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五类问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二是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三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网民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从而会对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见解,但是针对现实中所发生的某件事,那些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力量,剥夺不同意见者正常发表意见的权利或甚至对其进行人身侵害。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常因突发事件暴露出来。四是新网络的膨胀暴露了传统媒介在公民政治参与上的不足,对政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网络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发展迅速,并且产生了一定"放大效应"。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对社会政治稳定形成一定冲击。五是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渗透更加广泛,使公民网络参与易于被误导。凭借网络优势,西方大国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渗透到世界范围之内。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相互冲击和震荡。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与二维价值付建军

发布时间:2011-7-3 20:02:21 被阅览数:1195 次作者:付建军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内容提要: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的兴起缘自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设,既是一种契机又是一种挑战。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二维价值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转型期,网络政治参与的扩大,既是对旧有政治参与模式的发展,也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正确认识和引导当下的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概念界定:从政治参与到网络政治参与

政治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生活的发展,从政治参与到网络政治参与即是公民政治生活发展的体现。在进入网络政治参与讨论前,有必要对学界界定政治参与的各种观点作一简单的梳理,以便正确理解网络政治参与。

《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于政治参与的定义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①。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②。与亨廷顿相左,美国学者尼和伏巴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国内学术界对于政治参与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比较主流的几种观点有:“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③;“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④;“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⑤以上观点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界定政治参与的外延,由此形成两种趋向,一是外延扩大,即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包括合法参与,还包括非法途径的参与;一是外延缩小,即认为政治参与仅仅是合法参与。本文比较赞同后一种设定,认为政治参与是以公民或公民社团为主体,以进行利益诉求为目标而影响政治系统的合法行为。如果将非法参与同样纳入政治参与的范畴,那么诸如暴力革命也可以归类为政治参与。但很明显,暴力革命并非试图影响政府的具体政策和公共政治生活,而是以推翻现有政权为目标。如果将暴力革命划归政治参与,那么政治参与也就不可能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一般而言,平面媒体可以作为公民利益表达的平台,但碍于中国现有平面媒体体制和其内容技术性的因素,平面媒体在公民利益表达方面并不具有广泛性。网络技术的发展,跨越了体制和技术的障碍,为公民全方位政治参与提供了管道和平台。

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技术与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特性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传统的政治参与以现实的空间为基础,而网络政治参与则以虚拟空间为基础。网络政治参与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但它对政治参与进行了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首先,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看,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以网络虚拟空间为平台;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以网络为管道,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不统一问题。其次,从参与的主体看。在现实政治参与中,参与的主体是个体的公民,或者公民社团,参与主体的身份是确定的。而在网络政治

参与中,虽然参与主体事实上是公民,但由于参与平台的虚拟性,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身份也是虚拟的。最后,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舆论效应看。网络政治参与的时空超越和主体虚拟性,使公民在网络中可以就某一事件快速表达真实意见,进行意见交流,形成共振效应和舆论压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意见,进行利益诉求、思想表达等的一种行为。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改革和开放促使政治体制的转变。伴随政治体制的转变,公民逐渐从意识形态政治中解放出来,独立的利益主体意识开始显现。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参与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观察最近几年发生的网络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华南虎事件”、“山西黑砖窑”、“躲猫猫事件”等,参与的主体是网民。在一些事件的解决过程中,甚至因为网民广泛的参与,最终改变了事件的结局。值得思考的是,在国外平面媒体仍然占主流的同时,我国低水平普及率的网络却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力量,以致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力超过了平面媒体,成为公民舆论的主流载体。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就具有了特殊的“中国”意义和价值取向。分析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现状,需要综合考察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总量、宽带网民总量和国家CN域名数等四项指标。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其中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

时间2005

.06

2005

.12

2006

.06

2006

.12

2007

.06

2007

.12

2008

.06

2009

人数

(单

位:

亿)

1.03 1.11 1.23 1.37 1.62

2.1 2.53

3.8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数据统计的结果

以上四个指标反映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速度和广度,但这是在量上的表现,不能准确反映当下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结构和质量,正确认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多方面考察。为此,本文从网民年龄结构和网民地区分布对我国现有网民进行了考察,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一是网民主体趋向于年轻化。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年龄集中于10-19岁的比例为31.8%,20-29岁的比例为28.6%,而30-39岁的比例为21.5%,三者相加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8.60%,明显呈现年轻化。二是网民整体素质较高,学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网民主要集中于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学生比例为28.8%,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比例为18.1%,而党政机关干部仅仅占到7.5%。三是网民地区分布不平衡。它主要表现东中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2009年,东中西部的网民数分别占到总量的47.4%、25.4%和24.8%,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超过了20个百分点。城乡差距同样较大,2008年城镇网民占总量的72.2%,而农村只有27.8%。

网民整体趋向于年轻化有其利弊。有利的是网民整体年轻,思想比较开放,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强烈,利于独立私人空间的形成。网民整体年轻化弊端在于对信息和事务缺乏充足的鉴别力,容易产生非理性参与,危及社会的稳定。网民整体素质提高,有助于公民

有序政治参与的形成,但同时意味着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无法使用互联网的群体)在网络参与中不利地位。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不能仅仅是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人员,政治系统应当积极参与,形成互动。网民地区分布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地区分布不平衡,某种程度上造成利益表达的不平衡。

三、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参与程序和技术的低效与匮乏

政治参与,从过程和制度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制度性参与指“根据法律规定而参与政治的活动”。⑥在我国,制度性参与包括选举、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基层群众自治听证制度等。而非制度性参与是指“没有依法规定或在某种程度上与法律有冲突的行为”。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独立利益主体意识逐渐显现。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在这种背景下,保证公民利益表达管道的畅通是至关重要的。法律层面上,我国的《宪法》、《信访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均对制度性参与途径有明确的规定。如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信访条例第3条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畅通信访渠道,为信访人采用本条例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然而,制度性参与途径以法律形态存在并不等于民众利益表达管道的畅通,参与程序和技术的低效与匮乏成为公民利益表达的障碍。目前的情势如学者所述:“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相对完整,但程序和技术的匮乏使公民参与的制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战略上的鼓励与现实中的限制使制度环境未能体现出鼓励和能促性特征”。⑧

政治参与的作用在于利益表达和权力限制。“从某种角度说,现代政体之有别于传统政体就在于它的政治参与水平。而发达政体之有别于不发达政体则在于它的政治制度化的水平”。⑨然而,在制度化参与水平底下,效率不高的背景下,公民利益表达往往只能诉诸非制度性参与。因此,非制度性参与本质上是利益群体与制度性参与之间张力作用的体现。但同时,公民非制度参与时也需要考虑参与成本,用最小的成本换取利益的表达,是公民基于“经济人”特性必然的选择。而网络的应用,为公民在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之间寻求一种利益表达途径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本身的特性

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网络本身具有的特性为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了便利。基于经济人的特性,公民选择网络作为利益表达的管道,有其技术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传统的政治参与活动中,除了选举和投票等是无记名的,基本上为实名制。实名制参与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为相关利益掠夺者实施打击报复提供了线索。因此,在前网络政治参与时代,面对利益的不公平分配,公民或者保持沉默,或者诉诸非

制度性参与途径。而网络政治参与身份虚拟性,改变了这种局面。

网络成员的平等性。平等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平等的参与,其利益的分配必然带有某种强制性,与公正原则相违背。现阶段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身份政治依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公民与政府之间平等的对话还存在着障碍。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并不存在身份差异,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网民。网络政治参与前提是基于平等的人格,从而达到观点的平等交流,实现平等的对话。

网络政治参与的及时性。公民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及时的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及时性,意味着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政治参与的及时性特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畅通,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信息接受者,形成舆论压力。

(三)基于政治效能感提高的连锁反应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检验政治参与制度是否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样可以把政治参与的实践作为标准。良好的政治参与制度能够反映并切实解决问题。这种政治参与制度对于民主政治发展将是一种制度层面上的动力,因为有效政治参与制度介入政治生活,会形成一个良性的政治参与循环系统。公民通过良好的参与制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得到合理的反馈,会提升其政治参与的效能感。而政治参与效能感的提升会促使公民继续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是符合这种良性政治参与模式的。考察最近几年因网络而走红的事件,可以发现公民广泛的网络参与最终扭转了事态的发展。从沈阳的刘涌案到“华南虎事件”,再到云南“躲猫猫事件”,显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巨大力量,同时也证明了公民政治效能感和参与热情的提升。

四、二维价值:网络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建设

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是一种契机,又是一种挑战。

(一)网络政治参与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种体制外力量。关于党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问题,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⑩这种执政党领导民主建设模式决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思路,即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建设的目标。基于对政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模式的分析,本文认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至少存在以下三种推动力量。第一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主导力量。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主导力量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俞可平先生指出:“政治决策者即政治领导阶层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政治命运的直接主宰”。{11}第二种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力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落后的制度必然形成一种挑战,并最终消解落后制度。第三种是以网络政治参与为核心的社会力量。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参与是一种需要。在美国学者科恩看来,“民主政治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关键都是民众参与”{12}。在网络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正逐渐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种体制外力量。

(二)网络政治参与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构建文化基础。十七大报告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13}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提出,符合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政治参与,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14}在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三点功能:一是政治社会化功能。公民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可以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完善政治人格,从而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基础。二是建构政治文化功能。在有序的政治参与过程中,协商式民主的雏形得以显现,公民开始领悟协商和妥协。三是推动政治透明功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也是公民和政治领导阶层互动的过程,政治参与的增加,必然要求政治领导阶层走政治透明化道路。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同样存在以上三种功能,尽管我国有序政治参与的格局亟待建立。

(三)网络政治参与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不平等问题,这种不平等学界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d)。“数字鸿沟”主要存在于不同群体、地区之间。群体方面,网民主要集中于学生和企事业工作人员,弱势群体没有网络政治参与的机会或技能;地区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存在巨大差距;城乡方面,城镇网民明显多于乡村。不平等参与意味着利益的不平等,不平等的利益分配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着非理性参与的问题。网络可以为政治参与提供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非理性参与的问题。虽然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性为公民真实的表达意见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为某些公民非理性参与提供了便利。公民在网络中的非理性参与不仅可能侵害当事人的某些合法权利,甚至还可能因为舆论共振效应导致社会不稳定。以“人肉搜索”为例,尽管许多情况下“人肉搜索”是出于道德伸张,但我们也必须反对网络公民参与中出现的情绪化、非理智化的行为。

六、结语

以网络为平台的公民参与,为公民与政治领导阶层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全(下转第62页)(上接第36页)新的管道。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是对我国宪法承诺的一种回应和体现。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而言,网络政治参与将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需要合理解决网络政治参与中“数字鸿沟”和非理性参与问题,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邓正来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③孙关宏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④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⑤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⑥⑦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61页

⑧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⑨[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61页

⑩{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11}{14}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39页

{12}[美]科恩.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0页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国家大事的愿望不断增加,网络政治成为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由于网络政治的兴起,一些问题也不断的涌现出现,一方面,我国网络政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公民的民主、公平意识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公民的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完善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整体素质等等。 1我国公民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途径概述 1.1通过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进行政治监督的一种高效且便利的方式,公民怎样利用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公民政治的参与,就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网上,公民可以发表自己关于政府行为的看法,在一些政治生活的大事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且这种话语权的力量非常大,甚至可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政策抉择,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 1.2通过网络论坛平台进行民意表达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通过网络论坛。论坛是一个平台,可以供大家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里,信息是共享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大家不仅可以发表一些言论,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让大家都可以看到,并且针对这件事情进行深入的讨论。 1.3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形式,公民就相当于直接与政府进行对话,不必再通过人大代表等中间人员和中间环节。这可以大大的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人民

的主体地位。我国人民可以面对面的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于一些国家大事的意见,或者告知政府有关部门自己的一些诉求。 2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 我国公民享有监督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也有一些困难。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这是阻碍我国公民正常表达诉求的一个绊脚石。有些公民对于网络参与不是很擅长,而一些对于网络比较擅长的人就会通过自己在网络上的人脉资源来汇集选票,来引导那些对于政治生活不是很熟悉的人来给自己投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政治环境的建立。2.2网络政治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不高是现阶段存在的事实。一些公民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更别提参与网络政治了。因此,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制约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巨大障碍。同时,因为网络参与的特点,所有在网络上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身份、电话以及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不会公开。在网络中大家互不相识,导致有一些政治素养比较低下的公民就会在网络上散播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政治充满恶意,甚至捏造虚假的信息来发泄自己的怨气。因此,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素养是一件根本又很关键的事情。 2.3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 我国曾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封建思想在我国公民脑中根深蒂固。虽然时间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转变,但是在这种思想下,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会太高,总是对于政治避而远之。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不是抱着一种监督的心态,而是一种逆来顺受的顺从心态。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热情并不是很高涨。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远离政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远离了政治就远离了很多是非,这种观念在不少公民的头脑中还是存在。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五类问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二是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三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网民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从而会对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见解,但是针对现实中所发生的某件事,那些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力量,剥夺不同意见者正常发表意见的权利或甚至对其进行人身侵害。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常因突发事件暴露出来。四是新网络的膨胀暴露了传统媒介在公民政治参与上的不足,对政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网络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发展迅速,并且产生了一定"放大效应"。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对社会政治稳定形成一定冲击。五是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渗透更加广泛,使公民网络参与易于被误导。凭借网络优势,西方大国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渗透到世界范围之内。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相互冲击和震荡。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与二维价值付建军 发布时间:2011-7-3 20:02:21 被阅览数:1195 次作者:付建军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内容提要: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的兴起缘自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公民网络素养问题调查问卷

公民网络素养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公民网络素养问题”的调查研究,希望您能抽出几分钟宝贵的时间帮助我们填写问卷,本次调查采用不计名方式,问卷内容仅供课题研究参考,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个人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受教育程度为: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 大、中专 E.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3、您的职业: A.公务员 B.事业单位人员 C.企业人员 D. 农民 E. 学生 F.其他 以下题目未标注的均为单选题: 1、您获取信息的首选媒介?() A.手机 B. 电脑 C. 电视 D. 报刊杂志、广播 E.其他_________ 2、您开始接触网络媒介的年龄?() A.10岁及以下 B.11—20岁 C.21—30岁 D.31—40岁 E.41岁以上 3、您平均每天花费多长时间上网?() A.1小时以内 B.1-2小时 C.2-3小时 D.3-4小时 E.5小时以上 4、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 办公学习 B. 交流沟通 C.获取资讯 D.娱乐购物 E.投资理财 F.其他 5、您知道com, cn, gov, edu, org, net分别代表哪一类网络域名后缀?() A.非常清楚 B.比较清楚 C. 一般 D.不清楚 6、您是否使用网络购物、缴费、交易、租赁等网络服务功能?() A.经常 B.一般 C.偶尔 D.没有 7、您平时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是什么?(可多选)() A.QQ B.微信 C.微博 D.其他 8、您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网络信息?(可多选)() A.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 B.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新闻网站 C.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站 D.其他 9、您会使用安全软件来防御一些不良信息对网站的侵害吗?() A.会 B.不会 10、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 A. 很了解 B.了解一些 C.不太了解 D.不了解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近年来,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大学政治参与模式,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系统的强大影响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参与群体和不可逆转的网络参与趋势。这种改变最为直接地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网络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 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政治训练,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也会因为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建设。网络所具有的极大的即时性、公共性和联通性,以及更大的包容度、延展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信息表达渠道的欠缺,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带来各种机会和更加便捷的渠道。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充满创造力、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青年中的中坚;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政治参与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及政治民主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因势利导,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

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在方式、渠道和途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与现实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第一,公民政治权利行为的隐蔽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比如不同的公民个体同时投票选举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但一般一人只能投一次票,当选者即为其共同利益的代表;而且公民可以依法公开行使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网络世界,如果存在投票选举,由于个体可以用不同的IP地址登录,那么投多少次票则无法约束。通过电子表决器进行投票表决(一人一票)并不能看成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同样由于IP地址复杂多变的缘故,网络上的(政治)造谣、诽谤等违法现象也难以查处。 第二,参与内容与手段的“双重性”。双重性即指网络政治参与既有合法参与的内容与手段又包括不合法的内容与手段。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大学生网民政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网络自律等原因,目前尚无法保证其政治参与的内容与手段、方式全部合法。 第三,参与目标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网络政治参与目标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参与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政治参与的目标一般在于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策、决定及其活动,但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并不都是为了影响政府(或某些公共机构)的决策,他们更多人是在“谈论”政治及与政治有关的话题。

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辽宁实践活动为例 郭晓明 西南大学政管学院,重庆091057 摘要在全球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因此,研究公民网络参与,探求网络时代公民参与良性循环机制的内在规律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目前国内学术界在公民网络参与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严重匮乏的现状,本文运用民主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通过对辽宁公民网络参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对辽宁建言“十二五”活动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对公民网络参与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提出了网络条件下的政府创新问题,并对新时期公民网络参与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我国公民网络参与良性、有序、健康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民网络参与;政府创新;模式选择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 A case study of social practice in Liaoning province ) Guo xiaoming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091057,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digital technology, internet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researching c 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role of virtuous circle mechanism will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of c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started late in China, it also lack of empirical support. This research will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order to study closely of a classic case – the activity of suggesting "12-5", by using the theories of democracy and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 t will investigate the issues in c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will also bring up the issues of government’s innovation within an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how to select an appropriate model o f c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It is expected to give some inspiration in developing a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c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Key words:Citizen’s participation; Citizen’s Internet Participation; Government Innovation; Model Selection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_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_陆士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青年专题第34卷(总第176期)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主持人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参与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关系到青年自身的 政治成熟与社会性发展,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传播、政治价值延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刊组织的三篇文章,以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方法,描述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状态,并以基本身份为变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于网络虚拟社团的研究则以细致的网络观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描述了网络虚拟社团这一当代新兴青年社群的状态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成果与 发现为全面把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情况并积极予以应对, 提供了基础的、科学的依据。其严谨的研究方法,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 ■陆士桢潘晴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北京10008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摘要】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基础调 查显示,青年上网目的的多样化与聚焦性同时并存,而获取政治信息是青年网 上排名第一的行为;青年网络参与的政治内容比较丰富,民生和主权问题是青 年参与度最高的领域;国际政治是青年网络参与的重点之一,尤其重视国家主 权利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虽然较强,但参与层次不高,在参加网络投 票、 民意测验以及组织网民关注某事件这三项典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上,青年的参与度呈递减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信息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社会工作; 潘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陆士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11ASH006)的研究成果之一。参与调查的有陆士桢、漆光鸿、王蕾、顾飞、孙冉冉、潘晴、王成顺等。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悄然兴起,依 靠网络获得政治信息,参与政治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已成为现代中国民众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受传统观念及社会地位的影响,相对其他群体来讲, 青年缺少政治话语权[1],而网络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青年喜欢探索、好奇 心强、接受能力强以及充满活力等诸多特点,注定使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 为准确描述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深入探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围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的动机和青年对网络DOI:10.16034/https://www.360docs.net/doc/2e16013606.html,ki.10-1318/c.2015.01.012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进步,政治娱乐化的倾向开始由西方向中国蔓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无论从网民讨论的内容还是方式上,政治娱乐化的身影都可窥测一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和民众的心理诉求、网民政治参与度不高、参政渠道不畅以及参与效果式微等因素密切相关。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网络民主进程,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带来多方面的负效应,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加以引导和规范。 【关键词】网络;政治娱乐化 政治被娱乐化的现象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是司空见惯的。在我国,政治素来以严肃、庄重的形象示人,但当它与网络这这一先天赋有娱乐功能的媒介不期而遇时,就不可避免地也被披上娱乐化的外衣。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现象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压力和迫切需要寻求渠道来释放压力的心理。 1.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内涵和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政治娱乐化是指以网络作为交流平台,用讽刺、调侃或是恶作剧的口吻或方式对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进行解构,是一种内容轻松诙谐、幽默搞笑、却发人深省的另类创作形式。它强调信息内容的故事性、情节的生动性、传播形式的娱乐性,充分体现了娱乐至死的时代下寓信息于娱乐,寓娱乐于信息的宗旨[1]。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1从网络信息呈现的内容构成来看,消遣“政治”已成为大多数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2] 随着电子通讯产品和大众网络传媒的普及以及各种西方思潮价值导向的影响,网络媒体越来越被泛商业化,为了获取盈利,吸引大众眼球,媒体开始将聚焦点从严肃的政治新闻转移到寻求更具趣味性、戏谑性的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的丑闻或八卦。例如:2010年春,上海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该节目以冷幽默的形式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严肃刻板性,以调侃戏评的口吻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解构权威,言辞中彰显出了后现代文学现象中自由犀利的特征,颠覆了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定义、符号系统和文化秩序[3]。 1.2从网民政治参与的心理来看,不少网民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与其中的[1]

浅析互联网时代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时代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让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为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加强了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但是也存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虚假信息较多、群众政治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中的实践效果。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针对互联网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人民群众权力监督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07-0176-0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政治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提高群众政治参与度的同时,也使得政府权力受到了人民群众更广泛的监督,让权力更加公开透明。虽然互联网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利用网络环境诱导舆论改变政治导向,在网上散播各种各样的不实谣言,一些政府部门忽视网络的重要性,没有有效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等。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为中国政治带来的影响、互联网在政治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

析和讨论。 一、互联网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应用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有效途 径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府每一项决定的执行都需要以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为依据。[1] 想要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就需要更广泛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决策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互联网的应用恰好为民众和政府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有利于政府更加充分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建议。通过政府网站,政府也能够及时聆听群众对于政府部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一些不足,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涉及和人民群众切实相关的重大决定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互联网的应用有利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在过去,真正能够参与到政治之中的往往只有少数人,很多群众在遭遇一些问题时都不知道应该通过什么渠道进行反映。利用互联网,让民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更加广泛。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开设了自己的官网网站,上面不仅有民众需要了解的一些信息,还有专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在线工作人员为群众服务。通过互联网,群众能够和政府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不用亲自去政府部门也不用采取一些其他手段,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问题,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

当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当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引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采用的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选举进程和公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程度。我国从1994年4月起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只有十五年,但互联网的发展却十分迅猛。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2.98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并有后来居上之势。各地的政府官员也纷纷通过网络与网友进行交流。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快捷、高效等优势,成为推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 摘要:当代社会,网络飞速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的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人开始利用网络开始参与政治,再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问题、解决办法 一、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暴露的弊端 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互联网完全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成员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了。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如果公众为虚假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实际上,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政治参与不仅会使执政党和政府无法从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及时提炼出真正属于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和想法,而且会造成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受信息蒙蔽或信息缺失影响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使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也难以顺利进行。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政治信息垄断,言论自由受阻,就很容易产生和传播谣言,但如果社会开放,信息畅通,很多“政治谣言”便会不攻自破。 其次,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

网络政治参与调查问卷

网络政治参与调查问卷
尊敬的宁波朋友,您好: 尊敬的宁波朋友,您好:
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在向社会做一次有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问卷。 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在向社会做一次有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问卷。我国最近在网络上开 展了向民众征询意见或建议的网络参与活动,这是我国和我党重视民众疾苦了,和广泛意见的举动, 展了向民众征询意见或建议的网络参与活动,这是我国和我党重视民众疾苦了,和广泛意见的举动,希望 通过网络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同时也是为了是民众可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 通过网络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同时也是为了是民众可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并且随 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有求更高, 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有求更高,而且可以是我国政府的行政充分体现 人民意愿,和科学行政的必要手段, 人民意愿,和科学行政的必要手段,所以特此希望您可以允许我们占用您一点宝贵的时间对您进行一次问 卷调查,把您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看法,表达给我们。 卷调查,把您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看法,表达给我们。 我们保证对于您所回答的答案和个人隐私,绝对保密,万分感谢。 我们保证对于您所回答的答案和个人隐私,绝对保密,万分感谢。
请您根据您个人的真事想法填写下列各题
1.你的性别: . ○男 ○女
2.您的年龄: .您的年龄:
○18 岁以下 ○18~29 岁 ○30~39 ○40~49 ○50 以上
3.您的政治面貌: .您的政治面貌:
○团员 ○党员 ○民主党派人士 ○群众
4.目前文化程度: .目前文化程度:
○高中以下 ○高中(中专) ○本科 ○本科以上
5.请问您平时上网每天超过一小时吗: .请问您平时上网每天超过一小时吗:
○超过 ○不超过
6.您平时上网目的: .您平时上网目的:
○娱乐 ○获取消息 ○商务活动 ○学习和浏览知识
7.您对网上信息的态度是: . 您对网上信息的态度是:
○可信 ○不可信 ○基本可信 ○半信半疑
8.您在现实生活中参加过政治活动吗: .您在现实生活中参加过政治活动吗:
○有 ○没有 ○不好说
9.那您在网络上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或政治问题吗: .那您在网络上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或政治问题吗:
○经常 ○不经常 ○一般 ○从来不看
10.当政府向社会征集政治意见时,你会参与吗: .当政府向社会征集政治意见时, 会参与吗:
○会 ○不会 ○看情况
11.那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您会: .那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您会:
○看看而已 ○发表意见 ○视而不见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摘要:随着当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关心政治,并且在网络上进行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对政府决策以及实施过程的影响和监督。而大学生这个群体是网络当中的重要部分,因为这个群体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一定的网络技术,所以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谈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相当的意义。但是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也具在较多问题,所以,应该对大学生视角下的政治参与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可以看出,网络政治参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我们单从字面来分析就能看出,网络政治参与只是对政治参与的一个限定,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还需要一定的探讨,我们不重点分析,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对其进行对比地概括和描述。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政治的方方面面,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平台,大学生不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发表言论,参与各种政治活动,还能通过网络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政治学习,传播相应的政治思想,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监督,例如近年来通过网络揭露腐败的事例有很多,包括“表叔”杨达才、“房姐” 龚爱爱,国家能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铁男等人纷纷通过网络揭露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是政治生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所以大学生是否能够用好这个平台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虚假性,其发表相关的言论或是受到一些歪曲言论的影响,就特别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等问题,这对政治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这类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同时由于网络的特点,二者综合就形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性: 1.行为的隐蔽性 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采用虚假的网名来进行相关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隐蔽性,使得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有相当的自主性,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其它参与者充分交流。虽然这样的特性拥有上述的有点,但是同样会造成一些人的有恃无恐,可以大肆宣扬,

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地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诸如网络选举、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网络舆论、网络监督等等。因为具有易实现、成本小、影响大、互动性强的特点,目前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的关注和重视。如今,网络政治参与业已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也是普通民众进行社会监督、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有效途径。 但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网民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合法性、代表性、秩序性和非理性等方面的不足,也有政府在引导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反应能力弱、引导不规范、体制不完善、平台技术滞后等方面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积极研究如何促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更加规范化地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度化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当前,我国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建构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网络已从最初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层面上升涉及权益、权利和权力的政治层面,它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已经容不得人们忽视网络环境里的政治现象。 从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来看,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如何认定网络政治参与、如何界定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和客体、如何确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等问题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从各地实际开展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来看,发展不一:沿海先于山区,城市先于农村。即便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政府或其部门主办的网络政治参与大多也只是了解民意和向网民提供一些必要利益诉求的平台,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或其部门必须做些什么,这就难以保障那些试图通过网络进行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网民能够实现其正当权利。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政治参与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也必将更加广泛而深远,所以,有必要积极地制度化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可以考虑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体系框架下,结合实际情况,从整体战略上建立健全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支制度体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加强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用制度体系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常态化健康发展。 2.努力完善运行机制,程序化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单从宏观上建立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还不足以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运行。要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有必要对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这就要求必须从微观战术上细化具体的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明确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和

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

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 2013-11-11 08:40来源:《学术研究》2013年6期作者:郭小聪代凯字号: 核心提示:随着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增多和形式的创新,以及中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政策导向影响下,公民参与研究吸引了许多行政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公民参与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如何使公民参与取得好的效果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实践关怀。为推进国内公民参与研究的知识累积与公民参与实践的有益发展,本文试图对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 【内容提要】公民参与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围绕非制度性参与是否属于公民参与,学者们对公民参与概念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认知。关于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研究存在制度―结构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两种路径,形成了参与式民主、参与式治理和社会资本三种理论取向。已有研究存在研究方法非规范化与缺少理论建构等问题。在研究中保持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构建本土化的理论与开展高水平的定量研究,是未来公民参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公民参与/参与式治理/决策制定 近年来,随着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增多和形式的创新,以及中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政策导向影响下,公民参与研究吸引了许多行政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公民参与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如何使公民参与取得好的效果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实践关怀。为推进国内公民参与研究的知识累积与公民参与实践的有益发展,本文试图对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 一、西方公民参与研究引介 国内学界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始于对西方公民参与概念和理论的引介。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或公共政策制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理论研究方面也积累了相当多颇具价值的文献。因此,对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引介成为早期国内公民参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时间序列上看,国内学者对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引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阶段,学者们探讨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公民参与的内涵、方式类型、优缺点和理论依据等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公民参与的策略、模型等问题。 对公民参与的内涵、方式类型、优缺点和理论依据等问题的探讨带有比较明显的规范分析和功能分析色彩。已有研究中,党秀云基于西方公民参与研究文献,对公民参与的内涵、价值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和介绍。[1]一些学者借鉴Arnstein的“公民参与阶梯理论”和托马斯“政策质量”和“政策可接受性”的划分标准,依据不同方式的参与程度和对决策制定的影响力,对不同的公民参与方式进行了类型学的划分。[2][3]除了一般性的功能分析外,一些学者援引西方学者Irvin和Stansbury的研究,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公民收益/损失和政府收益/损失四个维度,分析了公民参与的优缺点。[4][5]此外,不少

政治参与研究综述_邰文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邰文燕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在政治学领域中,政治参与是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核心内容。政治参与是公民进行利益表达,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的程度是现代政治民主的表现。关 注已有的政治参与研究成果,对于更为深入地探讨政治参与问题,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具 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政治参与;研究综述;理论 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参与的深度、广度以及制度化等,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政治参与往往是与公民权利、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等紧密相联的概念。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政治参与的研究起源于西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研究也逐渐重视,研究成果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学者们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参与的涵义、方式与类型、影响因素、功能与作用、实证研究等方面。本文将对上述研究内容做简要的文献综述。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在规范的学术视野下,政治参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政治参与的涵义也有不同的解释。 概括而言,西方学术界对于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从参与结果审视政治参与的价值,认为“政治参与”是实现某种政策结果的工具,是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 ap-proach);另一种是从参与行动对参与者自身发展的角度审视“政治参与”,认为“政治参与”是参与者实现群体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为“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 approach)[1]。具体而言,西方学术界对政治参与的涵义有如下几种理解:第一,政治参与是一种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亨廷顿与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提出,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2]5。第二,政治参与是一种出于自愿的活动。帕特里克·孔奇认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意图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的活动。”[3]第三,著名的《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大量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活动”,并明确指出政治参与的对象包括了政治家、政府官员和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是在政治制度内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4]563。 国内学界对政治参与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界定。陈振明认为,所谓政治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化行为”[5]。王浦劬等则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的行 收稿日期:2012-11-08 作者简介:邰文燕,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

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研究

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研究 文章论述了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对策:要加强网络实名制建设,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标签:公共管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对利益的追求日益增多,利益诉求也日趋多样化,如何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逐渐成为了公共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政府制定的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保障自身权利,公民必须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来,为政府提意见、献计献策,从而实现公民与政府之间利益的平衡。目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有人民代表大会、听证会等多种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化的时代里,网络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渠道,同时也为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政府制定政策的公正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通过这个空间,公民有了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公民可以自由地出入,并能根据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及相关公共利益问题发表言论。换言之,网络空间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参与公共管理、发表见解的平台。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管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网络舆论。而这种网络舆论传递公民心声的同时,也能对政府制定政策进行监督,帮助政府制定出既满足国家利益又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从而做到政府与公民的双赢。 2、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管理具有许多优势,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公民的想法得以表达,从而使政府听到公民的心声,了解公民真正的利益诉求。首先,公民网络参与的平等性使我国的公民不论身份、学历、年龄、民族等,都能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任何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通过网络,公民可以大胆讨论某一公共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政府正是通过公民的各种想法、见解,了解公民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并将公民的态度当做制定决策的有力参考。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公民可以匿名在网络上发言,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也正是因为公民通过网络发言时身份具有隐蔽性,其在网络上发表的见解才能更加真实、可靠,进而帮助政府作出更准确的决策,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

必修2《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 【课标再现】 一、教学目标 略 二、教学重难点 略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拥有很多的政治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政治性义务,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去参与政治生活呢?这就是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以主人翁的身份一起去过一次真正的政治生活。 正文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引〕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那么我们如何行使这个权利呢? 为了更好地行使选举权,我们先了解一下当前有哪些主要的选举方式。 (一)选举方式的比较 〔注〕这里的选举是广义的,不仅仅是选举权中人大代表的选举,还包括政府领导成 员的选举。 学生活动:阅读P1/16,比较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优缺点,并完成下表。 1.从选民的角度看,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选举法》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2.从候选人的角度看,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学生活动:阅读P2/16,比较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优缺点,并完成下表。 《选举法》第三十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 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3.竞选 利: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弊:如果对竞选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选举方式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水平、选民的文化水平等。 学生活动:你能分析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选举方式的吗? 2.选举方式的选择 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选举法》。 1982年第一次修正, 1986年第二次修正,一律实行差额选举。 1995年第三次修正,简化直选程序 A.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直选范围扩大到县级,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B.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P2-4/18,你觉得从选民的角度,影响选举效果的因素主要是什么?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态度。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 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2.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能力。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P18的探究活动 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