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6308356.html,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怡

来源:《商情》2016年第22期

【摘要】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文章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所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像海啸、龙卷风和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1 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等特点,并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1.1 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直接灾害主要有:①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1.2 地震引发的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间接会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和疫病蔓延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①火灾;②水灾;③毒气泄漏;④瘟疫。

1.3 地震引起的人为危害。由于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有些地震本身并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的恐慌,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导致社会动荡,从而造成损失。

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2.1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制定相关的防治规划。在灾区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普遍调查,进一步确认可能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区,预测灾害规模和类型,动态监测重点的泥石流和滑坡,规划和制定具体的应急救灾和防治措施。

2.2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对震区开展工程建设,如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的修建,应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进行施工和建造,选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1、在室内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没有桌子等藏身处,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做饭,要立即关火,关掉正在打开的电视等。 2、不要慌张地向楼下冲或跳楼楼梯拥挤危险,碎玻璃、砖瓦、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砸下来,也很危险。可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3、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玻璃窗、门柱、墙壁、售货亭等危险之处,要蹲在空旷处。在高楼群区,应根据情况进入低矮建筑物中躲避。 4、在学校、商场、剧场时应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发生混乱。 5、正在搭乘电梯时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停车避开十字路口。为了不妨碍疏散人群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注意收听汽车里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离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离开。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婴幼儿要抱着背着。 9、不听信流言飞语不轻举妄动,从广播、电视和携带的电脑等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人们可以听到、感觉到的,如小震前震、气象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等。 小震前震: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大气异常: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反常气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降温或酷热蒸腾等。 动物反常:比较确切的骚动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昆虫如蜜蜂、蜻蜓等。 地下水异常:震区地下水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地光:我国近年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有红、黄、蓝、白、紫等,出现时往往一闪而过,不易观测。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 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 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 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 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 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2: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 预报。 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 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 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 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 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 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4: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 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 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 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 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 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 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概述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 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作者:林芳郭守权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

灾害防范: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 记者:九寨沟震后的地灾防治有何特点? 崔鹏:和汶川特大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也是在地震活跃的高山区,且高山坡度较陡,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激发次生地质灾害。但和汶川不同的是,九寨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旅游区,在这里我们除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外,还要关注对景观的保护,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而在九寨沟,次生地质灾害也确实可能对景点产生影响。 记者:应对次生地质灾害,您有何建议? 崔鹏:除了对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加紧整治外,后期应对次生地质灾害至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地震后有些山坡已经垮了下来,有些山坡结构损坏了但没垮下来。对这些震损的山坡,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震损部位及稳定性。第二,需要对景区内现有泥石流治理工程做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九寨沟里有33条泥石流沟,其中有17条可能对当地居民、景点产生威胁的泥石流沟已经得到治理,从目前结果来看,这些工程运行效果不错。但是地震可能会改变泥石流形成条件,原来的工程是否需要补充或加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 泥石流灾害是可以控制的 记者:除了因地震造成的损伤,目前九寨沟景区内也存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怎么防范? 陈晓清:过去大家只看到九寨沟的美丽,可能不知道,九寨沟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历史上九寨沟内曾多次发生泥石流,树正寨还曾经被冲毁过。1985年,政府针对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做过一次深度治理,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镜海,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就是沟尾的那几棵树,但实际上过去那些树是在海子中间的,每年

发生的泥石流都将其往前推进,1985年治理后,到现在那几棵树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说明我们的控制是有效的。地震之后,泥石流的物源肯定有所增加,所以现在先要检查一下此前我们修筑的防控设施的受损情况,再考虑是否要增加新的措施。

预防地震安全防护小常识修订版

预防地震安全防护小常 识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预防地震安全防护小常识 1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2、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3、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4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5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6、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7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8、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震前预防措施

1、准备3 日份的饮水、药品、干粮、手雷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收纳在救急袋内,但须随时留意食物与电池的期限,放置在全家人便于取用位置,以防不时之需。 2 、准备消防设备,以面封地震后可能发生的火灾;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 3 、熟悉住家环境,清楚那里是最好避难场所,预先想好逃生路线。 4 、家人间应互相约定地震俊应孩如何联系及安全后之会合地点。 5 、应经常举行避难演习,建立自卫编组,以防地震时惊慌失措。 6 、建筑勿任意违法加盖,或拆除墙、柱、梁、板,以免破坏房屋结构。 7 、较重物品应放置低处,并予固定,以防地震时掉落造成伤害。 8、定期检查瓦斯、电线管路,瓦斯桶应予固定。全家人均应清楚总开关位置及关闭方法。 9、地震时,应躲在坚固家具下,浴室也是安全的地方。 10 、应定期检查房子,如发现大裂缝应请专业人具加以检视或维修。 11、需记忆自家附近之医院、警察局、救火队电话。 地震来临时 1 、避免附带的灾害,尤其是火灾,所以应紧急关闭所有的火源,包括电源和瓦斯。 2 、顺手将门窗打开,避免因地震变形而无法逃生。 3 、就地寻找安全庇护处:千万不可慌张奔跑。若在室内,立即远离架子和柜子,背对窗户,躲入坚固的桌下。不可搭乘电梯。 4、若在郊外,则找空旷的地点,远离崖边、水边、车子。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 earthquake )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

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 以上的浅源地震(0 千米~60 千米),全部的中源(60 千米~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300 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本文是关于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地质事件,经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为大家分享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需由政府承担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纳入省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组织并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相应职责做好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气象、民政、教育、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义务,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根据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所辖领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范围包括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域等。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交通、水利、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划定; (四)总体部署和防治项目; (五)防灾预警体系建设; (六)资金渠道; (七)保障措施等。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施工区域等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且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应划为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实用技术手册 国家减灾委员会 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 年月

目录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安全 ........................................................................... 第四章灾害损失评估 ................................................................... 第五章灾后重建选址防御地震次生灾害技术指南...................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一、震损水库大坝隐患探测与安全评价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受强烈地震影响,大坝内部及附属建筑物的结构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例如出现裂缝、松动、严重渗漏,垮塌等重大隐患,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坝内部隐患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利用以上专用探测设备对水库大坝坝体和坝基进行隐患探测,对开裂和渗漏进行分析评价。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福建山美水库、湖南岳阳麻塘垸大堤、大毛家湖大堤、中洲垸大堤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的形式及预防措施

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的形式及预防措施摘要:高速公路隧道的地震破坏会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 对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措施。 关健词: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形式;预防措施 abstract: highway tunnel of earthquake damage will greatly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this paper highway tunnel form of earthquake damage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with a specific situation. keywords: highway tunnel; the earthquake; the destroy for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经过一些高烈度地震区域,尤 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高烈度地震区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时,需要全面考虑隧道的抗震问题。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中“六纵”毕节至兴义高速公路的组成路段,同时也是联接沪昆、汕昆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联线,也是拟申请新增国高毕节至河口中的一段。起点位于黔西南州普安县与晴隆县交界的沪昆高速(g60)新寨河特大桥的西岸,途经地久、 王家寨、马路河、长耳营、雨樟、格沙屯、万屯止于兴义市红岩洞,接汕昆高速公路顶效枢纽互通,路线全长70.91km。晴隆至兴义高 速公路路线途径多处高烈度地震区域,所以在很多隧道工程中,都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勉县漆树坝镇漆树坝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1-9#楼工程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镇巴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七年五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1) 三防治工作的部署 (1) 四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职责 (2)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2) 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 七拟定防治措施 (5) 八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 (5)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勉县漆树坝镇漆树坝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9#楼工程,工程地点位于漆树坝村,本项目总建筑面积4747㎡,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1、该工程地处山区,拟建区域位于河道一侧,东西两侧临山,在自然因素和雨季汛期的影响下,以防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陕南地区汛期主要集中在5—10月,这期间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将2017年的5月至10月即汛期定为重点防范期,其它时间为一般防范期。 3、为做好我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项目部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本项目部正常安全生产,结合我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三、做好防治工作的部署 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值班人员名单。 2、加强对建筑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监测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 3、对存在有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4、现场对工人进行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增加施工人员的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四、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职责 (一)、紧急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文亚平 副组长:潘定超、张兆华 组员:杨宝成、潘朝静、李欣、王浩、张欢、刘宝利 (二)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组长文亚平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进行应急任务的分配和人员应急资源设备调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反馈后续紧急情况的处置负责收集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资料,及时分析,定期上报,随时了解降雨及各地质灾害隐患变形发展的情况,指导和监督监测工作,按防灾预案中确定的监测时间及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 2、危险源控制、监测组:潘定超 3、伤员抢救组:杨宝成、刘保利、杜建英 4、安全疏散警戒组:张兆华、余杰、杜海燕、李欣、潘朝静 5、小组全体成员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安全员负责收集意见并修订预案。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1、在雨季施工期间,应由专人负责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做好防雨防汛工作。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6308356.html,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怡 来源:《商情》2016年第22期 【摘要】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文章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所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像海啸、龙卷风和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1 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等特点,并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1.1 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直接灾害主要有:①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1.2 地震引发的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间接会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和疫病蔓延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①火灾;②水灾;③毒气泄漏;④瘟疫。 1.3 地震引起的人为危害。由于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有些地震本身并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的恐慌,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导致社会动荡,从而造成损失。 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2.1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制定相关的防治规划。在灾区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普遍调查,进一步确认可能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区,预测灾害规模和类型,动态监测重点的泥石流和滑坡,规划和制定具体的应急救灾和防治措施。 2.2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对震区开展工程建设,如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的修建,应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进行施工和建造,选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有哪些? 有效避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二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不合理开挖边坡、堆放、弃土以及排水而诱发的崩塌、滑坡。 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措施有:1、汛期生活和劳作应尽量避让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区。2、加快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防止乱砍滥伐,搞好水土保 持,杜绝或减轻诱发泥石流产生的人为因素。 农村建房选址可根据以下五个原则来预防地质灾害:一是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二是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三是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 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四是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 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五是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六是地下岩溶 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人们在野外工作时,如果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应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让: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避开山脚、陡崖, 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 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时,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坝下,特别要保护头部。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一) 抑制诱发滑坡的行为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对以往众多滑坡灾害实例的成因分析表明,由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纯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越来越少;很多滑坡灾害不是“天灾”,实为“人祸”。 要有效防止滑坡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首先必须从约束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入手,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加剧和诱发滑坡灾害。 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首要措施。城镇、村庄、厂矿的位置是否安全,应该在场地比选或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来判定。 同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用地。居民住宅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性建筑设施,应尽量避开危险性评估报告指出的滑坡灾害危险区;因故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可靠的滑坡防治措施。 2、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如果不得不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或采取了必要防灾措施后方能施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 1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X年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结合全区地质灾害现状和X年降水趋势预测,特制定本方案。 一、X年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X年X区发生地质灾害2起,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全年共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避让知识宣传培训4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5次。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及有关部门要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责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X年全区降水预测 预计6月降水量50-80毫米、7月110-135毫米、8月115-130 毫米、9月70-95毫米、10月30-50毫米。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全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结合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全区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如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段。 1.X区:X镇—X办—X办—X办—X办区域(X市中心规划区)、新区。

2.X区城区、新区、X镇(X景区)、X镇(打造省级特色小镇)。 (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X城区、X办等乡镇、办事处人口稠密、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区域,在降水、人为活动等因素诱发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较大。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X、X等乡镇煤矿开采区,因地下局部采空,可能引起地面塌陷、裂缝;个别煤矿开口选址不合理,开采过程中弃土、煤矸石、碎石等堆放不合理,遇到暴雨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煤炭生产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组织企业治理。X城区的部分砖瓦厂生产方式不合理,乱堆废坯、废砖,可能诱发小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安监和国土部门应组织整改。 (四)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交通干线。国道X至X区X段,X高速公路扩能工程X区段,X区X至X地方道路(旧路),X区至X公路X至X段,以上路段在修建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危岩体和高陡边坡,在降水、震动等诱发作用下,很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路面崩塌等地质灾害,危及行人、车辆的安全。铁路方面:X铁路X—X 段,X铁路X—X段。机场方面:X新机场。 (五)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根据X地质矿产研究所对我区1:50000地质灾害详查情况的建议和全区的实际情况,共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72处,其中滑坡65处,崩塌7处;威胁到1171户、4059人、3581间房屋;规模等级,大型14处,中型28处,小型30处;30人以上的隐患点有41处,100人以上的隐患点有7处,涉及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摘要:地震发生时会产生许多的地震次生灾害,如楼房倒塌、火灾、水灾、危险物品及有害气体的泄漏等,尤其是在城市,学校、医院、机关、商场、企业等重要场所人口密集,如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引起的次生灾害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强。本文就如何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预防和策略做了探讨和研究,努力推进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事业。 关键词:地震灾害;次生灾害;预防措施;对策 abstract: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will produce a lot of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fire, building collapses, hazardous and harmful gas leakage, especially in the city, the school, hospital, office, shopping malls, business and other important places with dense population, if not timely preventive measures, induced secondary disasters will be more, danger will be stronger. this article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reducing city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12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幼儿园是孩子聚集较多的场所,地震时正确的避震措施十分重要。作为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在地震来临时,一定不能惊慌失措,要有序地组织孩子撤离、防震。 1、如果地震时孩子们在教学楼一楼,应立即组织幼儿紧急撤离到空旷的室外,撤离时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及大型玩具,如果来不及跑出去,应迅速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 2、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教学楼上,应立即组织幼儿躲到课桌下、讲台旁,并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避开玻璃门窗,或组织幼儿到有管道的卫生间等小空间,绝不可让幼儿乱跑或跳楼。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沉着地组织幼儿迅速撤离到楼下空旷地带。 3、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楼梯上,应立即组织幼儿快速下楼,不要停留,尽可能迅速逃离建筑物,转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逃出时,应尽量躲在楼梯间墙角或支撑结构较多的空间部位。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操场和室外,则可让幼儿原地不动蹲下或趴下,双手保护头部,并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乱跑,不要返回室内。 4、如地震时孩子们在睡觉,应立即叫醒幼儿起床,就 地避险,躲到床下,也可叫幼儿用枕头护头蹲下,蜷缩身体,并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组织幼儿到室外空旷地带。 幼儿防震小常识 1.地震来临时的危险振动大约在一分钟左右。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可暂躲较坚实的课桌、床铺等下面,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小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不能从窗户跳楼。 2.正在上课的小朋友应及时躲避。并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保护好头部,教师不可让幼儿一齐拥向出口。 3. 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4. 在户外活动的小朋友不要在狭窄的位置停留,不要躲进厕所、游艺室及教学楼等建筑物附近,教师应领幼儿到开阔地避震.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 细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 第五条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

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本条所述数值,“以上”含本数值,“以下”不含。 第六条报告程序 (一)中、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到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二)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速报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三)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受灾项目执行24小时抢险救援日报制度; (四)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电话机制。项目部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分局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公司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第七条速报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