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填空

历史地理填空
历史地理填空

目录

填空题 (2)

名词解释 (2)

简答题 (3)

中国历史地理从传统历史地理到现代历史地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代表著作。 (3)

2. 简答温暖气候对唐代农业的影响。 (3)

3.简答京杭大运河沿线地理概况 (4)

4. 试举例(最少2例)谈谈黄河流域有哪些古战场及著名战役。 (4)

5.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简况。 (4)

论述题 (5)

1.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 (5)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原因及影响 (5)

] (5)

填空题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

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

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

6《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

7《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

8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

9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

10.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

11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

12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 )族建立的政权.

13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 ~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

14.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

15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6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17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18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

19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20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21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22“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23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24 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25 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我国学术界工人的六大古都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吉甫)。

3.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小),且地位要比郡(高)。

4.“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明)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

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3. 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其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4.胜兵:(1)、指能充当士兵作战的人(2)、打胜仗的部队(3)、犹指精兵。

5.贝壳堤: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

简答题

中国历史地理从传统历史地理到现代历史地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代表著作。

答:(1)、先秦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萌芽时期。代表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管子·地员篇》、《穆天子传》。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成熟时期。代表著作:《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 (3)、隋唐宋元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期。两大特点:一、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如《元和郡县图志》等。二、大量边疆地理著述出现,如《蛮书》、《岭表录异》等。(4)、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繁荣时期。主要特点是大量地方志出现,如《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5) 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为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代表著作:《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2. 简答温暖气候对唐代农业的影响。

答(1)、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2)、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使农产品产出多样性更明显。(3)、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4)、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提高。(5)、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中国黄河流域更是明显。(6)、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与宋代相比从总体上讲,唐代北方地区的经济仍十分发达,综合国力总的来看仍十分强盛,这为进一步开发南方地区创造了条件。总之,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唐政治稳定、军事国力强盛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文明由此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而这种文明正是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基础的。

3.简答京杭大运河沿线地理概况

答: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它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4. 试举例(最少2例)谈谈黄河流域有哪些古战场及著名战役。答(全部著名战役如下):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5.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简况。

答: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三次大的人口迁移活动:

第一次:西晋末年。晋朝“八王之乱”后,原漠北地区的五胡(匈奴、鲜卑、羌、羯、氐)乘机纷纷来攻打晋朝。在此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加之,西晋末年关中、三晋地区爆

发大面积的旱灾、蝗灾,农民颗粒无收,饿死之人无数,甚至发生食人的悲剧!在这种天灾人祸的双重灾难下,北方人民大多数由淮河以北迁至到淮河以南。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安史之乱”,唐朝政府军与叛军对抗死伤无数。安禄山叛军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开始大规模屠城,造成尸骨成山的局面。但是“安史之乱”的七年零二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则繁荣依旧。南方很多重镇,照样有着大批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来大唐做生意,没有因为北方战乱而终止了他们和大唐的贸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北方人迁移到了南方。第三次:北宋“靖康之耻”。北宋末年,金邦女真人乘宋朝国力空虚,乘机大规模南下,一路上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几乎到了见人就杀的现象。而宋朝政府软弱无能,一个劲地往南逃。因此山东、河南等地区纷纷落入金邦手中,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人因无非忍受金邦的屠杀和高压政策,所以有很多北方汉人跟随着宋朝朝廷大批大批地迁移到南方。

论述题

1.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

答:历史时期黄河长期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后,洪水吞没了大片土地,吞噬了无数的城镇和田园,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上制造了无数次惨痛的悲剧。黄河每次决口不仅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水灾,也同时带来了严重的沙灾。 (2)黄淮海平原上河流的淤浅和水运交通的衰落。黄河不断决口和改道以及大量泥沙侵夺其他河流的结果,直接改变了原有水系的面貌。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涡、颍、濉等河流,通航能力极为有限,沿河城市大大衰落。古代中原水运发达、城市繁荣的景象全被改观,这全与黄河南泛侵夺有关。 (3)平原洼地的湖陆变迁。

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后,在冲积平原上,形成了许多微度起伏的岗地(自然堤)和洼地(废河床),决口附近又出现许多小冲积扇,以及许多在风力作用下出现的断续沙丘。这些使平原面貌十分复杂。综合上述,三四千年黄河的决溢和改道曾严重影响了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淤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毁灭了城市,阻塞了交通;使良田变为沙荒,洼地沦为湖沼,沃土化为盐碱,生产遭受到破坏,社会经济凋敝。解放前,豫东、淮北、苏北等地区,旱、涝、沙、碱灾情常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都与黄河变迁所造成的后果有密切的关系。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原因及影响

]答: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一、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

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①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 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历史学[06]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史[0602] 二、研究方向 07 (全日制)历史地理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2历史地理基础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8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103) 一、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 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历史地理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中国边疆历史地理 3、城市历史地理

4、中国地理学史 三、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的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22学分,选修不少于8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基础课4学分、学位专业课8学分。 前沿讲座2学分。具体要求前沿讲座应贯穿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 (1)前沿讲座的目的和内容 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生基本了解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前沿讲座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成果介绍等。 (2)前沿讲座的形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课程作业

浅议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摘要:历时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其学科的归属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建设的滞后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它与历史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但已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科;它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也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关键字:历时地理学学科属性交叉学科 历史学和地理学,一个是时间维度的学科,一个是空间维度的学科。历史学贯通古今中外,需要从区域的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历史文化现象;而地理学兼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在探究某一地理现象时往往也需要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学和地理学可以相互交融,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地理学各自的研究,两者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这就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直接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当中,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沿革地理体系。此后沿革地理在中国地理学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延续发展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地理学的观念、研究方法与

范围等内容而在半个世纪期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古代沿革地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当今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确实已大大超越沿革地理的旧有框架,呈现出全新的学科面貌。这种历史的联系和现实的差异,首先直接影响到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许多研究者着力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在整个学术体系当中的归属问题,并引起了学科内部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把历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四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与说法,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三种说法。 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产生发展来看,历史地理学仍然是一门依托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时空变化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一般认为是肇始于《汉书·地理志》,即所谓沿革地理。沿革地理长期以来是被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定位。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学一直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人类社会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地理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地理变化,正是历史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产生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历时地理学产生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古籍类: 历代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河渠志 古代有关河南的地理专著,如《梦华录》、《洛阳牡丹记》、《洛阳伽蓝记》等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赵尔巽(清)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中华书局,1957。 二、现代论著类: 河南省志·地名志 河南省志·人口志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 河南省志·黄河志 《河南通典》、《河南大百科全书》、《河南大辞典》等 尚士英等审订,常剑峤、朱友文等编著《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 刘祖望等《河南旅游资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申畅《河南文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 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戴庞海《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地名委、城乡建设局、崔敬一、郭顺祥、彭子伊、冷文等编《洛阳历代城池建设》(1985)),内部发行,对洛阳历代的城池建设情况作了较系统地叙述,并搜集了历代洛阳城池建设有关图版一百幅,按时期分类予以编排。73页 苏健主编:洛阳古都史,401 页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地理志》, 211 页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等:《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文楷、毛继周等:《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杜石然、范楚玉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尚世英:《河南省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洪世年等《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孟令俊《洛阳古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徐金星《洛阳通史》等 许登文《商丘览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慎《山海经补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盛福尧等《河南历史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2次印刷。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t987年版。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气候记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起源气候史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

历史地理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概念: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 系的科学。 二、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时期的著作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 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胜记》等 边疆地理著述:《大唐西域记》、《蛮书》、《岭表录异》等 地方志:《徐霞客游记》、《五岳游草》、《海国图志》等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逻辑推证法。 2、统计计量法。 3、数理模型法。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湖泊、地震、海岸变迁、沙漠、滑坡提供借鉴。 (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的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上的两大特点。 六、四个温暖期:1、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3、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4、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 七、四个寒冷期: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2、从公元初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3、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4、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 八、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的寒冷时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九、亚洲象的分布状况: 一)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三)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历史地理作业

我的家乡——介休 摘要: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市,春秋时属晋为邬县,后有界休、界美等称,西晋始称介休,它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关键词:地名变迁地理位置绵山寒食节 一、介休的古往今来 介休历史悠久。1982年,在城西南8公里义棠镇温家沟村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早期遗址和东周文化遗址,有陶器等文物出土,可见新石器时代介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了。 国内史籍(《左传》)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或晋鄂侯六年,前718年)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不出,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余休而得名。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 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汉书·地理志》太原郡:界休,莽曰界美。)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十六国时期介休县废。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属西河郡,十九年复置邬县。(《魏书·地形志》汾州西河郡:“介休,二汉属太原,晋属。晋乱罢,太和八年复。”南朔州:北魏孝静帝时侨置,故治在介休县。《元和郡县志》汾州:介休县“后魏明帝时为胡贼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今孝义)。 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北周·地理志》介州:介休郡,领县二:平昌、永安。) 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隋书·地理志》西河郡:“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 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元和郡县志》汾州: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高奇省介休入永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1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11;修订日期:2011-11. 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男,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E-mail:sdwu1954@https://www.360docs.net/doc/2e4664919.html, 1513-1518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松弟1,侯甬坚2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摘要: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学术成果;学科展望;中国 1引言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相关学科领域日益得到重视,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分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方法交叉化、成果科学化、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近5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方面的深化,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研究领域和成果 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 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 从2007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齐国和楚国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