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程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明初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朝积极开展对外关系,表现为郑和率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同时推行了和平外交政策和睦邻友好的交往模式。但到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力的衰退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表现为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反外来侵略的胜利。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辩证分析问题,但理性思维仍旧较弱。学生对本课的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了基本的了解,但不是很具体,也不会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分析两件史事。因此可通过视频、图片、表格等各种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论证的能力;最后通过结合史实对郑和与戚继光进行辩证评价,使学生产生更为坚实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明代对外关系更加理性的认识以及对我国当前的对外关系提高认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能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能够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价;知道倭寇与倭患,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概况,能够分析戚继光抗倭的成功原因与体现的精神;能够通过对比郑和与戚继光理解明代对外关系的特点。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提取、归纳、整理历史信息;通过分析地图、图片直观感知历史事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历史问题;通过分析史料提高阅读能力,并对历史事件形成更广泛深入的理解;通过历史人物对比加深历史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中感受郑和不畏艰辛、大局为重的精神,能够从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中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能够从戚继光抗倭高超卓越的军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与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顽强决心,能够联系两件史事理解友好和平、反抗侵略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对外政

策。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从戚继光的军事智慧中体会其保家卫国的决心。

【教学准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郑和下西洋》等视频、相关图片、史料以及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郑和下西洋场景表演,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课讲授

教师:中国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自古以来与海洋的关系很密切。回忆一下之前学习的内容,哪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与海洋之间的关系?

同样的,在明代的几百年间,海洋也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学习,探究一下明朝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时,都有怎样的做法和态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我国澳门的史实;

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了解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正

确评价戚继光。

3.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给学生3—5分钟时间结合学习目标预习本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学习第一篇章面向大海“交往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检验刚才学生的预习情况。

1、郑和是谁?什么时候下的西洋?谁派他下西洋的?

2、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船队携带哪些物品?

3、请你简单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4、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展示地图,利用地图展示明朝时“西洋”的位置。然后播放视频资料《郑和下西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然后展示问题:郑和下西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请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当时明朝经济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材料二:明初造船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材料三:明人《顺风相送》中已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几个指南针一起运用于确定航向。

材料四: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得出:1、明朝国力强盛(根本原因);2、造船技术先进;

3、指南针的应用;

4、郑和的杰出领导和个人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动态图,让学生了解郑和沿途所到达的地区及相关图片。

然后教师展示为纪念郑和下西洋850周年所发行的邮票,请学生根据邮票的内容进行连线。

学生连线后,可得出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教师: 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的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郑和下西洋后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苏禄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明成祖为其修建陵墓,以表哀思。

教师展示表格比一比:通过中西远洋航行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以得出: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表格(从时间、人物、条件、目的等方面),请学生进行抢答看谁填的既快又对。

学生积极强答。

延伸升华:郑和身上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根据所学归纳总结:百折不挠、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团结合作、开放交流、和平宽容、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多媒体展示李约瑟对郑和的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学生:推行了和平外交政策和睦邻友好的交往模式

然后谈一谈:你对郑和的外交活动有何看法?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和图片从另外一个角度评价郑和下西洋这种目的的远航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得出:郑和下西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作为弊政给废止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过渡: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弱,就没有如西方把握哥伦布的机遇一样把握住郑和开启的绝佳的历史机遇,为了巩固统治,中国人民与海洋的接触被越来越严格地限制起来。而日益封锁的国门却反而扩大了渡海而来的祸患。

进入第二篇章:拒绝大海“冲突篇”

教师出示问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然后出示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比一比:相比明朝初期,明朝中期的国力有何不同,对外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积极根据所学进行回答。

教师:面对如此严重的倭患,很多爱国之士坚决回击,率领人民积极抵抗,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要说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进行讲解。展示材料: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展示戚继光抗倭的经过以及抗倭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认真分析回答:(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3)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

读诗学史:“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材料中的“我”指谁?

2、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3、通过“我”的事迹,并结合材料,你认为“我”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呢?

学生: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示戚继光故里的图片,表达人们对他抗倭的赞扬。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澳门是西方殖民者在我国

非法占据的第一个侵略据点。

过渡:明初国力强盛,我们面向大海积极对外交往,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国立衰弱,我们则开始闭关锁国,导致外患不断,那么当代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能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或教训呢?

学习第三篇章拥抱大海“感悟篇”

?展示探究问题:宋朝开始,中国造船技术超越阿拉伯,名列世界之冠,中国船舶主宰了远至南亚的海上交通运输。明代郑和下西洋,其船队的规模、航程的遥远、历时的长久,都是前无古人。

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不再发展航海技术。十九世纪欧洲人仗着坚船利炮纵横海上,不断东来入侵中国,而中国只有旧式船舶,毫无还击之力。分析材料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经过分析得出:海兴则国兴,海衰则国衰(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并得出结论: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教师展示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结合当今的一带一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依赖也不断增强,海洋成为我国对外最便捷,最重要的国际通道,利用和加强海洋的联系,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和重要港口,实施海洋强国之路,同时与周边国家构建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合作探究:请根据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当前我国国情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

①. 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

②. 要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③. 国家之间交往应该以和平、互相尊重为主。

④.青少年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沙场练兵】:展示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布置作业】: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13周年,我校将举办纪念活动,请你为该活动做一个活动策划。

【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交流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明朝中后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冲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四川德阳五中肖冬编写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 ]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达观(dá g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纵然(zòng rán):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 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趣味(qù wèi):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 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 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 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定基础 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题:科举制▲▲▲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XXX XXXXX中学

【课程来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标要求】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所讲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又独立成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抵抗,同时也使学生对明朝的政治和对外交往有了整体认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弱,但他们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烈,所以我将从基础知识,兴趣入手,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欣赏、人物体验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培养学生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3.领略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带来不便。教师可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地图展示相关地点、路线和“西洋”的概念,使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 导入语:600多年前,郑和和他的船队以当时世界无法想象的气势,浩浩荡荡,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寻历史的踪迹,重返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展示课题) 二、展示课程提纲和学习目标 1.课程提纲 (1)海航扬国威——郑和下西洋 (2)海战捍主权——戚继光抗倭 (3)海殇留余恨——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学习目标 三、课程主体 (一)第一篇章:海航扬国威——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郑和 请同学们依据P70“人物扫描”,完成以下“郑和的自述”。 吾本姓,名,小名(或三保),族,(籍贯)人是也。12岁时被明军掳进皇宫当了太监,后得燕王垂青,随主出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1405—________年,______率船队_____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精美瓷 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作出了伟大贡献。 4.元末明初,到中国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_,国力减弱,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6.(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_______、______两地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4.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从此可以了解到他的志向是抗击哪 国侵略者()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日本 D.荷兰 6.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葡萄牙入侵 D.郑和下西洋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检测作业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生产B.吐蕃使者来长安求亲 C.唐玄宗整顿吏治注重文教D.唐太宗平定安史之乱 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生:郑和下西洋。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 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 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最苦与最乐》,听听梁启超认为什么是“最 苦”,什么是“最乐”。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二、作者简介: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 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 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精讲点拨巩固检测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便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五、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生:郑和下西洋。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朱文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上课班级七(1)班备课教师朱文条上课时间2017年5月12日第12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部分: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 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 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导 入新课 p1- 3 2分 钟 初学新知二、郑和下西洋 1、读文本郑和下西洋第一自然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 目的有那些? 2、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郑和的船 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学生自学,讨论反馈 了解金政 权是如何 建立并发 展的,了解 女真民族 及其首领 完颜阿骨 打的事迹 P4- 26 15分 钟 合 作探究引导析疑三、戚继光抗倭 1.背景(什么是倭寇?) 2.抗倭经过(戚家军)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学生自学;讨论、回答 通过学 习宋金战 争的相关 史实,了解 岳飞抗金 的相关史 实以及宋 金对局面 的形成。 P27- 37 10分 钟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1(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这则材料说明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A.印度西海岸 B.美洲东海岸 C.非洲西海岸 D.非洲东海岸 2.“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其中的“海波”指的是() A.起义的叛军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新疆的叛乱 D.倭寇的袭扰 3. 如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这一“远航活动”是指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抗俄 5.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6.印尼有个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这种文化现象与哪一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7.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 海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 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9.下面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所做的知识卡片错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 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提示: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 提示:(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4)统治者的支持。 6.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一目,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目的宣扬国威和换取海外的奇珍 起止时间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主要人物郑和 出发地点刘家港 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 了伟大贡献 7.图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8.课外探究:课后收集资料,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作比较,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9.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提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一目,了解倭寇的含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1405年 B.1421年 C.1433年 D.1565年 2.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印度洋一带 B.东南亚一带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非洲南端 3明朝抗倭名将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关天培 D.岳飞 4.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葡萄牙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 5.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出发点是( )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刘家港 6.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 ) A.明成祖 B.明太祖 C.建文帝 D.明武宗 7.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于谦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从16世纪开始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9.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 ) A.显示明朝的实力 B.加强对外贸易 C.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10.从“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上看,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 ) A.印度 B.法国 C.阿拉伯 D.索马里 1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次数多、航程远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12.倭寇指的是日本的( ) ①渔民②武士③商人④海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读图1,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郑和远航的条件和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现在我国要发展经济,扩大影响,应该如何去做才好? 14.读图2,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5.读图3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 1 -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 课型: 新课 审核:历史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 :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 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八股取士 〖导入新课〗 《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师:知道“朱皇帝”是谁吗?为什么? 过渡:建立明朝后,他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的,君权加强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①、元末农民起义: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②、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间 年初;人物: ,即 ;都城: 过渡: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 2、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⑴、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我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管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显而易见,这时地方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分管 和 。 ②、在中央,废除 ,撤消 ,由 、 、 、 、 、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 负责。 多媒体显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 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师: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⑵、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由皇帝直 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⑶ 思想方面:实行“ ” (阅读课文P89最后一段,归纳什么叫“八股取士”?) ①、考试范围: ②、考试要求: ③、试卷文体: ④、结 果: 师: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 ”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①背景:为了巩固统治,明太祖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明太祖死后,即位的 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 。 ②、概况: 北平的燕王 ,打出“ ”旗号,起兵反对 , 史 称 “ ” ③、结果: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 称帝,他就是 2、迁都北京:①、时间: 年; ②、迁都: (改 为 ) ③、目的: 3、明成祖强化君权:①、 ②、 三、本课小结: (明朝君权加强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赵姓人口多 B. 赵姓起源很早 C. 编者姓赵 D. 宋朝皇帝姓赵 2.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五代十国更迭 B.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 C. 朱温建立后梁 D. 太祖杯酒释兵权 3. 北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北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B. 北宋定都洛阳 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 C. 黄巢起义 D. 隋炀帝的暴政 5. 右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这位皇帝是() A. 赵匡胤 B. 李世民 C. 刘彻 D. 嬴政 6.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情况。其中,属于北宋的是() 8. 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见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A. 周渭是朝廷命官,身份特殊 B. 地方权力分离,互不统属 C. 节度使职位低于知县 D. 地方节度使由知县负责任命 9.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的行政权 B. 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地方的监察和行政权 10. 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A.玄奘西游B.班超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A.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②象牙③丝绸④香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丁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