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第一子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内容导入。

教师:提问: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军事上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修筑长城。

教师:筑长城的目的就是要抵御匈奴的进攻。匈奴民族自兴起之时,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无外乎就是战与和。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同学们“战”与“和”,哪种交流方式更能促进双方发展呢?

学生:“和”。

教师:是的。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中我们更多的愿意看到以“和”促发展的历史出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正是这样的史实。

2、学习新课

张骞通西域

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古代西域范围示意图,给学生解释清楚何谓“西域”。在西汉开拓西域的过程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就是张骞。

学生:展示事先查阅的有关张骞通西域的资料。(可让学生从出使西域的目的上以及路途中的艰难险阻上入手讲述故事。)

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学生思考:(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公元前60年,细雨督护府设立,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统辖的开始。)

(2)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丝绸之路

教师:正是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一条贯欧亚大陆的古老商路也随着开通。

这条商路就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出示大屏幕: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欧洲)以及介绍丝路名城的由来。

那么,沿着这条商路东西方都有哪些技术、食品或文化艺术互相传播呢?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或图片。

教师:补充适当的材料、图片。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西传,西方的汗血马、瓜果、佛教、音乐、雕塑等也纷纷东来。这条商路成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部分知识可与现实联系:介绍当代的“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

3、课堂小结

依照板书内容进行小结。

4、课堂练习

选择题

①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 )

A 班超

B 甘英

C 卫青

D 张骞

②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 公元前138年

B 公元前119年

C 公元前60年

D 公元166年

③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B 这条交通线上只运输丝绸

C 汉朝在该路线修道路等为来往使团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D 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是真是假

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

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布置作业

将你所知道的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的名称整理成学习卡片。

5、板书设计

公元前138年开通了到西域的道路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19年意义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奠定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和开发的基础作用

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六、评价

要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不吝啬鼓励的语言,又要注意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给予适当评价。

练习题的设置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分组回答,对于表现良好的集体给予充分肯定,课后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当堂课表现填表做出评价。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课程三维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力求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途径。

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为,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共同进步。

八、教研员点评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二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丝绸之路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

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

丝绸之路优秀教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理解,学会用准确、简介的词语进行概括,批注感受。 2、通过朗读、批注,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踏上丝绸之路,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什么样的?男生齐读相关段落。那么开辟之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女生读出相关段落。 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繁华景象。这样一条路是谁开辟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板书) 二、分析张骞 1、文章中有一个句子赞美张骞的壮举,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来。 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读了这个评价,你有什么问题? 随机板书:伟大、毕生开辟 2、自读思考: 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为了开辟丝绸之路

献出了毕生精力。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看法。 三、交流(学生说到哪里相机点出该自然段) 1、五自然段 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板书学生概括的词语。 在这段中,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张骞的XXXX(根据学生概括的词)? 在日夜兼程赶路中,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果说到匈奴骑兵,出示图片,这就是匈奴骑兵,感觉如何。 遇到剽悍的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是怎么做的?不敢正面抗击,而是躲,是应该他们胆小懦弱吗?你说?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这样的xxxx(根据学生概括的词)是必不可少的。(板书) (根据学生概括的词)概括得真好,让我们把体会融入到我们的朗读当中,齐读这段文字。 2、六自然段 张骞耐心地等待了多久,读(点PPT) 在这十一年里,张骞不露声色地准备着什么?读(点PPT) 张骞打算在这里安居乐业了吗?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骞,请用一个词概括批注下来。 3、七自然段 这是张骞走过的地方,张骞还走过了什么地方。荒原、沙漠戈壁、帕米尔高原,这些张骞走过地方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通过预习查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正文 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资料补充 1、课本剧: 《张骞应募出使西域》 大殿上(教室前半部分),“汉武帝”正在批阅奏折,“信使”飞报:匈奴南侵,又将威胁长安!“汉武帝”气恼、焦虑,思考对策;一“大臣”献策:听说汉王朝西边的西域地区有个大月氏,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派使者出使,以联合抗击匈奴。旁白介绍“神秘”的西域和大月氏的有关情况后,“汉武帝”采纳建议,决心抗击匈奴。 “汉武帝”担心:西域与西汉相距遥远,路途艰险,朝臣与百姓都心存畏惧,谁愿意去呢?“大臣2”献计道:“陛下可下昭招募。”于是,“汉武帝”颁布昭

《丝绸之路》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教学课题《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课文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2f9031732.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B %BF%B3%F1%D6%AE%C2%B7%B5%C4%CF%E0%B9%D8%B7%E7%BE%B0%CD%BC%C6%AC&in=31 800&cl=2&lm=-1&st=&pn=3&rn=1&di=80908465695&ln=1951&fr=&fm=&fmq=13312 15659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 &-1&di80908465695&obj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2f9031732.html,%2F48%2F85%2F30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丝绸之路》教案

309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f9031732.html, 309教育资源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f9031732.html,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 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电声乐队表现音乐的方法。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担任了《丝绸之路》的音乐制作,日本最具影响的公共传媒机构NHK使用他的歌曲原声带作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的主题曲,受到广泛喜爱,也使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加。乐曲采用合成器演奏,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作品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 二、《丝绸之路》 1. 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 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2. 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 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 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 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 三、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三、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七年级历史下册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丝绸之路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夷,声威远播,是一个重要的朝代。汉朝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重温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学习张骞身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的对象是长沙市明德中学初一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刚进中学的他们充满了好奇心,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内容上我就选择以教材为主,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二)教法: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三学法选择: 遵循有效学习的原则,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设置情景,学生参与的过程来完成学习。 四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围绕“一个人物、两条路线”这一线索而展开。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带领一次旅行,利用三个情景,突出三个要点来完成教学。三个要点包括“一人、两路”,三个情景依附于一次旅行,一次旅行统筹整课。

第三章-内压薄壁容器设计

第三章内压薄壁容器设计 第一节内压薄壁圆筒设计 【学习目标】通过内压圆筒应力分析和应用第一强度理论,推导出内压圆筒壁厚设计公式。掌握内压圆筒壁厚设计公式,了解边缘应力产生的原因及特性。 一、内压薄壁圆筒应力分析 当圆筒壁厚与曲面中径之比δ/D≤0.1或圆筒外径、内径之比K=D0/D i≤1.2时,可认为是薄壁圆筒。 1、基本假设 ①圆筒材料连续、均匀、各向同性; ②圆筒足够长,忽略边界影响(如筒体两端法兰、封头等影响); ③圆筒受力后发生的变形是弹性微小变形; ④壳体中各层纤维在受压(中、低压力)变形中互不挤压,径向应力很小,忽略不计; ⑤器壁较薄,弯曲应力很小,忽略不计。 2、圆筒变形分析 图3-1 内压薄壁圆筒环向变形示意图 筒直径增大,说明在其圆周的切线方向有拉应力存在,即环向应力(周向应力) 圆筒长度增加,说明在其轴向方向有轴向拉应力存在,即经向应力(轴向应力)。 圆筒直径增大还意味着产生弯曲变形,但由于圆筒壁厚较薄,产生的弯曲应力相对环向应力和经向应力很小,故忽略不计。 另外,对于受低、中压作用的薄壁容器,垂直于圆筒壁厚方向的径向应力相对环向应力和经向应力也很小,忽略不计。 3、经向应力分析 采用“截面法”分析。 根据力学平衡条件,由于内压作用产生的轴向合力(外力)与壳壁横截面上的轴向总应

力(内力)相等,即: 124 δσππ D p D = 由此可得经向应力: δ σ41pD = 图3-2 圆筒体横向截面受力分析 4、环向应力分析 采用“截面法”分析。 图3-3 圆筒体纵向截面受力分析 根据力学平衡条件,由于内压作用产生的环向合力(外力)与壳壁纵向截面上的环向总应力(内力)相等,即: 22δσL LDp = (3-3) 由此可得环向应力: δ σ22pD = (3-4)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122σσ=,即环向应力是经向应力的2倍。因此,对于圆筒形内压容器,纵向焊接接头要比环向焊接接头危险程度高。在圆筒体上开设椭圆形人孔或手孔时,应当将短轴设计在纵向,长轴设计在环向,以减少开孔对壳体强度的影响。 6、薄壁无力矩理论 在以上薄壁圆筒应力分析过程中,只考虑由于内压作用在筒壁产生的环向拉伸应力和经向拉伸应力,而由于弯曲应力值很小忽略不计、径向应力值很小忽略不计,采用这一近似方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

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页(共2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1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明确目标、问题导学、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 【课前预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张骞通西域 1、 西域的地理位置: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_____。 (1)、背景: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 (2)、时间: 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3)、职责:总管 。 (4)、意义:今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后, 使者、商人接踵西至, 的使者、商人也纷纷 东来。 2、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 通过 、今 地区,运 往 ,再转运到 ,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3、海上丝绸之路: 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 交通要道。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从 南下,绕过 ,穿过 , 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到。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 出使西域。 2、班超派 出使大秦。 3、166年, 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的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课内学习】:(据图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组间展示) 《丝绸之路示意图》 活动一、西域主要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活动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以及结果如何? 活动三、张骞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活动四、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汉政府在西域何时设立了一个什么机构?有何意义? 活动五、对于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事谁?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欧亚大陆有着什么意义? 活动六、东汉时期还有谁出使过西域?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参 考文本)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9 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第十四章液体的压强学案教案修订稿

第十四章液体的压强学 案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演示及生活中的经验说明液体压强的存在.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和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内,发现橡皮膜凸出,表明液体对容器底(填有或没有)压强,并且看到下面一个橡皮膜比上面橡皮膜凸出明显,说明。 2、关于液体内部的压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都没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3、据报道,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江水浑浊,致使江水的增大,故相同深度的江水对堤坝的会增大,从而使堤坝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增加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二)液体压强的特点: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 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最新教案三(附反思)

丝绸之路最新教案三(附反思) 导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设备设计课程设计(卧式内压容器)

目录 第1章设计数据及设备简图------------------------------------------- 1第2章设计计算------------------------------------------------------ 3 2.1圆筒厚度的设计------------------------------------------------ 3 2.2封头厚度的计算------------------------------------------------ 4 第3章应力校核------------------------------------------------------ 5 3.1 计算容器的重量载荷与支座反力 --------------------------------- 5 3.2 计算筒体的轴向应力 ------------------------------------------- 5 3.3 鞍座切应力校核 ----------------------------------------------- 7 3.4 鞍座筒体的周向应力校核 --------------------------------------- 7 3.5 鞍座腹板应力校核 --------------------------------------------- 8 第4章设计结果汇总------------------------------------------------- 10参考文献------------------------------------------------------------ 12

北师大版第八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八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 挥的巨大作用一一“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 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 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 )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 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初中音乐《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 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电声乐队表现音乐的方法。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担任了《丝绸之路》的音乐制作,日本最具影响的公共传媒机构NHK使用他的歌曲原声带作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的主题曲,受到广泛喜爱,也使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加。乐曲采用合成器演奏,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作品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 二、《丝绸之路》 1. 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 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2. 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 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 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 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 三、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教学案例

《丝绸之路》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一次课间,我听到一位学生正在教室里大声地背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进 而仔细一看,他不是我们班的末位后进生吗?怎么这么认真呢?还摇头晃脑的呢?“阳关”,这不是 我即将要教学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吗?看到学生对诗歌这么感兴趣,细一想,我何不借鉴 文学化的教学方式来完成“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呢?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课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狭隘的学科课程观,不再拘泥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不但要使 用传统有效的历史、地理教学方法,也能够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同时,教材中对于涉及 到专业的历史、地理知识,大多以说明性的语言介绍,理论性较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从 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而忽略课程的“人文性”,就会使课堂枯燥无味。而语文教学中带有 明显的文学化的特征,文章在语言、意境、故事情节上都非常优美、感人,如果把《历史与社会》 课程中的有些内容与语文课程中文学化的教学方法实行有效结合,就能补充这个缺陷,从而激发学 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教学效率。 二、教学片断实况及评析 在导入新课时,先请同学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实行想像:“金黄色的沙山一望无垠,清脆的驼铃声沿路不绝于耳。长河落日,大漠直烟。”然后设问: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处在怎样 的意境中?学生一听,非常惊奇:这不是语文课上用的教学方式吗?看得出:学生惊奇之余,学习 的兴趣很浓,随后马上闭上眼睛,迫不急待地想了解我下面的教学内容。 【评析】新教材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性,把握教材这个特点,老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伴随情景去想像、去体验。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想像水平,自不过然的把学生带入学习 的主题。接着,老师把学生引入主题:同学们,在这荒凉的沙漠里,以前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贸易之路。这里,留下了无数商旅的足迹,这里,曾记录了人类古老的文明。那么这条路是什么路?(生:丝 绸之路)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 一番丝绸之路的风光。 老师显示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一看这情景,不禁惊叹:啊!真美!沙漠风光……

化工设备基础-第四章-王绍良-教案

第四章压力容器 一、容器的分类与结构 (一)结构 图2-1卧式容器的结构简图 (二)分类 第一种:按设计压力分类 按承压方式,压力容器可分为压容器与外压容器。压容器又可按设计压力(P)大小分为四个压力等级。 外压容器中,当容器的压力小于0.1MPa时又称为真空容器。 第二种:按作用原理(即用途)分类 第三种:按安全技术管理分类 第四种:按容器壁温分类,可分为常温、中温、高温和低温容器四种。 第五种:按壁厚分类,分为薄壁容器(δ/D i≤0.1)和厚壁容器δ/D i>0.1 二、容器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压力容器机械设计时,它的总体尺寸、零部件尺寸由工艺条件决定或由经验所得,因此我们这里主要是指结构设计。 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性 1、强度:强度就是容器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容器应有足够的强度,否则造成事故。 2、刚度:是指容器或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维持原有形状的能力。承受压力的容器或构件,必须保证足够的稳定性,以防止被压瘪或出现折皱。 3、密封性:设备密封的可靠性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之一,因为化工厂中所处理的物料中很多是易燃、易爆或有毒的, 设备的物料如果泄漏出来,不但会造成生产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会使操作人员中毒,甚至引起爆炸; 反过来,如果空气混入负压设备,亦会影响工艺过程的进行或引起爆炸事故。 因此,化工设备必须具有可靠的密封性,以保证安全和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以及维持正常的操作条件。

4、耐久性:化工设备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10年一15年,但实际使用年限往往超过这个数字, 腐蚀、疲劳、蠕变或振动等,都会影响耐久性,尤其是腐蚀,所以以后的设计中会看到考虑腐蚀余量。 (二)可行性 包括制造、安装、操作、维修及运输的可能性、方便性。 (三)经济性指五个方面。 ①单位生产能力; ②消耗系数; ③设备价格; ④管理费用:包括劳动工资、维护和检修费用等。管理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也随之降低。但管理费用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 例如有时采用高度自动化的设备,管理费用是降低了,但投资则会增加。 ⑤产品总成本:是生产中一切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一般要求产品的总成本愈低愈好,但如果一个化工设备是生产中间产品, 则为了使整个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为最低,此中间产品的成本就不一定选择最低的指标,而应从整个生产系统的经济效果来确定。 三、容器零部件的标准化 1.标准化的意义 ①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标准化,有利于成批生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②标准化为组织专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国家资源,节省原材料,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健康; 采用国际性的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障碍提高竞争能力,实现标准化可以增加零部件的互换性。 有利于设计、制造、安装和检修,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容器零部件的标准, 例如圆简体、封头、法兰、支座、人孔、手孔、视镜和液面计等。 2、容器零部件标准化的基本参数——公称直径DN和公称压力PN。 ①公称直径:是将容器及管子直径加以标准化以后的标准直径。 A.压力容器(筒体、封头)的公称直径:由钢板卷制的筒体,公称直径是指它的径; B.当筒体的直径较小,直接采用无缝钢管制作时,容器的公称直径应是指无缝钢管的外径; 封头的公称直径与筒体一致。 B.管子:公称直径既不是它的径,也不是外径,而是小于管于外径的一个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