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技术

中医实用技术
中医实用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本次收录多为治疗常见、多发疾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这些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有效的优点,但其中有些疗法仅为对症治疗,要治好疾病,还需要明确诊断,在缓解症状的同时配合其他疗法。

其中,有针灸、耳穴、推拿、按摩、拔罐、贴敷等常规技术治疗的操作方法和方药(内服、外用)治疗。每个病证,列有几种治疗方法,运用时应尽可能选取最为适宜的方法,根据临床需要,可选用一种,也可以二种以上联合使用。针灸推拿要严格按照基本操作规程,掌握穴位定位、禁忌症和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医疗安全。

本次收录的适宜技术不可能概括所有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科中医药适宜技术,今后将根据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临床需要,继续遴选,以臻完善。

一、感冒

【临床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全身酸楚或咽喉痛、发热重。

【治疗方法】

1.针灸:合谷、曲池、太阳、印堂、迎香。

2.拔罐:取大椎、风门、肺俞。

3.推拿:印堂、太阳、风池、风府、头维、合谷等。

4.方药:

(1)生姜20g、葱白3根、红糖20g,水煎服,每日2次,盖被出汗。用于风寒感冒。(2)生姜20g、紫苏15g,水煎服,每日2次。

(3)大青叶15g、薄荷10g,水煎代茶饮用。用于风热感冒。

(4)羌活10g、白芷15g、藁本15g、防风15g,水煎服,每日2~3次。或防风15g、荆芥15g、藁本15s、细辛3g,水煎服,每日2~3次。用于感冒头痛为主者。

5.其他疗法:用鲜生姜切片搽肺俞穴及大椎穴。

二、哮喘

【临床症状】

发作性咳喘,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延长。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

【治疗方法】

1.针灸:刺天突、灸定喘、肺俞。

2.推拿:

(1)指压定喘、肺俞、檀中、丰隆。

(2)拿大椎、定喘。

3.拔罐:定喘、大椎、肺俞。

4.穴位贴敷(冬病夏治):

炒白芥子21g、醋元胡21g、细辛12g、甘遂12g共研细末,取姜汁加清水(1:2~3)稀释调匀,贴敷肺俞、定喘、大椎、膈俞,每次贴3~6小时(小儿2~4小时),局部刺痛反应明显者应提前取下。

疗程:每年夏季三伏。头伏、二伏、三伏各贴一次,连续三年为一个治疗周期。

5.方药(成人剂量,小儿酌减):

(1)炙麻黄6g、生石膏30g、枣仁10g、生甘草10g、降香10g、苏子10g、蛤粉20g。用于热哮,日一剂,分2~3次服。

(2)生麻黄6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干姜10g、法夏10g。用于寒哮,日一剂,水煎服,分2~3次服。

三、荨麻疹

【临床症状】

皮肤上出现高出皮肤的点片状丘疹、鲜红或苍白色瘙痒风团,时隐时现。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曲池、血海、大椎、合谷。

2.方药:黑芝麻250g干炒至快煳时,加入一大碗较浓的红糖水混合,每次一碗温服,一日3次。

四、头痛

【临床症状】

头痛,或左或右或呈满头痛。其疼痛性质有:胀痛、跳痛、刺痛及隐痛。

【治疗方法】

1.针灸:太阳、风池、率谷、印堂、头维、合谷。

2.推拿:太阳、风池、头维、百会及头痛部位。

3.刮痧:风池、风府、百会、大阳、曲池、大椎。

4.方药:白芷15g、蔓荆子10g、防风15g、荆芥15g、羌活15g,水煎服,每日2~3次。

五、中暑

【临床症状】

夏日高温下劳作,头昏头痛,发热汗出,疲倦乏力,恶心欲吐。严重者可高热烦躁昏迷。

【治疗方法】

1.针灸:人中、十宣、印堂、百会。

2.推拿:太阳穴、合谷。

3.刮痧:项后肩胛内侧缘肘窝胭窝。

4.擦盐:食盐一把,揉擦双手腕、足心、两胁、前胸后背,擦出许多红点。

5.方药: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靖开灵胶囊。

6.其他: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纽。

六、面瘫

【临床症状】

口眼歪斜,面部肌肉麻木,进食夹食,漱口漏水,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伴耳根疼痛,但四肢功能正常。

【治疗方法】

1.针灸:阳白、攒竹、太阳、地仓、下关、迎香、合谷、牵正。

2.艾灸:风池,病程长者加灸足三里。

3.拔罐:颧俘穴点刺后拔罐。

4.推拿:阳白、下关、颊车、地仓、承浆、颧俘等穴。

5.方药:防风10g、连翘10g、金银花10g、白附子5g、白僵蚕10g、全蝎5g,水煎服,每日2~3次。

七、麦粒肿

【临床症状】

眼险边缘生小硬结,形似麦粒,红肿疼痛。

【治疗方法】

1.针灸:攒竹、大阳、曲池、耳尖点刺放血。

2.方药:野菊花2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第一次煎,内服用;第二次煎熏洗局部,每日2~3次。

八、急性结膜炎

【临床症状】

目赤肿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多或头领胀痛。

【治疗方法】

针灸:攒竹、鱼腰、丝竹空、大阳穴点刺拔罐;耳尖点刺放血。

2.方药:

(1)野菊花20g、炒黄连10g、生大黄10g,水煎服,每日2~3次。

(2)淡盐水或野菊花、金银花、生黄连煎水,用纱布放入药液中,局部热敷。

九、急性扁桃体炎

【临床症状】

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发热,伴有全身酸楚,儿童尚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和昏睡。

【治疗方法】

1.针灸: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耳尖放血。

2.方药:生大黄10g、生甘草10g,沸水泡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十、口疮

【临床症状】

舌、颊内粘膜,唇内粘膜及上腭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疡为特征,有时也可蔓延至口角及咽喉。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治疗方法】

方药:大枣10枚、白矾10克、苦瓜叶10g、青黛10g、冰片3克、大枣去核。将白帆打碎放在大枣中,于火上煅至白矾枯白,大枣焦黑为度,冷后再加入干苦瓜叶,共碾细末,然后加入青黛、冰片,置乳钵中碾成极细粉末,装瓶密封备用。用冷开水含漱后,将药粉撒布患处,每日1~2次。

十一、牙痛

【临床症状】

每因冷热酸甜等刺激而牙痛发作或加重,可伴牙龈红肿,咀嚼困难。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下关、合谷。

2.推拿:用右手拇指按压疼痛同侧肩井穴,逐渐加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反复施术。

3.方药:

(1)淡竹叶15g、石膏15g、水煎服,每日2~3次。

(2)花椒五粒,用酒浸湿,以一团棉花外包后,痛牙咬住。

(3)川椒(微炒)30g、炙蜂房30g,共为细末,每次6g水煎漱口。

十二、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症状】耳下肿胀酸痛。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触之微热,咀嚼困难,伴发热,头痛。

【治疗方去】

1.内治法:

(1)忍冬藤、板兰根各20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2)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3)玄参10g、板蓝根15g、夏枯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2.外治法;

(1)青黛10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2)鲜马齿苋30g捣乱如泥,外敷局部腮肿处,一日更换1次。

(3)仙人掌外贴法:取新鲜仙人掌,除针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一日更换1次。

(4)鲜蒲公英、鲜鱼腥草、鲜地龙(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3~4次。

十三、落枕

【临床症状】

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向同侧肩背或上肢放射。

【治疗方法】

1.针灸:针颈5、颈6夹脊穴、后溪等穴。艾灸:大椎穴。

2.推拿:颈部施以按揉、滚法、点按、叩击、提拿等手法,用力宜轻。

3.方药:

(1)生葛根20g、桂枝10g、防风10g、炙甘草10g、炒白芍10g,水煎服,每日2~3次。药渣微温后外敷颈部。

(2)外敷:食盐500g、小茴香120g,研末,其炒热,布包外敷。

十四、颈椎病

【临床症状】

颈、肩、背部强痛不适,手指麻木,或头晕、心慌、胸闷,走路踩棉花样感觉。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颈部夹脊穴、列缺、后溪、飞扬。

2.推拿:先用湿热毛巾反复热敷及搓擦颈项30分钟,再用拇指按揉、弹拨颈项两侧肌肉10分钟,后用五指揉、捏、拿肩臂部10分钟。

3.刮痧:刮头部、颈肩和上肢。

4.方药:黄芪20g、葛根20g、廷胡索10g、狗脊15g、车前子10g煎水温服,一日3次,连服十天为一疗程。

十五、肩周炎

【临床症状】

肩关节疼痛,并活动明显受限,或伴有同侧上肢麻木、疼痛。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肩髑、肩内陵、肩贞、曲池、手三里、中平穴。

2.推拿:先用湿热毛巾反复敷患肩30分钟,再用按、揉、滚、拿、抖等法操作于肩部15分钟,并嘱咐患者每天甩患臂200次。

3.刮痧:刮肩颈部及上臂。

4.方药:秦艽15g、黄芪20g、附片5g、苍术15g、桑枝15g、姜黄10g,煎水温服,每日3次,十天一疗程。

十六、肱骨外上髁炎

【临床症状】

肘关节外侧僵滞、疼痛、功能障碍。提重物、旋转前臂、翻腕时加重。

【治疗方法】

1.针灸:以阿是穴为中心围针并加灸,配合针刺手三里、合谷。

2.推拿:用拇指反复按揉、弹拨痛点及前臂,再反复数次曲伸肘关节,然后突然伸直肘关节,听到轻微弹响为最佳。

十七、腱鞘囊肿

【临床症状】

上、下肢腕背、腕掌及足背等腱鞘局部半球状隆起,不与皮肤粘连,有酸胀感。

【治疗方法】

1.以围针法在囊肿局部针刺,出针后按揉囊块,使之消散。

2.推拿:固定患部,用右手拇指及食指将囊肿用力掐、按、捏,直至挤破。

3.方药:夏枯草308煮水当茶喝,一日数次,可经常喝。

十八、呃逆

【临床症状】

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不能自控。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内关、足三里。

2.拔罐:膈俞、胃俞。

3.推拿:攒竹天突任取一穴,用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揉1~3分钟。同时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常能止呃。

4.方药:

(1)柿蒂9g,水煎服,频饮。

(2)刀豆12g,水煎服,频饮。

十九、急性胃痛

【临床症状】

上腹冒脘部疼痛,常伴有胃脘部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中脘、梁丘、足三里或取中脘神阙穴,隔姜艾灸。

2.推拿:

(1)取中脘、至阳足三里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行缓慢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即可。

(2)背部牌俞、胃俞附近压痛点,用较重的点按法,连续刺激2分钟左右;按揉梁丘合谷足三里,手法要重,每穴2~3分钟。

3.方药:

(1)香附、木香各10g,水煎服,一日二次。

(2)老生姜、红糖各半斤,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一、二十沸,再将红糖溶入收膏,四天服完,一日二次。

(3)乌贼骨、瓦楞子等量,研末,每次6g,温开水冲服,饭后服用。

二十、急性腹痛

【临床症状】

腹部疼痛,可分别表现为全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或下巨虚。

2.推拿:患者仰俯位,医者用肘尖按压两侧膀胱经内侧线肝俞至大肠俞,一般根据不同的腹痛部位,分别重取三焦俞、气海俞、大腼俞、次髎。

3.方药:

(1)取麦麸50g、葱白(切碎)、生姜(切碎)各30g、食盐15g、白酒30g、食醋15ml,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布包。热敷疼痛处。适用于虚寒腹痛。

(2)白芍20g、当归15g,水煎服,每日3次。

(3)白芍(酒炒)15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2~3次。

二十一、腹泻

【临床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

【治疗方法】

1.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或加隔盐灸神阙穴以腹温泻缓为度。

2.方药:

(1)鲜马齿苋30g、鲜白头翁30g、独头蒜3个洗净捣泥,拧汁1次服完,每日2次。(2)炒黄连15g、煨广木香10g、炒山楂10g,水煎服,每日2~3次。用于湿热腹泻。(3)炒山楂10g、炒二芽各20g、炒神曲10g,水煎服,每日2~3次。用于伤食腹泻。(4)炮姜6g,研末,米汤调服,用于寒证腹泻。

二十二、泌尿系结石

【临床症状】

疼痛,部位主要为腰及下腹部,以绞痛、胀痛为主。尿血或排砂石。

【治疗方法】

1.耳穴贴敷主穴:肾、输尿管、三焦、膀胱、耳迷根、皮质下、神门、配穴;肝、脾、交感、腰椎、内分泌,每次选3~5穴,贴一侧耳,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将王不留行子置于77mm小方胶布上,贴在所选穴,3日换贴一次,二耳交替轮用。

2.方药:车前草、金钱草各30克,煎汤代茶饮。

二十三、急性腰扭伤

【临床症状】

腰痛剧烈,局部肿胀,活动受限,有外伤史。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腰痛、委中、阿是等穴。

2.推拿;先用湿热毛巾反复敷腰部30分钟,再由四周至痛点用滚法5分钟,反复按揉痛点10分钟,再用腰部斜扳法,先健侧,后患侧。

3.方药:生大黄60g、生姜汁适量,加开水调成糊状,适量敷患处,每日1次。

二十四、腰腿痛

【临床症状】

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跛行。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阿是等穴。

2.推拿:先用湿热毛巾反复敷、擦腰部及下肢30分钟,再用掌根按揉法、拇指弹拨法操作腰骶部肌肉15分钟,以放松腰部肌肉,后拿捏双下肢10分钟。

3.刮痧:刮腰背部及下肢后侧及外侧。

4.方药:桑枝20g、鸡血藤20g、杜仲15g、地龙15g、狗脊15g、威灵仙15g,煎水温服,一日3次,十天一疗程。

二十五、痛风

【临床症状】

足拇趾关节红肿疼痛拒按,行走疼痛。

【治疗方法】

1.针灸:阿是穴。

2.方药:

(1)以黄芩、黄连、大黄粉、温水或白酒调外敷,每日2次。

(2)中药黄柏、知母、牛膝、薏仁各15g,水煎服,每日2~3次。

二十六、膝痛

【临床症状】

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活动时关节弹响,以老年人多见。

【治疗方法】

1.针灸:内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阿是等穴。

2.推拿:患者仰卧,医者行膝关节拔伸,在此基础上行膝关节摇法,并配合膝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约3分钟。

3.方药:熏洗、艾叶、海桐皮、伸筋草各30g,煎水外洗,每日2次。

二十七、躁关节扭伤

【临床症状】

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肤青紫无伤口,有外伤史。

【治疗方法】

1.针灸:解溪、丘墟、申脉、照海。

2.推拿:第一天扭伤后行踝关节拔伸牵引,力量不宜大。24小时内冷敷,第二天至第七天局部按摩,热敷。踝关节限制活动。

3.方药:

(1)栀于粉醋调外敷,每日一次。

(2)大黄粉醋调外敷,每日一次。

二十八、跟痛症

【临床症状】

足跟及周围疼痛,行走困难。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隔日1次。

2.推拿:手掌擦足底至透热,再掐揉足部痛点,并用小木锤反复轻轻敲击该处。

3.方药:半盆热水加食醋250g,熏洗患足20分钟,每晚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十九、手足癣

【临床症状】

手足部出现水疱、糜烂、脱屑、渗出、皲裂,冬轻夏重,常伴局部瘙痒。

【治疗方法】

方药:取白矾、五倍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各30克,共研末加入陈醋500毫升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将容器置于60~80摄氏度热水中,加温6~8小时后取出备用。每日先用淡盐水洗脚、手,早、中、晚各用棉球蘸药醋涂搽患处1次,十五天为一疗程,未愈者可进行第二、三疗程。注意局部卫生,尽可能穿透气性良好的鞋。

三十、痛经

【临床症状】

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甚至剧痛难忍。

【治疗方法】

1.针灸

(1)毫针刺:地机、中极、三阴交。

(2)艾条灸:关元。

2.推拿: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治疗,约5~6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取气海、关元治疗,每穴约2分钟。

3.方药:

(1)焦山楂30g、川芎30g、红糖50g,将上药先研细末与红糖调匀,每次15g,白开水送服,日服3次。

(2)食盐1000g、米醋100m1,放锅内炒热,分装两包,轮流热敷小腹部。

(3)干姜、大枣、红糖各30g,煎汤,吃大枣,频饮,用于寒性痛经。

三十一、阴痒症

【临床症状】

瘙痒部位多在阴蒂、小阴唇区,重者可波及肛门周围。以中年以上妇女为多见。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奇痒难,坐卧不安,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

【治疗方法】

方药:百部40g研末,加95%酒精100ml浸泡3天后过滤出酒精,然后将酒精浓度稀释到50%左右,制成百部酊,外擦使用,每日3次,连续三天,外擦面积要大于阴毛面积。夫妻双方同时治疗,内裤、毛巾要沸水消毒。

三十二、小儿感冒发热

【临床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或咽痒。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浅刺合谷、列缺、曲池。

2.推拿:

(1)拿肩井,拿大椎。

(2)走罐法拔背部。

3.方药:

(1)生姜10片、红糖适量,水煎或开水泡服。

(2)豆豉15g、葱白3寸、生姜3片,水煎热服,每日2次,避风取暖使微汗。

(3)菊花10g、桑叶10g、芦根15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4)金银花10g、连翘10g、贯众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三十三、小儿咳嗽

【临床症状】

咳嗽,喉中有痰或干咳,咽痒不适。

【治疗方法】

1.针灸耳针:支气管、肺、肾上腺、皮质下、定喘、风门。

2.推拿:

(1)指压肺俞、定喘、合谷、列缺、丰隆。

(2)拿大椎、定喘、肺俞。

3.方药:

(1)麻黄4g、生石膏12g、杏仁10g、甘草5g、桑白皮10g,用于热咳,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

(2)莱菔子10g、炙桑白皮10g、陈皮10g,用于痰多咳嗽,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

(3)炙杷叶20g、百部10g、炒杏仁15g、核桃仁4个、蜂蜜20g,用于阴虚干咳,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

(4)鲜桑叶10g、鲜枇杷叶10g(去毛),用于干咳,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5)鱼腥草30g、杏仁10g、桔梗10g,用于热咳较轻者,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

4.外治法:

(1)细辛、白芥子、炒莱菔子碾末,凡士林调匀,敷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2)黄芩、细辛、白芥子碾末,凡士林调匀,敷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三十四、小儿食积

【临床症状】

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

【治疗方法】

1.针灸:毫针刺内关、足三里。

2.推拿:指压中脘、内关、足三里,摩腹,揉脐。

3.方药:

(1)炒麦芽10g、炒神曲10g、焦山楂10g、炒槟榔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2)槟榔10g、生姜5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3)橘皮1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三十五、小儿厌食

【临床症状】

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恶呕,面黄消瘦。

【治疗方法】

1.针灸:挑四缝。

2.推拿:摩腹,揉脐,捏脊。

3.方药:

(1)鸡内金30g,瓦片焙黄研为细末,开水冲服,每日10g。

(2)苍白术各10g、炒麦芽10g、炒神曲10g、焦山楂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3)陈皮10g、法夏10g、砂仁3g、木香10g、茯苓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三十六、小儿泄泻

【临床症状】

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

【治疗方法】

1.推拿:

(1)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补脾土,推大肠,按揉足三里。

(2)大肠俞拔罐,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2.方药:

(1)山楂炭、鸡内金、炮姜炭等份研细末,每次12g,开水调服,每日2次。

(2)铁苋莱、苏木各15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3)淮山药研粉,每次30g,开水调成糊状服用,一天3~4次。

3.外治法:吴莱萸30g、苍术30g、丁香6g、胡椒30粒研细末,凡士林调匀敷脐。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三)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三) 第三章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炎1.芳化清利方2.急性肾炎方3.活血化瘀方4.苓茅英坤汤5.归芎方6.急肾辨证方7.茅丹方8.茅根合剂9.消利肾炎方10.麻茅汤11.浮葶双消汤12.肾炎分型论治方13.益气温阳利水汤14.苍黄利湿方15.健脾清热汤 二、肾病综合征1.地母灵脾方2.雷公藤方3.脾肾双补方4.补肾健脾方5.参芪双苓方6.邱氏肾病方7.温补脾肾方8.三棱莪术方 三、尿毒症1.温阳益气养阴方2.蟾蜍散 四、血尿1.血尿分型系列方2.白黄汤 五、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清活辩证方2.五草消毒饮3.清热凉血益气方4.清热活血方5.二期方6.温肾实脾饮7.益消饮 六、泌尿道感染1.三草汤 七、尿频1.滋阴益肺汤2.木瓜汤 第四章循环系统疾病一、心肌炎1.参芪十九汤2.整律合剂3.益气养心汤4.宁心汤5.银花益母饮6.健心汤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 一、营养不良性贫血1.健脾生血方2.小儿升血灵3.补血方4.治疳散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青紫方2.益气凉血汤3.灵芝露4.补血凉血汤

三、过敏性紫癜 1.金蝉脱衣汤 2.双丹汤 3.防风乌梅汤 4.消瘀化斑汤 5.紫赤汤 6.疏风化斑汤 7.犀角地芍汤 第六章内分泌系统疾病一、特发性真性性早熟1.薅田藨合剂2.清泻相火方二、尿崩症1.麦门冬饮 第七章神经及运动系统疾病 一、小儿多动症1.清脑益智方2.女贞牡蛎汤3.菖志龙牡汤 二、癫痫1.马蝎散2.雄黄停痫丸3.白利丸4.癫痫散5.六生方 三、脑积水1.健脑利水丸2.桃红五苓散3.杞骨散4.黄红汤5.杞牛地黄汤6.鹿桃粉7.利水补肾方 四、小儿大脑发育不良1.补肾健脑方2.补脑益智汤 五、情感性交叉擦腿症1.地萸泽苓汤 六、尺厥1.钩藤凉膈散2.镇惊汤3.撮风散 七、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参芪鹿地汤2.马钱复痿灵 第八章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溶血症1.大黄菌陈汤2.防溶方3.菌栀车前汤4.三黄菌陈汤 二、新生儿硬肿症1.附子桂枝汤2.丹参降香液3.附姜汤4.川红方 5.活血化瘀外敷方 6.附子参麦饮 7.硬肿汤 三、新生儿脐炎1.冰硼散2.脐炎粉

中医操作试题

中医基本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得分: 一、简述舌诊的方法。(30分) (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5分)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5分)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15分)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5分) 二、简述合谷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50分) 1、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10分) 2主治病症: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10分)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10分) 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10分) 3、操作: 直刺~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10分) 三、简述晕厥的选穴和治疗方法。(20分) 1、选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10分) 2、治法:苏厥醒神(10分) 考核时间:年月日考核者签名:

科室:姓名:得分: 一、.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40分) 1、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10分) 2、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10分) 3、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象形态特征(10分) 4、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5分) 5、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5分) 二、简述水沟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30分) 1、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5分) 2、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5分) 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5分) 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5分) ④闪挫腰痛(5分) 3、操作: 向上斜刺~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5分) 三、简述晕针的处理方法。(30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7分) 2、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即可恢复(7分) 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指掐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穴,即可恢复。(9分) 4、更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采用西医学急救措施。(7分) 考核时间:年月日考核者签名:

中医药方大全(免费)

中医药方大全 颈椎病方 [组成]川芎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桑枝10克,丹参15克,细辛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颈病消晕饮 [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后下,蔓荆子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白芍12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白菊花12克,青箱子12克,生龙骨12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石决明20克(先煎),玄胡12克,姜黄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12克。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克,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丹蚕米壳汤 [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 [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共取汁450ml,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组织间水肿消退,使神经鞘膜神经细胞营养得以供给。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精选文档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 考内容汇总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 在的考试中,第二站中基本操作里,中医操作经常考查的内容无非就是涉及针灸这一部分的内容,那么在考试中常考的是哪些内容呢,在此,根据往年考试常考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中,针灸操作技术常考查的内容汇总: 1.毫针刺法:此部分内容常考察的的有体位选择,对于此部分内容要知道哪些部位的腧穴适宜何种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颜面何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此部分内容要掌握基本的手法提插法及捻转法的基本操作情况。 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药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药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6种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要知道其具体的内容。) 捻转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灸法操作: 此部分内容常会让演示艾灸中直接灸及间接灸中一些常见灸法的操作。 常见的有: 隔姜灸: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经典药方大全

经典药方大全 (2012-11-09 11:38:01) 转载▼ 分类:健康知识 标签: 健康 经典药方大全 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 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 干姜,肉桂,蜀椒。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那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百科全说》 3:各种骨刺; 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 :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 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养生堂) 5:治疗尿蛋白方;(赵林教授) 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大夫开的) 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 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 王院长也给出了一个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王院长还推荐了一个具有很好的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次服用30毫升. (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 :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后在用步长脑心通。(民间) 12;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目录 技术1 耳针法 (1) 技术2 艾条灸 (5) 技术3 拔罐法 (8) 技术4 穴位按摩法 (11) 技术5 刮痧法 (14) 技术6 湿敷法 (17) 技术7 涂药法 (19) 技术8 熏洗法 (22)

技术1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 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 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 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绝密中药减肥配方大全

绝密中药减肥 中药减肥原理 传统中医认为,肥胖与痰、湿、气虚等有关。如《内经》曰:“素嗜肥甘,好酒色,体肥痰盛”。另有一些医着提到“肥人多痰湿”,“ 肥白人多湿”,“肥人沉困怠情是气虚”等等。因此,采用中药减肥,应从益气、健脾、化痰等着手,利用中药的优势,通过益消泻的方法,调整人体各器官恢复原有功能,将人体多余的脂肪转化成,恢复人体能量代谢,从而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中药透过去湿制水、健脾、活血行气等方法、有助调理脏腑和内分泌,令身体气血运行更佳,可将体内多馀水份、以及积聚于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排除,加速新陈代谢。不过,中药也是药;药材毕竟有药性和禁忌;减肥药不会因为含中药就百分百安全。 中药减肥配方 配方内容 每次所需原料数量如下: ①绿茶1.5g(约3只手指夹起的数量,茶叶店或者超市可以买到) ②白醋0.2毫升(约4滴,调味品店或者超市可以买到) ③太子参3g陈皮3g山药2g麦芽2g 山楂2g (→此五种药材可用2粒江中健胃消食片代替即可) ④铁山瘦参2-3g(20-30个参片,普通参类主补,此参主清,有很好的清油功效,可以在中药店或者网上买到) ⑤枸杞3粒(药店超市保健品店都可以买的,一定买大而圆润饱满的效果最好) 制作方法:将绿茶,枸杞放入杯中注入约300ml开水,加盖约15分钟后放入消食片铁山瘦参再加盖5分钟后摇匀澄清后加入白醋后服用。约饮用200ml即可。 服用时间:每日睡前30分钟服用。 配方原理 ①、抑制能量转化:可以减少80%以上的葡萄糖转换为脂肪,促使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被人体利用,减少脂肪堆积;还可以拟制机体对油腻食物的需求,使饮食自然地偏向清淡,却不影响正常饮食。②、燃烧脂肪和控制反弹:配方中包含了氨基酸、维生素、辅酶以及抗脂肝素,这些均属天然生物素。它们可抑止体内脂肪生成,促进体内脂肪燃烧,减少脂肪摄入,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善体内脂肪的分布状态,让被分解的脂肪永远没有机会再回来。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 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 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二、拔罐

中医操作技能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技能操作告知规程 1、艾灸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腹胀,现在根据医嘱给您进行足三里(合谷)穴的穴位艾灸,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艾条燃烧时有异味,这是属于正常的。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艾灸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护士:(艾灸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环境符合操作要求)我现在去准备用物,请您稍等一下。 操作后评估: 护士:马丽,您好,我现在已经给您做完穴位艾灸的治疗了,请问您这样躺着舒服吗?您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如果艾灸部位的皮肤出现小水泡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请您不用担心,床头铃我放在床旁,如您有任何不适,请随时按铃,我也会经常过来看你的,谢谢您的配合。(患者经过艾灸后,自觉症状缓解,无特殊不适,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用后物品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2、穴位按摩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当班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呕吐剧烈,现遵医嘱给您合谷穴的穴位按摩,以减轻您的呕吐症状,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请问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按摩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护士:(按摩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环境符合操作要求)我现在去准备用物,请您稍等一下。 操作后评估: 护士:马丽,您好,我现在给您做好穴位按摩了,按摩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床头铃我放在床旁,如您有任何不适,请随时按铃,我也会随时过来看来的,谢谢您的配合。(患者经过穴位按摩后,症状稍缓解,无特殊不适,穴位按摩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用后物品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3、刮痧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腰部酸胀,现遵医嘱给您进行腰部的刮痧治疗,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刮痧时会有疼痛、灼热的感觉,您能耐受吗? 病人:做过,能忍受。 护士:请问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刮痧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护士:(刮痧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环境符合操作要求)我现在去准备用物,请您稍等一下。 操作后评估:

民间中医秘方大全(精)

民间中医秘方大全 风湿类偏方 1:将鸡蛋3个, 放到沙锅里, 加上50度以上的白酒, 酒能泡到鸡蛋一半满就行了. 再用小火加热至熟. 趁热将鸡蛋和酒同吃完. 吃完后上床盖被子一小时. 把汗逼出来. 再洗个澡.如是3次就可断根. 原理:酒加蛋产生高热,酒能通经活血,渗药性强之功效.故很多药方都用到酒. 2:麻黄 10克、艾叶 10克、乌梢蛇 15克、蕲蛇 15克、乳香 10克、白芷 10克、威灵仙 50克、千年健 10克、地风 10克、伸筋草 30克、鸡血藤 30克、羌活 15克、独活 15克、牛夕 15克、当归 12克、防己 12克、桂枝 15克、木瓜 12克、葛根 15克、穿山甲 15克、蚂蚁 50克、黄氏 20克、白术 15克、一口钟 80克、金樱子 15克、甘草 15克。药店加工成粉。 服法:每天服 3次,按各人病情轻重每次 5到 10克(用奶粉勺三餐前半小时服用。一到三副药可以根治。 (类风湿 续发性脑萎缩3方 1:核桃仁10克,黑芝麻25克,面粉及食油适量. 制法:先将面粉加油炒热, 再将核桃仁和黑芝麻炒焦, 食用时用水调成糊就行. 一天1 -2次,一次10-20克. 主治:建脑,补肾,养心,止烦热之功. 2:山查\枸杞各15克 制法:用开水泡2小时.当茶饮.每天数次. 主治:有建脑\益肾之功. 3:鲜莲藕和鲜葡萄各500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莲藕和葡萄榨成汁,用小火煎成膏,加蜂蜜. (蜂蜜要比膏多一倍每次服1 0克以上.用开水冲服. 主治:清心除烦,益脑开胃. 配方:乌贼骨 150克、制元胡 50克、黄氏 50克、鸡内金 150克、制白术 50克、猪苓 50克、乌梅 50克、大黄 5克。 买药时在药店加工成粉, 如果胃寒或胃凉者加良姜20-50克。 (因各人体质不同 服法:饭前1小时服用,一天2-3次, (5-10克严重者可以每次加服云南白药一粒。 3--5天见效,一般 1--2副药可以根治。根治率 98% 。无任何毒负作用。 注意:良姜不是生姜, 良姜药性极热, 胃寒者不能一次加50克, 因先加25克试服较为安全.不然有反效果! 警告:40岁以上之人最好不要服用本方.请慎重! 1:猪胆4个,绿豆面500克. 制法:将猪胆阴干或烘干,弄成粉,和绿豆面加水参在一起搅拌均匀.一天3-4次, 每次10克.服完为止. 绿豆面没有可以去副食店买绿豆粉.按照1:1的量加入面粉.一样的. 说明:病情严重者来不及制作, 不用烘干活阴干. 可以用将猪胆和绿豆面加水参和密封存起.有条件的放到冰箱里冻起来. 糖尿病偏方 配方:莲子,芡实,石榴皮各一两,大黑枣5个,猪瘦肉2两. 加水文火煎滚,滚后改为小火再煎半小时.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 耳穴埋籽: 感冒: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 内鼻在耳屏内侧面下 1/2 处。 下屏尖(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中暑: 心耳甲腔中凹陷处。 脑(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咳嗽: 支气管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 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下屏尖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哮喘: 平喘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下屏尖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眩晕: 1 / 7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内耳在耳垂正面后中部。 胃痛: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脑在对耳屏内侧面。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月经不调: 子宫(内生殖器)三角窝凹陷前缘。 卵巢屏间切迹外缘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 屏间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痛经: 子宫(内生殖器)三角窝凹陷前缘。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内分泌(屏间)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急惊风: 心耳甲腔中凹陷处。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原方出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复让验方 原方:葛根20K羌活,桂枝,当归,千年健,土鳖,川椒,各15K片姜黄,威灵仙各30K,儿茶,制乳香各10K制没药,大黄血竭各15K. 我在使用时喜欢加川草乌各15K (用法:上药为粗末.入棉布袋,冷水浸泡10分钟,再入药钵煎15分钟.取出,待温度适宜时将药袋放在颈部,再放一热水袋在上面热敷(起保温作用)每次1-2小时,每天2次.2天换一次药料.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散淤,通络止通.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头晕脑胀,肩背酸痛,手麻. (主要用于惧怕针灸的病人.屡用见效. (针灸加热敷就效果更好. 出处:网友老农 组成;全蝎5克蜈蚣5克天麻15克 制法;研极细,分成14包. 用法;每次1包,每天2次. 主治:小儿频繁眨眼 效果:我还没用过,据网友老农说效果绝佳组成:蜈蚣3克鳖甲9克制法:研细,每次0.9克,黄酒送下. 主治:骨髓炎溃后久不收口,内有死骨者更佳.

出处:仙拈集原书载:四五服后死骨自出 个人经验:此方应用须配合辨证汤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备注:本人所有验方不设分数限制,欢迎大家转载,不必著明我名.先谢谢大家了.我将把我的大量临床常用有效的方剂尽快贴上来,望大家留心 出处:中医药信息报1992年8月29日第二版作者:福建厦门卫生学校罗志平 组成;银花90克、人参10克(均以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牛膝30克、石斛30克组成. 用法;1日1剂,以水2500毫升入大砂罐浸半小时,煎取汁800毫升,分四次温服. 主治:血拴闭塞性脉管炎 效果:笔者85年来重用银花为主药治疗6例脉管炎,皆获全愈.婴儿湿疹用朱黄膏:朱砂3g,黄连、黄柏各5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合为膏,每口2—3次,涂敷患处. 出处:胥京生江苏中医药,1980;(1):47 组成:大黄,黄芩,黄柏各20克,根据症状不同,可适当加减,伴皮疹,疱疹的加野菊花,生地,连翘各10-20克;痒明显者加苦参,龙胆紫,苏叶,蝉衣各10-20克;糜烂,溃疡渗液明显的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0-20克;加水1300ml文火煎20-30分钟,煎得1000ml药液左右湿敷,浸浴更好!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敛疮等

祖传中药药方大全

祖传中药药方大全

偷来的祖传秘方 a.辨胎儿:在孕妇尿中加如硫酸和酒精,紫色为男,别色为女。 b.久婚不孕:当归4.5g,知母6g,川弓6g,甘草3g,大枣2个,加水3碗煎1碗,月经来时用 c.感冒:红萝卜切碎,加几片姜,熬水喝。 d.去头皮:洗头前先用醋洗,10分中后把它洗掉。 e.白发变黑:桑葚、苍术、枸杞各半斤。研末蜜为丸,早晚服用。 f. 便秘:大黄粉。取上药适量,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g.胃痛:连须葱头30克,生姜15克。将上2味捣烂炒烫,装入布袋,热敷胃脘部,药袋冷即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h.戒酒小窍门: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天放在酒杯里两滴,一回少喝,可以戒酒。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j.醒酒小窍门: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以快速醒酒,多喝醒得更快。 **.晕车小窍门:上车前口内含姜片三、四片,不要咽下,十分钟后吐出,可防晕车。 k.牙痛绝招: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 l.开化瘊子:用生石灰面,干揉瘊子,反复几次即可消掉。(2)鲜芝麻花搓猴子15次 m.痔疮小偏方:痔疮:①皮硝1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②燃好烟,把烟灰于便后捂在痔疮处夹住。

(3)每天早饭前空腹吃香蕉一条 n.百虫入耳:花椒末一两,醋半斤浸泡,滴少许 o.三叉神经:姜四两,葱须和葱白半斤,白酒2两加热后把它装入小口袋,热敷患处。 p.手脱皮:每天用盐水浸15分钟。 q.胃酸:花生米浸泡在蜂蜜中1周后,每次7粒。 r.胃病民间治法:取红皮鸡蛋壳20个放在瓦上用火焙干研成细末,用糖水服用,饭前服一小勺,一日2次,服完为止,此方十分珍贵,同时对补钙和软骨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s.胃肠炎:白矾研末,装入胶囊,一次一粒。一日2次 t.鼻炎:苍耳子40个捣破,在铝勺中加香油30g,小火煎开,油凉去苍耳,放入瓶中,用棉棒蘸油少许涂在鼻孔中。 u.血压:白木耳煮水打鸡蛋。 v.近视:生地4两,天东,枳壳,甘菊各2两。研末蜜为丸,清茶服用。 w.小儿夜哭:取茶叶一小撮,放在大人口内咬碎,贴在小儿肚脐上,小儿安然入睡,主治小儿闹百天,惊吓引起的日夜哭叫。 x.小儿尿床:韭菜籽25克,大米2两,共煮成粥,每天吃一次,多服几天即可,大、小孩都可以根治。 y.咳血:白芨10克,杷叶10克,阿胶5克,生地20克水煎服。 z.慢性支气管炎:活辣辣癞蛤蟆1个(大者为佳),生鸡蛋一个,将鸡蛋从癞蛤蟆口里塞入腹腔内(若癞蛤蟆口小,鸡蛋塞不进去,可将癞蛤蟆口角两边剪开一点),嘴巴用普通的棉线缝好,勿使鸡蛋滑出,外用黄泥涂裹,再把它放在烧柴草的灶膛里烧烤,以外涂的黄泥开裂为度。取出泥团,待冷却剥开,癞蛤蟆亦随之剥去,然后将鸡蛋去壳趁热吃掉。 A.慢性支气管炎:麻黄6克,桑白皮10克,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杏仁10克,肉桂4克,除皮10克,薄荷6克,甘草10克,乌梅2枚,生姜三片。水煎服。 B.支气管哮喘:佛耳草15克,老鹳草15克,开金锁15克,合欢皮9克,旋复花(包煎)9克。每日一剂,煎服两次,小儿量减半。 C.肺结核:紫皮大蒜50克。大蒜捣烂,蒜泥摊于玻璃瓶内,瓶口置于口鼻,吸起挥发气,每次1到2小时, D.肺炎:虎杖6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30克,瓜篓仁15克。 E.急速催奶:芝麻炒热,加入盐巴少许,最好是产前10天就开始吃,进餐时作副食,可快速增乳汁,吃得越多奶来是越快。 59、失眠小窍门: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觉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睡, 60、烧伤烫伤:快速抹上牙膏,可止痛,也可防止感染,应急效果特别好,然后再去医院治疗。 61、手脚裂口:药用风湿膏,贴在患处,一天后取下, 62、皮炎小窍门:将丝瓜搓碎在患处摩擦发红为止,每7天搓一次, 63、视力减退:每天饭前吃煮熟的鸡肝一小块,二星期视力明显恢复,常吃可根治,最好不要看强烈的日光之前吃 64、粉刺酒刺:把绿豆加工成细末用湿水摇匀,睡前涂脸上20分钟后,用水洗掉,轻者连用6次可治愈。 65、鼻炎:用棉花球沾一滴香油放到鼻内15分钟后取出, 66、跌打伤筋:将韭菜捣烂,少对一点小男孩尿,贴在伤处 67、急性痢疾肠炎:一头大蒜切成细末,再取一勺白糖搅和吃饭时多吃一点,当天见效。此方是日常生活必备。 68、小儿拉肚:(轻微症状,慢性)浓茶叶水加一两白糖尽量多喝,主治小儿拉肚,效果十分好。 69、阳痿:麻雀10个煮熟,每天吃一次,连吃5天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诊断技能 1.四诊是什么? 答: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2.望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全身望诊:包括望神、望色(面色)、望形态。 局部望诊:包括舌诊、望目、望小儿食指络脉。 3. 简述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答:(1)三关的划分: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2)手法: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推数次,络脉愈推愈明显,便于观察。 (3)辨轻重:风关----气关-----命关,渐重 4.简述舌诊的方法。 答:(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 5.闻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1)听声音:是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2)嗅气味:病体的气味、病室的气味;气味酸腐腥臭者,多见于热证;无气味或微腥臭者,多属寒证。 6.《十问歌》的内容是什么?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十问歌》的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干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7.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 答:1、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 2、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 3、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象形态特征 4、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 5、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 8.按诊的操作方法有什么? 答:触摸法 按压法 扣击法----直接扣击法、间接扣击法 9.简述按诊的内容:

中药泡澡药方大全

中药泡澡药方大全 【关于药浴的介绍】 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液或浸液,直接用热水冲泡或使用中药蒸 汽沐浴全身或熏洗患处的健身方法。药浴除本身的理化作用外,主要是使药物 水溶液的有效成分经体表和呼吸道进入体内发挥作用。加入中药的药浴,不光 能解除疲劳,杀菌美肤,还可通过皮肤在水温作用下的强渗透作用,充分吸收 中药成分,达到针对性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药物气味进入人体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古代养 生家也认识到药浴的保健作用。《老老恒言.盥洗》说:“(春二月二日)枸杞煎 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民间的春节的五香汤、夏天的五枝汤都是这类的代表。 1、【杀菌治痘泡澡中药】 【主要成分】白藓皮、桑叶、菊花、地肤子、独活、蛇床子、苦参、皂角、金 银花、白蒺藜等十几种中药配制而成。 【包装】外包装为铝箔袋包装,一大包有五小包;里包装是袋泡茶包,一次一包。 【价格】3元/个(袋泡茶包),一大包为15元。 【功效】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具有润肤,美白、祛毒止痒,对各种热毒引起的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使用之后令人舒适、清爽,皮肤光泽 洁白。长期使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性病。 2、【除烦安眠泡澡中药】 【主要成分】香茅、辛夷花、藿香、薄荷等十几种中药配制而成。 【包装】外包装为铝箔袋包装,一大包有五小包;里包装是袋泡茶包,一次一包。 【价格】3元/个(袋泡茶包),一大包为15元。

中药泡澡瘦身效果不得了 在泡澡的过程里,如果你觉得很无聊,你可以自行按摩按摩你想瘦的、瘦胖的 部位,听说这样的按摩动作会加速让皮肤吸收这些中药材。瘦小腹是这几 年在台湾开始流行的药浴疗法,它的原理就是根据不同的中药材,煮熟加热之后,无论用蒸气或直接泡,都会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或者治病方面有明显的功效。根据中医的理念:药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只要药方调理得当,也 可以达到局部瘦身的效果。 药浴材料 要以药浴泡澡瘦身,首先可到中药房买以下这些东西:荷叶二两、泽泻一两半、防己二两、柏子仁二两。 泡澡开始了 1.用5,000c.c.的水,浸泡这些中药材20分钟。 2.泡完后再开火,将药材与5,000c.c.的水一起煮滚30分钟。 3.再把中药材的渣渣整个沥掉,剩下这个热滚滚的药汤,就是我们要拿来泡澡 的好东西了。 4.将珍贵的药汤倒进浴缸后,还要放两件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拍打过的姜母,以及一瓶米酒。因为这两样东西会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你吸收这些中药材。 5.最后,就是你在浴缸里享受泡澡瘦身的时刻,记得至少要泡30分钟喔! 药浴小秘诀 在泡澡的过程里,如果你觉得很无聊,你可以自行按摩按摩你想瘦的、瘦胖的 部位,听说这样的按摩动作会加速让皮肤吸收这些中药材。

中医实用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本次收录多为治疗常见、多发疾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这些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有效的优点,但其中有些疗法仅为对症治疗,要治好疾病,还需要明确诊断,在缓解症状的同时配合其他疗法。 其中,有针灸、耳穴、推拿、按摩、拔罐、贴敷等常规技术治疗的操作方法和方药(内服、外用)治疗。每个病证,列有几种治疗方法,运用时应尽可能选取最为适宜的方法,根据临床需要,可选用一种,也可以二种以上联合使用。针灸推拿要严格按照基本操作规程,掌握穴位定位、禁忌症和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医疗安全。 本次收录的适宜技术不可能概括所有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科中医药适宜技术,今后将根据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临床需要,继续遴选,以臻完善。 一、感冒 【临床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全身酸楚或咽喉痛、发热重。 【治疗方法】 1.针灸:合谷、曲池、太阳、印堂、迎香。 2.拔罐:取大椎、风门、肺俞。 3.推拿:印堂、太阳、风池、风府、头维、合谷等。 4.方药: (1)生姜20g、葱白3根、红糖20g,水煎服,每日2次,盖被出汗。用于风寒感冒。(2)生姜20g、紫苏15g,水煎服,每日2次。 (3)大青叶15g、薄荷10g,水煎代茶饮用。用于风热感冒。 (4)羌活10g、白芷15g、藁本15g、防风15g,水煎服,每日2~3次。或防风15g、荆芥15g、藁本15s、细辛3g,水煎服,每日2~3次。用于感冒头痛为主者。 5.其他疗法:用鲜生姜切片搽肺俞穴及大椎穴。 二、哮喘 【临床症状】 发作性咳喘,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延长。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 【治疗方法】 1.针灸:刺天突、灸定喘、肺俞。 2.推拿: (1)指压定喘、肺俞、檀中、丰隆。 (2)拿大椎、定喘。 3.拔罐:定喘、大椎、肺俞。 4.穴位贴敷(冬病夏治): 炒白芥子21g、醋元胡21g、细辛12g、甘遂12g共研细末,取姜汁加清水(1:2~3)稀释调匀,贴敷肺俞、定喘、大椎、膈俞,每次贴3~6小时(小儿2~4小时),局部刺痛反应明显者应提前取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