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地铁观后感

最新北京地铁观后感
最新北京地铁观后感

【材料素材】

今天在班导师和陈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参观了广州地铁车辆段和广州南站。一路参观,使我对地铁车车辆有了最初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此行给我的感触很深。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趟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广州地铁车辆段,我见到了真正的地铁列车。列车给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以前经常有搭乘地铁出行过;陌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地铁列车。在车辆段的车库里,我看到了两辆正待检修的地铁车辆,给我的感觉就是个庞然大物正在趴在那里,震撼不已。首先讲解员就反复强调列车检修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地铁列车是需要每天的进行检修的,这样才能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讲解员耐心细致的给我们讲解车辆的组成结构,其实地铁列车的结构都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即转向架、车体、制动系统、受电弓这四部分是列车的主体部分,其他的部分就是不同科技的不同整合,最主要的还是列车信号系统的完善。但是中国就是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所突破,因此中国的地铁列车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距离国际领先的地铁列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广深线上运营的列车就是日前引进美国的最先进地铁列车,还有就是,地铁的信号系统全部是进口的国外的系统。虽然我们是可以借鉴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自身不进行突破还是难有发展。

这使我想到我们的专业目的就是以地铁车辆为学习对象。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不仅要不断的强化专业课的学习,还要不断关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肩上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因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地铁将是人们中短途出门和出游的首选交通工具。如何设计优良的列车来满足中国的发展,这将是我们的责任。

这一天的参观虽然很短,但感触很深。

今天,我们坐了2号线、1号线与10号线、亦庄线。我先做一下综合统计:人数:一号线人最多,不管是不是上下班高峰,都很挤,上下班高峰就不用走——被挤上去了。二号线人不多(非上下班高峰),但上下班高峰也有不少人来挤地铁。十号线和二号线一样,但人又多一些。亦庄线的人介于二号与一号之间,但偏向于二号线。新旧:一号线是老线,二、十、亦庄三条线看起来比较新。感觉:1号、亦庄线不好,抢座位,除非到起始站。2、10号线还是可以的。亦庄线在小红门与旧宫之间,从B2转F2(地下二层转地上二层)。我刚开始觉得是地铁转轻轨,到了伯伯家,妈妈查了一下这个问题,原来地铁与轻轨有A、B、C三类,A、B两类为地铁,C为轻轨。A、B宽度分别为3.0米、2.8米,C为2.6米。A、B编组为5到8节,C编组为2到4节,地上也有地铁,地下也有轻轨。我们不能以地上、地下来区分地铁与轻轨。我还看了司机室(有的有玻璃,有的没有),司机的驾驶方法是转旋钮(拉拉干)前进,按钮刹车,车灯有远、近、关三种方式,在到站时会关车灯。还有许多按钮,我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我长大后会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