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2016年实用)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2016年实用)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2016年实用)

1.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2.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⑸治神守气。——附加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辩症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简称“五腧”。

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写出十二经的五输穴及临床应用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临床应用1.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输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2.《难经》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七十四难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3.也可根据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配穴方法:

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如肺经先病,先取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取络穴偏历

扳机点: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

十二经脉流注的特点:

1、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又往复传至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2、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传

3、阳经与阴经之间是表里经相传注。

4、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足经。

此言人之气脉,行于十二经为一周,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于十二时,每一时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计六十分,一时共计五百分。每日寅时,手太阴肺经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卯时手阳明大肠经,自商阳起至迎香止;辰时足阳明胃经,自头维至厉兑;巳时足太阴脾经,自隐白至大包;午时手太阴心经,自极泉至少冲;未时手太阳小肠经,自少泽至听宫;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自睛明至至阴;酉时足少阴肾经,自涌泉至俞府;戌时手厥阴心包络经,自天池至中冲;亥时手少阳三焦经,自关冲至耳门;子时足少阳胆经,自瞳子髎至窍阴;丑时足厥阴肝经,自大敦至期门而终。周而复始,与滴漏无差也。

5、阴经之间是依太阴-少阴-厥阴-太阴相传,且从足经传手经。

头痛

治法:疏条经脉,通络止痛,局部加远端

主穴:1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 ,合谷,内庭2少阳头痛:太阳,率谷,风池,阿是穴,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阿是穴,后溪,申脉.4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内关,太冲.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率谷,合谷,风池,

操作:阿是穴可点刺出血;紧张性头痛在颈项肩部肌肉紧张或压痛处刺络拔罐或用闪罐法。风寒头痛风门加灸;风热头痛大椎点刺出血,或加拔罐;瘀血头痛膈俞刺络拔罐。头痛急性发作期可每日治疗2次

方义:头部腧穴可疏导局部经气,调和气血;远端穴均为手足同名经穴相配,一上一下,同气相求,加强疏导经气作用。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合谷调气活血止痛

面瘫

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局部及手足阳明经穴

辩经:足太阳经筋证:额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手足阳明及手太阳经筋证:面颊部肌肉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斜

类型:1风寒证-风池 2风热证-曲池 3气血不足-足三里4瘀血阻络-局部阿是穴

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操作:阳白向鱼腰部透刺,颊车透地仓,合谷选健侧。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面部穴位刺激量可适当增加,可行灸法、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电针法等;拔罐以闪罐为主,按照面部肌肉的走行,向上向外闪拔。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免口合谷收”,既可祛除面部阳明筋络之邪气而祛风通络,又可调和面部阳明经筋之气血。

肩关节周围炎

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

辩经:手阳明经证:肩前部疼痛-合谷;手少阳经证:肩外侧疼痛-外关;手太阳经证:肩后部疼痛-后溪;手太阴经证:肩前近腋部疼痛-列缺

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主穴: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操作:先刺下肢远端穴,做较长时间较强捻转提插手法,行针时鼓励患者缓缓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刺入肩关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法

方义:肩髃,肩前,肩贞,局部取穴“肩三针”配阿是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舒筋活血止痛;加灸法祛风散寒。曲池可疏通阳明气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

痹证

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类型:行痹(风痹)-膈俞,血海痛痹(寒痹)-肾俞,关元着痹(湿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

治法:通痹止痛主穴:肩部:肩髃,肩髎;肘部:曲池,天井,尺泽,曲泽;腕部:阳池,大陵,阳溪;髋关节:环跳,秩边;膝部:膝眼,梁丘,犊鼻,膝阳关;踝部:解溪,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方义:疼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坐骨神经痛

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治法:通经止痛类型:根性(病在脊神经根处)干性坐骨神经痛(病在椎管外沿坐骨神经分布区)

主穴:足太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太阳: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腰骶部疼痛加腰夹脊,阿是穴

操作:殷门,环跳,委中,阳陵泉采用提插法,以出现沿臀腿部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佳;腰部穴位可加刺络拔罐;腰、下肢穴均可用电针

方义:由于本病病位在足太阳,足少阳经,故循经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

痿证

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类型:

1肺热伤津-尺泽,肺俞,二间 2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 3脾胃虚弱-脾俞,胃俞,关元 4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

治法:调和气血,濡养筋肉,手足阳明经穴及夹脊穴

主穴:手,足阳明经为主;上肢:曲池,合谷,肩髃,颈胸夹脊;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腰夹脊。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浸淫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关元;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溪.

方义:阳明经多血多气,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筋会阳陵泉,可疏调经筋

急性腰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或腰部用力不协调,腰部软组织由于过度牵拉,肌肉,筋膜,韧带等急性损伤,可伴有椎间小关节错位及其关节周围关节囊嵌顿等,致使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症

治法:导气止痛,舒筋活血。局部及上肢奇穴

主穴:腰痛点,阿是穴操作:首先选奇穴手背腰痛点,行较强的捻转提插泻法1-3min,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腰部,逐渐恢复正常姿势、体位;再让患者俯卧位,在腰骶部寻找压痛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拔罐方义:急性腰扭伤为急性气滞,筋脉拘挛,痹阻不通,因此,导气止痛为要,远端选手背腰痛点,行强刺激泻法,移神导气,神动则气行,可解除拘挛之经脉,使腰部气畅血通,通则不痛,局部阿是穴行刺络拔罐,可祛瘀通络,舒筋活血

眩晕:

类型:肝阳上亢-太冲,太溪,痰浊中阻-丰隆,中脘,瘀血阻络-阿是穴,膈俞,气血亏虚-足三里,气海,肾精不足-肾俞,悬钟

治法:清利头目,息风定眩。眩晕发作时息风定眩,和胃降逆治标,缓解期平肝潜阳,升清降浊,益精养脑治本。以头部及手厥阴经穴之主

主穴:百会,风池,头维,内关方义:百会,头维位于巅顶,可清利头目,止眩晕,风池可疏调头部气血而息风定眩,眩晕患者多有恶心甚至呕吐表现,内关可和胃降逆止吐

中风

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 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类型:

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2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3痰热腑实-内庭,丰隆 4气虚血瘀-气海,血海 5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二、中脏腑1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2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1.中经络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主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内关用捻转泻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之下1寸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是肢体有抽动感;三阴交用提插补法。肢体穴位可用电针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调理脑神,神动则气行,,因此通过调理心神,脑神可导气行,三阴交可疏调足三阴经经气,并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治法:醒神开窍,启闭固脱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如上述,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

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穴,督脉入络脑,可醒脑神;内关为心包之络,调心气醒心神,三穴

失眠

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睡眠的启动与维持困难,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

类型:1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2心胆气虚-心俞,胆俞 3阴虚火旺-三阴交,太冲 4肝郁化火-风池,行间 5痰热内扰-丰隆,内庭。

病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阳不入阴,阴不涵阳,神不守舍;或跷脉功能失调

治则:调和阴阳,安神利眠。主穴:神门、百会、安眠、四神聪、照海、印堂。操作:百会向后平刺,留针时间稍长;照海用补法。一般以睡前2小时,病人处于安静状态下治疗为佳

方义:失眠一症,主因为阴阳失调,元神心神不宁。百会,印堂为督脉穴,督脉入络脑,配四神聪可调神安神,清利头目,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照海通于阴跷,补阴潜阳以调和阴阳,安眠穴安神利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

胸痹

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病症

类型:心血瘀阻-膈俞,心俞;气滞心胸-鸠尾,太冲;痰浊内阻-丰隆,阴陵泉;阳虚寒凝-关元,命门;气阴两虚-气海,太溪;心肾阴虚-劳宫,太溪

治法:行气宽胸,活血止痛。主穴:膻中,巨阙,内关,阴郄操作:先刺内关、阴郄,持续行针1-3min,或至疼痛减轻;心血瘀阻,膈俞、心俞刺络拔罐;阳虚寒凝,

膻中,关元加灸法

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胸痹的特效穴;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膻中,巨阙分别为心包,心之募穴,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止痛;膻中又为气会,可疏调气机,治疗心胸疾患

哮喘

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

类型:风寒外袭-风门,风池;风热犯肺-大椎,尺泽;痰热壅肺-丰隆,曲池;肺脾气虚-气海,脾俞;肺肾阴虚-膏肓,太溪;心肾阳虚-心俞,命门

发作期治法:降气定喘。背俞穴,任脉及奇穴主穴:天突,肺俞,定喘操作;天突行提插泻法,持续行针1-3min,动留针;肺俞,定喘具有降肺气而定喘之功

方义:天突为局部选穴,采用强刺激泻法,疏导肺系气血,肺俞,定喘具有降肺气而定喘之功缓解期治法:肃肺降气,固肾纳气。主穴:肺俞,定喘,膻中,中府,太渊,太溪操作:定喘用刺络拔罐法;风寒外袭、肺脾气虚、心肾阳虚者,肺俞、气海、脾俞、心俞、命门均可用灸法;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者,肺俞、大椎可点刺出血拔罐

方义:肺俞为肺之背俞穴,中府为肺之募穴,俞募相配以调理肺脏功能,宣肺降气;定喘为治疗喘证之奇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太渊为肺经原穴,疏调肺气;太溪益肾纳气

胃痛

又称胃脘痛. 实证:寒凝、食滞、气郁、血瘀,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中焦阳虚、抑或阴亏,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不荣则痛

类型:1脾胃虚寒-气海,脾俞,胃俞 2胃阴亏耗-胃俞,三阴交,太溪 3寒邪客胃-胃俞,神阙 4饮食伤胃-梁门,下脘 5肝气犯胃-期门,太冲 6瘀血停胃-膈俞,三阴交治法:和胃止痛。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操作:疼痛发作时,先选远端穴行较强刺激,每次持续1-3分钟,再选局部穴位。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1次。脾胃虚寒及寒邪客胃者,加用灸法,并可拔罐。方义:本病病位在胃,局部近取中脘,寻经远取足三里,“合治内腑”远近相配,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泄泻: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类型:1.寒湿内盛-关元,水分2.湿热伤中-内庭,曲池3.食滞肠胃-中脘,建里4.肝气剩脾-肝俞,太冲5.脾气虚弱-脾俞,胃俞6.肾阳虚衰(五更泻)-肾俞,命门治法:运脾化湿,理肠止泻。主穴:天枢、神阙、大肠腧、上巨虚、阴陵泉。操作:寒湿内盛、脾胃虚弱及肾阳亏虚者可用各附子饼灸;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急性泄泻针灸治疗每日2次。

方义:神阙为局部选穴,用灸法既可温阳散寒除湿,又可清利湿热,为治疗泄泻的要穴;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针对脾病湿盛之病机关键,取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化湿

癃闭

指尿液排出困难。以小便不利,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为“闭”

类型:湿热下注-曲骨,行间;肝郁气滞-太冲,支沟;瘀血阻滞-血海,次髎;肾气亏虚-肾

俞,太溪

治法:调理膀胱,行气利尿。主穴:秩边,水道,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操作:秩边深刺,提插法,以针感向前阴部放射为佳;针刺中极时针尖向下,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膀胱;腹部穴位可用灸法、电针法。

方义:中极,膀胱俞俞募相配,以促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疏肝,健脾,益肾,行气化瘀,通利小便;秩边,水道疏调膀胱,通利水道

痛经

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骶椎酸痛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质量者

类型:1寒凝血瘀-神阙,归来 2气滞血瘀-太冲,血海 3气血不足-气海,足三里4肾气亏损-肾俞,太溪

治法:调理冲任,温经止痛。主穴:关元,子宫,十七椎,三阴交,合谷操作:先针刺远端穴合谷、三阴交,用较强刺激;后取小腹及背腰部穴位。腹部穴为,以及寒凝血瘀、肾气亏损和气血不足,可用灸法或温针灸。发作期每日可治疗1-2次,间歇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治疗。

方义:关元邻近胞宫,通于足三阴经,与三阴交共同调理任脉及脾肝肾三脏,配合谷,通络化瘀,调和气血而止痛;子宫与十七椎均是奇穴,可疏调胞宫气血,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

崩漏:

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的一种病症

类型:血热-血海,行间;湿热-中极,阴陵泉;肝郁-期门,太冲;血瘀-血海,太冲;脾虚-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肾俞,命门;肾阴虚-肾俞,太溪

治法:调理冲任,固崩止漏。

主穴:关元、隐白、三阴交、断红操作:关元针尖向下斜刺,使针感传至耻骨联合上下;隐白穴多灸,血热者点刺出血;血瘀可配合刺络法;肾阳虚、脾虚可在腹部和背部施灸。方义:关元属任脉,又与足三阴经交会,有通调冲任,固摄经血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疏调足三阴之经气,以健脾,调肝固肾,理气调血;隐白为足太阴经井穴,可健脾统血;断红为治疗崩漏的奇穴和经验效穴

胎位不正

胎位指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正常的胎位应为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胎头在骨盆入口处,并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整个胎体呈椭圆形,称为枕前位,除此以外的胎位为异常胎位

治法:调和气血,纠正胎位足太阳经井穴主穴:至阴操作:孕妇排空小便,松开腰带,坐于靠背椅上或半仰卧于床上,两腿伸直。术者双手执艾条温和灸双侧至阴穴,灸火距离穴位2-3cm,以孕妇不产生灼痛而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度。每日施灸15-20分钟,3-5日为1个疗程。也可用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至阴穴上施灸,至局部灼热难忍,即另换1炷,每日4-5壮。

方义:至阴为足太阴经经气交入足少阴经的部位,胞脉者系于肾,肾气足则气血通畅,而胎固气顺,故本穴能调理肾气,为转胎之效穴

难产

胎儿不能顺利娩出者。难产常见: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儿异常

治法:调理气血,行滞下胎。主穴:独阴,合谷,三阴交操作:合谷加补

法,三阴交用泻法。采用动留针或电针,至产妇宫缩规律而有力为止。

方义:合谷调气,补之以助气行;三阴交调血,泻之以助血行,二穴配合,则能行滞化瘀以催产。独阴理胞脉,为催产下胎的经验效穴。诸穴合用,补则益其助力,泻则行滞化瘀,能使气血调和,胎儿顺利而下

阴挺

是妇女阴中有物下坠,甚至挺出阴户之外

子宫脱垂:1度:子宫体下降,子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以下,但未脱出阴道口外;2度轻:子宫颈已露于阴道口或脱于阴道口外,但子宫体仍在阴道口内;2度重:子宫颈及部分子宫体脱出阴道口之外;3度:整个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类型:气虚-足三里,脾俞;肾虚-肾俞,太溪

治法:益气升提,补肾固胞。主穴:子宫,维道,气海,曲骨,百会,三阴交操作:气虚加足三里、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

方义:本方以升阳益气,固摄胞宫为目的。维道是足少阳,带脉之交会穴,子宫为经外奇穴,两穴相配有收摄胞宫之功效,气海,曲骨在小腹部,可益气固摄,提摄胞宫,百会有升阳举陷之用,是“下病高取”,“陷者举之”之意,三阴交健脾益气而固摄胞宫

疳证

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黄,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病机:脾胃受损,气血津液亏耗

类型:1疳气-太冲,章门,胃俞 2疳积-天枢,下脘,三阴交 3干疳-神阙,气海,膏肓

治法:健运脾胃,化积消疳。主穴:中脘,脾俞,四缝,足三里操作: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或少量血液。对婴幼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

方义:本病发生在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故取胃的募穴中脘,下合穴足三里,合以脾的背俞穴脾俞,以健运脾俞,调理中焦,消食导滞,化积消疳;四缝为经外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

痄腮

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类型;热毒袭表-中渚,风池;火毒蕴结-大椎,曲池;热毒攻心-百会,水沟;毒邪下注-行间,大敦,归来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主穴: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内庭,足临泣。其他:灯火灸(角孙穴)操作:大椎、关冲、内庭、大墩可点刺出血。

方义:翳风、颊车局部取穴,分属手少阳和足阳明经,以疏调少阳,阳明经气;合谷、外关、关冲、内庭、足临泣为手足阳明、少阳经远端腧穴,可清泻阳明、少阳郁热,导热下行,通络消肿。

疔疮

是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及肿痛灼热,反应剧烈,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部坚硬如钉,故名疔疮

类型:热毒炽盛-曲池,大椎,曲泽;疔疮走黄-十二井穴,人中,十宣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主穴:阿是穴,身柱,灵台,合谷,委中操作:阿是穴在病变局部及周围选穴,采用围刺法,或用隔姜、隔蒜灸法,或在疔疮周围点刺出血;身柱、灵台、委中、大椎、曲泽点刺出血或刺血后加拔罐;如系红丝疔,可沿红丝终点依次点刺到起点,并可拔罐,以泄其恶血。

方义:局部阿是穴可清泻局部瘀滞火毒;身柱,灵台均为督脉经穴,取之可泻阳经郁热、火邪,为治疗疔疮的经验效穴;合谷泻阳明火毒;委中可清泻血热,消肿止痛

肠痈

临床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性压痛为特征

病机:肠腑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瘀互结,血败肉腐而成痈脓类型:肠腑气结-合谷,足三里;热盛肉腐-曲池,内庭

治法:清热导滞,通腑止痛。主穴:天枢,上巨虚,阑尾,阿是穴操作:毫针刺泄法,动留针或加电针,可留针1-2小时。急性阑尾炎可选取远端穴,用较强刺激,持续行针数分钟,再刺腹部穴,用捻转泻法,每日2次。阿是穴在腹部压痛点选穴。慢性阑尾炎可用灸法。

方义:本病为大肠腑病,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行气化滞,清泻积热;阑尾穴是治疗肠痈的经验效穴;腹部阿是穴直达病所,可畅通患部气血,导滞散结,消痈止痛

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类型:肝经郁热-太冲,侠溪;脾经湿热-大都,血海;瘀血阻络-按部取穴治法:泻火解毒,通络止痛。局部穴,手少阳,足太阴经穴,夹脊穴主穴:阿是穴,支沟,阳陵泉,行间,夹脊

操作:皮损局部围针、浅刺,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1-3个点,向疱疹带的中央沿皮平刺。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火罐,令每罐出血3-5ml。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行捻转泻法,可用电针。

1、根据本经子母补泻法,肺经虚证应取:………………………………( )

A.鱼际 B.中府C.太渊 D.尺泽 E.经渠

2、治疗失眠多梦选取神门、大陵属下列哪类取穴法:……………………………………( )

A.远部取穴 B. 随症取穴 C.近部取穴 D.上下取穴 E.左右取穴

3、治疗急性症证常用下列各类特定穴中的:………………………………………………( )

A.原穴 B.络穴 C. 募穴 D.郄穴 E.俞穴

4、针灸的治疗原则是:……………………………………( )

A. 标本缓急,补虚泻实,三因制宜 B.标本缓急,内外兼治,补虚泻实 C.补虚泻实,三因制宜,左右同治 D.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E.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

5、八脉交会穴中与督脉相通的经穴是:………………………………( )

A.列缺 B.冲阳 C.外关 D.后溪 E.照海

6、痿证与痹证的主要鉴别点应为:………………………………………………………( )

A.痿证病变部位在全身肌肉,痹证病变部位在全身关节 B.痿证属内伤所致,痹证属外感所致

C.痿证以肢体筋肉驰缓无力,失去活动功能为主症,疼痛不明显;痹证以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为主症,痿软不明显

D.痿证属虚证,痹证属实证

E.痿证无气滞血瘀,痹证有气滞血瘀现象

7、导致中风发生的主因是:………………………………………………………………( )

A.风、痰 B.风、火 C.瘀、痰、火、风D.风、火、痰 E.风、瘀、火

8、导致急性泄泻的原因多为饮食不节、不洁及感受外邪等,针灸治疗急性泄泻时,选择的基本穴位当为:………………………………………………………………………………( )

A.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B.天枢、内庭、中脘C.天枢、三阴交、上巨虚D.胆俞、阴陵泉、太冲、内庭 E. 脾俞、胃俞、阴陵泉、三阴交

9、“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功能清热利湿,通利三焦,是治疗实证癃闭的基本穴位,若属湿热下注型则应加:………………………………………………………………( )

A.太冲 B.血海 C.行间 D.列缺 E.膈俞

10、痛经,病于辨证时多分虚实、实证痛经以散寒逐瘀,通经止痛为原则,针灸选穴应为:……………………………………………………………………………………………( )

A.关元、气海、地机、三阴交 B.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C. 中极、地机 D. 关元、三阴交、隐白 E.气海、三阴交、太冲

11、针刺治疗风阳上扰型眩晕的最佳穴组为:……………………………………………( )

A. 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B.头维、内关、中皖、丰隆、阴陵泉 C.百会、悬钟、肾俞、太溪 D. 百会、风池、行间、太冲 E.百会、曲池、合谷、太冲

12、针刺治疗小儿急惊风应清热祛邪,豁痰开窍,镇惊熄风,其常用的最佳穴组应为:…………………………………………………………………………………………( )

A.百会、印堂、气海、足三里、太冲 B.水沟、中冲、合谷、太冲 C.百会、大椎、四神聪、太阳 D.合谷、太冲、阳陵泉 E.风池、百会、气海、足三里

13、针灸治疗小儿疳积应健脾、化滞、驱虫消积,起最佳穴组应当为:……………………( ) A. 中脘,天枢、足三里 B. 关元、气海、足三里C.四缝、中皖、足三里、百虫窝D.上巨虚、脾俞、胃俞、天枢 E. 中脘、足三里、上巨虚

14、针刺美容、延缓衰老等用耳穴施治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在选择耳穴时三者可共同选用的一个耳穴是:…………………………………………………………………………………( )

A.肝 B.肾 C.交感D.内分泌 E.皮质下

15、针刺痄腮多以“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为主穴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当表现为火毒蕴结时则应加配:………………………………………………………………………( )

A.大椎、曲池 B.商阳、曲池 C.太冲、曲泉 D.人中、十宣 E.肺俞、尺泽

16、针治肠痈应以清热导滞,行气活血为治则,其最佳穴位组是:………………………( )

A.天枢、中脘、足三里 B. 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C.阑尾、上巨虚、天枢

D.阑尾、上巨虚、足三里 E. 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章门、天枢

17、针刺治疗心悸当养心安神,宁神定悸,常用穴位应为:……………………………( )

A.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B.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

C.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胆囊穴、中脘、阳陵泉 D.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

三阴交 E.合谷、太冲、神门

18、治疗麦粒肿用挑治法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方法是在背部寻找淡红色皮疹,寻找区域多为:………………………………………………………………………………………( )

A.1—12胸椎旁 B.1—9胸椎旁 C.1—7胸椎旁 D.1—5胸椎旁 E.第7颈椎旁

9、针刺治疗耳鸣、耳聋的基本方为:“翳风、听会、侠溪、中渚”,当证属肝胆火盛的实证时,还应加配:……………………………………………………………………………… ( )

A.中渚、侠溪B.行间、丘墟 C.阳陵泉、足临泣 D.太冲、外关 E.肾俞、丘墟

20、针刺治疗风热壅盛型咽喉肿痛之主穴应为:…………………………………………( )

A.少商、鱼际 B.合谷、尺泽 C.关冲、少商D.尺泽、外关 E.关冲、天容

1、中风发生时所涉及的脏腑为:……………………………………………………………( )

A.心 B.肝 C.脾 D.肺 E. 肾

2、肺痨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主要为:………………………………………………( )

A.咳嗽 B.潮热、盗汗 C. 疲乏 D.身体逐渐消瘦 E.咯血

3、针刺治疗疔疮最常用的穴位是:…………………………………………………………( )

A.身柱 B.灵台 C.合谷 D.委中 E.膈俞

4、疳积一病的主症为:………………………………………………………………………( )

A.精神疲倦 B.形体消瘦 C. 面色萎黄 D.毛发稀疏干枯 E.长期腹泻

5、针刺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是:…………………………………………………………( )

A.中极 B.次髎 C.足三里 D.至阴 E.地机

1、导致头痛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_____头痛、______头痛二大类。

外感,内伤

2、痿证是以肢体筋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弛缓无力,失去活动功能

3、面瘫患者针刺治疗时,早期刺激量应____________,用电针时选择的波形

____________ 。不宜过大/小;疏密波/疏波/断续波

4、胁痛辨证,当分气血。疼痛以胀为主,游走不定,多属气滞;刺痛多属____________,隐痛绵绵多属____________。血瘀,血虚

5、针刺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为____________,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为____________。

十七椎;四缝

6、痹证的辨证分型一般为风寒湿痹及热痹二大类,其针灸治疗以分部循经选穴为主,同时配合辨证选穴,如风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膈俞,血海

7、针刺治疗疗疮的经验效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柱,灵台

8、退热要穴为____________,矫正胎位要穴为____________。大椎/大椎、曲池;至阴

9、针刺治疗不寐的时间一般应选在____________;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经验刺法为____________。下午,迎香透四白

10、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阴经郄穴多治__________,阳经郄穴多__________。

血证,急性痛证(痛证)

1、解结

2、宛陈则除之:

3、主客配穴法:

4、三因制宜:

5、阴病行阳:

五、

1、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为“解结”。解结,就是疏通经络,使脉道通利,气血通畅。

2、指由络脉淤阻而引起的病症,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3、“主客配穴法”又称“原络配穴法”,指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

4、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地理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5、根据阴阳互根学说五脏的疾病往往会在位于背、腰部的俞穴上反应出来

1、试述针灸补虚法的临床应用。

1、针灸补虚主要是通过补其本经,补其表里经和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穴配伍,并

结合针刺

手法之“补法”的施用,达到“补”的目的。如,肺虚取肺经腧穴,若涉及与之相表里的脏腑,均可选选取与其相表里脏腑的经脉腧穴。此外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采取虚则补其母的方法。

2、针灸的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②扶正祛邪③调和阴阳

1. 李×,女,65岁,农民,×年×月×日就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史,凌晨五时起床小便突然出现昏倒,不省人事而送入院。急查:患者神昏,身热,面赤,烦躁,舌伸不出,气急,痰声漉漉,俩手紧握,口 ,左侧肢体瘫痪,而便不通。舌红,苔薄,脉弦滑数。

(要求:诊断,辨证,治则,处方,方义,操作)

诊断:中风

辨证:中脏腑之闭证/肝风内动,痰蒙清窍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

处方: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 3`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水沟向上斜刺用泻法,太冲,丰隆用泻

法。

导气同精: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培训资料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定义: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针灸学的基本任务: 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培养现代化的针灸人才是实 科研选题的种类:1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2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3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假说的重要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科学研究中离不开科学假说,凡是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学说,就是科学假说。建立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假说的特性: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 假说建立的步骤:1产生初始意念2形成初步假说3不断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 经脉现象的定义: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是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经脉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的定义: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9.循经感传的特征:1) 感传路线四肢部与古典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2)感传感觉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走感、冷热感等。 3)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大特征,一般为 1~10cm/s,但个体差异较大。 4) 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 或更宽。 5) 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6) 感传方向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型双向传导。 7) 感传阻滞针刺穴位引起感传时,在感传路线上进行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注射液体、触觉刺激,可以阻滞循经感传。 8) 感传效应当感传沿经脉到达所属络的组织器官时,相应组织器官的机能发生明显的良性或劣性的变化,多数和针刺疗效一致。故有人称此为循经感传的效应性反应。 9) 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的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经脉和非经脉有什么不同特点?经脉具有电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学特性,磁学特性,沿经同位素迁移现象等。 压迫冷冻感传组织后有什么针效,对临床有什么启示?局部冷冻降温感传组织后对循经感传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它阻滞了循经感传所诱发的肌电反应或脏腑效应,并且阻滞针刺的效应,针效被阻滞的程度与相关部位组织温度降低程度的呈平行关系。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大致有三种观点:(1)中枢兴奋扩散说;(2)外周动因激发说;(3)中枢外周统一论; ①中枢兴奋扩散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

实验针灸学重点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3、学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 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17、时间效应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叫时间效应曲线。 1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19、针刺耐受: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或简称针刺耐受 2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灸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21、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的周期和顺序重复发生的变化。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分为:7d节律,月节律,年节律) 22、疼痛: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 23、痛域:痛阈(痛反应阈):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24、耐痛域: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 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

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手 机”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 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 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 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针 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同时, 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要高度集 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血脉虚实,两目、 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如此,才能治 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试论述针灸治神。 针刺治神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生治神。医生必须精神专一,“神无营于众物”,医者首先必须常持谨慎之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脉证,审证虚实,施以针刺治疗。诊断后,医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疗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治疗中要密切注意针刺后气至的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第二部分为患者治神。针刺过程中,患者必须认真配合医者,放轻松,精神高度专一集中,做到人与针和,针与病人和。 第三部分为安静优雅的环境。 6.叙述热病及偏枯,痱等病的症状的异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doc

复习题 绪论 1、实验针灸学定义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 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1)镇痛作用 (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 (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 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 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一)基本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二)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 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 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 1-1 12、穴位的含义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 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 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 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 分三大类: 1、感觉异常 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 2)知热感度异常: 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 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 的敏感发生变化。 2组织形态学改变 色泽、形态改变: 例如: 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 凹陷、隆起、条索、硬结: 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 (1)电学特性变化 (2)热学特性变化 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 (3)光学特性变化 (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17、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 1、感受装置 (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 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 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 例:足三里产生针感的部位 最浅0.7cm 最深3.5cm 皮下组织深度0.3-0.5cm (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 组织包括: 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 (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 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 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 (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7)针感形成机制 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 2、传入神经

针灸学笔记整理00859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 答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本科模拟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 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以上都不是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A.70-120米/秒 B.2-14米/秒 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 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 (二)A2型题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 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A.音乐波 B.间断波 C.疏密波 D.方波 E.三角波 6.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 7.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 A.游离神经末梢 B.包囊感受器 C. 肌梭 D.环层小体 E. 腱器官 8.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9.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四)C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v .. . .. 一.课程学习梳理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2016年实用)

1.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2.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⑸治神守气。——附加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辩症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简称“五腧”。 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写出十二经的五输穴及临床应用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中医、针灸学中级(主治医生)考试要点总结

(一) 1、外感头痛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 配穴: 风寒:风门合谷 风热:大椎曲池 风湿:阴陵泉头维 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阳白 太阳经痛:天柱后顶后溪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外关太阳悬颅侠溪 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百会 2、内伤头痛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阴陵泉丰隆中脘 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气海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悬钟 其他耳针枕额脑神门 外感用皮肤针太阳印堂 (一侧头痛反复发作) 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 3叉神经痛 选经;足太阳。手足阳明 主穴;下关合谷风池内庭太冲 眼疼;攒竹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颧髎迎香四白 下颌;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列缺风池 风热;曲池尺泽 气血瘀太冲三阴交 肝胃火盛行间 阳陵泉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风池风府 气血瘀滞: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秉风天宗 病在督脉太阳经加大椎天柱肩外俞病在少阳经风池外关 耳针;颈 颈椎神门 选经;手足三阳经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 外邪内侵:风府列缺合谷 气滞血瘀:阴郄膈腧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气海 上肢疼:曲池合谷 上肢或手指麻木:少海手三里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头晕头痛 :百会风池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手太阴经证;尺泽 外邪: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 主穴阿是穴 手阳明肘上方(肱骨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内下方(肱骨内)阳谷小海 手少阳外部(鹰嘴处) 外关天井 选经:阿是穴足太阳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次髎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肾虚肾输命门 腰骶部次髎腰腧 腰眼腰眼 腰椎腰夹脊 耳针;腰骶椎 肾神门 治法足太阳足少阳 主穴;足少阳腰夹脊环跳阳灵泉悬钟丘墟足太阳腰夹脊委中承山昆仑秩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1、《针经》是指《灵枢》 2、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一次大总结的著作是《内经》 3、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甲乙经》 4、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5、杨继洲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6、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7、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外眦 8、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侧 9、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0、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胸中 1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12、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3、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是任脉 14、具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是阴维脉 15、任脉别络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 16、督脉别络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 17、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18、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头) 19、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20、十二经别从正经别出的部位大多是肘膝关节附近 21、四总穴歌内容: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 22、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主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23、足三阴经主治特点是前阴病、妇科病 2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25、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26、善于治疗无脉症的腧穴是太渊 27、大肠的募穴所属经脉是胃经 28、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大肠经 29、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30、常用于治疗瘾疹、瘰疬的是曲池 31、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32、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33、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 34、胃的募穴所属经脉是任脉 35、头维属于足阳明胃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