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规律

生物的进化规律
生物的进化规律

人教版初中生物

专题二生物的进化规律

精题解析

例1:与现代海洋、大气相比较,原始海大气之所以有利于生命的诞生,是因为原始海洋()A、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氧B、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不含游离氧

C、不含丰富的无机盐和游离氧

D、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不含游离氧

解析:在原始大气层中生成的有机小分子物质聚集在原始海洋中,经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而形成许多分子体系,以至于形成原始生命。所以,在原始海洋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大气中的游离氧在蓝藻和绿藻出现后才出现并逐渐多起来的。所以,原始海洋在生命出现前是不含游离氧的。

例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

A、无脊柱动物和脊柱动物

B、爬行动物和鸟类

C、鸟类和哺乳动物

D、两栖类和鸟类

解析: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动物的许多特点,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等等;而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已经具有羽毛,而且羽毛也有了分化,具有飞翔,并且掌骨和腕骨有了愈合。根据这些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度类型。

答案:B

例3: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其中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

A、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各种变异

B、生物进化的外因是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

C、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各种变异进行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长期的生物进化,使生物出现了适应性和多样性

解析:选项A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选项B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很显然,它们都是生物进化的原因,选项C是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因此,选项D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D

典题演练

1、(06年广东中考)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一样

B、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C、原始生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进化无关

2、我国学者从天外飞来的吉林陨石中分析找到氨基酸等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测知陨石年龄为46亿年。这项研究成果可以间接地证实( )

A.始生命来自宇宙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有机小分子生成于46亿年后

D、由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原始生命

3、(06年湖南中考)人类进化发展的大致历程是()

A、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B、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C、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直立人

D、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能人

4、(05年湖北中考)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A、生存竞争

B、人工选择

C、自然选择

D、遗传变异

5、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级到高级

C、个体由小到大

D、由水生到陆生

6、右图表示植物进化的历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受精作用脱离水限制的是丁和戊

C、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是乙和丙

D、具有开花和传粉现象的植物是丁或戊

7、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

B、爬行类

C、两栖类

D、鸟类

8、(06年长春)下列生命起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甲烷等

D、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9、下列对地层中化石出现顺序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较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较低等,较简单

B、较晚近的地层中,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C、较晚近的地层中,有较复杂,较高等的生物化石

D、较晚近的地层中,没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10、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A、恐龙蛋变成恐龙

B、海洋变成陆地

C、类人猿变成人

D、蝌蚪变成青蛙

11、原始生命分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A、运动方式不同

B、细胞结构不同

C、营养方式不同

D、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

12、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13、(06年山东)长颈鹿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经常吃高处的树叶

B、生物的变异一般是有利生存的

C、为了吃高处的树叶

D、环境对不同个体具有选择作用

14、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

15、生物生存必然要有竞争,其原因是()

A、竞争好斗是生物的习性

B、竞争可使后代更强壮

C、生存所需要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有限的

D、竞争是自然规律

16、下列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现有的生物比远古的生物在形态结构上复杂②从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趋势③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形态结构④陆生生物比水生生物高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7、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得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的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是从物种A进化而来

18、(06年宜昌)下面是某同学对达尔文进化的解释,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不定向的

B.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D.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20、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从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发展到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可以充分说明动物的进化()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少数到多数参与

21、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最早登陆的动物是。

22、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是。越晚近的越在地层面,结构,以生物为主,从而我们推断生物的进化历程是:(1)、(2)、;(3)、。

23、(05年聊成)某考古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发掘到许多化石,在甲地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龟的化石;在乙地层中发掘出马、剑齿虎、犀牛的化石;在丙地层中发掘到三叶虫、乌贼、珊瑚虫的化石。这些地层依年代由远而近的排列顺序应是。

24、科学家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这说明:

(1);(2) 。

25、(05年湖北宜昌)下表是7种生物细胞色素C与人细胞色素C的组成差异,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已知细胞色素C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

(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

(2)、从上表看,人和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比较,是从方面为生物的提供了证据。

26、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时,发现了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动植物化石,为证明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始祖鸟化石既具有鸟类的特点,又具有爬行类的特点,因此,始祖鸟是动物向动物进化的过渡类型;还有种子蕨化石具有种子植物的特点,又有蕨类植物的特点,因此种子蕨是植物向植物进化的过渡类型。

27、下图事实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

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的A 。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它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3)、从植物进化的历程来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到,由到,由到。

28、下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来了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即抗药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定向或不定向的)。

②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年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重新适应环境。

29、(06年滕州)右图为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的次序示意图,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

⑵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为什么?

30、(05年玉溪)下表为英国曼切斯特地区工业化前后森林中桦尺蠖变化的主要数据:(共6

根据上表情况分析下列问题:

(1)工业化后,1950年该地区的桦尺蠖以为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环境的定向作用决定。

(3)以上述事实为实例,简要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提示:从自然选择角度分析)。

答案

1——5 BBACC 6——10CABDC 11——15CADDC 16---20ABAAC

21、原始海洋水蒸气、氨、甲烷原始节肢动物

22、化石上复杂陆生(1)由水生到陆生(2)由简单到复杂(3)由低等到高等

23、丙、甲、乙

24、(1)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2)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25、(1)越小(2)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3)分子生物学进化理论

26、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古代蕨类古代种子

27、(1)叶绿素原始藻类植物

(2)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原始的裸子植物原始的被子植物

(3)水生陆生简单复杂低等高等

28、(1)好差(2)①选择变异定向②自然选择有利变异

29、⑴物种A比物种B出现时间晚,结构上物种A比物种B复杂,进化地位上物种A比物种B高等

⑵有可能。物种B出现时间早,可能已经绝灭,也可能物种B的一支变异后逐渐进化为物种A,还可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出现,仍有生存的竞争力

30、(1)要点提示:深色桦尺蠖、工业化后树干被煤烟熏黑,浅色桦尺蠖容易被天敌捕食,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有伪装和保护的作用,所以深色桦尺蠖占的比例高。

(2)生物进化的方向

(3)要点提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深色桦尺蠖、原因是工业化后树干被煤烟熏黑,浅色桦尺蠖容易被天敌捕食,繁殖后代的机会少,数量就会减少;深色桦尺蠖的体色有伪装和保护的作用,不容易被天敌捕食,繁殖后代的机会就高,深色桦尺蠖的后代能保持这种有利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数量得以增多。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案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了解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用比较的方法,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一团迷雾,世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一起学习了5种,比如? 学生:神创论、小水滴、外星球或星际尘埃、热泉喷发…… 教师:虽然生命的起始点还找不到源头,但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生物逐渐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演变成现在的万物。生物进化的历史是久远的,没有人能在历史的隧道中畅游,所以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失去了见证人。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师: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主要看以下几种。首先,大家翻

开书55页;仔细观察课本上所提供的图6-3-6生物化石和图6-3-7不同地层化石示意图,动动脑,能否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师出示挂图或标本。) 教师:挂图上所示是课本上两幅图的放大图,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物化石。大家注意比对,把你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A: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里面介绍了一些有关化石的问题。有些化石是生物的遗体,像琥珀里的昆虫;有些是遗物,例如恐龙蛋、粪便等;还有的则是它的生活痕迹,例如已经发现的恐龙大脚印。这些化石都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教师: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为什么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学生B:化石之所以能为研究提供证据,因为古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后形成了化石,而且这些化石与当时的生活年代是在一起的。 学生C:在第二幅图中,我观察到这样几个问题: (1)地球表面在生物进化中是不断运动的,地层也随之上升、下降、扭曲等; (2)通过对地层由下到上的比较,我发现从下到上的地层中生物遗体越来越复杂; (3)通过同一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可以大致了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生物。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或同一地层中的不同化石作比较,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师总结: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P56图6-3-8始祖鸟复原图。仔细观察这种始祖鸟更像哪种动物?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D:我感觉它比较像鸟类。它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还有翅膀,嘴的外形又比较像鸟的喙,所以我认为它应该归属到鸟类中。 学生F:我认为它更像爬行类动物。在它的前肢上长有指,指的末端有爪,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总结

课题: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 主备人:王东 备课组成员:王慧君王东 第课时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

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师:你们支持谁?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请同学们讨论。 生3:浅色的变少不一定是被吃掉,还可以从浅色直接变成深色,如青蛙、雷鸟、变色龙等动物,它们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进化生物 名词解释

第一讲绪论 1、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 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灾变论: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多次创造,每次均不同。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4、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5、进化: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6、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7、神创论: (物种不变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计划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创造出来的。并且当初创造后物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物种数也无增减,各种之间也无亲缘关系。在18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 第二讲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1、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熵: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结构。 4、团聚体:20世纪50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5、类蛋白质微球体:fox把多种氨基酸干热聚合形成的酸性类蛋白质放入稀薄的盐溶液中冷却,或将其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到0℃,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大量直径为0.5~3微米的均一球状小体,即类蛋白质微球体。 6、还原性大气:含有还原性气体(CH4、CO、H2等)而含氧量很低的气体(烟气)氛围 第三讲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版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3节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其次才是进化的主要历程。目的是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1.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的进化树卡片、化石标本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过程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进化生物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进化:一切物质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的无序到有序,从同质到异质,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生物进化:是指物质有趋势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了复杂性和有序性增长的趋势,适应生存环境的趋势,与无方向的循环往复的变化不同,演化更多的应用于非生物学领域。 3、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是追究事物或过程的因果关系的科学。 4、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与地质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他们生活的遗迹,从时间上看,必须是全新世之前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才可以成为化石。 5、利他行为:指对其他动物有利而对本身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发生在亲缘关系上的叫双亲行为,发生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社群成员之间的利他行为,称为互惠互利的行为 6、大进化: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的进化 7、小进化: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的进化改变,以现存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改变 8、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的集合,又称孟德尔种群,杂合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杂合性可以保证种群的多样性 9、基因库:一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被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10、基因频率:指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11、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 12、遗传平衡(基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等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 13、适合度: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14、选择系数: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 15:、遗传漂变:把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于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又称莱特效应。 16、适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命特有的现象。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切适合于栖息的空间。 18、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19、宏观的生物进化:应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这种进化过程的最直观效果就是通过近40亿年物质的不断演化,生物从原始的无机环境中产生,直至形成了包括病毒和人类在内的、包含各种层次的进化物种。 20、微观的生物进化:则是指在特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对于特定的生物群体,为了应付特定的生存压力,生物有机体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变化过程,它体现在生物个体或特定群体在形态、结构、功能特性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 21、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体感受信息后的有规律的适应性活动,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动物的状态。应激性即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应激性是行为产生的重要基础。 22、谱系进化:就是通过种形成和种绝灭而表现出来的进化改变,包括平均表型的改变和分类学多在样性的变化;而线系进化只涉及一个线系,只包含平均表型的进化改变。 23、大进化型式(pattern of macroevolu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一组线系通过线系进化、种形成和绝灭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谱系特征。简单地说,就是谱系进化(系统发生)的时、空特征。 24、辐射:一个单源群的许多成员在某些表型性状上发生显著的歧异,它们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历史,不同的适应方向,因而能进入不同的适应域,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在系统树上则表现为从一个线系向不同的方向密集地分支,形成一个辐射状枝丛(线系丛),叫做辐射 25、趋同:属于不同单源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不同来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练习〗1.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还是大相径庭?说明你的看法。 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对老子原话的理解。如果理解为“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是从“有”,即现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产生的,而这些事物又是从“无”,即目前不存在的事物,而是从别的事物中产生的”,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如果理解为“有生于无中的‘无’,是虚无,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大相径庭。

生物的进化

第21讲生物的进化 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考纲 1.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Ⅱ) 生命观念 进化与适应观:生物是不 断变化的,并与生存环境 相适应——适者生存 全国卷考 情 2018·全国卷 Ⅰ(29)、2015·全国 卷Ⅰ(32) 科学思维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 系;归纳与演绎;进化学 说的提出;批判性思维: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 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隔离???――→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②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 教材 VS 高考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需将两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2018·海南卷,18D)( ) (2)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2018·江苏卷,4C)( ) (3)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2017·江苏卷,7B)( ) (4)60Co 诱发基因突变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13·四川理综,5D)( ) 提示 (1)× 两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 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3)√ (4)× 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 2.教材·拓展·拾遗

生物进化的历程

22-2生物进化的历程(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能力目标: 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教学设计思想: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CAI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生物进化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授: 教师:原始生命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繁殖,不断进化。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

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学生:结合已有的动植物的知识,自学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思考题:(1)总结出植物进化的历程。 (2)分析促进植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总结植物进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学生:(1)植物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单细胞藻类植物→多细胞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促进植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地球环境的变化。如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部分蕨类植物进化成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3)植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动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进化历程,并对动物进化的原因作出分析。 思考题:(1)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分为哪两大类群?这两类动物进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怎样的?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怎样的? (3)根据各类动物特点,总结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1)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先出现的是无脊椎动物,后出现的是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如在

教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材分析: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应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总的原则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证据和科学推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起源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能力目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过程:

课堂巩固: 1、下列哪项是原始大气的成分:()

A、甲烷、氨气、水蒸气、氧 B、甲烷、氨气、水蒸气、水蒸气 C、甲烷、氨气、二氧化碳、氧 D、氨气、水蒸气、氢气、二氧化碳 2、原始生命可能诞生的环境 是:() A、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 C、火山附近 D、原始陆地 3、生命的起源过程包括: ①原始大气,②原始生命,③有机大分子物质,④有机小分子物质,⑤多分子体系,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⑤② D、②③④①⑤ 4、研究生命起源,可通过科学推测,但不能依*:() A、确凿证据 B、凭空想像 C、严密逻辑 D、丰富想像和联想 5、地球上最初生命,其食物来源最有可能是:() 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B、水中的细菌 C、水中的有机物 D、原始大气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图文并茂的生物进化树,勾画出了生物进化历程的大致轮廓及总的进化趋势,分别介绍了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形成生物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观点。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总结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感悟到生物进化历程 的艰难与辉煌,加深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填写“生物进化树”概述动物、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

课程名称:生物的进化历程 授课教师:李京伟(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生物进化历程”是北京版《生物学》第 4 册第十五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的内容。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中:“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生物的进化历程”由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组成,包括借助化石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以及生物进化的主要趋势两部分。在课标中位于第八主题,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理解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关系,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2. 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主要通过推荐组成,学习习惯较好。通过近 2 年的生物学习,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描述、表达等能力,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特别是通过“米勒实验”“模拟血型鉴定”、“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学生对于模型和模拟实验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能够认同科学的模拟实验结果能够概括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综上来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但是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漫长而复杂,生物进化的趋势内容抽象并且概括性强,学生理解仍有一定困难。 二、教学目标制定 (一)知识目标 1 、说明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2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图片和实物材料的观察与分析,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分析“进化树”模型,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确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重要证据的观点; 2. 认同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是逐渐进化形成的,物种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四)教学重点 1.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2.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五)教学难点 1.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三、教学方法策略 (一)教学策略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某些观念可以用符号来代表,而且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确定的符号运算过程进行有意义的转换。根据此理论,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趋势这一抽象内容可以转化为形象的符号来代表并能发挥同样的意义。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模拟实验。用“观察 - 分析 - 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二)教学资源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也提到学习者的动机起着重要作用。而白板的互动性能够有效建立师生、生生和谐的关系,并将文字、声音、图片于一体,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因此选用白板为主要媒介进行信息的构建。 1. 实物:鱼的遗迹化石;剪刀、胶棒。 2. 图像:现存生物的进化树;猛犸象、恐龙等动物。 四、教学过程

(完整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修改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 B.氨气C.氧气C.甲烷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3、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4、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7、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 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8、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9、鸟的种类多种多样,家鸡有蛋鸡、肉鸡、观赏鸡等,这些现象是()。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0、下列是自然选择的选择者和结果是()。 A.人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 B.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C.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人类的各种需要 D.树叶的多少短颈长颈鹿的死亡和长颈长颈鹿的存活 11、下列关于生物起源的推测正确的是()。 A.上帝创造的B.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 C.由原始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 D.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2、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哺乳动物B.类人猿C.鸟类D.猕猴

生物的进化规律

人教版初中生物 专题二生物的进化规律 精题解析 例1:与现代海洋、大气相比较,原始海大气之所以有利于生命的诞生,是因为原始海洋()A、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氧B、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不含游离氧 C、不含丰富的无机盐和游离氧 D、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不含游离氧 解析:在原始大气层中生成的有机小分子物质聚集在原始海洋中,经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而形成许多分子体系,以至于形成原始生命。所以,在原始海洋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大气中的游离氧在蓝藻和绿藻出现后才出现并逐渐多起来的。所以,原始海洋在生命出现前是不含游离氧的。 例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 A、无脊柱动物和脊柱动物 B、爬行动物和鸟类 C、鸟类和哺乳动物 D、两栖类和鸟类 解析: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动物的许多特点,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等等;而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已经具有羽毛,而且羽毛也有了分化,具有飞翔,并且掌骨和腕骨有了愈合。根据这些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度类型。 答案:B 例3: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其中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 A、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各种变异 B、生物进化的外因是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 C、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各种变异进行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长期的生物进化,使生物出现了适应性和多样性 解析:选项A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选项B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很显然,它们都是生物进化的原因,选项C是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因此,选项D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D 典题演练 1、(06年广东中考)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一样 B、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C、原始生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进化无关 2、我国学者从天外飞来的吉林陨石中分析找到氨基酸等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测知陨石年龄为46亿年。这项研究成果可以间接地证实( ) A.始生命来自宇宙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有机小分子生成于46亿年后 D、由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原始生命 3、(06年湖南中考)人类进化发展的大致历程是() A、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B、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班级:姓名:座号: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B.氨气C.氧气C.甲烷 2、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A.8亿年B.12亿年C.10亿年D.46亿年 3、原始生命分别形成原始的藻类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主要是由于()不同。 A.生殖方式B.营养方式C.生活环境D.营养物质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5、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6、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7、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8、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最先从水中登陆的脊椎动物是()。 A.节肢动物B.两栖动物C.鸟类D.爬行动物 9、生物生存必然发生生存竞争的原因是()。 A.生物好斗的本性B.竞争是自然存在的 C.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空间等有限D.为了产生更好的后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11、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进化速度最快的是()。 A.鱼类B.爬行类C.鸟类D.哺乳类 12、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种动物按进化顺 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13、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14、现存的下列生物类群中,可能最接近原始自养生物的是()。 A.原生动物B.真菌类C.藻类D.苔藓类 15、原始的生命具有了叶绿素就标志着原始生命具有了()。 A.自养能力B.异养能力C.同化能力D.异化能力 16、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B.其他生物的影响C.气温的变化D.人工选择的结果

2014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最新)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德州)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 .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 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 .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 A .氢气 B . 甲烷 C . 氧气 D . 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复杂到简单 B . 由简单到复杂 C . 由水生到陆生 D . 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常德)米勒的实验说明了( ) A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B . 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大分子 C . 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D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6.(2013?泰安)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 . 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 、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 . 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7.(2013湖南益阳)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下列支持该假说的证据是( ) A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B.在月球上发现了原始生命 C .米勒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D .“露西”少女骨骼化石提供了证据 8、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的方法。右图是物种甲化石和物种乙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示意图。下面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物种甲是由物种乙进化而来的 B .物种甲比物种乙更复杂、更高等 C .物种甲形成的时间比物种乙要晚 D .与物种甲相比,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9.(2013?淄博)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 . 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 C . 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 . 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10.(2013?威海)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 . 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 . 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 . 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1、(2013?淄博)下列植物中,最低等的是( ) A 、葫芦藓 B . 海带 C .满江红 D . 小麦 12、(2013?东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 . 代代使用的结果 B . 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 . 繁衍后代的结果 D . 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微山万亩荷花的壮丽景观,北有汶上莲花的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仅济宁市内栽培荷花就有四十余种.你认为品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县气候条件稍有差异的结果 B . 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