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古玉器鉴赏

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

学号 1201451134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该玉龙呈绿色,高21厘米,整体形态细长,身体为环形,形似玉玦;龙身无纹饰,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头部有简单纹饰,为玉器中的珍品。龙首长,似马头;口似猪、长吻前伸、略上翘,额及额下阴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纹,网纹为规正的小菱形,菱形眼,颈脊长鬣上扬,无角、无耳、无腿、无足、无爪。素身向前蜷曲成“C”状;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背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厚实古朴,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器类。玉龙、玉兽饰的细阴刻直线网,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细、极浅。这个时代的玉器制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知识,动物造型侧重于形状而忽视动作,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静态感、稳重感。这一时期扁平器物的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立体器物。十余年考古中发现的20多条玉龙器,据其形象,或猪首,或牛首,或蛇体,皆似后世的龙,但又是原始状态的非龙形象。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镯上的龙首纹,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龙首正面,咧嘴露齿,眼和牙近似牛,两眼上方有一对短角,后方为方形双耳。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c”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在l6号墓中出土的环形玉龙:蛇形,首尾相连,头生两角,两耳屏后。这种南北龙耳、龙角的有无差异,存在着南有牛首、北有猪首、

蛇身共有的形象构图特征。在新石器时代,龙角和龙耳尚未形成商代时期的图案化形式。这种氏族的动物图腾,属于原始动物的崇拜范畴。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加工制作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在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龙型玉器出土。当时的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则成为图腾神物。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这段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由玉璧、玉环、玉龙等带有政治、道德和迷信色彩的组玉佩玉器非常盛行。

商朝时期种类繁多的龙玉器商代玉龙器,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商代玉龙形体常呈片状,也有少数为筒状,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特点是: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这一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单一的云雷纹、谷纹、皿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有的背部长出嵴齿;龙头近似方形、较大;龙角呈柱形,或脑后有紧贴颈部倒伏状的蘑菇形独角;玉龙器的眼部,商早期多为双阴线刻方形“臣”眼或菱形眼,中期以后只有“臣”字形眼;圆雕龙口微张,露齿,有足、无爪,龙尾似刃,薄而锋利,神态凶猛威武。商代玉龙以侧身形态居多;一腿一足,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商代玉雕龙器中形状多样,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墓中出土的玉龙形状,纹理也各不相同。这些玉龙或有足,或无足;或有角,或无角;或蛇身,或兽身,形状各异。第一类为玦形龙(玦,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尾端较细,首尾相对但不相接。无足,有些龙背出齿,身饰重环纹或折线纹。第二类为璜形龙(璜,礼器,半璧为璜)。即在弧状扇面形玉上雕出龙纹。这类龙多带有背鳍,身饰双阳线重环纹,“臣”字眼或方形眼,多数仅一只前足。第三类为兽形龙。这类龙为侧面剪影式,独角,角似蘑菇;顶端有圆形槌,仅一只后足,有些龙身有很复杂的饰纹,尾部卷曲变化也很多。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价值,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体现出原始朴拙的风貌。在玉器史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商代玉器的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有的龙纹根据“混合式组合”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变形:夸大头部、简化躯干,有的躯干甚至简化为没有任何特点的头部延长物,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权威性。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晚期黄玉龙纹饰,玉龙头部的角,形似磨菇头,向上竖立,磨菇角内有勾连纹,用以表示耳,与“臣”字眼形成一组装饰图案。这样的磨菇角由早期的竖立逐渐向晚期的倾斜发展,直至逐步贴到后颈之上。这个时期的龙角和龙耳刻画的是非常明确的。但到了西周,1984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157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透雕龙凤人物饰,此器透雕三龙一凤二人,龙角开始发生了变化。龙角虽然保持着商代勾连纹形态,但龙角基本都为脑后倾斜式的单耳形,此时的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出现了结构混淆的趋势。

周朝玉龙特征和表现形式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是当时专门设立的玉器制作工场。周王朝非常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在《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得玉器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西周时期的龙型玉器的时代特征:玉

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额上突出一个像大括号状的小尖头,后面有一绺向上飘扬的鬃毛,也可以作为角或耳。眼多为“臣”字形,另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出现;龙口上唇呈钺形,上唇上卷,下唇向内翻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尾比商代厚且无刃;大多数玉龙不雕琢腿和足。采用大斜刀或者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的技法表现纹饰,龙体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直线雕琢纹较少。传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只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圭落在周人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祥瑞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对凤的刻画形象非常突出。西周早期不仅大兴凤纹,龙纹也多带有凤形,龙角多仿凤冠,颈部弯曲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周朝龙纹主要分为:爬行龙纹、双体龙纹、卷龙纹和夔纹,不再像前代商朝那样狂热地表现狰狞神秘的内涵,简化了前代龙体复杂的形态,转而使用较为柔和的线条,并添加了凤冠和尾部,出现了地依从美学规律朝着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

春秋时期的龙型玉佩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奴隶社会在走向没落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玉雕业随即有了专业性的变化,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应用,促进了琢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儒家思想将君子之德与玉之特性相比较,即所谓的“君子比德如玉”,使佩玉之风一时盛行风靡。春秋时期的玉龙大多为佩饰,虽然继承了西周玉龙器的装饰意味,但也创出了特有的时代风格。在造型上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纹饰繁简相结合。雕琢时并用阴阳线但以阴刻线为主。此时的玉龙,边角处理圆润,特别重视玉器表面的质地抛光,选料比商、周时期更为精良,极少使用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王和青玉。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的玉龙饰,C状,龙首宽大,眼额突、大耳向后上方竖立。它与殷虚妇好墓的玉龙在器形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龙耳和龙角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春秋时期开始,龙头上的磨菇角彻底地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平立带状,或者弯曲呈云形飘带状似耳非耳、似角非角的装饰纹样。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进一步强化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同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没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形中有形”的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装饰中极为流行。春秋中期以后,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大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至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少,取代而之的是隐起的浅浮雕的盛行。比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龙、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别具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同体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后来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

历代龙纹的演变

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广泛。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痕迹,它的形象难以将其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因为龙本身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观念。它的形象只是人们对龙的观念的载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 一、远古时代的龙纹 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纹饰,这时的龙纹大约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就有这种龙纹。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二、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 春秋战国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神光异彩,千姿百态。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三、唐至五代的龙纹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此时的龙纹装饰,又有了新的艺术形象。整体的龙纹艺术,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凤眼是最美丽的眼睛,是智慧、聪明、感情丰富的象征。 五代龙纹,在陶瓷上作为装饰的常有两种。一种以浙江杭州五代钱元罐墓出土的双龙抱珠纹瓶最有代表性。龙作兽状,身体粗壮,鱼鳞状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这时期出现了回首龙,两龙中间饰一珠,也叫“宝珠”、“玉珠”。龙的周围衬以云朵、海水波涛,显示龙的那种上天入海的神威。 四、宋元时期的龙纹 宋代是经济文化相对繁荣时期,是陶瓷工艺的飞跃阶段。南北窑场林立,名扬中外的五大名窑就是出自此时,是陶瓷史上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黄金时代。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平面的龙纹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和彩绘等。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过去的兽体已经消失,固定了蛇的长体。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

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分享者:般般知玉 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 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 唐宋玉器造型 隋朝 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宋代玉龙纹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

历代古玉器总体特点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 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1、品种数量 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 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 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青玉玉斧 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

新石器时代: 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 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 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 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 3、纹饰工艺 ★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中国瓷器龙纹研究。

中国瓷器龙纹研究 18071809—刘世发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红山 文化出土的第一龙一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龙纹是祖 先崇拜的图腾,是几千年来人们崇拜的偶像,并且,中国人一直以龙 的传人而自居。龙的文化博大精深,龙纹传承到现今,已经成为了中 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漆 器,绘画,瓷器等几乎是所有的器物上。龙的形象从瓷器诞生就出现 在了瓷器上,一直直到现在,未曾断绝。那么瓷器上的龙纹不是一呈 不变的,每个时代,甚至是每个朝代,龙纹都会有不同之处,有各自 的特点,下面,就中国瓷器龙纹的演变予以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 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 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 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 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 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凤等珍 禽异兽所组成的花纹带便被用于 印在瓷器的肩部;在堆塑罐上堆 贴龙以及其他一些珍禽异兽,这 在当时是一种审美的时尚。(唐朝白釉双龙耳瓶)

六朝时期,龙普遍成鳄鱼的形态,神态凶猛到唐朝时期,龙的的形象渐渐有了生气,跟一般动物差不多,没有神圣威严的气势。 五代到宋辽朝时期,还是继承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基本上仍是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在此期间,龙纹并不多见与瓷器器物上。宋代时期,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 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 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 向脑后。此类龙纹大多出现在 定窑印花器物上,龙凤纹在宫 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 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印花云 龙纹洗上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定窑印花云龙纹洗上龙纹) 这类器物,盘心是矫健蟠龙,印纹清晰,线条流畅,釉色柔和,白中微微闪黄,口镶铜口。早期定窑用匣钵装烧,不见芒口碗,宋代之后,定窑器物开始为宫廷烧造,产量大,多采用复烧工艺,因而多芒口器,并且多在口沿镶上铜银等材质,方便使用,瓷器显然是当时的进贡器物,因此表明,龙纹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代表了皇家的威严。宋代时期,耀州窑由于质地及纹饰精美,成为地方朝廷常年例供的供器,在黄堡镇烧制,《元丰九域志》有耀州“土供瓷器五十事”的记载,窑址出土了龙纹盘残片,是当年烧造贡瓷的遗存,1951年北京西郊曾发现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古玉器鉴赏 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 学号 1201451134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该玉龙呈绿色,高21厘米,整体形态细长,身体为环形,形似玉玦;龙身无纹饰,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头部有简单纹饰,为玉器中的珍品。龙首长,似马头;口似猪、长吻前伸、略上翘,额及额下阴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纹,网纹为规正的小菱形,菱形眼,颈脊长鬣上扬,无角、无耳、无腿、无足、无爪。素身向前蜷曲成“C”状;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背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厚实古朴,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器类。玉龙、玉兽饰的细阴刻直线网,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细、极浅。这个时代的玉器制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知识,动物造型侧重于形状而忽视动作,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静态感、稳重感。这一时期扁平器物的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立体器物。十余年考古中发现的20多条玉龙器,据其形象,或猪首,或牛首,或蛇体,皆似后世的龙,但又是原始状态的非龙形象。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镯上的龙首纹,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龙首正面,咧嘴露齿,眼和牙近似牛,两眼上方有一对短角,后方为方形双耳。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c”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在l6号墓中出土的环形玉龙:蛇形,首尾相连,头生两角,两耳屏后。这种南北龙耳、龙角的有无差异,存在着南有牛首、北有猪首、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 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1、品种数量 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 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3、纹饰和工艺 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xx斧 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 新石器时代: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 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

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 3、纹饰工艺 ★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 ★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xx龙:鸡骨白色,透闪石xx xx鹰:鸡骨白色透闪石xx 座姿xx人:鸡骨白色透闪石xx 玉钺:仪仗器,透闪石玉(不细腻)砣切痕迹 xx:仪仗器,水草玛瑙 xx出土 xx:仪仗器,凝灰岩质 xx(工具):肉黄色凝灰岩质 xx(工具)粉砂岩质 xx

中国历代团造型纹饰及色彩简述

中国历代图案 造型纹饰及色彩简述

目录 一、概述 二、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时期 三、战国、秦、汉、三国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朝、唐朝、宋朝时期 六、元、明、清时期 七、民国时期 八、结束语

概述 纹样,中国古代称“纹镂”,现在称“图案”、“纹饰”、“花纹”、“花样”和“模样”。我国的纹样,渊远流长,从开创时期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种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构成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简介 纹样,我国古代称“纹镂”,现在称“图案”、“纹饰”、“花纹”、

“花样”和“模样”。我国的纹样,源远流长,从开创时期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种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构成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我国的纹饰,具有一个鲜明特色:从内容到形式,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含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信仰、意志等。多数具有一定寓意,不是一种无目的的唯美虚饰。 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时期 在奴隶社会时期商周的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附丽于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手法独特,结构严谨。饕餮、夔纹等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造型的夸张、凝炼,装饰上的程式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奴隶社会的文化,以青铜工艺为其主要特征,纹样也最为丰富,当时的陶器、玉器和牙骨器等纹饰,或多或少是受它的影响而发展。奴隶社会的纹样,由简单粗糙趋于精工成熟,由神秘奇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 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玉龙扁环状,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皆以阴刻线表示,身体一圈皆以阴刻线饰以纹饰,应是龙鳞的最早表现形式,用以佩戴的小孔是打在整体造型下方近尾端。这件玉龙的发现意义重大,可谓中国古代玉器传统题材“咬尾龙”的开山鼻祖。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马圣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关键词:龙纹,起源,发展 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 从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的龙、蛇纹样,在结合我国古代文学记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龙纹艺术已初步形成,它被表现为各种单纯而又神秘的动物形象具备了原始时代龙纹的特征。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盘,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以及甘肃武山县西坪出土的人面龙蛇纹瓶,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龙身纹瓶等其造型虽然较幼稚朴素,却已明显地具备后代龙纹的特点。 一九七一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龙,经有关部门多年的探讨和考证,这只被认为是属于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高达26厘米,通体墨绿色,龙身光洁圆润,卷曲有力,整体呈C字形,龙头吻部前伸,双眼突起呈梭型,龙背有一孔,形象很有生气,这是我国考古上的一大收获,证实了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一九八二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距今约4500年,是以发现原始社会比较完整的龙的图案,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这种蟠龙纹在后来商代的铜器,玉饰中常有应用。 一九八七年发现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玉龙为灰白色,透闪石。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刻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 从上述这些玉雕和彩陶中的龙纹,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龙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形成并渐趋统一,这一时期龙的造型都是长躯卷曲,头部带有象征性饰物的动物形象。 2 演变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经考证属夏文化。在这个文化层中发现有类似铜器纹样的陶器云雷纹和龙蛇纹。出土的残陶片上,有两件浅刻的龙蛇纹样。一件是带爪的龙纹,龙纹虽首尾部分残缺,但仍可辩识龙首巨目,龙躯蜿蜒,趾爪俱全。另一件刻的是一头二身,头朝下,眼珠凸出,额上有一棱形纹,身有鳞,上方仰卧一只小兔的线条纤细流畅的龙纹。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对于色彩的变化,现代人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色彩的迷恋,现代人也是十分关注的,然而对于色彩的关注,并非现代生活才有,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色彩。在阶级社会中,色彩被赋予较多的政治色彩;而在历史记录和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代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而这政治意义与美感的交合点,在服饰上明显地得以体现。 关键词:色彩服饰政治美感 一色彩崇尚与五行 五行指水、火、木、土、金,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他们认为五行之中,相克相生。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稷下学派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用于解释朝代的发展,在运行中“递兴废,胜者用事”。五德终始说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建立封建次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朝代崇尚某一颜色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现象发生无限变化的基础,在天上代表木、火、土、金、水的五个星辰的变化,对人而言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参合,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故而古天文中有四象:东方苍龙之象(东方属木,青色),南方朱雀之象(南方属火、红色),西方白虎之象(西方属金,白色)北方玄武之象(北方属水,黑色),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当然位居中央,所以中央代表着黄色,黄色就代表着皇帝,黄色派生出的寓意,使黄色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颜色,董仲舒云:“五色莫贵于黄。”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 五行演绎出五色,青、白、赤、黄、黑五色被视为正色,由五色掺和而生的其他颜色被视为间色,如紫、绿、蓝等。正色被视为正统,间色为旁系,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师之大宗、小宗,崇色与正色间色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成其天命,讲究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色彩崇尚最大的应用应该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品官之服依据品级大小而定颜色。颜色的贵贱作用一致持续到清王朝的结束。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隶”等。 二中国历代色彩观 色彩崇尚不是任意为之地,它包含着历史、文化的背景。由色彩的崇尚、表现出各朝各代对颜色所体现的色彩官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有了色彩意识。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赤铁矿为颜料,将装饰品染成红色。“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带的鸡心……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是他们的穿着都用赤铁矿石染过。”(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可以说,红色颜料的使用,明显地是由于装饰的要求。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 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 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 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 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 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 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 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 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 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 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 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 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 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龙纹凤纹

一原始社会 龙纹龙纹见于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并多处发现,最有代表性的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该玉龙长26厘米体卷曲呈C形。长吻前伸,有兑成对称的鼻孔,所以有人认为龙头是由猪形演变来的,从而与原始农业生活有密切关联。 鸟纹多见于牙骨器的雕刻上。有一件鸟形匕,用象牙制成的,条形的牙匕上,刻小身大尾的鸟,柄端成鸟首,鸟身和翅膀刻出羽毛状,背面有小孔,可以穿绳悬挂。被称为双凤朝阳的牙雕碟形器,表现一对相向的双鸟,勾喙,圆眼,抬首向往;中间饰以五环同心圆,上有火焰状纹饰,如太阳光芒。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而是鸟卵,或称为双凤朝卵,寓意生育崇拜的含义,另一见双鸟纹骨匕,用兽肋骨刻成。柄部有两组鸟首纹样,每组以一圆居中,分别可出两个反向的鸟首勾喙大眼,头颈外伸,有仪有爪,形成连体,因又称连体双鸟纹。 夏商 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象征,在广阔的国土上,南北东西,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在民俗里,都有着龙的传说。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濮阳龙、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玉龙、南方地区楚文化的龙等。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史迹。 在商周以及战国青铜起的纹样中,不少交叠缠绕的小龙,以这些特征命名的为蟠螭纹、蟠虬纹等。 大体上在宋代以前,龙多于虎结合,有威武之意。如:龙化虎变、龙争虎多、龙江虎浪等。龙的象征意义,除了以上所表示的勇猛、威

武、变化、险要等外,宋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 在商代青铜器纹样中,龙纹并不十分显要,但亦多种变化,如卷龙纹、双龙纹。做为主要传承纹样。 凤纹 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冠,有的是长冠,垂直于颈部甚至是背部;有的是花冠,成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卷曲的羽尾有的显出孔雀翎羽,有的已和体干分开。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西周 在西周时期,凤纹作为时代流行纹样中的一种。 周代凤纹动态作回首卷尾,呈s状。西周穆王时的凤纹,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有垂鳞状羽片,腹前有涡旋状的翼纹,十分优美,应是此时期的代表作。凤纹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在周代极为盛行。周代的纹样,也大量采用凤纹。我们认为商代尚迷信,以祭祀天和神为主要目的,兽面纹能充分体现祭祀活动的威仪,作为祥瑞的凤鸟,自然占据主要地位。周代倡导礼治,宣扬社会的秩序和美好,作为“见天下大安宁”的凤鸟,更能充分表现这种社会观念。所以,周代昭、穆时期凤纹大量流行,以致有学者将这称为“凤纹时代”。 而龙纹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卓伦 在中国,龙的标志最早出现在象形文字期间,或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或雕刻成瑰丽多姿的玉器,历经千年,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意绪,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民族情感!通过古代玉器上雕刻着大量的龙纹图案,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探讨和研究历代龙型玉器,对于古代玉器的鉴定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龙和玉之间具有的深厚的渊源关系,是自古以来华人对龙和玉的崇尚与喜爱,“玉雕龙,锦绣凤,好兆头,喜心中”,所以古人使用玉雕龙型饰品的风尚由来已久。 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型玉器?在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玉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型玉器的奥秘……

第一章龙角龙耳的演变 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 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第二章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 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 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 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 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第四:龙是神人驾御的动物。例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说,夏后氏启(禹的儿子,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的君王)乘两龙。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禹疆,东方之神句芒也都乘两龙。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说河伯「驾两龙兮骖」。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神人乘龙的画面,屡见不鲜(见图五,图六,图七)。 显然,龙成为中国原始社会的崇拜对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崇拜超自然力,神化那些带领他们战胜自然的领袖的思想和心态。所以那些英雄,既是人又是龙。而龙就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成为具有神力的形象。经能直上九霄,又能深入千寻;既可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又可摇波蹴浪,倒海翻江。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和性格越来越复杂。几千年的正史与民间口头文学里,龙的神话此迭彼兴,层出不穷。 图五图六图七图八

元明清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元明清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除了缠枝花卉纹之外,「龙」也是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因此本文按照时代先后,说明青花龙纹的演变概况。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例如图一为元代的青花龙纹,此龙位于元代青花扁壶上,该器的壶身略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表面用云头纹区隔出二种纹饰题材,在云头纹内部绘满繁密的缠枝花卉纹,并有两只凤鸟穿梭其间;而在云头纹以外的器表上,则有两个龙纹以一升一降、左右并列的形态,戏耍于波涛之上。我们从图中所撷取的局部特写里,看到元代龙纹以粗细并用的线条勾勒出张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长条状的毛发分散飘扬,以富有律动的线条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风格。相同的龙纹也可见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虽然该器的壶口改用金质套管,肩上双系也已缺佚,但是壶身仍旧完好,表面除了有云头纹包围的缠枝花卉之外,正中处描绘一个龙纹,独自飞舞于波涛上方,龙纹的肢体灵活弯转,长须和毛发冉冉飘扬,从它的眼镜眼、鹰爪、吐舌、前额微凸、体施鳞片及分开飘带状的毛发来看,都是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