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教案

先秦史教案
先秦史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先秦史》课程教案

《先秦史》课程教案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

3.顾颉刚《古史辨》(中华书局1981年)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课时:

36课时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

核成绩的70%。

第一讲导言

甲、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先秦史专题》课程的首讲,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专题课程,先秦史的内涵和研究的时间范围;

2、使学生认识开设《先秦史专题》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3、使学生深刻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4、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重镇、著名学者与本课程拟开设的专题内

容。

乙、时间分配

4学时

丙、思考题

1.试分析论述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列举出先秦史研究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丁、教学内容

一、先秦史专题的名称

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

通史:宏观全局面面俱到面宽而不够深

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具体而微深入探索研究性教学

2、先秦史

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秦代与秦国的区别)前221年以前

时间跨度长:史前时代国家的早期阶段(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

二、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先秦史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

(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对其自身的思考)

(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

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最早的一段历史的第一页源头源远流长

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

(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

伦理社会(家族孝悌)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由孝亲发展到忠君)

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家本位重视家庭生活天伦之乐

(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产生于先秦时期

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

“发展的连续性”

黑格尔《历史哲学》“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4)中国人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

《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西周:“明德”

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宽人“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不义之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代以后物欲横流,而理学家尚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呐喊(张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行己有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仁爱思想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四海之内皆兄弟”

孟子:“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兼爱”

(6)民本思想

重民抑君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左传》“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君善则赏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秦汉以后君主专制政体确立,民本思想受压制

(7)“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和”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奥运会)包容性兼容并蓄开放性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释、道并存多元文化价值取向

4、先秦时期的政治措施、典章制度等,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社会

封建制度宗法制度郡县制度官僚制度

5、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元典”(原创性著作)轴心时代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群星璀璨大师云集

6、先秦史研究是跨度最长、难度最大、聚讼最多的断代史

三、先秦史的学习方法

1、具有扎实的阅读先秦文献的基本功

2、掌握一定的古文字知识,能够运用古文字材料

3、熟悉田野考古材料

4、了解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材料

5、吸收现当代学术研究成果

四、先秦史研究的主要单位和学者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郭沫若:、顾颉刚、张政烺、杨向奎、胡厚宣、杨希枚、刘起釪、李学勤、孟世凯、彭邦炯、王宇信、杨升南、罗琨、张永山、常玉芝、齐文心、宋镇豪、王震中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梁思永、郭宝钧、夏鼐、苏秉琦、陈梦家、安志敏、张长寿、王世民、张亚初、刘雨、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王巍等)故宫博物院(唐兰等)中国国家博物馆(俞伟超、李先登、王冠英、董琦等)北京大学历史系(翦伯赞、吴荣曾、朱凤瀚等)、考古文博院(邹衡、严文明、李伯谦、高明、葛英会)、中文系(裘锡圭、

李家浩、李零等)清华大学(梁启超、王国维、李学勤葛兆光廖名春彭林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赵光贤、何兹全、刘家和、晁福林等)南开大学历史系(王玉哲、朱凤瀚、赵伯雄)吉林大学考古系(于省吾、张忠培、姚孝遂、林沄等)、历史系(金景芳、吕绍纲、黄中业等)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唐嘉弘、童恩正、彭裕商、彭邦本)复旦大学(杨宽、裘锡圭、吴浩坤等)华东师大历史系(吴泽、谢维扬等)山东大学历史系(童书业、田昌五、徐鸿修、方辉、马新等)武汉大学历史系(丁山、石泉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念海、斯维至、赵世超、王晖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日知(林志纯)、徐喜辰、詹子庆等)郑州大学(李民、陈旭、姜建设、张国硕)河南大学(郑慧生、李玉洁)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沈长云等)台湾:李济、董作宾、张秉权、严一萍、张光直、许倬云等

日本:岛邦男、伊藤道治、白川静、贝冢茂树等

欧美:倪德卫、吉德炜、夏含夷等

第二讲先秦史史料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先秦时期所处的时代和先秦史料的基本特征;

2.了解原始社会和夏代的史料及其特征;

3.掌握商代和周代史料及其特征;

乙、时间分配

4学时

丙、思考题

1.阅读有关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分析这时期史料的特点;

2.列举出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并重点阅读其中至少一种;

3. 列举出两周时代的重要史料,并重点阅读其中至少一种。

丁、教学内容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

依据文字的出现与否以及是否应用于文献记载,可把人类历史分成三大阶段:

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历史时代

先秦史总体处在前两个阶段,这是先秦史料的基本特点

一、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

1、文献材料

(1)文献材料的种类

《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楚辞》《山海经》《竹书纪年》先秦诸子《淮南子》

《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帝王世纪》等

零星记载,只言片语

(2)对文献材料的态度

a、后世的追忆,带有传说的性质,不可完全作为信史;

b、要注意分析、甄别,提取出有用的历史信息;

(不可信而不疑,又不可完全不信)

《竹书纪年·五帝》“黄帝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

《竹书纪年·夏后氏》“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氏,蛇身人首”,“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

2、考古学材料

关注考古界新发现、新进展、新动态

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张森水著《旧石器时代考古》

张之恒著《新石器时代考古》

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

有关发掘报告

3、文化人类学材料

摩尔根著《古代社会》

马克思著《对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童恩正著《童恩正文集》

马曜著《马曜学术论著自选集》

官杉著《人类远古的活迹》

国内外少数民族调查材料

二、商殷史史料

1、文献材料

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甲骨文

(1)种类

《尚书·商书》五篇《诗经·商颂》

《左传》《国语》《竹书纪年》《世本》

周秦诸子《史记·殷本纪》

(2)对文献材料的态度

可信性强,但有些文献经过周人的篡改,引用时须加以鉴别,与古文字材料相印证

2、考古材料

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

李伯谦编著《商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

3、古文字材料

(1)甲骨文

《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

姚孝遂等《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孙海波《甲骨文编》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2)金文

马承源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

商代铭文多金文族徽,铭文字多的不过几十器。

三、西周春秋战国史料

(一)文献材料

1、历史著作及官方用书等史料

(1)《尚书》

伪《孔安国传》本唐孔颖达《正义》本

宋蔡沈《书集传》本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本

(2)《逸周书》

晋孔晁注《逸周书》

黄怀信等著《逸周书汇校集注》

(3)《诗经》

汉郑玄《毛诗传笺》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宋朱熹《诗集传》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4)《周易》

《周易》内容

《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

《易传》由《彖》(上、下)、《象》(上、下)

《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组成(又称“十翼”),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

《周易》版本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宋朱熹《周易本义》

清孙星衍《周易集解》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

(5)《竹书纪年》

清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6)《世本》

《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

(7)“春秋三传”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

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8)《国语》

三国吴韦昭注《国语》徐元诰《国语集解》

(9)《战国策》

宋鲍彪注本

(10)“三礼”(“四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

清胡培翬《仪礼正义》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注疏》

钱玄《三礼通论》

《大戴礼记》

(11)《山海经》

晋郭璞注《山海经》袁珂《山海经校注》

(12)《穆天子传》

晋郭璞注

2、私家学术著作

(1)《论语》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

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

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

(2)《孟子》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

宋朱熹《孟子章句集注》

焦循《孟子正义》

(3)《荀子》

王先谦《荀子集解》

(4)《墨子》

孙诒让《墨子间诂》

(5)《老子》

晋王弼《老子注》

(6)《庄子》

王先谦《庄子集解》

(7)《管子》

戴望《管子校正》

(8)《商君书》

严可均校《商君书》

(9)《晏子春秋》

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

(10)《韩非子》

王先谦《韩非子集解》

(11)《吕氏春秋》

汉高诱注、清毕沅补注《吕氏春秋》

(12)《楚辞》

3、汉代以下有关周代的文献史料

(1)汉刘安《淮南子》

汉高诱《淮南子注》

(2)《史记》及“三家注”

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4、清人对周代文献的整理研究资料

(1)马驌《绎史》

(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3)崔述(崔东壁)《考信录》

(4)梁玉绳《史记志疑》

(二)有关周代的古文字资料

1、甲骨文

王宇信《西周甲骨综论》

2、金文

(1)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包括“图录”和“考释”)(3)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

(4)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

(5)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

(6)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

(7)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

(8)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

(9)容庚《金文编》

3、简帛

(1)《郭店楚简》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三)考古材料

1、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2、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

3、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4、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5、张之恒等著《夏商周考古》

四、先秦史参考书目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2、顾颉刚主编《古史辨》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

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6、许倬云《西周史》

7、杨宽《战国史》

8、徐中舒《先秦史论稿》

9、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

1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晁福林先秦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晁福林先秦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3人,下设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共3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向燕南的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汪高鑫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张越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王培华的历史文献学;张升的历史文献学(含历史地理文献);晁福林的先秦史;张荣强的汉唐史;宁欣的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游彪的宋辽夏金史;倪玉平的明清史;王东平的北方民族史;张涛的易学文化;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朱汉国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张皓的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二、考试的科目 先秦史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51先秦史③3714中国古典文献(《左传》) 三、导师介绍 晁福林,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并担任国务院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

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 A、晋南豫西 B、晋西豫南 C、陕南豫西 D、冀南豫北 ()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 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 ()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 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 ()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 ()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先秦史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先秦史》课程教案

《先秦史》课程教案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 3.顾颉刚《古史辨》(中华书局1981年)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课时: 36课时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

核成绩的70%。 第一讲导言 甲、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先秦史专题》课程的首讲,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专题课程,先秦史的内涵和研究的时间范围; 2、使学生认识开设《先秦史专题》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3、使学生深刻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4、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重镇、著名学者与本课程拟开设的专题内 容。 乙、时间分配 4学时 丙、思考题 1.试分析论述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列举出先秦史研究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丁、教学内容 一、先秦史专题的名称 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 通史:宏观全局面面俱到面宽而不够深 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具体而微深入探索研究性教学 2、先秦史 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秦代与秦国的区别)前221年以前 时间跨度长:史前时代国家的早期阶段(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 二、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先秦史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 (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对其自身的思考) (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 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最早的一段历史的第一页源头源远流长 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 (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 伦理社会(家族孝悌)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由孝亲发展到忠君) 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家本位重视家庭生活天伦之乐 (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产生于先秦时期 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胡宝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200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了“东洋史研究丛刊”的第67册”,即吉本道雅著《中国先秦史の研究》。作者现年48岁,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典型的少壮派学者。记得1988年笔者去京都大学留学的时候,吉本道雅还是一位刚刚读完博士后期课程,留校担任东洋史研究室的年轻助手,时光飞逝,二十年后的今天,俨然已成为京都大学的中坚学者。在这期间,吉本道雅以执着的精神在先秦史领域辛勤笔耕,先后在《东洋史研究》、《史林》、《东方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论著既是吉本道雅前半生的学术总结,也是为他摘取京都大学博士桂冠的学位论文。全书共588页,分为三部。第一部“西周期”、第二部“春秋期”、第三部“战国期”。以下对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作者在该书的序论“中国先秦史研究的课题”部分,概观了日本战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历程,指出长期以来对日本先秦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的是恩格斯提出的“氏族制”观点。现在的研究应该跳出这个基础概念的框架,否则是不可能把握住先秦时代的发展特征的。其次,迄今为止先秦史只是在探求产生秦汉专制主义原因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主张先秦史研究应该从西周、春秋、战国的长时段历史中,搞清在此期间各时代所呈现出的连续与断层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原因。 本书的第一部《西周期》只有《西周后期的周王朝:册命金文的分析》一个章节,作者以冊命金文为素材考察了西周后期国家制度的发展。作者根据冊命金文,阐述了周天子对管内诸侯册命的统治机构的存在方式,即身份制的制订过程。周天子以官职为媒介,将管内诸侯统制在官僚制下,对管内诸侯通过册命给予相应的身份,授予具体的职务以及在王畿享有的权益等。作者依据已故京都大学先秦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的青铜器考古学断代研究观点,对西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问题,如邑田不足、权益再分配、军事负担加重等诸矛盾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正是上述问题导致了西周管内诸侯的离叛,并使西周王朝走向了崩溃。 第二部的上篇《中原政治史的推移》叙述了从周王室东迁到春秋中期的政治史发展,考察说明了覆盖中原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动态发展。在第一章《东迁期:周朝的东迁》,首先论证了周朝的东迁是诸侯争霸的重要契机。西周后期随着王位继承出现的混乱,王朝及诸侯国的统治体制相继解体。西周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具有实力的诸侯国纷纷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各诸侯国间的国人因军事的原因,增大了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并因此动摇了诸侯对其国人的统治。为解决诸侯之间的纷争,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应运而生,而盟主也成为当然的霸主。 在第二章《春秋前期:齐之霸权》和第三章《春秋中期:晋国的霸主体制》中,作者对以往学界很少有人深究过的霸主时代的春秋社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春秋时期霸主体制的实际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齐桓公的霸业以及此前的“小伯”结构状态。在第三章考察了春秋中期占据中原的晋国霸主体制。文中指出齐国一方面维持着与周王朝等“西方”势力互不干涉的政策基调,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实现统合中原与淮河流域势力的目的。所谓齐桓公“勤王”是一种借助周王朝来获得援助的一个机会,春秋中期的周、齐,处于一种异常的态势之中。另一方面,晋国从西周开始即与周王朝关系密切。依靠周天子的提携得以进出淮河流域。晋文公以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洛阳以东的霸主地位。晋国在统合中原的过程中,周天子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晋国在处理与周天子的关系,确保霸主地位方面确实下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功夫。晋国称霸自召陵会盟之后走向解体。但是尊奉周王朝、统合了中原的晋国,则被视为中原地区政治秩序的唯一模式,并一直影响到战国中期政治史的发展。 在第二部中篇《春秋时期的社会》,作者在此前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春秋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文:晨曦初曜;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吕思勉 下定了好几回决心,才开卷拜读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和之前粗读的《秦汉史》一样,都是文言文写就,非有大决心不能读完。此次也只能读完政治史部分,后面的社会史部分姑待后日再读吧。 本书始书于上世纪30年代,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作者无法利用后期考古资料,只能综合各类文献典籍,但旁征博引的书目都让人应接不暇,书中文字与注解均大段摘抄自相关文献。 吐槽高手: 吕先生绝对是个吐槽高手,如果能活到现在,估计网络对喷战斗力有10分吧。这也是读他的书不觉得太枯燥的原因吧。例如: 1.吐槽疑古派:先秦的经史子集都可以作为史料运用,但各自的运用方法各不一样。古书自有读法,那些妄言疑古只是不懂古书而已。 2.吐槽世界公历:近代人被欧美的的强大震慑,放弃了旧历而用所谓公历,但是中西历法又不一样,换算繁琐;而且东西文化各占世界一半,所谓公历纪事,以前也不过是西方那块地方而已。而且,哪天我们强大了,它又算啥?

3.吐槽《竹书》:《竹书纪年》根本就是假冒伪劣货,理由如下:…… 4.吐槽周武王:武王灭纣后,亲戮敌国帝后的尸体,这是后世的“暴秦”也不会做的事。如此残暴,周朝所谓武王之德,也就很明显了。 独到的观点: 读后感.作者反复强调,古书材料要细心去读,不可一笔抹杀,不可以后世之事硬套古事,也不能完全相信古书之言。因此,作者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观点,例如: 1.古代神人不分,人可以附会为神,神也可以降格为人; 2.从古籍中描述的有巢、燧人、伏羲事迹来看,先民们生活环境显然是炎热、湿润的沼泽地区。 3.盘古的传说与古代南方的“盘瓠”毫无关系,来源于《山海经》等中国旧说,在后世的流传中又掺杂印度的“转化”传说。 4.所谓禹定九州,不过是后人附会。以当时的能力,无法阻止大范围的治水工程。古代有“州”无“岛”,二者都是指水中高地而已。九州,不过是小部落度地居民之法,后人则用来规划天下。 5.古代神人不所谓三皇五帝,不过是古代部族名称流传,未必真有其人;所谓天下共主,不过是当时较强的部族称霸于当时。 6.古代传说中的地点,后世多有附会。比如涿鹿、会稽,与后世的实地毫无关系。 7.周公的下场:从古籍的蛛丝马迹看,周公与成王并非如此君民臣贤,周公后期似狼狈不堪,然而也无从考证了。

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国秦朝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萌芽、雏形时期。其基本特点有: 1、行政制度的特点: 第一,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也不很分明。如商代的"多尹"、"御事"等政务官,其具体分工还不清晰,看不出谁是主要长官。尤其司法部门,虽夏有大理或士,商周有司寇,但执行审判和刑罚的事务并不是全归这些部门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得到改变,逐步形成"官府各象其事",并且实行文武分职。 第二,政权系统和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从甲骨文中看到,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商为王宗室贵族和一些异姓贵族的"共政"。周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大小贵族自然就是政府各级官员,国家机构无异是宗族的扩大。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宗法对君主的约束力也不断被削弱。 第三,"臣仆用事"。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小臣",本身属于为王家服役的人员,却经常受王委派,分管某一项政务,逐步演变成为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西周时期有外廷政务官(负责军事、行政、司法等)、内廷事务官(主要是近侍,权限日渐扩大)。春秋以后的官僚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官僚是以国王的巨仆身份参与治理,对国王负责。 第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2、其他方面的特点: 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度;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西周监察职能的官员开始出现;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如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和萌芽,它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讲解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 一、字词精粹 1、正音 栖(qī)絺(chī)譬(pǐ)雠(chóu)嚭(pǐ)赦(shè)鄞(yín)蕃(fān)饩(xì) 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杞(qí)逢(páng)恕(shù)恃(shì)辇(niǎn)壑(hè)媪(ǎo)窥(kuī)踵(zhǒng)挟(xié)膏(gāo)腴(yú)恣(zī)昳(yì)朝(zhāo)期(jī)朝(cháo)间(jiàn)。贾(gǔ) 2、辨音 朝:①朝服衣冠:zhāo(早晨);②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朝见,朝拜); 期:①期年:jī(一周年,一整年);②不期而遇:qī(约定); 逢:①逢:páng(姓氏);②适逢:féng(遇到) 贾:①贾人:gǔ(商人);②贾:jiǎ(姓氏); 间:①时时间进:jiàn(间或,断断续续地);②宣德间:jiān(年间,期间) 3、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6、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娩) 7、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征)8、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 ..之于义。(磨砺) 9、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哺)10、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岂) 1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熟) 12、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嗜)13、邹忌修八尺有.余(又) 14、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4、虚词 以 (一)作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二)作介词 (1)敢以(之)烦执事(拿、用) (2)将免者以(之)告,公令医守之(把)(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 (三)作连词 (1)越国以鄙远(连词,而)(2)亡郑以陪邻(连词,来、用来)(3)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连词,从而) (4)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于(基本上作介词用) 以其无礼于晋(对) 遂使之行成于吴(和、同)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在)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到) 皆以美于徐公(比) 赵氏求救于齐(向)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 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人类对它的早期探讨,表现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神造人”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共同基点。对它的科学探索,出现在19世纪。首先提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是英国著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他在两部名作《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中,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破解了生物进化之谜,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早已绝迹的类人猿的全新论断。对“猿变成人”的内在原因做出科学解释的是恩格斯二这位马克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思想伟人,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后收入《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论证了“劳动创造了火本身”的命题。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发现的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一再证明了它盼科学性。东非、北非以及西亚地区,一直被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视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系统而珍贵的材料。 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所著《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地将中国列为世界六大文明起源地之,彻底纠正了西方学者此前推测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据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均有发现,其中,直立人阶段有22处。早期智人阶段12处;晚期智人阶段47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营口金牛山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之外,近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韵重要起源地之一。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1998年在繁昌孙村镇附近的“人字洞”遗址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早期的灵长类化石,伴出人工打制石器40余件、骨器,十余件,脊椎动物化石。50余种600多件。依据其地质年代判定为距今200-250万年之间,已被确认为迄今所知亚洲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如此丰富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和石器共存的材料,在长江下游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对继续寻找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韵线索,意义不同凡响。早期报,道见于l998年8月l2日、l2月16日的《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1999年3月9日也有专文报道。 巫山人 l985年在重庆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早期猿人化石,定名为“巫山人”。经科学鉴定,巫山人的年代大约为.距令200万年。费万波等著《巫山猿人遗址》(海洋出版社,1991版)有详尽论述。此外,l998年5月8日前后,几家知名报刊相继报道了它的最新发现。 元谋人 随着1965年两颗门齿化石在云南元谋县的上那蚌村的出土而广为人知。依据地质年代判断,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后来对元谋人化石声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和发掘,发现了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炭屑。有人据此推论元谋

中国先秦时期的史学观念

中国古代史学之极其兴旺发达,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史学发展上的连续不断,史籍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多样,是其他任何单一的古代民族和国家所无与伦比的。这种文化特点的出现、巩固和持续发展,当然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但追溯到中国文化起源的先秦时期,探讨当时史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如何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日趋繁荣的基础,则为史学史研究所必须关注的焦点。 一、“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第一线曙光 人类的意识,是从原始社会就存在的,但意识进步到理性思维的程度,则经历了较长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理性思维”,是指具有深刻性、系统性的逻辑思考。原始人在生产斗争中,会得到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却不能以系统性逻辑思考的方式认识其本质,原始神话是当时思维和认识的最高成果,其中包涵神天迷信、自然崇拜以及征服自然力的愿望,而这种思维寄托于虚幻的想象,不属于理性思维的性质。 当人类社会携带原始宗教意识与征服自然力的愿望步入阶级分化时期,一方面自然力的人格化即神的信仰被统治者强化,可能使思想更趋向于麻木;另一方面社会变革、社会分工与脑力劳动者的出现,以及生产力的进步,都可能使理性思维迅猛发展。这两种对立的因素的消长,将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明”时代到来之际的文化发展状况。 古希腊的奴隶制由于具有打破了氏族公社的框架,解除了氏族血缘关系纽带对人们个性的束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比较明显,商业比较发达,神权的统治比较松驰,政治上形成奴隶主民主制等等社会条件,产生一批人身与思想皆比较自由的脑力劳动者,带来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产生了较为系统的科学和哲学。而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仍袭用氏族制度的躯壳以建立统治政权,血缘氏族纽带经过改造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种族关系与宗法关系纽带,适应水利的需要而实行土地公有制,在政治上也表现为王权专制,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即反映了这种状况。于是,与王权专制对应的上帝崇拜和反映宗法关系的祖先崇拜相结合,形成牢固的神权、族权观念,各个层次人们思想的理性自由受到扼制,文化的发展走上与古希腊不同的途径。 中国上古从夏代至商代,弥漫着浓重的宗教迷信观念,夏代遗存的文化资料很少,商代的卜辞则反映出凡事皆须仰求上帝以定然否,一切皆由冥冥中的神秘力量所决定,人是绝对被动的,统治者也没有对事务独立判断的自觉意识,而最早的脑力劳动者基本上均担任或兼任占卜、祭祀一类的神职,并不具备独立进行理性思维的社会条件。文化发展的成就主要呈现在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气象、历法、冶炼及直接观察的天文星象等方面,却缺乏如古希腊那样灿烂的学术遗产。据传夏朝经历了约五百年,商朝的历史也达五百年之久,然而至春秋时期,孔子即发出夏、商“文献不足”的浩叹,〔[2]〕其实更为不足的乃是理性思维及其成果。夏商两代,漫漫千年,社会意识上严重缺乏自觉精神,充满盲目和蒙昧。在中国上古,理性思维要冲破神天迷信罗网的禁锢,只能等待机缘、另辟蹊径,这机缘就是殷周之际的政权变革,这蹊径就是首先从历史思考上打开缺口。 周族原为臣属于殷商的小邦,逐步强大并最终取代殷商的统治地位,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振荡。殷商末年,商朝的个别政治人物已经预感危机,向商纣王提出警告,而纣王则认为他受大命于上天,不以为意。〔[3]〕可见在商代,除极少数人之外,统治者对“天命”皆抱有极其僵化的迷信。周灭殷商之后,周仍然面临着殷民的反抗,这一切引发了周初主要统治人物的忧思:殷商为何败亡?周政权如何巩固、如何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于是形成了明晰的“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观念,〔[4]〕意思是:以殷商的覆灭为鉴戒,则知“天命”之难保,即从历史思考而重新认识天命。这种思考得到反复的强调与深化,例如《诗经·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里所说的“殷鉴”,是指殷朝应以夏为鉴。这自然会导出周以夏、殷为鉴的认识,《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即将夏、

史料考证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利用出土文献对先秦史进行考证

2012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Dec.,2012第30卷第6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6 史料考证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利用出土文献对先秦史进行考证 刘建明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 要]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源头,各个时期的学者都比较重视对先秦史的研究,但是时至今日,先秦史的研究仍然还有很多的盲点需要进一步探究,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先秦存世文献的稀缺;二是因年代久远,先秦文献的真伪难辨。加上近代以来学术界形成的 孤证不立 的共识,因此,对先秦历史文献的史料考据的任务变得尤为紧迫。随着近百年来大量地下出土文献的发现,利用出土文献来考据先秦史的研究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本文从先秦史研究的现状入手,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对先秦史研究的贡献,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对先秦史料进行考证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出土文献;考证;先秦史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6-0127-03 对于什么是先秦史,学术界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先秦史,是指秦王朝一起的一切历史,不仅包括夏商周以来中国的文明史,还包括在此之前在中国这片地域上生活过的一切人类活动(人类的野蛮时代);另外一种是狭义的先秦史,仅仅指我国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秦王朝以前的历史,主要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历史。[1]本文讨论的先秦史的范围,是指狭义的先秦史。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且奠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基石,同时,它是中华文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开始。 一、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的现状 民国以前,对于先秦史的研究延续了自汉朝以来的研究成果,在其他方面并无新的创新,只是根据各自时代的需要,做了不同的诠释。在清代乾嘉考据学派鼎盛时期,很多学者都专注于先秦存世文献的校勘、训诂和考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在史料考据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但是因为历来保留下来的关于先秦史事的历史文献非常的稀少,相传时代久远,这些流传下来的史料因为各种原因,佚失不明、错误百出、真假难辨,加之没有新的先秦史料的出现,因此,对于先秦史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修修补补上,没有较大的突破。民国初期, 古史辨 派疑古思想笼罩学术界,加上 孤证不立 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于时代久远、史料稀缺的先秦史研究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可以说,先秦史的研究历经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期,先秦史亦未能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先秦史研究的突破,是在近几年才完成的。这主要得益于近百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先秦出土文献的发现和几代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考辨,最后在本世纪初,由李学勤先生主持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完成,才真正完成对先秦历史的系统划分,标志着先秦史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这些新出土的先秦文献主要是指以下三种:甲骨文献、青铜文献和简帛文献。这三种出土文献处于一个三足鼎立的地位。 先秦文献流传数千年,在传抄过程中经历了人为的篡改、造假和疏忽和客观的损坏,因此有必要多先秦文献进行考证。但是几千年来,新的先秦文献发现甚少,成果不大。利用新出土的先秦文献对既存先秦文献进行考辨,成为先秦史研究迫在眉睫的大事。 甲骨文献、青铜铭文和简帛文献这三种新出土先秦文献的大量发现,直接促使了先秦史研究的突破。这些新的突出文献的大量出现,对于补充先秦史事意义重大,同时它们在考辨流传下来的先秦史料也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新的出土文献在对先秦史料考证中的的重要价值,最突出的案例是 尚书 伪书说 的确立。 尚书 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记言史书,认为是研究夏商周三代史最为重要的史料。但是,在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 清华简 第一辑整理报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中,收录了 尹至 、 尹诰 、 程寤 、 保训 、 耆夜 、 金 、 皇门 、 祭公 和 楚居 共9篇简文。这些简文通过与流传下来的 尚书 相比较可知,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 尚书 是一部伪书,自北宋以来,许多学者对 尚书 的怀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2]通过 清华简 ,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 尚书 的原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 尚书 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从此可见一斑,近百年来三种新出土的先秦文献的发现将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先秦史研究的这种有史难辨的情形。 二、甲骨文献与商周史研究 甲骨文献主要是指20世纪初和建国后两次挖掘的 127 [收稿日期]2012-09-20 [作者简介]刘建明(1988-),男,江西吉水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11级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献。

子居:清华简七《晋文公入于晋》解析 中国先秦史

子居:清华简七《晋文公入于晋》解析中国先秦史 清华简七《晋文公入于晋》解析 子居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收有《晋文公入于晋》一篇,据整理者在说明部分介绍:“《晋文公入于晋》凡八简,简长约四十五厘米,宽〇·五厘米。除第一、五简有残缺外,其他基本完整。原简无篇题、序号,当前篇题、简序系据简文内容拟定编排。简文叙述晋文公结束流亡返国之后,整顿内政、董理刑狱、丰洁祭祀、务稼修洫、增设武备,城濮一战而霸,大得河东之诸侯。简文内容与《左传》、《国语》诸书多可印证,论说兵制一节尤为详尽,可补史籍之阙。”[1]由原简照片可见,晋文公的“公”字,是补写在“文”、“自”之间的,推测补写“公”字或是为避免误解“晋文”为晋文侯的缘故。《说苑·政理》有“晋文侯问政于舅犯”节,《说苑·尊贤》有“晋文侯行地登隧”节,或即原文为“晋文”而后误为“晋文侯”之例。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原称“晋文”而不称“文公”,说明该篇内容很可能并非源出晋人之手。晋文公所颁布的四条政命及之后的旗制,多与《周礼》、《管子》、《墨子》等书中的内容

有类似内容,而这些先秦文献又多有齐地特征,《晋文公入于晋》中还有“讼狱”、“四封之内”等战国末期词汇,因此不排除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实是成文于战国末期齐地的可能。 【宽式释文】 晋文公自秦入于晋,端委□□,□□□□,□□王母,遍于奴臧,笾醢皆见。明日朝,属邦黎老,命曰:“以孤之旧不得由二三大夫以修晋邦之政,命讼狱拘执释,契债毋有畀,四封之内皆然。”又明日朝,命曰:“以孤之旧不得由二三大夫以修晋邦之祀,命肥刍羊牛、豢犬豕,具黍稷、酒醴以祀,四封之内皆然。”又明日朝,命曰:“为稼穑故,决旧沟、增旧防,四封之内皆然。”又明日朝,命曰:“以吾晋邦之间处仇雠之间,命蒐,修先君之乘,饬车甲,四封之内皆然。”乃作为旗物,为升龙之旗师以进,为降龙之旗师以退,为左【□□□师以左,为右□□□师以右】,为斗龙之旗师以战,为交龙之旗师以舍,为日月之旗师以久,为熊旗大夫出,为豹旗士出,为荛菜之旗侵粮者出。乃为三旗以成至:远旗死,中旗刑,近旗罚。成之以象于郊三,因以大作,元年克原,五年启东道,克曹、五鹿,败楚师于城濮,建卫,成宋,围许,反郑之陴,九年大得河东之诸侯。 【释文解析】

中国历史(叁: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

夏商周三代 甲骨文 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约前1600年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作)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和战国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 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六国最後的齐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先秦史史料

第一章先秦史史料 中国先秦史,从200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为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之长居中国断代史之冠.大约以公元前2071年夏禹组建夏王朝为界,可以大分为远古史,夏商周三代史. 文献资料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文献。 出土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刻、古玺文、古币文等。 考古文献,主要指考古发掘报告及其综合汇编资料。 一基本史料一览表 (一)远古资料 中国远古史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考古资料;二是,文献传说资料。 文献传说资料,又包括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献资料。 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于民族学和民俗学,方能从事复原远古先民社会和生活的研究工作。 【唐】司马贞:《三皇本纪》,【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尧典》)、《皋陶谟》、《禹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裴文中:《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 贾兰坡:《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文物出版社,1984年。 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佟柱臣:《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 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时期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所:《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李济等:《城子崖》,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京山屈家岭》,科学出版社,1965年。 杨育彬:《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考古重大发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 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夏鼐:《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1年。 尹达:《尹达史学论著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 苏秉琦:《苏秉琦看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汪宁生:《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