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性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都到会讲了话,系统地阐述了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

术应用型人才,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就理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

的发展道路。进一步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其本身就是产学

的结合体,没有行业的需求、不了解行业的需要、得不到行业的支撑

和合作,将失去方向、失去活力、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所以,大

力推行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有着特别重要意义。这既

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

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既是创建国家示范性院校的重要途径,也是我

院发展的现实选择。具体讲,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有利于

制定更科学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建设;有利于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促动科研;有利于“双师型”

和专兼职队伍形成;有利于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办学;有利于提

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竞争水平和岗位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就业;

有利于提升办学效益。

二、当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存有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绝绝大多数

学校多数专业成立了由学校、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

导委员会,课程改革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双教”教学体系,部分

专业实行了“双证制度”,建立了多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与行业协

会联系日益增强,“双师型”教师结构持续优化,等等。各高职院校

正在朝着产学结合的方向发展,产学合作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

也理应看到,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高职教育的要

求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活动不够规范,课程改

革不彻底,“双教”教学大纲还不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够稳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层次不够高,教师结构还不能适合产学合作教育要

求,在教学和学生培养上还没有跳出普通高校的模式,很多院校把产

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

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

任务来加以考虑。当然,这有其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理应归结

为对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不深入,理解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针对这些

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理论,进一步树立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

当前,就高职院校整体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对产学如何结合问题还

研究得很不够,理解也不一致,也就难说有牢固的产学合作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为的指南,没有牢固的产学合作的教育理念,就跳不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上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理念来源于对理论的深入学习与自觉理解。各院校从领导到普通教职

工都应进一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主管教学的

负责同志,要深入研究产学合作教育理论,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力倡导产学合作教育,使办好高职教育就要办好产学合作教育,办

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展开产学合作教育,成为大家的共识,用以

指导整个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走出去,请进来,搞好产学结合

1.建设适合产学结合需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具备良

好的职业精神,应具有把握该专业领域内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并有

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当前“双师型”老师太少了。解决办法,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定期脱

产到行业企业挂职,根据实际需要参加企业生产、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或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

理人员,独立承担某些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或以讲座形

式讲授相关内容,以促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各系(院)要

至少聘请一名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或行业知名人士担任名誉系主任,

指导教学工作;聘请企业专家等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使专业课教师

中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1。

2.建立以突出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完善“双教”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

强的实践水平。

3.实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相结合。实习是高技能人

才培养必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增强学生实习指导。对学生来说,将自

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实行综合应用,能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

价值,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

过见习、实习,能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找到一个能够发挥

自己才能的工作打下基础。所以,学生能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参与企

业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两者合二为一,使毕业论文写作和实习相结合,从而完成毕业论文。有些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

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学生的毕业设计应放在企业里答辩,毕业设计

是否合格由师傅说了算。这样,实习单位既获得了人力资源去完成一

定的任务,又可根据实习生的表现从实习生里挑选员工,节省了培训

成本,缩短了新人上岗的周期。

4.实行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

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各专

业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紧紧围绕本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到企业实行充分的岗位调研和市场调研,按

市场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上岗及岗位技术

要求,确定水平教育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为导向,建立明确

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规格和人才知识、水平、素质结构。各系

要为学生安排生产单位,学生与生产单位实行双向选择,使毕业生能

掌握生产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学生的职

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在真

实的、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在与企业职工交流、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只有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企业

和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5.着力建设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从当前看,一些院校存有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实训、实习条件不足,学生没有地方实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设备又空闲在那里,或利用率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

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首先,要充分提升学校已有实验室

的利用率,形成产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一个对内以学生实践教学训练为主,对外展开

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其次,要走出去。要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与长期提供实习条件、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成为

学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仍是各高职

院校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工作。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

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设备,承接企业产品和零件的加工,培

养学生具有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才能,可有效地提升育人质量。第三,

要请进来。要创造条件把企业引入学校,与之合办,建成校内实训基地,既有效利用了校内资源,又方便了育人。对多数高职院校来说,

应把企业引入学校作为产学结合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6.要与产业界积极合作。与产业合作有多种方式,在校内也能够成

立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通过向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

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展开校企合作。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

养质量,而企业关心的是生产和经济效益。所以,要明确合作双方所

承担的义务和职责,考虑到各方的权益,找到双方在利益范围内的平

衡点,构建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双方通过产学合作,优化教学

和生产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又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作为学校还要考虑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中,尝试创办实体,力争做到办好一个专业,成立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推动区域

产业发展。

7.提升高职院校的变革和适合水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善于寻找战机,寻找攻坚

的突破口,做企业想做但一时做不了的事情,做国家和社会急需要做

的事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团队精神和学习意识,增

强终身学习的水平,把自身建成产学结合的学习型组织,以提升竞争

水平,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高职院校只有提升变革和适合的水平,

形成产学结合型组织,才能参与到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重在实践。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

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活动

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

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以制度的形式形成我院的

“多证制”教育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企业岗位工作水平培养

为主的转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绝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不

但拿到学历证书,还拿到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需要说明的是,职

业资格证书不但指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证书,也指人事部门的技

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部委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职业

资格证书。

(四)要积极展开对外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

教育主动适合市场,走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要求。搞好短期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尚存有很大潜力。

(五)增强领导,完善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任何事情都要靠人去做,靠制度做保证。高职院校应成立产学合作教

育科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同时,要增强领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

实施意见。要把产学合作教育展开状况作为考核各系教学工作的首要

指标,要把产学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的重要参考。增大工作力度,形成长效机制,以推动高职院校整体产学合作教育向前快速发展。

总来说之,展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和企业增强产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优化育人过程,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当然,根据当前外部环境和高职院校整体实力,展开这项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困难再大也要去做,因为这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 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人才盘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条人才培养 (一)目标 基于人才盘点的结果,通过“7:2:1 ”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潜质人才为核心,搭建分类别、分层级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关键岗位员工提供有规划、有系统的培养,提升在岗关键岗位人员技能,并重点打造一支专业过硬、能力全面的关键岗位人才队伍,全力支持业务发展。 (二)主要策略 1、基于人才盘点的结果,整合公司人才培养资源; 2、把“钢用在刀刃上”,重点落实对高潜质人才的培养; 3、逐步建立“721”复合人才培养模式,70%的岗位锻炼,20%的辅导, 10%的培训。 (三)人才分类 基于人才盘点的结果,将所有人员分为五类: 一类:高绩效、高潜力 二类:低绩效、高潜力 三类:高绩效、低潜力

四类:绩效或潜力居中 五类:低绩效、低潜力 (四)各类别人才培养方式 1、一类:高绩效、高潜力,公司标杆人才,重点培养对象,以更高发展职位为目标,通过“721”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元化培养。 岗位锻炼:项目锻炼、挑战性工作任务、扩大职责范围等方式; 辅导:直属领导跟踪反馈,外聘导师辅导、外出交流学习; 培训:领导力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着重领导力的培训; 2、二类:低绩效、高潜力,重点培养对象,有成长的巨大空间,通过项目锻炼与挑战性工作任务,直属领导进行专业类的辅导,参加专业类的培训课程,外出交流学习,同时参加目标管理、执行力、时间管理方面的通用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着重绩效的提升。 3、三类:高绩效、低潜力,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轮岗锻炼,参加通用职业技能类的课程培训及拓展培训,着重提升工作技能及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外出交流学习,并通过季度读书会形式,培养学习成长的意识,增强个人发展意愿。 4、四类:绩效或潜力居中,关注培养对象,通过挑战性任务,拓展培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 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 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关于对人才培养方案各项对比分析表的填写说明

关于对人才培养方案各项对比分析表的填写说明 1.设置总学分:该专业所有编号课程的学分总和。 数学与应用数学:139+55+12+39=245 信息与计算科学:138+55+12+39=244 统计学:145+55+12+39=251 2.修业总学分▲:以某个学生为对象,其毕业所需修满最低学分。 210 3.课堂学分:修业总学分中的课堂学分。 147 4.实践环节学分:修业总学分中的实践环节学分(包含所有平台内的实验、课外课程实践、 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学分。) 63 5.设置总学时:该专业所有编号课程的学时总和。(其中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不计学时。) 数学与应用数学:954+2500+216=3670 信息与计算科学:954+2608+216=3778 统计学:954+2500+216=3670 6.修业总学时▲:以某个学生为例,其毕业所修业的学时总和。 数学与应用数学:2648+248+54+36=2986 信息与计算科学:2648+248+54+36=2986 统计学:2684+248+54+9=2995 7.课堂总学时▲:修业总学时中的课堂学时。(含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学时) 数学与应用数学:2486+162=2648 信息与计算科学:2432+216=2648 统计学:2486+198=2684 8.理论讲授学时:修业总学时中的理论讲授学时。 数学与应用数学:2486 信息与计算科学:2432 统计学:2486 9.实验教学学时:修业总学时中的实验教学学时。 数学与应用数学:162+44=206 信息与计算科学:216+44=206 统计学:198+44=242 10.通识课课堂学时比例:课堂总学时中的通识课课堂学时所占比例。 数学与应用数学:706/2648=26.6% 信息与计算科学:706/2648=26.6% 统计学:706/2684=26.3%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许多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缺少对培训回报率的合理预期。有的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份耗时耗力的工作,觉得人才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可有可无,常以工作任务重、经费不足等理由,人为缩减培训费用。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战略和投资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资效益,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单纯将人才培训作为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没有在人才培训的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不强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型国际化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外,还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完整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够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恰恰缺少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够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少借助企业文化营造氛围的能力,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培训作用,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缺少可执行性和连续性 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企业的计划性和执行性不强,没有明确的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进行走过场式的培训,这种教条式的培训模式通常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此外,人力资源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许多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都是短期的、孤立的,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只有持续性的培训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 ⒈需求识别不到位。培训需求分析和识别与企业战略目标、绩效及职工的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部门对业务培训需求、逐级管理者对下属培训需求关注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下属员工培训需求,指导、督促职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职工自身培训需求不足,提升动力不明显。 ⒉培训内容策划不到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岗位族群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体系没有建立,使培训的基础依据不足,缺少针对不同岗位族群上岗标准、职业发展的模块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呈现分散、系统性差的特点。课程、课件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资源没有共享。 (五)人力资源培训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企业发展加速,工作节奏加快,大规模的脱产(半脱产)培训组织难度越来越大,“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员工自身培训需求将逐步增大,企业现有的培训渠道、设施、手段无法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致使很多培训项目无法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培训结果与企业用人结合不紧密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难点,同样也是企业面临的工作难点,目前很多企业的评估手段不能充分反映职工培训效果和实际运用程度。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有待创新,目前主要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跟踪评估”等方式进行,未能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业绩的改善紧密结合。培训结果没有与单位、业务的绩效挂钩;没有与职工的绩效、岗位变动挂钩;没有与培训实施单位、授课教师的绩效挂钩。由于没有考核机制的约束,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劲头不足,有的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简单的按公司安排“凑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培训结束后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真正价值。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依据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是企业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培训管理的质量。 (一)企业应该拟定科学的招聘方案 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结构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招聘方案,在招聘中可以实行聘任制。国有企业应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入手,招聘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可以实施多种方式,如推荐制、聘任制、社会招聘的方式都可以采用,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招聘流程,这有利于后期的人才管理和培训,提升企业的人才优势。 (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职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培训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限制,培训的性质、职能、宗旨、对象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潜能,要不断进行培训开发体系的职能拓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紧紧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规划,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把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战略规划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并且准确反馈员工潜能的评测结果,依据结果为员工指引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员工职业化培训体系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吴晓东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吴晓东: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34 ··

国内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中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国内酒店业的蓬勃发展。而我国的酒店业能否想着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还要依赖于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出的学生能否适应国际酒店业人才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和国外又不相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相比于国外的一些高等院校还有这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目前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提过适合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特点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洛桑模式和康奈尔模式是国外很多高等院校常用的酒店管理人 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是全球公认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而成功运用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国外高等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首先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办学理念,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这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会根据酒店行业的需求变化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今儿使学员的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上,不仅注重理论基础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很多优秀的国外学院不仅采用了产学研合作办学,还将课堂搬到了酒店,从而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 (二)国内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尚没有完善的培人才养模 式,就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比较顶尖的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前者是从培养知识型 人才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过渡,采用的模块化和捆绑化教学也 具有一定特色,同时大量投入实验室和模拟酒店的建设,从 而完成实践教学。而后者则开创了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但是总而言 之,与国外成熟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依然是有着 一定的差距。 因此,我们将以国外的洛桑学院,康奈尔大学和国内的北武 汉长江工商学院,第二外国语学院两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学院 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制度,培养方式上对国内外的 高等院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二、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1.国外瑞士洛桑学院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 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锁 酒店配有高层管理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 “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 2.国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外语 优势突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而武汉长江

浅谈人才分类培养中的实践教育

浅谈人才分类培养中的实践教育 发表时间:2018-08-28T13:39:08.9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作者:马强 [导读] 随着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内心。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 430068 摘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实践定向,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定位,选择“721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分类分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能力 随着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内心,其内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 1 实践能力建设中的问题 根据“721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该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都或多或少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有利局面尚未形成。一些大学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过分注重文化成绩,甚至认为参加实践活动是浪费时间和财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 现实活动成效还不够明显。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实践活动时,存在目标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如有的大学生为了完成实践活动任务,不是真实地去体验生活,而是走过场、搞花架子,甚至托关系开虚假证明。现有实践环节的培养计划与过程中存在目标不够明确,举措不够丰富,组织不够严密,事前准备也不够充分,或是注重点上的某一项或某一类实践活动,忽视了对面上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能为大多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有利条件;再加上缺少科学、规范、健全的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办法和机制,不能把大学生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很好地统一起来,组织开展一些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等较深层次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的能力素质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 3.缺少稳定有力的基础保障。首先,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大学生实践活动经费自筹数量非常有限的现实状况下,一些院系限于筹措活动经费的困难,不能满足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资金需求,致使一些很好的实践活动计划安排难以成为现实。其次,是实践活动场所和基地匮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能力,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但目前许多高校往往没有建立适合大学生实践活动需求的、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基地,大学生为了参与实践活动,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处奔波寻找实践活动场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削弱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 4.配套机制还不够健全。首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缺少主动管理和积极引导,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对实践活动的意义很少介绍,对如何撰写实践活动报告也缺乏指导,从而使实践活动难以落到实处。其次,是缺乏完善的检查考评制度。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难以形成统一合理的考评标准,因此,大多采取定性评价的方法,通过查验学生实践报告或单位证明的方式检验实践活动成果,至于活动的实践过程和质量等,则显得考量和评价不足,从而使检查考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难以使大学生认清自己实践活动中的得失。 2 实践能力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针对当前在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 1.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树立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学校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最主要的责任主体,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任。当前,在教学管理理念上,要迅速实现从高度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向高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变,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切实把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上升到衡量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高校发展能否保持旺盛生命力、学生培养质量是否受到社会欢迎的高度,将其与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观。帮助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并积极促成实践活动对于自身完善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及理论的强化功能的发挥。 2.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进行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特色的教学改革。把握住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突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工作: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把实验教学从当前比较普遍的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 3.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增强学生组织和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活动的目标方向、进展趋势要有较强的掌控和引导能力,对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解答服务;而在实践活动中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在一些开发智力、拓展思维、锻炼能力的关键点上,则应给学生留下充裕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主动实践要素得到充分展示和历练,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的探索创新中满足好奇心、获得成就感。 4.不断强化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保障,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对大学生实践活动予以支持。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探索设立大学生实践活动基金,健全和规范资金投入及管理使用制度;把大学生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进一步强化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国际经验。本文拟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两方面详细分析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点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便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国内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没有统一,但从根本上讲其认识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即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又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方面 自从1998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于2004年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培养目标方面,各高校都改变了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以单一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做法,而从本校、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1.研究型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的。因此,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入“985工程”和部分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要坚持精英教育标准,培养研究型人才。许多定位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都在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把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等特点的各个行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北京大学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 2.高级基础型人才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都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对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等一线岗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标签: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1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的特点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是以“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招生来源。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三校生”选择到大学继续深造,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因此,制定一套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功能,还能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有效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推动应用技术本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3+1”人才培养模式也称“顶岗实习”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需要3年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基础理论课程,掌握了解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在第4年去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到了企业后,有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能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强化岗位技能,在实习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以自主选择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走上工作岗位,完成过渡。 2.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应当以社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合作方案。学校需要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加强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渐进式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能力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要强化基础课课程,要按照学生选课的比例,按照方案要求和学生发展个性的原则,精心设计专业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用在校三年时间学完并掌握全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技能,学生到实际生产中,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差。而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深入现场从事生产实践的机会太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理论基础后,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