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选萃

教学感受2009-06-11 17:18:2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目标解析

[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关键词]

时间:课内。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增量""减负"并举。方法:阅读。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

(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阅读先行:

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

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

写字降低难度:

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

(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

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经验共享,鞭策后进。

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

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

(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一周可读10~20万字。

1、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

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学<世界上下五千年>

第一遍浮光掠影读白话文故事,第二遍回头再读文言引文。学语文不攻坚,长期以往终至无师自通。

读史学文,一举两得。指导自学结合,讨论并口头填空。

2、阅读古代经典,意义深远

六年级通读<论语><老子>。先阅读交流关于孔子、老子、<论语>、<老子>的书籍,再学名典。

一读论语,不求甚解,重在读准背诵,先自查后抽查。

二读论语,重在前后联系。按顺序逐章谈认识,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

三读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采用的苏轼"八面出击,一意求之"读书法。

切忌意志强加,多商量多辩论。

学典籍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3、阅读文选和现代小说,完善知识体系

教法:自由阅读后讨论。

讨论小说重背景,融汇历史故事、小说、经典而贯通。

二轮实验,打算进一步涉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四十分钟之内进行的大量阅读。这项实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阅读量的成倍增加;二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可能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儿?我的回答是:有。不仅有,而且做起来也不难。

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我且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一、入学之初,读儿歌识字

下学期要从一年级带起了。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情做,第一天就自己读书。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很喜欢;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课本的学习,阅读、识字、写字不同步

一年级的课文朗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朗读,开始是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

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程度好的孩子边背诵课文边认读生字,弱一些的,则按进度读熟课文即可,学困生则要个别辅导。

先说阅读。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地听,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一册用了两个月,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是最容易的。

再说识字。课本之外的书,我只要求读熟,不要求识字。但对课本上的生字,我就要“强迫”孩子们认识了。看到一则资料说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是三到五岁,我深以为然,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认字相当困难的学生。对待这些孩子,得拿出点儿耐心,我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些“字理”知识,帮助他们记忆。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字学习就顺利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都认会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生字,无一例外。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得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最后说说写字。写字教学基本按常规进行,一年级孩子小,不适合进行长时间书写,所以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轻“负担”。比如,只让孩子照着课本抄汉字,而不是组词。这样,作业中的错误只有“错字”,而没有“别字”,提高了学生写、老师批的速度。至于组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把生词打印到一页纸上,用厚纸印成红色字帖,学生蒙上薄纸兴致勃勃地大描特描。

三、在诵读儿歌、故事中识字

我用三个多星期就教完拼音。说实话,部分学生拼读得并不熟练,但按顺序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是逐个学生过关。我印发给学生一张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我们最初读的注音读本是《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然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中的儿歌,《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就地取材,把它们编成不带拼音的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一年级下学期阅读小故事,《拼音报》、《弟子规》、《增广贤文》都是我班语文课堂上的“教材”。

一年级结束时,全班学生平均认识2000多汉字,有的孩子认得扎实,有的孩子认得模糊,但基本都有了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写完作业后的自由阅读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已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快乐。

中年级段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我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在这一年段里落实三个共同的要求。

一是,写字依然占用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现在,跟我一起实验的老师在开学前就分头准备好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拼写一部分生词,不会写的字词可以查阅老师提供的“词语表”。帮助学生打牢了写字的基础。

二是,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作文起步的教学。我一直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点,相信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所以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我才进行作文起步教学。但通过一年半的时间,学生就能通过“写作关”,甚至达到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容易,是因为大量诵读白话文垫底。

因此,第三点,诵读、积累最关键。比如一本教材用半个多月就能教完,一是略读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如《小英雄雨来》、《猎人海力布》等,学生自已默读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读的文章也不去条分缕析,一个课时学二至四篇,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学生诵读的文章越多,朗诵、理解能力越高,到三年级时,不经过预习,只要默读一遍,或听一遍录音,学生就能有感情诵读。

此外,我坚持一条:不论课本还是课外书,都要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口头填空题。如:“翻过一座小丘,_穿过一道山谷。蝴蝶追着跳舞,松鼠数着脚步;小树亮着绿叶,绿叶托着露珠;露珠掉在林中,变成朵朵蘑菇;阳光和着鸟声……”

文中平平常常的动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用得精妙极了,很难用语言分析透彻。对小学生来讲,与其长时间听老师枯燥分析,倒不如让他们背诵之后略略品味,则是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高年级段“海量诵读经典”

我把四、五、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段,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已把常用汉字基本写熟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基本过关,语文课上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持续默读,一星期读十万二十万字轻而易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这段时间阅读的内容主要有三类:历史故事、经典古文、中外小说。

一、历史故事

学习了经典历史故事,孩子们在解读经典时就不仅能进一步在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而且能获得大量的文史知识积累,对经典的理解就能上升一个高度,获得更加全面的养分。第一轮实验,我们在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总结了经验,第二轮实验,我打算在四年级学习。

1.浮光掠影回头再读。

我们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共271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对于文言知识,我和学生们都知之甚少,于是师生一道,见到“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立即绕道而过。先重点读白话文故事,回过头来再读文言引文,当时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

我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

2.读史学文一举两得。

有道是文史不分家。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自然渗透其中。我主要的办法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

二、经典阅读

第一轮实验中,我和学生在六年级通读了《论语》、《道德经》。最初我买了一本《论语问答》、一本《孔子——圣人风范》,读后我对孔子的生平、为人、观念有了一些了解。秋季开学后,我把书店里诠释《论语》、《道德经》的所有版本都买回来和学生阅读、讨论,读经典我们没有基础,但读白话文还是颇有兴致的。通过大量阅读,经典的学习渐入佳境,孔子的高大形象、伟大人格、至理名言逐渐成为我们师生心中的一座丰碑,大量阅读又一次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

随后,我们开始学习《论语》。还是采用我惯用的方法,第一遍粗略地、不求甚解读,搞不懂的放过去。用不到3个星期学了10篇,学习的过程很简单:上课开始轮流读一遍,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教师告诉学生哪几章是要求背诵的,哪几章是要求熟读的。然后,学生自己熟读、看译文背诵。同伴互查合格后找老师检查。学完1至10篇后进行复习。我把要求背诵的和要求朗读的以5篇为单位打乱顺序印成文本,学生复习熟练后拿这个打乱顺序的文本自查,我再抽查。后面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10月底学完第一遍。第二遍学习《论语》,重点是前后联系。按照顺序逐篇逐章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学生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第三遍学习《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要内容。比如把孔子“教学”的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

生总结孔子如何学习如何教书育人,等历史和现实人物的章节一起显现,把谈论“仁道、君子、修身、为政、交友”等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去总结。孩子们把手里几本不同版本的《论语》前前后后地翻阅,把书都翻烂了。

这样一种打破常规的教学,学习这些艰涩的古文,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时时刻刻警惕不能把教师的意念强加于学生。儿童的思想与我们成人总是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商量”。比如《论语》《道德经》中哪些章节应该熟读,哪些章节应该背诵,我们师生都“辩论”一番,如果学生说得有理,我就听他们的。孩子们为了能说服老师,他们查阅资料,寻找论据,往往还没有等集体学习,他们早就搞懂了。“好,就听你的了!”学生得意地笑了,为老师听从他的意见;老师得意地笑了,为掉入了自己“圈套”还在自鸣得意的孩子们。

三、中外小说

我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全班共读一本小说,我们的图书室里配了大量的优秀小说,比如《彼得·潘》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首先读“口袋”丛书,再读16K注音读物,高年级段再读没有注音的原版小说。在低、中段讨论小说的重点是小说的内容,除了“片断赏读”、“猜猜这是谁?”的阅读游戏,“故事接龙显本领”等形式之外,我的学生“发明“了“贴标签”,就是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爱丽丝掉进兔子洞,那个洞“深不可测”,洞四周墙壁上有很多东西,让人“目不暇接”。再比如彼得潘学海盗贼的声音,学得很像,那叫“惟妙惟肖”。

海量识字有秘方——破译韩兴娥的识字教学法

识字教学的难题至今还困扰着万千师生。有人把这个难题的存在归因为汉字本身的复杂外形。其实,明清之前似乎没有多少中国人望汉字而生畏,至少在一般的文献中没有看到有学者抱怨汉字难教。古代私塾中的学子,只要两三年功夫就可以认识常用的两三千汉字,自主读书的时间比当下的学生提前了三四年。

韩老师也说:“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头。”

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而阅读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是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然而,按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这种高耗式教学就没办法改变吗?

看看韩兴娥是怎么大胆改革的——

简化拼音教法,缩短教学课时,让拼音当工具而不是变成另一套文字。她把声母、韵母都排列出来,让学生跟着“a——o——e——i——u——ǖ”地念,

唱歌一样,念熟了,就指读字母卡片。每天复习,三周就把拼音学完了,学生基本能拼读音节了。她不要求学生默写拼音表,不要求学生死记音节。拼音说到底是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另一套文字。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的教师对拼音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费了很多心力和时间,把它当做了另一套文字来教了,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用拼音写话写文章,无形中弱化了蒙学童子对汉字的热情。

为促进学生的识字热情,她会将学生在幼儿园里读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让学生读。她说这是让孩子们自学的第一本书。她这样把学生领入读书识字的天地——

开学第一天,韩老师说:“孩子们,我们唱首歌吧!”

她发给学生那本自己编写的小册子,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

上学校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词语表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

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

生字表大鸟劳学包动迟

小长到书为校劳

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韩兴娥告诉孩子们:“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词。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你的指头指着儿歌中的这两个字,念这一句儿歌。”

韩老师出示卡片“功劳”,有的孩子张嘴要说,她伸出食指放嘴边“嘘”地一声示意,孩子们的手赶紧在儿歌中找寻,找到的用手指着“功劳”,仰起头骄傲地看老师。老师转着圈看,耳朵靠近孩子们的嘴,听他们轻轻地念。找不到的、不会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原来是…功劳?啊!”然后韩老师让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从胸前向前一推,像乐队指挥一样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孩子们的回答大合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念着。

“下一个词看谁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孩子们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师,期待着下一个词出现……

“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生字表。”

……

就这样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学会“自学”生字的办法。下午到校后便有十几个学生找韩兴娥认字,韩兴娥给他们盖上鲜红的奖杯印章并奖励一张小卡片。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第一周便有30多个学生认会了7首儿歌中的100多个生字。

这本神奇的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结合入学教育读儿歌认生字,一年级的蒙养教育就这样水到渠成。

小册子的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则由学生自己完成。孩子们回到家只读儿歌识字,因此不害怕学习。

每天早上、课间、中午上课前,都有许多孩子围着让老师检查他们认字。韩兴娥左右手同时工作,左手指着一个字,左边学生的目光在儿歌中搜索;右手指着一个字,右边学生的目光开始搜索——这时,左边的学生已找出了生字。有时她一同检查三四个学生。孩子们没读熟就找她检查,韩兴娥也不急躁。因为学前没有认字经验的学生认字困难是正常现象,检查就松一些,让他们这么高高兴兴地“混”奖品吧!

创造情境给学生识字,是韩兴娥老师的独门招术。一年级的10月份前,她会给每个学生印发一张拼音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她还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在课堂上练习拼读。学生不亦乐乎!国庆节前致家长的信中,附着全班学生的姓名,供孩子们识字。

第二个月后便开始读第一本注音读本《三字新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一句,很简短。这种童谣是儿童通向文学阅读的引桥,对学生后来能自主阅读有极好的裨益。

上课铃声一响,韩兴娥对着话筒开始念儿歌,孩子们或者念或者背,一首接一首,直到全班

学生都拿出书翻开正在读的页码,韩兴娥让他们停止诵读,表扬几句那些在课前已

诵的学生,让他们下课时领张小卡片,就这样,课前提前读的孩子越来越多。

再稍后,韩老师把课文当做真正的识字教材。起先是一天一课,然后是一节课读背两课,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生字,高年级的课本在一二年级里也畅通无阻。读完人教版的就读苏教版的,读完上册读下册,读完课内的读课外的。就连《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的儿歌,韩兴娥也把它们编成不带拼音的小册子,让学生同位对读。《拼音报》《好妈妈儿歌400首》《日有所诵》《弟子规》《增广贤文》都是韩兴娥班语文课堂上的“教材”,到一年级结束时,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2000多汉字。

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那每日琅琅的书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也让每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大量识字却只是少量写字,这是韩兴娥识字教学的另一独门妙术。她这样教写字:一是整体输入汉字笔画歌,二是描红。

韩兴娥老师借鉴了辽宁东港实验小学的经验,不单个笔画教,在教基本字之前,把汉字的基本笔画编成儿歌诵读:

点横折竖横钩竖提竖折竖弯钩

横竖弯捺斜钩竖钩撇点横折钩

撇撇折提弯钩横折折撇横折弯钩

横折提横折弯横撇卧钩横撇弯钩

教学时,把笔画抄写在长条纸上,贴到黑板上方,教师指着有节奏地领学生念笔画名称,从一堂一堂念慢慢减到一日一日念,再逐渐减到一周一念。不到一个星期,孩子们无一例外地会按顺序念了。识字教学开始后,每学一个新笔画,就不用一遍一遍告诉学生笔画名称了,只要用教杆往长条纸上相应的笔画一指,学生便能熟练地说出要写的笔画名称。

这种识字其实为学生独立识字打好了基础。学生学会拼音后,又认识了所有的基本笔画,见到新字就不会有畏难情绪。而降低写的坡度,不要求大量书写,对于现在入学年龄偏小的孩子而言无疑是正确的。

海量阅读有妙法——破译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目标

海量阅读,自然是以多取胜。在韩老师的课上,我们通常看到好几本书同时用同时读,好几种文体同时教同时解读。但她却能做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她有着相当清晰的阶段目标。有人看到韩老师把高年级的课文放到低年级来学,就有训练目标不明确之疑。而韩老师的看法是,自己的学生已经读了大量的文本,若多比小学课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读过了,小学的课文对这样的孩子已经鲜有理解的难度了。比如,人教版六年级的《钓鱼的启示》给有过大量阅读三年级的学生来读,有多少读不懂呢?

然而,即便是有这样的理念,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进课堂呢?当然不能。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

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

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

高年级:《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

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基本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值得赞赏的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还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特好的范例,就是要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比如60多万字的《上下五千年》,韩老师领着学生来回读过两三遍,将书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烂熟于心,这种功力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短小的选文,六年里,没有让孩子读一本有挑战性的大部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培养学生读有深度书籍的时机,最终的结果是:若多的中文系本科生都缺少读长篇的耐力。

看看韩老师是怎样带学生读《上下五千年》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共271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韩老师课前参阅了大量的资料,但真正直面原文时,她还是陷入了为人师者最难堪的尴尬之境:她所选用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韩老师对学生坦陈自己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她们师徒见到文中的“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读不懂,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读的速度较快,半年时间,他们粗略地学完了整本书。再回头去复读时,师生发现,当时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解释大体意思。于是下学期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又学习了第二遍。

这次经历,让韩老师悟出了一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些内容起先可以囫囵吞枣,再反刍时就会轻车熟路。“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后来就成了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韩兴娥不沾边。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各年段阅读课教学推荐书目(一)

低段

《猜猜我有多爱你》

《逃家小兔》

《一只孤独的乌鸦》

《石头汤》

《爱心树》

《驴小弟变石头》

《勇气》

《犟龟》

《光屁股大犀牛》

《我有友情要出租》

《花婆婆》

《爷爷一定有办法》

《雪人》

《彩虹色的花》

《蚯蚓的日记》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我是霸王龙》

《我爸爸》

《我妈妈》

《小种子》

《笨拙的螃蟹》

《笨狼的故事》

“小海豚心灵成长故事”系列

“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

中段

《恩德童话绘本》7册:《光屁股大犀牛》《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月圆夜的传说》《犟龟》《出走的绒布熊》《吃噩梦的小精灵》《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花婆婆》

《小房子》

《三个强盗》

《獾的礼物》

《青鸟》

《绿野仙踪》

《黄书包》

《公猫拿破仑》

《文身狗》

《火鞋与风鞋》

《精灵鼠小弟》

《吹小号的天鹅》

《苹果树上的外婆》

《弗雷迪去佛罗里达》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国际大奖小说”系列选读

高段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一片叶子落下来》

《失落的一角》

《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

《再见了,艾玛奶奶》

《夏洛的网》

《时代广场的蟋蟀》

《草房子》

《青铜葵花》

《彼得·潘》

《秘密花园》

《毛毛》

《青鸟》

《波丽安娜》

《山居岁月》

《男生贾里》

《女生贾梅》

“国际大奖小说”系列选读

读《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写》有感

韩兴娥

读了李白坚教授的文章写点儿感想,李教授也一直催我仔细读,今天才有时间。

但是,研究了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以后,我们发现,这套方法,是完全符合科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既具有可操作和可复制性,也是每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推行的。这个方法所唯一需要的,就是老师们的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这一点儿见解一致,海量阅读人人可为。

这门课程越实践、越运用,就越熟稔。换一句话说,语文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学好和掌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将与个人对其运用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当学生看见汉语言文字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有了什么不解的问题,就向汉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请教——阅读,有了什么思想感受,就向汉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倾诉——写作!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语文教学才能说是成功的!

汉语言文字的“亲和力”,是以大量的接触和融合——跟汉语言文字的“双亲”吃、睡、玩在一起——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又必须自小而为之。

童贞时期,对什么都不了解、对一切都好奇,最最需要营养和哺育,因此,对这种“亲和力”的培养也就特别容易奏效。和人类亲情一样,如果一个人从小得不到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的“养育”,长大以后再想让他们“认爹亲娘”,则从感情和效果上来看,都为时晚矣!

任何东西都有这个特点,过了某个年龄就事倍功半。

听了韩兴娥老师的课后,我发现她的“海量阅读”有一个误区,就是阅读的内容与《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南辕北辙。

如果做“海量阅读”的教师想在考试的时候也有一个较好的分数,首先必须改变“海量阅读”的内容——给孩子们阅读的文章必须和《语文》课本保持一致:进度相近、文章相似。

现在,韩老师给孩子们阅读的文章大多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

您听的那节课是《成语故事》,与语文课本不太相符,但我们也学过很多与课本内容、难度相近的书,如人教、苏教、语文出版社的课本,潍坊的“主题学习丛书”等书,都符合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此外,韩老师让孩子们将《语文》课本两周读完,可能也是个不智之举。应该将人教《语文》课本当成一条主线贯彻学期始终,让它像风筝的线一样,牵连起一切“海量阅读”所添加的相似阅读内容,让学生始终围绕《语文》课本的主题、进度和广度扩展阅读,这样,应付考试可能就比较有方向了。

以课本为主线进行扩展,就要老师去选择、打印,不但范围窄,而且费时费力,哪如用现成的书都来得容易?我不知道上海的课程如何安排,山东地区语文课时很少,我每周只有七节课,还包括30分钟的小课,像您在淄博教《珍珠鸟》那样上课,的确有趣,但难以“海量”,太慢,难以达到“海量”。

另外,就国人一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倘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随即参加工作,或者再读三年高中后考入大学,则除非读的是中文系,一般说来,已经很难再有对汉语人文类作品进行大量和系统的接触机会和大量的自由阅读的时间了。

如您所说,不只是中学,就连大部分小学在内,阅读量太少,不读书,与书本缺少亲和力,是受过十一年高中教育的学子的通病,这种病连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也少有幸免,几乎成了国人的通病。我也女儿也因为阅读量不够而缺乏对书本的痴迷,但她们班在小学中年级时平均高达98分。这是“得”还是“失”?面对语文教学之路上的这种顽症,内心有种不可扼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督促着孩子们读一些将来他们在中学、大学都不会学到的文章,而那些文章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两周教完课本已经很慢了,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速度还要快。韩兴娥老师曾无可奈何地告诉我,每当考试前两周,就停止“海量阅读”而给孩子们做卷子

补课,以免因考试出了问题连坐到“海量阅读”实验的进行!

一路上跟您谈了许多苦恼,因为您是大学老师,跟我现在的部分学生家长是同一身份。而我从生源差的学校到生源好的学校,对那些大学老师家长们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我的内心深处期盼得到您的认同,所以不停地跟初次见面的您谈家长的意见。实际上,我任教的班级在海量阅读之前考试成绩一般,在进行海量阅读之后的十年中考试成绩一直居高。个别语文成绩稍差的学生英语、数学也差,这样的学生在哪个班、哪个学校都差,怨不差我和海量阅读。从2000年来,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没有语文成绩太差的,从别的学校转来的学困生入学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跟着我的老弟子读了两年《论语》、《道德经》后,考试成绩脱离了全年级倒数十名,但在我的班还是倒数第一。但个别家长不这样想,他觉得孩子语文成绩差了,是因为我教课本的时间短了。谁让我与主流教法不一样呢,活该自己找麻烦!

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写

——从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说起

李白坚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有一位韩兴娥老师,她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海量阅读”,“两周上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教材;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个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5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见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之按语,载《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第22页)

对于这则天方夜谭式的新闻,许多教师如聆神话、将信将疑。羡慕的不少,仿效的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大家都把这种现象单纯地看成是韩老师的个人天资——既然没有这份天资,也就不想“竹篮打水”了。

但是,研究了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以后,我们发现,这套方法,是完全符合科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既具有可操作和可复制性,也是每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推行的。这个方法所唯一需要的,就是老师们的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医治多年来“满堂灌”、“一言堂”的痼疾、对于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艰难宗旨和实现教师“授之以渔”的渺茫目标,对于推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之所以如此评价韩老师的“海量阅读”,理由如下:

第一、“海量阅读”为青少年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阅读速度及广度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摈弃和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迅速地判断信息的真伪、高速地决定信息的取舍、在第一时间到达当前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平台并在各种信息的交互撞击中最先迸发出个体的正确判断和创新意识,是当今科学研究和现实工作获得成功的保证。

随着书籍阅读的目录化、报刊阅读的广告化、应用阅读的导语化和知识阅读的电子化倾向的出现,快速和大量的读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须。怎样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在语文课程中拓展阅读的广度、提升阅读的速度、加速理解的程度,让中、小学生早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信息爆炸时代,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由浩瀚的文字信息中获取所需核心材料的能力、是快速判断文字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是尽快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是概括所需文字信息的关键词并为所需信息构造关键词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交际工具,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需要的不单是理解,还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巩固、深入和提高;它要求的不单是积累,还必须

以随时随地的运用才能延伸和拓展。

这门课程越实践、越运用,就越熟稔。换一句话说,语文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学好和掌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将与个人对其运用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如果说,教师的正确讲解,在其他门类的课程中将具有极大作用的话,那么相对语文来说,采取大量地反复地运用的方法,其效果将比单纯的讲授,即现在通行的“阅读理解”或者“细读文本”更为直接而且奏效!

正因为语言文字在生活和运用中的学习效率比在课堂里、教学中的效率要高得多,以致有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领域提出,语言文字的学习最好称为“习得”,因为汉字的“习”字,带有更多反复实践的意义。

语言文字的习得量将直接影响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一个成天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编辑和一个以机器制造为本职的员工,他们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熟悉、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将有天壤之别。

“海量阅读”的直接结果,推动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直接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信息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力”!阅读的速度和数量的提高,又反过来加强了汉语言文字的习得量,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度理解的良性循环。

汉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就是学习个体和语言文字之间的附着力和吸引力。当学生看见汉语言文字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有了什么不解的问题,就向汉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请教——阅读,有了什么思想感受,就向汉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倾诉——写作!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语文教学才能说是成功的!

汉语言文字的“亲和力”,是以大量的接触和融合——跟汉语言文字的“双亲”吃、睡、玩在一起——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又必须自小而为之。

童贞时期,对什么都不了解、对一切都好奇,最最需要营养和哺育,因此,对这种“亲和力”的培养也就特别容易奏效。和人类亲情一样,如果一个人从小得不到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的“养育”,长大以后再想让他们“认爹亲娘”,则从感情和效果上来看,都为时晚矣!

这样看来,“海量阅读”在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亲和力”上,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就国人一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倘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随即参加工作,或者再读三年高中后考入大学,则除非读的是中文系,一般说来,已经很难再有对汉语人文类作品进行大量和系统的接触机会和大量的自由阅读的时间了。

因此,抓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好时期进行“海量阅读”,不但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汉语言文字的“亲和力”,还能让青少年大量而快速地得到人文素质、科学思想的熏染和自由阅读的快感,为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打好基础。

为了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培养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从小就得到各类书籍的熏陶教育,教师应该尽量少占用他们的时间,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培养起个人的阅读方向和嗜好。

教师在语文课堂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帮助提供和组织阅读的交流和讨论,是介绍书籍的内容,是对阅读方法的传授和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七到九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然而,过重的不必要的课内外负担,过多的阅读理解中的“细读文本”,过繁的回家作业、过度的课外学习,过份的对分数的追求,剥夺了孩子们选择阅读的时间,扼杀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由,使我们对以上《标准》的实行,不敢乐观。

而“海量阅读”的推行,将轻而易举地兑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数量和速率要求,为把孩子们培养成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量阅读”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性“终身学习”阅读目标的技术性需求。

终身学习,是教育的总目标。“海量阅读”中已经包含了现代社会必然出现的“浏览阅读”和“检索阅读”的技术性因子,开始了实现可持续性“终身学习”的技术需求。

信息爆炸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知识的获取变得便捷、迅速而简易。

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使得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如此简易,以至于任何一个掌握了基本网络搜寻技术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段获取任何必须的基本知识以及体系之外的诸多信息。现在,大概已经没有人会认为能背诵《论语》、《孟子》是有学问的人了!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在现代社会不具有多大意义的信息存贮功能,完全可以交给硬邦邦、冷冰冰的电脑去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简直就是教师的宝贝。能偷看到几页教学参考书的学生会因之而瞠目结舌——“原来语文考试的答案这里都有!”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打开网络,几乎任何课文,都可以找到如山似海的备课材料和课件。需要的只是读者的选择、鉴别和综合:把浩如烟海的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甄别和筛选,把别人的思想、方法加以改造,变得更符合于自己的教学特色、本校的现实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已。

要博取“众长”,就必须大量“摄入”,“众长”是建筑在“博采”的基础上的。于是,谁能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量地“博采”,谁就能够最大量地综合、加工、改造和创造!

这种“博取众长”、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改造创新的能力,才是我们今天要运用大脑和能力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指向。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如今“细读文本”之类阅读理解教学模式的局限和短视。

在信息社会中,就阅读的范围和范式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目标阅读”、“浏览阅读”和“检索阅读”。

“目标阅读”,即有着明确的范围和准确的定位的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阅读即是。“浏览阅读”和“检索阅读”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似乎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却意义重大。这两种阅读形式凭借教师的课堂分析很难造就,需要的是更为科学的阅读实践的支撑,而韩老师“海量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其中已经隐含了相关的技术因子。

如果说“目标阅读”尚可由“细读文本”的满堂灌、五马分尸地分析、细嚼慢咽地理解、敲骨吸髓地考据来担负的话,那么后两种阅读模式却必须“粗读文章”!必须一目十行地扫描、提纲契领地理解、综合统筹地思考!

这后两种阅读模式要求读者在短时间内迅即掌握一本著作的主旨;在叙述性文章中高速概括中心思想、寓意精髓、人物形象、重要语句;在议论性文章中迅即明确论点;在说明性文章中及时梳理事物的性质特点;在应用文字中立刻明确问题的主旨意向等。

“浏览阅读”是在读者没有明确功利目标情况下的信马由缰、无拘无束、漫无目的、开卷有益式的翻阅,是非专业自由阅读的主要形式,也是网络阅读的主要形式。

“浏览阅读”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通过随意的信息收取,刺激大脑,撩拨意识,使之产生灵感思维和创造思维。

人们在进行这种仿佛是无意识的阅读的时候,他的大脑看似处于平静状态。但是,当突然接触到一点什么,比如,一句话、一段目录、一点议论、一番说明、一些描写等的时候,当无数的这些“一”和大脑曾经收集到的信息有那么一丁点儿或交叉或衔接或渗透或重叠的时候,大脑就会像电子管似的被接通、被点燃、被启动、被唤醒,顿然醒悟、豁然开朗。所谓的“灵感”思维,即刻来到。

“检索阅读”,则是一种目的明确、功利至上、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阅读方式。当网络已经

成为信息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交通方式的时候,“检索阅读”更在科技的推波助澜中一跃而成为所有阅读形式中最受人关注的阅读方略。

当人们从事一个项目、一次试验、研究一个问题、产生一种疑问的时候,必须以获得某种特殊资讯为根据,于是,迅速查找问题的积极提示或者消极答案,快速地在网络世界成千上万条信息中闪电般地筛选出自己之所需、在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中鲨鱼似的寻觅自己之所要——“搜索阅读”由是出现。

遗憾的是,在一个网站的数十张网页中、在一所图书馆的十几个书架里,只能找到几段资讯、几行文字,而问题的最终解决,却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于是,又得去翻阅第一百、两百本书,寻觅第一百、两百面网页。在万千资讯汇合碰撞之下,经过归纳综合,某一个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而这,已经是属于个人的具有专利性质的精神产品了。

人类就在这无数借鉴他人知识、激发自身创造精神的能动中,创造财富,走向未来。

需要指出的是,这后两种阅读模式都需要以快速和大量为基础,质而言之,这种阅读甚至不是在众多资讯中“寻找”,而是于大量信息中进行“抛弃”之后剩下的精髓,就像砍去多余部分后,剩下的就是伟大的雕塑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说,快速获取资料、搜集资料、梳理资料的能力,比得到资料本身更为重要,而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这就是我们希望将这种阅读发端和落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理由,也是韩老师“海量阅读”的另一重意义。

事实上,由于信息社会的潜移默化,当代中、小学生在“浏览阅读”和“检索阅读”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惊人的本领。

2008年上海某区小学生计算机网络中文操作应用竞赛,我们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给一幅仅标明总漫画名为《父与子》的六格漫画,要求小学生依靠网络资讯,在60分钟内:(1)检索画册《父与子》的作者姓名、生平、作品的艺术成就;

(2)为每副漫画的人物活动设计一些对话,做成一个简单的小剧本;

(3)到网络上查找什么是剧本,如何写剧本,以便完成以上要求;

这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艺术问题,参试的小学生居然做得有板有眼。通过网络上的“检索阅读”,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卜劳恩和他的生平,初步了解了剧本和剧本的写法,并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这些有关知识要是用现在通行的方法去讲,不知道要花费教师们多少可怜的备课精力和“细读文本”的讲解时间!

第三、“海量阅读”改变了“阅读理解”教学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让学生走上“学会学习”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阅读分析:了解内容、分段讲解、归纳结构、总结中心、,罗列特色。从主题、题材到结构、表达;从语言、风格到体裁、语法,面面俱到!

这样的教学结果,造成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是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学期结束的考试就是将教师分析的结论交还教师,百分之一百交还的得一百分,只还了百分之五十的,称为不及格。在这里,教师的分析就像原始人的飞旋标,投掷出去后,没有击中任何一个目标——学生不曾建构新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出现问题质疑和知识扩展——又飞回到教师的手中!

这是一种可概括为“现成知识的结论性传递”的循环教学,教师教给学生的不是分析能力而是现成知识,教学指向不是过程而是结论,教学的本质仅仅是“传递”,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备课和备课结论的重复推销。

其实,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建筑在大量泛阅读基础之上的,就好像裁缝能够分析衣服的款式、厨师能够分析菜肴的特色、老工人能够分析次品产生的缘由、车夫能够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都是建筑在各自大量职业实践的基础上的一样。

分析能力,是人类频繁接触某一对象后大脑自然的逻辑生成。

学生对某篇作品中词汇、主题、结构、意境的理解深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泛作品阅读的广度。作品读得多的学生,分析理解力就强、速度也快,反之亦然。

学生对某一篇作品的理解程度,是随着同类文章的阅读量而自然增长的。教师即使将《孔乙己》讲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在此前此后自行多阅读几篇取材类似的鲁迅作品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等有利。

因为五篇鲁迅作品的量的积累,将无形中在学生大脑中构建起对鲁迅作品文字风格、故乡风情、思想意识、景物描绘、人物形象等的整体印象,抽象出对鲁迅作品的全方位认知,而这些认知,又将反过来加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理解和思索——这一切,正是语文学习最紧要的接受心理程式。

同样,老师将一篇作品中的某个词语讲解得再深再透,甚至让学生背出来,也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在数篇作品中遇到同一个词语的重复阅读来得深刻。

因为只有在不同语境中才能真正领会某个词语的普遍意义或者特殊用法。纯粹的讲授,学生并不能得到能动的认知和创造性的思索,但在看似粗浅的泛阅读中,学生已经逐渐构筑起自身分析理解的发生认识过程了。

记得巴金在总结自己文学创作经验时曾经谈及: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已经储备在我的脑子里了,虽然我没有对其中任何一篇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足可以让我明白“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古训,大抵也是这个意思。

既然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可以自我建构的,既然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我分析,为什么语文教师就不能少讲一点、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分析后,再作补充、辨伪并帮助提高呢?喜欢自己多讲而不想让学生参与,讲的又都是备课时预设的内容而非学生即时之所需,认为不讲学生就不会明白、就感到失职和伤心,是一种语文教学的痼疾,这种病症大学教师中也很流行。

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硬性规定把原来两学期40周制改为三学期20周制,非要把教师的课时砍掉一半!强迫教师拣最精彩、最重要的讲——就是对这种常见病的铁碗治疗。

对于教师过分讲解的现象,吴忠豪先生写道:“……要求小学生解读文本、细读文本,教师必须精心指导,甚至过度指导,然而效率依然不高,因此每篇课文教师几乎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循环往复教学。其实阅读教学主要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用课文来‘学语文’。”(吴忠豪《新中国6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载《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6期)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

课文,相当于电影“剧本”。对于这个“剧本”,不同导演可以有不同的导演方法。导演讲解剧本时的“示范”,相当于教师分析“课文”。“示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演员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更为精彩的表演。教师分析“课文”之目的也应该是通过对某篇“课文”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其他文章的能力。

在课堂上,如果说教师是“导演”,那么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分析“课文”的“醉翁之意”,不单在于让学生深解该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分析课文的普遍方法,以便将此法“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

吴先生介绍说:“大多数国家小学语文课程都设‘阅读课’,但阅读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主要进行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读物的选择、阅读兴趣的激发等,一般都不讲课文内容。”(吴忠豪《新中国6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载《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6期)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非但把分析课文看成阅读课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把学生精确掌握每一篇教师分析过的课文看成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然而,当教师通过“细读文本”将每一篇课文分析得体无完肤的时候,也就把学生死死“钉”在他们亲手制作的阅读“十字架”上了!耶稣是肉体被钉,尚可复活,孩子们是思想被钉,要复活就难了!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上,一切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中、小学生,都应该让他们自行阅读和思考。

至于词语是否有绝对正确的理解,段落是否有绝对正确的划分,结构是否有绝对正确的认识,中心思想是否有绝对正确的概括,都没有太大关系。在大量而持续的阅读中,在不间断的语文学习进程中,他们自会得到深层的认识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

其实,许多文章的理解都是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拓展的。在学术界,重新解读过去的似乎是铁板钉钉的文章、提出新鲜见解的情况屡见不鲜。既然如此,如果老师们的某些分析其实也只是从书上、网上拾来的“牙惠”,何以见得就必须让学生视为绝对正确的规臬呢?

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讲解范围和时间,挑选代表性课文分析一二即可,其他课文都可以放给学生去阅读分析,或者只阅读不分析。即使是精读课文,也可如此处理。

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导学生将教师的分析当作一块样板,然后让学生跟着实践,当发觉学生的分析有了偏颇,再指出或者引导。

即使是指出和引导,也不必非要得出一个准的不可。一堂卓有成效的课,不但要解决一些疑问,还应该再带给学生更多的“怎么”、“什么”和“为什么”。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行分析,这是最经济、最快速、最高产的语文教学方式。

不要害怕学生只阅读,会缺少了分析。不要以为学生没有说出来、写出来就是没有分析。任何人阅读任何文章,只要是基本读懂,就必定分析过。只是因为没有外在表现,不易觉察而已。分析理解是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的:口头分析比较慢,笔头分析则慢而有序,但是大脑的分析却可以一闪而过!

行文至此,有读者发话了: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固然是符合教学规律和社会需要的方法,但是,考试怎么办?!只要“冰雪融化后是什么”的“标准答案”只能是“水”而不能是“春天”,你就毫无办法!我们的回答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害怕“应试教育”的挑战!“海量阅读”不是“放任阅读”,而是有方法、有指导、有效率的科学阅读,只要我们能从理论上认清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实践中坚持“授之以渔”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善于总结经验,办法是有的。

四、推荐几种既能推行“海量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又能应付考试的方法。

在此提供几种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作为韩老师“海量阅读”的补充,希望进行“海量阅读”实验的老师们不妨一试。

(一)“海量阅读”务必与《语文》课本教学同步并遴选与课文相似的文章进行阅读。

听了韩兴蛾老师的课后,我发现她的“海量阅读”有一个误区,就是阅读的内容与《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南辕北辙。

如果做“海量阅读”的教师想在考试的时候也有一个较好的分数,首先必须改变“海量阅读”的内容——给孩子们阅读的文章必须和《语文》课本保持一致:进度相近、文章相似。

现在,韩老师给孩子们阅读的文章大多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

很显然,这些阅读材料从语言风格到表现内容都和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孩子们“海量阅读”的材料和现行的《语文》课本没有直接的“语文”关系,这是孩子们虽然阅读量不少,但是考试却有些困难的原因。

如果韩老师将阅读的内容尽量向《语文》的课文靠拢,将《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字、词、句、段、篇”以另一些文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阅读材料,使学生每读一篇新的文章,无异于在复习《语文》课本,让孩子们的“海量阅读”走的还是《语文》课本的语言文化体系

的路子,考试就不会有遗憾了。

以人教版《语文》为例,既然人教版《语文》是分单元的,就可以根据人教《语文》的单元内容来组织和补充读物:

如,当课文教到《少年闰土》的时候,就配给学生阅读《故乡》原文、《社戏》原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以及一些后人回忆鲁迅的文章:鲁迅踢鬼的故事、鲁迅卖书的故事等;又如,当课文教到《詹天佑》的时候,就可以配给学生阅读《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瓦特》、《爱因斯坦》等传记类短文;

此外,韩老师让孩子们将《语文》课本两周读完,可能也是个不智之举。应该将人教《语文》课本当成一条主线贯彻学期始终,让它像风筝的线一样,牵连起一切“海量阅读”所添加的相似阅读内容,让学生始终围绕《语文》课本的主题、进度和广度扩展阅读,这样,应付考试可能就比较有方向了。

(二)采取趣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从而爱上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是最好的老师,做有趣味的事,就没有负担,反之就有负担。

要求学生背诵也好、朗读也罢,都要让学生觉得阅读有味道、有意思才好。只有让学生对阅读感到了趣味和需要,才能真正爱上阅读并且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

有种趣味阅读的方法叫做:“拍案求字、简单记录”。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阅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散文类文章,对于他们的阅读理解、字词掌握和复习,都很奏效。

操作如下:

1.老师读文章,要求学生进行简单听写(听写中还有许多趣味方法,在此不赘);

2.教师朗读全句或者全段,但在关键词处停顿。如果是两个字,则在讲台敲击两次,如是三个字,则在讲台敲击三次,请学生猜测是什么字、词。这样,学生将复习许多同义字、词,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3.如果学生屡猜不中,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看自己的口型再猜;

4.由于学生一定全神贯注聆听原文,所以其阅读效果极好;

5.全文读毕,再让学生快速阅读原文,并让学生复述或者做写作训练,加以巩固。

如:

和温德尔在一起生活

凡是使它想起丛林的东西,都令它**。它看一象蛇一样的东西时特别**。我的领带有4条被它咬*了。我的打字机色带也被它猛拉出来**了。(其中*为敲击后让学生猜测的词语。)——摘自《新编循序渐进美国英语》第4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在猜测后,再公布答案,讲述文章的遣词艺术,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模仿。

另外,还有一种“动词——动作”的方法,也可一试。

如果文章中有连续的动作行为,应该让学生一边朗读有关动词,一边站起来,用他们的动作再现文章中人物或者动物的行为。

这样,既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欢乐,又能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体验动词回到生活中去以后的现实效果,对于他们理解动词和运用动词,极有帮助。

如:

珍珠鸟

冯骥才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让学生扇动双手在教室“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让学生站在坐椅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让学生站在坐椅上做神气活现状),啄(让学生用手做喙啄书本状)着

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

如此这般,还有许多类似的趣味方法,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编写一本类似的书都不难。(三)运用写作手段辅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既有阅读也有作文,但是阅读和作文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是脱节的,即阅读的东西并不直接为作文服务、作文的内容也与阅读没有关系。本来的“彩凤双飞翼”变成了“南辕与北辙”,这种语文教学上的长期失误,令人遗憾。

但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却可以将作文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让阅读为作文服务,使作文为阅读助威。

方法如下:

读任何文章后,都请学生写以下几种文章之一,字数不必多,时间也不用长:(1)写出内容提要;(2)概括中心思想;(3)缩写该文到一定的字数;(4)将原文扩写到一定的字数;(5)续写原文;(6)变换叙述人物口吻,重组文章;(7)变换叙述人称,重组文章……

如此等等,既新鲜,又好玩,而读和写,将成为密不可分的一种“接受——输出”生理和心理的有机模式。这正如前人所云的“不读文章不动笔”的做法,对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增强趣味,极有帮助。

(四)改编原作体裁,让学生在改编中理解不同体裁的转换机制和语境的转换因素。

题材和体裁,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范畴。其中许多理论问题,也许要到高中、大学才能触及。但是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让孩子们从实践中初尝滋味,对他们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可惜,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很少关注于斯。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改变体裁。比如:诗歌变散文、小说变剧本、诗歌变剧本、剧本变散文等。

毕必成的《军神》,就很适合改编成剧本。剧本改编结束后,还可以请学生表演一番,表演以后,又可以写好多篇记叙文:“我们看演课本剧”、“我演刘伯承”、“我当护士”、“第一次做导演”、“哪组演得最好?”等等。其中的快乐和体验,取之不尽!

此外,诗歌改编为散文也很有趣。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还有什么必要再“细读文本”呢!?不如让他们改编为散文,以李白的口气,以散文的笔法,加上自己的想象,描述一番“早发白帝”的见闻来得有味道!

(五)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性认知文章的内涵和人物的性格。

任何带有情节性质的叙述性课文,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原则上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大多数课文都能还原到生活的原始状态去,以便学生从立体的综合艺术立场来解读扁平的文字艺术作品。

表演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或者10分钟、或者两分钟,因剧而异;表演必须有一定的空间限制,如果是有时间距离的作品如《项链》,还必须动脑筋放到某一个时间截面来展现全部情节;表演的内容必须集中,不能拖沓,对话必须精练,删繁就简。

表演是所有艺术中最高超的艺术形态,由于它那“戴着镣铐跳舞”的性质,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推断、语言表现、空间感知、性格把握乃至时间概念等的把握和提高,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实践意义。

表演课本剧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求演得好,只要有表演过程,重现课文内容即可;

(2)最好以小组为单位排练和表演,进行比赛,让学生自己辨识正误;

(3)要求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以《搭石》为例:

将设置:

导演一人;

演员五人:上了点年岁的人、老人、年轻人、面对面的人甲、面对面的人乙;

提示一人:(躲在桌子底下,万一演员忘记了台词可以提示)

布景二人:(负责准备“搭石”等)、

群众演员若干人:(扮演过河的群众)

之所以设计这么多人,是希望小组的成员都能有工作做,都能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写作的材料——学生阅读了课文、进行了排练、表演了话剧,这样,马上可以进入出题阶段——告诉学生,如要记录刚才大家的排练和演出活动,应该出一道怎样的记叙题目呢?

出题完毕,可以立即进行记叙课本剧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因为演出刚刚结束,激情犹在,很可能有话要讲,此时写作,正是火候。

(六)采取“换位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出“选择题”以提高逻辑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理解考试,总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能不能来一个“换位思维”,让学生出题呢?

《语文》考试题型众多,有问题、有选择题、有填空题、有简答题、有翻译题。实践下来,我们感到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出一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然后,全体做这些题,最后,全班讨论订正的方法,对提高学生逻辑水平,特别有效。

操作方法如下:

1.发给学生阅读文章,规定大约阅读时间;

2.阅读完毕的学生为文章出一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

3.将黑板分成若干部分(六或者七等分),请六、七个学生板书自己出的“选择题”;4.分别请六、七个学生上黑板解答以上“选择题”;

5.“出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做题”学生的正误;

6.“做题”的学生和全班同学根据文章判断“出题”学生所出题目的优劣;

7.全班师生讨论题目、答案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8.教师答疑、总结。

(请参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10年第一期李白坚、韩惟群文章)

让学生阅读文章后即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的优点如下:

1.课堂呈现出热烈的“自主、合作、探究”场面;

2.教师得以戒除喋喋之陋习;

3.为学生“加大阅读量”打下坚实的阅读理解基础;

4.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5.学生渐渐了解了出题的思维逻辑,能较好地应对考试题;

6.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韩兴娥老师曾无可奈何地告诉我,每当考试前两周,就停止“海量阅读”而给孩子们做卷子补课,以免因考试出了问题连坐到“海量阅读”实验的进行!

是的,当前,做考卷岂止是我们复习《语文》的方法,简直是我们教授《语文》的重要方法了!

平心而论,为了了解考卷的形式和大致内容做几张考卷也是考试策略之一,就等于为了比赛而到指定的球场熟悉场地、甚至在正式比赛前的“热身赛”一样。

但是专门做考卷,把做考卷当作《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备考的唯一就不妥了。这种做法的毒害在于抹杀了《语文》的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和实践运用的工具效果,把一个活泼生动的课程给格式化了。

我们认为,在平时的“海量阅读”中,是否还可以加入给专门给学生“阅读”的考卷,带领学生“研究”和“讨论”考卷的生成、结构、题型,而不是简单地只让学生做考卷。我们在“海量阅读”的时候,将考卷普遍化、普通化和公开化,扫除学生对考卷的神秘感、神圣感和威慑感,也是提高学生考试水平的方法。

以上,我们提供了六种提高阅读水平、应付语文考试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和交叉运用。可以在学生“海量阅读”的过程中,选取个别文章,适量穿插进行。这样,既让学生放开手脚,自行阅读,又给了他们一定的指导——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指导,不是以口头的理论的形式进行,而是以实践的活动的形式给予罢了。

北海学校07级七班班级网页http://60.210.176.116:8079/ ,点击就能进入。进去之后到“家长论坛”登录。我为各位朋友注册了一个公共登录名“朋友”,密码:12345678。输入“北海小学班级网站”也能找到。

上课的录相在“小书虫下载专区”中有一节《要下雨了》,《秦皇汉武》在FTP://60.210.170.203。用户名和密码都是bhxx,过段时间可能删除,愿意看一看的请早下载。不会操作的可以问朗通公司的张老师,邮箱:labiqqxin@https://www.360docs.net/doc/2f889264.html,

“潍坊语文”公共邮箱weifangyuwen@https://www.360docs.net/doc/2f889264.html,密码hanxinge 各位老师想了解我给学生编排的教学资料可以到这里面看看。您如果不是的确需要我的资料,尽量不要发邮件。你手里没有我们学生读过的书,要了也没有用。而我一次一次传送邮件很费时间,请谅解!北海学校的家长,有问题在博客上公开谈。不便于公开谈的可以发邮件:

张素英校长的博客:gaoxinzsy@https://www.360docs.net/doc/2f889264.html, 吴寅冬主任的邮箱:wuyindong1974@https://www.360docs.net/doc/2f889264.html,

韩兴娥的邮箱:hanxinge123@https://www.360docs.net/doc/2f889264.html,

海量阅读推广过程中如果存在的问题,欢迎家长们多提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共同努力把“海量阅读”实验做好,让北海的每个孩子都受益。

花妞妞

花妞妞,露肉肉,

前面钻出脚豆豆。

拿针线,缝漏漏,

藏起脚豆不羞羞。

一、想一想,听一听

羞:歪尾巴“羊”长得“丑”,见人就害羞。

脚:“月”在左边与身体有关,叫“月肉旁”。“去”哪里都要用“脚”。

露:“雨”下在马“路”上,因为马路是“露”着的。

漏:下“雨”了,房子(“尸”是广、厂的变写,与房屋有关)。水(三点水)漏进房子里了。

二、你怎么记住下面的字,描一描你熟悉的部件。

线妞藏脚羞漏钻

认识偏旁部首的意思,一次记不住,结合具体的字反复讲。

贝(多与财物有关)财贼贯贵货贴责赔贫费赠败赞

心忄(多与心理活动、感情变化有关)忠想总怎思您忽忘意悉感念恐息忍愁恶态--怕怀悟慢慌快情怪懂惊恼愉悦悔慎忧愤愧恰惧惭惜、忆--慕

谈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谈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的做法给人有益的启示。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她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1、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她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让家长想办法解决。 2、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

注于阅读。同时实现“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3、方法关键词:阅读。她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三、“课内海量阅读”的具体做法 首先,是她的教材组建法,运用多种读本做教材,让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多姿。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通常可以见到两三种读本同用的做法。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书店里买的图书,也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诗词、儿歌、童谣、各类精美的散文的合编。如:《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好妈妈儿歌400首》《三字经》《弟子规》甚至音乐课本上的儿歌也被她编为识字的读本。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而这些教材还是跨年段的,二年级的学生可能用到了四年级的教材。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有的是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有的可能是刚从报刊杂志上复印的一篇文章,韩老师根据各年段的特点相应地引进课堂。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这么多读本同时放入一节课里,怎么用?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相公中心小学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

韩兴娥海量阅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 韩兴娥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实验,是因为最具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由于教师翻来覆去之“精”讲,一遍又一遍作业之训练,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了一场苦役,一种生命的浪费。看着学生对语文学习欲说还“愁”,读着六年学习之后依然味同嚼蜡的学生作文,韩兴娥老师开始怀疑与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难道一册区区几万字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要耗去学生半年的学习时间与生命?难道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化,就不能在课堂上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一睹为快?难道学生反复做的那些低级的苦不堪言的作业,能比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时候背诵一些经典诗句更有价值? 一、低年级:“小老师”佩卡上岗 由于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阅读不宜在语意的理解上用力太多。但朗读就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促发联想,激发兴趣。 韩兴娥老师教学低年级课文的要求就是读熟。不是

教师为主体的范读,而是学生作为读的主角。学生不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齐读、指名读中“听”会的,而是自己“读”会的。 培养“小老师”便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韩兴娥老师在逐句逐篇地听过学生朗读之后,从中选出读得多、读得熟的学生当“小老师”,并为之佩戴“小老师”证卡。小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希望自己在大家面前一展为师者的风采。所以,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诵读训练,甚至在家里让父母听着诵读。于是,诵读的新秀层出不穷,“小老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群体,使更多读不好的学生随时得到指导。 除了集体学习和学生书面练习之外的所有时间,韩兴娥老师还允许学生随时下位找“小老师”检查辅导。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得到训练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质量。 在低年级阶段,韩兴娥老师的学生轻松地通读了本

与韩兴娥一起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与韩兴娥一起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羊旦 寒意突袭却丝毫挡不住老师们高涨的学习热情。10月23日上午8点,觅渡教育集团全体语文教师齐聚四楼演播室聆听近年在小语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海量阅读创始人”韩兴娥老师的报告。 韩兴娥,一个普通的名字。韩兴娥,一个默默坚守,大器晚成的名字。韩兴娥,一个小语界横空出世的名字。韩兴娥和她的韩式海量阅读教学法已经声名远扬。每学期都有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奔向她的课堂,听她的“家常课”,观看她的日常教学细则。这个典型的山东女子,中等个子,一笑脸就红,说话轻言细语,低眉敛眼,朴实无华。在母语教学流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走进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玄妙之门。 韩兴娥老师在报告中给我们介绍了她进行“海量阅读”的具体做法。 一、多种读本做教材——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让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多姿。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有各式各样的读本。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在书店里买的,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好儿歌、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更有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双丰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 这么多教材从哪来呢?“就地取材”是韩老师获取教材的基本途径。入学第一天每一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她编辑的小册子,有《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等,在学生不会拼读音节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识字;《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音乐》上的儿歌也被她编辑成阅读、识字的教材;《拼音报》、《阅读指南》等报刊也是阅读识字的好教材;不用指导就能理解的《好妈妈儿歌400首》也成为了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低年级孩子理解的难度大,不求甚解,照样也成为她和孩子们的教材。“借”也是她获取共读教材的好办法,她曾借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在中年级全部读完小学阶段的课本。学习《论语》、《道德经》时,学生买了不同的版本相互交换着看,反而更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 二、一个“读”字扫天下——韩兴娥的教法简约而不简单。 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9.5) 推荐理由: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议。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惭愧的是,我的学生达不到以上的要求。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去指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第22页发表了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文章介绍了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的具体做法。一轮实验下来,韩老师的学生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一口气读完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不禁被韩老师的智慧所折服。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想起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韩兴娥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doc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一、目标解析 [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关键词] 时间:课内。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 (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阅读先行: 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

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 写字降低难度: 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 (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 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经验共享,鞭策后进。 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 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 (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一周可读10~20万字。 1、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 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学<世界上下五千年> 第一遍浮光掠影读白话文故事,第二遍回头再读文言引文。学语文不攻坚,长期以往终至无师自通。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选萃 教学感受2009-06-11 17:18:2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目标解析 [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关键词] 时间:课内。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增量""减负"并举。方法:阅读。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 (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阅读先行: 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 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 写字降低难度: 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 (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 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经验共享,鞭策后进。 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 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 (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一周可读10~20万字。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学习心得 刘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样一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我们 来到了美丽的泉城---山东济南,有幸参加了“全国新语文阅读和写 作模式研讨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我更是有幸聆听到了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专题报告,齐静老师的“比较阅读”专题报告,以及 邢淑红老师的“主题阅读”专题报告。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深远悠长…… 其中使我内心受到触动最大的是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 讲座,韩老师干脆利索而又不失亲和,我不但佩服韩老师的谦虚和真诚,而且佩服她的大胆改革。 她说:“我不是学者,不是专家,就是一位区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每天带领孩子认认字,读读书,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她说:“今天我向朋友们推广的做法,你们可能做不到,因为你 们的大教育背景不允许你们做。你们忙着应付月考、期中考试、期末 考试,哪来的时间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呢?”足见韩老师的谦虚与真诚。 是呀,“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5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 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 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 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她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 键词:

-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 教材外的读物。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 换一本。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平均识字量超过2000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 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同时实现“增量”和“减负” 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她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 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是要真正地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时间必须有所保障。为此, 韩老师向校长提出要求,取消考试,为海量阅读的试验提供时间的保证。虽然开始遭到了部分家长或老师的质疑,然而实践证明,海量阅 读与考试并不冲突。孩子们没有了考试的枷锁,会更有充足的时间来徜徉在书海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在广泛阅读中,孩子们的识字量突 飞猛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远远高于平行班,至于生字的书写这道难题在韩老师的集中训练中也迎刃而解。孩子们不再视复习期为灾难日,那快乐的情绪,强烈的读书欲望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期待的。 学校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学生”,具备从学习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的 能力的学生。韩老师的这种大胆改革的魄力令人佩服。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现了真正的教 学相长。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 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 相长的关键是阅读。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一个传播文化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增 长见识,就可能逐步实现课堂上的对等交流。所以说,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是一条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成长的通衢大道。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一年级)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用哭,跑,乱几个字形容实不为过,老师则是提高八度的嚷,忙,哄,一年级老师,烦不胜烦! 为什么一年级难教,因为学生不会拼读,不认识多少字,他们无事可做,只能闲着到处找别人的麻烦。 让学生有事可做,就是做好的组织和管理。省得他们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 1、结合先前的一点学习经验,读儿歌识汉字。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词语表耳朵蹦蹦跳跳萝卜 可爱竖起来吃菜 生字表真兔两竖又吃白 只爱可耳起萝来 教师选择每个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耳熟能详的儿歌,诗词,编写一本几页纸的二个小书,选择大家都会念的,给学

生找点事做,开始教师的“读书第一课”。 (这也是韩老师平时简单教语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忘记“识字”这个基本目标。在一年级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即是“识字”,通过她的海量阅读,一年级结束,他们班级的孩子识字量将会达到2000字。学生在学前班就会背这些儿歌,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或叫先前经验,韩老师做这样一个幻灯片或印刷这样一页纸给学生,在他们不会认读打乱顺序后出现的字的时候就到耳歌原文中去找,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是韩兴娥老师“惯用的定位认读法”。) 韩老师的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熟知的儿歌,也都是上边这个样子的。教师教的时候,念一念,唱一唱,接着告诉大家,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手指头指着字。教师出示卡片“耳朵”,学生找到了,老师会说一句话,“上课的时候要用耳朵仔细听”,然后让大家一起念这个词语。然后找下一个……接着“和同桌一起找、认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和生字表。”第一周就有学生认会了“七首儿歌中的100个汉字” 小册子第二部分是结合入学教育的儿歌,韩老师绝不给学生讲学习的意义这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讲那些禁令和规范。她的入学教育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如: 上课前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

韩兴娥海量阅读三部曲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

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这样的阅读,要点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我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这样做能行吗?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我的回答是:行。非但行,而且做起来并不难。非但不难,而且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愉悦。我真的要感谢“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我和孩子们共同走上了一条语文幸福之路。

《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反思

《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反思 周日去郑州轻工业学校听了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感触很深。听完后,我就不停问自己,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才更有实效性。韩老师用两周的时间教完一本教材,为什么我们还在泛泛讲读,一篇课文两课时、三课时?一个知识点又一个知识点的精雕细琢细嚼慢咽?练习、巩固、达标、检测,一道题又一道题的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狂轰滥炸? 韩老师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走下来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听韩老师的报告,我特别注意了一个细节:韩老师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阅读某一本书,学生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老师抽查。她要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

情况,并根据积累的数量、质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检查的过程同时是指导的过程。非常佩服韩兴娥老师这种面对面因材施教的方法。“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也就有了“下笔如有神”的原动力。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佳句叠出。 “海量阅读”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为教育教学、为孩子的点滴成长倾其所有,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感召来学校对大量书籍的资金投入和家长的无限情感投入。 现在,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其实不然。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

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交流。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他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其实,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大量阅读的好处很多: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扩大词汇量,激发想象力,培养专注力,丰富情感……但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求快乐…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大量阅读,会令他终身受益。在我们的教学中能不能也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实践反思,在实践在反思。

(海量阅读)

学习了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以后,这一学期,我们努力实验,我们发现,这套方法,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既具有可操作和可复制性,也是每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推行的。这个方法所唯一需要的,就是老师们的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第一、“海量阅读”为青少年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阅读速度及广度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量阅读”的直接结果,推动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直接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信息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力”!阅读的速度和数量的提高,又反过来加强了汉语言文字的习得量,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度理解的良性循环。 而“海量阅读”的推行,将轻而易举地兑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数量和速率要求,为把孩子们培养成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量阅读”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性“终身学习”阅读目标的技术性需求。 终身学习,是教育的总目标。“海量阅读”中已经包含了现代社会必然出现的“浏览阅读”和“检索阅读”的技术性因子,开始了实现可持续性“终身学习”的技术需求。 要博取“众长”,就必须大量“摄入”,“众长”是建筑在“博采”的基础上的。于是,谁能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量地“博采”,谁就能够最大量地综合、加工、改造和创造! 这种“博取众长”、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改造创新的能力,才是我们今天要运用大脑和能力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指向。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如今“细读文本”之类阅读理解教学模式的局限和短视。 第三、“海量阅读”让学生走上“学会学习”的道路。 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导学生将教师的分析当作一块样板,然后让学生跟着实践,当发觉学生的分析有了偏颇,再指出或者引导。 即使是指出和引导,也不必非要得出一个准的不可。一堂卓有成效的课,不但要解决一些疑问,还应该再带给学生更多的“怎么”、“什么”和“为什么”。 不要害怕学生只阅读,会缺少了分析。不要以为学生没有说出来、写出来就是没有分析。任何人阅读任何文章,只要是基本读懂,就必定分析过。只是因为没有外在表现,不易觉察而已。分析理解是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的:口头分析比较慢,笔头分析则慢而有序,但是大脑的分析却可以一闪而过! 第四、“海量阅读”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一本本书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丰富的世界,让孩子们时而在草地上嬉戏玩耍;时而飞入太空时代;时而和古人促膝长谈;时而走进外国小朋友的生活……在故事中孩子们学习谦虚、友善;学习顽强、乐观;学习坚持不懈,学习……

海量阅读课题研究

曹庄小学语文“海量阅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3)、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2、课题提出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韩兴娥海量阅读的基本理念以及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海量阅读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课本界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海量,就是要打破阅读内容和阅读结果的单一化,唯一性;所谓海量阅读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兴趣,变苦读书为精神上的欣赏享受。海量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改革模式。海量阅读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沟通,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海量阅读教学体现在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上的纵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弹性化,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能操作[1]

韩兴娥课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一年级)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用哭,跑,乱几个字形容实不为过,老师则是提高八度的嚷,忙,哄,一年级老师,烦不胜烦! 为什么一年级难教,因为学生不会拼读,不认识多少字,他们无事可做,只能闲着到处找别人的麻烦。 让学生有事可做,就是做好的组织和管理。省得他们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 1、结合先前的一点学习经验,读儿歌识汉字。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词语表耳朵蹦蹦跳跳萝卜 可爱竖起来吃菜 生字表真兔两竖又吃白 只爱可耳起萝来 教师选择每个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耳熟能详的儿歌,诗词,编写一本几页纸的二个小书,选择大家都会念的,给学

生找点事做,开始教师的“读书第一课”。 (这也是韩老师平时简单教语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忘记“识字”这个基本目标。在一年级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即是“识字”,通过她的海量阅读,一年级结束,他们班级的孩子识字量将会达到2000字。学生在学前班就会背这些儿歌,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或叫先前经验,韩老师做这样一个幻灯片或印刷这样一页纸给学生,在他们不会认读打乱顺序后出现的字的时候就到耳歌原文中去找,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是韩兴娥老师“惯用的定位认读法”。) 韩老师的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熟知的儿歌,也都是上边这个样子的。教师教的时候,念一念,唱一唱,接着告诉大家,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手指头指着字。教师出示卡片“耳朵”,学生找到了,老师会说一句话,“上课的时候要用耳朵仔细听”,然后让大家一起念这个词语。然后找下一个……接着“和同桌一起找、认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和生字表。”第一周就有学生认会了“七首儿歌中的100个汉字” 小册子第二部分是结合入学教育的儿歌,韩老师绝不给学生讲学习的意义这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讲那些禁令和规。她的入学教育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如: 上课前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报告实录 这是我去今年夏天一本新书的题目。那么如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呢?我做了十年的实验,就是课内海量阅读。方法呢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课堂上老师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课外书,当然包括课文在内。这是一个大体的规范,具体的数目不好说,应为有些书上学期能找到,现在找不到了,没有卖了。低年级呢,记得是儿歌、韵语、小故事。中年级呢除了一些文选之外就是唐诗宋词、古典诗词。高年级就比较有时间了,时间比较宽松。孩子作文啊,写字基本过关的时候来学一些。那么按年级的顺序来做一个汇报。 一、低年级 一年级呢,孩子能够认识2000个汉字,当然这2000个字并不是非常扎实的,在这里小孩认识,换个地方呢他就不熟了,想不起来了,他在我们学的文本上还是认识。 (一)识字与拼音教学同步进行。 我们有些地区是先学识字的。尽管说我是两周教完一本教材好像是很另类的,但我自己觉得还是很传统的,教材基本是先学拼音,苏教和人教都是这么安排的。开学的第一天,八月三十一号,孩子到校的时候,学的是这样的儿歌(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因为他现在拼音没有学。这是一个小册子,暑假中为孩子准备好的。三个内容。 1.熟悉的儿歌。这是两千零六年我又要教一年级,对于一年级我还是比较头晕的,叽叽喳喳特别的闹。小孩子没有事情可做,他不会拼音,他是一个很活泼的生命体,他只能闹腾。怎么让孩子有点事情做,就编了这么几首她已经会的儿歌。上课一教,小孩就说他会,就拿出卡片,这词、这字在哪怎么念,不要用嘴说,用你的手指告诉老师。这就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方法,你到文中去按顺序,定位去找。 2.汉语拼音情景歌。这个说起来挺简单。把教材打到屏幕上,孩子的手中摆着这个字。上课时老师教这个儿歌,要求他用手指指着。说起这个方法,好像是非常的差劲,没有创新的意识了。去应聘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听课对我非常的失望。领导提出三个缺,第一说,你这个教课很客气的说是灌输了,一点启发式创造精神都没有。我没太反驳,因为我上课确实是我念孩子跟着念,没有去启发他怎么思考这类的。但是我知道我的学生,大量阅读的学生将来他会有独立创建的一天。但是现在那没法说,你没有亲眼看见。第二个说,你的手不停地在挥,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呢,好像这个动作也不怎么美。这个我觉得也没法解释,因为没教过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他就无法体。我们如果放开嗓子不停的说,一节四十分钟不停的说,因为你不说,孩子马上就说了。这样下来的话,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就没法说了,嗓子就哑了。我这样挥呢就是省点力气。第三个呢领导说,你这个海量阅读呢多差生是最管用的,但是你们班没有差生,但发现有一个孩子在地下爬的。这个我倒是反驳的挺快的,着不是我养的不是我生的他爬好像和我没多

课内海量阅读研究(修改版)

课内海量阅读促进师生成长 ——朝阳实验小学基础教育成果申报材料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述 书籍,是哺育人心灵的母乳,启迪人智慧的钥匙。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小学生从小就应沁润书香,爱上阅读。 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多元建构。时下的语文教学一学期八个单元30篇课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信息的捕捉。教师疲于奔命地困囿于有限文本,支离破碎、翻来覆去的解析中,孩子在“涛声依旧”的应试机制下进行枯燥乏味的习题演绎,似乎缺少了新世纪少年儿童的儒雅和灵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希望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一条以课内阅读促课外阅读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状 我校是一所新办小学,学校坚信“阅读是学习之源,成长之本。”2009年开办就把“打造书香校园”确立为主要的办学目标,不遗余力进行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读书节”、校长赠书、晨诵、教师共读共写共交流等活动。为全体师生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但整个社会环境浮躁、逐利、玩乐,没有读书的风尚;家庭书香滋养不足,我校孩子绝大多数来自进城务工子弟,还有许多是留守儿童,很多家长忙于生计,亲子阅读意识淡薄;电脑、电视的诱惑挤占,孩子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阅读方法欠缺,阅读量也达不到新课标的规定阅读量。 由此可见,如何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小学生持久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人人阅读、天天阅读、个个会阅读的习惯呢?“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众多的教师通过网上、多家杂志以“两个星期上完一册教材”的爆炸式新闻认识了韩兴娥。《小学教学》语文版的编辑廖巧燕老师多次谈到韩兴娥的教学,并说:“韩兴娥的教学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因为,她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 现在,如廖老师所言,韩式阅读教学法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老师在效仿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小语界横空出世的韩兴娥,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每次对听完课的老师她都是这样说:“没什么听的,我就这么简单地上,没技巧的。”但,内行都懂,大道至简。武林中的至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无极生太极。在母语教学流派纷呈的当下,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深入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众妙之门。 多种读本做教材——破译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通常可以见到两三种读本同用的做法。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书店里买的图书,也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诗词、儿歌、童谣、各类精美的散文的合编,等等。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而这些教材还是跨年段的,二年级的学生可能用到了四年级的教材。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有的是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有的可能是刚从报刊杂志上复印的一篇文章,韩老师根据各年段的特点相应地引进课堂。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这么多读本同时放入一节课里,怎么用?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里那种恒定的起转承合的环节如何衔接? 听过韩老师的课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学生自有一种原生态的主动,投入到读本中去。没有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学生并不觉得突兀。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或者又来背背诗歌,先背昨天学过的,再把新学的读熟。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的,个人表演读,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