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优品课件之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优品课件之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宗教改革前的西欧天主教会;马丁?路德和德意志宗教改革;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法国王权与胡格诺的长期斗争;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和清教的出现;新教的传播与意义。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着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等人在宗教改革中斗争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叙述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难点: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社会各阶层要求宗教改革的目的。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挂图《西欧政区图》。 2.图影仪。教学设计【导入】展示图影1:照片《瑞士日内瓦大学宗教改革者墙》。同学们,在上正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照片。它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它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尔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着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即光明”。同学们,在16世纪,欧洲曾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最先吹响了向天主教宣战的号角,接着各国纷纷响应。30年代中,当路德教被封建诸侯利用,逐渐衰落之际,加尔文接过宗教改革的大旗,将这场伟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那么,在16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改革呢?下面,我们来学本课内容。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1.宗教改革的背景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由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后,分别由一位同学回答以下问题:①宗教改革的对象是谁?②为什么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③反对罗马天主教

会为什么首先在西欧出现?④各国实行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各组同学分别讨论回答问题,然后由老师概括分析)刚才同学们

回答得都很好。宗教改革的对象是罗马天主教会。而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在政治上处于分散状态,基督教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结成国际性组织。教会利用它在社会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哲学、科学、文学都成为神学的附庸,为神学服务。教会认为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它让人民“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因此,在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的西欧,要反对天主教会,只能采取神学异端的方式。另外,天主教会还是

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最高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俗界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经济上,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还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利用各种手段搜刮钱财;精神上,教会还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天主教会的日益腐败,不仅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还到各国出售赎罪券,使各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罗马,不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各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宗教改革的实质由以上的分析,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西欧

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二、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发生在德意志呢?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德意志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二是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到15世纪

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而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就成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展示图影2:《赎罪券》。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 2.马丁?路德改革的经过展示图影3:《马丁?路德的照片》。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路德明确断言《圣经》的权威至上,否认教皇权威;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需神甫作中介。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他还提出了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大主教会势力的主张。1520年,路德公开发起宗教改革,建议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3.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当路德投入到封建诸侯的怀抱后,人民就团结在宗教改革激进派闵采尔的周围,1524―1525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4.路德教派的传播宗教改革后,一些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同天主教诸侯抗衡。到16世纪50年代,双方缔结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路德创立的新教派不仅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三、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首先打破了西欧天

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拓性。路德的主张奠定了新教的理论基础。改革之后引起社会风气的一系列变化,减少了宗教节日,禁止朝拜圣像,废除神职人员独身等。这些加快了新教的传播。不久,法国人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内容,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有何不同。(同学们分析比较后回答)(老师总结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加尔文的主张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的基础上。它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特别对法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四、法国的宗教战争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内容,找出法国宗教改革与德

意志及瑞士的不同点(同学们分析后回答)。(老师总结概括)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法国王权的强大。早在14世纪,法国国王就控制了教会。法国王权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但坚持信仰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二是采用了宗教战争的形式传播宗教。这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之争,南北两大贵族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西欧的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了一场宗教战争。传入法国的加尔文教被称为“胡格诺”,它得到了南方各地许多手工业者和雇工的信仰,也得到了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的支持,逐渐形成胡格诺贵族集团。北方大封建主仍以天主教为中心形成天主教贵族集团。随着新教的传入,天主教贵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发动了对胡格诺的战争,16世纪下半期,双方的战争持续了三

十多年。最后法国国王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从此,胡格诺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打破了天主教对意识形态的垄断。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1.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英国的宗教改革比较特殊,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内容,找出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比较后回答)概括同学们的思考,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也就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二是教会虽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2.清教同国教的斗争尽管英国国教在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后,王室、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大规模剥夺罗马教会的土地和财产,但这种保守

的宗教改革不可能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它保留了许多旧教的残余。到16世纪下半期,不相信国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加尔文教的影响下,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的旧教残余,摆脱王权的控制,力图建立一个真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这叫清教运动。后来,英国的资产阶级即以清教为旗帜,发动了反对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六、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新教的主要派别和传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内容,找出在宗教改革后,西欧共形成了哪几种新教派别,各自传播范围是何地。(同学们理解后回答,老师概括)展示图影4: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美国加尔文派→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英国国教→英国(仍是封建教会) 2.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不管各国宗教改革的具体情况如何,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因此,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其结果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课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而各国宗教改革的推行,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两者相互促进,推动了西欧整个社会历史的前进。【布置作业】 1.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2.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A.免除封建地租; B.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C.取消什一税;

D.反对出售赎罪券。板书设计第四节宗教改革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1. 宗教改革的背景 2.宗教改革的实质二、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 2.马丁?路德改革的经过 3.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4.路德教派的传播三、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四、法国的宗教战争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1.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 2.清教同国教的斗争六、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新教的主要派别和传播 2.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优品课件之向日葵

向日葵 东莞市南城区南城中学吴琼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教法选择: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分两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第一课时:启发、引导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欣赏,侧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介绍。使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我的关系。第二课时:活动课,运用不同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笔触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展示课题:《向日葵―色彩的心理效应》 1 .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a 红、橙、黄 b 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 (2 分钟 ) 2 .展示课本 11 页风景图片。 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 ? 0 分钟 ) 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 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 (3 分钟 ) 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 ( 红运 ) 、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

5.0《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选修1)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35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35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2015 2016年2017年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的兴起;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莎士比 亚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及 其历史影响 T23(文艺复兴) 复习建议: 1.注意理解人文主义精神内涵随时代发展而 不断变化发展 2.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3.热点联系:人文主义思想与当今中国“以 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相联系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35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

意义,1.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催生了⑨__________科学 2.使人们从⑩__________中解放出来,重新开始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3.适应了萌芽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后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点题训练1】如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考点二宗教改革

【点题训练2】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要点一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优品课件之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 生物:2.3《经济作物》教案(冀教版七年级上)一、粮食作物教材分析《粮食作物》是第三节《经济作物》中的开始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以粮食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以学生常见的小麦为代表,通过认识小麦的形态结构引导学生来了解粮食作物的特征以及类型。粮食作物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它们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粮食作物及其与人类密切关系等知识的理解,近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根、叶脉的类型及花和果实(对于果实在本节内容中有所介绍,学生通过阅读便可以掌握)的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对小麦植株的观察,总结出根系、叶形、叶脉、果实的类型以及花的各部分的数目。因为学生们对粮食作物接触的较多,兴趣浓厚,所以可以发动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粮食与健康、粮食新品种的资料并互相进行交流。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总结能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 1.说出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及其种类。 2.概述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判断单子叶植物。 3.列举粮食作物的新品种及其与人类密切关系。技能性目标 1.运用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识别植物各器官的形态。 2.拟定探究小麦各部分结构特点的程序。情感性目标 1.认同互相帮助、协调配合的团体协作精神。 2.关注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1)小麦的完整植株显微镜小麦的挂图(花、种子等)(2)让学生查阅关于粮食作物的新品种以及栽培手段的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新课引入:展示多媒体课件(常见的一些粮食作物) 讲述:粮食是我们的食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它,但是你们认为什么是粮食作物呢? 总结:粮食作物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作物的统称。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最全版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本部分内容共计分为三块:第一部分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这种地位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二是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个国家组织。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们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意为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路德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善功”,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张的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从而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马克斯·维伯称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却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从马丁路德的教义可以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了加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整合】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 1.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随即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 (2)4世纪初,基督教由最初的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托庇于日尔曼封建王权,得以继续发展。 (4)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东部和西部地区。天主教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

宗教改革学案

高二历史欧洲宗教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内容。 自主学习: 1、天主教在中世纪拥有怎样的地位?(P52—P54) 2、结合教材和两则材料: 材料一:“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摘自《西方宗教史》 材料二:“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教皇出巡兜售赎罪券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德国为什么会最先出现宗教改革运动? 探究一: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有几条? 2、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天主教的“因形称义”分歧点在哪? (二)宗教改革的扩展——加尔文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 1、请大家分析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有哪些异同? 2、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几点?

3、英国宗教改革有何特点?探究二:宗教改革的影响 知识归纳小结:

答案:2、中世纪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⑴经济:天主教占有各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其轻视商业商业的思想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⑵政治:神权大于王权,罗马教廷经常干涉各国内政,阻碍了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利于欧洲各国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⑶思想文化:天主教垄断教育,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迫害异教徒,阻碍近代科技发展; ⑷社会生活:每个人的终生都受到天主教会的影响,不利于个性解放和物质追求。 探究一:(一)1. (1)反对赎罪券;(2)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3)宗教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4)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5)世俗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 2. 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皇、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这说明,宗教改革本质上并不反对宗教,只是把“为信仰而生活”改变为“为生活而信仰”,自由的生活才是他们追求的真谛! (二)1.相同点:①信仰得救;②《圣经》是最高权威、③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①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②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③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2. (1)英国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①王权大于教权,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脑;②保留了天主教教义与仪式; ③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 (2)解散修道院,没收其财产,严重削弱教会势力。 3. 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加强了王权,但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人:谢红春 授课时间:2016-12-14 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方法:概念解读、分析归纳、联系对比授课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叙述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通过多媒体对本单元所呈现陌生概念的新认知。有:宗教,宗教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中世纪等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通过世界主要三大宗教的分布图,直观认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引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五单元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 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 志开始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一、“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序幕 1.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3)思想原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劵的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深度点拨]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旧文明的矛盾冲突加剧、德意志近代化的发展要求,更主要的是德意志地区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这一切决定了宗教改革必然首先在德意志地区展开。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义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2.宗教仪式 (1)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深度点拨]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宣称人们必须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多做“善功”才能“赎罪”;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就可以得救,马丁·路德的主张承认了教民与上帝对话的主动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特权。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意志: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3)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德意志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2.其他影响 (1)人们不再盲目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16世纪初,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严重阻碍了德意志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2.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是对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特权的否定,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思想统治,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史料一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①只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开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要求: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 在此基础上,提问:(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教师】文艺复兴首先在哪个地方兴起呢?为什么? 【学生】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 分析: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教师】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优品课件之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2.6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教学: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学生思考。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二、新授 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时代元、明、清现代创作的主导观念表现的主题形象的处理手法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3: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学习方法点拨 1.本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大一统地位;二是神权统治受到的冲击。 2.在学习时,要明确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深入,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主要阻碍。 3.改革天主教会,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会,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 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⑴原因 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天主

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二、宗教“异端” 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3.表现 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 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经济上:①开始瓦解,②开始出现和发展。 2.政治上 ⑴③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⑵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⑶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⑤,实现⑥。3.思想上:⑦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⑧的统治。 『拓展点拨』思想文化既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当旧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进步时,只有通过社会变革,冲破它的阻碍,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人教版选修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优品课件之各种各样的材料

各种各样的材料 各种各样的材料 1 形形色色的材料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教学难点: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l 教学新课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l 拓展延伸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板书设计及教学后记: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教学后记: 2 我们的衣服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

优品课件之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宗教改革前的西欧天主教会;马丁?路德和德意志宗教改革;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法国王权与胡格诺的长期斗争;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和清教的出现;新教的传播与意义。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着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等人在宗教改革中斗争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叙述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难点: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社会各阶层要求宗教改革的目的。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挂图《西欧政区图》。 2.图影仪。教学设计【导入】展示图影1:照片《瑞士日内瓦大学宗教改革者墙》。同学们,在上正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照片。它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它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尔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着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即光明”。同学们,在16世纪,欧洲曾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最先吹响了向天主教宣战的号角,接着各国纷纷响应。30年代中,当路德教被封建诸侯利用,逐渐衰落之际,加尔文接过宗教改革的大旗,将这场伟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那么,在16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改革呢?下面,我们来学本课内容。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1.宗教改革的背景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由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后,分别由一位同学回答以下问题:①宗教改革的对象是谁?②为什么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③反对罗马天主教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案1(人教版选修1)

5.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案1(人教版选修1) 自主探究 一、“九十五条论纲”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1)16世纪初,德意志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___________,新生的经济形态是___________ 。 (2)阻碍德意志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 (3)“罗马教皇的奶牛”指___________ (4)天主教廷能够控制德意志的原因是___________,工具是___________。 答案:(1)封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2)四分五裂的局面 (3)德意志 (4)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德意志教会 2.马丁·路德的思想 下列对右图人物叙述错误的是() A.他是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 B.他建立了推动民族复兴的教会 C.他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D.他反对宗教,立志改革 答案:D 3.“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1)“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 ”的发表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1)天主教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九十五条论纲 4.马丁·路德的斗争 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图右边站立的第一个支持者是___________。

答案:马丁·路德与教皇代表的辩论当地诸侯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集中体现在() ①“九十五条论纲”②《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③《圣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 答案:D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 答案:所谓的“因信称义”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反对兜售赎罪券 B.简化宗教仪式 C.驱逐天主教会势力 D.建立民主教会 答案:D 4.马丁·路德坚持《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答案:圣经 5.___________权力为神授的唯一合法权力。 答案:国家 6.马丁·路德认为应取消___________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___________的教会。 答案:教廷本民族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推动下爆发的是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 答案:闵采尔 2.马丁·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有何意义? 答案: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农民起义后,德意志东北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地的诸侯相继改信路德派基督教。 答案:萨克森普鲁士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从而确立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路德派是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 B.路德教派是新教 C.路德教派属于基督教派 D.路德教派是与罗马教廷说教完全不相同的基督教派 答案:D 能力提升 议一议 “神圣罗马帝国”是真正的帝国吗? 答案:中世纪的德意志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启蒙运动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7课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的原意是明亮、照耀。我们可以理解为开导、启迪之意。18世纪的欧洲,人们的思想究竟受到何种桎梏要去开导启迪?下面我们先去探寻原因。 主题一:背景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根据视频总结启蒙运动的背景 原因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初步解放人的思想 原因三: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总结。过渡,启蒙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展厅去感受一下。 主题二:内容篇 展厅的前厅摆放的是启蒙思想的雕像和油画。他们依次是英国霍布斯、英国洛克、法国伏尔泰、法国卢梭、法国孟德斯鸠、德国康德。他们其实代表了这场运动的兴起、高潮和总结时期。 启蒙运动的高潮和总结阶段是在法德,下面我们把焦点放在法德这几位思想家的雕塑上。雕塑是凝固的,但他们一直带着思想家深邃的眼光,仿佛还沉浸在关于人类与世界的思考中,大家注意观察雕像下面刻的这几句话。你觉得这些话语的共性都强调什么?(人的理性)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什么是理性主义呢? 出示一副版画 这幅画作的名称叫“真空泵实验”。在试验的真空泵里放着一只鸟,只见试验员慢慢地把真空泵里的空气抽走,最后鸟儿慢慢地窒息死亡。画家通过亮光映照出了在场观众的神态,当面对这一事实,你看到观众神情如何?(思考、怀疑、恐惧、……)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这一结果和他们所尊奉的圣经的创世说不相吻合,按照圣经的创世说,是上帝吹给了众生一口气,众生才有了生命)画家想要通过这个科学试验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决定生死的是真空并是上帝……)。 理性主义表现之一:反对宗教蒙昧主义,追求科学; 对于18世纪的法国人来说,除了受到宗教的压迫,还有什么势力的压迫? 出示漫画。 当你看到这张漫画时,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处于专制统治下的法国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简直到了快让人窒息的程度)处于漫画底层的这个人要想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破压在人身上的这些桎梏。所以,首先要启蒙。 理性主义表现之二:反蒙昧主义、反专制主义 我们要打开思想启蒙的这扇大门,靠什么?启蒙思想家康德说“鼓起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人要学会思考,人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分析。那么,这些思想家又如何去思考人自身的权利?

优品课件之找次品

找次品 第一课时找次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34页―137页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什么是次品,什么是质量次品,为什么要找次品?还很困惑?“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 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会更大,这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试验等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 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 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通过待测物品是3个,6个,9个……(数量是3的倍数),利用天平这一工具,采用猜测,实验操作,最终形成用图示的方法。教学难点:观察并 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实验操作等活动初步感知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教育学习文章】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课 件www.5yk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1808622.html,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宗教改革前的西欧天主教会;马丁•路德和德意志宗教改革;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法国王权与胡格诺的长期斗争;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和清教的出现;新教的传播与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着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等人在宗教改革中斗争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能力培养目标 .分析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叙述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难点: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社会各阶层要求宗教改革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挂图《西欧政区图》。 2.图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展示图影1:照片《瑞士日内瓦大学宗教改革者墙》。 同学们,在上正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照片。它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它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尔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着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即光明”。 同学们,在16世纪,欧洲曾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