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燃油的喷射与燃烧10讲解学习

第三章 燃油的喷射与燃烧10讲解学习
第三章 燃油的喷射与燃烧10讲解学习

第三章燃油的喷射与

燃烧10

第三章燃油的喷射与燃烧

第一节燃油的性能指标、分类与管理

第五节喷油设备

2.回油孔式喷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出油阀作用及卸载方式

1、关于喷油泵的出油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喷油泵都有出油阀

B.出油阀都有卸载

C.为燃油自身循环冷却喷油器供油的喷油泵没有出油阀

D.出油阀的作用就是卸载

2、经长时间使用后出油阀的卸载能力变化是( B )。

A.不变B.等容卸载式降低,等压卸载式增强

C.等容卸载式增强,等压卸载式降低D.都增强

3、关于喷油泵的出油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等容卸载式结构简单B.等压卸载式性能好

C.等容卸载式易使喷射系统内产生穴蚀D.等压卸载式应用广泛

4、采用等压卸载式出油阀的优点是( B )。

A.能有效地阻止高压油管中的燃油回流B.既可避免重复喷射,又可避免穴蚀的发生

C.可使高压油管的长度减小D.维护管理方便

5、喷油泵出油阀密封锥面泄漏,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D )。

A.喷油定时延迟,喷油量不变B.喷油压力下降,喷油定时不变

C.喷油压力下降,喷油量下降,喷油定时不变D.喷油量下降,喷油定时延后

6、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上具有的减压环带,其作用是( B )。

A.保持高压油管中的压力B.避免重复喷射

C.防止高压油管穴蚀D.避免不稳定喷射

7、下列各项特点中,为等容卸载出油阀所不能具有的是( D )。

A.蓄压B.止回C.避免二次喷射D.避免穴蚀

8、下列关于喷油泵出油阀工作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等容卸载式出油阀的卸载能力是不变的

B.等压卸载式出油阀的卸载能力随转速与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C.等容卸载式出油阀能较好地防止穴蚀和二次喷射

D.等压卸载式出油阀能较好地防止穴蚀和二次喷射

9、喷油泵采用等容卸载出油阀当其卸载容积过大时发生的不良影响是( D )。

A.喷射延迟阶段延长B.下一循环供油量减小

C.高压油管发生穴蚀D.A+B+C

10、某些柴油机的喷油泵不设出油阀,其产生的主要缺点是( C )。

A.高压油管穴蚀B.产生重复喷射

C.进油腔油压波动D.回油速度过快

11、在不设出油阀的喷油泵中,其喷油泵进油腔必设弹簧缓冲器的主要目的是( D )。

A.提高喷油泵供油能力B.防止产生穴蚀

C.防止重复喷射D.保证进油腔压力稳定

12、某些新型柴油机的喷油泵不设出油阀,但须在泵腔顶部装进油阀,其主要目

的是( D )。

A.防止高压油管回油B.加强泵腔吸油能力

C.防止柱塞穴蚀D.保证能对喷油器使用燃油循环冷却13、当柴油机负荷降低时,等容卸载出油阀使高压油管残余压力的变化是

( B )。

A.增大B.降低C.不变D.无规律

14、当柴油机负荷降低时,等压卸载出油阀使高压油管残余压力的变化是

( C )。

A.增大B.降价C.维持不变D.无规律

15、等容卸载出油阀在使用中的主要缺陷是( B )。

A.结构复杂B.低负荷易穴蚀C.阀面磨损D.使用中故障多

16、等容卸载出油阀使高压油管产生穴蚀,故障多发生在( A)。

A.低负荷B.高负荷C.中等负荷D.全部负荷

17、下列关于喷油泵出油阀的工作特性中错误的是( A )。

A.等容卸载出油阀其卸载容积随柴油机转速而变化

B.等容卸载出油阀的高压油管剩余压力随柴油机工况而变化

C.等压卸载出油阀不会使高压油管产生穴蚀

D.等压卸载出油阀依靠阀内的卸载阀启闭来控制高压油管内的压力

18、喷油泵出油阀的作用是( B )。

Ⅰ.过滤Ⅱ.蓄压Ⅲ.止回Ⅳ.避免重复喷射Ⅴ.减压Ⅵ.调节喷射压力

A.Ⅰ+Ⅱ+Ⅲ+ⅤB.Ⅱ+Ⅲ+Ⅳ+Ⅴ

C.Ⅰ+Ⅲ+Ⅳ+ⅥD.Ⅱ+Ⅳ+Ⅴ+Ⅵ

19、等容卸载出油阀的关键参数是( B )。

A.卸油槽宽度B.卸载容积C.卸载弹簧预紧力D.卸油槽深度

20、等压卸载出油阀的关键参数是( C )。

A.卸油槽宽度B.卸载容积C.卸载弹簧预紧力D.卸油槽深度

4.回油孔式喷油泵的检查与调整

1、柴油机某一缸与其他缸相比,需检查喷油泵的密封性的情况是( D )。

A.齿条刻度相同,爆压低,排气温度高B.齿条刻度相同,爆压高,排气温度低

C.齿条刻度小,爆压低,排气温度低D.齿条刻度大,爆压低,排气温度低

2、柴油机某一缸与其他缸相比,最需检查喷油定时的情况是( A )。

A.齿条刻度相同,爆压明显高,排气温度低B.齿条刻度相同,爆压略低,排气温度高

C.齿条刻度相同,爆压低,排气温度低D.齿条刻度大,爆压略高,排气温度高

3、检查柴油机喷油泵的喷油定时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冒油法B.标记法C.照光法D.拉线法

4、在调整喷油泵的喷油定时的方法中,应用( C )方法不会使喷油规律改变。

A.升降柱塞法B.升降套筒法C.转动凸轮法D.加减垫片法

5、回油孔式喷油泵当采用转动凸轮法调整供油定时,指出下述正确的变化规律是(A )。

A.柱塞有效行程Se不变,凸轮有效工作段Xe不变B.Se不变,Xe改变

C.Se改变,Xe不变D.Se改变,Xe改变

6、回油孔式喷油泵当采用升降柱塞法调整供油定时,指出下述正确的变化规律是( B )。

A.柱塞有效行程Se不变,凸轮有效工作段Xe不变B.Se不变,Xe改变

C.Se改变,Xe不变D.Se改变,Xe改变

7、回油孔式喷油泵当采用升降套筒法调整供油定时,指出下述正确的变化规律是( B )。

A.柱塞有效行程Se不变,凸轮有效工作段Xe不变B.Se不变,Xe改变

C.Se改变,Xe不变D.Se改变,Xe改变

8、当使用始点调节式回油孔喷油泵时,指出下述供油定时调节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转动凸轮B.升降柱塞C.转动柱塞D.升降套筒

9、回油孔喷油泵欲增大其供油提前角,正确的调整方法是( A )。

A.沿正车方向转动凸轮B.沿倒车方向转动凸轮

C.降低柱塞下方的调节螺钉D.增厚套筒下方的调整垫片

10、欲增大回油孔喷油泵的供油提前角,下述正确的调整方法是( B )。

A.沿倒车方向转动凸轮B.旋出柱塞下方顶头上的调节螺钉

C.旋进柱塞下方的调节螺钉D.增厚套筒下方的调整垫片11、欲减小回油孔喷油泵的供油提前角,下述正确的调整方法是( C )。

A.沿正车方向转动凸轮B.旋出柱塞下方顶头上的调节螺钉

C.减薄套筒上端的调整垫片D.增厚套筒上端的调整垫片12、当采用转动凸轮法来调节供油定时,下述各项正确的是( D )。

A.凸轮相对凸轮轴转动1°,供油定时变化1°

B.凸轮相对凸轮轴转动1°,供油定时变化2°

C.凸轮相对凸轮轴转动1°,供油定时变化0.5°

D.二冲程机为A,四冲程机为B

13、二冲程柴油机的燃油凸轮向凸轮轴倒车方向转动α,则供油提前角由β变为( D )。

A.β+2α B.β-2α C.β+α D.β-α

14、通过升降柱塞法或升降套筒法调节供油定时,下述各点中错误的是( B )。

A.柱塞有效行程不变B.喷射持续时间不变

C.凸轮的有效工作段改变D.升高柱塞或降低套筒供油定时提前

15、回油孔喷油泵当采用转动凸轮法调节供油定时时,指出下述正确的变化规律

是( A )。

A.柱塞有效行程Se不变,供油规律不变B.Se不变,供油规律改变

C.Se变化,供油规律不变D.Se改变,供油规律改变

16、回油孔喷油泵当采用升降柱塞法调节供油定时时,下述正确的变化是

( B )。

A.柱塞有效行程Se不变,供油规律不变B.Se不变,供油规律改变

C.Se变化,供油规律不变D.Se改变,供油规律改变

17、回油孔喷油泵当采用升降套筒法调节供油定时时,下述正确的变化是

( B )。

A.柱塞有效行程Se不变,供油规律不变B.Se不变,供油规律变化

C.Se改变,供油规律不变D.Se改变,供油规律改变

18、用冒油法或刻度线法(标记法)检查喷油定时时,所测得的定时是( D )。

A.两者均为喷油定时B.前者为供油定时,后者为喷油定时

C.前者为喷油定时,后者为供油定时D.两者均为供油定时

19、喷油泵的循环供油量调节在柴油机运转中主要的根据是( C )。

A.功率大小B.转速高低C.负荷大小D.结构形式

20、回油孔式喷油泵循环供油量、供油定时与负荷变化的关系是( D )。

A.终点调节式供油始点不变,供油终点也不随负荷变化而改变

B.始点调节式供油终点不变,但随负荷增大,供油始点延后

C.始终点调节式的供油始点与终点均随负荷而变,当负荷增大时,始点延后终点提前

D.始终点调节式的供油始点与终点均随负荷而变,当负荷减小时,供油始点延后,终点提前

21、四冲程柴油机将燃油凸轮向凸轮轴正车方向转动α,则喷油泵的供油提前角由

β变化为( C )。

A.β+α B.β-α C.β+2α D.β-2α

22、各缸供油均匀性检查的目的是要求各缸喷油泵的( D )。

A.供油定时相同B.供油持续角相同

C.供油压力相同D.柱塞的有效行程相同

23、如将喷油泵凸轮逆凸轮轴正车方向旋转一角度,则将使该喷油泵( B )。

A.供油提前角增大B.供油提前角减小

C.供油量减小D.定时与供油量均不变

24、柴油机的负荷、转速与循环供油量之间的关系是( B )。

A.当负荷不变时,喷油量增加,转速下降B.当转速不变时,负荷增加,喷油量增加

C.当喷油量不变时,负荷减少,转速降低D.当负荷不变时喷油量减少,转速上升

25、喷油泵柱塞与套筒磨损后对喷油泵的影响是( C )。

A.供油定时提前B.供油量增加C.喷油压力降低D.喷油压力不变26、四冲程多缸柴油机在对各缸喷油泵供油均匀性检查与调整时,错误的做法是( C )。

A.“零”位检查时,各泵调节齿条应位于0~2格

B.全负荷油门检查时,各泵的调油齿条格数应相同

C.当各缸供油量不均匀时应把齿条格数小者调大

D.各缸供油不均匀时可在试验台上进行测量调整

27、回油孔始终点调节式喷油泵当供油量增加时( A )。

A.供油提前角加大,供油持续角加大B.供油提前角减小,供油持续角加大

C.供油提前角减小,供油持续有减小D.供油提前角加大,供油持续角减小

28、在对回油孔式喷油泵供油定时进行调整时,不影响供油量和凸轮有效工作段

的调整方法是( A )。

A.转动凸轮法B.转动柱塞法C.升降柱塞法D.升降套筒法29、为了准确的测取始点调节式喷油泵的供油提前角,在测定时其油门手柄应置于( B )。

A.手柄“0”位B.标定供油量处

C.最大供油量处(油门限止块处)D.任意位置

30、回油孔喷油泵柱塞发生的单面磨损一般出现的部位是( B )。

A.斜槽侧B.斜槽对侧C.斜槽左侧D.斜槽右侧31、在测定回油孔喷油泵的供油定时时,可以把油门手柄放在除零油位以外的任

何位置均可进行测定的喷油泵是( B )。

A.始点调节式B.终点调节式C.始终点调节式D.上述任一种

32、回油孔式喷油泵柱塞偶件长期使用后,其磨损部位最易出现在( D )。

A.柱塞头部压油区B.套筒内回油孔上部

C.螺旋槽的工作区D.B+C

33、回油孔式喷油泵柱塞偶件磨损后,将会使喷油泵( C )。

A.供油量增加B.喷油压力上升

C.供油定时延后D.供油定时超前

34、喷油泵柱塞偶件磨损后其供油提前角的调整措施是( B )。

A.酌情减少B.酌情增大

C.保持不变D.视喷油泵结构而定

35、在对喷油泵供油量检查时,对喷油泵停油位置的检查目的是( A )。

A.保证可靠停车B.防止柴油机运转中熄火

C.控制最低稳定转速D.检查各缸供油均匀性

36、使用回油孔式喷油泵的多缸柴油机,检查各缸供油均匀性的常用方法是( D )。

A.测量各缸最高爆发压力p z B.计算各缸的平均指示压力p i

C.轮流单缸停油,观察对转速降低的影响D.油门标定检查各泵齿条刻度值

37、使用回油孔式喷油泵的多缸柴油机,判断各缸负荷均匀性的可靠方法是( D )。

A.检查各缸油的齿条刻度值B.测各缸最高爆发压力p Z

C.轮流单缸停油观察转速的变化幅度D.测量示功图并计算各缸的平均指示压力p i

38、通常,喷油泵循环供油量的检查内容是( D )。

A.最低循环供油量B.停车位置C.各缸负荷均匀性D.B+C 39、回油孔式喷油泵循环供油量单调的方法是( B )。

A.拉动油门手柄B.调节油泵齿条与油门拉杆的连接位置

C.转动燃油凸轮D.调节柱塞下方顶头上的调节螺钉高度

40、通常,回油孔式喷油泵停车位置的检查与调节就是应保证当油门手柄在停车

位置时,各缸喷油泵齿条的指示刻度值符合( C )的要求。

A.-5~-2格B.-2~0格C.0~2格D.2~5格

41、柴油机喷油泵密封性的检查方法,普遍采用( A )。

A.泵压法B.透光法C.自由下落法D.煤油渗漏法

42、喷油泵的出油阀锥形密封面产生泄漏时对喷射定时的影响是( A )。

A.定时延后B.定时提前C.定时不变D.无规律

43、为了保证回油孔式喷油泵调油动作正确无误,在拆装喷油泵时必须保证的安

装啮合记号是( C )。Ⅰ.柱塞偶件啮合记号Ⅱ.调节齿条与调节齿圈啮合记号

Ⅲ.柱塞下部凸耳与调节齿套切槽啮合记号Ⅳ.出油阀偶件啮合记号

A.Ⅰ+Ⅱ+Ⅲ+ⅣB.Ⅰ+Ⅱ+ⅢC.Ⅱ+ⅢD.Ⅱ+Ⅲ+Ⅳ

44、根据对喷油泵定量供油的要求其循环供油量的调节方法主要有(A )。

Ⅰ.升降柱塞法Ⅱ.始点调节法Ⅲ.终点调节法Ⅳ.转动凸轮法Ⅴ.始终点调节法Ⅵ.升降套筒法

A.Ⅱ+Ⅲ+ⅤB.Ⅰ+Ⅳ+ⅤC.Ⅰ+Ⅲ+ⅣD.Ⅱ+Ⅴ+Ⅵ

45、喷油泵柱塞偶件磨损后产生的后果是( C )。

Ⅰ.燃油喷射压力降低Ⅱ.喷油提前角增大Ⅲ.喷射延后Ⅳ.供油量减小

Ⅴ.柱塞行程改变,供油量不变Ⅵ.供油定时不变

A.Ⅰ+Ⅱ+ⅢB.Ⅲ+Ⅳ+ⅤC.Ⅰ+Ⅲ+ⅣD.Ⅱ+Ⅴ+Ⅵ46、通常在船舶上对喷油泵供油定时的检查方法有( A )。

Ⅰ.照光法Ⅱ.冒油法Ⅲ.标记线法Ⅳ.千分表法Ⅴ.示功图检测法Ⅵ.光电频闪法

A.Ⅰ+Ⅱ+Ⅲ+ⅣB.Ⅰ+Ⅲ+Ⅳ+ⅤC.Ⅰ+Ⅲ+Ⅳ+ⅥD.Ⅱ+Ⅳ+Ⅴ+Ⅵ

47、通常对喷油泵的检查内容有( D )。

Ⅰ.最大供油量检查Ⅱ.各缸供油均匀性检查Ⅲ.最低供油量检查

Ⅳ.停车位置检查Ⅴ.密封性检查Ⅵ.供油定时检查

A.Ⅰ+Ⅱ+Ⅲ+ⅤB.Ⅰ+Ⅲ+Ⅳ+ⅤC.Ⅰ+Ⅲ+Ⅳ+ⅥD.Ⅱ+Ⅳ+Ⅴ+Ⅵ

48、在柴油机喷油泵综合密封性的检查中,结果满足要求只能说明(C )的密封

良好。

A.出油阀B.柱塞

C.出油阀与柱塞两者之一D.出油阀与柱塞两者

49、在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密封性的检查中,当压力达到规定数值时应该

( A )。

A.放松泵油手柄B.按住泵油手柄

C.摇动泵油手柄D.压下泵油手柄

50、在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密封性的检查中,当压力达到规定数值时应该( B )。

A.放松泵油手柄B.按住泵油手柄

C.摇动泵油手柄D.压下泵油手柄

51、在柴油机喷油泵( B )密封性的检查中,应该取出出油阀。

A.出油阀B.柱塞C.综合D.B+C

52、柴油机喷油泵密封性的检查的主要对象是( B )。

Ⅰ.出油阀Ⅱ.回油孔Ⅲ.柱塞Ⅳ.进油孔

A.ⅠB.Ⅰ+ⅢC.Ⅰ+Ⅱ+ⅢD.Ⅰ+Ⅱ+Ⅲ+Ⅳ

5.回油阀调节式喷油泵

6.喷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新型MAN B&W柴油机喷油器针阀下部有切断杆伸入喷油嘴内,其作用是( A )。

A.减轻滴漏B.防止喷孔结炭C.保证对中D.保证喷雾形状

2、MAN B&W柴油机喷油器对循环冷却油路的控制方式是( B )。

A.止回阀开启打开循环油路B.止回阀关闭打开循环油路

C.主针阀开启打开循环油路D.主针阀关闭打开循环油路

3、MAN B&W柴油机喷油器设有定位销来保证喷嘴的安装位置,是因为( C )。

A.喷嘴位置不对不能安装B.喷嘴位置不对油路不通

C.喷嘴位置不对使喷油方向不对D.喷嘴位置不对不能密封

4、带止回阀的喷油器的阀的动作次序是( B )。

A.针阀先开,止回阀后开B.针阀先关,止回阀后关

C.止回阀先关,针阀后关D.针阀和止回阀同时关闭

5、多孔式喷油器适用的燃烧室形式是( A )。

A.开式B.分开式C.预燃室式D.涡流室式

6、在船用柴油机中喷油器的主要作用是( D )。

A.向缸内喷油B.定量喷油C.定时喷油D.燃油雾化

7、单孔式喷油器与多孔式喷油器比较,其主要缺点是( C )。

A.加工精度要求高B.喷孔易结炭

C.燃油雾化质量差D.油束射程长,易喷到燃烧室壁面

8、根据单孔式喷油器的工作特点,它较适合的机型是(D )。

A.船用大型柴油机B.船用中型四冲程柴油机

C.使用半开式燃烧室的小型柴油机D.采用分隔式燃烧室的小型柴油机

9、大型低速柴油机一般采用的喷油器均为( D )。

A.开式B.单孔式C.轴针式D.多孔式

10、多孔喷油器与单孔喷油器比较,其主要优点是( B )。

A.孔径较大B.油粒细,锥角大C.油粒粗,锥角小D.油束穿透力强

11、在闭式喷油器中,所谓启阀压力指(D )。

A.喷油器的预紧力B.喷油泵抬起针阀时的喷油压力C.喷油泵的排油压力D.抬起针阀的最低燃油压力12、液压启阀式喷油器的启阀压力取决于( C )。

A.喷油泵的排出压力B.喷油器内的油压

C.针阀弹簧预紧力D.高压油管长度与内径

13、液压启阀式喷油器针阀和弹簧的惯性力对燃油喷射质量的影响主要是

( D )。

A.使启阀压力下降,雾化质量变差B.喷油提前角减小

C.喷油持续角下降D.针阀关阀压力降低造成关阀时滴漏与雾化不良

14、船用大型柴油机的喷油器多采用冷却式,其冷却介质多使用( D )。

A.柴油B.淡水C.滑油D.A或B

15、当柴油机燃用劣质燃油时,喷油器的冷却介质多使用( D )。

A.柴油B.滑油C.轻柴油D.淡水

16、当代船用大型超长行程柴油机其喷油器多为无冷却的轻型结构,此种喷油器

的冷却方式采用( D )。

A.自然风冷B.通过气缸盖冷却水冷却

燃烧学第二章作业

燃烧学第二章作业

旋流燃烧器混合特性实验方案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如图所示的旋流燃烧器,由同轴的两根同心管道组成,中心管通燃料气,外层管道通助燃空气(带有旋流),当空气和燃料气喷入炉膛之后发生混合,并通过旋转射流的回流区卷吸炉膛内的高温烟气,因此射流中的气体由三种成分混合而成:燃料气、空气、炉膛内烟气。为掌握燃烧器的燃烧特性,需要了解炉膛空间中各处的气体成分比例(假定暂不考虑化学反应引起的成分变化)。

一:实验目的 为掌握燃烧器的燃烧特性, 需要了解炉膛空间中各处的气体成分比例(假定暂不考虑化学反应引起的成分变化) 。 二:实验原理 由于本实验只需要求得混合后气体的成分比例,不要求混合后气体的浓度。因此,只需要根据热流密度守恒即可求得混合后气体成分的比例,而不需要以温度场模拟浓度场。 对于两股射流与高温烟气的混合问题,燃料气温度为T1,空气温度为T2,高温烟气温度为T3。对于炉膛空间中的任一点,假设其温度为Txy ,该点物质中来自燃料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m1,来自空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m2,来自高温烟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m3。根据热流密度守恒,有: ???=++=++xy p p p p T c T m c T m c T m c m m m 3 33,222,111,3211 若假设三种气流p p p p c c c c ===3,2,1,,则上式可以简化为: ???=++=++xy T T m T m T m m m m 3322113211 式中xy T T T T 、、、321为待测量,321m m m 、、为待求值。 由于未知数有3个而方程只有两个,故方程不封闭无法求解。故,实验中须改变321T T T 、、,测出两次不同温度下的xy T ,与上述两个方程组成封闭方程组如下: ??? ????=++=++=++''33'22'113322113211xy xy T T m T m T m T T m T m T m m m m 式中: 1m ——混合气体中来自燃料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 2m ——混合气体中来自空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 3m ——混合气体中来自高温烟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第2讲燃烧和灭火实验 【核心重点】 一、燃烧的条件(同时符合)二、灭火的原理(符合其一)(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隔绝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反应装置: ①③/③④对比 说明可燃物燃烧 必须与氧气接触; ①②对比说明 可燃物燃烧必须 达到着火点; 【实验改进】 通常状况下, 白磷的着火点 为40℃,红磷 的着火点为 240℃。某化学 兴趣小组的同 学按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的实验事实如下: ①实验Ⅰ、Ⅲ中,放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常温时1、2号试管内的白磷、红磷不燃烧; ③热水中的1号试管内白磷燃烧,2号试管内红磷不燃烧; ④实验Ⅲ中,玻璃管上的气球变鼓; ⑤实验Ⅳ中,倒扣在热水中的3号试管内的白磷燃烧。 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的相关事实是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和⑤

【答案】B 【考查难点】 【实例训练】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探究燃烧等相关实验。已知,白磷(过量)的着火点40℃;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 ,且生石灰适量。 实验步骤及部分现象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步骤Ⅰ中,导致小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⑵ 步骤Ⅱ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 在步骤Ⅲ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具体操作是: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1)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 (2)先变鼓,后变瘪;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着火点,并与O 2接触;4P+5O 2点燃 2P 2O 5 (3)打开弹簧夹;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还剩下约4mL 时停止下流。 实验现象 原因 Ⅰ 高蜡烛先熄灭 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Ⅱ 矮蜡烛先熄灭 CO 2密度大于空气,隔绝O 2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步骤Ⅰ 点燃燃烧匙中的小蜡烛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燃着的小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步骤Ⅱ 打开弹簧夹,由注射器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夹紧弹簧夹。 白磷燃烧。 步骤Ⅲ … …

燃烧学 第1章 作业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初中化学【世纪金榜】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doc

初中化学【世纪金榜】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2题) 评卷人得分 1.认识各种图标对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图标指的是( ) A.腐蚀品 B.有毒品 C.当心爆炸 D.禁止烟火 【答案】【解析】选D。本题考查与人身安全有关的图标认知,图中所示图标是禁止烟火。 难度:基础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2.“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解析】选D。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随意升高或降低,A、B错;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和煤的形状无关,C错。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3.“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有严格规定。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液化石油气 B.二氧化碳 C.汽油 D.面粉 【答案】【解析】选B。可燃气体和面粉、煤粉等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不会爆炸。 【易错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常见的爆炸分为两种: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发生燃烧,放出热量没有及时扩散,使生成的气体物质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是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 (2)气体物质在有限的密闭容器内,因受热体积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种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气锅炉爆炸等。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燃烧学第二章作业

旋流燃烧器混合特性实验方案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如图所示的旋流燃烧器,由同轴的两根同心管道组成,中心管通燃料气,外层管道通助燃空气(带有旋流),当空气和燃料气喷入炉膛之后发生混合,并通过旋转射流的回流区卷吸炉膛内的高温烟气,因此射流中的气体由三种成分混合而成:燃料气、空气、炉膛内烟气。为掌握燃烧器的燃烧特性,需要了解炉膛空间中各处的气体成分比例(假定暂不考虑化学反应引起的成分变化)。

一:实验目的 为掌握燃烧器的燃烧特性, 需要了解炉膛空间中各处的气体成分比例(假定暂不考虑化学反应引起的成分变化) 。 二:实验原理 由于本实验只需要求得混合后气体的成分比例,不要求混合后气体的浓度。因此,只需要根据热流密度守恒即可求得混合后气体成分的比例,而不需要以温度场模拟浓度场。 对于两股射流与高温烟气的混合问题,燃料气温度为T1,空气温度为T2,高温烟气温度为T3。对于炉膛空间中的任一点,假设其温度为Txy ,该点物质中来自燃料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m1,来自空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m2,来自高温烟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m3。根据热流密度守恒,有: ???=++=++xy p p p p T c T m c T m c T m c m m m 3 33,222,111,3211 若假设三种气流p p p p c c c c ===3,2,1,,则上式可以简化为: ???=++=++xy T T m T m T m m m m 33221 13211 式中xy T T T T 、、、321为待测量,321m m m 、、为待求值。 由于未知数有3个而方程只有两个,故方程不封闭无法求解。故,实验中须改变321T T T 、、,测出两次不同温度下的xy T ,与上述两个方程组成封闭方程组如下: ??? ????=++=++=++''33'22'113322113211xy xy T T m T m T m T T m T m T m m m m 式中: 1m ——混合气体中来自燃料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 2m ——混合气体中来自空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 3m ——混合气体中来自高温烟气的成分的质量分数; 1T ——第一次输入的燃料气的温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和灭火练习(含答案解析)人教新课标版

燃烧和灭火 我夯基我达标 1.用家庭燃气炉灶炒好菜后,要熄灭火焰的方法原理是( ) A.吹灭火焰,使燃气与空气隔绝 B.关闭出气阀,使可燃物迅速与O2隔离 C.喷水降低燃气温度至自身着火点以下 D.关闭出气阀,使温度降到其自身着火点以下 思路解析: 这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题,根据生活实际经验可知,关闭阀门,没有可燃物气体出来,火就熄灭了。 答案:B 2.将铁丝放在空气中无论怎样加热,铁丝只是发红,不会燃烧,而将烧红的铁丝放在盛氧气的集气瓶内,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因为铁丝放在空气中不会达到它的着火点 B.因为空气中含有灭火剂二氧化碳 C.铁丝的着火点太高 D.集气瓶内氧气浓度大,扩大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同一时刻,一定的空间内,铁丝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次数大大地增多,使燃烧反应能剧烈地发生 思路解析:相同的条件下,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能够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氧气的浓度越大,越易燃烧,燃烧也越剧烈。 答案:D 3.夜间觉察到有煤气中毒的危险时,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打开排气扇,换新鲜的空气 B.用打火机照明,找原因,赶快排除产生气体的故障 C.拉开电灯开关,照着打电话,报110 D.杜绝一切火种,不能打开任何电源开关,及时打开门窗,通风并疏散室内人员 思路解析:煤气泄露,一定不能打开电器开关,或打电话,因为这些电器一旦接通,就可能会产生电火花,提供明火,可能导致爆炸。应先开窗通风,关闭漏气阀门。 答案:D 4.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 A.氧气不够 B.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C.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D.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思路解析:在宇宙飞船上没有重力,一切物质处于失重状态,空气也不流动,所以火焰立即熄灭。 答案:B 我综合我发展 5.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火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B.降低石油着火点 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用沙子扑灭 思路解析:一般说来,物质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降低的只能是物质的温度。 答案:B 6.2003年10月21日,南京炼油厂一油库汽油罐泄漏,遇一拖拉机行驶至附近,随着轰的一

燃烧学课后复习题1

第三章燃烧化学动力学基础 1、什么叫燃烧? 2、什么是简单反应(也称基元反应),什么是复杂反应(也称总包反应)? 3、什么是浓度?有哪些表达方法? 4、什么是化学反应速度?表达方法? 5、质量作用定量的内容?试用质量作用定理讨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6、什么是反应级数?对于基元反应和总包反应,反应级数如何确定? 7、常用的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的范围是多少? 8、反应级数n=1,n=2时反应速度常数的单位? 9、试用阿累尼乌斯定律说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10、什么是活化能?什么是活化分子?试说明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11、活化能的计算方法? 12、试述活化分子碰撞理论的内容?过渡状态理论的内容? 13、试用分子碰撞理论分析活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 14、试说明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15、反应物中添加惰性气体对化学反应速度有何影响? 16、为何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17、链式反应理论观点是什么? 18、什么是分支链反应?什么是不分支链反应? 19、链式反应过程包括什么? 20、试用氢燃烧反应说明为什么分支链反应能极大地增加反应速度? 21、什么是化学平衡常数? 第四章燃烧过程中的射流特性与混合情况 1、什么是平面自由射流?请图示说明射流从喷口喷出后射流发展情况?(射流形状、射流质量、 浓度、射流速度) 2、请图示说明平面自由射流的基本结构(扩展角,射流边界、核心区、初始段、基本段),及射流 速度沿轴向和径向分布情况。

3、什么是射程?射流初始动量对射程有何影响? 4、说明射流扩展角、卷吸量、射流速度衰减情况、射程四者之间的关系? 5、说明射流扩展角、射程、射流速度衰减对射流与周围气流的混合情况的影响。 6、什么是同向平行流中射流?速度梯度对射流的扩展、射流速度衰减和射程有何影响? 7、什么是环形射流、同轴射流?射流截面上轴向速度沿径向分布情况(请图示说明)? 8、在同轴射流中,中心射流和环形射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9、对于难以燃烧的贫煤和无烟煤来说,燃烧器采用同轴射流时,中心射流速度和环形射流速度如 何分布才有利于着火和燃烧?对于容易燃烧的烟煤,采用同轴射流燃烧器时,中心射流速度和环形射流速度如何分布才合理? 10、什么是旋转射流?速度分布情况?从燃烧角度分析,其优点有哪些? 11、什么是旋流强度?旋流强度对气流的扩展、卷吸周围气体数量、射流衰减、射程有何影响? 12、旋流强度对回流区大小(回流量)有何影响? 13、什么是弱旋转射流?什么是强旋转射流? 14、弱旋射流轴向速度沿径向分布情况?改变旋流强度的大小,对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的衰减 情况有何影响? 15、强旋转射流轴向速度沿径向分布情况?改变旋流强度的大小,对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的衰 减情况有何影响? 第五章着火理论 1、着火的方式有哪些? 2、什么是热着火?什么是链锁着火? 3、热着火和链锁着火的区别? 4、热着火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链锁着火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5、热自然的临界条件是什么?并说明物理意义。 6、可燃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压力(或浓度)、与外界对流换热系数对热自然有何影响。请用图示 说明。 7、什么是着火的孕育时间?请图书说明。解释为什么堆放在煤场的在常温下也经常会自然,而直吹 式煤粉锅炉中一次风管中的煤粉在高于150℃的条件也不会自然。 8、热自然温度的定义是什么?热自然温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图示说明。 9、图示着火温度与燃料空气混合物的浓度(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煤矿巷道中发生瓦斯爆炸的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和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徐磊盐城市第五中学 一、教材、学生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讲解启发与演示启发结合;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品:白磷、红磷、试管、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打火机、蜡烛、小木条、煤炭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学生

【提问】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 【点拨】温度(解疑点水点灯,燃烧原因,

九、课堂评价 本节课有如下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 1、创设情境,以魔术引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的碰撞。 2、实验探究的设计,小组分组实验,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显示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1、实验改进 除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也有一些额外的小的“意外”—“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水能降低温度”“那把白磷放在热水中,会燃烧吗?”“会”结果白磷并没有燃烧,实验现象与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即能分析出“隔绝氧气”。并且由这个问题就巧妙地完成了预设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而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3)断路(开路)检测方法 如图3-74所示的配线有断路故障,可用“检查导通性”或“测量电压”的方法来确定断路的部位。 图3-74 断路检测 ①“检查导通性”方法 a. 脱开连接器A和C,测量它们之间的电阻值,如图3-75所示。若连接器A的端子1与连接器C的端子1之间的电阻值为∞,则它们之间不导通(断路);若连接器A的端子2与连接器C的端子2之间的电阻值为0Ω,则它们之间导通(无断路)。 图3-75 导通检测 b.脱开连接器B,测量连接器A与B、B与C之间的电阻值。若连接器A的端子1与连接器B的端子1之间的电阻值为0Ω,而连接器B的端子1与连接器C的端子1之间的电阻为∞,则连接器A的端子l与连接器B的端子l之间导通,而连接器B的端子1与连接器C 的端子1之间有断路故障存在。 ②“测量电压”方法。 在ECU连接器端子加有电压的电路中,可以用“测量电压”的方法来检查断路故障。如图3-76所示)。

图3-76 电压检测 在各连接器接通的情况下,ECU输出端子电压为5 V的电路中,如果依次测量连接器A 的端子1、连接器B的端子1和连接器C的端子1与车身(搭铁)之间的电压时,测得的电压值分别为5 V、5 V和0 V,则可判定:在连接器B的端子1与连接器C的端子1之间的配线有断路故障存在。 (4)短路检查方法 如果配线短路搭铁,可通过检查配线与车身(搭铁)是否导通来判断短路部位。如图3-77所示。 图3-77 短路检测 ①脱开连接器A和C,测量连接器A的端子1和端子2与车身之间的电阻值。如果测得的电阻值分别为0 Ω和∞,则连接器A的端子1与连接器C的端子1的配线与车身之间有搭铁短路故障。 ②脱开连接器B,分别测量连接器A的端子1和连接器C的端子1与车身之间的电阻值。如果测得的电阻值分别为∞和0Ω,则可以判定:连接器B的端子1与连接器C的端子1之间的配线与车身之间有搭铁短路故障。 九、信号检测线 信号检测线的作用是在进行发动机 ECU 端子的检测时,为防止接头破损,需连接信号检查线束,并将测试棒抵住信号检查线束的接触箱进行检测。 1.信号检测线的连接使用方法 (1)将起动器钥匙置于「OFF」(锁定),从发动机 ECU 上取下接头。注意接头不可使锁定部位的锁扣弯折。 (2)将信号检查线束连接在发动机 ECU 以及机械线束上。 (3)将测试棒抵住信号检测线的信号检测接头测量。 (4)信号检测线为共轨式燃料喷射系统专用。如图3-78所示。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唐官屯镇中学马悦 2017年11月7日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材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火的发现与利用引入,了解燃烧带给我们的利益和危害,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设置分组讨论实验有助于他们的直观性学习。并且在之前第六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这里可以理解应用。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2.探究活动的动手能力和规范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 功的喜悦。 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 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具、三只蜡烛、两个烧杯,火柴、酒精灯、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等。给学生的 实验用具准备了五组,每组有一个水槽、两支蜡烛、一 个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图片,将火的由来火的应用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在生活中火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接下来观看一些森林火灾、楼房起火和人们被火烧伤的图片使学生们体会火有时候也是无情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利用火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要懂得如何防火和灭火,由此引入课题的学习《燃烧和灭火》 二.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观看视频完成 要求了解实验用具、过程与说明的原理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①铜片上只有白磷和红磷时,哪个会燃烧?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哪个会燃烧?③要想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应该怎样做? 2、交流与讨论 分小组讨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 课下作业 1.(2008年安徽肇庆)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A·草料舱没有氧气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2.(2008年山东烟台)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 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 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伏低身子逃出(D)淋湿衣服爬出 3.(2008年江苏南通)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2008年山东泰安)从防止空气污染的角度考虑,下列实验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的是() 5.(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干粉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白色干粉来灭火。这种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其中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 钠·它受热后生成苏 打、水和一种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碳酸氢钠的性质有 (2)灭火时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 6.(2008年福建福州)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1装置对“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12装置进行实验。

燃烧学2章作业

2.1 1)挥发分容易析出,可燃混合物浓度达到贫油限发生自燃;2)挥发分析出,可燃混合物浓度慢慢增大最后达到贫油限发生自燃;3)煤粉的散热量大于化学反应放热量,可防止自燃;4)挥发分不易析出,难以与空气接触,可防止自燃。 2.3 在150℃时,磨煤机内小部分煤粉通过热风加热不断积累热量最终达到着火温度发生自燃,显暗红灼热。但煤粉自燃的放热量通过热风被及时地带出磨煤机,自燃煤粉的放热量远小于其对外的散热量,因此远离自燃煤粉的地方温度迅速下降,局部火焰不能传播到整个可燃物内,不会发生爆炸。 2.4 过量空气系数过大,煤粉浓度过小,着火温度较高,作为一次风的气体量减小而煤粉浓度较高,着火温度降低,同时又减少了乏气带走的热量,减少了着火所需热量,又由于颗粒间相互影响加强可使着火温度进一步降低,有利于煤粉着火。 2.5 高原氧气稀薄,燃料浓度过高,偏离化学反应当量比,需要更高的点火能,冬天气温低,可燃混合物着火浓度界限变小,所以发动机难以发动。 2.6 低负荷时,进入炉内的燃料量较少,燃料燃烧的放热量减少,致使烟气和炉膛温度降低,同时烟气回流量减少,煤粉着火变得困难,同时,炉膛温度较低,煤粒临界直径较大,小颗粒煤粉容易熄火,影响着火稳定性。

2.8 1,2,4,10不利 3,5,6,7,8,9有利 习题 1、热自燃着火机理是什么? 2、热自燃着火条件是什么? 3、着火温度表达式是什么,自燃着火温度是否一物理化学常数?何故? 4、当p、T0、a、S/V及X A变化时着火温度的变化趋势如何?何故? 5、由于Ti≈T0是否说明在任何T0下均能热自燃?何故? 6、防止自燃的措施有哪些? 7、对一定的可燃混合气,在一定的X f下,当保持P不变,随着aS/V 的增加,Tc亦将如何变化,而当保持Tc不变,为何随着aS/V的增加,Pc 将如何变化? 8、点燃与自燃的区别何在?常用点燃方法有哪几种? 9、着火温度与点火温度的概念有何联系与区别? 10、说明炽热物体点燃的条件。 11、什么是最小点火能量? 12、何谓均相燃烧?何谓非均相燃烧?其过程和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有何不同? 13、何谓动力燃烧?何谓扩散燃烧?其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和强化途径有何不同?

831第三章 燃油的喷射与燃烧第一节

第三章燃油的喷射与燃烧588题 第一节燃油的理化性能指标及影响53题 考点1:燃油的理化性能指标及影响53题 影响燃油燃烧性能的指标(十六烷值、苯胺点、柴油指数、馏程、发热值和黏度); 影响燃烧产物构成的指标(硫分、灰分、沥青分、残碳值、钒和钠的含量); 影响燃油管理工作的指标(闪点、密度、凝点、浊点、倾点、水分、机械杂质和胶质)。 1.十六烷值 通常高速柴油机使用的燃油的十六烷值在40~60之间,中速柴油机在35~50之间。对于燃用重油的大型低速柴油机,只要其十六烷值不低于25,就可保证其正常工作。 2.馏程 馏程就是在某一温度下燃油所能蒸发掉的百分数,它表明了燃油的蒸发性,也表明燃油轻重馏分的组成。 3.黏度 黏度表示流体的内摩擦,即燃油流动时分子间摩擦阻力的大小。一般油品的馏分越重则黏度越高。燃油的黏度通常是以动力黏度、运动黏度、恩氏黏度及雷氏黏度等表示。我国和一些国家使用运动黏度和恩氏黏度单位,英美等国家使用雷氏和赛氏黏度单位。一般在工程上使用动力黏度单位。 ISO组织规定,自1977年开始采用50℃时的运动黏度作为燃油的国际通用黏度单位,表示为cSt50或mm2/s。 4.热值 1 kg燃油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燃油的热值或发热值,其国际单位用kJ/kg(千焦/千克)表示,其中不计入燃烧产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者称为低热值,即为柴油机中使用的燃油热值,用符号H u表示。我国标定在计算燃油消耗率时,重油的基准低热值H u=42000kJ/kg,轻油的Hu=42700kJ/kg,显然轻油的基准低热值较高。ISO规定的H u=42707kJ/kg。 5.燃点 燃油受热到达某一温度时,其表面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引火后产生火焰燃烧,并保持5s不熄灭的温度,称为燃点,又称着火点。 6.自燃点 自燃点是在没有其他火源作用下,燃料自行燃烧时的最低温度。它是表示柴油机燃料燃烧性能的指标之一,实际上它表明了燃料燃烧的滞燃期的长短。 7.硫分 硫分是指燃料中所含硫的重量百分数。硫的有害之处在于它对柴油机的机件有磨损与腐蚀作用。 8.灰分 灰分是在规定条件下燃油完全燃烧后所剩残留物的重量百万分数。燃料中的灰分为溶解于燃料中的有机酸与无机酸的盐类和不燃烧的机械杂质,灰分中含有各种金属氧化物,可造成燃烧室部件的高温腐蚀和磨料磨损,加剧气缸磨损。 9.沥青分 燃油中沥青重量的百分数叫沥青分。沥青分散于油中呈胶状,其中还含有硫、氮、氧、钒、镍等金属元素。 10.闪点 油品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它的蒸气与周围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接近火焰发出闪火(微爆)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它是燃料蒸发倾性和安全性的指标,一般所用燃料的闪点不得低于60~65℃。从防爆防火角度出发,船舶上允许倾倒燃油或敲开容器的环境温度应低于闪点17℃;在储运中禁止将油品加热到它的闪点温度,一般应低于闪点20~30℃。 11.残碳值 燃料在特定条件下加热到全部蒸发后所留下的炭渣重量的百分数叫残碳值。残碳的测定可以使我们间接地了解燃油中胶质物质和不稳定化合物的多少。 12.钒、钠含量 燃油中所含钒、钠等金属占燃油质量的百万分数,用ppm表示。钒、钠是燃油中非常有害的成

燃烧学导论第二版第二章作业答案

根据定义:ST O IC H A C T U A L A /F |A /F |F = 化学当量反应: 38222 2 2 C H a(O 3.76N )3CO 4H O 3.76aN ++?+ air Stoich fuel M W A /F | 4.76a ( )M W = a x y /4=+ (x=3, y=8,所以a=5) 6.15096 .4485.28) 5(76.4)( 76.4|/===fuel air Stoich MW MW a F A 当量比:87.00 .186.15|/|/== =ΦACTUAL STOICH F A F A

化学当量反应:81822C H a (O 3.76N )products ++ a=x+y/4=8+18/4=12.5 products N O H C →++22188475.12)1( 1 kmol C8H18 与12.5kmolO2和47kmolN2混合 (a ) 818 228180 00 f ,C H f ,O f ,N C H H (1)h 12.5h 47h (J /kmol )=++ 2o f ,O h 0= 2o f ,N h 0= f ,C8H18h ?=(511页,表B.2) 02341 f ,C 8H 18123456h 4184(a a /2a /3a /4a a ) T K q q q q q q -=+++-+=()/1000 可以算出(298K时):0 f ,C8H18h 224,109kJ /kmol =- )/(109,224)0(47)0(5.12)109,224)(1(18 8H C kmol J H -=++-= (b )1kmol混合物中有多少mol异辛烷?多少mol氧气?多少mol氮气? 0165.0)475.121/(1188=++=H C x 2066.0)475.121/(5.122=++=O x 7769.0)475.121/(472=++=N x 每1kmol混合物的焓:0 mix i f ,i i h x h = ? ; i i to t x N /N = mix kmol kJ h mix --=++-=/3700)0(7769.0)0(2066.0)109,224(0165.0 c) 1kmol混合物有多少千克?(=混合物的分子量乘以1kmol/1000,数值上等于分子量) mix mix mix h h /MW = 260.30)014.28(7769.0)999.31(2066.0)23.114(0165.0=++== ∑i i mix MW x MW mix 3700h 122.27kJ /kg 30.260 -= =-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某同学在学习“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实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2_____ _______ _____ _。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___________。 (2)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________。 (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 头斜向下(如下图所示)火柴在哪种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 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 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 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 烧 完, 棉布 酒精 烧 完, 棉布 酒精 烧 完, 棉布 不燃 烧

烧坏无损无损 (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 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毡是由羊毛及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 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 _ 。 5、化学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燃烧就是我们人类最早应用的化学反应之 一,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就发掘出50多万年前北京人使用火的痕迹。 (1)北京猿人使用自然火时,需要不断地向火焰中添加木柴和兽骨,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木 柴和兽骨”是。到了三万多年前,山顶洞人就会“钻木取火”,他们用动物的绒毛用 力摩擦木柴的目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随着人类对燃烧认识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如火箭升 空。现代火箭加注的燃料主要是偏二甲肼(C 2H 8 N 2 ),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氮气,写出此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当然我们也要学会控制火,否则就会发生危险。在家中若发现天然气泄漏并在小范围内被引燃,可采取哪些简单办法熄灭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点即可) 二、选择题 6、认识各种图标对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图 标指的是( ) A.腐蚀品 B.有毒品 C.当心爆炸 D.禁止烟火 7、“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 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 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8、“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4、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5、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阅读】教材第128-135页的相关内容; 2自学方法:默读,并找出重要内容,之后再小组讨论; 3自学时间:10分钟; 4自学要求: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二【学生自学】 1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 三自学检测练习 1.燃烧是_________跟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一般情况下,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叫做着火点. 3.燃烧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的锅,薪:指柴火)这句成语中的化学原理是: 6.某生产烟花爆竹的工厂,为了提高工人的防火意识,保证生产和安全,想制定

一个安全防火制度,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帮他们提几点建议(答出三点即可)。 (1)(2)(3) 四讲解点评 由组长讲评,确保每位学生都达标,组长不会的可以问教师。 五【要点归纳】 1、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的原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1)爆炸剧的燃烧,聚集大量的热 常见易燃、易爆物:如天燃气、煤气、 氢气、液化石油气、硫磷 (2)安全常识: (1)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 许违章操作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