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景"-字的成语

1▲残年暮景 △cánniánmùjǐng △典故:指人到了晚年。 △例子:秦母见叔宝又要出门,眼中流泪道:“我儿,我~,喜和是相逢,怕的是别离。”(清·无名氏《说唐》第十回)
2▲触景生情 △chùjǐngshēngqíng △典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出处:元·无名氏《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例子:人在~的时候,能联想起很多往事。
3▲春和景明 △chūnhéjǐngmíng △典故: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大煞风景 △dàshāfēngjǐng △典故: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出处:唐·李商隐《杂纂》把“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杀风景”的事情。 △例子:漂亮的公园里,鸟语花香,路边却堆着一堆垃圾,真是~。
5▲睹景伤情 △dǔjǐngshāngqíng △典故:睹:看到。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 △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惊梦》:“今日杜丽娘有些饶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归。”


6▲对景挂画 △duìjǐngguàhuà △典故: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 △例子:他们诸位姐姐过谦,都不肯猜,我却打着了,是“集贤宾”,这才叫~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
7▲对景伤情 △duìjǐngshāngqíng △典故:对景:对着眼前的景物。看见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联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伤感。 △出处:元·无名氏《集贤宾·逍遥乐》散曲:“我从来眼硬,不由人对景伤情一哭一个放声。”
8▲风景不殊 △fēngjǐngbùshū △典故:殊:不同。用以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晋书·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9▲抚景伤情 △fǔjǐngshāngqíng △典故:接触到面前的景物而引起感情上的伤痛。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三折:“登高望远,人人怀故国之悲抚景伤情,处处洒穷途之泣。”
10▲高山景行 △gāoshānjǐngxíng △典故: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

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例子: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私所仰慕。(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
11▲好景不常 △hǎojǐngbùcháng △典故:美好的光景不能永远存在。多用于对世事变迁的感叹。
12▲即景生情 △jíjǐngshēngqíng △典故: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而产生某种思想情感。 △例子:善咏物者,妙在~。(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词采第二》)
13▲急景凋年 △jíyǐngdiāonián △典故:景:通“影”,光阴;凋:凋零。形容光阴迅速,一年将尽。也指年终的时候。 △出处: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 △例子:想起长叙,同为户部侍郎而荣枯不同,~,谪居寂寞,应该去探头一望。(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14▲见景生情 △jiànjǐngshēngqíng △典故:看到眼前的景物,唤起某种感慨。亦指看到眼前的景物,想起应对的办法,即随机应变。 △出处:元·宫大用《七里滩》第四折:“不由我见景生情,睹物伤怀。”


15▲良辰美景 △liángchénměijǐng △典故: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例子:虚度了丽日风和,枉误了~。(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
16▲情景交融 △qíngjǐngjiāoróng △典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例子:好的诗篇必然是~,理在其中。
17▲桑榆暮景 △sāngyúmùjǐng △典故: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 △出处: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例子:教子攻书志未酬,~且淹留。(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
18▲杀风景 △shāfēngjǐng △典故: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 △出处:宋·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诗:“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19▲应时对景 △yìngshíduìjǐng △典故:应:适合;对:相合。适合当时的情景。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

应时对景,我们各贺一杯,你再说飞觞吧。”
20▲寓情于景 △yùqíngyújǐng △典故: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21▲云合景从 △yúnhéjǐngcóng △典故:如云聚合,如影随形。比喻随从者之多。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