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第三章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1.运输市场

2.运输需求

3.运输供给

4.运输供求规律

第一节运输市场

一、运输市场及其基本特征

1.运输市场的概念(广义):

运输参与各方在交易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运输市场的参与者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需求方。例如,居民、企业、厂矿等。

(2)供给方。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供给者。

(3)中介方。

2.运输市场的基本特征(重点)

(1)运输市场是整个社会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输市场属于商品市场范畴,其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整个社会要素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2)运输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的同步性。

生产过程同时又是消费过程。

(3)运输市场的非固定性。

整个市场交换行为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4)运输需求的多样性和分散性。

注意:分散性指的是运输需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5)运输供给的多样性。

多种运输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运输经营单位、在不同运输单位内部存在运力供应的多样性。

(6)运输市场的波动性。

由运输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不均衡性决定的。导致了运输市场的专属风险:时间风险、空间风险。

二、运输市场的构成要素

运输市场是由运输市场主体、运输市场客体、运输市场规则复合而成。

1.运输市场主体

运输市场主体是指产生市场行为的当事人或组织。

一般来说,运输市场主体结构通常可以表现为多层次经济权利的转移关系。运输市场主体的多层次性,意味着运输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可分性、层次性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特性。

注意:运输市场的主体由运输供给者、运输需求者和运输市场中间商所构成。

2.运输市场客体

运输市场客体是指运输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权利转移关系的媒介物。它是市场交换关系的客观载体,表现为运输市场关系中的物质内容。

3.运输市场规则

指的是规范运输市场交易行为的法规、制度体系。包括面向所有交易行为的和专门针对运输市场交易的法规。

【例题】(2015年真题)运输需求主体、运输供给主体、运输市场中间商共同构成()。

A.运输市场客体

B.运输市场主体

C.运输市场实体

D.运输市场载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运输市场主体。运输市场主体由运输供给者、运输需求者和运输市场中间商所构成。

【例题】运输市场主要由运输市场主体、运输市场客体和()构成要素构成。

A.运输市场规则

B.运输市场行为

C.运输市场条例

D.运输市场制度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运输市场的构成要素。运输市场构成要素包括:运输市场主体、运输市场客体和运输市场规则。(新增知识点)

三、运输市场的分类及功能

1.运输市场分类

(1)按运输对象划分:可分为客运市场和货运市场。

(2)按运输范围和区域划分:可划分为地方性运输市场、国内运输市场和国际运输市场。(3)按运输市场竞争态势和竞争程度划分

完全竞争运输市场、垄断竞争运输市场、寡头垄断运输市场和完全垄断运输市场四类。

(4)按运输市场供求状况划分

可划分为运输买方市场和运输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基本特征:供大于求、供给方竞争激烈、需求方得益。

卖方市场基本特征:供小于求、需求方竞争激烈、供给方得益。

【例题】(2016年真题)根据运送市场竞争程度,运输市场分为()。

A.完全竞争运输市场

B.完全垄断运输市场

C.供需均衡运输市场

D.寡头垄断运输市场

E.垄断竞争运输市场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运输市场的分类。按照市场竞争态势和程度的不同,运输市场可划分为完全竞争运输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运输市场和完全垄断运输市场四类。

【例题】(2013年真题)运输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有()。

A.运输供给大于运输需求

B.运输需求大于运输供给

C.运输供给方竞争激烈

D.运输需求方得益

E.运输供给方得益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运输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BE两项为运输卖方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运输需求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运输需求概述 运输需求是运输规划、组织的基础。 1.运输需求——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与运输需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运输需求两个必须条件——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具备支付能力。 对于每个具体的运输需求来说,一般包含以下六项要素: 3.运输需求要素 (1)流量——运输需求量 (2)流向——客货流的空间走向、产生地和消费地 (3)流程——运输距离 (4)流时——运送时间 (5)流速——送达速度 (6)运输需求结构——是按不同货物种类,不同旅客出行目的或不同运输距离。 二、运输需求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多样性 3.派生性 社会经济活动是本源需求,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 4.规律性 5.不平衡性:时间、空间和方向 运输需求的不平衡体现在时间、空间和方向上。 6.部分可替代性 如,对发电用煤的运输可用长距离高压输电来替代;对参加会议的旅客运输可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电视会议来替代。 三、运输需求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一)运输需求的产生 1.旅客运输需求 (1)旅客运输需求:公务、商务、探亲、旅游 (2)公务、商务——生产性旅行需求 (3)探亲、旅游——消费性旅行需求 2.货物运输需求 (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的分离 (2)生产力布局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 (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上的差异 (二)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分析 1.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

(3)人口数量 (4)运输服务价格 (5)运输服务质量 (6)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就业制度,人员流动较小;市场经济体制——就业方面有较大自由,人口流动相对频繁。 (7)相关运输线路的开通。刺激客运需求总量增加,并对客运需求起到分流作用。 2.影响货物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体制、政策因素 (3)技术因素 (4)运输网的布局与运输能力 (5)市场价格因素 (6)人口增长与分布 四、运输需求函数 (一)运输需求函数的表达式 (1)运输需求量——在一定时间、空间和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消费者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的运输服务的数量。 (2)运输需求函数:表征运输需求量与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 Q=f(P,a1,a2,…,an) 式中Q-运输需求量 L-经济发展水平P-运输服务价格 A-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N-人口数量 上式是运输需求量的一般表达式,并没有表示运输需求量同其它影响因素之间的确定关系。要得到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函数关系,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和数据统计、数量计算,从而得到确切的函数表达式。 2.运输需求曲线 假定a1,a2,…,an均保持不变,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二)运输需求曲线 运输需求曲线是假定除运输服务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运输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曲线。 当某一条件组合中的运价上涨时,运输需求量将减少,反之则增加,并且此变动是沿该条件组合既定的需求曲线移动的。 当运价以外的其它条件改变时,则导致整条需求曲线的变动,如引起需求增加,则曲线移至右上方,需求减少,则曲线移至右下方。 (三)运输需求弹性分析 运输需求弹性用来分析运输需求量随其影响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反应程度,即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每变化百分之一,运输需求量相应变化百分之几。 一般情况下,运输需求弹性是指运输需求的运价弹性。旅客运输中的生产性旅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尤其是有相当部分属于公费旅行。消费性旅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但它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输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较小,价格弹性较小,而低收入地区,运价变动对旅行者影响较大,价格弹性要大些。除此之外,货物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与货物自身价值、货物的季节性、市场状况、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有关。 五、运输需求与运输量预测 (一)运输需求与运输量的关系

国内物流需求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国内物流需求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阮俊虎)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1]。物流需求的度量可以采用价值量和实物量两种度量体系。实物量意义上的物流需求主要表现为不同环节和功能的具体作业量,如货运量、库存量、加工量、配送量等;价值量意义上的物流需求是所有物流环节全部服务价值构成的综合反映,如物流成本、物流收入、供应链增值等[2]。 物流需求预测是根据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状况,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定的判断、技术方法和模型,对物流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物流需求的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和手段。物流预测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如德尔菲法和业务人员评估法等)和定量预测方法,但多数是定量预测方法,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国内物流需求定量预测方法进行综述,归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因果关系预测方法、组合预测方法等三类。 1.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综述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依据从历史数据组成的时间序列中找出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作为预测依据。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有增长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随机时间序列模型、灰色模型、以及在经济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混沌与分形等。 增长率法指根据预测对象在过去的统计期内的平均增长率,类推未来某期预测值的一种简便算法。该预测方法一般用于增长率变化不大,或预计过去的增长趋势在预测期内仍将继续的场合。刘劲等[3](2002)在利用增长率系数法对百色地区港口货运量进行了逐一分析。 移动平均法是用一组最近的实际数据值来预测未来一期或几期内产品的需求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当产品需求既不快速增长也不快速下降,且不存在季节性因素时,移动平均法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根据预测时使用的各元素的权重不同,移动平均法可以分为:简单移动平均和加权移动平均。杨荣英等[4](2001)在讨论移动平均值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平均线方法,并介绍了运用移动平均线进行物流预测的方法。李海建等[5](2003)利用二次移动平均线模型对芜湖市物流业发展的规模进行了预测。 指数平滑法是在移动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它是通过计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其原理是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是本期实际观察值与前一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韦司滢等[6](1999)将指数平滑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应用在三峡移民工程建材配送决策支持系统中。黄荣富等[7](2003)、

第二节运输需求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运输需求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一、运输需求的产生 旅客运输需求来源于生产和消费两个不同的领域。与人类生产交换分配等活动有关的运输需求称为生产性旅行需求。以消费性需求为旅行目的的运输需求可称为消费性旅行需求。从经济意义上讲,这两种旅行需求的性质是不同的。生产性旅行需求是生产活动在运输领域的继续,运输费用进入产品或劳务成本。消费性旅行需求是一种消费活动,其费用来源于个人消费基金。 货物运输需求产生的来源有以下三点: ⒈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分离。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是世界范围的地理现象,尤其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且需求量较大的资源。如我国煤炭探明储量集中在北方,占87%,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三省就占68%;铁矿石集中在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合计占全国探明储量的52%。而生产力布局不可能完全与自然资源相配合,这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 ⒉生产力与消费群体的分离。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生活消费,从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都市,到居住分散的农村和牧区,消费群体的分布极为广泛。而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决定了生产性消费分布的存在。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日益分离,也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 ⒊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上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产业优势不同,产品的质量、品种、价格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会引起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产生运输需求。 货物运输需求产生的来源主要有以上三个方面,了解这些对于货物运输需求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二、影响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⒈旅客运输需求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旅行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是生产性旅行需求。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旅行需求。 ⒉旅行需求受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吃、穿、住、医疗只能算是人们起码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友谊和社交的需要。所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探亲、休养、旅游、访友等需要必然增长,与此相联系的消费性需求也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变化。

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阮俊虎)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半成品和 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 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 动的诸方面[1]。物流需求的度量可以采用价值量和实物量两种度量体系。实物量意义上 的物流需求主要表现为不同环节和功能的具体作业量,如货运量、库存量、加工量、配送 量等;价值量意义上的物流需求是所有物流环节全部服务价值构成的综合反映,如物流成本、物流收入、供应链增值等 [2]。 物流需求预测是根据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状况,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 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定的判断、技术方法和模型,对物流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 预测。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物流需求的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和手段。物流预测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如德尔菲法和业务人员评估法等)和定量预测 方法,但多数是定量预测方法,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国内物流需求定量预测方法进行综述,归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因果关系预测方法、组合预测方法等三类。 1.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综述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依据从历史数据组成的时间序列中找出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作为预测依据。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有增长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随 机时间序列模型、灰色模型、以及在经济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混沌与分形等。 增长率法指根据预测对象在过去的统计期内的平均增长率,类推未来某期预测值的一 种简便算法。该预测方法一般用于增长率变化不大,或预计过去的增长 [3]趋势在预测期内仍将继续的场合。刘劲等(2002)在利用增长率系数法对百色 地区港口货运量进行了逐一分析。 移动平均法是用一组最近的实际数据值来预测未来一期或几期内产品的需求量的一种 常用方法。当产品需求既不快速增长也不快速下降,且不存在季节性因素时,移动平均法 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根据预测时使用的各元素的权重不同,移动平均法可以 分为:简单移动平均和加权移动平均。杨荣英等[4](2001)在讨论移动平均值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平均线方法,并介绍了运用移动平均线进行物流预测的方法。李海建等[5](2019)利用二次移动平均线模型对芜湖市物流业发展的规模进行了预测。 指数平滑法是在移动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它是通过计 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其原理是任一期的

物流预测方法大全

(事实上,需求预测必须将短期需求预测或生产进度安排与长期战略性需求预测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地起作用。短期预测是根据存储单位(SKU)水平做出的,它与销售、客户关系,以及依据预订库存或安排运输来实施计划的系统和软件等相互作用。相比之下,长期预测则是在更为集中的基础上作出的。在月度或季度时间段内,对一系列产品的生产做出预测,作为财务和产能计划的 成为企业持续成功的必要条件,拥有好的需求预测的公司 的抗风险性明显较高。 2001年,电子企业承受了由严重反差的需求预测而带 来的库存压力,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在 2000年的下半年,电子行业的预测会如此看走眼呢?事实

上,从执行主管到营销经理以及供应链计划者,每个人都对其它制造行业几个月前已经发出的销售急速下滑的警报视而不见,即使是高级的软件工具也没能对过高的需求预计给予警告。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是复杂的。既有人为的因素--不愿意接受繁荣就此 平台。 1、需求预测平台 1.1 改进需求预测工具 2000年时,很少有公司购买成套的供应链管理工具以

有效地改进需求预测,许多公司还处于定单管理或运输管理自动化的早期阶段,供应链计划者常常使用已过时几个月的信息。这些公司都觉得可以将制造的东西统统卖出去,或是他们产品的生命周期比他们做预测的时间段还短。他们只是简单地将短期预测进行外推,即使有调整也是少量 另一方面,许多供应链计划软件并不能进行需求预测。许多供应商只是开始将战略性预测所需的因果分析技术合并起来,这与短期的、详细的生产预测是不同的。而且,尽管在分析最近或预测未来6~12个月的销售时,因果分析预测是需要的,公司可以借此准备投资资金和产能预测,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重点知识分享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重点2017

系统分析重点 第一章 1.系统目标、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以满足系统目标为要求,由系统整体结构决定;系统结构是系统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系统内部属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和整体性。 2.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 “调查、比较”或“学习”,寻求可行的满意解。 3.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结构 时间维:规划阶段→计划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安装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 逻辑维: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系统决策→系统实施 4.软硬系统方法论的特点及异同点 异: (1)应用领域: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适用于结构化系统和工程领域,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适用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系统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 (2)基本方法: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由时间维度和逻辑维度构成的阶段分析和系统结构的数理模型,以求得最优解;后者侧重于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概念模型,以求得满意解; (3)核心内容: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优化分析,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侧重于比较学习。 同:

(1)目的都在于改善和优化系统,都具有阐明问题、建立模型、实施等程序 (2)都需要对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关联因素,进而解决问题 (3)都注重程序及阶段,都遵循一定的步骤,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研究 第二章 1.系统分析的概念 在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2.系统分析的基础 调查、收集资料是系统分析的基础 3.系统分析的要素 (1)目标:这是系统的总目标,是系统分析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决策者作出决策的主要依据 (2)调查、收集资料:确定系统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边界后,调查相关资料,掌握系统设计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问题。这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 (3)替代方案:在系统分析中,实现同一目的的多种手段被称为替代方案。这些方案必须是性能、费用、效益、时间上互有优势,能够进行对比的。 (4)指标:包括技术性能、适应性、费用与效益、时间等指标。 (5)模型与模拟: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测算指标的依据。 (6)评价标准:衡量可行性方案优劣的指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各方案的优劣顺序,以供决策者选用。 4.系统分析的评价标准

交通运输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运输界主张的“按负担能力收费”的基础是( B ) A .运输成本 B.运输需求 C.运输供给 D.价格规律 2、西方国家出现了对运输业放松管制的发展趋势,这里的放松管制主要是针对( C ) A. 社会管制 B.交通管制 C.经济管制 D.安全管制 3、现代运输业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表述的是( D ) A. 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 B.水运—铁路—公路—管道—航空 C.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 D.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4、下列成本的大小与距离无关的事( B ) A. 运输成本 B.资本成本 C.信息成本 D.交易成本 5、运输需求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替代性,可通过运输需求( B )反映。 A. 收入弹性 B.交叉弹性 C.派生弹性 D.价格弹性 6、供求规律反映了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表明运输市场供求决定( C ) A. 运输需求量 B.运输供给量 C.运输市场价格 D.运输供求平衡状况 7、运输企业的运输产品价值量由运输成本和(B)构成。 A. 运输收入 B.正常盈利 C.运输价格 D.运输消耗 8、运输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是( D ) A. 发展与平衡 B.改革与进步 C.公平与效率 D.垄断与竞争 9、运输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具有( B )的特点。 A. 同质性 B.同步性 C.无形性 D.增值性 10、产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B )

A .边际利益等于价格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 D.边际收益等于机会成本 11、运输市场上,如果在需求和供给都增大,则相对于原有均衡来说有( D ) A. 均衡价格降低 B.均衡价格升高 C.均衡价格不变 D.均衡价格变化不确定 12、由运输需求的时间特定性引出运输需求的两个要素是流时和B) A. 流量 B.流速 C.流向 D.流程 13、交通运输一向是重要的区位影响因素。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运输的区位影响也在发生变化,其经历的发展过程可描述为( B ) A. 由弱化到强化 B.由强化到弱化 C.由弱化到强化再到弱化 D.有强化到弱化再 到强化 14、城市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 B ) A. 流动性 B.集中性 C.效率性 D.繁荣性 15、以下不属于铁路运价的形式的是( D ) A. 浮动运价 B.统一运价 C.特定运价 D.计程运价 16、下列不属于公路运价形式的是( B ) A. 计程运价 B.统一运价 C.计时运价 D.加成运价 17、影响公路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B ) A. 车辆大小 B.装载率 C.车辆造价 D.车辆性能 18、各国在运输政策的制订方面出现的一些共同动向,下列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C ) A. 加强运输立法 B. 注重公众的了解与参与 C.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D.注重环保和节能 19、如果某种运输方式运价变动1%,引起运输需求量的变动不低于1%时,该运输方式降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第三章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1.运输市场 2.运输需求 3.运输供给 4.运输供求规律 第一节运输市场 一、运输市场及其基本特征 1.运输市场的概念(广义): 运输参与各方在交易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运输市场的参与者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需求方。例如,居民、企业、厂矿等。 (2)供给方。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供给者。 (3)中介方。 2.运输市场的基本特征(重点) (1)运输市场是整个社会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输市场属于商品市场范畴,其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整个社会要素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2)运输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的同步性。 生产过程同时又是消费过程。 (3)运输市场的非固定性。 整个市场交换行为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4)运输需求的多样性和分散性。 注意:分散性指的是运输需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5)运输供给的多样性。 多种运输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运输经营单位、在不同运输单位内部存在运力供应的多样性。 (6)运输市场的波动性。 由运输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不均衡性决定的。导致了运输市场的专属风险:时间风险、空间风险。 二、运输市场的构成要素 运输市场是由运输市场主体、运输市场客体、运输市场规则复合而成。 1.运输市场主体 运输市场主体是指产生市场行为的当事人或组织。 一般来说,运输市场主体结构通常可以表现为多层次经济权利的转移关系。运输市场主体的多层次性,意味着运输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可分性、层次性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特性。 注意:运输市场的主体由运输供给者、运输需求者和运输市场中间商所构成。 2.运输市场客体 运输市场客体是指运输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权利转移关系的媒介物。它是市场交换关系的客观载体,表现为运输市场关系中的物质内容。 3.运输市场规则 指的是规范运输市场交易行为的法规、制度体系。包括面向所有交易行为的和专门针对运输市场交易的法规。 【例题】(2015年真题)运输需求主体、运输供给主体、运输市场中间商共同构成()。 A.运输市场客体

交通的供给与需求

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是有限制的。但供给必须满足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需求,保持交通运输系统在可接受的负荷状态下运行,否则城市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同样,由于供给的短缺,必须对需求进行调控,即发达国家城市常用的交通需求管理(TDM)。 交通供给与需求是一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观念差异,处理这一矛盾的手段和实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交通供需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过分强调供应不足。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我国大城市道路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但实际上道路与机动车之间在数量上并不存在比例关系,车辆增长与交通量的增长也并非线性关系。从经济和资源上讲,我国大城市道路建设要满足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道路建设的目标应定位在防止交通拥挤的过度恶化和为大多数地区提供必要的可达性。 (2)供给方向上的偏差。目前的交通供给过分集中在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立交桥、地铁、轻轨等高投资的交通设施上,忽略了城市支路网的建设和常规公共汽 (电)车的发展,对于停车、加油、步行、换乘等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管理和服务的供给则一笔带过。这种方向上的偏差直接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低效率。 (3)对部分需求的忽视。交通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应该看到自行车在我国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适用性,国外的研究表明,摩托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我们在对待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方式的态度上,往往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政策。另外,对于步行交通的忽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4)价格政策不合理。价格是调节供需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价格过高会导致使用者减少,城市总体运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对于低效率的交通方式(如私人小汽车、出租车),价格过低会导致使用者增加,也会使总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而目前我们制定的很多价格政策则是背道而驰,导致城市运输成本的升高和总体运行效率的下降。 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建立在综合而均衡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分析和效用评价的基础上。供需关系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交通运输总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高。 交通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1)明确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念。在扩大交通有效供给的同时,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需求管理体系,使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相适应。应从城市土地利用着手改善可达性,减少交通需求;尽量使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

第二章 交通运输需求与服务

第二章交通运输需求与服务 2.1 交通运输产品及市场特征 一、交通运输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1、交通运输产品的概念 交通运输虽然不改变性质和形态,但它通过空间增加货物的使用价值或者满足旅客需要。 运输产品的整体概念包括三个层次: ⑴核心产品:就是安全、准确、及时、迅速、文明的实现产品从始发地到目的地的位移。 ⑵形式产品:将位移产品转化为可感知的形式产品,以便顾客判断和评估所提供的服务好坏。如:车站的安全问题、发车与到达时间是否准时等。 ⑶附加产品:指顾客在购买位移产品时所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客票的预约预售等、查询、旅客投诉、送货上门等。 2、交通运输产品的特点: ⑴运输生产在流通过程中进行。 ⑵运输生产改变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置。 ⑶运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时被消费。 ⑷运输生产需要一个综合的运输网。 ⑸各种运输方式生产同一种产品。 二、交通运输市场的含义及其特点 1、运输市场的含义: 目前对运输市场概念的解释归结下来主要有三种: ⑴运输市场是运输劳务交换的场所或领域:运输市场是指实现旅客和货物空间位移的场所和领域。 ⑵运输市场是运输劳务交换关系的总和: ⑶运输市场是指运输劳务实现的和潜在的需求者的集合。 以上三种关于运输市场概念的解释,并没有完全对立之处,相互之间有一定 1 的互补作用,只是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2、运输市场的特点: ⑴运输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的同步性:其它商品的这些过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⑵运输市场的非固定性: ⑶运输需求的多样性与运输供给的分散性:主要表现在:

·时间性要求: ·方便性要求: ·经济性要求: ·舒适性要求: ·安全性要求: ⑷运输供求的非均衡性: 3、运输市场的构成要素: ⑴运输市场主体: 指运输市场行为的发出者或单位、或指监护运输劳务进入市场并发生市场交换关系的当事人。包括: ·运输供给主体:汽车运输企业、船舶运输企业、航空公司等。 ·运输需求主体:旅客、货主。 ·运输中介服务:货物代理公司、客运中心、运输交易所。 ⑵运输市场客体: 指运输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关系的媒介物或发生交换关系的物质载体。 4、运输市场的结构: 运输市场是具有多侧面、多重规定性的经济范畴,因此运输市场的结构也由于思考问题的重点和方法上的不同而从多方面考虑。 ⑴运输市场的空间结构: ①运输市场空间:指运输市场主体支配运输市场客体运动的空间地域范围。 ②运输市场的空间结构:是指运输市场因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关联状态。铁路:例如:我国铁路局和铁路分局的划分,也有以大的铁路干线为主加以组织的。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有横贯线路的大型铁路公司,日本以几条新干线 2 为主成立的铁路公司等,当然也有混合型的铁路企业。 汽车运输业的组织形式与铁路有很大不同,汽车运输企业包含了各种结构形式,例如国外有能提供全国性服务的特大型长途客运公司,也有大量地方性的客货运输公司,还有数量更多的私人客货运汽车活跃在运输市场上。一些运输企业高度专业化,它们有专用车辆和设备运输特种货物或超大超重货物,比较多的则是通用型的一般卡车运输者,还有些使用专门的集装箱拖车。因为可以使用公共线路,购置汽车本身所需资金并不多,驾驶技术和运输过程也相对简单,所以汽车运输业拥有数量最多的经营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私人车主从事客货运营,运输市场竞争活跃。 水运业大体上可分为港口和轮船(航运公司)两部分,轮船公司负责完成客 货位移,但它们必须使用对其开放的港口装卸货物或让旅客上下船。世界各国的港口和轮船公司一般都是分开经营的,轮船公司使用港口设施要向港方交纳费用。水运内部除了轮船公司之间的竞争,相邻港口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港口的规模差别很大,有可停靠数十万吨级巨轮、年吞吐能力超过亿吨的特大型海港,其中有些被作为国际中转港,也有很小的港口;轮船公司的规模和业务范围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 从“港航分开”这一点看,民航与水运业有很大相似之处,因为机场(航空港)和航空公司一般也是分开经营的,航空公司要向机场支付设施的使用费。有些特大型机场被作为国际航线和主要国内航线的中转机场,航班数量特别大。飞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题库9-1-8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题库9-1-8

问题: [多选]下列属于运输需求特点的有()。 A.波动性 B.多样性 C.均衡性 D.替代性 E.派生性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的特点。运输需求包含6个特点:无形性、广泛性、派生性、波动性、替代性、多样性。

问题: [多选]运输需求的变动是由()引起的。 A.曲线的移动 B.需求函数的参数变化 C.自变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D.价格因素的变动 E.非价格因素的变动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的变动。运输需求的变动是需求函数的参数发生了变化,是曲线的移动,是非价格因素变动导致的。

问题: [多选]影响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 A.货物种类 B.运输需求的时效性 C.旅客种类 D.旅客运输需求的季节性以及市场情况 E.运输需求替代性强弱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影响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1运输需求替代性强弱;2货物种类;3旅客种类;4运输需求的时效性;5货物运输需求的季节性以及市场情况。(情侣用具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0543569.html,/)

问题: [多选]当甲、乙两种运输方式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时,反映了()。 A.甲种运输方式的价格变动将引起乙种运输方式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B.乙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量变动将引起甲种运输方式价格量呈反方向变动 C.两种运输方式存在相互替代性 D.两种运输方式存在互补性 E.两种运输方式相互独立,互不相关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交叉弹性。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时,说明某种运输服务方式的价格变动将引起另一种运输服务方式的运输需求反向变动,两种相关运输服务存在互补性。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关系

一、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关系如何 交通运输需求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散布在空间不同点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资源、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再生产中产生了交通运输需求 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中,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必须几倍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的支付能力。广泛性,多样性,派生性,与经济相关性,时间与空间的不平衡性和部分可替代性。 运输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运输服务的数量。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有:技术、运输成本、政策与管理。 运输供给在市场中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运输生产者有出售运输产品或提供运输服务的愿望。 2、运输生产者有提供某种运输产品或提供运输服务的能力。 以上二者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形成有效的运输供给。 运输供给的特点:非储存性不平衡性巨大的外部性和成本转移性部分可替代性 关系:1、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是构成运输市场的两个基本方面。运输需求是运输供给的原因,而运输供给则是运输需求的基础。运输需求决定运输供给运输供给满足运输需求。 2、供需均衡:市场机制的自行调节,使运输供给和需求形成规律性的运动,出现某种量价关系的均衡状态,即市场均衡。但随着时间、生产的发展,运输供给与需求条件按照各自的规律发生变化,这种量价关系就要被打破,从而向新的均衡推进。 3、在存在运输短缺的运输市场中,运输短缺作为运输供给的约束,会使运输需求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中实现替代或转移。 4、运输需求的满足受到运输供给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于运输企业的运能,运价以及需求本身的时间和空间因素.运输供给是由运输企业来完成的,它为社会提供作为使用值范踌的运输劳务是有效性服务,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效用性质的,运输供给的这种效用来满足社会的运输需求. 4、供需均衡与短缺 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运输市场均衡左右着运输系统内外部关系。但是,对于有一定计划经济的市场,对于交通运输这样一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运输短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相当的作用。 在我国运输领域中短缺现象极为明显,几十年运输长期不适应运输需求的增长,己十分突出地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运输短缺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也表现为运输质量的下降。运输短缺在宏现控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缺作为供给约束,制约经济的增长 (二)短缺作为非价格信号影响着运输的投入 (三)运输短缺为一个局部信号,会引起 2.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交通运输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其独立的自身经济效.运输生产中的消耗要从运营收入中来补偿,社会的运输需求的满足,

交通运输与GDP增长的关系分析与政策建议

交通运输与GDP增长的关系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载体,沟通生产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纵观几百年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实证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生产水平越高,就越要求基础结构超前发展。工业化时期的基础结构,已经不允许交通运输滞后。进入现代化社会,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本质上就是超前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发展经济,交通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致的关系。据测算,未来5年,我国客运需求增长在5%左右,货运需求增长在4—5%。 二、我国运输业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和“薄弱环节”,进入到运输全面紧张得到缓解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消除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数量不断增加。到2003年底,综合运输线路总里程达378.89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9万公里,提速线路1.3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7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74.95万公里;输油气管道3.26万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客货运量持续增长。在基础设施逐年加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各种运输方式改善运输组织,调整运力结构,完成了各个时期繁重的运输任务。 三、尽管近年来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加快,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交通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到“十五”中期我国交通又出现了十分紧张的局面造成目前运输全面紧张除经济部分过热、宏观经济运行调控不力等的客观原因外,根本的原因还是交通设施总量不足。 (一)交通运输线路规模总量不足,运网密度小。 2003年,我国按国土面积计算的铁路和公路运网密度,分别为76.04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8.85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数量计算的铁路和公路运网密度,分别为0.56公里/万人和14公里/万人,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与我国的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西部地区,铁路网稀疏,公路通达程度低,严重制约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运输能力紧张,运输质量有待提高 主要运输通道能力十分紧张,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瓶颈制约日趋严重。特别是铁路繁忙干线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京广、京沪、京哈、京九、陇海、浙赣六大干线平均运输密度达8100万换算吨公里/公里。其中部分区段能力利用率达100%,客运快速和货运重载难以兼顾,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某些情况下是牺牲货运来保客运,造成大量货物积压。2003年,铁路日均请求车数达18万辆,而实际装车满足率仅为51.5%。同时,由于运输能力的限制,使铁路难以发挥其技术经济优势,不能完全按照各种旅客群体和货物种类设计运输产品,影响了运输质量的提高。 (三)交通运输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公路超常规发展,1994—2003年,公路里程平均每年增加7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97年以来每年建成2000多公里,2003年已达2.97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民航和沿海水运保持了稳步发展。而铁路的发展则相对滞后,1994—2003年,铁路平均每年增加营业里程仅1400多公里,发展速度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多年来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量比重来看,公路完成的客货运量从1990年的83.9%和74.6%上升到2002年的91.74%和75.3%;而铁路由于受运输能力的限制,客货运量从1990年的12.4%和15.7%下降到2002年的6.57%和13.77%。同时,沿海水运和民航完成的运量比重都有所上升;内河水运和管道运输比重下降。近年来,全国性的电力短缺和电价上涨就与交通运输瓶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习题解答

1.系统一般属性的含义思想及观点: 一般属性:1.集合性:把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对象看做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集合。2. 目的性:为达到既定目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这是区分不同系统的标志;3. 相关性:说明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定关系。4.阶层性: 子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表述不同层次结构,表不同层次子系统之间的 从属关系或相互作用。 5.整体性:具有独立功能的系统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协调存在于系 统中的。6.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与外界环 境之间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变化。 思想或观点:1.整体型思想和系统化观点;2.总体最优或平衡协调观点;3.多种方法综合作用的观点;4.问题导向及反馈控制观点 2.系统分析的概念及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的关系: 1.系统分析是在选定的目标和规则下,分析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联系,利用 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策略, 2.系统分析是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分析过程和基本方法。 3系统分析的要素和意义: 1.目标:系统的总目标,系统分析的根据和出发点 2.替代方案:性能、费用、效益、时间上互有优劣,能进行对比的方案。 3.指标:技术性能、适应性、费用与效益、时间。 4.模型与模拟: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测算指标的依据。 5.评价标准:综合反映指标(费用效益比、性能周期比、费用周期比)。 6.决策: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内部与外部条件相 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系统分析程序中各环节的关系: 过程:弄清问题、目标选择、方案设计、建立模型、最优化决策,实施。 关系:明确问题是为了分析环境对系统的要求,目标选择为了建立价值或评价体系,为实现预期目标,需拟定采取的策略和应选择的方案;为了分析方案的预期效果, 需建立模型,系统优化可以从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解或满意解;决策就是做选择, 最后需按决策结果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 5环境分析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1.环境分析是系统分析的资料的来源。 2.环境分析提出系统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3.环境分析所提出系统分析的约束条件。 4.环境分析是系统评价的基础。 6系统结构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在系统分析中所起作用: 系统结构分析包括要素分析,系统相关性分析,系统阶层性分析和系统整体性分析。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而系统功能使得系统目标得以实现。系统结构分析在外部环境约束条件下,分析系统的要素关系和层次结构从而寻找可行解、满意解、最优解所以系统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基础。 7.霍尔三维结构与切克兰德方法论: 相同点:1.目的都在于改善和优化系统,都具有阐明问题,建立模型,实施等程序 2.都需要对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关联因素,进而解决问题

国内物流需求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国内物流需求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阮俊虎)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1]。物流需求的度量可以采用价值量和实物量两种度量体系。实物量意义上的物流需求主要表现为不同环节和功能的具体作业量,如货运量、库存量、加工量、配送量等;价值量意义上的物流需求是所有物流环节全部服务价值构成的综合反映,如物流成本、物流收入、供应链增值等[2]。 物流需求预测是根据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状况,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定的判断、技术方法和模型,对物流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物流需求的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和手段。物流预测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如德尔菲法和业务人员评估法等)和定量预测方法,但多数是定量预测方法,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国内物流需求定量预测方法进行综述,归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因果关系预测方法、组合预测方法等三类。 1.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综述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依据从历史数据组成的时间序列中找出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作为预测依据。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有增长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随机时间序列模型、灰色模型、以及在经济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混沌与分形等。 增长率法指根据预测对象在过去的统计期内的平均增长率,类推未来某期预测值的一种简便算法。该预测方法一般用于增长率变化不大,或预计过去的增长趋势在预测期内仍将继续的场合。刘劲等[3](2002)在利用增长率系数法对百色地区港口货运量进行了逐一分析。 移动平均法是用一组最近的实际数据值来预测未来一期或几期内产品的需求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当产品需求既不快速增长也不快速下降,且不存在季节性因素时,移动平均法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根据预测时使用的各元素的权重不同,移动平均法可以分为:简单移动平均和加权移动平均。杨荣英等[4](2001)在讨论移动平均值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平均线方法,并介绍了运用移动平均线进行物流预测的方法。李海建等[5](2003)利用二次移动平均线模型对芜湖市物流业发展的规模进行了预测。 指数平滑法是在移动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它是通过计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其原理是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是本期实际观察值与前一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韦司滢等[6]( 1999)将指数平滑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应用在三峡移民工程建材配送决策支持系统中。黄荣富等[7(] 2003)、张云康等[8](2008)在进行指数平滑法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物流需求多种方法组合预测。 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就是指在所研究对象的一组实测时间序列的基础上,通过

影响铁路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铁路运输需求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繁荣、开放的扩大,铁路运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输需求是出售运输服务的前提条件,是研究运输市场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具有派生性、多样性、时空特定性和可替代性。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对铁路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影响铁路旅客需求的的主要因素影响铁路运输需求的因素很多,在铁路旅客运输点: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客运输需求,既有生产性派生需求,也有消费性派生需求。因此,旅客运输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繁荣密切相关。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这种需求会明显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2、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影响其消费水平,而消费水平又将直接影响旅行需求。 3、人口数量因素人口是构成市场的要素之一,旅客运输的对象是人,所以,人口数量是影响旅客运输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4、客运价格因素旅客运价是旅客运输产品的销售价格,旅客运价的高度直接影响客运需求的多少。 5、客运服务质量因素服务质量是影响运输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旅客运输质量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安全。运输的时间效用和舒适程度成了人们选取不同运输方式的主要参考指标。 二、影响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因素 1、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的大小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当经济发展较快时,社会上会产生更多的运输需求,而当经济发展放慢或停滞时,运输需求也随之减少。 2、货运价格因素。货物运价对其运输需求会产生很大影响,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影响表现的程度不尽一致。 3、货运服务质量因素与旅客运输不同的是,货运服务质量更多地体现在便捷、迅速、准确上。 4、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因素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对运输需求产生明显影响。例如,重工业产生的货物周转量通常要大于轻工业,而轻工业又大于服务业。不同产品的厂外运输需求不同,因而,产品结构也会影响运输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