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报建说明

方案报建说明
方案报建说明

XXXXX项目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建筑说明

一、项目概况

XXXXX项目,为二级医院,位于XX省XX市XX环城东路北段,用地面积为17693.06㎡。总体发展规模为200床位,总建筑面积为45907.38㎡(暂定),其中一期建筑面积为:25577.46㎡,二期总建筑面积为20329.92㎡(暂定)

二、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XX市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该地块现状地形图;

规划设计文件及任务书;

现行的有关国家政策、标准、规范及地方基本建设规定。

三、设计立意

我们的设计理念为:“低碳环保的绿色医院”

XXXXX设计借鉴国外医疗建筑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的合谐共生,科学合理规划、保障安全、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绿色医院”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推动医疗事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建筑。

项目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差,通过架空的地下室和临空面的应用,顺应了基地的自然地貌,不仅减少了工程土方量,同时保护了自然生态。

鉴于大自然有助于病患康复,医院将室内外空间和自然景观资源进行合并,通过采光天井及屋顶绿化,并结合了东西方医疗实践,为病患和家属提供了身心放松的环境。

四、整体规划设计

1、合理的院区规划结构

院区整体用地为不规则形式,主入口位于东侧环城东路北段。如何处理院区入口整体形象及病房安排为本次方案设计的重点及难点。

我们通过分析得出,正方形的建筑,能有效的解决入口形象与南向病房最大化两个重要难点,因此在设计中,我们把XXXXX最主要的住院楼布置于院区的中部,为方形建筑,从而达到各各面的均好性的立面效果,竖立了院区的整体形象。在沿街的的区域,我们安排了人流较多,也便于患者直接进入的综合门诊及口腔、美容中心。

在院区的南侧及西北侧,我们预留了两块用地,分别设计为康复中心及保健中心,为院区的二期发展提供了发展条件。

院区的西北侧,我们把污水处理站及垃圾收集独立布置于西北侧一个区域,通过大片绿化与主要建筑隔开,让污染减少到最小。

2、清晰明确的出入口及交通流线规划

整个院区共设计四个出入口,分别为院区车行主入口,人行主入口,次入口,污物出入口。名功能入口独立分设,车流从车行主入口进入,从次入口出,从而达到院区内部,人流与车流分流,避免了交通意外的发生,污物出口设计于北侧,与垃圾收集站及污水处理站直接相连,便于污物的出入,而不会影响整个院区的环境。

3、景观设计

生长中的园林

园林设计上不以形式上的完结为前提、而着重突出山水绿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成长变化的魅力。外周园林中的花木草丛、以及果树林里的鸟语花香构成“治愈”的自然环境、带给人们战胜疾病的力量。这样的尝试不但给城市以及地域的环境带来新的生长点、而且将对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持续的提供新的话题。

院区内的景观、采用当地的植物系列构筑而成。院区内的树木、有一定程度的成木构成建设初期的庭院林木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的绿色环境。院区内的树木栽培计划以桂树、银杏等四季变化的树种为基础。同时也植入樟木等常绿树种。果树、花木等沿游步道配置、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绿色景观。

五、单体建筑设计

住院楼

住院楼为方形平面布局,为了避免方形平面中部布在着大量的黑房间,我们设计了三个采光天井,其中种植绿色植物,不但丰富了医院的空间层次,而且解决了自然采光通风的问题,减少了人工照明的成本,给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就诊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让整个楼成为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建筑。

住院楼一层二层布置部分门诊功能,功能分区明确,两层通高的门厅,突显出楼做为院区主要建筑的形象,也避免了压抑感。

三层设计为手术部及新生儿科,两个产室直接相连,医生与患者分为两个区域,各自有独立的出入口,从而达到医患分流的特点。手术部及新生儿科共用污梯,从而减少了后期运营成本。

四层八层为标准病房区,方形平面,最大化的解决南向病房问题,东西两侧布置少量的病房,并通过增加晾衣空间,达到遮阳的效果。三个采光天井的运用,有效的解决了方形平面大量黑房间的问题,从而达到所有功能用房100%自然采光通风的效果。病房区与医护区独

立分开,在一出电梯的同时既达到医患分流的效果。

住院部各病房保证充足的日照,设置独立的卫生间,大面积的开窗为病人提供采光与通风等自然要素。隔断帘轨道的形状也作了精心的设计,使走廊侧的患者在床上也会看到外部风景。

在床与床之间设置收纳柜,加上可动屏风,将2床的患者隔开,确保了患者的私密性。建筑端部每层设计四个空中绿化花园,为病人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观景空间,且此公共空间不在病区内,减小了对病房内病人的干扰。

综合门诊

综合门诊为两层建筑,一层为门诊,共布置了七个门诊诊室;二层为输液大厅,留院观察室。一、二层功能分区明确。

口腔、美容中心

口腔、美容中心布置于两个道路交叉口,一层通过圆弧形门厅,把两个区域独立分开,两个区域采用大空间形式,由专业公司进行内部自由分隔,二层为医生办公区域,安静独立。

康复中心、保健中心

康复中心、保健中心为二期预留建筑,可根据后期运营情况,再增加建设

六、无障碍设计

1.通道

轮椅及盲人行使道路最小宽度为2.5米,铺地平坦,铺地材料为防滑砖。地砖以长方向铺状为主,并且在人行道路的路牙设坡道。在入口地段人行道两端设自助控制信号器,以提醒行者及过往车辆注意。这种完全信号机对行动缓慢者(老人病弱者,儿童)也使适用。

2.坡道

在步行出现高差设置坡道,最大坡度为6%,超过此限加设扶手。

3.公共厕所

在厕所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留有充分空间便于轮椅转向,同时侧壁设有把手和吊有拉手,以方便残疾人挪位时使用。

4.公共电话亭和服务设施

电话亭平面尺寸都方便轮椅进出,转向等。电话的高度不超过1.2米。售货亭和问讯处的开窗高度在1.1米以下,且亭前路面没有高差,以方便轮椅的接近及接受服务。座椅,饮水器的造型,设置及高度不仅适用于健全人,也兼顾了坐轮椅的残疾人。

5.公共建筑

在主要建筑出入口设置坡道同时设置路标,门以平门为宜,电梯出入处应方便轮椅的进出。

6.专用国际标志、残疾人标志牌与引导性路标,标识牌结合与一体,设置于院区建筑环境中。

七、节能环保设计

在本建筑设计中,建筑生态节能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考虑,不仅在设计中考虑运用各种方法减少建筑耗能;同时在建筑冷热能耗供给方面,考虑以太阳能作为主要的冷热源太阳能系统。本着技术新颖实用且经济适用的原则,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节能技术。

1、生态绿化以减少热岛效应

本方案规划中,我们采用绿色医院的设计手法,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的通风、采光条件以及有组织的自然气流进行总体布局,以形成有效舒适的医疗环境。屋顶绿化和空中阳台,大大增大了绿化的面积,也增加了医院的空间层次感,使整个医院更有层次感。空中绿化庭院、生态中庭、内院、绿化草坡和中心绿化等等各种手段,形成数个生态“绿源”,通过自然的手段调节区域微气候,同时构成了完整、丰富的多层次绿化体系。采用轻量土层的屋顶绿化、提高隔热效果及热蒸发热效应以降低外部的热负荷。

在植物配置上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2、围护结构外保温

选择外窗时,应选择节能窗,在保证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的同时,不应忽略其气密性、水密性,保证一定的可见光透过比,合理设置可开启部分利于通风换气。

本项目选择外窗材料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传热系数K值和遮阳系数SC值的合理性。采用低辐射的中空玻璃与金属板组合的保温玻璃幕墙,实现采光和节能两不误。

3、遮阳技术

建筑遮阳系统中,通过晾衣空间的设计,采用外遮阳设施,在降低室内得热上是最有效的,太阳辐射到达建筑表面之前,它们能阻挡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

季节性外遮阳可以通过使用植物达到,典型的有灌木、树、攀爬植物。

4、自然采光

自然采光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本项目中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为诊疗办公和病房空间提供舒适的照明。从自然采光的角度来讲,设计尽量将自然光带入建筑内部并提供良好的视野,避免产生眩光以影响适宜的诊疗环境,自然采光的充分实现可以减少对照明能源的消耗,自然采光的直接照射能节省约百分之十的照明能耗。

住院楼在可控条件下设置三个采光天井进行自然光的引入,充分利用了自然光。

自然采光系统充分发挥其优点,并设置部分可开启窗户结合消防排烟的设计要求实现自然通风等目的:对于外围护结构的窗户部分,建议采用低辐射的中空玻璃与金属板组合的保温玻璃。

5、照明节能(节能灯具及节能控制性开关)及光污染

照明节能,即在保证不降低视觉要求的条件下,有效地利用照明用电,如采用高效的LED灯等。

6、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深度潜力节能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

利用风压、利用热压,综合利用室内外条件来实现。在建筑构造上,通过中庭、风塔、门窗、屋顶等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还有利用机械装置来提高自然通风的效果,如外窗或外墙上安装低流速通风装置,卫生间安装排风机,屋顶竖井安装风帽等等。

7、节水卫具

在整个医院的设计中应考虑采用低流量或无水设备,以进一步减少生活水的使用,所用用水器具应优先选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年第5号公告《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材和器具。公共区域应合理选用节水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l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l8870的要求。

8、热回收技术

在可能的条件下可采用空气热回收技术,主要用于回收空调系统中排风的能量,并将其回收的能量直接传递给新风。

室内排气和室外进风在热回收装置“全热交换器”内部,经过能量交换元件,进行完全的能量交换,在向室内的提供新风时,回收室内排气带走的能量,节约新风能耗。

9、隔噪设计

对采用了规划设计中的降噪措施后场地环境噪声还是超标的建筑在单体设计时采用

如下措施:

(1)对环境噪声超标在10dB以内的部位采用单层通风降噪窗:

(2)对环境噪声超标在10dB以上的情况,采用双层通风降噪窗:

(3)同时,建筑外门采用双层内填吸声材料木门,固定外窗采用中空Low—e玻璃窗,分户墙和楼板选择隔声构造处理,达到隔声的要求。

10、给排水技术

(1)、医疗特种废水如实验室、放射性治疗、传染病治疗等医用废水分别经预处理后汇同生活污废水至二级生化处理装置进行集中处理和消毒,并达到有关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气体通过管道排放至屋顶。

(3)、地下停车库地面冲洗水及厨房废水经隔油处理后纳入园区污水检查井。

(4).泵房内的水泵设置隔振及消声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设置若干只水表分别对生活用水、空调补给用水和绿化浇灌用水进行计量。

(6)、卫生洁具和配件采用节水型产品,水泵采用高效率、低噪声产品。

(7)、生活热水制备采用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

(8)、空调季节生活热水换热设备进水水源经空调热回收设备预热后再进行系统加热。

(9)、热水管道和热水设备采用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以减少热量损失。

11、暖通环保技术

(1)、采用高效率、低噪声、低振动的空调、通风设备。

(2)、为满足各使用场合的噪声要求,对空调、通风设备及系统进行有效的隔振、消声措施。

(3)、所有空调机房围护结构内侧贴吸声材料。冷冻机房控制室采用隔声门和隔音玻璃窗。机房开向公共区域的门应采用防火隔声门。

(4)、厨房灶台排风经灶台排风罩的油烟过滤器后,再经静电油烟过滤器处理后至屋面排至室外。

(5)、空调水系统作除垢、防垢、杀菌、灭藻的处理,以保持水质。

(6)、电制冷冷水机组的制冷剂为不损害大气臭氧层的R-134a,以符合环保要求。

(7)、空调处理机组设有粗效、中效空气过滤器和空气净化装置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8)、地下车库设置与通风系统联锁的CO浓度传感器,以确保室内空气品质,同时室外排放高度符合环保要求。

(9)、垃圾房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经吸附设备处理后至裙房屋面排至室外。

(10)、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的区域,过渡季节采取加大新风量的措施,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11)、对有污染产生的房间如中心供应站污物间、呼吸道传染疾病诊室、呼吸道传染疾病观察室、实验室和病房等的排风口均设高效过滤器。

(12)、对有异味产生的房间如解剖室其排风系统均设除味装置,排风经吸附设备处理后至屋面排至室外。

(13)、所有空调冷凝水均间接排放,对于从污染环境的空调系统中排放的冷凝水均须经过处理后方能排放。

12、暖通节能措施

(1)、空调负荷采用计算机软件逐项逐时计算确定。

(2)、采用高效、节能型空调、暖通设备,其性能系数、效率均应符合国家节能标准的规定值。

(3)、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空调运行时的冷热损失。

(4)、空调冷、热水系统采用变流量系统。

(5)、.采用地表水地源冷热水机组,提高机组效率,降低能耗。

(6)、采用的全新风空调系统设置新、排风显热交换器,回收部分排风能量。

(7)、对小时人流量变化幅度大的区域在空调季采用CO2浓度传感器对空调新风进行调节。

(8)、过渡季利用可开窗通风或通过焓值控制程序来控制新回风的比例增加空调的新风量。

(9)、空调风管、水管的保温材料均采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好的产品。

(10)、风管和水管的绝热材料和厚度符合节能规范的要求,空调冷水管与风管设置隔汽层与保护层。

(11)、空调、通风系统采用了自动控制,既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又防止了因超温和不合理运行造成的浪费。

(12)、对空调冷热水进行分区域的能量计量,对膨胀水箱和冷却塔的补水进行流量计量。

八、消防设计

总平面消防设计:

基地通过一条4米宽环路满足建筑的消防要求,内部通过4米园区路满足教学科研区的消防,建筑周边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间距。

防火分区及交通疏散设计

1、住院楼及地下层每层为多个防火分区,每个分区均有两个出入口,每个分区面积不超过规范要求。设多部疏散楼梯,室内任一点至最近疏散口直线距离均满足规范要求。

2、楼梯间的门及合用前室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前室及楼梯间设正压送风系统及自然排烟系统。

3、地下室楼梯的隔墙耐火极限≥3.00小时,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间在底层设分隔设施和明显标志,楼板耐火极限2小时。

4、车库车道与停车区内设防火墙。

5、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采用耐火极限≥2.5小时的隔墙,同时消防电梯设专用电话及自动操纵钮,由消防中心控制,井底设排水设施。

6、各管井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非燃烧体作防火分隔,管井井壁为≥1.00小时的非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管井与房间,吊顶等相连通的孔洞,其孔隙等用非燃烧材料紧密填塞。

7、各设备用房均采用甲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结构防火设计

主体结构的墙、柱、梁、板等结构构件均按耐火等级一级设计

给排水防火设计

消火栓给水系统

1、消防用水量:室内消火栓30L/S,室外消火栓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

2、室内消火栓用水量由设于地下消防泵房内的消防水池、室内消火栓泵(一用一备)、屋顶消防水箱联合提供,室外消火栓用水量由小区内市政给水环管提供。

3、公共走道、地下车库等室内均布置有室内消火栓,消火栓的间距应保证各建筑室内任何一点有二股水柱保护。

4、屋顶最高处设18m3消防水箱,供消防初期水量。

5、消火栓系统屋顶设试验消火栓,一层室外设水泵接合器3套。

6、小区沿本工程周围设置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1、自动喷淋灭火设置用水量:按中危II级考虑8L/min?㎡。

2、地下车库、病房、诊室及公共走道内布置有自动喷淋系统,并在一层室外靠外墙设置水泵接合器两套。

3、采用地下消防水池、水泵房喷淋泵、屋顶水箱和自动喷淋稳压泵联合供水方式。

气体灭火系统

柴油发电机房、油箱间、高低压配电房及其它不宜用水灭火的房间,采用气体灭火系统,具体由专业消防公司设计施工。

电气消防设计

1、本工程保护等级为一级,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2、为保证一、二级负荷供电可靠性,设自备柴油发电机组。

3、消防控制中心、水泵房、事故照明、疏散指示、消防设备等消防用电,按一级负荷的两回路要求供电,在末端自动切换。

4、在楼梯间、前室、疏散通道等处设疏散指示灯。

5、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阻燃型,并穿钢管保护。

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

一期建筑技术经济指标:

二期建筑技术经济指标(暂定):

十、特别说明:

本项目为医疗建筑,医疗特种垃圾的收集及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排放执行以下标准:

1.《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

2.《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 (GB 19217-2003)

3.《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GB 19218-2003)

4.《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9-2013)

5.国家及地方上相应的法律法规

第二部分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

一、节能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总平面布局留有足够的自然风入口和出口,建筑群室外空间气流顺畅。建筑物朝向以南北向为主,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负荷。采取立体绿化系统。地面绿化确保规定的绿地率,不做或少做硬质铺地,改做透水地面,减少地面热反射,避免“热岛效应”,空中绿化、屋顶花园等空中绿化,起到遮阳降温作用,有利于节能。

单体设计:采用简洁规整的体形,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尽量缩小体形系数。适当控制窗墙面积比,使窗墙面积比尽量满足节能标准的规定。通过通风降温,降低能耗。

二、绿色技术措施

1、节地与室外环境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及其他保护区。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Ⅰ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本方案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0.57,

Ⅱ室外环境: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荫措施。

Ⅲ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合理采用透水路面。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排水系统:本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废水分流。室内生活污水、废水均设专用通气立管,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厨房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往院区污水处理站。经院区污水处理站处理消毒后,排入城市下水道。地下室地面冲洗水经明沟收集后用潜污泵提升排至室外污水检查井。雨水系统: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收集,经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井。室外场地与绿化排水经雨水口收集排入室外雨水井。再汇总至市政雨水管网。屋面及小区采用XX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屋面设计重现期为10年,50年校核。室外场地排水重现期为5年。屋面雨水集流时间为5分钟,室外场地集流时间为10分钟。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在植物配置上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屋顶绿化和空中阳台,大大增大了绿化的面积,也增加了医院的空间层次感,使整个医院更有层次感。空中绿化庭院、生态中庭、绿化草坡和中心绿化等等各种手段,形成数个生态“绿源”,通过自然的手段调节区域微气候,同时构成了完整、丰富的多层次绿化体系。采用轻量土层的屋顶绿化、提高隔热效果及热蒸发热效应以降低外部的热负荷。

2、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设计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不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现行值规定。

Ⅰ建筑与围护结构: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简洁规整的体形,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尽量缩小体形系数。适当控制窗墙面积比,使窗墙面积比尽量满足节能标准的规定。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0。适当架空底层,以利通风降温,降低能耗。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5%。

Ⅱ供暖、通风与空调: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Ⅲ照明与电气: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目标值规定,所有区域均满足要求。合理选用电梯,并采取电梯群控、等节能控制措施。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Ⅳ能量综合利用: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应采用节水器具。

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坐便器采用容积小于6L的冲洗水箱;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空调系统、绿化等各用水部门均采用计量收费。

管网防渗漏技术:采用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选择耐腐蚀、耐久性好的给水管材,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根据水平衡测试标准安装分级计量水表,且安装率达100%。水池进水管采用遥控浮球阀,高位水箱设电动阀,安全可靠;水池、水箱溢流管设溢流报警装置。

给水、热水供水系统中配水支管处供水压力大于0.2MPa者设置支管减压阀,控制各用水点处水压小于或等于0.2MPa。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不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Ⅰ节材设计:择优选用建筑形体,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本方案建筑形体规则。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所有部位均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Ⅱ材料选用: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根据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Rlm,大于等于90%。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100%。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对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立面材料,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5、室内环境质量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要求。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要求。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规定。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结露。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有关规定。

Ⅰ室内声环境: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标准。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标准限值;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标准限值。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公共建筑中的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Ⅱ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其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无明显视线干扰。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Ⅲ室内热湿环境: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

Ⅳ室内空气质量: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根据在过渡

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数量比例。气流组织合理,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参数设计要求;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

三、强化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

本项目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本项目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本项目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Ⅰ场地设计:本项目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本项目人行道路采用透水路面,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优先选择雨水

Ⅱ建筑设计:建筑屋面均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建筑材料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

Ⅲ小区道路:优化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使其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路面排水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人行道及园林景观道路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Ⅳ小区绿化: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利用沉淀池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Ⅴ雨水收集排放方案:塔楼、裙楼屋面采用重力流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屋面设87 型重力流雨水斗。根据绿色建筑要求,雨水经雨水立管收集后,纳入集中处理系统,用于景观用水及道路绿化浇洒用水。通过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首先采用溢流井进行分流(当暴雨强度超过储水池进水能力时,通过溢流井分流部分雨水),然后进入弃流装置(将初期水质较差的雨水弃流),净雨水进入雨水蓄水池储存。蓄水池的净雨水经过雨水净化设备处理消毒后储存于清水池内,用水时通过变频供水泵抽取清水池雨水作为小区道路浇洒及绿化浇灌用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