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题二原题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单选题:

1、霍尔(E. T 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

A、0英寸~18英寸

B、12英尺~25英尺

C、4英尺~12英尺

D、1.5英尺~4英尺

2、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 )。

A、身体运动

B、外部语言

C、姿势

D、触摸

3、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态度

B、利益

C、社会视角

D、控制点

4、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 )协

变。

A、规律性

B、特异性

C、共同性

D、一致性

5、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6、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 )。

A、竞争

B、让步

C、合作

D、妥协

7、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

A、目光

B、姿势

C、面部表情

D、空间距离

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

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 )。

A、角色期待

B、评价标准

C、基本规范

D、印象定

9、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 )。

A、哲学思辨阶段

B、学派时代

C、经验描述阶段

D、实证分析阶段

10、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 )。

A、逆反

B、反模仿

C、反暗

D、真暗示

11、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1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的联系。

A、利益上

B、行为上

C、心理上

D、合作方面

13、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归纳

B、观察

C、实验

D、思辨

14、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A、以偏概全

B、社会适应

C、先入为主

D、信息干扰

15、(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A、他的情绪状态

B、他的个性特征

C、他所处的情境

D、他过去的经验

17、美国学者舒茨认为,( )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A、对自尊的需要

B、成就的需要

C、人际需要

D、社会赞同的需要

18、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等三个阶段。

A、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

B、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C、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D、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19、社会心理是( )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

动。

A、社会意识

B、社会认知

C、社会规范

D、社会刺激

20、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

A、智慧

B、热情

C、幽

D、真诚

21、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 )。

A、需要

B、动机

C、注意

D、兴趣

22、( )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A、认知

B、信息

C、背景

D、障碍

23、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

明舒茨提出的( )的重要性。

A、自尊需要

B、包容需要

C、情感需要

D、支配需要

2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早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终身社会化

25、“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这说明社会感染具有( )的特点。

A、双向性

B、全面性

C、接受的迅速

D、爆发性

26、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 )的关系。

A、无关

B、负相关

C、很复杂

D、正相关

2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 )。

A、社会动机

B、成就动机

C、抱负动机

D、习得性动机

28、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 )。

A、张力过程

B、动机过程

C、归因过程

D、转换过程

29、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

A、减少

B、不确定

C、不变

D、增加

30、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 )的特点。

A、依恋

B、单相思

C、爱情

D、喜欢

31、( )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

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管理

B、印象输出

C、印象输入

D、印象形成

32、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 )转

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

B、实验室研究

C、经验研究

D、哲学思辨

33、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倾向。

A、自我价值保护

B、自我暴露

C、自我抬高

D、自我防卫

34、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勒温

B、班杜拉

C、华生

D、奥尔波特

3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B、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C、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36、身份的特点不包括( )。

A、稳定性

B、系统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37、( )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A、目的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非暗示性原则

38、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 )层次。

A、最低级

B、中级

C、高级

D、最高级

39、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

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内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失败

40、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 )。

A、繁衍

B、社会性

C、激情性

D、经济性

4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

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 )。

A、加权平均模式

B、概括模式

C、中心品质模式

D、简约模式

42、( )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

的情绪体验。

A、内疚

B、嫉妒

C、焦虑

D、羞耻

43、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 )。

A、浪漫爱

B、愚蠢爱

C、空洞爱

D、迷恋爱

44、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主动的

B、被动的

C、有效的

D、积极的

45、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影响最大。

A、10.10人以上

B、4人~6人

C、3人~4人

D、1人~3人

46、( )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

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A、评价者

B、行动者

C、内控者

D、外控者

47、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

B、成年期的社会化

C、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D、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

48、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 )。

A、暗示

B、感染

C、模仿

D、社会促进反应

49、( )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A、挫折

B、动机受阻

C、需要

D、焦虑

50、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 )的关系。

A、负相关

B、很复杂

C、正相关

D、无关

5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 )。

A、印象形成

B、特质印象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52、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

(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权重

B、数据

C、均值

D、联结

5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

A、社会自我

B、客我

C、主我

D、镜我

54、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的过程。

A、合格社会成员

B、成年人

C、心理健全的人

D、社会人

55、( )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A、好恶评价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首因效应

56、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A、图式

B、探索

C、评价

D、归因

57、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 )。

A、模仿

B、暗示

C、社会感染

D、优势反应

58、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 )的过程。

A、控制-情感-包容

B、情感-控制-包容

C、情感-包容-控制

D、包容-控制-情感

59、喜欢是( )的人际吸引。

A、中等程度

B、较低层次

C、最低层次

D、最高水平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的知觉。

A、自然

B、环境

C、社会

D、自己

61、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D、表现出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和亲密

62、( )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A、潜意识

B、生本能与死本能

C、集体潜意识

D、力比多

63、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功能。

A、价值表现

B、自我防御

C、认知

D、工具性

64、( )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

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A、印象形成

B、个体印象

C、个体信息

D、印象管理

65、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费斯廷格

B、舒茨

C、奥斯古德

D、摩根

66、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不同的解释

A、态度

B、原因

C、行为

D、控制源

67、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

A、双向作用

B、积极

C、定向作用

D、消极

68、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叫( )。

A、档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内容分析法

69、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

A、成就水平

B、抱负水平

C、业绩要求

D、主观期望

7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 )距离。

A、社交

B、个人

C、亲密

D、公众

71、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 )决定的。

A、力比多

B、环境

C、遗传因素

D、文化因素

72、亲合起源于( )。

A、依

B、焦虑

C、恐惧

D、社会化作用

73、实证分析阶段始于( )。

A、19世纪中叶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末

D、19世纪初

74、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

A、社会影响

B、从众

C、印象管

D、人际吸引

75、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

B、档案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

C、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D、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76、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 )。

A、社会影

B、人际吸引

C、印象管理

D、从众

77、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管

B、信息加工

C、第一印象

D、印象形成

78、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 )。

A、利他

B、从众

C、社会促进

D、社会惰化

79、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B、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C、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D、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80、( )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

A、全通道式

B、圆周式

C、轮式

D、Y式

二、多选题:

81、哈特菲尔德(E. Hatfield,1988)把爱情分为两种,它们是( )。

A、占有式爱

B、伙伴爱

C、游戏爱

D、激情爱

8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 )。

A、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B、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C、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D、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83、家庭生命周期包括( )等阶段。

A、稳定

B、形成

C、空巢

D、扩展

84、自我的结构包括( )。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85、应对拒绝的技巧包括( )。

A、准备所需资料

B、搞清拒绝的原

C、应有耐心

D、不要轻易放弃

86、身体语言包括( )等。

A、目光

B、装饰

C、面部表情

D、姿势

87、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凯利

B、米德

C、华生

D、詹姆斯

88、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 )等典型形式。

A、单线式

B、偶然式

C、集束式

D、流言式

89、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指的是( )。

A、支配需要

B、情感需要

C、包容需要

D、成就需要

90、教师的角色属于( )。

A、成就角色

B、表现型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不自觉角色

9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 )的知觉。

A、群体

B、他人

C、环境

D、自己

92、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多拉德

B、伯克威茨

C、罗伦茨

D、弗洛伊德

93、人际关系的特点有( )。

A、情感性

B、个体性

C、直接性

D、功利性

94、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 )。

A、特里普力特(N.Triplett)

B、莫德(W.Moede)

C、墨菲(G.Murphy)

D、奥尔波特(F.Allport)

95、从众的功能有( )。

A、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B、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C、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D、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96、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 )的人之间。

A、不常见面

B、亲密

C、熟悉

D、不熟悉

97、根据群体整合原则,在群体分解时,要经过( )等阶段。

A、感情不和

B、失控

C、难于包容

D、心理冲突

98、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 )。

A、再社会化

B、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C、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D、社会化

9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G. W .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 )的影响。

A、隐含

B、现实

C、虚拟

D、想象

100、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 )等。

A、工作性质

B、人格特征

C、天气

D、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