联系、区别及辨识的方法。并强调指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问题,又与词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兼类; 语用; 语法; 词义 一、兼类词的界定与判断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兼类是某个词同时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1]邵敬敏认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A类和B类这两类词的语法功能。”[2]胡裕树概括为:“从归类的角度看,有些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3] 博采各家之长,我认为汉语词的兼类标准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六条:在形体方面:必须是一个词,即字形相同;在词性方面:归属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特点;在词义方面:基本意义又有某种联系;在字音方面:读音(身母、韵母、身调)完全相同;具备经常性的特点。 二、词类活用的界定与判断 词的活用的含义:(1)词的活用是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语法功能发生改变,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2)这种改变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受现实语句的制约。其稳定性弱。使用频率低。适用X围有局限性。(3)活用往往有修辞的性质。(4)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的语言现象。 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

是活用。”活用是暂时的,具有不稳定性,要靠依句辨析来认识。要注意三个点:明确本义,不要把本义当活用;考查词义的演变过程;不要以古律今。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著《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即是词类活用。目前高校教材中在谈到词类活用问题时,有一种共识: (1)词类活用纯系一种语法现象———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2)词类活用出于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精密化程度较低,或谓“开始多半是随意的”; (3)词类活用出于古代汉语的词语欠丰富;(4)强调活用是因为古人的“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4]可是具体在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论述时各家表述却不完全一致,分歧的焦点集中在词类活用的X围及具体词在句中是否活用等问题上。其实质是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现象的模糊认识。 三、正确认识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 在学习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因此曾无可奈何地说过:“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文法、词类大论战中,“词有定类”占了上风,也算有了定局。而且语法学界也已酝酿成熟,我们可以说,“词类活用”之说,其实质是语法学界以静态意义类属为唯一标准,去划分汉语词类但所得出的词类,却无法说明其造句功能,于是而采用活用之说这一补救方法。因此,一说到“词类活用”,就意味着某词的语法功能是超越本类词应有的职能。这功能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词在短语中的功能,这是静态的,处在尚未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语言单位中;一种是词在句子中

词和词性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实词都有词汇意义。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叫虚词。 例如:太阳北京学校红美丽跑步 了的吧吗把从和 二、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或物。 例如:雷锋同志作家老师学生(表人) 水山马飞机车辆道德(表物) 秋天明年早晨现在过去(表时间) 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表处所) 上下前后以上以下上面左右(表示方位) (二)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例如:走坐听批评宣传学习(动作行为) 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心理活动) 在发生存在有演变死亡(存在、变化、消失) 是(判断) 能能够会可以愿意应当(助动词) 上下进出来去上来(趋向动词) 注意: 1、助动词 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或可能、必要的动词。 例如: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他能来吗? 天气应该暖和了。 2、趋向动词 例如:太阳下去了,月亮出来了。 拿出一本书。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状态。 例如: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 长短大小粗细红愉快 多少许多全多少 注意:区别动词与形容词: 1、能否带宾语:动词多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2、能否受修饰:动词多数不能,形容词多数能。 例如:“端正”一词,在“端正态度”中词性为动词;在“容貌端正”中为形容词。 (四)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 1、基数:表示数目多少。例如:一二十百千零 2、序数:表示次序前后。例如:第一第五 3、倍数:基数+“倍”例如:一倍五倍

4、分数:几分之几 5、概数:例如:一百多一千左右三四(个) (五)量词 表示计数单位,又叫单位词。 1、物量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例如:尺、丈、升、磅、吨、元、角(度量衡) 个、位、件、本、间、匹、章(个体单位) 双、对、堆、群、班、套、伙(集体单位) 些、点(不定单位) 2、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例如:次、趟、回、顿、遍 还有一些是借用的单位: 笔(画一笔)、刀(切一刀)、拳(打一拳) 看(看一看)、摸(摸一摸) 3、复合量词: 例如:架次、人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六)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例如:很、最、极、挺、非常、十分、几乎、过于(表程度) 都、总、共、统统、只、仅仅、一齐、一律(表范围) 已、已经、马上、要、就、将、常、终于(表时间) 必、必须、准、的确、不、没有、别、不用(表肯定、否定) 大肆、亲自、猛然、忽然、公然、连忙、悄悄(表情态、方式) 难道、岂、究竟、简直、居然、何必、只好(表语气) (七)代词 有替代、指示作用。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名称。例如:你、我、他、咱、自己、大家、彼此 2、疑问代词 表示疑问。(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例如:谁、什么、哪儿、怎么 3、指示代词 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例如:这、那、这样、那样、这些、那些、这么、那么 (八)象声词 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 例如:咣、叮当、哗啦、呼呼、轰隆 (九)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唉、啊、哎呀、哼、哈哈、嗯 有时同一叹词读不同的音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如:啊(ā)!真好哇!(表赞叹) 啊(á)?这么快呀?(表惊讶或不知道)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与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得词类划分 词类就是根据词得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划分出来得类别。 古代汉语得词类,跟现代汉语得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名称得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得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得状态得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得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得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得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得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得单位连接起来得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得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词性词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词性与词类 一、词类概念及分类标准 词性与词类,是指按照词的语法性质分类。词性分类标准:1.意义。过去讲“词义·语法范畴”。2.形态。形态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3.功能。词充当句子成分能力的总和。从逻辑上说,三个标准不合逻辑。又,根据意义,“战争”表示行为,该归入动词,同于“打仗”。根据功能,“战争”是名词。这很难统一。 词义和词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但词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现代汉语的词缺少形态,形态不能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按词的功能给词分类,这和词类的含义是一致的。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实词:名词、数词、量词(以上为体词)、动词、形容词(以上为谓词)、副词、代词(代实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实词和虚词:按传统的处理方法,实词能作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2.体词和谓词:谓词作谓语能力最强,体词作主语能力最强,作谓语能力较弱。 三、名词 电灯、书、笔、桌子个体名词/可数名词水、面粉、黄沙、布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 师生、父母、子女、枪支集合名词学说、礼节、思想、良心抽象名词 北京、鲁迅、《诗经》、赵州桥专有名词宋朝、今天、上午、刚才时间名词 门口、亚洲、头里、教室里处所名词上、下、左、右、东北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1.做主语、宾语、定语能力比较强,有时可以做谓语。少数可以做状语。2.一般不能重叠。 3.名词能够受定语修饰或做介词的宾语(在/到),不能受副词修饰。 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名词,程序是:先确定是体词。体词中能受数量词限定,或能放在介词“在/到”后面的是名词: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山不山水不水、人不人鬼不鬼管他政策不政策你已经大学生了方位词有单纯的、复合的。复合有两种:一是单纯的加“边、面、头”等。二是单纯的互相结合。复合方位词比单纯方位词自由。方位词构成方位词组,一表时间(上大学以前),一表处所(楼梯旁)。 四、动词 动词的小类:及物不及物。能带受事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但不是非得带了宾语 才是及物动词。趋向动词。有单纯的、复合的两类。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作动词后的趋向补语。 助动词。汉语的助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小类。它就是谓宾动词的一部分。 动词重叠:A~AA(看看) AB~ABAB(研究研究) AB~AAB(散散步)有的动词不能重叠,如“姓、企图”。 带“了、着、过”,有的能带,有的不能带。而且具体词与这三个形式结合还有参差。 五、形容词 重叠:A~AA儿的(高高儿的、红红儿的) AB~AABB(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AB~ABAB(碧绿碧绿、金黄金黄)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能重叠:光荣、幸福。 形容词小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 高、大、红、整齐、美丽、行、悬通红、红通通、高高兴兴、灰不溜秋 关于形容词使动转化问题。兼类问题。 口诀:形容词,细分析,有四类,表性质:真、善、美;表形状:圆、平、直;表颜色:红、黄、绿;表变化:快、慢、急。一般可重叠,大多能受副词饰;不能带宾语,能够作状语,大多作谓语,少数可作状、补语。 六、数词、量词 1.数词分两类:基数词表示数目大小。序数词表示事物的顺序。基数词包括整数、分数(含百分数)、 概数、小数等。序数用“第”放在基数词的正整数前面构成,但习惯上又常常省去这个词缀。还有一些习惯用法:老三、元月、初八。 2.量词,分两类。 名量 个体量词:个、张、条、棵、颗 集合量词:把(一把米)、堆、部分、些、点儿 单位量词:克、米、升(千克(公斤)、吨,千米(公里),毫升)斤、两、尺、寸、里、亩 复合量词:架次、人次、秒立方、吨公里 借用量词:借用表示容器的名词。“捆儿、挑儿”也是量词,因为有“儿”,看成借用了动词“捆、挑”。 动量 专用:次、下、回、阵、顿、番、遍、场(cháng)、场(chǎng)、趟、通(tòng) 借用:借名词(看一眼、咬一口、打一枪、砍一刀) 借单音动词(看一看、想一想)(地球也要抖三抖、嘴唇又撇了几撇、这里的房租得往上提那么一提) 关于量词,有几点要强调:个体名词,乃至于某些动词,都用量词,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名量词同动量词的结合,有的可以说出理由,有的说不出理由。 3.数量词使用问题

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左传》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使……食

词类活用与兼类词

词类活用与兼类词的关系问题分析 汉语言文字学任倩倩2011020377 摘要:词类活用是一种语法现象,是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兼类词,是指某些在一般语言环境中经常分属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类而意义密切相关的词。本文从对两者的联系、区别及判断上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兼类词区别联系判断 一、词类活用的定义 目前古汉语界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是比较统一的,即“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为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 (一)词类的功能活跃,并一贯地持续下去。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词类和句法功能仍然是一对多的对应情况 (二)词的功能依旧活跃,但一部分功能转成潜在的,在交际环境或修辞需要的激发下再次显现,我们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上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称之为“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的性质:灵活性和临时性灵活性和临时性 活用只是有“定类”和“定职”的词的一种临时变化,只是临时拥有一个新的意义,所以活用不是词所固有的,而是游离于词之外的,是随文异用的,是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下由一种词性临时转变成另一种词性的灵活用法,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特点,这时它的语法功能、语义内涵都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异三、词类活用的分类 (一)名词用如动词 1、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2、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1、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兄弟。《礼记·礼运》 3、是以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使异姓立国) 2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也。《左传》(使白骨生肉)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