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

A. 主气

B. 纳气

C. 生气

D. 调气

E. 养气

10. 肺的生理特征是:

A. 喜和降

B. 喜清肃

C. 喜燥恶湿

D. 喜润恶燥

E. 喜条达

11. 肾其华在:

A. 面

B. 唇

C. 毛

D. 发

E. 爪

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

A. 主运化

B. 主升清

C. 主统血

D. 主四肢

E. 主肌肉

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

A. 调节情志

B. 调节脾胃升降

C. 调畅气机

D. 调节胆汁分泌

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

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 肺主气

B. 肺主皮毛

C. 肺司呼吸

D. 肺主治节

E. 肺主宣降

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7. 称为“娇脏”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8. “主升清”的脏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

A. 气能生血

B. 人以水谷为本

C. 脾主升清

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E. 脾为后天之本

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

A. 喜条达恶抑郁

B. 主动、主升

C. 体阴而用阳

D. 为藏血之库

E. 为罢极之本

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

A. 心阳

B. 肝阳

C. 脾阳

D. 肾阳

E. 肺阳

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

A. 呼吸功能

B. 疏泄功能

C. 藏精功能

D. 气化功能

E. 运化功能

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

A. 心神不足

B. 髓海空虚

C. 肝失疏泄

D. 肝火上炎

E. 肺气虚损

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

A. 尿

B. 涎

C. 涕

D. 泪

E. 唾

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

A. 右肾

B. 两肾

C. 肾间动气

D. 目

E. 两肾之间

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

A. 罢极之本

B. 气之本

C. 封藏之本

D. 生之本

E. 仓廪之本

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 肺

B. 心

C. 心包

D. 腹腔

E. 脑

28. 称“相傅之官”的是: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E. 肾

29. “诸湿肿满”,皆属于: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E. 肾

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

A. 命门

B. 肾

C. 心

D. 脑

E. 膻中

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心者,血之本

B. 肺者,罢极之本

C. 肝者,气之本

D. 肾者,封藏之本

E. 脾者,生之本

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

A. 心藏神

B. 肝藏魂

C. 肺藏魄

D. 脾藏意

E. 肾藏智

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 肺

B. 脾

C. 肾

D. 三焦

E. 膀胱

34. “原气之别使”是指:

A. 肾

B. 十二经脉

C. 奇经八脉

D. 三焦

E. 血脉

35. 胃气一般是指:

A. 胃的受纳功能

B. 胃的腐熟功能

C. 脾的运化功能

D. 脾胃功能的合称

E. 水谷精微之气

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

A. 脾

B. 大肠

C. 小肠

D. 三焦

E. 胃

37. “泌别清浊”是属于:

A. 胃的生理功能

B. 小肠的生理功能

C. 大肠的生理功能

D. 膀胱的生理功能

E. 肾的生理功能

38. “决渎之官”是指

A. 肾

B. 膀胱

C. 肺

D. 三焦

E. 脾

39. “中正之官”是指

A. 心

B. 肝

C. 胆

D. 脾胃

E. 肾

40. 有“化物”功能的是

A. 膀胱

B. 小肠

C. 大肠

D. 三焦

E. 脾

41. “传导之官”是指

A. 膀胱

B. 小肠

C. 大肠

D. 三焦

E. 脾

42. “中精之府”是指

A. 心包

B. 胃

C. 胆

D. 三焦

E. 脾

43. “州都之官”是指

A. 胃

B. 膀胱

C. 小肠

D. 大肠

E. 肾

44. “五脏之本”是指:

A. 心

B. 肝

C. 脾

D. 胃

E. 肾

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 心与肾

B. 脾与肾

C. 肝与肾

D. 肺与肾

E. 肝与脾

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

A. 心与肾

B. 脾与肾

C. 肝与脾

D. 肝与肺

E. 肝与心

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

A. 心与肾

B. 肝与肾

C. 脾与肾

D. 心与肺

E. 心与肝

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

A. 心与肾

B. 肺与肾

C. 肝与脾

D. 肝与肺

E. 脾与肾

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

A. 元气

B. 营气

C. 宗气

D. 卫气

E. 肾气

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

A. 心与肝

B. 肺与心

C. 脾与肾

D. 肝与肾

E. 肺与肾

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

A. 心火亢盛

B. 小肠实热

C. 肝胆火旺

D. 心火下移小肠

E. 膀胱湿热

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

A. 脾胃虚寒

B. 脾肾阳虚

C. 肝脾不调

D. 脾气虚

E. 肾阳虚

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

A. 同居下焦

B. 精血互化

C. 同寄相火

D. 水能生木

E. 同源于水谷精气

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

A. 心与肺

B. 肺与脾

C. 脾与胃

D. 肝与肺

E. 肺与肾

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

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C. 脾主升,胃主降

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E. 脾为胃行其津液

第三章气血津液

一、单项选择题

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

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B. 呼出体内的浊气

C. 参与宗气的生成

D. 行脏腑之气

E. 参与新陈代谢

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

A. 气化运动

B. 气机升降

C. 气血充盈

D. 脏腑功能正常

E. 经络功能正常

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

A. 水谷精微

B. 津液

C. 精

D. 营气

E. 元气

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

A. 血虚

B. 血瘀

C. 血寒

D. 血热

E. 血脱

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

A. 贮藏血液

B. 调节血量

C. 调畅气机

D. 直接生血

E. 肝木疏土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

A. 胃液

B. 肠液

C. 涕液

D. 泪液

E. 血液

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

A. 体液

B. 阴液

C. 津液

D. 津

E. 液

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

A. 脾

B. 胃

C. 心

D. 小肠

E. 大肠

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

A. 脾

B. 肺

C. 肝

D. 肾

E. 心

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

A. 生血的动力

B. 生血的原料

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

D. 气能生津

E. 气能生精

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

A. 心气

B. 肺气

C. 卫气

D. 元气

E. 营气

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E. 血可化气

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

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

B. 气为生津的动力

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D. 气能化精

E. 气能生血

第四章经络

一. 选择题:

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十二经别

B. 十二经筋

C. 十二皮部

D. 十二经脉

E. 十五别络

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

A. 太阴、少阴、厥阴

B. 少阴、厥阴、太阴

C. 太阴、厥阴、少阴

D. 厥阴、少阴、太阴

E. 少阴、太阴、厥阴

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

A. 足少阳

B. 手少阳

C. 足阳明

D. 手阳明

E. 足太阴

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

A. 足太阴经

B. 足厥阴经

C. 手厥阴经

D. 足少阴经

E. 足太阳经

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

A. 肺经

B. 肾经

C. 膀胱经

D. 小肠经

E. 脾经

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

A. 上肢

B. 下肢

C. 头面

D. 胸中

E. 腹部

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

A. 上肢内侧前缘

B. 上肢外侧前缘

C. 上肢内侧中线

D. 上肢外侧中线

E. 上肢内侧后缘

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

A. 内侧前缘

B. 外侧前缘

C. 内侧中线

D. 外侧中线

E. 内侧后缘

9. 小肠经的经脉是:

A. 手太阳

B. 足太阳

C. 手阳明

D. 足阳明

E. 手少阳

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肾经

E. 膀胱经

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 督脉

B. 任脉

C. 肝经

D. 冲脉

E. 阴维脉

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

A. 督脉、任脉、带脉

B. 任脉、冲脉、带脉

C. 冲脉、督脉、任脉

D. 督脉、冲脉、带脉

E. 督脉、任脉、阴维脉

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 督脉、任脉

B. 冲脉、任脉

C. 阴跷脉、阳跷脉

D. 阴维脉、阳维脉

E. 肝经、肾经

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

A. 四肢肘膝以上

B. 四肢肘膝以下

C. 体腔脏腑深部

D. 体腔脏腑浅部

E. 头面部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一. 选择题:

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

A. 风暑火

B. 风寒燥

C. 风暑湿

D. 风燥暑

E. 风燥湿

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

A. 妇女带下

B. 咳嗽

C. 小便清长

D. 大便秘结

E. 汗出恶风

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C. 易扰乱神明

D. 伤津耗气

E. 多见滑腻舌苔

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

A. 风毒

B. 火毒

C. 风火毒

D. 血循毒

E. 混合毒

5. 钩虫的形成多由:

A. 饮食不洁

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

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

D. 脾胃虚弱

E. 饮食不节

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

A. 邪气损正

B. 正气抗邪

C. 邪正俱衰

D. 正虚致邪犯

E. 正胜邪负

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

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

B. 元气的抗病作用

C. 卫气的卫外功能

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

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

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

A. 邪气的性质

B. 正气的旺衰

C. 正胜邪负

D. 邪胜正负

E. 邪气的轻重

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

A. 正胜邪负

B. 正气虚衰

C. 正邪两者

D. 邪气致病

E. 正气旺盛

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

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

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

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

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

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

第六章病机

一、单项选择

1. 病机理论,源于:

A. 《难经》

B. 《诸病源候论》

C. 《内经》

D. 《血证论》

E. 《杂病源流犀烛》

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

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

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

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

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

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

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

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

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

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

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

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

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

A. 实中夹虚

B. 虚中夹实

C. 实转为虚

D. 虚转为实

E. 真实假虚

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 实中夹虚

B. 虚中夹实

C. 因虚致实

D. 由实转虚

E. 真虚假实

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

A. 大便秘结

B. 尿黄而少

C. 潮热

D. 精神萎顿

E. 谵语

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

A. 由实转虚

B. 真虚假实

C. 虚中夹实

D. 实中夹虚

E. 真实假虚

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

A. 《医贯》

B. 《景岳全书》

C. 《格致余论》

D. 《丹溪心法》

E. 《内科撮要》

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

A. 经络的功能失调

B. 脏腑的功能失调

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

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

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

10. 邪正盛衰,决定着:

A. 病证的寒热

B. 病位的表里

C. 气血的盛衰

D. 病证的虚实

E. 脏腑的盛衰

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 气血的盛衰变化

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

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

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

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

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

C. 气血瘀滞

D. 水液贮留

E. 痰浊壅盛

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邪盛正衰则病进

B. 正盛邪衰则病退

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

D. 正虚邪衰则病危

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

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

A. 由实转虚

B. 虚实夹杂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E. 因虚致实

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

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

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

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

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

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

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

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

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

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

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

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

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 气郁化火

D. 瘀热在里

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格阳

D. 阳盛格阴

E. 阴虚阳亢

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

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

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

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

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

B. 脏腑机能减退

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

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

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 重阳必阴

B. 寒极生热

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 阳损及阴

E. 阳长阴消

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格阳

D. 阳盛格阴

E. 阴阳亡失

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

A. 气随津液而丢失

B. 津气两虚

C. 津亏无以载气

D. 津液精血不足

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

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 气不摄血

B. 气机逆乱

C. 血随气脱

D. 血随气逆

E. 血随气结

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 劳力过度而耗伤

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 思虑无穷而暗耗

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内脏下垂

B. 腰腹胀满重坠

C. 里急后重

D. 子宫脱垂

E. 久利脱肛

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身热以夜间为甚

B. 舌质红绛

C. 心烦或躁扰发狂

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

E. 崩漏色淡

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气滞

B. 气虚

C. 血热

D. 津液干涸

E. 津液停滞

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不摄血

D. 气随血脱

E. 气血两虚

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 燥热之邪灼伤

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 忧愁思虑而暗耗

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

A. 肺脾肝

B. 肺脾肾

C. 脾肾心

D. 心肾肝

E. 肝肾脾

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

A. 高热煎灼

B. 慢性病耗伤

C. 吐泻所伤

D. 汗出所伤

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

第七章防治原则

一. 选择题:

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

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

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

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

A. 标急则先治其标

B. 本急则先治其本

C. 标缓则先治其本

D. 本缓则先治其标

E. 标本兼治

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

A. 温散阴寒

B. 发表散寒

C. 滋阴制阳

D. 扶阳消阴

E. 阴阳并补

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

A. 阴偏盛

B. 阴偏衰

C. 阳偏衰

D. 阴虚致阳亢

E. 阳虚致阴盛

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

A. 肺与大肠

B. 心与小肠

C. 脾与胃

D. 肝与胆

E. 肾与膀胱

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

A. 甘寒生津

B. 降逆和胃

C. 清热利湿

D. 甘温燥湿

E. 滋阴养血

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

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

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

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

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

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

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

A. 热因热用

B. 寒因寒用

C. 寒者热之

D. 用寒远寒

E. 用热远热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选择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A1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题1.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 A.脾 B.心 C.肺 D.肾 E.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题2.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 A.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痰量多者为痰,少者为饮 中医基础理论题3.神昏、痴呆、癫证是由于( ) A.痰浊上蒙清窍 B.痰迷心窍 C.痰火扰心 D.饮逆于上 E.痰浊内动 中医基础理论题4.下列哪一项属于痰饮的致病特点( ) A.症状复杂,变幻多端 B.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C.善动数变,百病之长 D.耗气伤津,易扰心神 E.气血凝滞,筋脉挛急 中医基础理论题5.具有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处不至特征的致病因素为( ) A.痰饮 B.瘀血 C.结石D.疠气E.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题6.下列哪项是饮邪为害( ) A.癫狂 B.眩晕 C.流注 D.水肿 E.瘰疬

中医基础理论题7.梅核气为痰气结于( ) A.心 B.咽喉 C.肠胃 D.肺 E.皮肤 中医基础理论题8.瘀血引起的出血特点是( ) A.血色鲜红 B.伴有血块 C.色淡质清稀 D.出血量多 E.出血量少 中医基础理论题9.下列哪项是瘀血致病的特征( ) A.腹痛,痛随利减 B.形成肿胀,时聚时减 C.胁痛且胀,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D.胸闷咳嗽,不能平卧 E.疼痛如针刺,位置不移。 中医基础理论题10.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别名( ) A.恶血 B.败血 C.蓄血 D.衃血 E.离经之血 中医基础理论题11.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的病因( )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外伤 E.过劳 中医基础理论题12.下列哪项不是结石的多发部位( )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 中医基础理论题13.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 ) A.多发于六腑 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C.在体内形成癥块 D.病程较长,症状不固定 E.可发生绞痛 中医基础理论题14.下列那项不是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 ) A.刺痛 B.胀痛 C.痛处不移 D.压痛 E.疼痛夜间加重 中医基础理论题15.下列哪项不属于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的共同致病特点( ) A.与气滞有关 B.致病广泛 C.病程较长 D.导致疼痛 E.为有形之病理产物 中医基础理论题16.少腹疼痛,痛经闭经,经血紫色成块,或见崩漏,为瘀血阻于( )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B.肺C.脾D.肝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B.气的运动形式C.气的运动变化D.气的升降运动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B.胃C.大肠D.脾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B.髓C.脉D.胆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B.实证用攻C.虚证用补D.虚证用攻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B.不卫生食物C.陈腐变质食物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B.脾C.肾O.三焦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B.侮其所不胜C.克其所胜D.子病及母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B.大肠C.小肠D.胃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B.胆C.脑D.骨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B.任脉C.带脉D.督脉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B.手少阴C.手少阳D.手太阴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B.湿邪C.其性数变D.其性凝滞E.易致疮疡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一).doc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一土-*水一金-*火一木 B.水-*火-*金-*木-*±-*水 C. 金木-*水-* 土-*火i金 D. 土-*金-*水f木-*火-* 土 E.火-*金-*水-* 土-*木火 2. 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湘 B.津 C.液 D.阴液 E.血 3. 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4. 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疡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5. 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6. 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牌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7. 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8. 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 瘀血在舌质I: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 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 10. 疫疡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看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 D.正气虚衰 C.正邪两盛 D.邪气致病 E.正气未虚 11. “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D. 天癸至,精气溢泻 E.发堕齿槁 13. 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 A.病己痊愈 B.原发与继发 C.卒发与徐发 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汇总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一.名词解释 1.先秦时期“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整体观: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4.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脾主运化: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6.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7.泌别清浊: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

部糟粕部分下注大肠,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 8.天葵:肾中精气亢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功能成熟的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物质。 9.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基物质。 10.气虚:指元气耗损、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机变化。 1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2.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于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网络,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较粗大,经脉较细小。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14.虚则补其母:即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15.肝肾阴虚:肾能涵养肝阴,是肝阳不致于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再生。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往往与肾阴不足合并出现。 二.简答题 1.请简要叙述肝肾之间的关系 答: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有阴液互养,精血互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doc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勃辛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

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木艮: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