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一、导入

虚词的运用在高考中属于常考题,从1996年到2001年虚词年年必考,1998年考查了介词、副词等的运用,1999年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2000年考查了助词“的”的运用,2001年春季高考又综合考查了连词、介词、副词。

二、了解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见复习用书

三、看“高考例题大观”,把握命题趋势

在看复习用书的基础上,补充:

(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在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尽管”是一个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用表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应。“再”是个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只能用“又”。“得以”是个助动词,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用于否定式。“进而”是个连词,用于连接分句,后面的一个分句往往是表示在前一个分句行动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的行动。D句中“进而”后面的分句“副食集体和国家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而不是在前一分句行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

(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⑴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⑵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⑶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⑷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⑴⑵

B、⑵⑷

C、⑶⑷

D、⑴⑶

解析:“的”是助词,用在定语的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一般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本题要求考生找出“必须加‘的’字的一组”句子,应该比较容易回答的,关键是看考生有没有相应的语感。⑴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介词“为了”的宾语,“的”字可加可不加,因为上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没有用到“的”字,所以这一句不加“的”字,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这样A、D两项就可以被排除。⑵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表领属关系。“它们”指代上文的“28颗行星”,“存在”前必须加“的”字,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这样,C项中没有⑵,又可以被排除。

⑶句“你[]钱袋立即充盈”作动词“使”的宾语,不能加“的”字,因为下文“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隐含主语仍是“你”,而不是“你的钱袋”,如果加了“的”字,表意反而不明确了。⑷句中“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则必须加“的”字,因为“是”的宾语是“障碍”,“欧亚高手取胜”是主谓短语作“障碍”的定语,不加“的”字,表意就不明确了。与1999年相比,本题的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内容更切实用,所选材料也较有现实意义。

(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5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⑴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⑵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⑶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

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

D、再三稍微往往

从高考试题看,对虚词使用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副词、助词、介词和连词等。解题时思考的角度有以下几种:

1、是否合乎使用习惯

如:上面所举2000年考题的例子,用不用“的”字,就涉及到短语的习惯组合。又如1999年涉及到“得以”,它是个助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用于否定式。

2、是否有细微的语义差别

如:1999年涉及到“再”字,它是个副词,多属于没有实现的动作,句中是已实现的动作,应该用“又”字。

3、词义是否合乎语境

如:2000年春季高考涉及到“至少”,它是个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而句中“至少五万元以上”,就不合适。

4、用词是否合乎语义

如:1999年涉及到“尽管”,它是个连词,表示让步,和后面的“但是”搭配,就是用得正确的。

四、引导学生看“备考资料博览”

看的时候要不厌其细微,认真思考,弄清这些虚词的作用,和一些形近、作用相近、词性相同的虚词的用法。这里主要有“易混虚词辨析”、“副词的八种类型”“介词的九大功能”、“常用关联词语”和“关于助词的四种情况”。

五、课堂巩固练习

六、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用书上的基础训练

七、教学随想:

在这一节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备考方法,即:学习和运用虚词,需要做到四点:一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语法特点,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虚词的用法,三是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积极发掘规范使用虚词的潜意识,四是在写作中提高虚词的使用能力。

在虚词使用硬是中,不论哪种考查形式出现,做题时都应根据不同的虚词,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内容见复习用书。

正确使用成语

一、导入:

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至2002年每年都有一道题。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至于高考考查的成语的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显。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高考试卷,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汉字的字形、字音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

二、考点落实要求:

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积累。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解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其次,把平时学习和复习中用错的成语进行梳理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分批分类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再次,要注意收集成语,注意积累报刊及其它课外读物中一些正确使用成语的例句或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病句。

2、确切掌握意义。首先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成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比如:汗牛充栋、望洋兴叹、目无全牛、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釜沉舟、狡兔三窟、青出于蓝、登堂入室、屡试不爽、一衣带水、东施效颦、请君入瓮等成语,如果不追其本源,简单的照现代意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以致误用成语。

3、仔细辨析差异。不同的成语,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常常不同,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成语运用不当。像良莠不齐、巧夺天工、凤毛麟角、耳濡目染、萍水相逢、老气横秋、脍炙人口等,使用时就必须弄清它们的范围。像始作俑者、趋之若骛、耿耿于怀、乐不思蜀、不可理喻、无所作为、大放厥词、罄竹难书、弹冠相庆等,运用时就必须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辨析成语时,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例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是对象的不同;“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是程度上的差别;“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是褒贬的不同;“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是侧重点的不同;“手无寸铁”与“赤手空拳”是范围的不同。

类似的还有,供辨析。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称心如意—心满意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当仁不让—义不容辞,道貌岸然—一本正经,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等等。

4、巧扣语境选用。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成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死死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成语运用题的钥匙。

三、介绍“高考成语使用”考点落实的方法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虽然高考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1997年是指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致使巷子都空了。“炙手可热”(1999年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的,多含贬义。“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 97年全国高考题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4、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例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5、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例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等等。

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例如: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这一成语是用来形容高大华美的,而且一般多用于赞美新屋的。“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左右逢源”(2000年(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褒义,另一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车水马龙”(2001年(形容车马或

车辆很多,来往不绝,非常热闹繁华等等。(病因:望文生义、对象搞错

7、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

例如:判断下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也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这个成语的使用对象一般是指自己的居所。

8、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例如: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句中“对”要改为“把”,“置之度外”要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9、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例如: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10、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例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 997年高考题

这个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等。

11、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 997年

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

12、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例如: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这个句子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

四、引导学生看“备考资料博览”,并作适当的提示。1、熟记“易混成语辨析”中列举的成语和“容易考到的成语”2、容易误用的成语(补充)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本词容易误用为贬义。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侯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如人意”。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此词不能用作贬义。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莫衷一是: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刮目相看—指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仁者见仁—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在要不

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如: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共识。”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

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使用时注意褒贬色彩。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使用时要注意褒贬色彩。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本词一般用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之义。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能错误得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不要误解为“原形毕露”之义。数典忘祖—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天马行空—天马:神马。马的奔腾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贫困。后来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粉墨登场—妆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更仆难数—“更”在这里指“换”。这个成语原来意思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河东狮吼—不是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子的男人。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而不是指不及时感谢。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不归还。不是长期请假不归。具体而微—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不是指到细微之外。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不是形容人的愚笨的。七月流火—“火”指火星。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日长一线—指冬至后日昼渐长,不是指每天增长一线。如坐春风—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教育。容易错误理解为自然风光的美好。一寒如此—形容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并非指如此寒冷。一定不易—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不是一定不容易的意思。一日之雅—指短暂的交往,“雅”交往。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

中职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从整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第一个空比较明显,“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所以”。“必须”与“必需”的差别也较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而“必须”是个副词,这里当然应该用“必须”。第三个空,“表示”“思想感情”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应选用“表现”。“思想”没有“精确”也属于动宾不搭配,所以第四个空应选用“透彻” [试题3].(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虚词考查的内容: 1)辨析虚词使用正确与否 2)修改使用不当的虚词 3)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者易混的关联词语 2.了解虚词考查的基本题型; 1)选择恰当虚词 2)辨析病句中的有关选择项 3)修改题 3.了解常见虚词的错误类型; 1)滥用虚词 2)错用虚词 4.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5.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2.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共4课时(41-44) 理论讲解讲解2课时 《全品》练讲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41课时) 一、考纲要求 虚词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近几年来,从1996年到2002年的全国卷、2001年全国卷虚词考查出现在语病题中,2003年和2004年同实词一起考查。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虚词的考查涉及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在解答虚词考查题时,除了要了解虚词误用的常见类型,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二、考题剖析 1(2002年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考查的是虚词。“一再”表示一次又一次,总是这样,这与下句“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相呼应;“再三”也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但一般只是强调次数多,不一定有下文。“多少”作程度副词也有稍微的意思,但肯定的意思要重;第二句中前一个分句和后一个分句是转折关系,且有“只是”来修饰,因此用“稍微”才合适。“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

中职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1程度副词 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如: 感我此言良久立。 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 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 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 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译为“稍微”、“略微”。 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 2.范围副词 1)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如: 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 2)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3)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 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 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3.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为犬良我友。 天地果无初乎 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 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 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 广故数言欲亡。 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直堕其履圮下。 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 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上可译为“还、仍然” 4.时间副词主要有哪些 1)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 ①“已、既、业”等表示已经发生,可译为“已、已经” 如: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尝、曾”表示曾经发生,译为“曾经”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③“初、昔、曩、始”等表示追溯过去,可译为“当初”。 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完成,主要有“才、适、始、甫、方、向”等,可译为“刚、刚才、才”等。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主要有“正”和“方”,可译为“正、正在”等,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4)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要有“且、将、方、行”等,可译为“将、将要”等。如: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主要有“终、遂、竟、卒”等,可译为“终于、最终”等。 如:遂成竖子之名。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事情发生 ①“遂、乃、即”等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旋、寻、已、已而、既而”等可译为“不久”。 如: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7)表示动作行为的迅速,主要有“立、疾、急、亟、速、趣、卒(猝)、卒然、暴、奄”等。 ①“立、疾、急、亟、速、趣”可译为“快、赶快、立即”等, 如: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教版) 劝学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 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高中十二个虚词(语文必备)

高考18个文言虚词(部分)整理 【以】用法:(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身份。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提宾作用)。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二)连词。同“而”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又”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1.以为,认为。2.用,任用。 (五)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 (六)名词。缘由,原因。 【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凭,靠,凭……身份。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提宾作用)。把。4.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 (二)连词。同“而”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又”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省去。(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2.作语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1.以为,认为。2.用,任用。 (五)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 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六)名词。缘由,原因。 固定用法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以为:把它设为。②```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 来……” 【且】用法:(一)用作连词。1 .并列关系,“一边”,“又”;2.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3.让步关系,“尚且,还”;“况且,再说”:4.表选 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 固定用法:【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 说”。 【且如】就像。 【且】用法:(一)用作连词。1 .并列关系,“一边”,“又”;2.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3.让步关系,“尚且,还”;“况且,再说”:4.表选 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 固定用法:【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 说”。 【且如】就像。 【为】用法: (一)动词。(wé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 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 (二)介词。1.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2.表示目的。“为了”。 3.介绍原因。“因为”。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5、表示被动,“被” ①----③介词,给,替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介词,为了)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介词,为了)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词,“当”)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疑问或反问。“呢”。 ①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呢”。②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③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呢”。 【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怎么) 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怎么) ④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怎么) ⑤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怎么) ⑥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离骚》(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何其衰也!(怎么这样,多么) ②妇啼一何苦(这么、多么) (三)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①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啊) (四)通假字: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 着手呢?)《齐桓晋文之事》;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1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 2015教师招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__________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到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②清清山溪,森森古柏,佛塔巍巍,钟磬悠悠,深山中的这一古刹,真是个__________去处。 ③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__________代圣人之言的载道之文, __________抒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A.透露清静不仅是/而且是 B.披露清静不是/而是 C.透露清闲不是/而是 D.披露清闲不仅是/而且是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披露:暴露、透露:泄露清闲:偏于无事相烦,清静:偏于环境安宁“不仅是/而且是”为递进关系,“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总统大选存在着严重的舞弊行为,十几个投票点正在接受调查,《世界论坛》报今天__________向社会披露了这一丑闻。 ②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__,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都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问题。 ③随着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都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__________财政开支庞大,但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__________作出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的决定。 A.率先终止终身尽管/还是 B.首先中止终身尽管/还是 C.首先终止终生不管/还是 D.率光中止终生不管/还是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率先:带头,第一个。首先:第一,是个序数词,后文往往有“其次”“第二”等与之呼应。终止:指事情终了或结束后停止;中止:指事情进行中因故停止,意谓事情没有完成就中途停止。终身:一辈子,学习是一辈子切身相关之事;终生:从生到死。一般用于伟大事业方面。“尽管/还是”,转折关系;“不管/还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若将“还是”改为“都”,属条件关系,也不合句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和丁树声先生为__________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作出了卓越贡献。 ②去年12月下旬,三艘朝鲜船舶__________了朝韩西部海域北方界线,遭到韩国海军的警告后,返回朝鲜海域。 ③这一自杀事件警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__________忽视这一问题,这样的悲剧__________会重演。 A.编纂超过如果/还 D.编辑越过只要/就 C.编纂越过如果/还 D.编辑超过只要/就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编辑:一是指在出版部门专门处理稿件的人,如晚报体育栏的编辑。一是指收集资料,整理成书。编纂:一般指大部头的作品,如编纂词典。超过:指水平超越别人。越过:超过某种界线、界限。末句应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还……”,不能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已是满头白发,恐怕__________六十岁了。 ②为了使孩子__________地成长,家长与老师应经常沟通情况。 ③他在担任省劳动厅长期间,违反了组织人事纪律,__________职权先后将未经考试或考核的11名亲属录用为干部。 A.不只很好乱用 B.不只更好滥用 C.不止更好乱用 D.不止很好滥用 【答案】D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高考语文专题训练[2020年最新]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诚然倘能 B.何尝诚然惟其 C.何尝虽然倘能 D.未尝虽然惟其 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从上 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应选“惟其”)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无论 ..城市和.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B.现在,无论 ..城市及.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C.现在,无论 ..城市与.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D.现在,无论 ..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城市还是 D(“无论”与“和、及、与”都搭配不当,与“还是”搭配最恰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B.《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 C.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且..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D.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C(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是”来连接)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其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②正是历史的多种原因,西藏的经济比内地落后,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 ③古今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A.必需更加虽然 B.必须越发虽然 C.必需更加固然 D.必须越发固然 C(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也表示加强 命令语气。从句意看,该句为“必需”。“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 或减少;越发: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固然:副词,表示承认这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任二十多年来,这位基层干部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严格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②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们在下次比赛中一定要形成合力,克服风头主义。 ③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和干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200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4: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师版) 山东济南历城区第五中学徐巍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章老伯多次要求儿女履行赡养义务,可儿女们都以父亲再婚已有人为由,予以拒绝,走投无路的章老伯将儿女告上了法庭。 ⑵“时尚伊人”服装店的收银员小何在收账刷卡时误把600元打成60元,小何多次通知占了便宜的女顾客李小姐补交欠款,李小姐几次。 ⑶开发商如果能从银行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就能确保他们现阶段资金断档,从而确保房市有强劲的货币支撑。 A.扶养推脱不至 B.抚养推脱不致 C.抚养推托不至 D.扶养推托不致 答案:D[⑴扶养:指养活,可用于平辈之间。抚养:指爱护并养育,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教养。⑵推脱:推卸责任等。推托:借故拒绝。⑶不致:不会引发某种后果。不至:不会达到某种程度] 2.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⑴针对某些高校降分录取本校教职工子弟的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坚决不这一现象发生。 ⑵近来,一些用人单位在看重求职者学历、工作年限等“硬件”的同时,愈来愈重视求职者的、德行、操守等“软件”。 ⑶今年2月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血案》的官司已告一段落,其主角胡戈已淡出媒体视线,回到家乡研究影视短片的创作。 A.允许品行专心 B.容许品性专心 C.容许品行潜心 D.允许品性潜心 答案:D[⑴“允许”和“容许”都表示许可。“允许”的“允”指答应、应允,含有同意、允诺的意思。既可以指被他人许可——有时需要经过上级或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许可,也可指客观情况、天气、时间等条件许可。“容许”的“容”是容忍、忍让的意思,是根据物理或心理承受程度来决定的,它和地位、职权不一定有关,表达的语气比较重,有严厉色采。⑵“品行”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它强调的是人的有关道德的行为,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品性”则侧重于品质及性格特性,是内在的品德性情。⑶“专心”是集中注意力,“潜心”是用心专而深]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拥有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并不于所有女人。 ⑵这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再持续下去,对中国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⑶边城凤凰像一块磁石久久地吸引着我们,但直到今年夏天我们才有缘 去朝拜已久的圣地。 ⑷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我精神的抚慰。 A.钟情飙升向往给予 B.衷情飙升向往给以 C.衷情狂飙心仪给以 D.钟情狂飙心仪给予 答案:A[⑴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2)狂飙: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飙升:指暴风般地升高。(3)心仪:指心中仰慕。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4)给以:后面只跟事物,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2周正确使用虚词

2017年7月11日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 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③④⑤⑥ A / 这如果而且那么也 B 最好当然一旦/ 而且就 C 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 所以仍 D 尽量/ 因为 进而 A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 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 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 会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②③④⑤⑥ A 一旦则/ 也即使然而 B 倘若那么进而/ 由于所以 C 假如则甚至更/ 那么 D 只要/ 而且还虽然但 D 名师点睛 虚词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等。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正确使用,即不滥用、误用等。对于这部分内容,高考考 查关联词的搭配是否得当、位置是否正确、关系是否合乎语意等。另外,副词使用是否准确、介词使用 是否恰当,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角度有: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200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4: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师版) 山东济南历城区第五中学徐巍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章老伯多次要求儿女履行赡养义务,可儿女们都以父亲再婚已有人为由,予以拒绝,走投无路的章老伯将儿女告上了法庭。 ⑵“时尚伊人”服装店的收银员小何在收账刷卡时误把600元打成60元,小何多次通知占了便宜的女顾客李小姐补交欠款,李小姐几次。 ⑶开发商如果能从银行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就能确保他们现阶段资金断档,从而确保房市有强劲的货币支撑。 A.扶养推脱不至 B.抚养推脱不致 C.抚养推托不至 D.扶养推托不致 答案:D[⑴扶养:指养活,可用于平辈之间。抚养:指爱护并养育,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教养。⑵推脱:推卸责任等。推托:借故拒绝。⑶不致:不会引发某种后果。不至:不会达到某种程度] 2.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⑴针对某些高校降分录取本校教职工子弟的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坚决不这一现象发生。 ⑵近来,一些用人单位在看重求职者学历、工作年限等“硬件”的同时,愈来愈重视求职者的、德行、操守等“软件”。 ⑶今年2月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血案》的官司已告一段落,其主角胡戈已淡出媒体视线,回到家乡研究影视短片的创作。 A.允许品行专心 B.容许品性专心 C.容许品行潜心 D.允许品性潜心 答案:D[⑴“允许”和“容许”都表示许可。“允许”的“允”指答应、应允,含有同意、允诺的意思。既可以指被他人许可——有时需要经过上级或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许可,也可指客观情况、天气、时间等条件许可。“容许”的“容”是容忍、忍让的意思,是根据物理或心理承受程度来决定的,它和地位、职权不一定有关,表达的语气比较重,有严厉色采。⑵“品行”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它强调的是人的有关道德的行为,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品性”则侧重于品质及性格特性,是内在的品德性情。⑶“专心”是集中注意力,“潜心”是用心专而深]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拥有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并不于所有女人。 ⑵这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再持续下去,对中国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⑶边城凤凰像一块磁石久久地吸引着我们,但直到今年夏天我们才有缘去朝拜已久的圣地。 ⑷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我精神的抚慰。 A.钟情飙升向往给予 B.衷情飙升向往给以 C.衷情狂飙心仪给以 D.钟情狂飙心仪给予 答案:A[⑴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2)狂飙: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飙升:指暴风般地升高。(3)心仪:指心中仰慕。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4)给以:后面只跟事物,不跟人] 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汉字精密照排研究方面,王选比同行起步晚,___他利用自己数学和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基础,直接研制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后来的实践___,当代的科研开发,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顶天”的技术,要敢于实现技术上的___。 A.不过证明超越 B.可是证明跨越 C.可是表明跨越 D.不过表明超越 答案:B[(1)不过:表示转折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可是:更适用于书面。(2)表明:表示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