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物联网云平台研究报告

2020-2021年物联网云平台研究报告
2020-2021年物联网云平台研究报告

物联网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物联网概述 (3) 第一节物联网的定义 (3) 第二节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3) 第三节物联网核心技术 (4) 一、RFID技术 (4) 二、WSN技术 (4) 第四节M2M (4) 第二章物联网应用领域 (5) 第一节应用概述 (5) 第二节电力电网 (6) 一、概述 (6) 二、减少停电现象 (6) 三、智能电表 (6) 第三节医疗系统 (7) 一、概述 (7) 二、整合的医疗平台 (7) 三、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7) 第四节城市设施 (8) 一、概述 (8) 二、实时城市管理 (8) 三、整合的公共服务 (8) 第五节交通管理 (8) 一、概述 (8) 二、实时交通信息 (9) 三、交通收费 (9) 第六节物流供应链 (9) 一、概述 (9) 二、供应链网络优化 (10) 三、提供供应链可视性 (10) 第七节通信行业 (10) 第三章物联网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11) 第一节通用标准问题 (11) 一、技术标准问题 (11) 二、协议标准问题 (11) 第二节安全问题 (11) 一、业务认证机制 (12) 二、加密机制 (12) 第三节技术问题 (13) 一、IP地址问题 (13) 二、识别率问题 (13) 三、云计算问题 (13) 第四节其他问题 (14)

一、成本问题 (14) 第四章物联网的未来前景 (14) 第五章涉及物联网的相关证券公司 (15) 一、新大陆(000997) (15) 二、远望谷(002161) (16) 三、东信和平(002017) (16) 四、华工科技(000988) (16) 五、长电科技(600584) (17) 六、同方股份(600100) (17) 七、大唐电信(600198) (17) 八、上海贝岭(600171) (18) 九、蓝天信息(000948) (18) 十、航天信息(600271) (19) 十一、厦门信达(000701) (19) 附:中国物联网的发展 (20)

物联网设备安全中控云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物联网设备安全云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物联网设备安全管控云平台,通过传感器智能终端采集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周边环境安全因素数据,并通过智能物联网网关发送至云平台,云平台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数据,综合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和周边环境安全因素数据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发生数据异常时生成告警信息,同时发送的获取图像命令至智能监测终端,接收设备当前图像数据,发送至后勤用户终端,在事故发生前提前预警,保证学校安全。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物联网设备安全管控云平台属于设备安全监测领域,在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密集,设备集中,电力动力系统,压力容器、化学试剂、寝室被褥、纸张等易燃易爆物品多,人流量大的校园,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系统维护校园设备包括实验室、实训室设备的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在学校通常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巡检,然而人工巡检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问题,人工巡检流程化问题严重,一些电气隐患肉眼难以发现,部分电器设备安装隐蔽,不方便人工巡查,存在巡检盲区。人工巡检间隔时间内和夜间无法保障电器设备的安全。并且学校后勤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能力偏低,很多故障无法独立处理,需要依赖于第三方维保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当学校事故发生时,后勤人员无法应对,也不能及时通知维保人员,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利于学校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学校后勤人员流动性大,

无法保障后勤人员对学校各个区域的电气设备场景的熟悉度,在需要后勤人员到达现场检查维修时,后勤人员常常因场景不熟悉导致无法及时到达现场。 例如,监测电气设备剩余电流数据和电气设备内部线缆温度数据异常时,其对应的告警原因为: (1)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就能产生电火花、电弧,遇可燃物(如可燃气体)便会发生爆炸。 (2)超过导线额定的安全载流量,电气设备长期超载(超过额定负载能力),引起线路或设备过热导致火灾。 (3)接触不良引起过热,如接头连接不牢或不紧密、动触点压力过小等使接触电阻过大发生过热引起火灾。 例如,监测电气设备内部线缆温度数据和电气设备周边环境安全因素的环境温度时,其对应的告警原因为: (1)通风散热不良,大功率设备缺少通风散热设施或通风散热设施损坏造成过热而引发火灾。 (2)导线绝缘层老化,年久失修,当严重过负荷时,会引起导线的绝缘发生燃烧,引燃导线附近的可燃物。 例如,监测电气设备周边环境安全因素数据的环境温度时,其对应的告警原因为: 高压柜、低压柜室内温度过高,如空调故障,导致电气设备过热发生火灾。 例如,监测电气设备周边环境安全因素数据的环境湿度时,其对应的告警原因为: 配电室、强电井的环境的湿度过高,产生连电和电弧,易引起断电、

物联网研究报告

物联网研究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武汉市430070 摘要: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关键词:物联网定义,原理,研究现状,发展形势。 正文: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由于每个人周围的设备可以达到一千至五千个,所以物联网可能要包含500兆至一千兆个物体,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寻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各种应用。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中,经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可以解释成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但是,M2M的所有的解释并不仅限于能够解释物联网,同样的,M2M这个概念在互联网汇总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已经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络电视完成。人到机器的交互一直是人体工程学和人机界面等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但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已经由互联网提供了最为成功的方案。从本质上而言,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万维网(World Wide Web)技术成功的动因在于:通过搜索和链接, 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异步进行信息交互的快捷方式。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二.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技

物联网调查报告

物联网调查报告 日期:2011年7月23日、 调查方:姚骏玮 一、概述 调查背景 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推崇,认为世界会因此而改变;但也有人质疑说,这些概念是新瓶装旧酒,在核心内容上没有多少新意,更多出于经济目的。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调查目的 通过了解物联网等相关信息找出增值业务的开发方向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物联网的相关信息,如定义,工作原理,技术,发展方向,发展前景等。 调查研究的方法 通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资料

二、正文: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体系架构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联系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

物联网调研报告

1物联网 1.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内涵是起源于由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对客观物体进行标识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这一概念,并不断扩充、延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产品码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 1.1.1MIT Auto—ID研究中心的定义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具体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16] 1999年时,Auto-ID研究中心希望能发明一个能让电脑与各种物件连结的网络,但是到了2003年时,该中心研究人员发现真正的目标是要发明一个让任何物件可以彼此互相连结的网络,也就是物联网。Auto-ID研究中心设计的物联网涵盖了几类技术,包括支援的硬件、网络软件和通讯协议、以及一套各种电脑通用的物体描述语言。通过这些技术,Auto-ID研究中心希望现有的网际网络可以增加物品追踪和物品分享资讯的能力。2003年时,最可能实现物联网计划的技术是RFID标识技术。 1.1.2ITU 2005互联网报告的定义[14] 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早晨出门时,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这是国际电信联盟2 0 0 5年1份报告中描绘的“物联网”时代的图景。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ITU在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图 1-12005年ITU报告中对物联网的诠释 ITU提出了一套更大规模的物联网打造方法,整合结合感测元件和智慧型管

物联网技术调查报告

物联网技术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 作者姓名:. 作者学号:. 完成时间:2012年3月20日. 摘要: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于1999年提 出的,其最初的含义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 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IBM于2009年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构想, 物联网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对“智慧地球”的构想做出了积极回 应,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物联网被看作是推动信息领域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机遇。世界先进国家都对物 联网技术发展高度重视,可以说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 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目前,关于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 有关物联网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也没有得 到有效解决,更莫达成一个共识。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物联网进行了研 究。 关键字: BigTable数据管理技术,虚拟计算,编程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 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远程网络访问 目录 1.1电子车牌 ................................................................................................................................ 1.2智能电网 ................................................................................................................................

地区物联网研究报告

地区物联网研究报 告

西藏物联网研究报告 一、物联网的三层结构 二、西藏当前应用领域电力:智能抄表、电力设备监控交通:物流监控、GPS定位监控金融:移动POS终端。 1、移动POS机 (1)移动POS机定义 移动POS机,又叫移动的销售点、手持POS机、无线POS机、

批处理POS机,应用各个行业的移动销售。移动POS机是一种RF-SIM卡终端阅读器。阅读器终端机经过CDMA;GPRS;TCP/IP等方式与数据服务器连接。 (2)应用场景 金融业,POS刷卡,POS终端结算,银联POS机; 超市行业:超市移动POS机; 医药行业:药店移动POS机; 服装行业:服装移动POS机; (3)通信方式 移动公司为银联数据中心分配专用的APN专线,在GGSN网元上为用户设置一个专用的APN接入点,从而在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和银联数据中心之间构成一条无线虚拟专网通道(VPN),解决了网络安全行和数据私密性的要求。每台无线POS机设备装有GPRS 数据卡,经过拨号到移动数据网络,经过移动的网络与银联数据中心的路由器建立一条VPN隧道 (4)无线POS机的网络架构

2、智能抄表(以GPRS智能抄表为例) (1)系统简介 系统由位于电力局的配电中心和位于居民小区的电表数据采集点组成,利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电表数据经过运营商的无线网络进行传输。 运营商无线系统可提供广域的无线IP连接。在运营商的无线业务平台上构建电力远程抄表系统,实现电表数据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2)网络架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