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

必修Ⅰ政治专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地方:道、州、县

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

元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监察制度: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

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

2、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民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公民法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2、罗马法的意义

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一定的胜利,限制了贵族随意解析习惯法,有利于社会稳定。

对罗马法的评价

1、积极作用

对罗马帝国: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对世界:(1)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是反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奴隶贵族的利益

第三单元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第一任首相:沃波尔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结束。

3、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

5、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成立初期是邦联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大于中央

2、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目的:(1)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保证共和,防止独裁。

3、《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

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与制衡,民主制原则

意义:开创了民主共和制政体,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总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

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特色:两党轮流执政(民主党和共党),两党的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体:总统制共和制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和内阁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议会对皇帝负责)

局限性:带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色彩,德国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方面的深刻变化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

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

3、(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局面,实权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

1917.1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1840——1842)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火烧圆明园结果: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最大特点: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2、过程

兴起的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的标志:天京陷落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三、辛亥革命

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办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中心任务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2、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8。1)

(2)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领导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土地革命

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提高,巩固红色政权

4、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2)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初)

(3)战略反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8.15

6、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

(2)解放战争

内战爆发的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

反攻开始的标志: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秋开始——1949年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的覆灭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六、日军侵华和中国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1年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四大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凇沪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国提供理论基础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

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第一个),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出现的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刘少奇冤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第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冷战的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4、美国冷战的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3 遏制共产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8.4 扶持和控制欧洲;

军事:北约组织(军事):1949.4《北大西洋公约》集体防御。

5、苏联为首阵营冷战的表现: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成立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6、冷战的影响: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967年,欧共体成立(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三者合一)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美、日、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振兴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实质)

2、苏联解体:

(1)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影响:两极格局瓦解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无项原则

1、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外交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2、重大外交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3)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试探之旅——“乒乓外交”,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

(3)新时期的外交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提出霸权主义是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即坚持不结盟政策。

必修Ⅱ经济专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有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实行“井田制”

(3)战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二、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式)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三、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且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唐朝: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商业中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

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1、“机工出力,机户出资”标志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2、“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2、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3、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4、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5、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经济根源(根本):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欧洲人追求货币和黄金----“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

3)商业危机(直接):意大利、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4)思想、宗教根源:文艺复兴;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过程

航海家开辟的新航路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直通印度

麦哲伦首度环球航行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海上马车夫——荷兰:

是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世界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结果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

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结束的标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出现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船(轮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未与生产相结合

2)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

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二)洋务运动

客观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主观原因:洋务运动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19世纪中期创办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民族工业的兴起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915-1921)

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3)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4)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二)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三)萎缩

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

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四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导火线:信贷消费、股票投机过度

直接原因:供需矛盾突出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

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

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表现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出现

2、新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第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

俄共第十

次全国人

大《关于

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

收集制》,

标志苏俄

开始由战

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

新经济政

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核心内容)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控制关系国家命脉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等允许资本家经营贸易取消自由贸易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实物分配制

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

(1918--1920)的胜利,巩固

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二、“斯大林模式”

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工业: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仍没有根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

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

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

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

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

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

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

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

联解体。

(1)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

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

道路。

第六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1)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意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三)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北京)

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2、1958年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4、国民经济的调整

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四)文革时期(1966—1976)

根本原因:大搞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

局部回升的原因: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和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管理方式: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2、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 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七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二、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2、中国的加入WTO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3、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第八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近代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

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介”。

必修Ⅲ思想文化专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3、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1)孔子思想:

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

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C、“性善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钢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社会伦理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个人品德)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

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朝的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

二程基本观点:

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南宋——朱熹理学内容:

“理气论”;“心性论” (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提出“致良知”学说

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四、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

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唯物思想家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十位进制: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位进制的国家

2、祖冲之求出的圆周率在世界上领先一千年。

3、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

4、《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5、《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6、《诗经》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7、楚辞属于浪漫主义色彩,屈原代表作《离骚》

8、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9、元杂剧标志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形成于清朝,是徽剧和汉剧的融合。

10、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总趋势由繁到简

11、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2、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晚唐的柳公权《玄秘塔碑》

13、宋代,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最突出。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西方人文精神开始于对“神主宰世界”的否定,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代表:

普罗泰戈拉、安提丰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思想观点:强调人的作用,知识即美德(提倡善良的道德),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探究课题:人类及其环境。

优秀个人的素养: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

3、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首先兴起于意大利,而后向欧洲各国扩展

核心:人文主义: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意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宗教改革,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2、

时期领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地位

最早文学但丁《神曲》跨世纪诗人

早期文学彼特拉克《歌集》提出“人学”对抗“神学”,人文主义之父

文学薄伽丘《十日谈》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3、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导火线:兜售赎罪券

开始的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思想核心:因信称义(信仰上帝便可得救)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士和教皇;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护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三、启蒙运动

兴起条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许多成就。

主要内容: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味,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理性主义——提倡理性,自己思考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1、启蒙家的进步主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2)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最终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3)启蒙运动的影响超出法国波及世界。北美、拉美赢得独立。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

思想家主要著作思想主张

伏尔泰《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

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社会契约论》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民主共和制,论述了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认为言论自由是人

类一切进步的条件;法律应保护个人的权利,反对暴力革命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维新变法思想

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君主立宪,三世说)、梁启超(变法图存)、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主张:

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

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批判君权论,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的觉醒

(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袁世凯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是胡适

3、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作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原因:外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2、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第五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英国科学家)——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经典力学建立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3、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1900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4、达尔文的主要观点: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观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会发生变异;生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5、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称为“蒸汽时代”

6、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

不久,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第六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英国:拜伦诗本小说《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德国:海涅长诗《一个冬天的故事》。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也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红与黑》;莫泊桑小说《项链》;

英国: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基础;

果戈里小说《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美国的马克·吐温。

(3)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

①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美国的海明威《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②20世纪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解冻文学,代表作《解冻》。

③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

印度:泰戈尔——跨世纪的文学巨匠,长篇小说《戈拉》;

中国: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巨匠,《呐喊》;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

2、美术代表作品

(1)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2)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梵高《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作品: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3、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2)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小夜曲》;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3)歌剧: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蝴蝶夫人》、《图兰朵》;法国比才《卡门》。

(4)民族派音乐: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天鹅湖》、《胡桃夹子》。

4、影视艺术

1)电影: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早期电影,标志电影的诞生。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明“蒙太奇”艺术,被成为“电影艺术之父”

1935年拍摄《浮华世家》标志彩色电影的问世。

2)电视艺术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电视的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展示优秀艺术作品、娱乐

电视的特点:普及率高、内容广泛、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性强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4、2003年,“神舟”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

5、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4年以来选育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制定:1956年,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成: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983提出的“三个面向” (现代化、世界、未来)、1986颁布《义务教育法》和1995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77年恢复高考

第八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事件代表人物理论贡献实践成果当时的主要任务

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拨乱反正,开创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

代化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革命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心)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

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实践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

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

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

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

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

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

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时间内容主要著作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

时期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

思想初步形成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

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

走向成熟抗日战争

时期

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

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

东思想达到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1940)《论联合政府》

丰富发展解放战争,

社会主义

改造、建设

时期

在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

改造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工业化道路、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均有重大民展,特别是创

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

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

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邓小平理论

时间 内 容 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 1978年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产生 1978年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 1987年党的十三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1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

“南方谈话” 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

十五大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党的十六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04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3、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以新疆历史为研究主题,他应该选下列哪位人物为研究对象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张自忠 5、“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下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A、外邦人和全部公民 B、成年男性 C、广大奴隶 D、妇女 11、某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 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该宪法是 A、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2013年俄罗斯人民迎来了十月革命胜利96周年,十月革命,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有着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 B、沙皇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整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庄子 D.荀子、韩非子3.右图为中国古代一幅着名书法作品,其字体的特征是 第3题图 A.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C.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 4.某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浙江古代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越窑的青瓷②大邑的白瓷③钱山漾的绢片④马王堆的素纱 襌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异 D.元代王祯6.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5 .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到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6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 九十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人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8.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9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I).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10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2021历史高中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2021历史高中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篇1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①原始商业:原始社会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③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地位提高。 ④秦汉到隋唐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⑥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 制也被打破。) ⑦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⑧明清: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的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发展的表现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表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现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的经济效益)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篇2 一、孔子与老子

2014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90 分钟。第I 卷 1 至6 页,第Ⅱ卷7 至8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2 题,每题2 分,共6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嬴政在统一六国后,为秦朝最高统治者定的尊号是 A.秦王 B .皇帝 C .陛下 D .天子 2.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宰相的皇帝是 A .汉高相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3.古代罗马文明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是 A.君主专制B.代议制度C.法律制度D.直接民主 4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此项规定直接限制了英国国王的 A.征税权B.行政权C.立法权D.司法权 5.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在近代被日本割占,是通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长征途中,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7.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 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时,会场一片沸腾。此项决议的内容是 A.求同存异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9.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欧洲联盟正式成立D.美国“9·11 ”事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依据高中会考考试说明)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2、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3.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4.明确提出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中国割让出去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到19世纪80年代,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7.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国民党一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三大 8.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外国的侵略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洋务运动的诱导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0.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显著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C.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