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书之政协建议案范文

政协建议案范文

【篇一:政协提案范文】

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围

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政议政,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

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提交提案共191件,其中集体提案32件,经审查立案186件,送交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共46个承办

单位办理,现已全部办复。经提案委员会的评比,主席会议的讨论,再提交政协常委会协商通过,其中刘小燕提出的《发展油茶产业增

加农民收入》等10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以下为部分优秀提案。

提案号:28

案由:发展油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提案人:刘小燕

内容: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一起并

列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

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

粮油安全。我县是浙江省油茶第二大县,在上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期,我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31万余亩,青田的油茶种子就源源不断地运

往全省各地种植,被誉称为浙南油库。但80年代后,受观念、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县的油茶产业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油茶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

一、我县油茶资源现状分析

根据2008年县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我县油茶种植面积仅存21.4万亩,万亩以上的乡镇有7个,全县有4万余农户经营油茶,

主要分布在章村、腊口、船寮、东源、祯埠等中西部地区,其中章

村乡和腊口镇最多。在这21.4万亩油茶中,仅有3万余亩的油茶林

处于经营管理状态,其余都处于半野生和原始栽培状态,品种以普

通油茶为主及少量的浙江红花油茶。

二、我县油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观念落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低。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

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基本依赖天种天养,生产上仍沿袭粗放的种植技术和原始落后的管理,对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子成熟不进山,甚至一些林农放弃了

采摘。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所以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管理和开发。

2、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油茶树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实生繁殖方式,导致品种严重退化,树势衰败严重,大小年突出,产量低且不稳,油茶品种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加上我县茶农对油茶种植生

产方式原始粗放,技术含量低,对高冠嫁接、修剪等丰产技术知之

甚少,对垦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全县约有60%的油茶林没有进行

垦复,即使垦复了也没有连续性,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

严重,导致油茶林整体效益不高。

3、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我县的油茶加工仍较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加工能力弱,出油率低,只有22%左右,即100公

斤油籽可榨成品油约22公斤。生产的油茶品质低,价格低,一般市

场价为20元/斤,只有精品茶油价格的1/5左右。茶壳在农村主要当

柴烧,除几家深加工企业,其他作坊式的加工厂对于茶皂素提取、

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是空白。

4、缺乏强势品牌和高端技术。我县目前虽然有浙南油茶等3家油茶生产企业,在生产、技术攻关、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行业发展目标、国内大型油茶加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缺乏高端技术,无法完全有效利用油茶资源,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县目前没有一个叫得响

当当的大品牌。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是生命力,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是产品赢得市场的保证,走

向市场的通行证,强势品牌、高端生产技术的缺乏,是我县油茶生

产企业的最大软肋,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5、农村劳力少,茶油商品率低。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而我县油茶主产区的农村青年都已外出务工。劳动投入少,是我县油茶林

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油茶林分户经营,规模程度低,

集中收购难,林农主要到当地附近的榨油作坊将茶籽榨成成品油留

作家庭自用。

三、发展我县油茶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建议政府要把油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农产业和乡镇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负责制定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加大对油茶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

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并把各种机制落到切实加快

油茶产业发展上来,为产业发展做保障。

2、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发展油茶产业,首先要把转变群众落后观

念放在第一位。一是要走出去。组织油茶大户、乡村干部、有意向

发展油茶的群众到江西、湖南等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

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要请进来。建议由县

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

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步伐。发展油茶产业,应强

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林业、科技部门要加

强对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对新品种进行预植更新,对林相

较好,但产量不高的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建议大力开发建设示范

基地,带动、辐射周边群众。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茶农。要组织开展技术下乡活动,为群众提供油茶低改技术服务。

4、培育龙头,提升油茶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要按照扶大、扶强、

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同时鼓励

企业进行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一批以瓯江源等为主的品牌企业,

进一步提高我县油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油茶资源的

利用率和综合附加值,在这里我要举一个例子,现在的油茶加工企

业主要是收购茶籽饼和毛油,农民要自己采摘、脱壳、榨油,这中

间要接近一个月左右。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户来说就没有积极性了,如果企业扩大规模,开发出油茶果脱壳设备,直接收购农户的

油茶果,这样农民的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进一步促进油茶

产业的发展。

提案号:13

案由: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建议

提案人:王旭海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县有19万人举家长年外出,分布在国内各地,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只有5.6万人。他们留在农村的“种不好,不愿种,种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林地怎么办?唯一的

办法是合理、有序、规范地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模经营,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农村人口内聚外迁

的步伐,推进城市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146户,5000多亩,种

蔬菜大户50多户,1000多亩,这些大户都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起

来的;全县水果面积14万亩,其中经过流转发展的有3万多亩,占20%以上。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又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式。目前在流转中存在认识欠到位,手续不完备,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土地流转的总量偏少,特

别宜开发山地、荒芫耕地资源丰富,但引导种植大户、工商业主开

发为数不多。二是土地流转的层次较低,多数农田流转是口头协议、代耕形式,易造成农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模,多数没有

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易产生纠纷,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有的承租

方采取短期行为,不愿作较多投入,未能很多落实保护耕地措施。

同时,流转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匮乏,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

好请人代耕或无偿倒贴转让,而想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

以找到有流转意向的对象。四是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对规模经营

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土地流转。

为了继续推进我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1、提高认识。要把土地流转作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

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

定扶植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

2、规范程序。建议成立县级耕地、林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专门指

导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有

序进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应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

签约和登记手续,并报管理机构备案。

3、完善机制。首先要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多方位多

形式不断扩大规模种植,加大基地建设推动土地规模流转。二要积

极研究把农户中经营粗放、土地效率较低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高

效生态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政策上和开发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倾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三要着力于发展二、三

产业加快扶贫小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使下山脱贫农民在稳定的二、三产业中就业,在城镇安

居乐业。同时对自愿长期流转土地的农户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

臵换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解决“离土农民”

的后顾之忧。

4、加强服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积极

引导,加强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参照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做

好流转土地的登记、咨询、评估,推介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合同

鉴证手续的办理、合同纠纷的调解等,依法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提案号:21

案由:关于收回公交经营权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建议

提案人:刘景爱

内容:

城市公交汽车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交通工具,它是最

大民生问题之一。我县现有城市公交车22辆,全由私人出资购买,

产权属于车主私人所有,分别挂靠在3家公司管理,其中城市公交

公司10辆,茂源公司10辆,泰源公司2辆,挂靠公司只收取管理

费及其它代收税费。现在县城只有三条公交线路,分别是1路从塔

山下--西门大桥--火车站往返;2路从塔山下——新大街——太鹤大桥——火车站往返;3路从平演村——临江东路——湖口头村往返。

随着我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仅此三条公交线路已经不能完全满

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原定2008年8月要开通公交环城路线,但

至今仍未能开通。随着塔山大桥桥头、石郭苑、新人民医院等工程

的竣工,开通环需公交线路已迫在眉睫。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迟迟不能开通环城路线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开通

环城路线必定要增加公交数量,增加公交数量要影响私有化产权车

主的利润最大化,他们就要减少利润空间,同时也影响着茂源公司

开往油竹山口方向的客源。在现有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车主坚决

反对环城线路的开通,他们到处上访,要求自己成立公交公司,以

达到公交完全私有化的目的。

我县道路狭窄、县城人口密集,私家车日益增多,县城交通严重堵塞,发展城市公交事业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合理利用资源,给老百

姓带来真正的实惠。为此,我们建议:

一、请县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收回公交工具经营权,由政府统一管理。公交应作为政府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体现公共财政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城市道路是公共资源,不能作为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改

革现有的体制,由私有化转变为公有化,才能为老百姓谋取利益。

借鉴其它城市转变经营模式,如丽水市、江山市等地方的成功经验。提案号:26

案由: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提案人:唐媚媚

内容: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攻坚

克难,创业创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突

飞猛进,尤其是工业的异军突起,使我县人口、产业得到了快速集聚,大批省内外务工农民涌入我县就业,在为我县经济建设注入新

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等问题。虽然,县委、

县政府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外来务工子女同

样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出

台了《青田县城区暂住人员子女就学招生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让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享受同城同待遇。但就青田目前情况来看,

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城区校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具体表现在:

1、城区校舍不足,乡级校舍闲臵。我县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

步流向县城或集镇,给县城或集镇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同时

也产生乡校闲臵的现象。如吴坑乡、贵岙乡、小舟山乡三乡最多学

生总数达1600余人,而今年吴坑乡等三乡学生总数不足200人。

2、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急剧增加,小学生就学难尤其突出。随着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剧增,如意尔康集团就有

6000多务工人员,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自然就落在城区、集镇学校

的肩上。目前,青田共有在校小学生29432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

有12679人。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城或集镇。例如今年县实验小学、东山校区、城东小学、塔山小学、城西小学、水南小学共有学生

788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5099人,占总人数的64.7%。温溪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洲头校区、沙

埠校区共有学生4848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3268人,占

总人数的67.4%。

(二)学生人均用地、绿化面积等指标低下,未达到义务教育标准

化学校标准

在《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试行)》中明确

规定:“三类中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指标36个班级为9.64平方米/生,18班级为10.43平方米/生”。青田县城实验学校校园用地面积

11552平方米,36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为5.89平方米/生;

城东小学校园用地面积7453平方米,36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

积为4.29平方米/生;温溪镇第二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是2658平方米,18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2.77平方米/生,温溪高中洲头校区

校园用地面积675平方米,10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1.42平方米/生。上述数字表明,我县部分学校硬件设施未能达到义务教育标

准化要求。

(三)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部分学校因缺少多媒体、音、体、美、计算机房等专用教室,无法

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基本的课外活动得不到保证。到目前为止,部

分学校的上课模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学生一天六节课,除了教室上课,还是教室。多媒体、音、体、美教室、计算机房、400米环形跑道,这些本来是学校必备的,可对他们来说,却成了难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就目前青田县各小学情况看,还有大部分

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二、几点建议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

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尽管近

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明显,但要让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书读、读好书,相关部门还须进

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统筹解决好外来

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安心在我县工作,为我县的经济

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1、科学规划,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根据经济发展行政区划

调整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和谐、两化一新等新理念融入

同时,建议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后

外来务工人员流动趋势,较为准确预测每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人数,及时调整我县教育规划,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臵教

育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的分布、功

能配套及教育布局。

2、充分利用闲臵教育资源,缓解城区、集镇学校的招生压力。我县部分乡校校舍闲臵,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议将这些闲臵学校

可以由城区学校实行“一拖一”的管理模式,统一招生,统筹安排教

师和学生,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如杭州、衢州均有成功的办学

经验,值得鉴赏。

(二)规范管理,因人施教,让务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1、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实行“入学绿卡”制度,阳光招生,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为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管理,

建议申办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有计划的接收农民工子女,如凡

在本县务工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根据暂住地和施教区域,凭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材料,到就近学校为子女申领“入学绿卡”。只要持有“入学绿卡”孩子,就能跟本学区的孩子同等

待遇地到规定学校入学。为了保证学校接收外来学生的积极性,政

府可设立相应的补助制度,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除了

政府按学生实际人数拨足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外,还实行一定数额的

经费奖励性补助。学校凭“入学绿卡”结算。

2、民工子女评优考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混合编班教学。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首先,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

地学生混合、统一编班,这是实现“和谐共进”的第一步,这同一个

班级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

相互照应,使外来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融入主流,让其适应新的学

习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篇二:2014年政协提案范文:关于小城镇垃圾问题

现状及对策】

2014年政协提案范文:关于小城镇垃圾问题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小城镇人口增加,生活垃圾问题日益

显著。垃圾包括居民生活废弃物、建筑工程垃圾、道路清扫的垃圾等,所含成份复杂,数量巨大。垃圾通常都是随意丢弃和堆放,没

有一个系统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站,集镇卫生管理工作也难以展开。垃圾大多露天堆放,渗滤的液体污染土地,特别“白色垃圾”,在自

然条件下的塑料袋、婴儿尿不湿等“白色垃圾”很难分解,严重污染

土壤;垃圾渗出液随雨水的流动必然导致水体污染;垃圾所含的有

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蚊子、苍蝇、老鼠等传播疾病,对在集镇中

生活居民的的生存健康产生较大危害。当前小城镇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造成目前的小城镇垃圾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这与我国的环保行

政体制以及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有很大的关系。

一是环保观念淡薄。据调查显示,集镇居民很大一部分人不太了解

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有些居民虽然表示对国家“限塑令”政策理解,但还要继续使用,大部分居民表示理解并会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

用,废旧电池也一般是直接扔掉或随处乱放。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县、乡镇二级对卫生配套设施的投入仍显

不足,乡镇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简陋,特别是乡镇垃圾中转站和

处理场建设滞后,很多地方的站点不够规范。

三是资金投入欠缺。小城镇环境卫生整治成果的巩固,需要不断的

资金投入,随着保洁要求的提高和覆盖面的扩大,资金投入需求逐

步增加,给乡镇财政带来较重的负担,尤其是一些经济较薄弱、收

入来源少的乡镇更为艰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深入和发展,更需

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乡镇卫生成果的巩固。

长年的生活习惯,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往往比较差,垃圾处理方式既

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衡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重

要标准。必须探索一条与小城镇实际情况、经济承载实力相适应的

科学处理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本地区的垃圾处理方法。

一、源头分类。实现集镇垃圾的资源化,关键是源头分类,即从垃

圾产生的居民家庭开始进行分类。不从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资源化利用就无从谈起。在集镇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利用机构

回收点,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由回收点的工作人员员将

统一

收集起的垃圾进一步分类。一般情况下,可再生垃圾的回收价格要

略高于市场价格,利用经济利益来激发居民对垃圾源头分类的积极性,价格差价采用政府补贴。垃圾为分为可回收废品垃圾、纯垃圾

和有机垃圾等3类分类别处理,可回收废品垃圾销售给回收公司;

纯垃圾填埋或由乡镇政府收集后处理;有机垃圾发酵后当农田有机肥。通过分类处理垃圾,可极大的减少垃圾产生量,降低焚烧垃圾

次数,同时塑料、酒瓶等可回收废品,可进行循环利用。

二、集中处理。垃圾进行分类后,纯垃圾可以集中送往垃圾处理场。垃圾处理场选址科学合理,不仅可减少污染、降低处理成本,而且

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否则就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甚至造成土地

和设施浪费。垃圾处理科学选址,需要统筹规划。垃圾处理场的选

址涉及到土地征用、污染物排放监测等多个环节,需要各职能部门

配合。一些地区常常出现因没有充分考虑城镇规模发展,导致垃圾

处理场严重超负荷等诸多问题,这也是缺乏统筹规划的表现。因此,统筹规划对垃圾场选址及其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三、探讨市场化。小城镇垃圾治理难度较大,但凭乡镇党委、政府

的推动显然不够,仅凭城镇居民自己去治理也不现实,所以在工作

中要探索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污染治理领域,一方面由居

民承担一部分污染治理费用,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

“政府出一点、居民出一点、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出一点”的方式探

讨市场化垃圾处理。在市场配置上,要坚持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方向,实行垃圾处理开放式、低门槛市场准入,吸引更多有实力和潜

力的企业投入城镇垃圾开发市场。

四、宣传教育。通过广播、标语、传单、公益广告等媒介让集镇居

民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不断提高环

境保护意识,自觉地投入到城镇“家园清洁行动”中,是解决城镇垃

圾问题的思想前提。《2014年政协提案范文:关于小城镇垃圾问题

现状及处理对策》

【篇三:政协委员提案写作范例】

关于尽快实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提案案由:尽快实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

提案人:魏贤梅委员

内容:

●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号角的吹响及其对人才

的迫切需求,承载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教育业也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

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成了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就是解决此类难题的金钥匙。

现阶段,我市的教育事业在新的教育形势的影响下逐渐进入了一个

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良性的发展轨道。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的是,

在我市的中小学,由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很多的教师出现诸如人浮于事、责任心低下、缺乏钻研精神等陋习。这种情况在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中尤为明显。为数甚多的教师认为,只要授课完毕就算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并不在乎授课的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接受情况。至于学生每学期的结业成绩,及其由此产生的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更是无足轻重,反正下学期、下学年还能从事教学,只要“饭碗”不丢就毫无压力。

再者,有另一种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众多区位、环境等优势相对明显的学校,出现了严重的教师超编,甚至是在编不在岗的情况。笔者在我市某县区的一个镇初级中学调研,发现该校九年级共有6个教学班,却配有5名外语教师,其他年级的师资配备也是如此富足。而另外一些相对边远的学校却是师资不足。如此师资力量缺乏调节,就造成了师资富足的学校教学资源浪费、师资不足的学校发展滞后的教育不平衡,进而影响了教育的整体质量的有效提升。

●可行性及分析

因此,我们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和《教师法》为依据,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努力探索和实践,推行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力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

实行教师聘任制,把教职工的人事管理权交给学校校长,为学校的内部管理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是实行层层聘任,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实行教师聘任制以后,学校因事设岗,因岗定责,逐层聘员,克服了过去那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被动局面,充分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化组合原则。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教师聘任制实行后,先进教师学校争着要,任其自行选择;后进教师无人问津,到处不受欢迎。这将使广大教工认识到:教育不再是改革的避风港,落后就要下岗。由于增强了忧患意识,教职工会人人感到有压力,个个担心搞不好工作会落聘。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学校自然将要出

现了教师抢课代,职工抢事做的良好局面,更多的教师爱岗敬业,

勤奋上进,自学进修,钻研业务,从而促进了学校工作。三是完善

岗位责任制,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实施教师聘任制过程中,教职工能否被学校聘用,今后能否续聘,必须对其履行职责的

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各

种岗位责任制及其量化考核标准,根据工作性质从不同角度提出工

作的具体要求,把学校工作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工作岗

位和每个教职工,形成了较严密的目标责任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

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措施及对策

一、行政配套措施:

第一,广泛宣传,统一思想,强化改革意识。实行教师聘任制波及

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受到旧的思想势力的冲击。为此,必

须从统一思想认识入手,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培训骨干,增强领导

干部改革的决心。要分层召开教育组长、中小学校长培训会,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有关改革文件,明确实施教师聘任制

的目的和意义,消除部分领导怕冒风险、怕出乱子的消极思想,增

强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讲清政策,消除部分教职工的思想顾虑。在实行教师聘任制过程中,不少教职工思想上存在着怕落聘的疑虑,对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聘任政策。从而使每个教职工都改变观念,支持改革。

第二,建立引进优秀人才从教的师资调控的开放系统。县市级教委

可以人事科为依托成立师资交流开发中心,聘请教育界专家做评委,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对新招聘的教师包括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

各单位落聘教师,一律交由师资交流开发中心,按照人才市场的新

机制管理其劳动工资关系,这部分人主要用于补充薄弱学校的教师,他们不再受“终生单位所有制”的束缚,与用人单位签订聘任合同,

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可以辞退,辞退后不与用人单位发生任何关系,

但可以返回县市级师资交流开发中心后,参加其他学校的聘任。在

下一年度仍未聘用者,将其劳动工资关系转入人事部门代理,与教

育脱钩。

第三,严格核定可聘数,合理制定聘任政策。根据学校布局和管理

体制,一般应以市县直属学校和乡镇为核编单位(对乡镇学校的核

编工作,县市教委要加强检查督办,以保证其准确性),按照编制

数核定本学年可聘教职工人数和高、中级职务设岗数,聘任时两者

均不得突破,以保证聘任中教师流动的正确导向,促使部分重点学

校、城镇学校的教师因受可聘数和职务设岗数的限制,而到薄弱学

校或农村学校去应聘任教,也可保证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安心工作

和相对稳定。对于缺编较多的单位,可结合人员现状,按从紧的原

则核定可聘数,以逐步达到编制数。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聘

任的具体政策措施。如限定教师流动的范围和比例,规定应聘、待聘、解聘、高聘、低聘、内退等相应的硬性条件、待遇和操作办法,以保证聘任工作有章可循。

第四,制定综合配套的改革措施,保证教师聘任制顺利实施。当前,要在坚持按编制数实行单位经费总额包干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基

础上,着重抓好以下三项制度建设。一是完善校长负责制。首先要

改革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采用群众推荐、公开招考、组织考核的

方式选拔一批教职工信赖的优秀校长。其次要在明确规定校长责、权、利的同时,提出校长的义务和任期目标。校长的任期一般以三

年为宜,任期目标由校长制定,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报教育主管部

门审定备案,为今后考核提供依据。考核每年要进行一次,按照分

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考核的原则在教职工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进行。考核结果作为今后是否续聘的重要依据,以加强对校长的监督

和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考核评价制度。对各岗位人员的量

化考评标准与评分办法,要做到科学、准确、合理、目标、责任、

考核、奖惩四统一,考核结果要与本人的报酬、提级、晋职和聘任

直接挂钩,从而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争先创优,优胜劣汰。三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校内人事纠纷仲裁制度。当前在教师聘任

工作中,要强化学校党支部的保证监督职能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职能,学校的聘任政策和方案必须经党支部和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在当前社会上人事纠纷仲裁机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可暂由学校党

支部和教代会代行聘任中的调解和仲裁职能,对聘任结果不公正的

有权纠正。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试行学校董事会制度,以进一步理

顺各方关系,促进学校发展。

二、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校长提名干部人选,实行领导班子组建制。具体做法是由校

长提名副校长,副校长推荐中层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协同组织人事

部门考核后聘任的办法组建学校领导班子。

然后,逐层签订任期目标责任状。从而建立起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

集体,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认真搞好“三定一聘”,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总的思路是:按

照“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工作效率”,“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德才兼备,择优聘任”的原则,实行“三定一聘”(即定编、定岗、定责、聘任)。定编,每学年暑期,由教育局和教育组根据上级制定的编制

标准,核定所属学校教职工的编制总数。定岗,由各学校根据学科、班次和工作需要在编制总数内确定各种工作岗位。定责,由学校依

据各种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聘任,就是以校长为

核心的校委会聘任教职工。为了实现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各乡镇

要打破学校界限,实行乡镇范围内教职工的全员聘任制。在操作方

法上,首先公开条件,由学校向全体教职工公布编制总数及岗位设置,公布各种岗位的目标责任制和受聘条件,然后在考试、考核的

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逐层聘任:先镇直学校,后村办小学;先聘

岗位领导,岗位领导再聘教职员;先聘教学人员,后聘后勤服务人员;先中学,后小学;先高年级,后低年级;先大课后小课。从而

达到优化教职工结构的目的。市、县直学校因超编较为普遍,一般

只限聘本校教师,特殊情况需聘任乡镇教师的,必须先报请市、县

教育局审批,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宏观调控。

以上两点具体做法的示范图如下:

政教处主任各年级负责人各年级班主任

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各学科组长各学科任课教师

总务处主任后勤分工人员

第三,加大分流力度,妥善处理落聘人员。为了维护稳定大局,在

稳定中求发展,我们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也要对落聘人员采取

一系列措施进行分流。一是实行顺向流动,初中流向小学,市直流

向乡镇,乡镇直流向村小,强校流向弱校,以充实薄弱学校教师队伍;二是从事社会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三是年高体弱者,实行

内部退养;四是离职进修,学习提高;五是辞职辞退。对于既不另

谋他业,又不服从组织安排的落聘人员,让其待岗,六个月后停发

基本生活费,自寻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