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在英语教学运用论文

语用学在英语教学运用论文
语用学在英语教学运用论文

浅析语用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重要分支,通过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可以看出,语用学的运用对于外语教学有着特有的效果。本文将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着手,并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提出克服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语用学文化负迁移二语习得

语用学是随着语言学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重要分支,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对外语学习有什么重要的

指导意义呢?要回答第三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答前两个问题。

让我们从以下虚拟的例子入手:“好你吗?”具有汉语语感的人对这一句子的直接反应

是:不符合汉语语法,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应该是:“你好吗?”这是语言学中句法学的传统研究对象。再看一个虚拟的例子:“强壮的桌子迈着虚弱的步伐温柔地向前狂奔。”这句子读起来挺顺的,我们的感觉是语法没问题,但它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呢? 既然“强壮”,怎么会“虚弱”呢? 既然“温柔”,怎么还会“狂奔”呢? 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嘛。一个句子的语言文字本身的固有意义是语言学中形式语义学的传统研究对象。再下来是一个语言学界经常引用的例子:“it is cold in here . ”“这里头冷”,听起来语法没问题,其字面意义也一清二楚,即“某一地点气温比较低”。但是,“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

最新英语语用学教程教案

英语语用学教程 English Pragmatics: A Coursebook 1. Background and definitions Warming up activity What does the boy still need to learn about using language? A little boy comes in the front door. Mother: Wipe your feet, please. He removes his muddy shoes and socks and carefully wipes his clean feeton the doormat. 1.1Background of pragmatics 1.1Definitions of pragmatics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how the speaker produces and how the hearerunderstands the peculiar uses of language. 1.2Component vs. perspective分相论与综观论 1.2.1Component view of pragmatics Davis points out in his book Pragmatics: A Reader(1991) that pragmatics,likephonetics,phonology,morphology,syntaxandsemantics,isacomponent of linguistics. 1.2.2Perspective view of pragmatics Verschueren(1999) proposes that pragmatics is not a component oflinguistics, but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language. Pragmaticsisspecifiedas“ageneralcognitive,social,andculturalperspective on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relation to their usage in forms ofbehavior”(Verschueren,1999)

语用学课程论文: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usage of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en w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clear up the theory, we should take the terms, such as face, politeness theory into consideration. Politeness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by Levinson and Brow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a social self-image and meanwhile, people consciously project and try to protect it. This sense of self-image is referred to as “face.” And the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use various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face of others. Under politeness theory,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concerned, reflecting the desire to have one’s self-image accepted by others. While nega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ing the desire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According to a person is dealing with another’s positive or negative face,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will differ, t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s to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t leads the requester to appeal to a common goal, and even friendship, by orienting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other people, briefly, it emphasiz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communication. Using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said in communication, take my word for i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s potential benefits. On one hand, the usage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s a good way to avoid being refu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rients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listener in the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elf-image of listener is concerned, he is likely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speaker, 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tinuous. For example:

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巧用信息技术,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立体、形象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利用英语课堂教学学生语言能力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师素质、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育资源等许多变化。《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之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能力的学习需要以下几个环节:听、说、读、写和译。而每个环节的语言学习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创设一定的情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且动静结合的特点,能充分再现语言情景,并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使英语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创设适当的语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获取英语知识、发展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很重要也很必要。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形式,有效传递大量信息,综合训练各项语言技能,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图像、影片、音乐等直观性、趣味性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的英语资源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英语教师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设更多英语情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外语系06接本6班尹珊珊24号 [abstract]sociolinguistics is a term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applied towar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and the way we use it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it ranges from the study of the wide variety of dialects across a given region down to the analysis between the way men and women speak to one another. sociolinguistics often shows us the humorous realities of human speech and how a dialect of a given language can often describe the age, sex, and social class of the speaker; it cod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 language. [key words] sociolinguisticssociolinguistics variationsocial function [content]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ny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cultural norms, expectations, and context, on the way language is used. it also studies how lects differ between groups separated by certain social variables, e.g., ethnicity, religion, status,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etc., and how creation and adherence to these rules is used to categorize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lasses. as the usage of a language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and language usage varies among social classes. it is socialists that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 任课教师:龙菲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做法,而是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当方法导入新课,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所学知识,启发他们对有关话题的思考,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做为铺垫。 【关键词】导入的误区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化解学生的焦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导入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作好铺垫”。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我就英语教学的导入这话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英语课堂导入的误区 (一)时间过长,喧宾夺主。 英语课堂导入花费时间过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如果过分地渲染导入部分,只会浪费后面教学主要部分的时间。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时间安排也有重有轻,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 (二)偏离重点,中心不明。 有些英语课堂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这样就使得这节课一开始就中心不明,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误导学生。 (三)生搬硬套,过于牵强。 有些英语课堂对于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同一教材、同一内容采用相同的导入方法,却无法达到同等的教学效果。而有些课堂对同一个班级总是使用几种老套的导入方法,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 外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外语人才。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英语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切实体现了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几大误区举例探讨一些解救方法。 二、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设置情景,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

英语语用学论文.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An Analysis of the Verbal Humour in the Sitcom Home with Kids Since the language was born, the research of it has never interrupted. Humor is the spice of our lives, leave it the life will be boring. Pragmatics is a main branch of Lingu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theory, linguists and hobbyists from many angles analysis on verbal humor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Whil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agmatic principle, makes a systemic study about language use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ater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The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can often generat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or achieve certain communicative effect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humour and pragmatic theory research, I will analysis from the point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of those verbal humour dialogue in the sitcom "Home with Kids", which reflects the daily life of a rebuilt family and attracts many Chinese audiences by its creating writing, good acting as well as its wonderful transcripts. 1. Four Max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1975, the language philosopher H. P. Grice published a seminal article entitled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which created quite a stir in the linguis tic world and generated a large number of linguistic publications that are built on Grice's postulates. According to Grice, in conversational exchange, people usually try to reach a common goal by mutual efforts or at least make the conversation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ir expectation. To achieve this, people need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Grice' theory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explains how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peaker to convey more than what is literally said and foe the hearer to understand. The four maxims of CP are Quantity Maxim, Quality Maxim, Manner Maxim and Relation Maxim. The maxim of quantity has two sub-maxims that require the cooperative

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1)

2010年第2期(总第74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BORDERECONOMYANDCULrllJRE No.2.20lO GeneralNo.74 【教育纵横】 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于松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英语教学都采取传统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词汇、语法以及句子分析的能力,造成了学生的满腹理论而不知如何应用的结果。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应用并已被应用到众多领域。在英语教学中结合语用学的理论不但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的语言知识,更可以促使其掌握语用知识,正确的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学理论;英语教学;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0)02-0156-02 一、引言 当代英语教学大都将英语视为一种语言知识进行传授,只注重孤立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单词、语法、句法、翻译、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可以在应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然而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却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各方面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掌握了具体的语言形式所具有的功能并结合一定的语境,才能真正掌握和使用一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重视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注重语用方面的教学,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二、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书面阅读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对语言环境、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进行语用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明确提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彻执行这一目标。 1.语用学对词汇教学的作用 传统英语词汇教学往往注重词汇本身的意义和语法意义,孤立地讲词义而不是将词汇放人具体语境去教词义,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好的记住某一单词的各种意义,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一头雾水,常常出现语用错误。由于同一单词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知道该词的基本意义,因此在理解文本时产生障碍,不能有效的进行认知。例如good一词,简单的定义为“好的”是不合适的,例如:“heisagoodboy”并不一定表示“他是个好男孩”。如果在前面加上“hehasstolen10,000bicycles.”则表示“他是个坏男孩。”此外,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让学生注意到某些词汇用法的局限。 例如,conference一词简单的定义为会议,但它往往不能与我们较熟悉的meeting互换。原因是前者用法较正式通常指较大型的会议。后者指一般的、较小型的、常见的会议。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tIleteacheraskedMarytoattendthecIass.roommeetingat120’clock.”而不是用“theteach.eraskedMarytoattendtheclassroomconference.” 2.语用学与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也同样采用孤立的教学方式。语法教学的常规模式通常是教师以一本语法书为基础,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罗列语法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的任务就是不停地记笔记,课后花费大力气记住老师所讲的语法要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后果往往是学生有着很好的理论基础,可是实际应用时却错误百出。另一种结果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大量的练习,考试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可考完试后所学的语法知识便忘在脑后。教授语法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用能力,掌握语法知识和句型是正确运用英语的前提,但有了这一前提并不代表有了语用能力,如果把语法教学与语用知识结合起来无疑会收到更好的 收稿日期:2009-09.15 作者简介:于松(1985一),女,黑龙江尚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围删一舢Jw哪蝴 万方数据

语用学期末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课程考核 (研究报告) 题目: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学号(准考证号):1230100054 姓名:焦凯丽 专业:英语(教法方向) 年级:2012级 学院: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2015年 1 月10日

Introduction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is a relatively young linguistic bran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 Modern Linguistic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z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s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reflections and feedbacks on our English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ng in the rapid developed century of our human society, we should heighten the awareness of appropriating use of pragmatic language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1.语用学相关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以“激趣”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优化:巧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形式多样,游戏激趣、用简笔画,显示情景、将教学内容编写成歌谣、歌曲形式,创设情境、师生表演,直现情景、运用多媒体,提供直观的言语交际情景。 关键词: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巧用简笔画师生表演多媒体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90%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认为英语有趣,不喜欢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30 %的学生觉得英语难学,而且心里有压力。所有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气氛很重要,当问及将游戏的形式贯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时,100%的学生认为效果会很好,且会学的更好。 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由于它缺乏语言独有的情景和实践的基础,变得枯燥乏味,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学生是难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如何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通过五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五种教学策略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一、巧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对话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材。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如投影仪、实物、挂图、卡片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有利于语言学习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譬如:在教购物时,我利用实物把讲台布置成一间商店,创设一个买东西的情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

英语论文语言学方向选题课件.

语言学方向论文选题 1.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2.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5.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6.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7.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8.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10.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11.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 12.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比较研究 13.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 14.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 15.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 16.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 17.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 18.英语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及其类型 19.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 20.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21.汉英色彩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象征意义 22.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 23.委婉语的礼貌原则研究及策略 24.汉英“山丘”对比研究 25.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 26.英语道歉方式的策略及研究 27.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28.英语委婉语的寒暄功能 29.英语请求言语的策略研究

30.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 31.会话得体:会话者的立场语境运用研究 32.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研究 33.英语课堂的焦虑现象及策略研究 34.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35.从礼貌原则看短信语言 36.从合作原则看课堂师生互动 37.浅析中英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38.中英政治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研究 39.言语错误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40.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 41.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42.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43.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44.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45.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46.浅谈词汇搭配错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47.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8.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49.中英文性别歧视习语的对比研究 50.称谓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51.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 52.浅析广告语言的特点 53.浅谈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及翻译 54.浅谈网络英语中的缩略语。 55.论中英文化对隐喻的影响 56.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7.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 58.英诗中的常用修辞研究 59.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语单词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王震 内容提要: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学记》就曾明确写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讲的教学相长并不是指现在理解的师生彼此可以得到促进,而是指通过教学来学习,以教师之教促教师之学。因此,在教学这种互动过程中,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师生互动的受益者,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通过学生,教师会把教学当作—项研究来对待,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 关键词:创新调动融洽反思 最近几年,我校与时俱进,紧跟课改步伐,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以我们七年级为实验教学区,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教学氛围热火朝天。在这几年里,有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成功喜悦,也有遭受挫折带来的打击,我用随手笔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两年来的拼搏全景,下面我从四点来跟大家一起聊聊我们的课改旅程,让我带你们一块回顾一下我们的精彩瞬间吧。 一. 课改研究的基本内容 1、记录精彩片段。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识记疏漏之处。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颐、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3、捕捉瞬间灵感。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不断,此时,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以后的教学也就丧失了好的素材。如教师讲课时,临时增加的内容或改变的教学方法等;学生上课时,某些绝妙的回答、见解及质疑等。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 4.珍视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反思再教设计。—节课下来,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语言结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教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课改研究的思路、方法、基本路线 (1)基本思路: 以课标为本,坚持“教学反思六条”:第一条,坚持理念创新,注重转变教育教学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semantics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meaning, which studies literal, structural or lexical meaning conveyed b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What we concerned with is the denotation of the word,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 phrases and sentences not the possible connotations. It is context independent, de-contextualized.and it deals with what is said. while pragmatics is a study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the analysis of meaning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which studies non-literal, implicit meaning.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basic to language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is context dependent, contextualized. What we concerned is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a speaker and interpreted by a listener.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we can see that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both concern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But they research the different sides of language,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study methods. The study objects of semantics is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what we need to know is their meaning, sense , reference and presupposes. Different words may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meaning, the same one word may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And one word may belong to another word. So we can conclude the words to these relations, Such as synonymy, polysemy, homonymy,hyponymy and antonymy. And when we talk about the sense relations between sentences ,we may think of presupposes. Whether it is right under the presupposes. All those are semantics. It would not change with the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 法1401 赵涵 1404000116 莱文逊(Levinson)所著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著。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著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指示的讲座。 在谈到指示时,重要的是对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的认识,然后才是对指示词语的意义的语用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指示词语,尽管它们的意义是由语用决定的,如“来、去”之类,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语用反常的情况,如“我马上就来”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语用反常的情况则又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加以解释。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指示的语用本质,并从语用的角度对指示进行解释之前,指示这一现象和指示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通常被作为篇章内部的语法—语义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