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1】

司马光

①初【2】,鲁肃【3】闻刘表【4】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5】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6】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7】,军中诸将,各有彼此【8】。刘备天下枭雄【9】,与操有隙【10】,寄寓于表【11】,表恶其能【12】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13】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15】,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16】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7】,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18】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19】,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20】。”权即遣肃行。

【注释】

【1】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赤壁,地名,在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长江南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史学家。

【2】初:当初,原先,早先。叙事中追溯以往之词。

【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4】刘表:荆州(现在湖北、湖南一带)牧。州牧是东汉后期一个州的长官。

【5】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6】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资,凭借。

【7】二子不协: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ɡ)不和。协,和睦。

【8】各有彼此:意思是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

【9】枭(xiāo)雄:豪杰。枭,骁勇、豪雄。

【10】与操有隙:跟曹操有仇。汉献帝的亲信受密诏要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1】寄寓于表:指刘备当时率领所部人马暂时依附于刘表。寄寓,寄居。

【12】恶(wù)其能:嫉妒他的才能。

【13】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

【14】离违:离、违同义词连用,背离的意思。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

【15】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个(事情)。图,图谋、打算。

【16】吊:慰问(死者亲属)。

【17】用事者:掌权的人。

【18】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19】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

【20】为操所先:被曹操占了先。

②到夏口【1】,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2】,比至南郡【3】,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4】迎之,与备会于当阳【5】长坂【6】。肃宣【7】权旨【8】,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9】,且问备曰:“豫州【10】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11】太守吴巨有旧【12】,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13】聪明仁

莫若遣腹心【17】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1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19】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20】。

③备用肃计,进住鄂县【21】之樊篱口【22】。

【注释】

【1】夏口:地名,在现在湖北省武汉市。

【2】晨夜兼道:日夜赶路。兼道,也作“兼程”,以加倍速度赶路。

【3】比至南郡:等到到了南郡。南郡,郡名,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4】径:直接。

【5】当阳:现在湖北省当阳县。

【6】长坂:就是长坂坡,在当阳县东北。

【7】宣:说明,传达。

【8】旨:意旨,意思。

【9】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10】豫州:这是鲁肃对刘备的称呼,刘备曾做豫州(现在豫东、皖北一带)牧。

【11】苍梧:郡名,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一带。

【12】有旧:有老交情。

【13】孙讨虏:即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的名义授给他讨虏将军的名号。

【14】礼:动词,以礼相待。

【15】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从中原(黄河流域)说,江南在长江以外。表,外。【16】六郡: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新都(现在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一带)。【17】腹心:也作“心腹”,最亲信的人。

【18】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9】托:托身。

【20】长(zhǎnɡ)史:官名。

【21】鄂县:现在湖北省鄂州市。

【22】樊口:地名,现在鄂州市西北。

④曹操自江陵【1】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2】孙权。亮见权于柴桑【3】,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4】汉南【5】,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6】大难,略【7】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8】之众与中国【9】抗衡【10】,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11】,北面而事之【1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13】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14】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15】,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16】,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17】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18】曰:“吾不能举【19】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20】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21】水军精甲【22】万人,刘琦合【23】江夏【24】战士亦

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28】忌之【29】,曰‘必蹶上将军’【30】。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31】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32】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33】成矣。成败之机【34】,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注释】

【1】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

【2】诣:拜见。

【3】柴桑:古地名,在现在江西九江附近。

【4】收众:招收人马。

【5】汉南:汉水以南。

【6】芟(shān)夷大难:削平大乱,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芟,除草,这里是削除的意思。难,灾难。

【7】略:大致。

【8】吴、越:指江东地区,春秋时吴国和越国在这里建国。

【9】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据的地方。

【10】抗衡:对抗。

【11】按兵束甲:放下武器,捆起铠甲,意思是停战言降。

【12】北面而事之:意思是向曹操投降。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服侍、侍奉。

【13】外托服从之名:表面上假托服从(曹操)的名义,指孙权接受讨虏将军的称号。外,表面上。

【14】无日:没有多少时候,很快。

【15】田横:秦末人,秦亡后自立为齐王。刘邦统一天下,他带着部下五百余人逃到海岛。后来刘邦召他入朝做官,他认为是一种耻辱,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16】盖世:超过当世,没有人比得过。

【17】天:天意。

【18】勃然:发怒的样子。

【19】举:以,拿。

【20】莫可以当:没有人可以抵挡。

【21】关羽:字云长,刘备的将领。

【22】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指兵士。

【23】合:集合。

【24】江夏:郡名,现在湖北省黄冈市一带。刘琦做江夏太守,驻军在这里。

【25】疲敝:疲劳不堪。敝,坏,这里是疲劳的意思。

【26】轻骑:轻装的骑兵。

【27】强弩(nǔ)之末势不能穿鲁缟(ɡǎo)〕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鲁缟,鲁地出产的绢,最为轻细。鲁,山东。缟,未经染色的绢。

【28】兵法:指《孙子兵法》,相传为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所著。

【30】必蹶(jué)上将军: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蹶,跌倒,这里是挫败的意思。【31】逼兵势:“逼于兵势”的省略。逼,迫。

【32】协规:协同规划,合谋。

【33】鼎足之形:指三国分立的形势。

【34】机:关键。

⑤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1】,旌麾【2】南指,刘琮束手【3】。今治【4】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5】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6】,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7】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8】乃【9】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10】,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11】。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12】。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3】。”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14】,肃追于宇【15】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16】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17】,品【18】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19】,乘犊车,从吏卒【20】,交游士林【21】,累官【22】故【23】不失州郡【24】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25】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26】大计,正与孤同。”

【注释】

【1】奉辞伐罪: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2】旌麾(huī):军旗。

【3】束手: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

【4】治:这里是部署的意思。

【5】会猎:一同打猎。这里是会战的委婉说法。

【6】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说话。

【7】奄(yǎn)有:完全占有。奄,覆盖、包住。

【8】蒙冲斗舰:大小战船。蒙冲,一种蒙盖着生牛皮的小型战船,行动迅速,用来袭击敌船。斗舰,大战船。

【9】乃:乃至,甚至。

【10】悉浮以沿江:把(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浮,泛,开动船只的意思。

【1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这表明长江险要的形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共,动词,共有。之,指长江之险。

【12】不可论:不能相提并论。

【13】迎之:意思是投降曹操。

【14】更(ɡēnɡ)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15】宇:屋檐。

【16】卿:古代上级对下级的称谓。

【17】还付乡党:送回乡里。付,交给。乡党,乡里。

【18】品:品评,评定。

【19】犹不失下曹从事: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从事。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20】从吏卒:意思是带着吏卒。从,使……随从。

【21】交游士林:与士大夫们交往。士林,士大夫们。林,表示数量多。

【22】累(lěi)官:逐步升官。累,积累。

【23】故:仍然。

【24】州郡:指州郡长官。

【25】欲安所归:要回到哪里,意思是想要得到什么结局。安,哪里。

【26】廓开:扩开,阐明。

⑥时周瑜【1】受使至番阳【2】,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3】,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4】,英雄乐业【5】,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6】;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7】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8】,为操后患;而操舍【9】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10】。今又盛寒,马无稿草【11】。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12】也,而操皆冒行之【13】。将军禽【14】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15】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16】、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17】。”因拔刀斫【18】前秦案【19】,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注释】

【1】周瑜:字公瑾。此时任吴中郎将。

【2】番(pó)阳:现在江西省波阳县。

【3】烈:功业。

【4】足用:物资充足。用,器用、物资。

【5】乐业:这里是乐意效力的意思。业,职守。

【6】为汉家除残去秽:替汉朝除去坏人。残,残暴。秽,丑恶。这里都指坏人。

【7】筹:谋划。

【8】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指当时马超、韩遂割据凉州(现在甘肃省一带)。关西,函谷关以西。

【9】舍:丢弃,放弃。

【10】争衡:比高下。

【11】稿草:禾秆做的饲料。稿,禾秆。

【12】患:忧虑,这里是顾忌的意思。

【13】冒行之:不加考虑地去做。冒,鲁莽、轻率。

【14】禽:通“擒”。

【15】保:保证。

【16】二袁、吕布:袁绍、袁术、吕布,都是东汉末年的割据者。

【17】此天以君授孤也:这(是)天把你交给我,意思是天叫你帮助我。

【18】斫(zhuó):砍。

【19】前奏案:面前放奏议的几案。案,几案、长形的桌子。

⑦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1】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2】其虚实,便开此议【3】,甚无谓也【4】。今以实校之【5】,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6】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7】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8】!”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9】、元表【10】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11】,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12】孤也!五万兵难卒合【13】,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14】。卿与子敬、程公【15】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16】之者诚决【17】,邂逅【18】不如意【19】,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20】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21】,将兵与备并力逆【22】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23】,助画【24】方略【25】。

⑧……

【注释】

【1】水步:水军和步兵。

【2】料:估计。

【3】开此议:提出这种(迎降的)主张。

【4】甚无谓也:(是)很没有道理的。

【5】以实校(jiào)之:按照实际情况察核敌情。校,核对。之,指敌情。

【6】极:至多,最多。

【7】御:驾御,控制。

【8】虑:忧虑,担心。

【9】子布:张昭的字。

【10】元表:应作“文表”,秦松的字。

【11】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

【12】赞:辅助,协助。

【13】难卒(cù)合:难以在仓猝之间集合起来。卒,通“猝”。

【14】办:齐备。

【15】程公:程普,东吴老将。

【16】办: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17】诚决:确实(可以同他)决一胜负。

【18】邂逅(xiè hòu):这里是万一的意思。

【19】不如意:指战事不利。

【20】孟德:曹操的字。

【21】左右督:正副统帅。

【22】逆:迎,这里是迎击的意思。

【23】赞军校尉:官名。

【24】画:谋划,筹划。

【25】方略:(作战的)策略。

⑨进,与操遇于赤壁。

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3】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4】,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5】,中江【6】举帆,余船以次【7】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8】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9】岸上营落【10】。顷之,烟炎【11】张天【1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13】继其后,雷【14】鼓大震,北军大坏【15】,操引军从华容道【16】步走【17】,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18】,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19】。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20】,引军北还。

【注释】

【1】初:刚开始。

【2】黄盖:字公覆,东吴老将。

【3】荻(dí):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本植物。

【4】走舸(ɡě):轻快的小船。

【5】最著前:排在最前头。著,居于。

【6】中江:江中心。

【7】以次:按次序。

【8】去:距离。

【9】延及:蔓延到。

【10】营落:营盘,军营。

【11】炎(yàn):通“焰”,火焰。

【12】张(zhànɡ)天:布满天空。

【13】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14】雷:通“擂”,敲击。

【15】坏:溃败。

【16】华容道:通往华容县的路。华容,故城在现在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17】步走:步行逃跑。

【18】蹈藉:践踏。

【19】太半:大半。

【20】襄阳:现在湖北省襄阳县。

一、文学常识

司马光,字,号,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史《》。

二、夯实基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荆.州()殷.富()枭.雄()恶.其能()长坂.()

强弩.()鲁缟.()必蹶.上将军()旌.麾()奄.有()更.衣()累.官()廓.开大计()番.阳()舟楫.()斫.前秦案()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校.尉()燥荻.()走舸.()溺.死()羸.兵()

蹈藉.()

(二)文言知识点

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五万兵难卒合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雷鼓大震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将军禽操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烟炎张天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助画方略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致殷勤

..之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横行

..天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鼎足之形成

..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方

..数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兵束甲,北面

..而事之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

..汉贼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初一

..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彼所将中国

..之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鲁肃闻刘表卒.

卒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将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行将.为人所并

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

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北面而事.之

事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计今为君计.

备用肃计.

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方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济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朝济.而夕设版焉

今今.为君计

今.不速往

引引.次江北

引.军北还

若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

众众.士仰慕

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若据而.有之

而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以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动以.朝廷为辞

今为.君计

为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乃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其其.实汉贼也

失其.所与,不知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吾其.还也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言于.孙权曰

寄寓于.表

肃追于.宇下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1)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

..士礼:

贤:(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3)为汉家除残.去秽.残:

秽:

(4)率轻锐

..继其后轻锐:(5)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先:(6)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狐:(7)备南.走南:(8)必蹶.上将军蹶:(9)可烧而走.也走:(10)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失:(11)兵精粮多,足以立.事立:(12)乘犊车,从.吏卒从:(13)操悉浮.以沿江浮:(14)则刘病日笃.笃:(15)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外:

内:5.翻译下列句子

(1)判断句

①子瑜者,亮兄瑾也。

③巨是凡人。

④刘备天下枭雄。

⑤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此乃天也。

⑦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⑧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

①恐为操所先。

②行将为人所并。

③受制于人。

④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⑤逼兵势耳。

(3)省略句

①与结盟好。

②及说备使抚表众。

③逼兵势耳。

④操悉浮以沿江。

⑤引次江北。

⑥可烧而走也。

(4)宾语前置句

②卿欲何言?

③何以言之?

④欲安所归乎?

(5)定语后置句

①今战士还者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

③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6)状语后置句

①裹以帷幕

②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三、实战演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枭雄(xiāo)会稽(huài)芟夷(shān)王室之胄(zhòu)

B.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刘琮束手(zóng)

C.奄有(yǎn)累官(lěi)番阳(bó)一蹶不振(jué)

D.斫案(zhuó)邂逅(xiè)羸兵(léi)烟炎张天(zhǎng)

2.下列各组中全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B.卿能办之者诚决五万兵难卒合

C.顷之,烟炎张天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舍鞍马,仗舟楫

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到北方)

③割据江东,地方

..数千里(土地方圆)

④初一

..交战,操军不利(月初)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儿女)

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中原地区)

⑦鼎足之形成

..矣(形势形成)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⑦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敬.贤礼士②必蹶.上将军③从吏卒,交.游士林④为汉家除残.去秽

⑤而琮已降,备南.走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⑦瑜等率轻锐

..继其后

⑧刘备、周瑜水陆并进.⑨可烧而走.也⑩操悉浮.以沿江

A.①②/③④⑨⑩/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③⑥⑨⑩/⑤⑦⑧

C.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⑧

D.①⑤⑧/②③⑥⑨⑩/④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肃宣权旨.(圣旨)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吊唁)

B.略.已平矣(大致)成败之机.(机会)

C.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追于宇.下(屋檐)

D.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兵精足用.(使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而操皆冒.行之(冒险)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协助)

B.上建.旌旗(竖起,树立)盖以十舰最著.前(居于)

C.荆州

..与国邻接(指孙权统治的地区)英才盖.世(超过)

D.与操有隙.(感情上的裂痕)卿能办之者诚决.(处置)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各肃闻刘表卒.(死)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B.土民殷.富(富)致殷.勤之意(恳切)

C.如其克.谐(能)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D.助画方.略(准则)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不)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

B.今为君计.(出计,谋划)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计谋)

C.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统帅,带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将要)

D.鲁肃闻刘表卒.(死)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9.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②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作为)

③冰,水为之(结成)

④何辞为(原因)

⑤不为尧存(为了)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

③乃.罢会(于是)

④骑乃.得过(于是)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11.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②刘备天下枭雄③豫州今欲何至④巨是凡人

⑤我,子喻友也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⑨灌油其中,裹以惟幕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行将为人所并?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⑩?

B.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

D.②④⑤/①?/③⑥/⑦⑧⑨/⑩?

12.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13.阅读第⑨⑩段,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次:驻扎

B.可烧而走.也走:逃跑

C.瑜等率轻锐

..继其后轻锐:轻装精锐

D.引军北.还北:北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赤壁之战课本原文及翻译

赤壁之战 司马光 (一)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状语后置)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就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接邻,地理形势险要、坚固,肥沃的土地方圆万里,百姓殷实富裕,如果占有它,这就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现在刘表刚死,他(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不和睦,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 刘备天下枭雄(判断),与操有隙,寄寓于表(状语后置),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刘备是天下的豪杰,跟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重用(他)。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如果刘备同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荆州方面的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我们)就应当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有所背离(指刘表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我们)就该另外筹划这件事情,以成就(我们的)大业。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我请求奉您之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他们)军中掌权的人物,以及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机(抢先)。” 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状语后置)。 孙权立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日夜赶路,等(鲁肃)到了南郡,(刘表的二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跑,鲁肃直接迎向前去,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

赤壁之战 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同步测试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赤壁之战课文

8 赤壁之战○1 司马光 初○2,鲁肃○3闻刘表○4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5邻接,江山险 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6也。今刘表新 亡,二子不协○7,军中诸将,各有彼此○8。刘备,天下枭雄○9,与操有 隙○10,寄寓于表○11,表恶其能○12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13协心,上下齐同,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14,宜别图之○15,以济大事。肃请得奉 命吊○16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7,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 共治○18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19,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 为操所先○20。”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21,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22,比至南郡○23,而琮已降, 备南走,肃径○24迎之,与备会于当阳○25长坂。肃宣○27权旨○28,论天下事势, 致殷勤之意○1,且问备曰:“豫州○2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3太 ○1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赤壁,地名,在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长江南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史学家。○2〔初〕当初,原先,早先。叙事中追溯以往之词。○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4〔刘表〕荆州(现在湖北、湖南一带)牧。州牧是东汉后期一个州的长官。○5〔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6〔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资,凭借。○7〔二子不协〕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ɡ)不和。协,和睦。○8〔各有彼此〕意思是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9〔枭(xiāo)雄〕豪杰。枭,骁勇、豪雄。○10〔与操有隙〕跟曹操有仇。汉献帝的亲信受密诏要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11〔寄寓于表〕指刘备当时率领所部人马暂时依附于刘表。寄寓,寄居。○12〔恶(wù)其能〕嫉妒他的才能。○13〔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14〔离违〕离、违同义词连用,背离的意思。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15〔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个(事情)。图,图谋、打算。○16〔吊〕慰问(死者亲属)。○17〔用事者〕掌权的人。○18〔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9〔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20〔为操所先〕被曹操占了先。○21〔夏口〕地名,在现在湖北省武汉市。○22〔晨夜兼道〕日夜赶路。兼道,也作“兼程”,以加倍速度赶路。○23〔比至南郡〕等到到了南郡。南郡,郡名,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24〔径〕直接。○25〔当阳〕现在湖北省当阳县。○26〔长坂〕就是长 坂坡,在当阳县东北。○27〔宣〕说明,传达。○28〔旨〕意旨,意思。

江苏省2020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赤壁之战练习(2)

文言文整体阅读:赤壁之战课后练习(2) 1.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万钟于我何加焉!(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B.其如土石何?(你还能把那土石怎样呢) C.何乃太区区!(你怎么能这么诚挚专一! )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2.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B.今日之事何如?(今天的事情怎样?) C.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朝思暮想的南海啊,像什么样?)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3.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呀。)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徐霞客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即靛蓝)是从蓝草中提炼而成的,但是颜色比蓝草的更深。)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4.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能) B.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愿意)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胜任) D.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第二书》(忍受、经受) 5.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可惜,令人遗憾) 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惜)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值得怜悯) D.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西厢记》(怜悯,同情) 6.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赤壁之战句子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翻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经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翻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翻译: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翻译:孙权把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翻译: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说话。(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6.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翻译:曹操应当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誉地位,还少不了做一个最低等的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翻译: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的坏人。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翻译:您能对付曹操就请同他决一胜负,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曹操决一死战。 难句翻译 9、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译:如果刘备和他们(荆州方面的人)齐心协力,上下步调一致,就应该安抚(他们),同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不能合作,(我们)应该另外谋划这个问题,来完成大业。 10、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译:(鲁肃)到了夏口,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方向进军,(就)日夜加速赶路,等到(鲁肃)来到南郡,(刘表次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跑了,鲁肃直接迎接他,和刘备在当阳长坂会合。 1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译:如果能够用吴越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对抗),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北(朝拜)而服从侍奉他(曹操)呢?现在将军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打着犹豫不决的主意,形势紧迫却又不

赤壁之战.练习题2

《赤壁之战》测试题2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赤壁之战 翻译

赤壁之战翻译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就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接邻,地理形势险要、坚固,肥沃的土地方圆万里,百姓殷实富裕,如果占有它,这就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不和,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 刘备是天下的豪杰,跟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重用(他)。如果刘备同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荆州方面的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我们)就应当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有所背离(指刘表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我们)就该另外筹划这件事情,以成就(我们的)大业。我请求奉您之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他们)军中掌权的人物,以及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抢先)。”孙权立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日夜赶路,等(鲁肃)到了南郡,(刘表的二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跑,鲁肃直接迎向前去,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旨,(和刘备)讨论天下大事和当前行势,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想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想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的名义授给他讨虏将军的名号)将军聪明仁惠,敬重以礼相待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打算,不如派遣最亲信的人,主动同东边吴国结盟,以共同成就一番世代相传的事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僻边远的州郡,快要被别人吞并了,(这样的人)难道可以托身吗?”刘备(听了)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就同刘备等定下了交情。(另译)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现在做)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从江陵将要顺着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就同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会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水以南招收兵马,同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中原地区)大致已稳定局面,就(南下)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武力的地方了,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这个局面! 如果能够拿(江东)吴、越的兵力同中原(的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曹操)投降(向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曹操)的名义,而内心里却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事情紧迫而又不能决断,灾祸降临就没有多少时候了!”孙权说:“假若像您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肯受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当世,众人仰慕敬重他,好像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大事不能成功,就是天意,又怎能甘心屈服在曹操之下呢?”孙权激怒的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多万将士,来受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决定

《赤壁之战》课后练习题

《赤壁之战》课后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8 肃宣权旨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万众 6、足:岂足托乎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1】 司马光 ①初【2】,鲁肃【3】闻刘表【4】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5】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6】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7】,军中诸将,各有彼此【8】。刘备天下枭雄【9】,与操有隙【10】,寄寓于表【11】,表恶其能【12】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13】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15】,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16】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7】,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18】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19】,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20】。”权即遣肃行。 【注释】 【1】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赤壁,地名,在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长江南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史学家。 【2】初:当初,原先,早先。叙事中追溯以往之词。 【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4】刘表:荆州(现在湖北、湖南一带)牧。州牧是东汉后期一个州的长官。 【5】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6】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资,凭借。 【7】二子不协: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ɡ)不和。协,和睦。 【8】各有彼此:意思是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 【9】枭(xiāo)雄:豪杰。枭,骁勇、豪雄。 【10】与操有隙:跟曹操有仇。汉献帝的亲信受密诏要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1】寄寓于表:指刘备当时率领所部人马暂时依附于刘表。寄寓,寄居。 【12】恶(wù)其能:嫉妒他的才能。 【13】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 【14】离违:离、违同义词连用,背离的意思。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 【15】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个(事情)。图,图谋、打算。 【16】吊:慰问(死者亲属)。 【17】用事者:掌权的人。 【18】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19】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 【20】为操所先:被曹操占了先。 ②到夏口【1】,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2】,比至南郡【3】,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4】迎之,与备会于当阳【5】长坂【6】。肃宣【7】权旨【8】,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9】,且问备曰:“豫州【10】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11】太守吴巨有旧【12】,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13】聪明仁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考纲规定的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ai 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④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同步练习题

《赤壁之战》随堂练习 一、请给加黑的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 1.xiāo()雄 2.与操有xì() 3.表恶其能() 4.及说备使抚表众() 5.芟夷大难() 6.王室之zhòu() 7.必júe()上将军 8.dǐng()足之形 9.今以实校之() 10.烟炎张天() 11.kuò()开大计 12.拔刀斫前奏案() 13.番阳() 14.羸兵() 15.累官固不失州郡也() 二、下面语句中有的有同义复词,请在同义复词下面画一横线。 1.如有离违 2.豫州遁逃至此 3.与中国抗衡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5.旌麾南指 6.而各恐慑 7.挟持私虑 8.助画方略 9.引次江北 10.操军兼以饥疫 11.咨诹善道 12.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3.不复料其虚实 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三、选出没有通假字的句子。 A.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B.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C.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D.五万兵难卒合 E.烟炎张天

F.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G.雷鼓大震 H.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I. 满坐寂然 答:() 四、选出对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句子。 A.孙讨虏聪明仁惠(有智慧) B.鼎足之形成矣(经发展而成为) C.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D.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赏) E.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驻扎) F.权起更衣(上厕所) G.致殷勤之意(热情周到) H.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长江以外,江南) 答:() 五、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句子。(若没有可不选) 1.例: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寻向所志,遂迷 C.磨刀霍霍向猪羊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答:() 2.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A.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 四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

(完整word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

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赤壁之战第三课时译文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古今异义词)汉贼也。 周瑜到后,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假托名义是汉朝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 将军以(介词,凭借)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将军凭借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干,再加上凭借父兄的功业, 割据(于)江东,地方(古今异义词)数千里,兵精足用, 在江东割据,土地方圆数千里,兵器精锐物资充足, 英雄乐业,当横行(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中性词)天下,为汉家除残(形容词作名词)去秽(形容词作名词); 英雄豪杰们都乐意效力,应当纵横(驰骋)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丑恶, 况操自送死,而(连词,表转折,却)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代词,指这件事)。 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请让我替将军谋划这件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然而,曹操放弃骑兵(北方军队的优势),倚仗水军,与东吴试比高下。现在天气又非常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曹操)驱赶着中原的士卒长距离地跋涉到长江、鄱阳湖之间(多水地带),不习惯(适应)水土,一定生疾病。 此(这)数者(几方面)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轻率)行(做/执行)之。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患(禁忌),然而,曹操都不加考虑地去做。 将军禽(通“擒”)操,宜在今日。 将军擒获曹操,应当在今天(泛指,现在)。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于)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我)周瑜请求得到精锐部队几万人,进兵驻扎在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曹操!”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①,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②,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④,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⑤,与操有隙⑥,寄寓于表⑦,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⑧。若备与彼协心⑨,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⑩,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注释】①《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300多万字,历时19年。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初,当初。史书中常用“初”来叙述事情的缘起或回溯往事。鲁肃:字子敬,孙权谋臣,力主联刘抗曹。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牧。汉时荆州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林、长沙、武陵、章陵八郡,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治所在襄阳。②国:指吴国。③资:基础、条件。④不协:不和。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位。⑤枭(xiāo)雄:勇健而杰出的人物。枭:一种凶猛的鸟。⑥与操有隙:同曹操有仇。刘备参与谋害过曹操,曹操曾一再打败刘备,所以说“有隙”。⑦寄寓于表:时刘备投奔刘表,驻新野。⑧恶(wù):讨厌,憎恨,这里有嫉妒的意思。⑨彼:指荆州方面的人。⑩离违:不齐心。?济:成功。?吊:吊唁。?用事者:掌权的人。?克谐:克:能够。谐:和谐,引申为顺利成功。?恐为曹所先:担心曹操先占了荆州。 到夏口①,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②,比至南郡③,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④,与备会于当阳长坂⑤。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⑥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⑦,欲往役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⑧,敬贤礼士,江表英豪⑨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⑩,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注释】①夏口:今武汉市。②兼道:加倍赶路。③比至南郡:比:及,等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县境。④径:直接。⑤当阳:今湖北当阳县。长坂:长坂坡,在当阳县东北百余里。⑥豫州:指刘备,因他作过豫州刺史。⑦苍梧:郡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市。有旧:有老交情。⑧孙讨虏:指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名义封孙权为讨虏将军。⑨江表:称长江以南一带地方,指东吴。表:外。古代我国政治中心多在长江以北,故称江南为江表。⑩六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陵、新都郡、豫章郡;在今江苏、浙江、江西一带。?腹心:即心腹,喻亲信的人。?长史:官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县。樊口:鄂城县西北五里许。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①。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②,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③,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④,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⑤,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⑥?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⑦,刘豫州何不遂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⑧;况刘豫州王室之胄⑨,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

赤壁之战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基础练习 一、基础巩固(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枭雄(xiāo)会稽(huài)芟夷(shān)王室之胄(zhòu) B.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刘琮束手(zóng) C.奄有(yǎn)累官(lěi)番阳(bó)一蹶不振(jué) D.斫案(zhuó)邂逅(xiè)羸兵(léi)烟炎张天(zhǎng) 答案A解析:(B.琮cóng C.番pó D.张zhàng) 2.下列各组中全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B.卿能办之者诚决五万兵难卒合 C.顷之,烟炎张天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舍鞍马,仗舟楫 答案:B.解析:(B.“诚”通“请”,“卒”通“猝” A.“禽”通“擒” C.“炎”通“焰” D.“雷”通“擂”)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到北方)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③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月初)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儿女)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⑦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⑦ 答案:D.解析(①北面:面向北④初一:刚开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敬贤礼士②必蹶上将军③从吏卒,交游士林④为汉家除残去秽⑤而琮已降,备南走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⑦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⑧刘备、周瑜水陆并进⑨可烧而走也⑩操悉浮以沿江A.①②/③④⑨⑩/⑤⑥⑦/⑧B.①④②/③⑥⑨⑩/⑤⑦⑧ C.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⑧D.①⑤⑧/②③⑥⑨⑩/④⑦ 答案:C.解析(①名词用作动词/②③⑥⑨⑩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⑤⑧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②刘备天下枭雄③豫州今欲何至④巨是凡人⑤我,子喻友也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⑨

赤壁之战_1

赤壁之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作者邮箱:zhaocaizhenxue@163。com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

文言文句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

赤壁之战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同步测试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将军禽操 2. 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 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 备南走 3. 致殷勤之意 4.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 鼎足之形成矣8. 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10.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 权起更衣12. 操虽托名汉相, 其实汉贼也13. 地方数千里14. 当横行天下 15.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 邂逅不如意 17. 初一交战18. 去北军二里余 19. 北军大坏20. 北面而事之 三. 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 敬贤礼士 2. 兵精粮多, 足以立事 3. 必蹶上将军 4. 乘犊车, 从吏卒 5.诸人持议, 甚失孤望 6. 可烧而走也 7. 瑜等率轻锐8.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10. 操悉浮以沿江 11. 英雄乐业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 盖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 四.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 此帝王之资.也 2. 二子不协. 3. 与操有隙. 4.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 如有离违, 宜别图.之 6.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 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9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旧. 10 近者奉辞.伐罪11. 权以示 .群下 12. 今操得荆州, 奄.有其地13. 不复料 .其虚实 14 今以实校.之15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妻子16.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 上建.旌旗25.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二))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