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笔记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笔记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笔记

动物学(Zoology)

第一讲概述

? 动物学定义

? 动物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 动物学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一、动物学定义

动物学(zoology)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生态、发育、行为、遗传、进化以及驯养、保护、控制等与人类及环境相关的各个方面。它是生命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1.分类学又称系统学(Taxonomy or sysmatics)

为了对动物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探索物种彼此间自然的关系和发展规律,需要对种类繁多的动物界进行分门别类,以便进行系统地深入研究。动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动物的种类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正确的分类系统的科学。它是动物科学的基础。

目前动物界中已描述过的动物种数约在150万种以上,如包括亚种可能超过200万种。

2.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

? 种或物种(species)

是分类系统所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征和一定的自然分部区的生物类群。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是生殖隔离的(生理学标准)。

? 问题不同肤色的人是不是同一物种? 马与驴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骡,马与驴是否为同一物种?

? 亚种(subspecies)

指种内个体在地理隔离后形成的不同群体,它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形态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的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

(如家蝇在我国有两个亚种,东方亚种眼距近、西方亚种眼距远,在我国中部有分布的重叠区,但除去中间类型外仍有75%有明显差别,故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亚种。

?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结构化,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依据物种间的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由大到小的分类分类阶元有七个主要等级。界(Kingdom)、门(Phylum)、纲

(C1ass)、目(Order)、科(Family)、属 (Genus)、种(Species)。

即把形态生理相近的种归并为属,相近的属归并为科,相近的科归并为目,直至最后的界。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都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 物种在动物系统中的地位可从上面体系中相当精确地表示出来。有时为了更为明确地表明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和精确表达种的分类地位,常常是在前述的分类阶元之间加入一些阶元,即在原名称前加上拉丁前缀总(super—)或亚(Sub—)而形成。于是就有了总目(Superorder)亚目(Suborder),亚种(Subspecies)等名称。

3.动物分类方法

动物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类;

? 人为分类法:以外形辨认方便为基础,分类时不考虑动物的构造、发育、生理及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

? 自然分类法:以生物的构造、发育及生理为分类基础,在分类时以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为基础。

如鲸与鱼如按不同的方法分类结果不同。

三、生物分界与动物主要门类

? 两界学说;早期的林耐(Linnaeus)根据生物是否运动,将生物分成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ntae) 。

? 三界学说;后来由于显微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微小的生物,人们又提出了三界学说;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

? 五界学说;根据生物细胞的营养、结构、繁殖等因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动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的主要门类(公认的19个门类)

?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 多孔动物门(Porifera)或海绵动物门(Spongia)

?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 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 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 苔藓动物门(Bryozoa)

?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 帚虫动物门(Phoronida)

?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前18个门一般通称为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

脊索动物门除一小部分虽然没有脊椎,但为了教学及研究的方便,一般通称为脊椎动物(Vertebrate)。

三、动物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 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要求,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动物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观察描述法

是动物学学习与研究中最经典的方法。即通过对动物直接观察,把其外形特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系统地客观地记录下来,有时需要绘图,以获得动物体的第一手资料。在描述过程中还可以对某些特征作适当说明。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等对动物的研究工作。

2. 比较分析法

是学习动物学的最有效方法。即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某些方面进行系统地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得到规律。如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点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3.实验研究法

是目前学习和研究动物最重要和公认的方法。即对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生化、大分子结构、生态行为等方面进行试验设计并实施试验,从而找出相应的结论。

贝类个体间DNA的RAPD扩增多样性

?主要参考书目

? 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 刘恕《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 刘恕、曾中平《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 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 Richard D.Jurd 著蔡益鹏等译《动物生物学》(精要速览) 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7.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8.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9.杨安峰等《脊椎动物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10.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11.鲍学纯等《动物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它们的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分布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于人体、动物体或植物体内…………(区分后生、中生和侧生动物)

第一节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Paramecium caudatum)

1. 分布与外部形态

大草履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河沟中。

其外形似草鞋,圆筒形,前钝后尖,体前侧有一向中部插入的斜沟,称为口沟(oral groove),内有胞口(cytostome)。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根纤毛的外膜与表膜连续,膜内是9×2+2纵行的微管结构。另外, 草履虫有表膜下纤维系统(infraciliture),与纤毛的协调运动有关。

表膜内的细胞质分为

外质(ectoplasm) 外层透明致密的部分。

内质(endoplasm) 内部多颗粒疏松的部分。

l 食物泡(food vacuole) 在细胞内质中沿一定路线运行流动,并与溶酶体结合,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泡中的食物残渣运行到胞肛时排出体外。

细胞核

l 大核(Macronuclei) 呈肾形,为多倍体,控制细胞的正常代谢。

l 小核(Micronuclei) 球形,为二倍体,控制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交换和重组,并可以分裂产生大核。

l 1.鞭毛纲(Mastigophora)

主要特征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复杂;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不良条件下一般可以形成包囊。

重要种类绿眼虫(Euglena viridis)、利什曼原虫(Leishmannia)、夜光虫(Noctiluca)、衣滴虫(Chlamydomonas)、披发虫(Trchonypha)等。

1.绿眼虫(Euglena viridis)

生活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流动性不大的淡水中,大量繁殖时会使水体呈绿色。

形态结构体呈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具弹性表膜,表膜上有许多螺旋状的沟和嵴构成的斜纹,不仅可以保持眼虫的一定体形,而且可使眼虫做变形运动(即眼虫样蠕动)。

伸缩泡与储蓄泡前端一胞口,后连接一膨大的储蓄泡,储蓄泡外侧有一球形的伸缩泡,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入储蓄泡并经胞口排出体外。从胞口伸出一根鞭毛,基部有两根细的轴丝,每一轴丝与储蓄泡底部的基体相连接,基体又通过一条根丝体与细胞核连接,使鞭毛活动受核的控制,而基体在虫体分裂时起中心粒的作用。

趋向性眼虫在体前端储蓄泡一侧具一红色眼点,可吸收光线,紧贴眼点靠鞭毛基部具1光敏感结构—光感受器,为眼虫的感觉细胞器。当光线被眼点吸收后,光感受器能够接受光刺激,可使绿眼虫产生定向的光反应,即发生趋光或避强光运动。

营养绿眼虫细胞质中央有一大细胞核,核周围有大量的卵圆形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营养物质,并以一种半透明的类(副)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类淀粉粒与淀粉粒相似,但遇碘不呈蓝紫色。在无光的条件下,绿眼虫也可通过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环境中的营养成分。

利什曼原虫(Leishmannia)

寄生于人或犬体内的一种微小鞭毛虫,被寄生的宿主发生黑热病,主要传染媒介是一种叫做白蛉子的吸血昆虫。

感染原虫的白蛉子消化道内有大量的具有鞭毛可活动的原虫,称鞭毛体。当白蛉子叮咬人时,将鞭毛体注入人体并随血液流到身体各处,主要侵入内脏(肝、脾等)器官的巨噬细胞,随后脱去鞭毛变成不活动的无鞭毛体(亦称利杜体),以摄取巨噬细胞内的营养物并不断分裂繁殖。

其他鞭毛虫

包括在白蚁体内共生的披发虫,海洋中大量浮游的夜光虫,甲藻虫等。

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分布与生活习性生活在清洁、缓流、藻类丰富的淡水中,常在水中植物茎叶上找到。

形态与结构表膜薄,生活时身体不断变形伸出伪足,因此无固定体形。

外质紧贴质膜部分,均匀透明。

内质不断流动的具颗粒。

内质凝胶质外层胶冻状的 (呈固态)

溶胶质内层溶胶状的 (呈液态)

变形虫在伸出伪足时,体中部的溶胶质向伪足方向流动至前端分叉后又转变为凝胶质,而身体相对后端的凝胶质转变为溶胶质流入身体中部,使虫体向前发生变形运动。

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 histolytica)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或称赤痢)。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包括三个时期;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该原虫的感染期是四核包囊期。当人误食具感染性的四核包囊后,包囊破裂,里面的四核细胞变成4个小滋养体。小滋养体以人肠道内的细菌和有机质碎屑为食,并分裂繁殖出更多的小滋养体或包囊。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被其他疾病感染),小滋养体发育为大滋养体。大滋养体活动能力强,可分泌溶组织酶(蛋白分解酶)而溶解肠壁,吞噬人体的红细胞,可造成肠壁脓肿,大便脓血等症状。大滋养体随破坏的组织进入肠道还可转变为小滋养体,后者又可形成包囊,原虫在囊内发育为二核或四核的包囊,包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进行传播。

有孔虫(Globigerina)多数有孔虫在海洋底栖生活,一般具有石灰质、几丁质或硅质的外壳,壳为单室或多室。伪足根状,从壳口和壳板的小孔中伸出并在壳外又合并成网状。有孔虫数量巨大,现在约有35%的海底软泥是由有孔虫的壳沉积所形成的。有孔虫常被地质勘探时用来指示地层的年代。有孔虫的重要特征是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多核的小球型为无性世代,可分裂产生许多幼体并发育为多核的大球型;后者为有性世代,它所产生的个体有鞭毛,进行配子生殖,形成的合子又发育为小球型世代。

其他肉足纲动物

淡水中常见的肉足纲动物还有表壳虫(Arcella)、鳞壳虫(Euglypha)、沙壳虫(Difflugia)、太阳虫(Actinophrys solar)等。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生活史;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通过中间宿主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其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

裂体生殖:(1) 红细胞外期,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原虫将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子孢子随血流首先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然后进行裂体生殖,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再分割并包围每个核,从而产生大量裂殖子,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后将进入血液。这一时期约需 8—9天,即为该病的潜伏期。

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不断分裂形成大量的梭形子孢子,卵囊随子孢子的成熟而破裂,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内,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将子孢子注入新的寄主体内。

疟疾曾被列为我国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较高。解放以后,其流行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

一般认为,寄生虫有性生殖所在的宿主叫终末宿主,由于疟原虫的有性生殖是从人体开始的,到蚊胃中的人血液中内完成的,故将人称为原虫的终末宿主,按蚊是原虫的中间宿主更为贴切。

4. 纤毛纲(Ciliata)

主要特征运动细胞器为纤毛。动物性营养。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核(代谢核)和小核(生殖核)。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

重要种类草履虫、四膜虫、棘尾虫、喇叭虫、钟虫等。

纤毛纲动物不同种类依纤毛的分布和形态差别较大,如草履虫、四膜虫的纤毛均匀地分布在体表,在草履虫的胞咽内有单排的波动膜协助取食,但是纤毛不形成多排的口缘小膜带。又如棘尾虫、喇叭虫和游仆虫,一般的体表纤毛退化,但口缘的纤毛形成右旋的小膜带,以协助取食,同时棘尾虫和游仆虫腹面的纤毛聚集成簇状,末端特化形成尖的棘毛,便于虫体在水底物体上爬行。钟虫的口缘纤毛形成左旋的小膜带,并且在反口面有特化的柄,常营固着生活。

第三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动物

原生动物具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又称表膜)、细胞质(含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中心粒等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细胞器来完成的,故将这些结构称为胞器(organelle) 或类器官。如运动细胞器为鞭毛、伪足或纤毛,表膜完成呼吸和排泄功能,调节水平衡(渗透压)由伸缩泡来完成等。少数原生动物由几个或许多细胞构成简单的群体。但这些群体内一般没有细胞分化,每个个体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2.复杂的营养方式

原生动物包括三种营养类型;植物性营养(光合自养方式),动物性营养 (吞噬营养方式 ),腐生性营养 (渗透营养方式 )。有些原生动物可兼有几种营养方式,如绿眼虫。

3.多样化的繁殖方式

二裂生殖

出芽生殖

无性生殖复裂生殖

质裂生殖

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接合生殖

4. 包囊

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

课后练习题原生动物部分

选择题:

1.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A.排除代谢废物

B.排除多余水分

C.气体交换

D.吸收营养

2.衣滴虫的有性生殖为()

A.配子生殖

B.接合生殖

C.复裂生殖

D.出芽生殖

3.大草履虫生活的环境为()

A.洁净、缓流的淡水中

B.有机质丰富、缓流的淡水中

C.有机质丰富、水流急的淡水中

D.洁净、水流急的淡水中

4.痢疾内变形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

A.小滋养体

B.大滋养体

C.四核包囊

D.鞭毛体

5.间日疟原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

A.动合子

B.裂殖子

C. 子孢子

D.大滋养体

6.多核大球型有孔虫的生殖为()

A.孢子生殖

B.二裂生殖

C.配子生殖

D.复裂生殖

7.原生动物完成呼吸作用的细胞器为()

A.纤毛与鞭毛

B.表膜

C.伸缩泡

D.溶酶体

8.下列原生动物中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的是()

A.大草履虫

B.足管虫

C.疟原虫

D.绿眼虫

9 .下列哪一项是原生动物的共有特征( )

A.身体微小,全部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动物

B.身体微小,全部水生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C.身体微小,分布广泛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D.身体微小,全部自由生活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填空题

10.原生动物的身体是由_______构成的。它们靠_____进行呼吸和排泄,以_____和______来完成消化功能,由于这些细胞器具有多细胞动物_____的类似作用,故称这些细胞器为____。

11.绿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运动细胞器分别为____、____和____。

12.草履虫的大核又称___核,它控制细胞的_____。小核又称___核,它控制细胞的_______。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多样,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营养。大变形虫属于_______营养。

14 .间日疟原虫有两个宿主,在人体内进行_____和____生殖前期,在按蚊体内进行____和____生殖,一般认为,____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15.人感染了利什曼原虫会患___病,它是通过___媒介传染的。原虫由___体形态侵入人体并进入内脏器官,随后侵入_____变成____。

16.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时,能分泌厚壳将自体包裹形成不运动的圆球,称之为___。同时它可以借助风力、水流或其它媒介进行___。

填(绘)图题

17. 绘制大草履虫、绿眼虫和大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图并标出部分名称(参考

图1.1、1.2、1.3) .

简答题

18.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和防治措施。

19.比较说明纤毛与鞭毛的异同点。

20.简述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1.比较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的运动细胞器、营养方式和生殖的特征。

参考答案

原生动物门

1. B

2. A

3. B

4. C

5. C

6. C

7. B

8. B

9. C

10.单细胞表膜食物泡溶酶体器官类器官

11.鞭毛伪足纤毛

12.代谢核细胞的分裂和新陈代谢生殖核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13.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动物性营养

14.裂体生殖配子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

15.黑热病白蛉子鞭毛体巨噬细胞无鞭毛体

16.包囊广泛传播

17.参考图例(从略)

18. (要点)

裂体生殖:(1) 红细胞外期,子孢子随蚊唾液注入人体,经血流侵入肝细胞发育为滋养体,然后形成的裂殖体再产生大量的裂殖子进入血液。(2) 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环状滋养体(环状体)发育为大滋养体,裂体生殖形成许多裂殖子再侵入其它的红细胞。疟色素使人体产生高热、寒战等症状。

配子生殖:红细胞内一部分裂殖子分别发育为大、小配子母细胞。当其他按蚊叮咬人时,配子母细胞随血液进入按蚊胃中分别发育为大配子和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

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分裂形成大量子孢子,卵囊破裂后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子孢子将注入新的寄主体内。

防治疟疾主要通过灭蚊、及时治疗病人和服用预防药物等措施。

19. (要点)

鞭毛与纤毛的亚显微结构一致。

鞭毛数目少(一般1— 4根),纤毛数量多。

鞭毛运动能力差,无规律也不协调。

20. (要点)

单细胞或简单的群体动物。

复杂的营养方式。

多样化的繁殖方式。

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时可形成包囊。

21. (要点)

鞭毛纲的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一般可以形成包囊。

肉足纲的运动细胞器为伪足。自由生活的种类营动物性营养,寄生种类营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二裂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普遍可以形成包囊,有的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有些种类具有外壳、内壳或骨针。

孢子纲的动物全部营寄生生活,无运动细胞器(有的种类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出现鞭毛或伪足等),但具有与寄生有关的顶复合器。营养方式为异养。生活史复杂,具有无性的裂体生殖、孢子生殖以及有性的配子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纤毛纲的运动细胞器为纤毛。动物性营养。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胚胎发育

?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体细胞没有分化的简单群体。以后各章所述的多细胞动物各种生理功能不再由一个细胞担任,它们的体细胞已分化并且形成互相

依赖、分工明确的结构单位………

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证据

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越简单;在最早的太古代地层中已有大量的原生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在该地层几乎没有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说明了动物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发展的规律。

2.形态学证据

原生动物中存在着介于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单细胞动物群体,如团藻、盘藻等。因此可以推测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演化的途径;

3.胚胎学证据

一切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是由单细胞的受精卵开始,经过逐渐分裂而发育为多细胞的成体,而且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

根据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或重演率Recapitulation law(个体发育过程暂短迅速地重演系统发育过程)。可以推测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第二节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1. 受精(fertilization)

指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和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即受精卵将发育为下一代个体。

2. 卵裂(cleavage)

受精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其特点是每次细胞分裂之后不等细胞长大就继续分裂,结果导致分裂后的细胞越来越小,称这些细胞为分裂球。

卵裂方式包括完全卵裂(见于少黄卵)和不完全卵裂(见于多黄卵)。

完全卵裂(total cleavage)

完全均等卵裂(等裂)卵黄在卵内分布均匀,如海胆、文昌鱼等。

完全不等卵裂(不等裂)受精卵的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卵裂的分裂球大小不等,如水母、蛙等。

螺旋型卵裂在海产无脊椎动物中,第三次卵裂开始分裂轴与卵轴成45。角,如海产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不完全卵裂(partial cleavage)

表面卵裂仅限于卵的球形表面进行,如昆虫。

盘裂,仅限于动物极进行,如乌贼、鱼和鸟类等的卵裂。

3. 囊胚期(blastulation)

卵裂形成分裂球一般构成中空或实心的囊球形胚胎(皮球状),称为腔囊胚。囊胚外的细胞层叫囊胚层,其内的空腔叫囊胚腔。

4.原肠胚期(gastrulation)

囊胚期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内、外胚层和原肠腔的过程。原肠腔构成动物未来的消化道,其对外的开口称为原口或胚孔。

原肠胚的形成方式有:

内陷,如海胆、文昌鱼等。

内移,如水螅、水母等。

外包,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

分层,如无尾两栖类、鸟类。

内转(内卷),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

5. 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

扁形动物及其以后的多细胞动物,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schizocoel 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如环节动物等。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enterocoel 后口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外形成一对囊状突起,并不断扩展并与原肠的内胚层脱离形成中胚层带,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如棘皮动物等。

6.胚层的分化

细胞的分化是指胚始初期较为简单、可塑性的细胞转变为复杂、特异和稳定的细胞的过程。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及其衍生物、神经组织、感

觉器官和消化道两端。

中胚层分化为肌肉、骨骼、体腔膜、循环系统

生殖和排泄的大部分。

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和呼吸道上皮、肺、肝、

胰和排泄与生殖的小部分。

从四大基本组织的来源上分析;上皮组织分别来源于外胚层(表皮)、中胚层(真皮)和内胚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肌肉和结缔组织来源于中胚层;神经组织则来源于外胚层。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胚胎发育练习题

1. 多细胞动物中胚层可分化出肌肉、骨骼和( )

A. 肺及呼吸道上皮

B. 循环系统及感觉器官

C. 肝脏及生殖和排泄系统小部分

D. 循环及生殖和排泄系统大部分

2.动物胚胎的表面卵裂出现于( )

A. 均匀少黄卵

B. 不均匀少黄卵

C. 中黄多黄卵

D. 端黄多黄卵

3. 乌贼的卵裂属于( )

A. 完全均等卵裂

B. 完全不等卵裂

C. 盘裂

D. 表面卵裂

4.文昌鱼原肠胚的形成方式为( )

A. 外包

B. 内转

C. 内陷

D. 内移

5.动物的内呼吸道上皮是由( )

A. 中胚层分化形成

B. 内胚层分化形成

C. 外胚层分化形成

D. 内、外胚层共同分化形成

选择题

6.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主要经过___、_____、___、___、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和______几个时期。其中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原口动物为____法。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后口动物为____法。

7. 卵裂是一种特殊的_____。由于不同动物的卵黄在卵内的数量和__不同,因此卵裂的类型不同。如水母与蛙为____卵裂,海胆和文昌鱼为____卵裂,昆虫属于____卵裂,大部分海产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为____卵裂。

8.原肠胚期主要形成动物的______和______。原肠有不同的形成方式;鸟类主要为____,环节与软体动物为_____,水母为____,海胆为____,鱼类和两栖类为____。

9.动物胚胎的外胚层主要分化为动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及消化道前后两端。

简答题

10.试述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C

5. B

6. 受精卵裂囊胚期原肠胚期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7. 细胞分裂分布(完全)不等(完全)均等表面螺旋

8. 内、外胚层原体腔分层外包内移内陷内转

9. 皮肤及其衍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

10. (要点)

(1)古生物学证据;地层愈古老,动物的化石种类越少而且简单。在太古代地层中已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没有多细胞动物的化石。

(2)形态学证据;现存的介于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可以推测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演化的途径。

(3)胚胎学证据;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都是由单细胞的受精卵开始的。又根据生物发生律(重演率)可以推测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途径。第三章多孔动物门

(Porifera)

或海绵动物门(Spongia)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称为侧生动物(Parazoa)。

第一节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体制辐射对称或不对称

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与规律称为动物的体制。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2.体壁

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系统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

由外向内依次为

皮层扁平细胞和许多由其特化的的孔细胞

中胶层变形细胞、造骨细胞和芒状细胞

胃层特殊的领细胞

中央腔(或称胃腔)顶端有一个出水口

★中胶层中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或类蛋白质的海绵丝。

3.水沟系(canal system)

海绵动物的水沟系主要有三种类型:

单沟型(ascon type) 水流途径是:

外界→进水孔→(由孔细胞构成)→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白枝海绵。

双沟型(sycon type) 水流的途径是:

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毛壶。

复沟型(leucon type) 水流的途径是:

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浴海绵和淡水海绵等。

4.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有两种方法,出芽(budding)和芽球(gemmule) 。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5.逆转现象(inversion)

海绵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两囊幼虫(amphiblastula)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植物极的大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这和其他所有多细胞动物都不相同。因此我们把多孔动物这个胚胎发育中的特殊现象称为“逆转”。并且把多孔动物内外两层细胞各称为胃层和皮层,以区别于其它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中的内胚层和外胚层。说明多孔动物的演化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由此称其为侧生动物。

海绵动物发育的逆转现象

第二节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及分类地位

多孔动物已知约有5000种,其中一半种类为化石,主要根据其骨骼特点分为三个纲:

钙质海绵纲(Calcarea)骨针钙质,水沟系有三种类型,体形较小,多生活于浅海。如白枝海绵、毛壶(图)。

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具硅质的六放骨针、复沟系、鞭毛室大、体形较大、深海产。如拂子介、偕老同穴(图)。

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 角质的海绵丝或硅质(非六放)骨骼,复沟系,鞭毛室小、体形常不规则,海产或淡水产。如矾海绵、南瓜海绵、浴海绵和淡水中的针海绵等(图)。

多孔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原始性主要表现在无组织分化,无消化腔、体内的空腔无消化作用。与原生动物—样,行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无明显反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甚至分离的单个细胞又能互相接合,在良好的条件下几天后可生长为小海绵,这种极强的再生能力也证明了多孔动物的原始性。另外多孔动物又具有—些特殊的细胞或结构,如孔细胞、领细胞、骨针、水沟系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这都说明多孔动物的演化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由此认为多孔动物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个侧支,故称其为侧生动物。

思考题

1.多孔动物的体型、结构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如何理解多孔动物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侧支?

第四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和原始消化腔的低等后生动物。它们的身体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分别营固着生活和漂浮生活………。

第一节代表动物—水螅(Hydra)

1. 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水螅生活在洁净、水生植物丰富、缓流的池塘或沟渠等淡水中。通常以下端基盘固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有时也可做一些简单的位移活动。以捕捉活的水蚤或其它小动物为食。

水螅身体由体柱(body)、垂唇(hypostome)、触手(tentacle)及反口面的基盘(basal pedal disk)组成。

2. 结构与功能

(1)体壁与消化循环腔

水螅的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

外胚层

中胶层

内胚层

水螅体壁主要有六种细胞

皮肌细胞(epithelio-muscular cell)

间细胞(interstitial cell)

刺细胞(cnidoblast)

感觉细胞(sensory cell)

神经细胞(nerve cell)

腺细胞(gland cell)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普通动物学课后复习答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3大特征。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 2.脊索动物还有哪些次要特征?为什么说它们是次要的? 答:脊索动物还具有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所以说它们是次要的。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试扼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答:脊索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10个纲。简述如下: 一、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体呈袋形或桶状。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本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等。 二、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本亚门仅头索纲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三、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本亚门包括: (一)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又名无颌类。 (二)鱼纲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三)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运动。 (四)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本纲与鸟纲、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其他各纲脊椎动物则合称为无羊膜动物。 (五)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六)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4.试描述海鞘的呼吸活动和摄食过程。 答:海鞘入水孔的底部有口,通过四周长有触手的缘膜就是宽大的咽,咽几乎占据了身体的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或RNA。所有DNA都是由相同的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双螺旋分子。沿着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最新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细胞代谢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复习笔记

普通动物学问题答案

1.试论脊椎动物形态和机能、行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脊椎动物任 何类群都行)。 1、如何呼吸? 2、介质的改变了,声波如何传导? 3、比重变了,如何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 4、机体如何保持水分? 5、生殖方式如何适应? ?肺呼吸,但还要皮肤呼吸予以辅助; ?有了肺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两心房一心室); ?五趾型附肢,更加灵活; ?脊柱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颈椎只有一个,体现了其原始性的一面。 ?脑进一步发达。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顶部出现了神经细胞(皮层)。 ?繁殖还需回到水中。在水中受精、孵化、发育。幼体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幼体鳃呼吸。 两栖纲 形态:分蝾螈型(水栖生活)、蛙型(陆栖生活)和蠕虫型(穴居生活) 机能:1.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皮肤具呼吸功能,对某些水生种类以及冬眠期间的两栖类有重要意义。 2.粘液腺发达,保持皮肤湿润和空气及水的可渗透性,皮肤角质层仅有轻微角质化,皮肤疏松,能防止水分蒸发,但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3.为适应跳跃生活方式,肢骨延长、愈合和变形。荐椎和腰带相连,使后肢承重能力增强;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四足动物的四肢肌环绕带骨及肢骨四周分布,运动机能大为增强。 4.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5.膀胱可存储尿量大,是两栖类对陆生极端条件的特殊适应。 行为:休眠(代谢水平低,缺乏调温与保温机制),是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未能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卵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为适应水中生活,幼体用鳃呼吸 2. 脊椎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不同的特征 1.脊索 2.背神经管 3.具有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鳃裂终生存在,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4.如果具有尾,总是位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相同特征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课后答案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9.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答:①上皮组织: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在细胞之间又有明显的连接复合体。一般细胞密集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和体内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等作用。②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的种类多,分散在细胞间质中。细胞间质有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纤维,形成多样化的组织。其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等功能。③肌肉组织:主要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细胞排列呈柱状。其主要机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机体进行各种运动。④)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神经组织是组成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基本成分,它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能发出冲动联系骨骼肌和机体内部脏器协调活动。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并掌握原生动物如何完成运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各种生活机能。 答:(一)原生动物——单细胞 (二)①运动—纤毛、鞭毛、伪足。②取食:自养—光合营养;异养(食物泡):—胞口、吞噬、胞饮。③水分排泄—伸缩泡。④生殖:无性—二分裂(纵二、横二)、多分裂、孢子生殖;有性—接合生殖、配子生殖(有大小之分时叫异配、大小相同时叫同配)。⑤生活史—寄主、寄生者(共栖、寄生、共生)。 2. 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一)原生动物是真核单细胞动物,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生活机能,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彼此间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二)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掌握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初步了解我国在抗疟方面的主要成就。通过疟原虫掌握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答:(一)①形态结构; ②生活史: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a红细胞前期(肝脏内)—潜伏期,产生裂殖子;b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经过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再形成许多裂殖子;c红细胞外期(肝脏内)—是疟疾复发的根源。 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③危害:大量的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损害脑组织,能引起疟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最新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1.2 1.生命体组胞作为基本単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答:组胞是除病毒外的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其重要特点有: (1) 细胞质膜将组胞与环境分隔开来,控制期胞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转換。(2)在化学组成上, 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 1.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 2.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分子,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使组胞成为结构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 并可完成基本新陳代谢外的特定功能。( 3 ) 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功取决于其组成组胞功能的总和。 2.为什么说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答: 之所以说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是因为所有生物都要从外部获取自由能来驱功其体内的生化反应 1 ) 自养生物以光能为能量来源, 利用简単的原料合成自身复杂的有机物 (2)异养生物以食物(其他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分解所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并将分解产生的小分子作为合成自身生物大分子的原料, (3)总之生物体和期胞需要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換和能量流动,所以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三叶草.蝴蝶.時蜓.姓.地.度是一种常.见的食物链,但其中没有分解者,试将分解者以适当方式加到这个食物链中,, 4 .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子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答:分子生物学对生物界统一性的深化: (1)所有生物的组胞都是基于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构建的(2)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o种気基酸以成键的方式连接而产生的 (3)组胞代谢中的化学反应都依靠酶的催化作用, 而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4)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即DNA成RNA. ①所有DNA分子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即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般的方式連接形成长链, 2条互补的长整形成DNA双螺旋分子; ②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长整上気基酸的序列,也就决定了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进而调控生物代谢、生长、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5)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密码是相同的,遗传信息的方向与是相同的. 这些事实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整个生物界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源。 5 怎样理解科学是一项具有自我修正机制的社会活功? 答: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相同的关键要素:观察、提问、假说、顸测和检验,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 1 )观察是对自然有目的考察和审视; (2)同题的提出是基于观察中发现事实, (3 ) 某种设想或假说的提出是对问题作出的可能解释; (4)预测是根編假说,通过推测和类推的方法得到的; (5)最后根据预测,设计实验,在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中检验假说, , ,科学方法的各个关键要素是基于事实、符合逻辑的,且科学中任何思想、假说、理论都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所以科学是一项具有自我修正机制的社会活动, 6.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答:今口的地球表面成为适宣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于地球生物和环境37亿年的协同进化,主要表现在;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复习大纲 一、教材一:“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刘凌云等编,高教出版社 教材二:“普通动物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北师大、南京大学合编,高教出版社二、考试范围:绪论;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概念);原生动物;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进化基本原理:动物地理分布 三、考试类型:名词解释;填空、填图;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 四、要求: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稍偏重于与水产、海洋生物方面有关的内容;要 求掌握各门、脊椎动物各纲、无脊椎动物中与水产有关各纲的拉丁文名称 五、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部分: 1.刺细胞 2.马氏管 3.书肺 4.书鳃 5.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7.多态现象8.物种9.世代交替现象10.开管式循环11.闭管式循环12.两侧对称13.两辐射对称14.辐射对称15.合胞体(共质体)16.原体腔17.真体腔18.浮浪幼虫19无节幼虫20牟勒氏幼虫21.担轮幼虫22.钩介幼虫23.异沙蚕相24.后口动物25.原口动物26.细胞内消化27.细胞外消化28.散漫式神经系统29.梯式神经系统30.链式神经系统31.完全消化系统32.原肾33.后肾34.同律分节35.异律分节36.细胞器(类器官)37.皮肌囊38.变形运动39.血窦40.围血系统41.水管系统42.呼吸树(水肺)43.孤雌生殖44.包囊45.绿腺(触角腺)46.组织47.器官48.系统49.完全变态 50.不完全变态 51.羽化 52.接合生殖53. 裂体生殖54.外骨骼 55.颚舟叶 56.疣足 57.皮鳃 58.晶杆 脊椎动物部分: 1.肾小体 2.逆行变态 3.适应辐射律 4.平行律 5.趋同律 6.不可逆律7.次生颌8.次生腭9.髋臼10.肩臼11.综荐骨12.纹状体13.大脑脚14.原脑皮15.新脑皮16.胼胝体17.膜迷路18.肾门静脉19. 肝门静脉20.异型齿21.同型齿22.休眠23.膜骨24.软骨化骨25.泄殖腔26.咽式呼吸27.完全双循环28.不完全双循环29.脊索30.胎盘31.同源器官32.同功器官33.双源器官34.双重呼吸35.颞窝36.反刍37.羊膜动物38.羊膜卵39.有头类40.无头类41.恒温动物42.变温动物43.有颌类44.无颌类45.两接型46.舌接型47.自接型48植物性神经系统49.闭锁式骨盆50.开放式骨盆51. 鳞式52.内分泌腺 六、问答题 无脊椎动物部分: 1.什么叫世代交替现象?举一例说明(图示生活史) 2.比较原体腔和真体腔。 3.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简述两侧对称体制在进化上的意义。 5.浮浪幼虫、牟勒氏幼虫、担轮幼虫、无节幼虫、羽腕幼虫它们是什么门、什么纲、 什么动物的幼虫? 6.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原生动物有哪几个类群?各具有什么特征?并请说明原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 8.什么是“自然分类系统”,动物的分类系统由大而小主要分为哪几个重要的阶元? 9.试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0.试述猪绦虫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01、赤潮是由(腰鞭毛虫)类原生动物造成的。 02、乌贼胚胎发育以(外包)方式形成原肠胚。 03、水螅刺细胞在(外胚层)。 04、海蜇身体为(辐射对称)。 05、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无体腔。 06、涡虫神经系统(梯形)。 07、(蚯蚓)为闭管式循环。 08、昆虫口器(上唇)不是由附肢转化形成。 09、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 10、(鱼类)皮脂腺是单细胞腺。 11、两栖耳柱骨相当于鱼类(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而成。 12、耳蜗是(哺乳类)具有。 13、脊椎动物第V对脑神经是(三叉神经)。 1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鉴别特征。 15、鲨鱼鳞片是(盾鳞)。 16、梨鼻器是爬行类(嗅觉)器官。 17、尾肠系膜静脉是(鸟类)特有的. 18、哺乳类椎体连接型为(双平型)。 19、皮肤表皮层:腔肠动物(外胚层),原腔动物(角质膜),扁形动物/环 节动物(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20、陆生脊椎动物不具有(腰带不与脊椎相连)特点。

二、名词解释(24分)→填空题 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和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来,代谢降低,以适应环境。当环境适合时破囊而出,这是一种生物学适应。 必须有归律的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已转换生活环境、方式,满足它们生殖、索食、越冬所需条件,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 成。并与宽大的骨盆愈合,在行走时支撑体重 构和胚胎发育上的来源却相同。 等、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呼吸器官。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无脊椎动物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故称皮肤肌肉囊。 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 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双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辐射轴,彼此互成直角,形式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的过渡型。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其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 这种消化方式。 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循环腔通向体外的口既是口又是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分节现象: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一﹑课堂学习 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