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

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示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分子原子离子及结构示意图的知识与习题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达标自查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再分,而则不能再分。 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能力提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0.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2-4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初步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讨论、启发、练习 复习提问: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讨论: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3、NaCl溶液、H2O、蔗糖、酒精,哪些属于电解质? +H2O=H2SO4CaO+H2O=Ca(OH)2 分析:⑴SO 3 SO3、CaO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硫酸和氢氧化钙是电解质。电解质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 讨论:⑵电解质和电解质溶液有何不同? 电解质是纯净物,本身不导电,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能导电。 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能导电。 提问:学过的哪些物质为电解质?

酸、碱、多数盐及某些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设问:什么是电离?如何表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板书:一、电解质 1、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融化时,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离的过程。 练习: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Cl、KCl、H 2SO 4 、Na2SO4、AgNO3、BaCl 2 、NaHSO4、NaHCO3、NH3H2O、HAc HCl=H++Cl— KCl=K++Cl— H2SO4=2H+ +SO42— Na2SO4=2Na++SO42— AgNO3=Ag+ + NO3— BaCl2=Ba2+ +2Cl— NaHSO4=Na+ + HSO4— NaHCO3=Na++HHCO3— NH3H2O NH4++OH— HAc H++ Ac—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 讲述:根据电离程度把电解质划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将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称为强电解质,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的则称为弱电解质。 板书:2、电解质的强弱 投影: 学生实验:1、取三根试管分别加入2—3ml的HCl、NaCl、KCl溶液,再滴入3—4

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基础知识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原子的结构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第三章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重离子束主要应用于重离子束治癌,而提供的放射性核素以在核医学方面的应用为主。重离子束治癌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而放射性核素在核医学方面的应用大都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合作、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参与的甘肃省科技重大项目——“重离子束辐射治疗癌症的关系就是开发研究”,于2006年12月开始临床研究。到目前,已应用重离子束放射治疗浅表肿瘤受试者127名,效果显著,绝大部分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治

疗后病人的随访率达96%以上,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4个有能力进行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的国家。 第一节重离子治癌原理 一、概述 重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殊机理使得它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一系列明显的优点:重离子束治疗精度高达(毫米量级);剂量相对集中,照射治疗时间短,疗效高;对肿瘤周围健康组织损伤小;重离子束治疗能做到实时监测,便于控制辐照位置和剂量。 以上优点使得重离子束的治疗作用可

以与手术刀媲美,达到普通电离辐照(此处普通电离辐照指x、r及电子束)治疗难以实现的疗效,因而重离子束被称为是21世纪最理想的放射治疗用射线。也正是由于重离子束在放射治疗中的上述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医用重离子束加速器的研制,或利用已有的重离子加速器进行治癌装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这使得重离子治癌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重离子治癌的科学依据和优势 放射治疗的主要原则就是给予肿瘤尽

可能大的辐射剂量,将癌细胞杀死,同时又尽可能地保护肿瘤周围和辐射通道上的正常组织使其少受损伤。由于普通电离辐照对剂量深度分布均呈指数衰减或略微上升而后衰减的特征,使治疗受到很大限制;而重离子束以其独特的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性质,在放射治疗上独具优势。 (一)重离子束的物理特性 1.特殊的深度剂量分布 荷电重离子贯穿靶物质时主要是通过与靶原子核外电子的碰撞损失其能量,随离子能量的降低,这种碰撞的概率增大。因此,离子在接近其射程末端时损失其大部分初始动能,形成一个高剂量的能量损

离子反应经典习题及答案)

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A NaHCO3 ====Na++H++CO32― B NaHSO4 ====Na++H++SO42― C MgCl2 ====Mg2++2Cl― D B a(O H)2 =====Ba2++2OH― 2、离子方程式CO32-+ 2H+ = H2O + CO2↑中的CO32-代表的物质可以是() A、CaCO3 B、NaHCO3 C、Na2CO3 D、BaCO3 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A.Ba(NO3)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4.下列各组离子反应可用H++OH-H2O表示的是() A.氢氧化钡和硫酸B.氢氧化铁和盐酸C.硝酸和氢氧化钠D.硫酸氢钠和氢氧化钠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盐酸与碳酸钡反应CO32-+2H+==CO2↑+H2O B、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Ba2++2OH-+Cu2++SO42-==BaSO4↓+Cu(OH)2↓ C、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Ag++Cu==Cu2++Ag↓ D、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铜与盐酸反应O2―+2H+====H2O B、碳酸氢钠溶于盐酸:HCO3-+ H+ = H2O + CO2↑ C、硫酸氢钠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HSO4-+ OH-= H2O + SO42- D、石灰石溶于硝酸:CO32-+ 2H+ = H2O + CO2↑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向硝酸银溶液中加盐酸Ag++C1-AgCl↓ B.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C.盐酸跟氢氧化镁反应:H++OH-H2O D.碳酸镁跟硫酸反应:MgCO3+2H+Mg2++H2O+CO2↑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 是 A.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B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 CO32- + 2H+ = CO2↑ + H2O C碳酸钠溶液与醋酸反应CO32-+ 2H+ = CO2↑+ H2O D大理石溶于醋酸的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Ba2++OH-+H++SO42-=BaSO4↓+2H2O B、氯化铁溶液中加铁粉2Fe3+ + Fe = 3Fe2+ C、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 + 2OH-= CO32-+ H2O D、少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 + OH-= HCO3-+ H2O 10.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氨气通入醋酸CH3COOH + NH3 = CH3COO-+NH4+ B.碳酸氢镁溶液中加过量石灰水Mg2++2HCO3-+Ca2++2OH-=CaCO3↓+2H2O+MgCO3↓C、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 D、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 1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网络】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 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 构成原子核(带正电) 结构中子(不带电) 构核外电子(带负电) 成 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 离子分类阴离子 【考点梳理】 考点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 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 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

兰州大学2008年核物理试题A卷

兰州大学2008~2009学年第 1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课程名称: 原子核物理 任课教师: 胡碧涛 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 核物理 年级: 2005 班级 基地班 姓名: 校园卡号: (共150分,请选其中的100分作答) 1. 实验发现铋的λ=47 2.2nm 的谱线分裂成六条。λ=472.2nm 对应于D 3/2与S 1/2之间的跃迁且D 3/2的四个子能级的间距比是6:5:4。求核的自旋。 (20分) 2. 已知两个放射体的递次衰变,即Hg Au Pt h h 2008081.0200796.1220078??→???→?, 求几天后子母体放射性活度关系。 (10分) 3. 简述核力的性质。 (10分) 4. 简述实验发现的α衰变的物理规律并给出物理解释。 (20分) 5. 对于反应MeV Be d B 8.17810++→+α,当氘的能量为0.6MeV 时,在θ=900方向上观测到四种能量的α粒子:12.2, 10.2, 9.0, 7.5MeV , 试求Be 8的激发能。 (20分) 6. 试判断3/2-→7/2-, 3/2-→9/2-, 9/2+→1/2+β跃迁的性质。 (15分) 7. 是判断1+→0+,1+→1+,1+→2+γ跃迁的类型。 (15分) 8. 厚度为0.02cm 的金箔被通量密度为1012cm -2s -1的热中子照射5分钟,通过197Au (n ,γ)198Au 反应生成198Au 。已知反应截面为98.7b ,金的密度为19.3g.cm -3,试求每平方厘米产生198Au 放射性活度A 。 (20分) 9. 简述重离子核反应的特点。 (20分)

离子反应规律及离子方程式书写知识点总结

离子反应规律和离子方程式书写 1 基本概念 离子反应:在溶液(或熔化态)中有离子参与或有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统称离子反应。它包括有离子参与或有离子生成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类。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本身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不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它包括大多数的盐类、强酸和强碱。;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它包括弱酸(H2SO3、HF、HClO)以及弱碱(NH3?H2O)等。 2 离子反应规律(仅讨论非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对于复分解反应而言,有下列三种物质之一生成的反应就能进行完全:①更难溶物质;②更难电离的物质;③气态物质。简言之,复分解反应的方向总是朝着有利于某种离子浓度减少的一方进行。 沉淀的生成及转化 常见难溶物有:①酸:H2SiO3 ;②碱:Mg(OH)2 、Al(OH)3、Cu(OH)2、Fe(OH)3等;③盐:AgCl、 AgBr、AgI、BaCO3、BaSO4、Ca3(PO4)2等。 常见弱电解质有:①弱酸:HF、H2CO3、HClO、CH3COOH等;②弱碱:NH3?H2O;③其它:H2O、C6H5OH 等 (3) 气态物质生成 常见气态物有:SO2、CO2、NH3、H2S 等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1.1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步骤—“写拆删查“ 以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为例 第一步“写“ 2NaClO + CO2 + H2O = 2HClO + Na2CO3 第二步“拆“ 2Na+ + 2ClO- + CO2 + H2O = 2HClO + 2Na+ + CO32- 第三步“删“ 2ClO- + CO2 + H2O = 2HClO + CO32- 第四步“查“查原子个数、离子电荷是否配平 [说明] ①原则上说,电解质要不要拆分改写为离子形式,应以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为依据。若化合物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则应“拆”为离子形式表示;若化合物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则不能“拆”,而仍应以“分子”形式表示。如浓H2SO4应以分子式表示,稀H2SO4则应“拆”为离子式(2H+ 和SO42- )表示。

专题一 离子反应方程式

专题一离子反应方程式 《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质的导电性。 3、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3、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除; 4、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是否守恒。 [指出] 1、①不管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易溶、易电离物质拆成离子,如: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管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写成分子,如: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是;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单质、类盐等写成分子。 ②微溶物作反应物时一般写成离子,作生成物时写成分子,如Ca(OH)2,但石灰乳作反应物时要写成分子 ③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拆,如HCO 3 -不能写成H+和CO32-,还有HS-、HSO3-、HPO42-、H2PO4-等 2、利用各守恒原理直接书写离子方程式方法例析: ①复分解反应型 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AlO2 Ba(OH)2中加入H2SO4 ②氧化还原反应型 FeCl3溶液和KI溶液反应 KMnO4 (H+)中通往通入SO2 KClO3和浓HCl反应 3、定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量少的为准过量型: Ca(HCO3)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 Ca(HCO3)2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 ②定量型: 等物质的量的明矾与Ba(OH)2溶液反应 等物质的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 等物质的量的FeBr2溶液与Cl2反应 ③目标型: 明矾中滴入Ba(OH)2溶液至Al3+完全沉淀 NaHSO4中滴入Ba(OH)2溶液至呈中性 NaHSO4中滴入Ba(OH)2溶液至SO42-完全沉淀 4、不存在过量问题的几个例子: ⑴Ca(HCO3)2与Ca(OH)2反应 ⑵Ba(OH)2与H2SO4反应: 二、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 (1)反应要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符合客观事实(要能发生反应) (3)遵守固定组成原则及不要漏掉参加反应的离子 (4)符号“↑”、“↓”、“=”、 “”是否写对、写齐 (5)搞清存在形式(离子、化学式)(即改写要正确) (6)遵守守恒(质量、电荷守恒) (7)遵守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即用量问题及试剂滴加顺序) 1、(2008年四川)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足量硫酸铝与纯碱反应:2Al3++3CO32-+3H2O=2Al(OH)3↓+3CO2↑ B.硫酸铜与烧碱反应:- -+ ↓ = +2 4 2 4 SO ) OH ( Cu OH 2 CuSO C.Na2SO3溶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5SO32- + 6H+ + 2MnO4- == 5SO42- + 2Mn2+ +3H2O D.碳酸钡与硫酸反应:↓ = +- + 4 2 4 2BaSO SO Ba 2、(2008年天津,有改动)下列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Ca2++CO32-=CaCO3 B.NH4HSO3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加热: NH4++HSO3-+2OH -NH3 +SO32-+2H2O C.酸性条件下KIO3溶液与KI溶液发生反应生成I2:IO3-+5I-+3H2O=3I2+6OH- D.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 - ++ + ↓ = + +2 3 2 3 3 2CO O 2H CaCO 2OH 2HCO Ca 针对性训练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过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SO2+2OH- = SO 3 2-+H2O B.Fe(NO3)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2Fe3+ +2I- = 2Fe2+ + I2 C.NaNO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2MnO4-+5NO2-+6H+ = 2Mn2++5NO3-+3H2O D.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 2HCO3-+Ba2++2OH- = BaCO3↓+2H2O+CO32- 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人过量氢氧化钠 Ca2++2HCO3-+2OH-= CaCO3↓+2H2O+CO32- B.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 Ba2++2OH-+NH4++HCO3-= BaCO3↓+NH3·H2O+H2O C.氢氧化铝与足量盐酸反应Al(OH)3+3H+= Al3++3H2O D.过量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CO2+2OH-= CO32-+H2O

离子反应知识点梳理

一、离子反应的概念 离子反应是指有离子参加的反应。也就是说,反应物中有离子或生成物中有离子的反应,均为离子反应。由于中学阶段涉及的问题多数是指水溶液中的变化,所以水溶液中电解质间的相互反应便成了离子反应的常见问题。但须注意的是,凡是离子化合物,就含有离子,有时固体状态的物质之间(如实验室判氨)或固体与气体之间(如碱石灰与氯化氢)发生的反应,也可以是离子反应,只是通常不书写类似这样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水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即复分解反应的三个条件(有难电离、难溶及易挥发物质生成)和氧化还原反应(比如置换反应等)。 二、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规律是: 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 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1氧族有:OH-、S2-、HS-、SO32-、HSO3- 2氮族有:H2PO4-、HPO42-、PO43- 3卤族有:F-、ClO- 4碳族有:CH3COO-、CO32-、HCO3-、SiO32- 5含金属酸根离子:AlO2- 3、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NH4+和HS-、HSO3-、HCO3-、H2PO4-、HPO42-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Fe2+、S2-、I-、SO32-。 2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此外,S2O32-与H+也不能共存(发生歧化反应)。 例1:下列各组离子:①I-、ClO-、NO3-、H+ ②K+、NH4+、HCO3-、OH- 3SO32-、SO42-、Cl-、OH- ④Fe3+、Cu2+、SO42-、Cl- ⑤H+、K+、AlO2-、HSO3- ⑥Ca2+、Na+、SO42-、CO32-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① B、③④ C、②⑤ D、①④ [解题分析] 本题全面考查离子共存知识,在题给的六组离子中,第①组ClO-与H+、I-不能大量共存,第②组中NH4+与OH-、HCO3-与OH-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的离子间的反应

常见的不能..共存的离子(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沉淀): 常见的不能.. 共存的离子(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沉淀): H + + OH — = H 2O 2H + + CO 32— = H 2O + CO 2↑ H + + HCO 32— = H 2O + CO 2↑ 1.酸性溶液(H +) OH — + H + = H 2O OH — + NH 4+ = H 2O + NH 3↑(碱性气体) 3OH — + Fe 3+ = Fe(OH)3↓红褐色沉淀 2OH — + Cu 2+ = Cu(OH)2↓蓝色沉淀 2OH — + Mg 2+ = Mg (OH)2↓蓝色沉淀 2.碱性溶液(OH —) 3.其他 CO 32— + 2H + = H 2O + CO 2↑ CO 32— + Ba 2+ = BaCO 3↓ CO 32— + Ca 2+ = CaCO 3↓ SO 42— + Ba 2+ = BaSO 4↓ Cl — + Ag + = AgCl ↓ 白色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H + + OH — = H 2O 2H + + CO 32— = H 2O + CO 2↑ H + + HCO 32— = H 2O + CO 2↑ 1.酸性溶液(H +) OH — + H + = H 2O OH — + NH 4+ = H 2O + NH 3↑(碱性气体) 3OH — + Fe 3+ = Fe(OH)3↓红褐色沉淀 2OH — + Cu 2+ = Cu(OH)2↓蓝色沉淀 2OH — + Mg 2+ = Mg (OH)2↓白色沉淀 2.碱性溶液(OH —) 3.其他 CO 32— + 2H + = H 2O + CO 2↑ CO 32— + Ba 2+ = BaCO 3↓ CO 32— + Ca 2+ = CaCO 3↓ SO 42— + Ba 2+ = BaSO 4↓ Cl — + Ag + = AgCl ↓ 白色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重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重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研究重离子束在物质中的能量损失率、射程、溅射、电离电荷的变化以及重离子和物质原子之间的相互电磁激发等规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离子溅射、离子注入技术和掺杂技术在工业部门有了广泛的应用。接着又出现了束-箔光谱学。70年代,开始了用重离子治疗肿瘤和癌症的临床试验。并且还用重离子来形成超重准原子和产生极强电场,出现了真空衰变为正负电子对的现象。所有这些表明了对重离子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也是一个新的基础研究领域。 由于重离子质量大、所带电荷多、种类可以选择(目前已经可以加速所有已知的天然核素的离子),从而就使得重离子束比质子束或α粒子束同物质相互作用更为多样化。 重离子在物质中的射程短而确定,电离密度大,能量淀积密度大,特别在射程末端能量淀积密度达到最大值。在图中显示了物质对动能为E,质量数为A的重离子的阻止本领(单位路径上的能量损失,-d E/d x)。从图可见,重离子在单核子动能(即E/A)几百千电子伏时(高速区),阻止本领大致正比于1/E;而在低速度时,则大致正比于。这主要是重离子的核电荷同物质中的电子作用的结果。当重离子的速度更小时,从图可见,出现一个小峰,它是由于重离子被媒质原子的屏蔽库仑势的弹性散射所引起的,这个速度区被称为核阻止区。将上述三个阻止区加在一起,得到媒质对重离子阻止本领的总效果,它在图中用实线表示出

来。实验表明,在相同速度下的各种重离子,射入同样的媒质时,阻止本领大致同重离子的原子序数Z的二次方成正比。所以重离子愈重,在媒质中损失的能量也就愈大。 重离子同物质的相互作用重离子在媒质中射程短、损失能量大的特点,在医学和可控轻核聚变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实用前景。例如,用高能重离子束(如氖束)定域辐照人体内的肿瘤或癌的病灶区时,由于重离子把它携带的大量动能释放在它的射程末端的病灶组织中,可有效地破坏它们,而不致过多地损伤健康组织。实践表明,重离子束在生物组织中的相对生物效区、氧增比和线能量转移值等三项指标,都优于轻离子束和π介子束。预计在射线治疗中,重离子束将是最理想的射线。而且,还可以将医用放射性同位素重离子束自动注入到身体某一特定器官中,进行快速示踪的诊断。 重离子射程短,损失能量大的特点还可用来造成局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为引发可控聚变提供了可能性。人们设想,用多条高能铀或铋离子束,从多个方向同时轰打一个很小的金壳包装的氘-氚靶丸,就可将金壳熔化而形成高温高压的向心挤压的状态。靶丸中的氘-氚物质在这种条件下将被“点燃”,发生核聚变反应,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

分子_原子__离子练习题

分子原子离子(C卷)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钠离子 B、氯离子失去电子后变成氯原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3.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D.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 4.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 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5.在下列四种物质中,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 A. 硅 B. Hg C.H2O2 D. NaCl 6.从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①④属于同种元素B.②③④属于离子C.⑤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D.①⑤的结构不稳定7.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CO2和CO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8.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1.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会改变的是() A.元素种类?? B.相对原子质量? ? C.中子数? ? D.化学性质 12.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 B.电子层数不同 C.Na比Na+少一个电子? D.Na+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 13.Ca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是(? ? ) A.钙原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钙原子有2个电子层 C.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2个钙离子14.下列物质中可能由原子构成的是 ( ) A. 纯净物 B.水银 C.氧化汞 D.酒精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唯一粒子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都发生了变化 16.下列关于氧分子与氧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氧分子大,氧原子小 B.氧气既由氧分子构成,也由氧原子构成 C.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D. 在化学反应中,氧分子能再分,氧原子不能 17. 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

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知识点

第七节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 ①离子反应的概念与实质 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都属于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都是离子反应。 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1)生成难溶物质。例如AgNO+NaCl=NaNO+AgCl↓33(2)生成挥发性的物质(气体)。例如:CaCO+2HCl=CaCl+HO+CO↑。2322(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HO、弱酸、弱碱等)。例如:HSO+2NaOH=NaS0 +2H0, 224242HCI+NaClO=NaCl +HClO,NHCl +NaOH=NaCl+NHHO ·234划重点 ①离子反应的特点就是向着降低某些离子的浓度或数目的方向进行。 ②在离子反应中,并不一定是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参加反应,只要有一种即可。 知识点2 离子方程式 1、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一样,都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反应的实质,还能表示某一类反应的实质。如可溶性钡盐与2+2-=BaSO↓。+SO 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可溶性硫酸盐(或硫酸)Ba44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重点: 在离子方程式中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是易溶于水的 强电解质,其他物质均不能拆。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有: ①强酸:HCL、HSO、HNO等。342②强碱:KOH、NaOH、Ba(OH)等。2

③可溶性盐:NaCl、KSO、NaNO等,属于弱电解质的盐324除外,如(CHCOO)Pb、Fe(SCN)等323第八节离子共存及离子推断能发生离子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条件 ①生成难溶物质;②生成挥发性的物质(气体);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酸、2-2-不能大量共存) 与;④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S弱碱、H2O等)4②常见的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1)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物或微溶性盐,则不能大量共存,如:2+2+2-2-2-+---2-等。CO3I与Cl 、BaCa、Br与CO、、S0、SO、等;Ag334-3+2+++2+3+、AL、、Ag弱碱的阳离子不能与(2)OH、大量共存:如FeMg、Cu、NH42+2-—不能大量共存。 Fe与、ZnOH—2-2-2-2--COOPOCH、S0S、、、大量共存:如(3)弱酸的阴离子不能与H+FCO、3433+不能大量共存。等与H+----2-、POHSO、HSH、、如H(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与和OH均不能大量共存:HCO43232-大量共存,又不能与OHˉ大量共存。HPOH+既不能与4.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集锦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1)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还原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剂---氧化产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可根据同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比较 (1)对于金属还原剂来说,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一致,即越位于后面的金属,越不容易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还原性:K>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Ag>Pt>Au (2)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顺序 K+MnO2>O2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如: 2Fe+3Cl2==(点燃)2FeCl3 Fe+S==(加热)FeS 氧化性:Cl2>S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2017年版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 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2017年版) 一、适应证符合率 定义:符合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临床适应证的患者例次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适应证符合率= 符合该机构制定的临床治疗适应证的例次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二、病理诊断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病理诊断率= 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三、临床TNM分期比例 定义:根据AJCC/UICC临床TNM分期标准,对于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期。临床TNM分期比例是指对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临床TNM分期比例= 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四、MDT执行率 定义:MDT(Multidiciplinary Team)是指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执行率是指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MDT执行率= 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五、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六、治疗方案完成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完成既定治疗方案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治疗方案完成率= 完成既定治疗方案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离子反应的应用

离子反应 【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应用离子反应进行含量测定、物质制备与纯化等.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 【基础自学】 一、离子的检验 请写出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 (1)Fe3+ (2)Fe2+ (3)NH4+: (4)Fe3+中混有Fe2+检验其中含有Fe2+ 小结:离子检验类简答题的答题要点:

练习1、对未知的无机盐溶液所含离子作鉴定。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做出的判断不一定正确的是( ) ①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含SO42- ②向溶液中加硝酸酸化,再加入少许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含Cl- ③向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逸出,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溶液中含有CO32 ④加入NaOH溶液,微热有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溶液中有NH4+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含量测定 中和滴定 1、在定量分析中,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中和滴定,其实 质。 2、滴定管的使用 a、滴定管具有精确刻度,可以准确控制流出液体体积,滴定管有_______ __ 和____ _____之分。 b、使用前,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洗涤,先用_________洗涤滴定 管,再用________润洗2~3次,注入待盛溶液,使液面高于0刻度以上2-3cm处,并使尖嘴部分充满液体,调整液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数要读至______ ____。 c、数据处理:上述滴定操作应重复__________次,求出所用标准液体积的___________, 然后利用原理公式计算出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三、物质制备与纯化 1、氯碱工业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生产________和_________,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除去污水中含有的Cu2+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