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

名字解释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组成和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粒级:根据矿质土粒(单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级)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不含空隙)干燥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含土粒及空隙在内)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容积(包括大、小孔隙)占土壤容积(固相+孔隙)的百分数或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土壤结构体:很少以单粒的形式存在,大多都是一些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这些团聚体统称为土壤结构体。

土壤黏结性: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情况下,土粒粘附在外物(农具等)上的性质。

土壤可塑性:一定含水状态的土壤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性质。

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映。

吸湿水: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其中最靠近土粒表面由范德华力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层之外,定向排列为水膜,称为膜状水。

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空隙中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重力水: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向下流动的水,称为重力水。

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水势:每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无限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中某一点,所做的有用功。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或降低1℃)所需热量的焦(耳)数。

土壤导热率:土壤在接受一定的热量后,除用于本身的升温外,还将部分热量传给临近土层或大气,这种性质叫土壤导热性。

土壤热扩散率:在标准状况下,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入断面面积为1cm2土层中的热量,使每单位容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土壤胶体:指直径小于1μm的固体颗粒。

同晶置换:指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而电性符合相同的离子所取代,但其晶体层结构未变。

保肥性:指土壤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量:指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各种交换性盐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土壤碱化度: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缓冲性: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截获:直接从与根系接触的土壤颗粒表面吸收养分

质流:土壤水分由土体向根表流动,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扩散:当根系截获和质流不能向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时,在根系表面出现一个养分耗竭区,使得土体与根表产生了一个养分浓度梯度,养分就沿着这个养分浓度梯度又土体向根表迁移,这就是养分的扩散作用。离子间的颉颃作用:指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离子间的相助作用:指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另一

些离子的现象。

植物营养临界期:指某种养分缺乏、过多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某种养分能够发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根际:靠近根系的那一部分土壤,也叫根-土界面,一般离根轴表面

1mm至数毫米的范围。

养分归还学说:随着作物每次种植与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将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又积极意义。

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然而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有效质量分数相对最小的那种养分。

主动吸收:植物细胞逆浓度梯度,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的吸收养分过程就叫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离子的被动吸收主要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的,在吸收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能量。

生理酸性肥料:通过生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吸收,造成土壤酸性的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通过生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吸收,造成土壤碱性的肥料。

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收肥料氮的数量占施氮量的百分数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亚硝态氮经过一系列纯化学反应,形成气态氮的过程称为化学反硝化作用。

有机肥料:广义:含有有机质,既能为农作物提供各种有机无机养分,又能培肥土壤的一类肥料。狭义: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积制或直接根埋的一类自然肥料。

堆肥:有机物好气分解的产物。

沤肥:有机物厌气分解的产物。

绿肥:凡作为肥料的绿色植物均称为绿肥。

1.什么是土壤质地?常见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2)常用的有国际制、卡庆斯基制和中国制等三种土壤质地分类制2.不同质地土壤的主要肥力特征是什么?如何改良利用?

(1)砂质土: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差,土温变幅大,易耕作,发小不发老

粘质土:透水通气性能差,保水抗旱能力差,养分较丰富,土温变幅

小,发老不发小

壤制土:兼有砂土类和粘土类土壤的肥力特点,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

(2)不同质地土壤的改良

通过调整颗粒组成:客土法、翻耕法、引洪漫淤法

通过改善结构,改变土壤质地的性状:增施有机肥

1.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作用?怎样合理调节土壤有机质?(1)①是植物必须氮素的主要来源

②是作物所必须的磷硫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稳定来源

③是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唯一来源

④有机质具有改良调节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土壤)性状的功能

(2)一、调节原理二、增加有机质的措施①种植绿肥作物②增加有机肥料③秸秆还田

三、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①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控制有机质的转化

②合理的耕作和轮作③调节碳氮比率和土壤酸碱度

2.影响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

2、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3、温度

4、土壤特性

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1、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

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5、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

1.比较容重和密度两者有何异同?列出容重的主要应用范围及其意义(1)“容重”与“密度”的概念在理论上是一样的,只是应用的环境有所不同:

①容重一般是工程上用的一立方的重量,即单位容积内物体的重量。而密度应用范围很广,

即“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液体、固体、气体都可以用。

②容重还表示物体由于受地球引力而表现出的重力特性,对于均质流体,容重也指作用

在单位体积上的重力。有的书上用ν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牛/立方米

③两个量在数值上是ν=9.8ρ (近似计算ν=10ρ ),但传统单位不同。(2)容重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计算土壤总孔度。用以判断土壤松紧状况

②配合水分常数计算各级孔度。用以判断土壤水分有效状况及土壤通气、保水性

③直接用于判断土壤松紧状况。在质地相近时,可作为机耕质量指标

④计算土壤固、液、气三相容积比率,用以反映土壤自身调节肥力因素的功能

⑤将土壤某些以重(质)量为基础的数据换算为以容积为基础,反之亦可

⑥计算一定面积与深(厚)度的土壤质量(土方重)

⑦计算一定土层内各种土壤成分的储量

2.土壤孔隙的类型有哪些?影响孔隙状况的因素有哪些?

(1)1、非活性孔2、毛管孔(贮水孔隙)3、通气孔(空气孔隙或非毛管孔)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土壤孔隙状况经常变化,影响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农业耕作措施等。

(2)1.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愈粘重,总孔隙度愈高,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愈多,但通气孔隙愈少。反之土壤质地愈砂,总孔隙度愈低, 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也愈少,但通气孔隙却愈多。

2. 土壤结构

结构良好的土壤,不仅结构体之间有较大的孔隙,结构体内部也存在大量较小的孔隙。一般说来,土壤颗粒的团聚程度越高,不仅总孔隙度比较大,各级孔隙的比例也较合理。

3.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与特征有哪些?

一、似立方体型1、块状结构体2、核状结构体

二、条柱型 1、柱状结构体2、棱柱状结构体

三、扁平型 1、片状结构体2、鳞片状结构体

四、粒状结构体

4.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有何重要意义?

土壤结构的肥力意义土壤结构的本身并不等于土壤肥力,它只是土壤肥力的调节器,具有结构的土壤,其中一部分土粒紧密排列成团,具有水稳性,遇水不易分散,团粒之间存在适当比例大小的孔隙,因此,它能体现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况。

5.团粒结构的优缺点及创造良好土壤结构的主要生产措施?

(1)①能够协调水分空气的矛盾

②能够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③能够稳定土壤温度,调节水的状况

④改良根系和有利于作用根系生长

(2)①增施有机肥(物)料

②扩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

③合理的灌溉

④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⑤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6.土壤耕性好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影响土壤粘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影响因素?

(1)表现在:①耕作的难易程度②耕作质量的好坏③耕期的长短(2)影响粘结性与黏着性的因素:①土壤的质地②土壤的含水量③土壤结构④腐殖质的含量⑤土壤代换性阳离子

影响可塑性的因素:①水分含量②土壤质地③代换性阳离子④土壤中的有机质

1、土壤水分存在的形态有几种?

吸湿水(或束缚水)、毛管水、重力水

2、土壤水含量表示方法有哪些?

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

3、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其特征与有效性如何?

吸湿水(或束缚水)特征:大气的相对湿度越高,土壤的吸湿量越大,当大气相对稀释度达到饱和时,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量,这时吸湿水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成为土壤最大吸湿量或湿系数属于无效水

毛管水特征:①既能被土壤保存,又能被植物利用的主要水分

②移动性大,向消耗点迅速移动③有溶解氧分的能力

重力水特征:重力水在水田是作物完全可以利用的,但是在旱地,重力水只是短时间通过土体而已,而且当它早土体中存留时,作物虽可吸收,却往往因水分过多,土壤空气不足,造成内涝而有害于作物生长。不能被作物持续利用

4、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它有何作用?

(1)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2)作用:它综合地表现了土壤的许多物理特征,是研究土壤水分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最基本资料。

5、土壤水分调节的措施有哪些?

(1)科学合理的灌水;

(2)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

(3)采用合理的农艺措施,进行耕作保墒:①深耕;②耕磨整地;③中耕和杂草控制;④镇压

(4)地面覆盖技术

(5)化学保墒温剂的应用

(6)排水

1、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有何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土壤空气中CO2质量分数高于大气。

主要原因:①土内微生物特别是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产生大量的CO2;

②根系呼吸也产生大量CO2;③土内碳酸盐(主要是CaCO3)与有机或无机酸作用,亦可放出CO2

(2)土壤空气中的O2的质量分数低于大气。主要原因是土壤生物消耗的结果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质量分数总是高于大气。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吸湿量时,土壤空气总是或近于水汽饱和的

(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影响土壤空气的因素有土壤水分、土壤生物活性、土层深度、土壤温度PH值、季节变化以及栽培措施等。

(5)土壤空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CO2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

②O2随土层加深而减少

③在耕作层,微生物冬季最少,夏季最多

④降水后CO2的含量减少,O2的含量增加

2、土壤的热性质有哪些?她们各自对土壤热状况有何影响?

(1)土壤热容量:土壤含水量高,土壤热容量(Cv)就越大,吸收一定热量后,土温的升温慢,反之,含水量低,Cv小,则土温升降快。(2)土壤导热率:导热率低的土壤,昼夜温差大,而导热率打的土壤则相反,土温平稳,昼夜变幅小。且土壤导热率与土壤土壤容重成正比(3)土壤热扩散率:

3、土壤空气及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如何进行调控?

土壤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①影响种子萌发;②影响根系的发育;

③影响根系吸收功能;④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状况;⑤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调控:应从根本剩改善土壤结构,以改变土壤空隙大小分配比例,

或者采用某些措施以调节土壤通气性方向发展:①耕作;②轮作;③排水

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直接影响:①种子发芽出苗要求适宜土温条件;②土温对作用根系生长很密切;③适宜的土温能够促进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土温对土壤其他肥力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调节:①垄作②以水调温③覆盖④设置风障

4、土壤热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①太阳的辐射能②生物热③地球内热

1.土壤胶体的种类、胶体的特性。

土壤胶体通常是指直径小于1um的固体颗粒。

种类:1、矿质胶体,其中又包括,层状硅酸盐矿物,含水铁、铝氧化物;

2、有机胶体; 3,有机矿质复合体

特性:1、巨大的比表面;

2、带电性,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同晶置换,是指硅酸盐矿物中的

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为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而典型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但其结晶结构未变。3、分散性与凝聚性

2.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几部分?

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由胶核,双电层组成。而双电层又由决定点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构成。

3.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有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CEC)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利摩尔数。因素:质地、胶体类型、土壤酸碱性。

5.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高于南方土壤?

6.试述土壤酸碱性的类型及影响酸碱性的因素。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酸性分为两大类型:即活性酸和潜性酸(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土壤碱性的表示方法有两种:总碱度和碱化度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母质、植被、人类活动、盐基饱和度、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酸性土通常用石灰来改良,碱性土可用石膏、硫磺或明矾、黑矾来改良。

7.试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如何调节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1.土壤形成因素包括哪些?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为。

1.如何判断高等植物必须营养元素?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判定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1,该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乏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缺乏该元素

后,植物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该元素后,这种症状才能消失。3,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对植物起直接作用。而不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作用。

高等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17种,即氢、氧、碳、氮、磷、钾、钙、硫、镁、铁、铜、硼、锰、锌、钼、氯和镍。

2.土壤养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有哪些?

有:截获、扩散和质流。

3.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各有什么特点?

主动吸收的特点:(1)养分吸收有选择性;(2)消耗能量

被动吸收的特点:(1)养分吸收无选择性;(2)不需要消耗能量

4.与根部营养相比较,叶部营养有哪些特点?

1、叶面直接吸收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被固定转化;

2、叶部营养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叶部对养分的吸收速率大于根部,见效快;

3、能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促进根部营养

4、叶部营养效益好,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肥方式。

5.植物吸收养分有哪两个关键时期,对施肥有什么指导意义?

两个关键时期为:1,作物临界期,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施肥时期,应采取基肥、种肥与追肥结合的方式。

施肥方法采用土壤施肥、茎叶施肥和灌溉施肥。

6.试述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有介质中的养分浓度、光照与温度、土壤水气状况、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

营养介质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颉颃作用和相助作用)

K的功能|:1促进酶的活化2增强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运输3促进植物体内物质合成与运转①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②促进氮素吸收及促进蛋白质和核蛋白的形成4增强抗逆性

缺钾时先出现在下部叶片,双子叶首先脉间失绿进而转黄呈花斑叶严重时焦枯叶卷曲,单子叶中下部老叶叶缘黄化并出现斑点,蔬菜作物后期表现为老叶边缘失绿出现黄白色斑如番茄的绿背病。钾过量时引起作物的钙镁的缺乏

钾素固定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粘土矿物类型②土壤水分状况,干燥是固钾首要条件③土壤ph值,随ph值增高而增强④铵离子多少⑤质地越粘,固钾越强⑥钾盐种类,固钾能力:KHPO4

尿素适宜做叶面追肥原因是:①尿素为中性有机分子,电离度小,不会

灼烧叶面;②分子体积小,易吸收;③吸湿性强,可使叶面较长时间保持湿润,吸收量大;④尿素进入细胞后立即参与代谢,肥效快

N的功能:蛋白质的主要组分,植物体一般含氮80%,核酸和核蛋白的成分,叶绿素、多种酶、维生素和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N症状:①蛋白质合成受阻,蛋白质和酶的数量下降②叶绿素结构遭到破坏,含量减少。

N素过剩:植株徒长,贪青晚熟,成熟期推迟,抗逆性减弱,储存中易腐烂

土壤氮的转化:有机态氮矿化、土壤粘粒矿物对铵离子的吸附固定、氨的挥发损失、无机氮的生物固定、硝化作用、硝酸还原作用、反硝化作用

铵态氮肥的特性:容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易氧化成为硝酸盐、在碱性土壤中易挥发损失、高浓度的氨可致植物中毒死亡、作物过量吸收铵态氮对钙镁钾离子等的吸收产生抑制、易溶于水

硝态氮肥的特性: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吸收为主动吸收过量吸收无害、对植物吸收钙镁钾离子等无抑制作用、是带负电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通过反硝化作用挥发损失、吸湿性大易燃易爆

氮肥的合理施用: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丰富施用氮肥,砂土应“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碱性土壤选用生理酸性肥料,酸性土选用碱性肥料,盐碱土少施用氯化铵2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合理分配氮肥。不同作物种类,对氮肥形态和数量的要求不一样;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耐肥能力也不同。3根据气候条件,合理施用氮肥。水分充足时多施氮肥,硫酸铵不宜施用于水田中,4根据肥料品种,干旱时以硝态氮为主,水分充足时以铵态氮为主5施用方法:应深施,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施用氮肥增效剂

P的功能:作物体内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促进氮素的代谢;促进脂肪代谢;提高作物抗旱、抗寒、抗衰减能力

缺P时:1植株生长迟缓、矮小2花芽分化推迟,落花落果多3多数植物茎叶呈紫红色4首先出现在老叶上过量时:1呼吸作用过强,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能量,2繁殖器官过早发育、加退成熟3使谷类作物无效分蘖增多,抽穗不整齐,空瘪粒增加4诱发植物缺锌、铁、镁症状的产生

过磷酸钙特性:水溶性,呈酸性反应,有腐蚀性,吸湿后易结块,退化作用

过磷酸钙施用:集中施用,分层施用,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制成粒状磷肥,根外追肥

P肥的合理施用:1根据土壤条件:①土壤有效氮与有效磷的比值越大,

磷肥增产效果明显②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与磷肥的肥效密切相关③土壤酸碱度对磷肥肥效影响较大

2根据作物需磷特性:首先分配到需磷较多的作物上,水旱轮作中应“旱重水轻”;旱地轮作中磷肥应分配于需磷较多、需磷能力较强的作物,重点分配到越冬作物上

3根据磷肥的特性合理分配施用:难溶性磷肥最好先与有机肥料配合后施用,水溶性磷肥适用于各种土壤,但用在中性或碱性土壤更适宜;在酸性土壤和吸磷能力较强的作物作基肥施用4施用方法:采用条施、穴施等相对集中施用方法,与有机肥料、氮肥配合施用

缺Ca的症状:顶芽、侧芽、根尖等分生组织柔软腐烂死亡,果实发育不良。如番茄、辣椒产生“脐腐病”,大白菜、甘蓝的“干烧心”,苹果产

生“苦痘病”

石灰的改土作用:1中和酸度,消除铝毒2增加有效养分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4改善作物品质减少病害

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硼(1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转2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3促进分生组织生长和分化正常4提高豆科植物的固氮量参与酚代谢和木质素的形成,提高抗旱抗寒能力)锌(1参与生长素的合成2参与蛋白质代谢3多种酶的组分和活化剂4参与光和作用)钼(1参与氮代谢,是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的组分2增强植物的抗性)锰(1参与光合作用2酶的组分3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铜(1酶的组分2参与光合作用3酶的活化剂4参与氮代谢5影响花器官发育)铁(1叶绿素合成所必需2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3参与核酸和蛋白质代谢4固氮酶的组分)氯(1参与光合作用2酶的活化剂及某些激素的组分3调节气孔运动4抑制病害发生

缺乏微量营养元素的症状:缺硼首先表现在幼嫩器官;茎尖生长点抑制,甚至枯萎死亡;老叶增厚变脆,无光泽;根尖伸长停止;生殖器官发育受阻如甜菜”褐心症”,油菜”花而不实”苹果”缩果病”柑橘的石头果缺锌植株矮小,叶小畸形,光合作用减弱如玉米“白苗病”苹果“小叶病”缺钼:叶片出现黄色大小不一的斑点,叶缘卷曲呈杯状,柑橘的“黄斑叶”缺锰:一般为叶片失绿并产生黄褐色斑点,麦类新叶脉间黄化,严重缺锰会出现褐色斑点,甜菜的“黄斑病”缺铜:禾本科植物影响作物生殖生长,籽粒不饱满甚至不结实;果树“郁汁病”

影响微量

1.有机肥料有哪些特点?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作用?

特点:1,数量大、来源广、经济易得;2、养分齐全、养分含量低;3、含丰富有机质;4、施用污染少

作用:1,供给植物养分和活性物质;2、提高土壤肥力;3、改善土壤

的物理性状;

4、提高产品品质;

5、减轻环境污染。

2.高温堆肥腐熟四个阶段是什么?影响堆肥腐熟的因素有哪些?

四个阶段:发热阶段、高温阶段、降温阶段、后熟保肥阶段。

影响因素:原料C/N比、水分、空气、温度、酸价度。

3.种植绿肥的意义何在?绿肥的利用方式有哪些?

凡作为肥料的绿色植物均为绿肥。

意义:1、提高土壤肥力,解决肥源的一个重大途径;2、培肥改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3、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发展。

方式:1、直接翻耕(①绿肥的刈割应在香草含量和肥分含量最高时进行②翻耕深度应在10——20cm③施用量1000—1500g④要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⑤防止毒害作用,主要是有机酸;)

2、堆讴;

3、作饲料用

4.秸秆直接还田有何作用?其技术要点有哪些?

(1)①农作物秸秆富含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能有效节约肥料施用量,取得和施用传统有机肥料同样的增产效果。②秸秆直接还田后,土壤水、肥、气、热条件适宜,可迅速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③增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活化土壤潜在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2)技术要点有:

1.秸秆还田的方法:(1)直接翻压,尽量就地粉碎,洒湿均匀;(2)覆盖还田,作物生长时期,残茬覆盖适当留在高桩、收割后立即翻压入土;(3)留高桩还田,尽早翻压入土。

2.秸秆还田的数量:每亩200—400kg为宜;

3,配施速效化肥;4,水分管理;5,带有病虫害的秸秆不能还田

1.复混肥料的含义和有效成分含量如何表示?

复合肥料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复混肥以N-P2O5-K2O,15-15-15表示肥料中含N、P2O5、K2各15%的肥料。15-15-10-1(B)表示N、P2O5、K2O、B的百分质量分数,第四个数字1(B)表示含硼1%。20-10-0-2(Zn)表示这种复混肥料含N20%、P2O510%、Zn 2%,而不含K2O.

2.复混肥料的特点是什么?复混肥料的发展动向时什么?

优点:1,养分种类多,含量高,能均衡的、长时间的同时供应养分,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提高效果。(特点这个答案看看对不?)2,副成分少,物理性状较好。3,生产成本低

缺点:1,养分比例固定,不能满足各种作物土壤多养分比例的需求。2,难以满足施肥技术的要求,各种养分施在同一时期,同一深度。

发展动向:

1,高效化;2,液体化;3,多成分和多功能化;4,缓效化和专用化。

3.复混肥料有哪些类型?如何经济施用复混肥料?

(1)按制造方法可分为: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

其中复合肥料按加工方式可分为:混成肥料、掺和肥料;按元素种类可分为:磷酸铵系和硝酸磷肥系两类

按元素种类可分为:二元、三元、多元复混肥料。

(2)1、按照作物类型2、根据土壤特点(①根据水田或旱地选用复混肥料②根据土壤酸碱性选用复混肥料③根据土壤养分供应水平选用复混肥料)3、依据复混肥料自身的使用时期和方法施用(原则上以作为基肥和种肥为好,施肥方式:条施、穴施、全耕层深施均可)

4.复婚肥料的原则是什么?

1,复混后不会产生不良的物理性状,要选择吸湿性较强的;

2,混合后肥料养分不受损失或无效化;

3,混合后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工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最新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1)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__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王-普通土壤学复习题(中农大)

普通土壤学复习题 期中复习题 一、概念题 1、土壤: 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综合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 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活动,来完成生物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 2、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 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3、土壤生态系统: 4、土壤肥力 5、自然肥力 6、原生矿物 7、次生矿物 8、粘土矿物 9、硅氧四面体 10、铝氧八面体 11、同晶替代 12、铝片 13、硅片 14、2:1型粘土矿物 15、有机质 16、腐殖质 17、胡敏酸 18、矿物化作用 19、腐殖化作用 20、腐殖化系数 21、激发效应 22、土壤微生物 23、土壤酶 24、菌根 25、根圈微生物 26、R/S比值 27、土粒 28、土壤粒级 29、质地 30、土壤容重 31、土壤孔度 32、当量孔径 33、粘粒 34、质地剖面 35、土壤结构 36、团粒结构 37、毛管持水量

38、毛管悬着水 39、毛管作用 40、土壤水势 41、基质 42、压力势 43、饱和导水势 44、土壤水吸力 4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46、SPAC 47、土壤水入渗 48、土面蒸发 49、土壤通气性 50、土壤导热率 二、问答题 1、土壤的本质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2、土壤有那些主要功能?如何看待土壤的重要性? 3、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基础? 5、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和独立的自然实体? 土壤同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因此,土壤使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实体。 6、土壤和土地有何联系和区别? 7、土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如何? 8、试比较高岭石、蒙托石和伊利石晶架构造上有何不同? 9、试比较高岭石组矿物和蒙托石组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10、人们常把砂性土和粘性土看成不良的土壤质地,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1、改良砂性土和粘性土一般常用的有效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12、旱地的土壤质地剖面构型,一般认为以“砂盖垆”较为理想?为什么? 13、为什么砂性土是热性土?而粘性土是冷性土? 14、增施有机肥可以逐渐改变土壤的质地,你认为对吗? 15、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16、如何将腐殖酸分离出来?17、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18、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19、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什么? 20、什么叫土壤结构体?常见的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它们对土壤的是生产性状的影响是什么? 21、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22、用重量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时,为什么以烘干土为基数,而不采用湿土为准? 23、什么是土水势?它包括哪几个分势?土水势定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分的优点是什么? 24、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什么用途? 25、什么是土壤水的饱和流和非饱和流?其异同点有哪些? 26、为什么粘质土不饱和导水率高于壤土和砂土?而饱和导水率又低于壤土和砂土? 27、由土壤(面)蒸发所消耗的墒情有哪几个阶段?保墒措施应放在何时才能收效?为什么? 28、京郊农民有“锄头底下有火,锄头底下有水”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29、生产上为什么提倡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 30、“冻后聚墒”和土壤的“夜潮”的机制是什么? 31、粘土保水性大于壤土,抗旱力是否也大于壤土? 3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不同? 33、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土壤学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有机质概念: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包括: ---植物残体; ---动物残体; ---微生物的残体; ---有机肥料; ---有机废物; 其中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是最主要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20%的土壤。 矿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以下的土壤。 矿质土壤土壤在陆地上占绝大多数 土壤有机质成为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评价土壤肥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1、新鲜有机质 2、半分解有机质 3、腐殖质 第二节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矿质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1、概念* 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2、意义* 1)为作物生长释放出了营养元素---有效化过程 2)为腐殖质形成提供了基本材料,成为腐殖化的前提 3、含氮物质的分解 1)水解作用 2)氨化作用——氨气(好氧合厌氧皆可) 3)硝化作用(好气条件下)——硝酸根 5)反硝化作用(厌氧)——氮气、N2O 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3、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是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 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特性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温度 4)土壤特性 5、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状态 1、物理状态 多汁、幼嫩的植物残体比干枯、老化的植物残体容易分解; 粉碎的植物残体比未粉碎的容易分解。 2、有机残体 一般阔叶>针叶,叶片>残根;豆科>禾本科 秸秆还田如何做最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 6、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植物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物的降解。 激发效应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激发比率:加入新鲜有机物质后,土壤有机物质矿化量与加入前矿化量之比 7、发生植物和土壤争夺N的原因是什么呢? 8、秸秆还田怎么处理就不会造成微生物和植物争夺氮素呢? 9、南方和北方相比,那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原因呢? 北方。 在适当湿润而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分解速度快,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累积少,释放出的矿质养分多,但腐植化系数低,不利于腐植质的累积 第三节腐殖质 腐殖质: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主体为腐殖酸及其盐 腐殖化作用: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一、腐殖物质的分离与组成 1、根据腐殖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 可分离出3种性质不同的腐殖质: 胡敏素(黑腐酸HM)不溶于碱 胡敏酸(褐腐酸HA)溶于碱,不溶于酸和水 富里酸(黄腐酸FA)溶于碱,溶于酸和水 2、大多数草本植物或阔叶树残体(盐基较高)有利于形成胡敏酸类为主的腐殖质;针叶树残体利于形成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质。 二、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形态 (1)游离态的腐殖质,在一般土壤中占极少部分。红壤 (2)与矿物中强盐基化合成稳定的盐类,主要为腐殖酸钙镁。黑土 (3)与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4)与粘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第一:通过钙离子结合。农业重要,与团粒结构形成有关。 第二:通过铁、锰、铝离子结合。结合紧密,不具水稳性。

土壤学考试试题1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0分,每题2分) 1.同一种土壤对于不同的林木其肥力是一样的…………………………() 2.辉长岩和流纹岩同属基性岩类,花岗岩和玄武岩同属酸性岩类………() 3.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比矿物本身的颜色更具有鉴定意义……() 4.饱和条件下的土壤导水率Ks对特定土壤为一常数……………………() 5.一般地,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总孔隙度要小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 6.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7.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价和离子的半径,据此,Ca2+的 交换能力应大于Mg2+……………………………………………………() 8. 用水制备悬液比用中性盐溶液制备悬液测得的土壤pH值要低………() 9.“最小养分”就是指土壤中含量最低的养分……………………………() 10.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 二、填充题(20分,每题2分) 1.一个成熟的典型土壤剖面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 3.高岭石是型粘土矿物,蒙脱石是型矿物,其中 所带负电荷较少。 4.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和。 5.卡庆斯基划分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界限是mm。 6.氮素肥料,根据其中氮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三大类。 7.氢氧化铝是两性胶体,当pH 值高于时,带电荷,反之则带电荷。 8.硫酸铵一般为生理肥料,而硝酸钠为生理肥料。 9.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是、、、 、。 10.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为7级,其中土纲、亚纲、、 属于高级分类单元,、和亚种属于基层分类单元。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土壤肥力: 2.土壤腐殖质的矿质化过程: 3.交换性酸: 4.土壤密度: 5.土壤诊断层: 6、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环境土壤学总结

第一章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定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镜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 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 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圈的功能 (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 水体、大气污染比较直观,土壤污染不易发现,需要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和对农作等的监测。 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水体和大气受到污染后,切断污染源通过稀释和自净就可能是污染减轻;但土壤中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在土壤环境中很难这样消除。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第二章 土壤三相组成:固相、液相和气相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根际效应(rhizosphere effect):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水势:土壤水受土壤颗粒的吸附力、重力和溶质渗透力作用而产生的势能总和。纯水水势为0(最高)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或在大气压下从特定高度的纯水池移极少量的水到土壤水中,单位数量纯水所须做的功(负值)(包括重力、土壤颗粒吸引力、土壤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1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 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 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 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 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833高级土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3 考试科目:高级土壤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土壤学理论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壤学理论应用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两部分。 四、考试大纲 (一)土壤学基础知识 1.土壤质地与结构 2.土壤水 3.土壤热量 4.土壤胶体与特性 5.土壤酸碱性与酸碱缓冲性 6.土壤氧化还原性 7.土壤生物种类与功能 8.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9.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 10.土壤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与有效性

11.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12.土壤形成因素 13.土壤形成中的物质循环与代表性成土过程 14.土壤发育与剖面 15.地带性分布概念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 16.我国土壤分布状况 17.土壤质量概念与评价 18.土壤退化概念与主要类型 19.土壤调查基本原则与方法 20.土壤信息系统组成 (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 1.土壤肥力评价原则与实例分析 2.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手段与实例分析 3.土壤酸碱性的意义与调节途径 4.土壤生物与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关系分析与防治措施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6土壤养分有效性与调控 7.土壤过程与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与实例分析 8.土壤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 9.农田、园艺、草原、城市土壤特征分析 10.土壤学与现实问题(如再生水灌溉、垃圾施肥、食品安全、碳贸易,等等)

土壤学报告

要求:典型土壤剖面的观察,每个人写2-3个剖面,可以写重庆地区主要的,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手写。实验报告纸或者a4纸。照片可以不拍,可以在报告后面加一个心得体会之类的。 区域性分布 在同一土壤地带内,由于地貌、母质、气候水文等各自然因素的差异,特别是重庆市地形复杂,微地貌变化大,母质类型多样,出现不同的基带土壤和相应的垂直带谱。 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大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 的分布面积最大,占黄壤总面积的75.22%。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重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发生分类中文名:黄壤 发生分类英文名:Yellow Soil 系统分类中文名:铝质常湿淋溶土 系统分类英文名:Ali-PerudicArgosols 土壤剖面层次 黄壤土体较厚,一般在0.5~1m左右,通体呈黄色,在高湿环境下呈黄色或橙色,质地以壤质黏土为主,剖面层次分化明显,具A-B-C构型。 A层为淋溶土,腐殖质层厚度达10-30cm,其上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土层,颜色为黄至棕黄色。 B层沉积层,以黄、红杂色为主,厚度1m左右,块状结构,较紧,具明显铁胶膜、或铁子层或铁盘层,厚度不一,厚者可达10~30cm。 C层为夹有岩石碎屑的半风化体母质层,厚度变化较大。 土壤类型特征与分布 黄壤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下,发生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层的黄色土壤,其主要特征是: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而得名。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部分黄壤相当于铝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雏形土和富铝常湿富铁土。 黄壤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的山地和高原,以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和贵州高原为多,此外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山地均有分布。大部分黄壤与红壤同属一个纬度带,生物气候条件也大体相近。惟黄壤区的湿度大,雾日比红壤地区多一半以上,日照比红壤地区少30%~40%,干湿季不明显。黄壤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4~19℃,≥10℃的积温为4500~5500℃,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年降水量1000~2000mm,相对湿度很大,为70%~80%。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其面积为23.72万h㎡,占土地总面积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的分布面积最大,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黄壤除具有热带、亚热带土壤所共有的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外,还有黄化作用。由于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 ——供大农学各专业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教研室编 二零一一年八月 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 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 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 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 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四、简答题

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 五、论述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一、填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 ()、()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11、岩浆岩一般具有()构造、沉积岩一般具有()构造、变质岩一 般具有()构造。 二、判断题 1、()高岭石是原生矿物。 2、()伊利石是原生矿物。 3、()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4、()花岗岩是变质岩。 5、()板岩属于沉积岩。 6、()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但是重量(质量)最大的是岩浆岩。 7、()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不同的风化作用类型在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着,只是作用的强度不同而已。 三、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矿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腐殖酸的络合性-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腐殖酸的电性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升高。 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 比大于旱地。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

土壤学总结

一、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1)矿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3)矿物还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它们的原子呈规律的排列。 4)矿物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性质。 5)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化学组成 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Ti、碳等10种元素占土壤矿物质总量的99%以上,以氧、硅、铝、铁最多, SiO2、Al2O3、Fe2O3占矿物质总量的75%以上 分类:***** 1.原生矿物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状态)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第二节成土岩石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都有一定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小结1.矿物概念**** 、分类****及鉴别特征 2.岩石概念****及分类**** 第二章岩石风化与土壤母质第一节岩石的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1)物理风化 机械崩解作用。在水、风、流水、冰川等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过程。 引起因素: 热力作用岩石受热后引起表层和内部热胀冷缩不同引起。 冰劈作用进入岩石裂缝中的水反复融化与冻结,对岩面产生劈裂作用而引起。 风和流水的作用主要风和流水把岩石表层剥落的碎屑吹走、冲走及磨蚀。卸荷作用指由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在花岗岩分布区最为常见。 (2)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溶解作用指岩石矿物溶解于水的作用。 ●水化作用水分子与矿物化合生成含水矿物的化学作用。 ●水解作用矿物与水发生反应而分解的作用。(最基本、最重要) 水解作用的实质是水的电离产物(H+及OH-)进入矿物晶格,分别取代阳离子和阴离子,从而使矿物解体形成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氧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被O2氧化生成新矿物。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要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农业生产: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生态学: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最活跃的生命层。 2.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3.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4.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年龄)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5.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二.思考题 1.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为什么? 2. 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系统有何关系? 3. 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4. 土壤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土壤学与哪些学科存在联系? 5.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6.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矿物:指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 物。 2. 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矿物。 3.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风化演变而形成的新矿物。又称次生粘土矿物。 4. 风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作用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 作用。 5.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地质作用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 分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或称内、外营力。 6. 物理风化:指岩石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机械地破裂成碎屑,只改变其大小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7.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改变其化学成分,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8. 生物风化:指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对岩石、矿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 二、思考题 1. 河流冲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 2. 岩石的化学风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 一、名词解释 1.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 2.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 称为土壤质地。 3.有机质矿质化: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4.同晶替代: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 象。 5.有机质腐殖化: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6.有机质矿化率: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7. 有机质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8. 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由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s)和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组成,通常占土壤有机质的90%以上。 二、思考题 1.不同粒级的土粒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有何差异? 2.试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3.质地不良土壤如何改良? 4.有机肥施用前为什么提倡先行堆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