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

绵羊痘(variola ovina ; sheep pox)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山羊痘(variola caprina ; 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性痘疹。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ae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 AI)是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家禽后的各种综合征,从无临诊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到死亡率接近100%的严重全身性疾病不等。最后一种病型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而其他各型统称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禽流感”的概念不清,反映在很多教科书和专著中,甚至在国家的法规条例中,将“禽流感”或“A

型流感”与“真性鸡瘟”(fowl plague)的概念混为一谈。真性鸡瘟是HPAI的旧称,1981年起已被废止不用。HPAI是OIE分类中的A类病,而MPAI既不是A类病,也不是B 类病,因此区分HPAI和MPAI十分重要。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亦称恐水症,俗称疯狂病。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在病理组织学上,以非化脓性脑炎和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内基小体为主要特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临诊症状,病死率较高。猪群感染最为普遍,且大多不表现临诊症状,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较低,怀孕母猪可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公猪则出现睾丸炎。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 TSE)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羊痒病、牛海绵状脑病、貂传染性脑病和人的克-雅病、格-斯综合征、库鲁病等。其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几个月至几十年);机体感染后不发热、不产生炎症、无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诱生干扰素,也不受干扰素影响;不破坏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不受免疫调节剂影响;不影响

其他病毒,也不受其他病毒影响。表现进行性共济失调、震颤、姿势不稳、知觉过敏、痴呆和先为反常等神经临诊症状,病和发展缓慢,但全部以死亡告终;组织病理学变化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以神经元空泡化、脑灰质海绵状病理变化等为特征。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又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是由朊病毒牛的一种传染性脑病,以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先为反常、运动失调、旅行车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为特征。病牛终归死亡。

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细菌性人兽共患病。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想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随着大型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巴氏杆菌(pasteurellosis)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类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人的病例少见,且多呈伤口感染。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分支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节病理变化。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人感染后多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有伴发败血症。

破伤风(tetanus)又被称为强直症,俗称锁哭口风,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兽共患病。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本病分布广泛,呈共散在性发生。

猪链球菌病是链球菌属中马链球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pui

subsp .zooepidemicus)、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equi)、Lancefield 分群中D、E、L群链球菌以及猪链球菌(Streptccoccus suis)引致猪的疫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等症状。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最主要的病原,该菌可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人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亦可感染该菌。1987年,Kilpper Balz 和Schleifer建议将猪链球菌归纳为一新种。到1995年,已鉴定出35个荚膜血清型(1至34型及1/2型)。多数菌株来源于病猪,而荚膜14型来源于人,17、18、19和21型来源于健康猪,20型和30型来源于病牛,33型来源于病羔羊。De moor(1963)等倡议成立Lancefield R群将以上不能定型的链球菌归为R群。Elliott(1978)按荚膜分型的方法,将该菌归为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与Lancefield R 群相对立。与疾病最为相关的是猪链球菌2型,该型亦是临床分离频率最高的血清型。Katsumi(1997)等报道,1985—1994年10年间从日本全国各地分享的99株猪链球菌中,2型占

35.4%;Luque(1998)等证实,从西班牙不同地区分离的91株猪链球菌中,2型占57.8%。1991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98—1999年夏季在我国江苏部分地区猪群暴发流行并导致特定人群致死的疫病是由猪链菌2型所引起的。

肉毒梭菌病毒素中毒症(botulism)是由于肉毒梭菌毒素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以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动物的发病多因食入含

毒素的高蛋白腐败饲料所致。本病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纬30~50度之间的西北地区较多发生。

鼻疽(malleus , glanders)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在鼻腔和皮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生鼻疽性结节。人鼻疽的特征为急性发热,局部皮肤或等处肿胀、坏死、溃疡或结节性脓肿,有时呈慢性经过。我国目前已基本控制该病。

衣原体病(chlamydiosis)是一种由衣原体所引起的传染病,使铆动物发病,人也有易感性。以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等多种临诊症状为特征。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疽和发热为特征。

猪瘟(swine fever ; hog cholera)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