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总体评价

2014年安徽省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充分体现《考试大纲》,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试卷整体稳定,题型符合安徽以往命题的特色,知识覆盖面广,考点和能力层次分布合理,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安徽史内容的调整。以往5年即2009----2013年间安徽省历史卷第一道历史选择题必是出有关安徽的历史题,必是有关古代史的内容。2014年安徽史内容调整为第5题,为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安徽史。

(2)、漫画选择题取消。以往5年即2009---2013年间安徽省历史卷选择题中必出一道漫画选择题,2014年则取消了。选择题以往5年每年图表漫画选择题5题,2014年则为4题。

(3)、选择题11道题中,必修三文化史内容没出,而是以主观题36题28分的形式出现,以往5年即2009---2013年间还没有这样出过。

(4)、主观题向图文并茂过渡。以往5年主要以文字式材料解析题为,2014年36、37两大题都加入了图片与文字材料混编。36题考查历史地图所反映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37题结合图片内容概括历史影响。

4、试卷命制特点

(1)试卷命制紧扣历史主干知识。试卷设置了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生活习俗、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新民主义革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外交、西方民主政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法德历史问题、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问题。

(2)试卷命制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如12题通过图表形式考查中外重大改革变法的基本脉络;14题通过图表的形式考查中国教育近代化基本脉络;16题通过地图形式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省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18题通过曲线图考查新中国外交基

本脉络;36题考查古代、近代、现代文明演变的基本脉络;37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王朝盛衰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试卷命制体现安徽地方特色。如选择16题考查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安徽省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4)、试卷命制体现新史观。13题考查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史实体现社会史观、14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课程的开设,体现近代化史观, 36题考查世界古代、近代、现代文明的演变,体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5)、试卷命制继续探索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式的论述题。如37题第2小问“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二、试题分析

答案:A

解析:市易法主要是稳定特价打击高利贷商人的,而不是抑制兼并的,故B项错;戊戌变法失败,没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故C项错;明治维新成功,日本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故D项错。A项正确。

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存西装新少年,短衣宿迁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家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D

解析:A项与题意背离;B、C两项程度副词“已成为、普遍”用法错误;此题重点理解

“《申报》刊载《西装叹》”中的一个“叹”字,以及“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即可选D 。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图4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答案:C

解析: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故A项错;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思潮兴起,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故B项错;由占上课总时数百分比,可知此表不能体现轻视人文教育,故D项错;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较多,故C项正确。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此题从题干中找原因,两句话即“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故B项正确;①③两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

16.图5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①②③④

图5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安徽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历史地图反映的信息可知:图①为1949初解放战时期皖北战略决战,图②为1947刘邓挺进大别山,图③为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境内抗日根据地分布情况,图④为1949年渡江战役。故B项正确。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互助组”一历史信息,故A项正确。

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图6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答案:C

解析:最高点(H)出现的时间为2001-----2002年间,由此可知A、B、D三项错,2001年中国加入WTO,故C项正确。

19.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此题为题干句子的理解即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虽然大,但还没有达到专制君主的权力,用分权防止专制,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实事求事,脱离国情,故B项正确。C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不是原因;AD两项不符合题意。

21.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

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他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来缓解经济大危机,故ABC项错,D项正确。

2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

C.历史的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把题干中的两句话概括全面,即第一句为法德达成历史共识,第二句强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两句合为一句即历史的共识需要批判思维,故C项正确。ABD脱离题意。

36.(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

又把中国的、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

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1)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分)

答案: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解析:此题通过历史地图,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提取图例中的有效信息,如爱琴文明与西亚、北非的关系,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埃及文化、商路等。由此可知:爱琴文明为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发达;西亚、北非为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发达即多种文明的并存,通过商业贸易把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在贸易过程中交流了文化,促进了两大文明的共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

答案: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西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解析:此题主考查了历史的中外关联,通过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运用全球史观,探究西方工业文明先进和东方农耕文明落后的原因,进而回答欧洲人批判、否定东方农耕文明的落后性。答案可分两个层次:1、肯定的原因:古代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欧洲人通过传教士间接了解中国,不甚全面;欧洲借助中华文明批判专制,思想启蒙的需要的。2、否定原因:东西方交流的加深;西方领先于东方即:西方确立民主代议制,东方为君主专制;西方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发达,东方自然经济,农耕文明落后。西方思想启蒙,科技进步,东方思想压制,科技落后。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分)

答案: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拓展了文明交流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解析: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影响文明的因素,材料一可得出两点:地理环境、商业贸易。材料二可得出两点:科技因素、制度因素。材料三可得出两点:文明的多元性,借鉴与共享价值理念。三则材料联系在一起可知:材料一、二是基本史实,材料三是在材料一、二史实的基础上理论升华,因此文明的启发主要从材料三概括即: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各具特色;各种文明在碰撞中交融,相互借鉴;要融入全球化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着四个基础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图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答案:郡县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在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此题根据图表中四项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即可,主要考查课本的基本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参考:(分两个层次)

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

史实:汉代政治:中央设尚书令消弱相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察举制选拔了人材;经济: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商贾势力。文化:设太学,郡学,推行儒家思想。结果汉武帝时西汉最强大。(也可以唐代为例:政治: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科举制选拔了人材;经济: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促进文化繁荣。结果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观点: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

史实:明清时期,政治: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军机处,强化皇权导致社会腐败;经济:重农抑商,实行国有专营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文化:推行僵化的八股取士,不利于科技的创新。总之,导致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回答此题时,要正反两个方面分别阐释,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2015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1)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依托教材,立足课本主干知识,重视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历史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能力考查。科学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通过精讲、精练使学生掌握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命题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总结答题方法。

(3)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广泛接触历史材料、提升解读材料的能力。复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广泛地涉猎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表格、照片等,通过对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迁移和运用的强化训练,培养高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的素养,加强相关的思维和方法能力。如联系具体时

代的历史特征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论从史出、以史料为支撑辨别和论证历史事物的能力

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